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应急资源调查报告(样本)

大心
悲夫
去百度文库,查看完整内容>内容来自用户:lidevil***********有限公司生产安全事故应急资源调查报告2017年6月20日目录1编制原则31.1调查对象及范围31.2调查目的31.3调查依据31.4调查工作程序12公司的概况12.1公司基本信息22.2公司基主要风险状况23公司应急资源33.1应急救援组织及人员配备33.2应急救援预案编制33.3应急救援器材配备43.4人员培训及应急救援演练44周边社会应急资源调查45应急资源不足或差距分析56应急资源调查结论57应急资源完善措施58附件6本调查报告的对象及范围为:(1)***********有限公司(2)***********有限公司周边在公司发生事故时可能向公司提供应急救援的部门及单位。(1)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和《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安监总局第88号令)的要求,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通过事故应急资源调查,分析公司发生事故时应急救援情况。(2)通过对公司事故应急资源调查,健全该公司应急管理制度,完善公司应急器材配备,预防公司事故的发生。(3)通过对公司事故应急资源调查,使公司了解周边社会应急资料,加强与社会应急资源的沟通、协作,防止事故扩大。(4)为公司经营管理提供经济救援管理方面的指导和参考,促进公司应急管理工作稳步进行。由于业务发展需要,

事故应急资源调查报告

可约
一龙一蛇
去百度文库,查看完整内容>内容来自用户:春夏秋冬2016年12月目录1总则31.1调查对象及范围31.2调查目的31.3调查依据41.4调查工作程序62生产经营单位概况62.1生产经营单位基本信息62.2生产经营单位主要风险状况73企业应急资源94周边社会应急资源调查105应急资源不足或差距分析106应急资源调查主要结论107完善应急资源的具体措施118附件12此次调查对象为某某有限公司,范围包括公司生产经营管理及厂(场)区范围内的火灾与爆炸、中毒、窒息、触电、车辆伤害、冻灼伤、坍塌、机械伤害等各类生产安全事故引起的人身伤害及财产损失事故。为全面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安全生产基本方针,切实加强公司各类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公司生产安全事故的管理和应急响应程序,建立健全与盱眙县人民政府、盱眙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盱眙县消防大队、盱眙县市场监督管理局等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相适应的,指挥统一、功能齐全、反应快捷、运转高效的应急体系,及时有效实施应急救援各项措施,控制和减少事故损失,保障员工生命、财产安全,保证公司正常生产经营秩序,按照《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的规定。结合实际情况,特制定本《事故应急资源调查报告》。1.3.1有关法律法规、文件序号|法律法规及规范性公司危险岗位的工作人员配备的劳动防护用品有:安全帽、工作服、胶鞋、手套、防毒面具等。

公司生产安全风险评估和应急资源调查报告

卷席筒
米妙
去百度文库,查看完整内容>内容来自用户:闫洪斌受控状态:受控批准人:编制二〇一九年九月三日关于成立事故风险评估和应急资源调查小组的通知单位各部门及全体员工:根据《生产经营单位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国家安监总局令第88号)、《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GB/T29639-2013)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为了使单位事故风险评估和应急资源调查工作顺利进行,确保单位事故风险评估和应急资源调查报告具有符合性、适宜性和可操作性,特成立单位事故风险评估和应急资源调查报告编制小组,全面负责单位事故风险评估和应急资源调查报告的编制工作。事故风险评估和应急资源调查报告编制小组组成人员如下:组长:成员:应急预案编制小组的职责如下:1、组长:负责编制小组各项工作的组织、协调,对编制好的事故风险评估和应急资源调查报告初稿进行审核定稿;2、成员:、、负责收集、整理事故风险评估和应急资源调查所需资料和相关数据,负责事故风险评估和应急资源调查报告的起草;规范格式和排版;3、成员:、、、、负责公司设备、技术资料的准备,协助进行危险源的分析及事故风险评估和应急资源调查报告的起草工作。1.1事故风险评估目的针对不同事故种类及特点,识别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确定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别,分析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以及可能产生的直接后果和次生、衍生后果,评估各种后果的危害程度和影响范围,提出《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根据(43.3.6

