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中国有哪些研究或者出版有关中国古典音乐文化的学术机构

持田
今子之言
二泉映月、夏夜、良宵、汉宫秋月、平湖秋月、月圆曲、闲居吟、秋水伊人、月夜、秋江夜泊、春江花月夜、渔舟唱晚、彩云追月、筝箫吟、月儿高、梅花三弄、流水、霓裳、阳春白雪、阳光三叠、夜深沉.主要想问一些学会出版社什么的不过还是谢谢你啦

关于音乐文化!

王通
红颜泪
古巴音乐是西班牙和非洲音乐的继承,原始的古巴节奏:萨尔萨,很多是传统的七重奏,例如哈瓦那七重奏、伊格纳西澳• 皮尼埃罗七重奏或者古老的圣地亚哥抒情歌曲和他的第八奇迹。著名的乐团有卡西诺乐团、索诺拉• 马坦塞拉乐团、阿塞尼奥• 罗德里盖斯乐团;或者是时代交响乐,如恰恰卡、阿拉贡、霍林或阿卡尼熬等。 在广阔的拉丁美洲,风土、人种极其多样,因此,在音乐方面也表现出各种各样不同的样式。如前所述,在人种方面,除了原住民之外,从地球上各个地方迁移过来的人种都在这里互相混杂,所以可以说,多元混合型文化是这一地区文化的最大特色。在这些混合因素中,最重要的有三:原住民印第安人的音乐文化;曾经征服和统治中、南美洲,以伊比利亚半岛人为主体的欧洲人的音乐文化;很早开始就作为欧洲人的农奴而被送到新大陆的非洲黑人的音乐文化。 拉丁美洲音乐中的印第安因素 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1492年以前,印第安人是美洲的原住民,因此,其音乐文化成为当时美洲音乐文化的主流。1492年以后,教会音乐由耶稣会教士传给美洲土著居民,殖民当局镇压土著音乐,当地的节奏、旋律与欧洲的节奏、旋律逐渐混合而成新的、有特色的拉丁美洲音乐形式。因此,至今,仍可在拉丁美洲的音乐中寻探出许多印第安因素。 印第安人的音乐文化,根据部落状况的不同,难以一概而论,但是大致可作如下归纳: 首先,印第安人的音乐很多是和生活密切相关,与宗教、劳动、舞蹈相结合的,所以,一般说来,他们所拥有的旋律单纯而带有独特的表情。这种特点尤其在安第斯地带以民歌为基础的南美民间音乐(采用印第安的乐器和吉他来演奏)名曲《神鹰飞翔》中表现出来,没有半音的五声音阶,以do、 re 、mi 、sol、la的五音构成的旋律,形成独特的风格、趣味。 其次,印第安人的音乐节奏比较单纯。但是根据记载,在西班牙人征服墨西哥以前,在墨西哥,为了适应宗教性的舞蹈,已经具有了非常复杂的、由打击乐器敲打的节奏。另外,在印第安人的传统音乐中,没有欧洲意义上的和声。 再次,乐器方面,没有弦乐器是印第安人乐器的一大特色。虽然在当今的印第安人音乐中经常采用吉他、小提琴、竖琴等弦乐器,但是这些都是16世纪以来由欧洲人带来的,或者是接受欧洲的影响而在新大陆制造出来的。印第安人的传统乐器是笛、奥卡里(埙)等管乐器,或者是鼓、摇响器等打击乐器。管乐器中,最流行的是竖笛,用竹、芦或粘土焙制,还有排箫、鼻笛等。印第安排箫,在秘鲁叫安塔拉箫,在哥伦比亚叫卡帕多箫,在厄瓜多尔叫龙达多箫,在玻利维亚叫西克斯箫。有人将各种排箫统称为桑波尼亚(zampona)。印第安人的打击乐器尤其丰富多彩。常用烧空的树干制鼓,如墨西哥的特波纳斯特尔、巴西的特罗卡诺;果壳可用作刮响器,也可用作空心摇荡器。摇荡器的统称是马拉卡斯。此外还有“地鼓”、丛林鼓等。印第安人通常赋予他们的笛和鼓以人性,有的属阴,有的属阳。例如,马拉卡斯是阴,吉伊洛是阳。巴拿马的古那印第安人有两种托洛笛,其中只有一孔是阳笛,四孔是阴笛。 在中、南美洲被欧洲人征服后的头几个世纪里,教会把印第安人的鼓和笛视作异教的设备而禁止使用,但是无效。土著音乐依然保存了下来,最后成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甚至进入教堂。在中、南美洲城乡举行的节日或街头庆典中,基督教和原始宗教奇异古怪地结合在一起,欧洲音乐和印第安土著音乐两种成分并存。但是的情况下,是印欧混合而形成一种新的形式、体裁和风格特点。 综上所述,拉丁美洲音乐主要是由以上三种因素的结合而构成的。然而,最重要的是由这些因素的相互混合已经创造出了称为“拉丁美洲”的独特的个性,是“混血的音乐”,决不是许多文化的杂乱无章的并列,而是获得了具有个性的新的独创性。 正如已经述及,拉丁美洲的居民大部分是混血儿,所以,音乐上也表现了从那个社会中自然产生的生活情感。在这里所谓的欧洲风格、非洲黑人风格,都是已经染上新大陆的色彩,获得了新的生命。与其说是原来的印第安人的音乐文化按照古代样式被传承下来,不如说是一方面吸收了种种影响,另一方面是作为表达生活于现实中的人们的情感,而加进了许多微妙的变化。这三种因素的混合,如果从旋律节奏方面来看,是可以引用尼-斯洛尼姆斯基《拉丁美洲的音乐》中的一段话来作说明的:在旋律上,“印第安人提供基本的五声音阶模式,欧洲殖民者的影响表现在扩展音阶、增加和弦上,黑人则增加了变化音的修饰。在节拍和节奏上,印第安人坚持短句长休止,用单调的击鼓声作伴奏。殖民者的节奏主要是西班牙的,典型的是3/4与6/8的双重节拍,结果在小节中央产生特征性的交错节奏。黑人影响是在几乎不变的2/4拍内加入切分音。”关于这三种因素的混合过程,上书引用达古的研究成果,把拉丁美洲民间音乐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1、纯粹印第安曲调,五声音阶;2、印第安音阶的所谓“混血化”,结果产生类同欧洲大小调的印欧混血种音阶;3、“混血再混血”,就是用非洲黑人的装饰音和变化装饰音使音阶进一步繁复

