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药品经营与管理调研报告

笛吹川
狼人镇
去百度文库,查看完整内容>内容来自用户:潘发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2011年人才需求调查报告 一、广东省医药行业分析1、广东省医药行业现状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围绕现代产业发展的需求,着力抓好生物与新医药等7大领域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集成创新,实现产业技术跨越式发展,这些意味着广东省医药经济发展由外延扩张模式逐步转变为高附加值、环境友好型的内涵式发展模式。广东省医药经济的迅速发展,对珠三角地区的医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作用,同时必然带来巨大的人才需求。资料表明,2011年,广东省医药产业总产值达1425亿人民币,同比增长约24%。广东药品零售连锁经营进入新一轮发展期,全年新增药品零售连锁企业26家。至此,广东有药品零售连锁企业151家,发展势头良好。同时,广东积极扶持医药第三方现代物流业务发展,目前共有6家药品批发企业开展第三方药品现代物流业务,这促进了药品流通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市场资源的有效配置。广东医药产业产值、产量和利税均名列全国前三名,出口创汇位居全国第一,药物制剂、药品流通产业领域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省内拥有一批像白云山制药总厂、广州中一药业、王老吉、广东一致连锁药店有限公司、广东大参林连锁药店有限公司、等一大批知名药品生产和流通企业,在国内外具有较高影响力,在我国的医药经济建设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就广东省来看,根据通过对我院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四、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人才调查结论优化课程体系和

医药行业现状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的分析报告

孰知其纪
轨迹人
去百度文库,查看完整内容>内容来自用户:浅浅医药行业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的分析  医药行业概要  一、我国医药产业的发展现状  医药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产业和现代产业相结合,一、二、三产业为一体的产业。其主要门类包括:化学原料药及制剂、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抗生素、生物制品、生化药品、放射性药品、医疗器械、卫生材料、制药机械、药用包装材料及医药商业。医药行业对于保护和增进人民健康、提高生活质量,为计划生育、救灾防疫、军需战备以及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我国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医药工业体系和医药流通网络,发展成为世界制药大国。据统计口径:我国现有医药工业企业3613家,可以生产化学原料药近1500种,总产量43万吨,位居世界第二。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医疗保健需求的不断增长,医药工业一直保持着较快的发展速度,1978年至XX年,医药工业产值年均递增16.6%,成为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  二、我国医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自1997年以来,医药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稳步提高,主要经济指标占全部工业总额的比重,呈现稳步增长态势。医药行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不大,以资产为主的规模比重仅为2%-3%,效益指标相对高一些也仅为3%-4%,是我国实现经济效益的稳定产业之一,但并未进入支柱产业之列。医药行业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是为人民防

医药行业市场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前景分析

仁政
沦于不测
去百度文库,查看完整内容>内容来自用户:ngp136CONTENTS本文所有数据出自于《2015-2020年中国医药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第一篇:环保药剂与材料走俏环保型医药包成为趋势近几年来,医药企业的规模化生产越来越明显,随着国内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OTC药品政策的出台,药品包装逐渐成为市场竞争的重要因素。现代医药企业发展趋势是:大型制药厂都拥有自己的包装企业。而在不断的进步发展中,开发环保塑料医药包装材料逐渐成为药品包装技术发展的方向。外资制药企业历来十分重视药品包装,因为他们认为包装是产品形象的重要部分,产品外观应当与内在品质一致。近年来,中国医药包装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药品包装将呈现出更加方便、安全,更加符合环保要求的趋势。当前我国一些规模较大的制药企业在硬件上与国外医药企业相差不大,但软件环境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除了相关法规不完善、技术标准和技术水平相对落后外,药品流通体制也存在弊端。药品大多数在医院药房销售,在药店销售的仅是很小一部分,这限制了药品参与直接竞争,从而制约了医药包装业的发展。另外,现行的某些招标制度挫伤了医药厂商的积极性,企业无力在药品包装环节上下大气力,长期保持着“旧面孔”。目前,由于国内部分企业的包装意识不强,对包装的内涵理解不到位,对包装的作用重视不够。制药企业大多选择价格相对便宜的白板纸作为药盒包装材料,这主要出于降低成本的考虑。很多企业一般不愿在包装上多花钱,普遍的做法是能省则

【完整版】2019-2025年中国医药流通行业市场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冬歇期
断头气
去百度文库,查看完整内容>内容来自用户:深圳市盛世华研企业管理有限公司(二零一二年十二月)2019-2025年中国医药流通行业市场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可落地执行的实战解决方案让每个人都能成为战略专家管理专家行业专家……报告目录2019-2025年中国医药流通行业市场发展战略研究报告第一章企业市场发展战略研究概述............................................................................................................7第一节研究报告简介............................................................................................................................7第二节研究原则与方法........................................................................................................................7一、研究原则..................................................................................................................................7二、研究方法..................................................................................................................................8第三节企业市场发展战略的作用、特征及与企业的关系..............................................................10一、企业市场发展战略的作用....................................................................................................10二、市场发展战略的特征....