应急预案体系建设情况调查报告

娓娓而谈
玄德
去百度文库,查看完整内容>内容来自用户:李达应急预案体系建设情况调查报告一、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基本情况(一)xx局应急预案如下:xxxxxx紧紧围绕“打造平安德城、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构造和谐社会”这一总目标,以化解社会矛盾为主线,以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为重点,结合我局工作实际,特制定应急方案。   一、建立组织   xx系统处置突发性事件工作领导小组:主要负责人:xxx分管负责人:xxx应急管理员:xxx二、内容和方法   (一)全面提高预防、处置群体性事件工作水平     1、不断完善处置由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突发事件和大规模集体越级上访事件预案。  2、要把群体性事件处置工作的着力点放在准确判断性质、及时解决群众合理诉求,加强对群众教育引导,有效防止事态扩大和矛盾激化,确保一旦发生群体性或大规模集体越级上访,能够发现得早、化解得了、控制得住、处置得好。  (二)有效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建立健全影响稳定的重大隐患和突出问题排查制度和挂牌、督办制度,把可能引发的群体性和大规模的集体越级上访作为排查重点。    1、对排查出的重大不稳定因素要及时调查原因,提出对策建议,逐级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    2、对排查出的问题和苗头要责任到人,限时解决,做到早发现、早控制、早化解。24 

最新整理长沙市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闻知
鸱鸮
去百度文库,查看完整内容>内容来自用户:超级乐最新整理长沙市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是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必然要求,也是改善我市事故应急救援基础薄弱、能力不强的现实需要。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湖南省委、省政府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湘发[20xx]19文件)中要求“提高应急反应能力,健全应急救援体系。”长沙市委、市政府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长发[20xx]31号)中要求“加强安全生产应急管理,进一步提高突发事故应急处置能力。”加强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法律法规有规定,党委政府有要求,现实工作有需要,我们必须抓紧抓好。  一、长沙市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现状  近几年来,我市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体系从无到有,逐步建立完善,为确保全市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做出了积极贡献:一是职能职责逐步明晰。市、县两级安监部门的“三定方案”明确了安全生产应急管理职责,市局设立了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办公室,宁乡县成立了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区、县(市)安监局明确了应急管理日常工作的归口科室。二是工作机制逐步健全。各级安监部门的应急值守、信息报送和资源调动等工作机制逐步健全完善。三是应急演练逐步规范。经过不同层次应急演练的检验,各类安全生产事故专项预案的可操作性得到增强。四是事故应急队伍处置能力和救援水平逐步提升,队伍的实战能力不断增强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资源调查报告(模板)

真者
家族日
去百度文库,查看完整内容>内容来自用户:天涯若比邻XXXXX有限公司突发环境事件应急资源调查报告版本号:1.0编制单位:XXXXXX有限公司编制日期:20XX年XX月XX日目录1应急资源调查的目的12突发环境事件所需的应急资源13环境应急人力资源调查13.1总则13.2内部应急人力资源13.3外部救援人力资源44环境应急设施及装备调查54.1总则54.2内部应急设施及装备64.3外部可依托应急设施及装备65环境应急专项经费调查76应急资源调查的结论8突发环境事件是威胁人类健康、破坏生态环境和重要因素,其危险制约着生态平衡及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好突发环境事件的预防,提高应对突发环境事件处理的应急能力已成为政府部门及企业事业单位的迫切需求。应急资源是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的基础,公司为了科学地进行应急人力、物力、财力、设施及装备的调配和引进,掌握自身的应急资源情况,以便更好地应对各类突发环境事件,开展应急资源调查,编制本突发环境事件应急资源调查报告。公司的《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报告》4.1节对公司的突发环境事件情景进行了分析,说明了公司可能发生三类突发环境事件,具体如下:(1)发电机房存储的发电备用柴油发生火灾、爆炸、泄漏事故;(2)车间使用的稀释剂、三防漆、清洗剂、助焊剂发生火灾和泄漏事故;(3.3.1(