关于音乐方面的调查研究这样写?

客出
莫若无为
对当前中小学生学习音乐的评析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中小学生学习音乐知识和器乐已成为人们追求丰富的精神生活不可缺少的一环。为此,家长为孩子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其取得的成效是:第一,为社会培养了大量音乐人材;第二,为下一代提供和拓宽了升学与就业的机会和道路;第三,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在教学中,普遍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值得思考的问题。第一,音乐知识的西洋化倾向,已对我们民族音乐构成了冲击。教学内容全盘西化,很难看到使用中国人自己编写的教材,学生只会演奏这些教材中的部分章节,只知道贝多芬、柴可夫斯基等等……除了这些教材之外,不知道我们民族还有很多值得骄傲的音乐文化遗产。这样长期下去,带来的严重后果是学生不会演奏自己民族的音乐作品。在强调民族性的同时,我们并不否认西方传统音乐文化教材是西方一代代音乐家为后人留下的音乐文化精髓,我们要让我们的学生去学这些优秀的人类智慧结晶,但同时应注意逐步做到洋为中用,融会贯通。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加强和提高对自己民族文化的学习和认识,更要把它溶化进我们民族音乐文化的血液之中,从而丰富我国的音乐文化,进而繁荣世界音乐文化。第二,注重基础知识、技能教育,缺少趣味性和想象能力的培养。在当前器乐教学中,大多数教师一味强调技术训练,已或多或少地忽视了音乐的趣味性和对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有些教师和家长强迫学生长时间枯燥无味地去死啃一首首练习曲,纯粹为技巧而学习,这样只能把孩子培养成演奏家,不仅使本来学习积极性很高的学生感到学习器乐成为负担,也使本来很活泼的学生失去了灵性。现在有很多学生小学毕业时,就已经考过了八级、九级,有很扎实的演奏功底。但表现情绪在演奏乐曲中普遍死板,从内涵去分析缺乏美感,从理性上剖析缺乏对曲子的理解。很难让人们听到美妙的声音和丰富的色彩,表达不出音乐作品深层次的情感韵味。当然,技术训练是必要的,但不是最终目的。教师在教学时,应尽可能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启发和诱导学生,尽可能把作曲家写在纸上的音符形象化、生动化,使学生在强烈的求知欲望下去练习,这样才能触及音乐的真谛,音乐的精髓。日本著名的儿童音乐教育家铃木靖一说:“重要的不是把孩子培养成专业音乐家,而在于培养优秀的业余人材,这些人也能在他们所献身的岗位表现出高水平的能力。”第三,只管教学,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实用能力。大多数教器乐、尤其是教西洋器乐的人忽略了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多数学生不会运用和发挥学来的技能、技巧。由于学生所学教材全是五线谱、固定调,所以学生不会看简谱,不会用首调演奏,只会演奏出版的教材,遇上用简谱谱写的曲子时,便束手无策,无从下手,必须有专人把曲子翻译成五线谱、固定调,甚至设计好指法,弓法才会演奏。这不是说学简谱和学首调比学五线谱和固定调好,不是让学生放弃学五线谱而去学简谱,而是说两种记谱方法和两种唱法让学生都会才对。因为学生将来不可能每个人都从事专业演奏,如果是搞业余的话,简谱和首调更为方便,更具有实用性。教师不仿灵活一些,把同样一首曲子用两种记谱法记下来让学生练习,这样学几首学生就掌握了。不一定要教给学生多深的知识,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方法和能力,告诉学生哪一种技巧适合去表达什么样的感情,使学生遇上一首乐曲时,能把平时的练习曲和音阶中学过的方法和技巧运用进去,从而增强其实际能力和实用能力。教中小学生学习音乐、器乐,并不是最终目的,在教学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怎样做人,使之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材,这才是最终目的

