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必贵也
关于这些问题,中国国内还没有现成的、直接的回答.但最近发现有一篇署名文章叫做《中国救援产业探讨》,它可能比较全面地说到你体温的所有问题,不妨研究研究。此处转载该文,已经作者同意,再行转载或节录,请慎重。 《中国救援产业探讨》作者:麦子地 2008年的中国,有三件大事,在成为年度超热门话题的同时,必将永远记载于历史。这三件大事就是:中国50年不遇的雪灾、5.12四川大地震以及中国人的百年奥运。 如果说奥运会实现了国家和国人的百年光荣和梦想,那么在此之前中国所遭受的两次灾难所带给人们的思考,也就是对“国家和社会,应该怎样应对灾难或其他紧急危难事件、怎样更有效地减少国家损失和及时抢救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等的思考,并没有随着奥运会的结束而结束。即使在奥运会热火朝天进行的过程中,与“拼搏、勇夺金牌、为国争光”等遥相呼应的“救援、紧急救援、应急救援、公益慈善救助”等一些从前人们似乎并不常见的词语,仍在社会各阶层包括工商经济界,甚至呈喷发状地蔓延流行。直至今日,即使随着人们对灾难事件的印象和记忆渐渐远去,而来自政府、社会、经济团体机构的那些对灾难救援和救助反思和总结性思考,都从来没有间断。 毫无疑问,经济迅速发展的今日中国,在遭受可能发生的天灾人祸的时候,比较以前更显得从容不迫了。但通过对灾难救援本身的深入分析,灾难救援整个过程所反映出来的诸如:救援组织者只有依靠政府甚至最高层,紧急危难之下尤其现场难免手忙脚乱;救援主体只有依靠人民军队以及相对少数的志愿者等,补给不足等情况下救援难以坚持和深入;救援手段十分落后,甚至只有靠人拉肩扛;救援设备相当缺乏,只有依靠人的两只手,甚至有时没有一根撬杠;救援专用资金来源较为单一,且准备不足只有临时募捐或事后才想起设立相关基金;救援资金流动迟缓、使用效率低下等,诸如此类的问题,还是客观地摆在了人们面前。 于是,基于以“国家和社会应该能够有效应对灾难或其他紧急危难事件、更好地减少国家损失以及及时抢救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为出发点或目标,关于“怎样建设中国的救援事业、紧急救援产业、应急救援行业、公益慈善救助组织”等的思考,甚至是在唐山大地震20多年之后,再次相当严峻地被开始接近实际地提上国家相关部门以及社会工商各界等的议事日程。 至此,如果说怎样更好地建设更适合国情的中国的救援事业、紧急救援产业、应急救援行业、公益慈善救助组织等,是灾难的历史启迪和痛苦的现实逼迫的结果,而即使现在才开始去实现那些理想的所有人们的一切努力,也实在是未来国家和人民将享受莫大恩惠的开始。 那么,什么叫做救援?所说的救援事业和救援产业,又是什么? 研究总结认为,现代所说的救援是指:个人或人们,在遭遇灾难或其他非常情况(含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突发危险事件等)时,获得实施解救行动的整个过程;而救援事业是指能够做长久完善地准备和随时随地能够及时实施解救行动的事务;而救援产业,则是一个以完善的体系、系统或链条为平台、以自身的系统化规模化模式化等为基础、能够长久完善地准备、随时随地实施解救行动并能够最终实现各方应有受益和收益的实业经济。 诚然,救援、救援产业,不是中国首先提出的也不是中国最早在做。不少研究者已经指出,实际上救援产业从发生到发展,在西方已有百年历史。而且这个救援产业或行业,从世界范围看,已经在银行、邮政、保险三大产业行业之后,成了第四大社会公益产业或行业;开展救援产业的救援企业,作为服务业机构,已经成为其国家经济发展中第三产业中的一部分或重要部分。 更明显的事实是,西方国家的救援产业,即使有的具有国家所有或政府控制的存在形式,那些救援产业机构,也都采用的是商业化或市场经济的运行方式。