城市卫生安全应急管理技术调研报告

汗流至踵
相火
去百度文库,查看完整内容>内容来自用户:三一企管     三一文库(www.31doc.com)/总结报告/调研报告城市卫生安全应急管理技术调研报告从国内城市公共卫生安全应急管理系统的研究和应用现状出发,指出城市公共卫生安全应急管理系统建设的核心要务是集成现有的卫生信息系统、消除卫生信息孤岛、实现数据共享与交换;并提出了城市公共卫生安全应急管理系统数据采集类型和业务支持部门。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一个基于数据仓库、以gis为应急响应支持平台、能统一管理信息、可与其他电子政务  系统互连互通的城市公共卫生安全应急管理系统框架结构,并详细阐述了各业务模块的基本功能和系统实现的关键技术方法。  1引言  公共卫生事件是一种极具破坏力的自然或人为灾害。近年来,由于人口持续增长、城市盲目扩张、工业高度密集,资源环境破坏,人与人的安全卫生距离不断缩小,使预防公共卫生事件的形势日趋严峻。因其具有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使预测、预警与应急管理成为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公共卫生事件及其危害的重要手段,并引起研究者的普遍关注。如熊光魁等研究了救灾防病应急反应专家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应用;潘海东等提出了构建国家级公共卫生应急系统的思路;王平、杜江等设计了基于webgis的公共卫生安全监督与控制系统方案;杜鹏等基于模型分析规划了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与预警系统的建设;李琦等在北京市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分析决策支持系统的基础上,提出了城市突发公共卫生疫情分析与决策系统的构建方法。这些思路和方案从