威宁彝族音乐文化论文开题报告

纯爱谱
三事
古典文学常见论文一词,谓交谈辞章或交流思想。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科学研究和描述科研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科学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科研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它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总称为论文。论文一般由 题名、 作者、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其中部分组成(例如 附录)可有可无。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内容提要是 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1、先确立一个论点。全文围绕这一论点展开论证。对“开卷有益”这种说法,既不能全盘否定,写驳论文;也不宜全盘肯定,写成立论文。因为这种说法既有它正确的一面。又有它不够全面的地方,所以对这个看法要采取“一分为二”的方法进行分析,肯定其有益的一面,否定其有害的一面,从中总结出正确的论点来。只有这样才能对这一说法作出合乎事实的评价,最终达到以理服人的目的。2、运用“一分为二”的方法进行分析,要防止出这样一个毛病:自相矛盾。一会儿说开卷有益,一会儿说开卷有害,令人不知所云。为了避免这种现象,文章中还要将二者的联系点明,才算把道理真正说透。3、从论证方法看,如果所读的书是坏书,则开卷未必有益,这里可以采取例证法,并辅之以引证法和喻证法,用前几年社会上黄书泛滥成灾毒害青少年作为事实论据,用名人名言作为理论论据,充分论证黄书的害处和读好书的益处。在此基础上,再把这两者辩正地统一起来。说明我们中学生既要多读书,又要慎重地加以选择、读好书。这样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就将问题说得比较全面而深刻,文章也就具有了不可辩驳的逻辑力量。导思:这是一篇给材料作文。该题虽然规定了作文题目,但仍给学生思维留下了很大的空间,从文体来看,写议论文是最好的选择。学生可以从是非观、处世态度、治学精神等方面谈自己的看法,阐述自己的见解和主张。要写好议论文,必须做好以下三点:1、确定论点。根据命题提供的材料,可从不同角度提炼出诸多观点,但短短600字的文章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一定要选准一个论点充分论证。2、选好论据。论据能起到充分证明论点的作用,论据选择要遵循两个原则:①真实确凿,不能有虚假成分;②具有典型性,有说服力,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3、组织好论证结构。最常用的结构一般为“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关键词定义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 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计算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   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分析,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参见《 汉语主题词表》和《世界汉语主题词表》)。论文正文(1) 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  〈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  a.提出问题- 论点;   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  c.解决问题-论证方法与步骤;  d. 结论。参考文献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研究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论文装订论文的有关部分全部抄清完了,经过检查,再没有什么问题,把它装成册,再加上封面。论文的封面要朴素大方,要写出论文的题目、学校、科系、指导教师姓名、作者姓名、完成年月日。论文的题目的作者姓名一定要写在表皮上,不要写里面的补页上。

音乐考古对中国古代音乐史学研究的重要性?

