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我国医院行业未来发展前景及发展方向

振鷺
实在
去百度文库,查看完整内容>内容来自用户:花儿很美11我国医院行业未来发展前景及发展方向2015年3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部署促进我国医疗卫生资源进一步优化配置,提高服务可及性、能力和资源利用效率,指导各地科学、合理地制定实施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这是首次在国家层面制定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是推动深化医改向纵深发展,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打造健康中国的一项重要举措。《规划纲要》的基本思路是在宏观调控下,适度有序发展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重在调整结构、系统整合、促进均衡,着力解决“办什么、办在哪、办多少、办多大”等重要问题,重点研究政府与市场、中央与地方以及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关系。目标是构建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居民健康需求相匹配、体系完整、分工明确、功能互补、密切协作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为实现2020年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持续提升奠定坚实的医疗卫生资源基础。《规划纲要》明确了5个方面的具体任务。一是合理确定全国2020年医疗卫生资源总量标准。综合考虑人口总量、老龄化、城镇化等因素,结合全国床位数的历史变化趋势,并借鉴经合组织((五)医院管理科学化、系统化、信息化

医疗大数据的分析和挖掘发展现状如何?未来会有什么样的应用前景

兼爱
伊甸木
  前景不错,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全球健康医疗大数据行业发展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显示,目前我国的医疗行业现状是,优质医疗资源集中在大城市,地方以及偏远地区医疗条件较差,医疗资源的配置不合理,导致了大量的长尾需求,催生了广阔的互联网医疗市场。在此背景下,互联网的“连接”属性得以发挥,有效提高了长尾市场的信息流通,降低了产品扩大受众群的成本,而大数据技术的应用能够使得医疗服务更加完善和精准。  医疗大数据的应用主要指的是将各个层次的医疗信息和数据,利用互联网以及大数据技术进行挖掘和分析,为医疗服务的提升提供有价值的依据,使医疗行业运营更高效,服务更精准,最终降低患者的医疗支出。  目前,中国医疗大数据应用可以简单分为两大方向  第一类,是对传统医疗的优化,即服务于医疗机构的大数据应用(包含医院、险企、药企、医疗器械企业等传统医疗行业机构)。  第二类,是对传统医疗的补充,即服务于大众医疗健康的大数据应用。是针对传统医疗服务未覆盖到的市场需求,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和服务加以补充,例如:诊前分诊、就诊数据跟踪及信息反馈等个人健康管理服务。

