骈拇枝指
美国音乐经过长期发展,到20世纪初才具备独特的美国风格,并取得了与西方各国音乐文化同样重要的地位。在此之前,美国境内存在着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各个民族或种族的音乐,也存在着欧洲音乐家从欧洲各国带来的专业音乐。它们之间经过长时期的相互影响、融合,促进了美国音乐的形成和发展。 16-18世纪 印第安人的歌唱主要用于劳动、婚丧、准备作战等场合,以鼓等打击乐器伴奏,音调简单,独具一格。16世纪后,随着各国移民的到达,也带来了他们本国的音乐文化。经过激烈的争夺,英国人终于取得了在北美大陆的优势。因此,英国音乐对美国音乐的影响最大,它为美国音乐的形成奠定了最初的基石。1619年,第1批非洲黑人奴隶被贩运到北美。非洲黑人酷爱音乐,惯于一边劳动一边唱歌。黑人音乐的动人曲调和独特的切分节奏,对美国音乐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 1640年,马萨诸塞出版了《海湾诗篇歌集》,是北美刊印的第1本书。18世纪初,为提高歌唱水平,许多牧师著书指导唱歌。同时,随着移民的增加和一些大城市的逐渐繁荣,世俗音乐也变得活跃起来。欧洲乐器如小提琴、吉他、哈普西科德等开始流行,出现了专业音乐家。1731年在波士顿举行了第1场音乐会。通常的音乐会节目包括爱国歌曲、歌剧咏叹调、传统民歌等,有时也有一些标题的或无标题的器乐作品。在此基础上产生了美国本地出生的第!批作曲家。同欧洲音乐相比,当时美国作曲家的作品被认为不够成熟。 19-20世纪 19世纪初,许多欧洲音乐家来到美国,他们带来了远比美国先进的音乐水平和技巧。1848年欧洲革命后,又有大批德国音乐家移居美国。他们使原先习惯于赞美歌的美国人的音乐趣味发生明显变化,也给美国年轻一代作曲家的创作带来巨大影响。与此同时,音乐教育获得迅速发展。 南北战争后,美国音乐生活更趋活跃,又有一些重要的音乐团体相继建立,如大都会歌剧院(1881)、波士顿交响乐团(1881)等。更重要的是,出现了一批具有相当专业技巧的作曲家。他们把美国音乐提高到了欧洲的水平,但作品缺乏独创性,带有明显的模仿倾向。其中成就最高的是E.麦克道尔,他被认为是美国第1个取得国际声望的作曲家。 当美国作曲家几乎都在追随欧洲风格时,歌曲作家S.C.福斯特却采用美国黑人音乐的曲调进行创作。他的很多歌曲是为当时盛行的“黑人剧团”(由白人化装扮演黑人,其成员称为游吟艺人)写作的;而真正的美国黑人音乐却末受到重视,它们只在黑人中流传发展。当时流行的黑人音乐主要类型有灵歌、布鲁斯、劳动歌曲等。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出现了摆脱德国音乐控制的新潮流。捷克作曲家A.德沃扎克对此起了很大作用。他于1892-1895年间应邀就任纽约音乐学院院长。他建议美国作曲家把美国印第安人和黑人音乐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去。也有的作曲家转向法国音乐,他们的创作与印象派有着密切联系。另有一位作曲家C.E.艾夫斯在独自探索美国化的音乐语言。他在当时并未引起人们的注意,后来才被认为是美国老一辈最著名的作曲家。 20年代,社会舆论鼓励美国作曲家创作具有美国风格和特点的作品。一批作曲家在各方面支持下,为美国民族主义音乐的确立作出了贡献。特别在交响乐领域,他们为美国音乐赢得了与欧洲各国音乐并驾齐驱的地位。曾在巴黎从法国作曲家N.布朗热学习的A.科普兰、R.哈里斯、W.辟斯顿、V.汤姆森以及R.塞欣斯(1896-)等人,都在一定程度上把美国的音乐语言与西方第一流的作曲技巧结合起来。他们的学生和追随者如W.舒曼、S.巴伯、L.伯思斯坦等继承了他们的道路。这些青年作曲家大都是国内培养起来的。 20-30年代的美国音乐并不只是朝着一个方向发展。西方音乐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经历了空前的剧烈变化,出现了新的现代音乐流派;即便是上述作曲家,在他们的某些作品中,也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实验的性质。最重要的实验主义者是1915年定居美国的法国作曲家E.瓦雷兹。同时期,美国的流行音乐空前发展。特别是从黑人音乐布鲁斯、拉格泰姆等演变而来的爵士音乐风行全国。具有独立的美国风格的音乐剧(亦称百老汇歌舞剧)是在欧洲的轻歌剧和喜歌剧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在流行音乐中占有特殊地位。著名的音乐剧作曲家有R.罗杰斯(1902-1979)、G.格什温、伯思斯坦等。 纳粹政权的出现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使许多著名的欧洲作曲家来到美国,如P.欣德米特、B.巴托克、勋伯格、斯特拉文斯基、D.