未来几年原料药行业的发展前景分析

庚桑子曰
方小姐
医药行业是一个多学科先进技术和手段高度融合的高科技产业群体,涉及国民健康、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回顾我国医药行业近五年的发展情况,全国医药生产一直处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阶段。 2004年医药行业共实现利润279.55亿元,同比增长9.25%。在主要子行业中,化学药品制剂工业实现利润96.65亿元,同比增长15.69%;化学品原料药工业实现利润50亿元,同比下降10.95%;医疗器械工业实现利润24.4亿元,同比增长49.01%;生物制药工业实现利润25亿元,同比增长14.22%;中成药工业实现利润74.39亿元,同比增长11.37%。 2005年医药行业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4459.44亿元,比上年增加近1000亿元,同比增长26.19%,全年呈现持续加快的增长走势,并创下“十五”期间医药行业的最高增幅。实现工业增加值1475.17亿元,同比增长17.5%;新产品产值621.91亿元,同比增长23.58%。累计完成化学原料药生产123.84万吨,同比增长36.9%,实现中成药生产75.89万吨,同比增长11.6%。在工业总产值方面,生物生化制品、化学原料药、卫生材料及医药用品制造3个分行业呈现快速增势,同比增速分别为36.60%、33.18%和27.76%,均高于全行业平均水平。 2006年1-5月我国医药行业销售收入前十家企业累计产品销售收入最高的达到了4473237千元,企业资产总计最高的达到了10263812千元,利润总额最高的达到了345829千元,2006年1-5月我国医药行业销售收入前十家企业累计全部从业人员平均人数最高的达到了19715人。2006年,医药流通领域的盈利空间随着药品分类管理、药品价格透明化和药品降价等政策的陆续推出而进一步压缩。目前,中国的医药商业竞争非常激烈,但更惨烈的激战还在后头。经过竞争,医药商业完全有进一步集中的可能。相信随着医药电子商务的开放,大的医药物流配送公司和大型医药商业公司的运营成本将会大幅下跌。 为了能够从容应对复杂的外部环境变化,医药企业应留意政府在医疗卫生结构调整和农村医疗保障方面的新动向,尤其要把握好医药行业发展的六大趋势——中成药市场竞争将加剧;处方药生命周期将会缩短;第三终端市场将更活跃;医药市场进一步集中,医药两极分化进一步凸现;政策性降价仍将持续;结构调整进一步加快,企业市场品种结构都将发生更大变化。 本报告共分十七章,首先介绍了国际医药行业和国内医药行业的发展,接着对生物制药、中药、化学药的发展做了详细的分析,然后分析了医药行业的经济数据,随后,报告对OTC药品市场、我国农村医药市场和我国主要地区医药行业的发展做了介绍,并对医药行业的重点企业、医药流通、医药行业的并购重组、医药行业的信息化建设和医药行业的知识产权保护做了透析,最后对医药行业的竞争格局和医药行业的投资进行了分析,还对医药行业的发展前景做了科学的预测。您若想对医药行业有个系统的了解或者想投资医药行业,本报告是您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在经历了2006年政策性“寒流”后,今年一季度,我国医药行业景气度开始回升,销售收入和净利润明显高于去年同期,销售毛利率同比也有所提高,这为上半年医药企业业绩的增长开了个好头。 业内专家指出,随着全局性医疗体制改革逐步推开,供给医疗服务的资金量将持续增加,这必将带来药品需求的提高,医药行业的经济状况也会逐步“回暖”。但不容忽视的是,目前我国医药行业整体研发实力不足,同质化竞争明显,虽然今年一季度部分医药企业的投资收益对其净利润增长的贡献很大,但这部分收益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行业未来发展尚存隐忧。 投资收益助推业绩增长 与去年“增收不增利”的局面形成对照的是,今年1至3月份,作为医药行业经济状况晴雨表的医药上市公司净利润的增长明显快于营业收入的增长。根据Wind资讯的统计数据,一季度,医药上市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86.54亿元,同比增长10%;实现营业利润91.12亿元,同比增长13.4%,行业毛利率提升一个百分点;实现净利润22.63亿元,同比增长59.8%,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为19.68亿元,同比增长也达59.9%。 在医药各子行业中,表现最好的是中药饮片业和化学制剂业。尤其是化学制剂业,去年受行业政策的影响最大,今年初出现强劲反弹,利润同比增长了30.49%,销售毛利率也快速增长。 