急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范本

刀魂
砂月
1引言 11.1编写目的 11.2背景 11.3定义 11.4参考资料 12可行性研究的前提 22.1要求 22.2目标 22.3条件、假定和限制 32.4进行可行性研究的方法 32.5评价尺度 33对现有系统的分析 33.1处理流程和数据流程 43.2工作负荷 43.3费用开支 43.4人员 43.5设备 43.6局限性 44所建议的系统 44.1对所建议系统的说明 54.2处理流程和数据流程 54.3改进之处 54.4影响 54.4.1对设备的影响 54.4.2对软件的影响 54.4.3对用户单位机构的影响 54.4.4对系统运行过程的影响 64.4.5对开发的影响 64.4.6对地点和设施的影响 64.4.7对经费开支的影响 64.5局限性 64.6技术条件方面的可行性 75可选择的其他系统方案 75.1可选择的系统方案1 75.2可选择的系统方案2 76投资及效益分析 76.1支出 76.1.1基本建设投资 86.1.2其他一次性支出 86.1.3非一次性支出 86.2收益 96.2.1一次性收益 96.2.2非一次性收益 96.2.3不可定量的收益 96.3收益/投资比 106.4投资回收周期 106.5敏感性分析 107社会因素方面的可行性 107.1法律方面的可行性 107.2使用方面的可行性 108结论 11 GB8567——88可行性研究报告1引言1.1编写目的说明编写本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目的,指出预期的读者。1.2背景说明:A. 所建议开发的软件系统的名称;B. 本项目的任务提出者、开发者、用户及实现该软件的计算中心或计算机网络;C. 该软件系统同其他系统或其他机构的基本的相互来往关系。1.3定义列出本文件中用到的专门术语的定义和外文首字母组词的原词组。1.4参考资料列出用得着的参考资料,如:1. 本项目的经核准的计划任务书或合同、上级机关的批文;2. 属于本项目的其他已发表的文件;3. 本文件中各处引用的文件、资料,包括所需用到的软件开发标准。列出这些文件资料的标题、文件编号、发表日期和出版单位,说明能够得到这些文件资料的来源。2可行性研究的前提说明对所建议的开发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的前提,如要求、目标、假定、限制等。2.1要求说明对所建议开发的软件的基本要求,如:A. 功能;B. 性能;C. 输出如报告、文件或数据,对每项输出要说明其特征,如用途、产生频度、接口以及分发对象;D. 输入说明系统的输入,包括数据的来源、类型、数量、数据的组织以及提供的频度;E. 处理流程和数据流程用图表的方式表示出最基本的数据流程和处理流程,并辅之以叙述;F. 在安全与保密方面的要求;G. 同本系统相连接的其他系统;H. 完成期限。2.2目标说明所建议系统的主要开发目标,如:A. 人力与设备费用的减少;B. 处理速度的提高;C. 控制精度或生产能力的提高;D. 管理信息服务的改进;E. 自动决策系统的改进;F. 人员利用率的改进。2.3条件、假定和限制说明对这项开发中给出的条件、假定和所受到的限制,如:a. 所建议系统的运行寿命的最小值;b. 进行系统方案选择比较的时间;c. 经费、投资方面的来源和限制;d. 法律和政策方面的限制;e. 硬件、软件、运行环境和开发环境方面的条件和限制;f. 可利用的信息和资源;g. 系统投入使用的最晚时间。2.4进行可行性研究的方法说明这项可行性研究将是如何进行的,所建议的系统将是如何评价的。摘要说明所使用的基本方法 和策略,如调查、加权、确定模型、建立基准点或仿真等。2.5评价尺度说明对系统进行评价时所使用的主要尺度,如费用的多少、各项功能的优先次序、开发时间的长短 及使用中的难易程度。3对现有系统的分析这里的现有系统是指当前实际使用的系统,这个系统可能是计算机系统,也可能是一个机械系统甚 至是一个人工系统。分析现有系统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阐明建议中的开发新系统或修改现有系统的必要性。