100分悬赏:帮我写篇关于如何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的文章

踉位其空
盖娜
  随着卫生改革的深入,医疗服务质量已经成为医疗机构竞争取胜的关键。近年来,人民群众受益于改革,对医疗服务质量的满意度有所提高。据2001年对20个省市的145个省级医院、720个地市级医院和1686个区县级医院的调查,在问卷调查的93.33万人次中,门诊病人满意率为91.89%,住院病人满意率为93.52%,出院病人满意率为91.05%,均比往年有较大幅度的提高。虽然不满意的比例较小,但从门诊住院人次来看,绝对值仍不小。因此,对医疗服务质量的管理,是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的重要职责。  为什么要抓医疗服务质量?朱庆生说,医疗服务质量是群众对卫生工作评价的主要衡量标志,群众对改革的认同主要体现在医疗服务质量和费用上。只有在这点上让人民满意,改革才能深入下去。医疗机构发展最主要的是内涵,医疗服务质量是内涵发展的核心。同时,提高医疗服务质量能减少纠纷和事故,树立良好的行业形象。  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是今年“转变作风年”的切入点。全国医政工作会议要求卫生行政部门、医院管理者和医务人员做七件事:改变旧理念,把“以病人为中心”落到实处;一方面严格执行已有的规章制度和技术规范,另一方面引进世界各国先进思想和方法,如风险管理、循证医学、全面质量管理等,创出自己的体系;建立和完善在医疗机构法人结构中体现医疗质量管理的机制,并将其与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结合起来;加强对医务人员培训,建立考核、淘汰制度;加大医疗服务信息公示范围和力度;控制费用,合理用药、合用检查;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完善内部监察和社会监察制度。  探索解决基层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新途径  “看病难、看病贵”多年来一直是社会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也是医改研究的一项重大课题。对这一涉及百姓民生的话题,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看法,由此也产生不同的理论研究与舆论争论。争论的焦点有二:一则产生“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到底归责于谁?二则医疗运行到底该如何才  能让群众认为看病“不难”“不贵”?下面,笔者通过自己在基层医院工作的一些经历感受及对相关行业部门相关人群的调查采访,对这民生话题做些粗浅的探讨,期望对缓解基层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缓解日益紧张的医患关系及构建和谐卫生有一定裨益。  一、基层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成因分析  (一)基层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主要表现  “看病难”难在:(1)路途遥远,求医不方便,特别是对一些偏远山村的农民。(2)医疗机构技术力量薄弱,难以满足医疗需求。如医务人员业务差,诊断设备差,设施简陋,诊断不清,治疗效果差等。(3)医疗机构服务不到位,如医院的科室设置布局不合理,程序复杂,少数医务人员服务意识淡薄,存在门难进,脸难看。(4)大医院人满为患,挂号、取药、候诊排长队存在“难等”之难。  “看病贵”贵在:(1)药费贵(2)检查费贵(3)一些特殊治疗器械贵(4)过度治疗,小病大治拖治产生不合理费用。  (二)“看病难、看病贵”的成因分析  通过医院目前的一些现状,结合医疗运行的一些机制我们不难分析,“看病难、看病贵”的成因在于:  (1)村级医疗机构地理环境限制及卫生行政部门对村级医疗机构配置不到位导致不少农民就医“行路难”。  (2)一方面政府对卫生投入不足,影响了医院设施的更新完善、设备的添置、人才的培训、技术项目的开展等,导致医院的医疗救治能力差,影响了群众就医高效快捷;另一方面医院自身经营水平有限,无能力解决自我发展的经济投入,影响了医疗服务能力。  (3)医院管理不到位,内部约束机制不全不力,个别医务人员素质差,导致群众看病难。  (4)卫生材料价格虚高,药品流通领域管理不规范,流通环节层层加码,药品降价未取得实质性突破,加重了“看病贵”的程度。  (5)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出台后,医疗事故处理实行“举证倒置”,出于自身防范目的,医生在诊疗过程中过度检查,增加了病人的医疗负担。  (6)医学科技在发展,新技术、新药品、新器械和新材料在不断运用,诊疗手段的进步,患者在享受到安全、准确、快捷的诊疗服务的同时,支出费用相应提高。  (7)医院是在物价不断上涨的市经济环境中生存和发展,医疗卫生费用上涨是医学科技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在一定幅度内增长不可避免。  (8)医院为了生存与发展片面追求自身经济效益,科室或医生为完成目标任务,提高效益工资,采取过度治疗行为,加大了患者的负担。  (9)个别医生职业道德败坏,只为追求回扣、提成,大处方乱开药;个别医生基础理论差,诊治水平低,只知借助大型设备检查或滥检查;个别医生为泄心中不满,把情绪带到医疗工作,迁怒于患者身上发泄或“狠宰”。  (三)“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到底归责于谁  根据上述的成因分析,我们不难理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是一种综合性问题,不能单归责于某一行业某一部门,它是一问题链,其中涉及物价部门对药价及特殊医疗器械的审批定价,涉及药监部门对药品及医疗器械的流通监管,涉及政府的投入,涉及卫生行政部门的监督执法,涉及医院的内部经营管理,涉及院长的管理能力与素质,涉及医生的职业道德与业务素质,光解决其中任何一项都不能彻底解决“看病难、看病贵”这一难题。但是我们要清醒地看到,医疗费用产生的关键环节是医院,医院应是医疗费用的“守门员”,医院社会责任与职业道德的缺失将导致“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加剧升温。正是现行医院“点菜”别人(患者、政府、单位)“买单”的医疗运作机制,加之某些主客观原因,才导致医生、医院、药商、药厂出现不少乱“点菜”、乱“买菜、”多“点菜”、多“卖菜”、乱“卖菜”、乱“做”菜现象,因而也就导致人们对他们口诛笔伐。所以,如何探索新的“三医”(医疗、医保、医药)运行体制与机制是重中之重的工作,是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核心举措。另一方面要摒弃一种看法,认为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就是目前政府投入不足,只要政府加大投入问题就迎刃而解。其实并不然,如何从根本上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政府投入固然十分重要,但不可忽视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最大限度地竭制医疗卫生资源的浪费和流失,盘活现有大量闲置的资源,规范并提高现有资源的利用效益。

医疗发展趋势

非世之人
火箭人
  医院作为医疗器械的主要消费终端,当然是希望能够采购到物美价廉的医疗器械,然而国产器械的外形、质量及售后均让医疗机构“想说爱你不容易”。作为医院负责人,该院长说他在选择医疗器械时,选择的依据依次是质量、价格和售后服务,可见,国产医疗器械在高端设备领域想凭借价格优势和进口产品相抗衡的胜算其实是很小的。居调查,目前,中国企业除了超声聚焦等少数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外,在高科技产品方面,中国医疗器械的总体水平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约为15年。除了超声聚焦等少数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外,不少关键技术被发达国家大公司所垄断,国产医疗器械产品不论在技术能级、档次方面,还是在产品功能、外观以及操作便捷方面,与美、欧、日等发达国家有明显的差距,产品技术性能和质量水准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难以满足国内临床和科研的需求。  对于造成国内医疗器械和国际水平差距的原因,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4-2018年中国医疗诊断、监护及治疗设备行业需求预测与投资机会分析报告》中指出,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原因:政策环境不配套、技术投入不足、创新能力薄弱、产业体系还比较脆弱。笔者认为,上述四个原因其实只是表层的原因,更深层次的原因则在于企业负责人缺乏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的决心与恒心,更多的是着眼于短时间的效益,从而造成不愿在研发上下工夫,尤其是随着社会资本办医市场的蓬勃发展,更觉得在资金实力相对较弱的民营医疗机构中还有较多的机会,但是,从目前民营医疗行业发展来看,参与者中不乏跨国医疗器械企业和一些资金实力较强的医药企业,对于不差钱的他们来说,在医师资源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医疗器械配备更是其未来的投入重点,本土企业若不奋起直追,在高端医疗器械领域的市场空间不容乐观。