助推部分医药上市公司业绩大幅增长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投资收益大增。今年一季报数据显示,医药上市公司投资收益一项总计达8.97亿元,是去年同期的4.5倍,占今年一季度医药上市公司总净利润的39.65%。 有分析人士认为,医药行业正逐步走出去年的“低谷”。虽然今年的政策和监管更趋严厉,但优质医药公司已率先开始复,中报业绩预期良好。随着未来行业集中度的提高,优质公司市场份额扩大的趋势将更为显著。 招商证券的研究报告也指出,医药行业的盈利能力有恢复的迹象,许多化学原料药价格上涨,为相关子行业的业绩增长提供了保障。抗生素系列原料药和维生素系列原料药是最主要的两类原料药产品,而近一年来国内这两大类产品中都出现了一些价格大幅上涨的品种。 普药与医药商业将受惠“医改” 业内人士认为,医改是今年影响医药经济起伏的主要因素,根据目前医改的一些动向可以确定,普药生产企业与医药流通行业将受益较大。目前,国家已经确定基础用药将定点生产,大型普药生产企业的效益改善将逐步显现。 2007年,中央财政安排医疗卫生支出312.76亿元,比2006年增加了145.36亿元,未来投入还将进一步加大。与此同时,城镇医疗保险覆盖面扩大,以往未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范围的中小学生、少年儿童和其他非从业城镇居民都将逐步被纳入医保范围,加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参保人数增加,这些都将加大医疗服务的消费量。据此,有专家指出,未来4年,按人均新增50元药品消费额计算,全国9亿农民将新增大约450亿元的医药市场空间,而这一增量将主要集中在普药领域。 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行业分析师孙雅娜认为,在药品使用成本越来越受到重视的情况下,普药行业和医药流通行业受医改政策的利好影响会逐步显现。对于大型普药生产企业而言,其产品价格经过多年的市场和政策调整,已经没有进一步下降的空间。医药流通业目前也正在加速市场整合,“它们将在中国农村和社区医疗的建设过程中获得良好的发展空间。”期待你的满意!!暑假快乐啊 !  前瞻产业研究院认为致使我国化学原料药行业发展陷困境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技术门槛较低,企业追求规模扩张,降低成本,导致产能严重过剩,丧失国际市场价格话语权;二是新版药品GMP认证等投入人力、动力能源、原辅料等价格普遍高涨,导致原料药制造成本持续高位;三是自主创新能力弱,处于产业链低端,产品附加值较低。  原料药行业发展的困境是的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谋划向制剂型企业转型,从直观数据来看,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4-2018年中国化学原料药行业产销需求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数据显示,2012年以来我国原料药产量增速明显放缓,2013年甚至出现负增长。  对于原料药生产企业转型制剂企业,前瞻产业研究院认为成功率较高,尤其是大型企业,主要原因有三个:  (1)成熟的避专利工艺生产技术  虽然同印度相比,我国的化学研究水平还有差距,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原料药生产的积累,在合成工艺和发酵工艺上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中国领先药企在国内已经具有丰富的制剂生产和销售经验,在试剂转移生产、向国外出口制剂时,工艺路线已经不是障碍。  (2)资本  实现制剂转移生产,必须要经过前期研发和高标准的制剂车间建设,这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但目前来看,凡有望实现制剂出口的企业,无一不是在国内经营多年、有一定实力的大型医药企业;再加上国内资本市场的迅猛发展和国家对高新技术企业扶持力度的增加,企业的资金来源日趋多样化,融资规模将得到保证。  (3)规范市场认证  制剂出口规范市场需要通过相关认证。从目前国内的情况来看,企业通常是先实现原料药的合同定制之后,再获得制剂转移生产的合同,原料药也是企业自主生产。因此,原料药和制剂都同时通过认证的企业最有希望率先实现产业升级。  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帮助到您。

供应链管理研究现状尤其是医疗器械供应链管理研究现状,给出相应的研究成果及参考文献!