第八页
好天气
1.史(料)学价值音乐考古学以人类古代音乐文化活动的物质遗存为基本研究对象,其调查、发掘以及专题研究的资料与成果,作为人类古代音乐文化活动的实物史料和当今学术界据之而获得的认识,在探讨人类古代音乐文化面貌及其演变过程与规律的工作中,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在历史悠久、史料丰厚的中国,相对于以文献史料为基本研究对象的传统历史学研究而言,音乐考古学的资料及其史学价值,至少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1)证“史”之有:证明历史文献记载的正确——确有其人、确有其事。据《周礼春官大司乐》记载,两周时期贵族奴隶主有身份之别、等级之异,他们所使用的钟、磬乐器数量和设置方位也相应地存在“宫县(悬)”、“轩县”、“判县”和“特县”的差异。1978年,考古工作者在湖北随州擂鼓墩1号墓中室发现了一个相对完整的金石乐器组合,它们呈三面陈放,构成了一个“轩县”设置形式。而同墓出土文献资料表明,墓主人乙系诸侯国曾国的国君[19]。诸侯级别、“轩县”式陈列,不仅说明文献记载是史出有据,同时还为历史文献史料做了时代化、个性化的实物性具体阐释。2)正“史”之误:纠正文献记载之史实的错误。作为对史实的记录,历史文献难免因作史者受到的时间、空间等客观条件限制和“世界观”、“方法论”等主观因素的制约以及时间的流逝所产生的损毁,而存在遗漏、阙如甚至错误。因此,正“史”之误、补“史”之无,当为出土文物史料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史记》记载,汉代武帝时期,创设了管理乐舞活动的最高行政机构——乐府。然而,1976年在陕西临潼秦皇陵出土了一件青铜钟[20],钟钮铭文表明,乐府早在秦代就已经存在。“乐府”钟的出土,纠正了历史文献之误,将乐府的历史提前到了西汉之前。3)补“史”之无:补充文献记载之史实的遗漏、模糊与阙如。尤其是作为对时间艺术——音乐的记录,一般意义上的音乐文献永远只能将人类古代音乐文化活动的实际音响置于阙如状态,必须通过出土器物给予一定的补充。湖北随州擂鼓墩1号墓出土的钟磬乐器及其配件上,有铭文和墨书文字3756个,记录着同一律位在周、楚、申、曾等不同诸侯国家或地区的不同名称及其相互关系、独特的“甫——曾”音名体系以及唱名在不同八度组别中的变异等乐律学理论[21](,堪称对先秦中国音乐理论文献的全面补遗。而20世纪70年代关于先秦中国合瓦形青铜编钟一钟双音原理的认识,更是全面展示了音乐考古资料及其相关研究的补“史”价值——音乐考古工作者根据青铜编钟形制、纹饰等方面的形态变化及其实测音响的相关规律,揭示出先秦中国合瓦形青铜编钟的双音原理及其在古代音乐艺术实践中的本来面貌。但是,传世文献对相关的史实几乎未作记录,仅有的只言片语在一钟双音的事实被认证之后,方有学者予以解释,然其结论学术界仍存争议。[22]4)创写“史”前史:创写人类尚无文献记载之前的历史。考古发现及其相关研究成果证明,在有文献记载之前,人类存在于地球的历史,至少有两百余万年!也就是说,假如将人类用文字记录、传播文化的发展阶段称为历史时期的话,那么,在人类进入所谓的历史时期之前,还曾经历过时间更为漫长的史前时期。而这一时期,直接关系着人类的产生,关系着文化的形成,关系着文明的诞生,关系着艺术的起源,关系着作为艺术的音乐的萌芽等众多方面问题的认识与研究。在中国有史时期之前的人类文化遗址中,考古工作者中发现了大量的音乐文化遗存。例如1985年以来,考古学家在河南省舞阳县贾湖村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的骨笛就有数十件之多。这些骨笛制作规范、讲究,还保存有制器者有意设计、调整音孔距离的划痕,其中一支骨笛在七千多年后的今天,仍然能吹奏发音,其乐音至少能构成六声音阶[23]。它们的出土,不仅将中国音乐的历史提到了距今八千多年前的史前时期,更为重要的是,围绕这些骨笛展开的系统性音乐考古学研究,将对全面认识当时人类音乐文化的历史面貌,具有其它任何类别的非考古资料都不可替代的学术价值。综上所述,从广义的历史学角度而言,作为探讨人类古代音乐文化面貌及其演变过程与规律的学问,音乐考古学的音响史料价值和史学意义是其它任何学科都难以替代的,具体而言,至少体现在“证”、“正”、“补”、“创”等四个方面。其中,前三个价值体现了音乐考古学与传统音乐史学的密切关系——在有“史”时期的人类文化历史研究工作中,它们宛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不可或缺,并相得益彰!音乐考古资料使历史文献记载的内容具体化、实物化,同时,音乐文献记载也使出土实物材料的内涵被揭示得更加全面、系统。二者相互印证,构成了近现代学术界开展史学研究工作的史料基础与学术基石。而第四方面的价值,则以其不可替代的唯一性,展示了音乐考古资料与音乐考古学研究的特殊意义和学术价值。