应该说,救援产业本身必须具有规模化、现代化、系统化等特征,而救援产业的这些客观要求,在市场经济机制的规范性推动下,能使救援产业和机构得以健康发展,最终体现救援机构的救援经营水准,并使救援能够按照救援应该有的要求达到救援的目的。 可以指出,西方救援产业得以良好运行的实质是,在相应的国家体制和成熟的市场经济机制下,救援产业能够建设和完善一个承载运行的应有的系统或体系平台,从而在这个平台上,救援企业或机构才得以充分自我完善和发展,并能够向社会公众提供非常全面和完善的救援服务,而最后,救援企业甚至受援者,都能够从保险、投资等行业甚至公益慈善基金等方面,获得设定和承诺的经济支持或补偿,从而完成救援作为一个产业的良性循环。 那么在中国,救援、紧急救援、应急救援是个什么状况呢? 正象我们看到的那样,起码在此之前的过去,在中国发生突发性紧急事故需要救援行动时,一般都是由政府出面组织临时机构做应急处理,并往往是相关单位抽调临时人员,即使有军队参与或由军队做应急行动的主力军,但却几乎都是在既无经验又无准备、既缺乏专业知识与技术又缺乏设备与装备的状态下进行。 期间,那些隶属关系属于政府,都是事业单位而机制都是政府办事习惯的面向化工、煤矿、铁路、水利电力等行业的所谓专业救援,甚至欧急、SOS亚洲组织在华机构、国际红十字在华机构,甚至包括汽车救援、旅行救援、海上救援等机构,以及大部分金融保险推出的救援保险产品,虽然在各自资源范围内可以说也许各自发挥了一些作用,但却都因为诸如缺少系统性的准备心态和专业化、主要进行境外委托服务或根本上缺少融入中国国情的可行性、只在本系统内或国家指派的任务中开展工作,以及缺乏设备和装备等等原因,而起码各自都不能独立担当中国救援、救援事业、救援产业的重担。 其中可以特别说明,即使早在2005年前后,在中国各地,尤其在工商企业界甚至民间,掀起的一股股救援产业热潮中,得以设立的那些救援公司或机构,经过几年的大浪淘沙或艰苦煎熬,目前还在运行或勉强能运行的,已为数不多,而它们也大部分都没有实际能力参与实际的救援行动,有的甚至至今还没有找到救援、救援事业或救援产业真正的或基本的“北”。 基于以往这种状态和环境,整体上说,在中国无论从政府、到社会机构、到民间百姓群众,终因对“救援、紧急救援、应急救援以及救援事业援产业”等基本概念,还没有一个科学的认识以及有权威的解释。因此,在中国目前还没有形成甚至一个可以叫做正规救援机构的机构,更没有形成救援产业应有的体系或系统化、规模化、模式化等。 对于救援、救援事业和救援产业的体系建设或系统化、规模化、模式化,应该说中国国家一直是想有提升和发展的。早在2006年6月,中国根据“中央领导批示精神和中央编办[2005]15号文”就成立有“中国紧急救援促进中心”。该机构挂靠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并被确定为“自收自支的社会公益性事业单位,享有独立事业法人地位”。其主要任务也被明确为:协调救援资源,促进救援体系及产业建设;建立作为政府职能补充的救援服务体系;做救援产业研究并制定产业标准;凝聚社会资本推动社会紧急救援产业发展;宣传和普及紧急救援知识,提升全社会的紧急救援知识水平和实际救援技能等。 应该说该中心的成立确实是中国国家“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要求”的重要举措,试图“妥善处置各种突发事件、维护公民权益、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目的也很明确。但,无须讳言,终因大家没有哪怕一条能够落实任务目标的具体方法和策略,也没有相关人才实施那些战略思想,在“中央和地方、条条和块块”的现状中,还没有很好地“改善紧急救援资源需要协调的局面、实际推动紧急救援产业”的发展和壮大。