如何有效提升医疗行业服务水平调研报告

其始无首
绳墨杀焉
可以参考一下前瞻产业研究院《2016-2021年中国医疗行业品牌竞争与投资机会分析报告》

2019年医疗行业发展前景不错的项目有啥?

大体
得其两见
把高血压(心脏病)与低血压(心脏病)治疗痊愈!

2019年互联网医疗健康行业分析报告

忽乎芒乎
无衣
去百度文库,查看完整内容>内容来自用户:宋天知2019年互联网医疗健康行业分析报告近年来,国家密集发布一系列医疗健康政策,尤其是《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把医疗健康提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之后一系列围绕此战略目标的政策密集发布,互联网+医疗健康的概念也初步成型重要文件《关于推进医疗机构远程医疗服务的意见》《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关于征求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关于推进互联网医疗服务发展的意见(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函》《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试行)》…………《网络药品经营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互联网医院管理办法(试行)》《远程医疗服务管理规范(试行)》………………政府将大健康上升为国家战略,并提出互联网+医疗健康的发展模式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全方位全周期维护和保障人民健康《“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互联网+医疗健康背景下的三医联动线上医药选择更广泛,可丰富医疗手段线上医疗透明可控,帮助医保控费电子处方流转,推动互联网医药发展医保接入可调动患者与医院的积极性医保的接入有助于医药电商的发展线上医药数据有迹可循,促进医保控费2017管理水平低

如何进入基层医疗服务行业

当是时也
主要看你的证件和技能咯那要如何进去,比如在哪报名之类的那些招聘网像58、赶集网都会有这些的,你可以去了解下,能不能进,还是看医院的找人情况

目前医药行业的市场分析如何

迷情记
夺彼与此
一、2014年医药并购新形势2013年医药上市公司并购节奏明显加快,并购案例超过20个,2014年这种态势继续发酵,双龙股份、康恩贝、南京医药等纷纷停牌拟并购收购。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医药行业深度调研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前瞻》对2013年医药并购进入深入挖掘,总结了三大特点:1)从“以国资为主导”到“各方资本加入”,2)增加产品链、扩张产品线,甚至是进入新的领域,3)以实现协同效应为目的的战略并购渐成主流。1、从“以国资为主导”到“各方资本加入”不难发现,2013年之前的资产整合基本上是国资企业进行主导,由华润医药、中国医药集团等国资委直接控股的大型集团公司领衔,广药集团、上药集团、哈药集团、南京医药等地方国资委控股的集团公司参与。而2013年来,有的民间资本加入,例如新华医疗、仁和药业等。2、增加产品链、扩张产品线,甚至是进入新的领域3、以实现协同效应为目的的战略并购渐成主流从2013年挂牌的股权交易情况看,进行战略性“减法”,突出优势资源亦成为一种整合趋势。二、医药并购的利与弊并购加速对于医药行业是个利好消息,因为并购不仅能够扩大企业规模、增强新产品开发能力、避免重复生产与开发、合理调整产品结构,还能增强跨国市场经营网络,增强国际市场竞争力。并购对于产业结构优化以及行业竞争力的提高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大量属于重复建设型的医药公司会被整合,市场集中度会大大提高,现在的分散局面会得到改观,使市场竞争更加有序,产业结构更加合理。另一方面,大多药企特别中小企业缺少足够的资金支持,新药研发能力较弱,新药数量少,产品科技含量偏低,自然成为并购市场中的猎物。再者,中小医药企业中,既懂专业知识,又能拓展市场、参与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较少。人才的匮乏成为制约国内药企发展的瓶颈之一,通过并购获得技术人才团队是很多药企并购的目的之一。然而应该注意的是,兼并重组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可以提高行业集中度,对于龙头优势企业来说是跨越发展良机;但另一方面,不少医药企业并购存在一定的盲目性、缺乏通盘考虑,有些并购后的整合效果也不如预期。而且目前从医药企业的并购案例来看,普遍溢价较高,成本高昂,未来是否能顺利整合以及整合后对企业经营的贡献程度还是个未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