3.1处理流程和数据流程说明现有系统的基本的处理流程和数据流程。此流程可用图表即流程图的形式表示,并加以叙述。3.2工作负荷列出现有系统所承担的工作及工作量。3.3费用开支列出由于运行现有系统所引起的费用开支,如人力、设备、空间、支持性服务、材料等项开支以及开 支总额。3.4人员列出为了现有系统的运行和维护所需要的人员的专业技术类别和数量。3.5设备 列出现有系统所使用的各种设备。3.6局限性列出本系统的主要的局限性,例如处理时间赶不上需要,响应不及时,数据存储能力不足,处理功能 不够等。并且要说明,为什么对现有系统的改进性维护已经不能解决问题。4所建议的系统本章将用来说明所建议系统的目标和要求将如何被满足。4.1对所建议系统的说明概括地说明所建议系统,并说明在第2章中列出的那些要求将如何得到满足,说明所使用的基本方法及理论根据。4.2处理流程和数据流程给出所建议系统的处理流程和数据流程。4.3改进之处按2.2条中列出的目标,逐项说明所建议系统相对于现存系统具有的改进。4.4影响说明在建立所建议系统时,预期将带来的影响,包括:4.4.1对设备的影响说明新提出的设备要求及对现存系统中尚可使用的设备须作出的修改。4.4.2对软件的影响说明为了使现存的应用软件和支持软件能够同所建议系统相适应。而需要对这些软件所进行的修改和补充。4.4.3对用户单位机构的影响说明为了建立和运行所建议系统,对用户单位机构、人员的数量和技术水平等方面的全部要求。4.4.4对系统运行过程的影响说明所建议系统对运行过程的影响,如:a. 用户的操作规程;b. 运行中心的操作规程;c. 运行中心与用户之间的关系;d. 源数据的处理;e. 数据进入系统的过程;f. 对数据保存的要求,对数据存储、恢复的处理;g. 输出报告的处理过程、存储媒体和调度方法;h. 系统失效的后果及恢复的处理办法。4.4.5对开发的影响说明对开发的影响,如:a. 为了支持所建议系统的开发,用户需进行的工作;b. 为了建立一个数据库所要求的数据资源;c. 为了开发和测验所建议系统而需要的计算机资源;d. 所涉及的保密与安全问题。4.4.6对地点和设施的影响说明对建筑物改造的要求及对环境设施的要求。4.4.7对经费开支的影响扼要说明为了所建议系统的开发,设计和维持运行而需要的各项经费开支。4.5局限性 说明所建议系统尚存在的局限性以及这些问题未能消除的原因。4.6技术条件方面的可行性本节应说明技术条件方面的可行性,如:a. 在当前的限制条件下,该系统的功能目标能否达到;b. 利用现有的技术,该系统的功能能否实现;c. 对开发人员的数量和质量的要求并说明这些要求能否满足;d. 在规定的期限内,本系统的开发能否完成。5可选择的其他系统方案扼要说明曾考虑过的每一种可选择的系统方案,包括需开发的和可从国内国外直接购买的,如果没有供选择的系统方案可考虑,则说明这一点。5.1可选择的系统方案1参照第4章的提纲,说明可选择的系统方案1,并说明它未被选中的理由。5.2可选择的系统方案2按类似5.1条的方式说明第2个乃至第n个可选择的系统方案。......6投资及效益分析 6.1支出对于所选择的方案,说明所需的费用。如果已有一个现存系统,则包括该系统继续运行期间所需的费用。6.1.1基本建设投资包括采购、开发和安装下列各项所需的费用,如:a. 房屋和设施;b. ADP设备;c. 数据通讯设备;d. 环境保护设备;e. 安全与保密设备;f. ADP操作系统的和应用的软件;g. 数据库管理软件。6.1.2其他一次性支出包括下列各项所需的费用,如:a. 研究(需求的研究和设计的研究);b. 开发计划与测量基准的研究;c. 数据库的建立;d. ADP软件的转换;e. 检查费用和技术管理性费用;f. 培训费、旅差费以及开发安装人员所需要的一次性支出;g. 人员的退休及调动费用等。6.1.3非一次性支出列出在该系统生命期内按月或按季或按年支出的用于运行和维护的费用,包括:a. 设备的租金和维护费用;b. 软件的租金和维护费用;c. 数据通讯方面的租金和维护费用;d. 人员的工资、奖金;e. 房屋、空间的使用开支;f. 公用设施方面的开支;g. 保密安全方面的开支;h. 其他经常性的支出等。