口将营之
夜碎
随着中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医疗保健的需求不断增加,我国医疗行业的发展越来越受到整个社会的重视,医药制造行业的发展迎来了春天。成为整个工业的重要增长点,2005 年我国医药制造行业生产总值为 3365.85 亿元,到了 2001 年生产总值突破亿元大关。2012 年我国商业销售总值为 1.11 万亿元。比去年增长 18%;主营业务收入 7881 亿元,比 2011 年增长 20%;实现利润总额 150 亿元,比 2011 年下降 1%。2012 年医药销售收入高于全国工业 9.1 个百分点,增加值高于全国工业 4.5 个百分点,实现利润增幅高于全国工业15个百分点,利润率高于全国工业4.1个百分点。在世界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我国医药行业增长依然迅猛。 根据志皓物流《2013-2017 年中国医药物流行业深度调研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的分析结果,我国到 2009 年年底,医药物流企业有一万多家,但大部分为中小企业,不具备有市场规模,医药物流市场不够完善,没有建立统一的物流标准体系。中国医药物流刚起步发展,对医药物流的认识尚不明确,还处于单一的供应链优化环节,重复运输问题严重,严重的浪费了物流资源。医药物流的发展迎来了严峻的挑战。 大部分的中国医药分销销售通过医院系统销售,而零售店占只有极小部分,这种情况一方面使医院系统中药品销售终端在高度垄断的地位,另一方面医药零售企业生存空间不断压缩。事实上,对除了大型医药批发企业,主要依靠贿赂和其他非法手段维持的中小型企业运作的卫生保健系统的访问。在制药行业,流通的实际运作中因为相同类型的业务太,规模各异,所以在中国的整个制药企业基本上用于在分散的物流系统中,主要依靠人力在运作上,比比差距的国际制药同行。采取国内先进水平的医药物流企业物流和美国平均为比较,一项调查报告显示: 平均分布中心,以支持消费,中国的只有美国 11.75%;配送中心可以支持每平方米销售的只有40% 的美国 ;平均、 每个配送中心,支持各种规格的我们的国家是只有 24% 的美国 ;而平均经营成本的处理订单,我们的国家是美国的 2.78 倍。物流企业的信息技术落后。许多制药企业管理软件停留在材料要求规划、 制造资源规划阶段,缺乏执行的企业资源规划 (ERP) 的认识,在企业内的企业信息管理链只能携带周围,并为内部和外部资源整合的趋势很难适应。 在国内市场份额比较大的同仁堂、中国医药集团、上海医药股份公司、九州通集团有限公司这几家医药流通企业大多建有自己的医药物流中心,拥有自己的药品配送车队。占 20% 市场份额从事医药物流业务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基本上由国药、上药、华润公司来完成,由于药品的属性不同于其他物品,我国药品物流市场的主体还是药品流通企业。大部分企业不具备相关资质。大部分医药企业并没把医药物流外包出去,却自己去做。并且有很多第三方物流的能力不足,不需要通过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过程,去分拆出来医药物流公司,第一,主要是从以前的演变药物导入和分配路线和节点单一分销网络分销网络,分布不是理性的不是从第三方物流系统规划的分布网络设计的角度来看的。第二,低容量的信息,医药物流信息化建设落后,没有一个成熟的国内市场信息化建设的方案。很多企业缺乏使用信息技术来提高效率的能力。第三,医药物流企业的堆叠到仓库、车辆和人员、 实现人工存储和货物的运输方式、 质量并不高,当面对更大程度的产品产量、 效率、 速度、 精度和成本因素对发展产生影响。据统计,目前,国内制药企业的物流成本的 10%和美国销售药物批发商该项指标仅为 2.6%;美国的药品批发商利润制药仅 0.72% 纯利润是 1.55%。物流与发达国家相比有不小的差距。 中国近现代物流历史上,民国时期就开设了物流专业,专门培训物流人才。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由于市场营销的引入,才有了物流人才这一说。近几年才慢慢建立。有物流专业的大学在中国突破了250所,500所大专开设物流专业,在读的物流专业学生突破 50 万。但中国大学物流方面教育水平总体偏低,专门的物流教育方面设施落后。培养的“人才”参差不齐,真正的物流人才在中国还是很缺乏。在我国能够真正称得上医药高级物流人才的仅不超过百人。当前全国各地急需高级医药物流人才约 2 千人左右,这说明目前社会上医药物流人才的比例不足总需求量的 1/20,随着医药物流的不断发展壮大,这个缺口会越来越大。 在物流版图中医药物流企业是以很多个体企业构成的、以显示点、大规模、大投资的情况。设计尺寸要求往往是公司的现有业务规模 3-5倍,经常需要支持数亿人的能力。然而,由于国内制药业供应链一体化环境尚未形成,第三方医药物流不成熟,每个从事一个重复运输的结果是每个投资没有足够的资源,很难形成规模。这个时候,以第3.5方物流的服务形式出现了,这就是志皓物流,以降低成本、 提高物流效率、 确保及时和为医药客户提供良好质量的服务方面上优势明显,并且志皓物流为医药企业开展分销业务开发新的市场,志皓物流为医药企业提供物流综合服务,在满足医药行业标准的前提下,有效利用社会资源,志皓物流通过以往的经验囤积、文化积淀和最新研究成果,成功摸索出了相应的和与之相关的成熟国家供应链、城市供应链、产业供应链、企业供应链等物流供应链管理解决方案,能有效实现生产型企业、销售型企业、贸易型企业、第三方物流快递企业等经营成本的降低和利润的提升,同时有助于社会物流成本的降低和社会效益的实现。非常感谢,能麻烦问一下你的资料来源吗?上网找一下资料。