音乐教育的文化目标所提出的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两码事
胡不仕乎
  民间音乐传承的意义  (一)民间音乐见证了一个民族的历史进程   民间音乐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沉淀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文化。我们都知道,人类的历史远比有文字记载的历史长得多,那么史前我们祖先的生活状况,历史发展情况如何书籍中并没有明确的记录,但是在世代相传的民歌中我们却找到了先人的足迹。民歌是人民的心声,是一个民族社会历史文化的缩影。民间音乐折射的社会性文化,是我们研究民间音乐、传承民间音乐的重要意义之一。   民间音乐生生不息,代代相传,它连续起来就是一个民族的历史发展轨迹。当我们沉浸在民间音乐中时,不仅可以从音调的起伏中感受音乐的魅力,而且可以领会到先民们的历史变迁。   (二)民间音乐代表了民俗文化   民间音乐中所蕴含的大量人文元素与生活元素,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音乐的传承就是对民俗文化最大限度的保护。民俗文化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它包括一个社团的生活习惯,语言,社会结构、宗教信仰等广范围的各种人文元素。可以说不同的民俗文化在民间音乐中都有所体现。因为民间音乐是人民群众劳动、生活中口头创作出来的,是人民真实情感的流露,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文化的面貌。而且,这种音乐来自于民间,会随着人们一代代的繁衍而传承下去。连同它传承下去的还有一个民族的民俗文化。   民间音乐一旦失传,就代表了一种文化的没落与遗失。   (三)民间音乐是地域文化的重要标志   民间音乐产生于遥远的古代,是一个民族全体成员共同创造的群体文化。它经过几千年历史的沉淀,已经成为一个民族身份的标志之一,反映着一个民族独特的性格特点。比如信天游就是我国西北地区的一种民歌形式,是黄土高原孕育出的一朵艺术之花。那奔腾的黄河水,那宽广的黄土地还有那勤劳朴实,粗狂豪放的北方人共同造就了这大气磅礴的音乐形式。当我们哼气江南小调时,感受到的是小桥流水的婉约,是清风拂面的温柔,是江南水乡的满腔柔情。所以说民间音乐是一个地域的地理风貌、人文艺术、以及居民性格等等融合后的产物,是地域文化的重要标志。   (四)民间音乐蕴含着民族的精神   民间音乐具有生活的真实性。它最初产生于人们劳动的节奏,节拍。为了劳动时能够相互协调,为了能够赶走困乏劳累,音乐诞生了。通过这种音乐人们宣泄着内心对幸福的渴望,对现实的不满,对爱情的忠贞,对大自然的赞美等等,总之一句话,真是民间音乐的灵魂。   民间音乐蕴藏着善和美的元素。民间音乐是大众所创,作为人类,我们的性格中有着善良的本性。所以民间音乐表达着人性中这最美的东西,即使偶尔出现一些靡靡之音,也会在历史的长河中被冲刷掉,留下的是经过历史检验的音乐精华。   总之,我国民族民间传统音乐文化在千百年的历史中既具有坚实的文化内核,同时又具有灵活的发展模式,这种文化特质决定了它在现当代的历史时空中具有顽强的生存能力与延续能力。尽管,在现代社会,它走入了低谷,但是它的独特魅力定会让它具有极强生命力,最终会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机。