与其他一些政策性质和政府所属的救援机构一样,即使大家各自都有美好的意愿或初衷,但他们即使立足促进紧急救援市场体系发育完善;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紧急救援人才信息设备整体水平提升;促进紧急救援事业和产业有机结合,推动紧急救援体系创新和改革,实现紧急救援与国际接轨”等等应有作用,起码也都还没有有效地发挥出来。 应该说,毕竟中国国家各个层面对作为新事物的救援事业和产业本身概念和它的系统性等,理论基础不足或偏颇、技术知识不通、经验缺乏,因此围绕发展救援事业或产业的各项必要政策等,也还不能得以完善和出台。即使所述临时机构本身的工作,由于没有从以往处理浩繁事务的思维习惯中提升出新思路,以至于目前工作宗旨、目标、任务等也还没有琢磨透,甚至办公场所、岗位人员都没有配备好,而救援产业本身客观需要落实的大量具体工作将怎样推动,我们只有拭目以待。 无论怎样,我们可以欣慰,因为中国政府毕竟在关注救援、支持救援事业、发展救援产业的各个方面,都开始了议事日程或实际行动。尤其在四川大地震之后,中国国家相关部门还是及时对地震救援工作进行了新的总结或反思。由此,在再次激发了人们对中国救援事业或产业的思考的同时,国家进一步以固定如应急救援办公室等临时机构,并在各地方也设立相应机构为标志,试图加强实际推动救援事业发展的力度,再一次表现了中国政府发展救援事业的决心。 总的看来,正因为对“救援、紧急救援、应急救援,以及救援事业,救援产业”等所有概念本身都非常模糊,因此在中国即使到目前为止,对于救援、救援事业、救援产业,从政府政策到从业者的所有试图做好“救援、紧急救援、应急救援,以及救援事业,救援产业”等的所有行动,也只有在中国特色市场经济的河流里“摸着石头过河”。由此,中国的救援、救援事业、救援产业,最基本的现状是,无论是牵头救援事业的政府相关部门,还是正从事救援产业的社会机构,都不失偏颇地各自“说自己认为正确的救援概念和理论、办自己认为真实的救援事业或产业”,而这一切,并没有使人看到在中国有救援、救援事业、救援产业应该有的影子。 至于在救援、救援事业、救援产业之外,中国目前所说的紧急救援和应急救援等,那只是在救援概念本身就模糊的状态下对救援叫法的不统一所致。紧急、应急其实质都不过是想描述灾难或其他非常情况的程度而已,而对于救援事件本身,强调程度是没有特别必要和意义的。进而只把注意力放在救援是否紧急、是否应该应急上,而实际没看到救援应该有的产业性质并忽视它,却是特别没意义和十分有错误的。 综观目前围绕中国救援事业、救援产业的一切言行,关于救援事业、救援产业发展的理论的研究和传播,十分需要正本清源;提高国人对救援产业体系或救援产业应该具有的模式和基本内容等的了解认识,依然是当务之急。 那么,从中国现实情况出发、考虑中国特色,所谓的中国救援产业应该有的模式,到底应该是怎样的呢?既然救援产业是个系统体系,那么它应该包括哪些具体内容呢? 在这方面,我们注意到救援产业领域目前理论把握好、运作正常、行动领先的机构----GR救援产业投资管理公司的一些情况,尤其该机构研究发布的“中国救援产业GR模式”体系,值得研究、学习和推广。“中国救援产业GR模式”认为,在中国发展救援产业,应该建设和完善互相关联、密不可分的十大系统体系,包括: 1、施救队伍体系。对于救援来说,无论来自政府组织或社会民间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能力的救援人员,以及作为救援队伍的组织本身,是救援行动得以实施和救援产业得以实现的基本要素。在中国范围内目前情况下,隶属不同组织、具有不同存在形式,但必须能够统一调动使用或具有统一运作机制的一定数量的救援队伍和具有救援专业知识的救援人员,须在全国范围内按照地域呈合理网络分布状态,并最重要的是对他们的调配,在中国救援产业这个大体系内,应该具有高效的及时连动机制,由此才能使施救队伍体系成为中国救援事业中更有效的有机部分。 