6.2收益对于所选择的方案,说明能够带来的收益,这里所说的收益,表现为开支费用的减少或避免、差错的减少、灵活性的增加、动作速度的提高和管理计划方面的改进等,包括;6.2.1一次性收益说明能够用人民币数目表示的一次性收益,可按数据处理、用户、管理和支持等项分类叙述,如:a. 开支的缩减包括改进了的系统的运行所引起的开支缩减,如资源要求的减少,运行效率的改进,数据进入、存贮和恢复技术的改进,系统性能的可监控,软件的转换和优化,数据压缩技术的采用,处理的集中化/分布化等;b. 价值的增升包括由于一个应用系统的使用价值的增升所引起的收益,如资源利用的改进,管理和运行效率的改进以及出错率的减少等;c. 其他如从多余设备出售回收的收入等。6.2.2非一次性收益说明在整个系统生命期内由于运行所建议系统而导致的按月的、按年的能用人民币数目表示的收益,包括开支的减少和避免。6.2.3不可定量的收益逐项列出无法直接用人民币表示的收益,如服务的改进,由操作失误引起的风险的减少,信息掌握情况的改进,组织机构给外界形象的改善等。有些不可捉摸的收益只能大概估计或进行极值估计(按最好和最差情况估计)。6.3收益/投资比求出整个系统生命期的收益/投资比值。6.4投资回收周期求出收益的累计数开始超过支出的累计数的时间。6.5敏感性分析所谓敏感性分析是指一些关键性因素如系统生命期长度、系统的工作负荷量、工作负荷的类型与这些不同类型之间的合理搭配、处理速度要求、设备和软件的配置等变化时,对开支和收益的影响最灵敏的范围的估计。在敏感性分析的基础上做出的选择当然会比单一选择的结果要好一些。7社会因素方面的可行性本章用来说明对社会因素方面的可行性分析的结果,包括:7.1法律方面的可行性法律方面的可行性问题很多,如合同责任、侵犯专利权、侵犯版权等方面的陷井,软件人员通常是不熟悉的,有可能陷入,务必要注意研究。7.2使用方面的可行性例如从用户单位的行政管理、工作制度等方面来看,是否能够使用该软件系统;从用户单位的工作人员的素质来看,是否能满足使用该软件系统的要求等等,都是要考虑的。8结论在进行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时,必须有一个研究的结论。结论可以是:a. 可以立即开始进行;b. 需要推迟到某些条件(例如资金、人力、设备等)落实之后才能开始进行;c. 需要对开发目标进行某些修改之后才能开始进行;d. 不能进行或不必进行(例如因技术不成熟、经济上不合算等)。 焦作市地震局: 你单位《关于批复焦作市龙源湖公园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请示》(焦地[2009]12号)收悉。经研究并报市政府同意,现批复如下: 一、为完善城市应急管理体系,进一步提高我市防御地震灾害等公共突发事件能力,根据《焦作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通知》(焦政〔2007〕5号)要求,原则同意焦作市工程咨询公司编制的《焦作市龙源湖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二、建设地址。项目位于焦作市龙源湖公园内。 三、建设规模及主要内容。该项目可安置15万人的应急避难。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应急指挥中心(建筑面积300㎡)、应急供电、应急物资供应、应急医疗救护、应急厕所、应急棚宿区、应急水井、应急供水系统等。 四、投资及资金来源。该项目估算总投资150万元,其中:建安工程费138万元,其它费用8万元,预备费4万元。资金来源为市财政投资。 五、设计单位应将项目建设中所含水、电力、电讯等在设计中统一考虑,尽量避免经常性的开挖。 六、该项目要在勘察、设计、施工、监理、施工企业等环节委托有资质的招标代理机构进行公开招标,招标公告须在指定的媒介上发布,并接受我委和有关单位监督。 七、请据此按招标核准意见对设计进行招标,通过招标确定有资质的设计单位抓紧编制工程初步设计,并按基本建设程序要求,落实各项建设条件,优化建设方案。编制的工程初步设计报我委审批。 附件:项目招标初步方案核准意见 二○○九年八月十二日