音乐课题研究。求助

和宫
骈拇枝指
美国音乐经过长期发展,到20世纪初才具备独特的美国风格,并取得了与西方各国音乐文化同样重要的地位。在此之前,美国境内存在着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各个民族或种族的音乐,也存在着欧洲音乐家从欧洲各国带来的专业音乐。它们之间经过长时期的相互影响、融合,促进了美国音乐的形成和发展。 16-18世纪 印第安人的歌唱主要用于劳动、婚丧、准备作战等场合,以鼓等打击乐器伴奏,音调简单,独具一格。16世纪后,随着各国移民的到达,也带来了他们本国的音乐文化。经过激烈的争夺,英国人终于取得了在北美大陆的优势。因此,英国音乐对美国音乐的影响最大,它为美国音乐的形成奠定了最初的基石。1619年,第1批非洲黑人奴隶被贩运到北美。非洲黑人酷爱音乐,惯于一边劳动一边唱歌。黑人音乐的动人曲调和独特的切分节奏,对美国音乐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 1640年,马萨诸塞出版了《海湾诗篇歌集》,是北美刊印的第1本书。18世纪初,为提高歌唱水平,许多牧师著书指导唱歌。同时,随着移民的增加和一些大城市的逐渐繁荣,世俗音乐也变得活跃起来。欧洲乐器如小提琴、吉他、哈普西科德等开始流行,出现了专业音乐家。1731年在波士顿举行了第1场音乐会。通常的音乐会节目包括爱国歌曲、歌剧咏叹调、传统民歌等,有时也有一些标题的或无标题的器乐作品。在此基础上产生了美国本地出生的第!批作曲家。同欧洲音乐相比,当时美国作曲家的作品被认为不够成熟。 19-20世纪 19世纪初,许多欧洲音乐家来到美国,他们带来了远比美国先进的音乐水平和技巧。1848年欧洲革命后,又有大批德国音乐家移居美国。他们使原先习惯于赞美歌的美国人的音乐趣味发生明显变化,也给美国年轻一代作曲家的创作带来巨大影响。与此同时,音乐教育获得迅速发展。 南北战争后,美国音乐生活更趋活跃,又有一些重要的音乐团体相继建立,如大都会歌剧院(1881)、波士顿交响乐团(1881)等。更重要的是,出现了一批具有相当专业技巧的作曲家。他们把美国音乐提高到了欧洲的水平,但作品缺乏独创性,带有明显的模仿倾向。其中成就最高的是E.麦克道尔,他被认为是美国第1个取得国际声望的作曲家。 当美国作曲家几乎都在追随欧洲风格时,歌曲作家S.C.福斯特却采用美国黑人音乐的曲调进行创作。他的很多歌曲是为当时盛行的“黑人剧团”(由白人化装扮演黑人,其成员称为游吟艺人)写作的;而真正的美国黑人音乐却末受到重视,它们只在黑人中流传发展。当时流行的黑人音乐主要类型有灵歌、布鲁斯、劳动歌曲等。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出现了摆脱德国音乐控制的新潮流。捷克作曲家A.德沃扎克对此起了很大作用。他于1892-1895年间应邀就任纽约音乐学院院长。他建议美国作曲家把美国印第安人和黑人音乐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去。也有的作曲家转向法国音乐,他们的创作与印象派有着密切联系。另有一位作曲家C.E.艾夫斯在独自探索美国化的音乐语言。他在当时并未引起人们的注意,后来才被认为是美国老一辈最著名的作曲家。 20年代,社会舆论鼓励美国作曲家创作具有美国风格和特点的作品。一批作曲家在各方面支持下,为美国民族主义音乐的确立作出了贡献。特别在交响乐领域,他们为美国音乐赢得了与欧洲各国音乐并驾齐驱的地位。曾在巴黎从法国作曲家N.布朗热学习的A.科普兰、R.哈里斯、W.辟斯顿、V.汤姆森以及R.塞欣斯(1896-)等人,都在一定程度上把美国的音乐语言与西方第一流的作曲技巧结合起来。他们的学生和追随者如W.舒曼、S.巴伯、L.伯思斯坦等继承了他们的道路。这些青年作曲家大都是国内培养起来的。 20-30年代的美国音乐并不只是朝着一个方向发展。西方音乐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经历了空前的剧烈变化,出现了新的现代音乐流派;即便是上述作曲家,在他们的某些作品中,也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实验的性质。最重要的实验主义者是1915年定居美国的法国作曲家E.瓦雷兹。同时期,美国的流行音乐空前发展。特别是从黑人音乐布鲁斯、拉格泰姆等演变而来的爵士音乐风行全国。具有独立的美国风格的音乐剧(亦称百老汇歌舞剧)是在欧洲的轻歌剧和喜歌剧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在流行音乐中占有特殊地位。著名的音乐剧作曲家有R.罗杰斯(1902-1979)、G.格什温、伯思斯坦等。 纳粹政权的出现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使许多著名的欧洲作曲家来到美国,如P.欣德米特、B.巴托克、勋伯格、斯特拉文斯基、D.米约等。他们给美国音乐生活带来了新的巨大影响。美国成为西方音乐文化的一个重要中心。美国音乐创作的民族性不再受到重视,许多美国作曲家的作品与欧洲音乐在风格上的差别几近消失。 50年代以后,美国音乐更趋多样化。尽管有的作曲家基本上按照传统的音乐语言进行创作,但是吸引着新一代作曲家的是层出不穷的各种新音乐流派,代表人物是J.凯奇。在流行音乐领域内,也出现了新的品种。从布鲁斯等音乐发展而来的摇滚乐风靡全国,爵士音乐退居次要地位。摇滚乐的代表人物有E.普雷斯利(1935—1977)等,民歌的著名歌手有B.迪伦(1941- )等。70年代以后,摇滚乐的热潮逐渐衰退,各种流行音乐互相影响,在风格上趋向综合。最著名的流行音乐歌手是M.杰克逊(1958—)。 在音乐表演方面,美国往往由于拥有世界第一流的指挥、独奏家和歌剧演员而达到很高水平。美国的交响乐团占全世界总数的一半以上。其中波土顿、芝加哥、克利夫兰、纽约和费城等交响乐团均享有国际声誉。东方音乐注重音调,西方音乐注重节奏! 因为音乐作为一门艺术是根植于文化之上的,如果没有某一个地区的文化作为基础,音乐要产生也许很难,而由于地区与文化的差异性,音乐注定是不可能一样的。比如在功能张力方面,西方的音乐重娱人、重技巧、重新旧之分,而中国的音乐更加重自娱、重情味、重雅俗之分。在美感形态方面,西方音乐追求主题的深刻、表现的强度和音响效果的绵密厚实,而中国音乐则追求韵味的深邃、表现的力度和音响效果的虚淡与空灵、余韵悠长。在表现形式方面,西方音乐注重乐音的固定、织体的网状结构、节奏的整齐规则,而中国的音乐则注重乐音的变化、织体的单线延伸和节奏的灵活只有等。①看着上面对于东西方音乐差异的总结,主要是针对古典音乐来说的,因为现代由于社 会融合,在快速消费的今天,我们接收的更多的是流行音乐,而不管是东方的音乐还是西方的音乐都趋向于流行,流行就以为着脱离了某个固定的区域,呈现的是全世界的融合,如由西方传过来的摇滚,在东方音乐人的手中,加入东方元素,就有了东式摇滚。而中英文歌曲的翻唱更是多了,所以有时候都不知道这首歌到底是原作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但是对于听古典音乐,好像特别容易区分,虽然不知道其中有什么曲式曲调的区别,但是曲子中所流露的感情,即使是我不了解中西方的音乐结构,我也能区分的出来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这大概就是古典音乐的魅力吧 情感方面,感觉西方音乐比较宏大,适合表现盛大的场面和深刻的思想,东方音乐比较细致,适合细腻的情感和孤独的思想。 中西方音乐由于历史、文化等原因,存在着一定的区别,其主要表现在中国音乐着重于情韵,而西洋音乐注重的则是音乐本身的和谐性;中国音乐发展自然过渡,一脉相承,西方音乐发展则呈块状结构和阶段性特征;中国音乐体现为单纯的模线性织体思维,以线条为主,而西方音乐则倾向于横交叉的立体状织体思维,更讲究和声;中国音乐语言偏重心理,略于形式,极富变量,为开放性结构,而两方音乐形式严谨,结构具有封闭性特征;中国音乐尚善尚美, 弊 1、体裁方面。 流行音乐比较注重歌曲而偏废器乐曲的创作。以“爱”为题的爱情歌曲占了很大篇幅,关于描写人生伦理、生活理想、思念故乡以及对社会制度的讽刺和批判等内容的少。器乐作品以舞曲和改编曲居多,形式、风格单一、贫乏。 2、歌词方面。 流行音乐在歌词写作方面总体上缺乏情志美、意境美、语言美、风格美的特征,其具象再现性、情感指向性、理性确定性也不明确。语言贫乏、歌词老化,歌词创作泯灭个性、千篇一式,公式化、概念化痕迹严重。有些歌词虽具有一定个性,然个性太强,而缺乏了一定的群体性,难以引起人们的共鸣。在内容上,宣扬爱情,低级庸俗的歌词居多,歌颂或披露现实生活的少。词的内容、风格从而又影响着曲的体式、风格和基调。另外,许多歌词还刻意追求曲折艰涩,把寻常语变作陌生的扭曲变形的话语,言不及义,让人不知所云。 3、情感方面。 流行音乐创作者经常将情感纳入统一的模式,牵强附会地渲染音乐所传达的情感。很多时候过分追求流行,使流行音乐缺乏应有的含蓄和深沉,缺乏真实感,过分热衷于外在的,有时是近乎矫揉造作的情感宣泄。许多通俗音乐所表现出的人生感受,绝大多数都是些无病呻吟般的虚假痛楚,对生活事业既无所追求又消极颓废的感叹。 4、调性与音调。 在流行音乐中,大小调式或宫羽调式的使用多,而对民族风格鲜明的徵、商调式的使用尤为少见。由于调式所限,大小调式音阶或宫、羽清乐音阶多,其它象雅乐音阶、燕乐音阶及混合音阶少之又少。因此,在调性方面,流行音乐往往长时间在一个调性上进行,单调、乏味,要么频繁的出现转调,造成调性的混乱。即便转调,也是同宫系统转调多,同主音转调和不同主音不同音列转调少;音乐以主与下属调的对比多,其他调性对比少;调式交替在同音列系统中多,非同音列系统调式交替少。 音调是音乐的“格调”和“韵味”,是音乐中除了节奏以外最重