2、救援呼叫联动系统。所说的救援呼叫联动系统,包括一个或多个必须经过强力宣传而深入人心、本身具有好记忆易宣传特征、主要是能随时接通从而形成救援联动、甚至具有公益意义的统一通讯号码或统一求救讯号。SOS作为国际呼救讯号二次大战以来发挥过相当作用,该讯号具有的意义不同一般。而根据现代通讯行业发展情况而设立诸如995(救救我)等类似使用方便的通讯号码和接驳系统,或者统一设立包括类似SOS在内的其他可迅速推广使用的明显的标准讯号,无疑是救援得以展开实施的“第一信号”。当然,所说的救援连动呼叫系统,还必须包括基于救援事件发生地的不确定性而按照一定规划在各地所建立的传导网点系统。这些网点的作用在于,通过救援讯号的接收,在初步审核确定危难情况下,在任何一个网点都能够就近启动救援动作和实现救援实施,以及在必要情况下能立即形成整个救援系统的联动。 3、通视保障系统。其实,这里所说的通视保障系统,是基于现代通讯业的发展和技术领先程度,而专门强调了通讯技术系统在救援产业系统中的应用和作用。为体现救援专业化、现代化和救援的有效性,所说救援产业中通视保障系统是指,借助现代通讯技术,在救援产业体系中设有专门的语音通讯频道和可视视频频带,直接保障尤其野外现场通讯、通视的需要,保障救援联动体系运转。应该指出,调查知起码从通讯技术开发的角度,中国还没有人开展涉及救援产业需求的技术或产品的开发业务,而实际上从救援的特殊要求角度出发,诸如僻远地域、水下或地下区域、深山岩洞等如何能便捷地使用通讯是值得研究的,能够提供便携使用的类似产品,应该是有开发意义和市场的。 4、搜救与运输系统。即使从5.12四川大地震的实际情况看,包括一般救援设施设备以及急救药品等在内,直至备有医疗救治药品的医疗救护车、备有医疗救治设备和药品的特种救护车辆,甚至运输专用的救援直升飞机、两栖救生船等,设备在中国十分缺乏,且其调配使用和现场调度也都存在许多要突破的问题,还谈不上具有陆海空救援运输与搜索全息体系。救援产业模式体系中所说要建立的搜救与运输系统,就是指解决这些相关问题的方面。 5、联动就治系统。救援活动中所发生的需要救治的事件中的当事者,除了一部分可以在现场实施救治的情况外,多数情况是一般还需要转移到有条件、有能力的医院进行医疗救治。但是,尤其基于中国医疗改革后大部分医院单位,采取诸如实行押金、预交费用等制度,紧急状态下即使能顺利运送到医院的被救援者,或终因不能灵活地逾越那些制度而得不到实际的及时救治。联动就治系统,试图建立突破上述状态的新型的约定、预约和连动机制,广泛地系统联合的包括军队医院在内而分布于各地方的医疗机构,形成费用结算联保支付模式和救援定点医院形式下的救援连动就治系统,达到使被救援者首先得到救治、及时救治并获得经济援助的效果和目的。 6、产品与基金系统:这里所说的产品,特指是一个救援卡和围绕它而能够展开的一个系统。这个卡产品,要有一定数量的、能够集中使用的费用和完善的支付系统做后盾;还要有一定的营销渠道和手段,以能够有效地递送到受援者以及广大民众手中;更重要的是,这个卡,要能够借此为凭证,使需要救援的持卡人或他们的亲人,在该卡的引导下,及时得到实际的全过程的救援,并直至获得应有的经济补助,从而完成一个围绕这个卡产品的真正的救援的循环。卡产品的意义或必要性是显而易见的,而所说的基金系统,似乎不仅是这个卡产品的经济基础,甚至更应该是救援、救援产业所不可或缺的。因此,所说的救援基金,不仅应该能够保障实际救援各项工作得以实现,更应该成为能够支持所说救援产业体系发展的财务来源之一。从这样一只基金的建立来说,在有关专业人士认为的必须与金融保险机构密切结合的同时,甚至可以从体现救援产业的公益性质和社会精神角度,由国家部门甚至在民间,设置成可以更广泛吸纳社会资本并灵活使用于救援产业的救援事业公益基金。 7、救援基地系统:要促进国家救援产业的发展,一个示范性产业基地,或多个具有分布特点的救援产业综合基地,与救援产业体系中其他系统一样,同样是必不可少的。