应急预案对实际应急工作的指导作用如何存在哪些问题如何改进

若出金石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2006年1月13日]1 总则1.1编制目的提高政府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少突发公共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保障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1.2 编制依据 依据宪法及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预案。 1.3 分类分级 本预案所称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 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过程、性质和机理,突发公共事件主要分为以下四类: ⑴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草原火灾等。 ⑵事故灾难。主要包括工矿商贸等企业的各类安全事故,交通运输事故,公共设施和设备事故,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等。 ⑶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包括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和职业危害,动物疫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 ⑷社会安全事件。主要包括恐怖袭击事件,经济安全事件和涉外突发事件等。 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按照其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一般分为四级:Ⅰ级(特别重大)、Ⅱ级(重大)、Ⅲ级(较大)和Ⅳ级(一般)。 1.4 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涉及跨省级行政区划的,或超出事发地省级人民政府处置能力的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工作。 本预案指导全国的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工作。 1.5 工作原则 ⑴以人为本,减少危害。切实履行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把保障公众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作为首要任务,最大程度地减少突发公共事件及其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危害。 ⑵居安思危,预防为主。高度重视公共安全工作,常抓不懈,防患于未然。增强忧患意识,坚持预防与应急相结合,常态与非常态相结合,做好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各项准备工作。 ⑶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领导下,建立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在各级党委领导下,实行行政领导责任制,充分发挥专业应急指挥机构的作用。 ⑷依法规范,加强管理。依据有关法律和行政法规,加强应急管理,维护公众的合法权益,使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 ⑸快速反应,协同应对。加强以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处置队伍建设,建立联动协调制度,充分动员和发挥乡镇、社区、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志愿者队伍的作用,依靠公众力量,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功能齐全、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 ⑹依靠科技,提高素质。加强公共安全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采用先进的监测、预测、预警、预防和应急处置技术及设施,充分发挥专家队伍和专业人员的作用,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科技水平和指挥能力,避免发生次生、衍生事件;加强宣传和培训教育工作,提高公众自救、互救和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综合素质。l.6 应急预案体系 全国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包括: ⑴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总体应急预案是全国应急预案体系的总纲,是国务院应对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规范性文件。 ⑵突发公共事件专项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主要是国务院及其有关部门为应对某一类型或某几种类型突发公共事件而制定的应急预案。 ⑶突发公共事件部门应急预案。部门应急预案是国务院有关部门根据总体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和部门职责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制定的预案。 ⑷突发公共事件地方应急预案。具体包括:省级人民政府的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和部门应急预案;各市(地)、县(市)人民政府及其基层政权组织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上述预案在省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按照分类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由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分别制定。 ⑸企事业单位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制定的应急预案。 ⑹举办大型会展和文化体育等重大活动,主办单位应当制定应急预案。 各类预案将根据实际情况变化不断补充、完善。 2 组织体系 2.1 领导机构 国务院是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最高行政领导机构。在国务院总理领导下,由国务院常务会议和国家相关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指挥机构(以下简称相关应急指挥机构)负责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必要时,派出国务院工作组指导有关工作。 2.2 办事机构 国务院办公厅设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履行值守应急、信息汇总和综合协调职责,发挥运转枢纽作用。 2.3 工作机构 国务院有关部门依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各自的职责,负责相关类别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具体负责相关类别的突发公共事件专项和部门应急预案的起草与实施,贯彻落实国务院有关决定事项。 2.4 地方机构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是本行政区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行政领导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应对工作。 2.5 专家组 国务院和各应急管理机构建立各类专业人才库,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聘请有关专家组成专家组,为应急管理提供决策建议,必要时参加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 3 运行机制 3.1 预测与预警 各地区、各部门要针对各种可能发生的突发公共事件,完善预测预警机制,建立预测预警系统,开展风险分析,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 3.1.1 预警级别和发布 根据预测分析结果,对可能发生和可以预警的突发公共事件进行预警。预警级别依据突发公共事件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紧急程度和发展势态,一般划分为四级:Ⅰ级(特别严重)、Ⅱ级(严重)、Ⅲ级(较重)和Ⅳ级(一般),依次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表示。 