我国民间音乐文化的传承是怎样的

丁龙镇
毁绝钩绳
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劳动人民几千年智慧的结晶。为了更好的实施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民族文化传承与学校艺术教育研究》,本文作者提出应该在普通高校重视民族民间音乐教育,促进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传承。本文的主体部分先对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进行了概述,指出其文化传承价值。接着通过音乐教育与音乐文化的相关性,从理论上阐述了我国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与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传承之间的关系。最后通过笔者对一些部属、省属、地方高校公共音乐选修课程设置情况以及部分非音乐专业大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认知情况进行了的实际调查,对调查的结果进行了分析,发现了目前我国普通高校民族民间音乐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师资不足、非音乐专业大学生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知识薄弱等问题,这些对于在普通高校推广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培养非音乐专业大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传承意识显然是不利的。为此笔者利用自己的一些教学实践以及已掌握的一些理论知识,提出在普通高校中推广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一些构想,即通过合理安排课程设置;完善师资队伍;采用灵活的授课方式;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利用大学校园环境,营造良好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氛围;利用当地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资源,开展民族民间音乐教学等方法,在非音乐专业大学生中间推广我国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知识,逐步培养其传承意识,使其在接受民族民间音乐教育后,运用自我传播方式、人际传播方式以及自身的专业优势在社会各领域中进行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传承与传播,从而使我国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发扬光大。