米约等。他们给美国音乐生活带来了新的巨大影响。美国成为西方音乐文化的一个重要中心。美国音乐创作的民族性不再受到重视,许多美国作曲家的作品与欧洲音乐在风格上的差别几近消失。 50年代以后,美国音乐更趋多样化。尽管有的作曲家基本上按照传统的音乐语言进行创作,但是吸引着新一代作曲家的是层出不穷的各种新音乐流派,代表人物是J.凯奇。在流行音乐领域内,也出现了新的品种。从布鲁斯等音乐发展而来的摇滚乐风靡全国,爵士音乐退居次要地位。摇滚乐的代表人物有E.普雷斯利(1935—1977)等,民歌的著名歌手有B.迪伦(1941- )等。70年代以后,摇滚乐的热潮逐渐衰退,各种流行音乐互相影响,在风格上趋向综合。最著名的流行音乐歌手是M.杰克逊(1958—)。 在音乐表演方面,美国往往由于拥有世界第一流的指挥、独奏家和歌剧演员而达到很高水平。美国的交响乐团占全世界总数的一半以上。其中波土顿、芝加哥、克利夫兰、纽约和费城等交响乐团均享有国际声誉。东方音乐注重音调,西方音乐注重节奏! 因为音乐作为一门艺术是根植于文化之上的,如果没有某一个地区的文化作为基础,音乐要产生也许很难,而由于地区与文化的差异性,音乐注定是不可能一样的。比如在功能张力方面,西方的音乐重娱人、重技巧、重新旧之分,而中国的音乐更加重自娱、重情味、重雅俗之分。在美感形态方面,西方音乐追求主题的深刻、表现的强度和音响效果的绵密厚实,而中国音乐则追求韵味的深邃、表现的力度和音响效果的虚淡与空灵、余韵悠长。在表现形式方面,西方音乐注重乐音的固定、织体的网状结构、节奏的整齐规则,而中国的音乐则注重乐音的变化、织体的单线延伸和节奏的灵活只有等。①看着上面对于东西方音乐差异的总结,主要是针对古典音乐来说的,因为现代由于社 会融合,在快速消费的今天,我们接收的更多的是流行音乐,而不管是东方的音乐还是西方的音乐都趋向于流行,流行就以为着脱离了某个固定的区域,呈现的是全世界的融合,如由西方传过来的摇滚,在东方音乐人的手中,加入东方元素,就有了东式摇滚。而中英文歌曲的翻唱更是多了,所以有时候都不知道这首歌到底是原作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但是对于听古典音乐,好像特别容易区分,虽然不知道其中有什么曲式曲调的区别,但是曲子中所流露的感情,即使是我不了解中西方的音乐结构,我也能区分的出来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这大概就是古典音乐的魅力吧 情感方面,感觉西方音乐比较宏大,适合表现盛大的场面和深刻的思想,东方音乐比较细致,适合细腻的情感和孤独的思想。 中西方音乐由于历史、文化等原因,存在着一定的区别,其主要表现在中国音乐着重于情韵,而西洋音乐注重的则是音乐本身的和谐性;中国音乐发展自然过渡,一脉相承,西方音乐发展则呈块状结构和阶段性特征;中国音乐体现为单纯的模线性织体思维,以线条为主,而西方音乐则倾向于横交叉的立体状织体思维,更讲究和声;中国音乐语言偏重心理,略于形式,极富变量,为开放性结构,而两方音乐形式严谨,结构具有封闭性特征;中国音乐尚善尚美, 弊 1、体裁方面。 流行音乐比较注重歌曲而偏废器乐曲的创作。以“爱”为题的爱情歌曲占了很大篇幅,关于描写人生伦理、生活理想、思念故乡以及对社会制度的讽刺和批判等内容的少。器乐作品以舞曲和改编曲居多,形式、风格单一、贫乏。 2、歌词方面。 流行音乐在歌词写作方面总体上缺乏情志美、意境美、语言美、风格美的特征,其具象再现性、情感指向性、理性确定性也不明确。语言贫乏、歌词老化,歌词创作泯灭个性、千篇一式,公式化、概念化痕迹严重。有些歌词虽具有一定个性,然个性太强,而缺乏了一定的群体性,难以引起人们的共鸣。在内容上,宣扬爱情,低级庸俗的歌词居多,歌颂或披露现实生活的少。词的内容、风格从而又影响着曲的体式、风格和基调。另外,许多歌词还刻意追求曲折艰涩,把寻常语变作陌生的扭曲变形的话语,言不及义,让人不知所云。 3、情感方面。 流行音乐创作者经常将情感纳入统一的模式,牵强附会地渲染音乐所传达的情感。很多时候过分追求流行,使流行音乐缺乏应有的含蓄和深沉,缺乏真实感,过分热衷于外在的,有时是近乎矫揉造作的情感宣泄。许多通俗音乐所表现出的人生感受,绝大多数都是些无病呻吟般的虚假痛楚,对生活事业既无所追求又消极颓废的感叹。 4、调性与音调。 在流行音乐中,大小调式或宫羽调式的使用多,而对民族风格鲜明的徵、商调式的使用尤为少见。由于调式所限,大小调式音阶或宫、羽清乐音阶多,其它象雅乐音阶、燕乐音阶及混合音阶少之又少。因此,在调性方面,流行音乐往往长时间在一个调性上进行,单调、乏味,要么频繁的出现转调,造成调性的混乱。即便转调,也是同宫系统转调多,同主音转调和不同主音不同音列转调少;音乐以主与下属调的对比多,其他调性对比少;调式交替在同音列系统中多,非同音列系统调式交替少。 音调是音乐的“格调”和“韵味”,是音乐中除了节奏以外最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