预警信息包括突发公共事件的类别、预警级别、起始时间、可能影响范围、警示事项、应采取的措施和发布机关等。 预警信息的发布、调整和解除可通过广播、电视、报刊、通信、信息网络、警报器、宣传车或组织人员逐户通知等方式进行,对老、幼、病、残、孕等特殊人群以及学校等特殊场所和警报盲区应当采取有针对性的公告方式。 3.2 应急处置 3.2.1 信息报告 特别重大或者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各地区、各部门要立即报告,最迟不得超过4小时,同时通报有关地区和部门。应急处置过程中,要及时续报有关情况。 3.2.2 先期处置 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事发地的省级人民政府或者国务院有关部门在报告特别重大、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信息的同时,要根据职责和规定的权限启动相关应急预案,及时、有效地进行处置,控制事态。 在境外发生涉及中国公民和机构的突发事件,我驻外使领馆、国务院有关部门和有关地方人民政府要采取措施控制事态发展,组织开展应急救援工作。 3.2.3 应急响应 对于先期处置未能有效控制事态的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要及时启动相关预案,由国务院相关应急指挥机构或国务院工作组统一指挥或指导有关地区、部门开展处置工作。 现场应急指挥机构负责现场的应急处置工作。 需要多个国务院相关部门共同参与处置的突发公共事件,由该类突发公共事件的业务主管部门牵头,其他部门予以协助。 3.2.4 应急结束 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结束,或者相关危险因素消除后,现场应急指挥机构予以撤销。 3.3 恢复与重建 3.3.1 善后处置 要积极稳妥、深入细致地做好善后处置工作。对突发公共事件中的伤亡人员、应急处置工作人员,以及紧急调集、征用有关单位及个人的物资,要按照规定给予抚恤、补助或补偿,并提供心理及司法援助。有关部门要做好疫病防治和环境污染消除工作。保险监管机构督促有关保险机构及时做好有关单位和个人损失的理赔工作。 3.3.2 调查与评估 要对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起因、性质、影响、责任、经验教训和恢复重建等问题进行调查评估。 3.3.3 恢复重建 根据受灾地区恢复重建计划组织实施恢复重建工作。 3.4 信息发布 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发布应当及时、准确、客观、全面。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要向社会发布简要信息,随后发布初步核实情况、政府应对措施和公众防范措施等,并根据事件处置情况做好后续发布工作。 信息发布形式主要包括授权发布、散发新闻稿、组织报道、接受记者采访、举行新闻发布会等。 4 应急保障 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和相关预案做好突发公共事件的应对工作,同时根据总体预案切实做好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人力、物力、财力、交通运输、医疗卫生及通信保障等工作,保证应急救援工作的需要和灾区群众的基本生活,以及恢复重建工作的顺利进行。 4.1 人力资源 公安(消防)、医疗卫生、地震救援、海上搜救、矿山救护、森林消防、防洪抢险、核与辐射、环境监控、危险化学品事故救援、铁路事故、民航事故、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事故处置,以及水、电、油、气等工程抢险救援队伍是应急救援的专业队伍和骨干力量。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单位要加强应急救援队伍的业务培训和应急演练,建立联动协调机制,提高装备水平;动员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以及志愿者等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应急救援工作;增进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要加强以乡镇和社区为单位的公众应急能力建设,发挥其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中的重要作用。 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是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骨干和突击力量,按照有关规定参加应急处置工作。 4.2 财力保障 要保证所需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准备和救援工作资金。对受突发公共事件影响较大的行业、企事业单位和个人要及时研究提出相应的补偿或救助政策。要对突发公共事件财政应急保障资金的使用和效果进行监管和评估。 鼓励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包括国际组织)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捐赠和援助。 4.3 物资保障 要建立健全应急物资监测网络、预警体系和应急物资生产、储备、调拨及紧急配送体系,完善应急工作程序,确保应急所需物资和生活用品的及时供应,并加强对物资储备的监督管理,及时予以补充和更新。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应急预案的规定,做好物资储备工作。 4.4 基本生活保障 要做好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保障工作,确保灾区群众有饭吃、有水喝、有衣穿、有住处、有病能得到及时医治。 4.5 医疗卫生保障 卫生部门负责组建医疗卫生应急专业技术队伍,根据需要及时赴现场开展医疗救治、疾病预防控制等卫生应急工作。及时为受灾地区提供药品、器械等卫生和医疗设备。必要时,组织动员红十字会等社会卫生力量参与医疗卫生救助工作。 4.6 交通运输保障 要保证紧急情况下应急交通工具的优先安排、优先调度、优先放行,确保运输安全畅通;要依法建立紧急情况社会交通运输工具的征用程序,确保抢险救灾物资和人员能够及时、安全送达。 根据应急处置需要,对现场及相关通道实行交通管制,开设应急救援“绿色通道”,保证应急救援工作的顺利开展。 4.7 治安维护 要加强对重点地区、重点场所、重点人群、重要物资和设备的安全保护,依法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必要时,依法采取有效管制措施,控制事态,维护社会秩序。 4.8 人员防护 要指定或建立与人口密度、城市规模相适应的应急避险场所,完善紧急疏散管理办法和程序,明确各级责任人,确保在紧急情况下公众安全、有序的转移或疏散。 要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严格按照程序开展应急救援工作,确保人员安全。 4.9 通信保障 建立健全应急通信、应急广播电视保障工作体系,完善公用通信网,建立有线和无线相结合、基础电信网络与机动通信系统相配套的应急通信系统,确保通信畅通。 4.10 公共设施 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分别负责煤、电、油、气、水的供给,以及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等有害物质的监测和处理。 4.11 科技支撑 要积极开展公共安全领域的科学研究;加大公共安全监测、预测、预警、预防和应急处置技术研发的投入,不断改进技术装备,建立健全公共安全应急技术平台,提高我国公共安全科技水平;注意发挥企业在公共安全领域的研发作用。 5 监督管理 5.1 预案演练 各地区、各部门要结合实际,有计划、有重点地组织有关部门对相关预案进行演练。 5.2 宣传和培训 宣传、教育、文化、广电、新闻出版等有关部门要通过图书、报刊、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广播、电视、网络等,广泛宣传应急法律法规和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常识,增强公众的忧患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各有关方面要有计划地对应急救援和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专业技能。 5.3 责任与奖惩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实行责任追究制。 对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要给予表彰和奖励。 对迟报、谎报、瞒报和漏报突发公共事件重要情况或者应急管理工作中有其他失职、渎职行为的,依法对有关责任人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6 附则 6.1 预案管理 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及时修订本预案。 本预案自发布之日起实施。(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