星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的岭南音乐研究

彩弹球
虽虫能天
岭南音乐研究作为本院重点扶持的研究方向,多年来在全体教研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已初见成果。更可喜的是,在本系教师的引导下,几年来在读本科学生中有关这方面的研究选题也日渐增多。具体分列如下:教研人员的研究成果:专著:陈天国:《潮州古谱研究》(陈天国、苏妙筝编著,花城出版社2002年出版)。《潮州音乐》(陈天国、苏妙筝编著,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年出版)。《潮阳笛套古乐研究》(陈天国、苏妙筝编著,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出版)。《中国梵呗·香花板》(陈天国、苏妙筝编著,花城出版社2006年出版)。论文:陈天国:1.《潮州细乐》2002年7月在汕头民间音乐会发表《关于地球音乐与声能音乐的概念》2002年《广州音乐研究》2. 《潮州佛乐南海赞》为汕头市文化局撰写《潮州古谱研究》(上、下)(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2年第一、二期3. 《谈罗九香先生对客家音乐的贡献》(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3年第一期4.《地球音乐与声能音乐等概念的树立及其意义》(星海音乐学院)2004年第一期,此文入编《中国专家学术成果通鉴》5.《轮音乐的躯壳和灵魂》(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6.《潮州禅和板佛乐考源》《人海灯》2004年11月7.《潮州音乐的历史》《潮州日报》2006年6月7日王少明:岭南音乐人物访谈:1. 《后现代主义.民族音乐.岭南音乐——访展·爱伦教授》刊于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万古长空 一朝风月——访余其伟》刊于人民音乐3.《永远漂泊的缪斯——访黄锦培教授》刊于星海音乐学院学报4.《以“问题意识”研究岭南音乐——访冯光钰教授》5.《筝艺映古音、仁智启百世——访饶宁新教授》6.《心安即是家——访甘尚时教授》周凯模:《广东排瑶“歌堂仪式”音声研究》。香港:香港中文大学答辩委员会通过。(2007)《客家音乐文化与本土传承论纲》,广州:《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0第1期。罗小平:《在美的创造中,让音乐再生——析广东音乐名家余其伟的音乐表演美学观》(《黄钟》2003第4期)获第四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二等奖。王沥沥:《赣剧两路高腔唱腔音乐比较及其源流分析》(硕士学位论文)《赣南采茶戏的曲调来源与客家民系形成历史之关系》《赣剧两路高腔曲牌结构分析》《赣剧两路高腔曲牌与腔调的关系研究》《赣剧两路高腔不同音乐特点比较及其源流分析》参加全国性学术交流活动:陈天国:2002年9月参加中国传统音乐学会第十二届年会,论文《中国佛教音乐探研》2002年11月参加罗九香学术研讨会,论文《谈罗九香先生对客家音乐的贡献》2003年10月赴北京参加中韩第一届佛教音乐研讨会,论文《广东佛乐概况》2004年第二届中韩佛教音乐研讨会,因故未能参加,论文《潮州佛乐〈南海赞〉听赏》。2004年5月在星海音乐学院开学术讲座《潮州音乐的特点》2005年5月赴香港参加《岭南音乐学术研讨会》,为特邀代表。2005年9月北京参加中国三弦学术研讨会,发表论文《三弦音乐的体、相、用》2005年10月厦门参加中韩第三届佛教音乐学术研讨会,论文《佛乐搬上舞台几个有关的问题》王少明:2001年参加罗九香诞辰100周年研讨会2003年参加吕文成诞辰100周年研讨会,论文《后现代主义与广东音乐的创新与发展》2003年参加第一届采茶戏音乐研讨会,论文《后现代语境下的采茶戏的生存与发展》2003年参加第一届广东汉乐研讨会,论文《广东汉乐的文化品味》2005年参加第二届广东汉乐研讨会,论文《承续汉乐香火,依托汉乐精神》2005年参加冼星海逝世60周年研讨会,论文《现象学视野中的冼星海“中国新音乐”》岭南音乐文化传播活动:周凯模:1998年.筹建《岭南音乐文化博物馆》(设于沙河校区)陈天国:1.为乳源县佛学院讲学教工尺谱和乐器演奏(为时二周)。2.为广东省佛教协会组织佛乐团,从招生、教学至2004年9月16日在黄花岗剧院公演,及后录音、录像《粤海梵音》VCD全世界发行。3.为岭东佛学院教学潮州禅和板佛乐,第一期2004年连办居士班,第二期2005年,每期各三个月。4.为广州市中学音乐教师开讲座,讲授“岭南音乐”。5.为韶关佛学院“禅文化活动”组织岭南禅和板佛乐演出一场。6.为中山市佛协筹办义务中医诊所义演组织两个节目,台湾电台现场录像并制碟。学生有关岭南音乐研究的论文选题毕业论文:吴玫玫:《广州白云山“城市广场”音乐活动调查报告》黎晓莹:《番禺地区民间乐社音乐活动调查报告》阮美娜:《番禺区基督教歌曲研究》郑敏茵:《宗江、何东〈小提琴协奏曲“鹿回头传奇”〉的研究》翟玥涵:《冼星海〈中国狂想曲〉中的民间音乐因素研究》李 上:《赣南采茶戏〈长长的红背带〉音乐分析和思考》学期论文:古子露:浅析广东番禺的传统民歌与歌舞音乐古子露:浅析佛教音乐文化陈夏杨:潮剧丑角面面观洪洁慧:游神——记乐岛民俗活动(一)刘 晰:2000年至今有关“原生态民歌在当代社会发展的变异及传播”课题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