这个基地,可以独立地体现救援产业体系中某一部分或几部分,也可以集救援体系所有项目在内而集中表现,甚至可以将救援产业必备项目和与之相关的衍生项目,都综合地体现出来。有关专家认为,甚至从产业地产的角度,这样一个产业地产大盘或超级大项目,即使在房地产行业发展极度紧张的阶段,也应该或反而能够独辟蹊径地成立。当然,即使从救援产业行业内的某个救援机构的角度,独立地去建设发展这样的产业园,也是可以成立并对救援产业的形成有深远意义的。 8、教育与法律系统:显然,尤其通过地震的经验,对全民开展的救援或危机自救等基本知识宣传和教育,甚至为保障救援事业发展而设立专业教育或培训机构等,在救援产业体系中同样是不可缺少的。前面所说到的基地,或可在基本设施上为设立救援事业教育院校做出实际行动。而所说的法律体系,不仅包括对救援产业具有实际保障作用的专项法律本身,在这个体系中也应该包括国家针对救援产业的一系列政策。 9、媒体传播系统:这里所说的媒体传播系统,专门是指宣传和报告救援事业意义、成果、普及知识和救援产业文化传播的专业媒体体系。这个系统的体现,可以包括一份专业报纸、一本专业杂志,甚至可以是在电视或广播上有一个专业栏目或频道。至于这样一个媒体传播系统的意义,显然无论对推动整个救援产业发展,还是对某个救援机构自身的发展壮大,都具有非常的意义和作用。而基于现代媒体传播系统的发展,它实际可以作为一个更大的平台,并甚至可以借此平台而解决救援产业或项目的甚至融资问题的深层意义,却不是一般企业机构能够轻易认识到的。 10、合作机制与体系:可以指出,尤其在中国,从救援产业刚起步开始,就呈现八仙过海或群雄逐鹿状态的形势下,尤其在那些对救援产业并没有意识、对从事救援产业也并没有资源或实力的机构看来,按照所述中国救援产业模式,即使是其中的任何一部分,都似乎是很难建设和完善的,更何况中国的救援事业的现在环境,产业发展必然要面对资源联合、产业合作甚至资产兼并等现实。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一个贯穿救援产业、能够统整整个体系资源的合作机制或体系,显得非常必要,而此机制本身也成为参与和完善这个产业的企业所必须具备的理念。诚然,所说的合作,当然也包括与国际救援事业接轨、与国际相关机构等的合作,甚至应该包括与国际投资救援产业的资本等的合作。 研究分析可知,GR救援产业投资管理公司所提出的上述“中国救援产业GR模式”,无疑是比较正确地把握了救援产业的根本所在,甚至是给在中国开展救援产业建设道路上探索前进的人们指明了基本的方向。而该公司不仅在“中国救援产业GR模式”体系研究上,还在中国特色救援产业项目的建设实施上,都多元思考、取舍缓急、脚踏实地走在了中国救援产业发展需求的前列。消息显示,该公司最近继与含有30多个专业救援队伍6000多名专业救援人员的“中国救援联盟”等建立合作关系之外,从中国人民网、某省市电视台和报纸等相关媒体还获悉,该机构又在新近与某地政府签署了合作协议,在当地征地2000余亩,投资建设造价达6亿多美元的中国第一个综合救援产业园,其中包括国际救援职业学校、水陆两栖车的研发制造、救援装备制造、AVS芯片生产、移动医院装备制造等五大项目。 总结全篇所述,我们愿意这样结束这篇基于中国救援产业探讨的文字: 如果说2008年中国的三件大事,将永远记载于中国历史,那么,其中的5.12四川大地震灾难,所引发的对中国救援产业进行深刻思考的现象,尤其由此真实有效地推动了中国救援产业实际进展的事实,正如有关专家指出的那样:必将作为中国救援产业发展的里程碑,写入中国救援产业或事业发展的历史!从2008年开始、为实现救援产业理想而奋斗的所有人们的所有努力,因此都值得敬佩、支持和记忆。 麦子地(QQ:592930691),于北京. 欢迎研究探讨商榷,请勿转载节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