药品市场预测的案例

阿屯
世间
引 言 目录 第一章 医药经济运行状况分析与预测 8 1 中国医药经济运行状况分析 8 1.1 中国医药经济总体运行状况 8 1.1.1 中国医药行业发总体展趋势 8 1.1.2 中国与其他国家主要市场的比较特点 9 1.1.3 中国制药企业国际化进程的挑战与机遇 10 1.2 2005年医药经济总体运行状况 13 1.3 中国医药行业概述 19 1.3.1 中国医药市场与医药终端分析 19 1.3.2 中国医药经济特征与投资价值 22 1.3.3 2005年中国医药行业热点概述 24 1.3.4 2005年中国医药产品进出口分析 30 1.4 2005年中国医药企业并购情况概述 34 2 2006年医药经济运行展望 38 2.1 医药行业2006展望(药品降价) 38 2.2 2006年中国医药行业发展机遇 39 2.3 2006年中国医药行业面临五大趋势走向 41 2.4 2006年中国医药行业发展前景分析 43 3 医药行业近5年预测与“十一五”产业格局预测 47 3.1 近5年医药行业态势 47 3.1.1 重组是重头戏 47 3.1.2 区域市场联动 47 3.1.3 整合物流中心 48 3.1.4 走出去与引进来 48 3.1.5 后GMP时代的竞争 48 3.1.6 医院改革将有突破 49 3.1.7 药品定价市场化 49 3.1.8 招标采购步入正轨 50 3.2 “十一五”医药产业格局预测 51 3.2.1 产业结构亟待升级 51 3.2.2 “十一五”医药产业格局 52 3.2.3 产业总体竞争态势 53 3.3 2005-2010年中国医药产业发展分析 55 4 2001—2004年医药经济运行回顾 59 4.1 2004年医药行业经济运行回顾 59 4.1 2003年医药行业经济运行回顾 60 4.2 2002年医药行业经济运行回顾 62 4.3 2001年医药行业经济运行回顾 64 第二章 医药行业经济的影响因素 67 1 政策环境 67 1.1 药品监管体制 67 1.2 药品生产、经营的相关政府管理部门 68 1.3 药品管理法规体系 70 1.4 2003年药品监管重点内容 73 1.5 2004年药品市场监管与整治重点 75 1.6 2005年监管动态 77 1.6.1 国务院2005年食品药品专项整治 77 1.6.2 制药类上市公司广告成本将大幅下降 78 1.6.3 国家药监局推进药品分类管理 78 1.6.4 2005年起实行的3个新法规 79 1.6.5 2005年中国食品药品监管概况 79 1.7 2006年中国药品监管 80 1.7.1 从2006年起十大类药品需凭处方销售 80 1.7.2 2006年建立违法药品广告警示制 80 1.7.3 药监局出台《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听证规则(试行) 》 81 1.7.4 GMP飞行检查不少于15% 81 1.7.5 药品委托生产渐次放开 83 2 社会人口环境的医药行业的影响 85 第三章 医药工业分析 86 3.1 2005年医药工业统计 86 3.2 2005年中国医药上市公司情况分析 88 3.3 政府对药品工业的宏观调控 90 3.3.1 全面实施GMP认证 90 3.3.2 严格新建药厂的审批 92 3.3.3 换发《药品生产许可证》 92 3.3.4 政府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93 3.3.5 加强医院制剂管理 93 3.3.6 制药企业异地建库 94 第四章 医药商业分析 95 1. 医药商业环境 95 1.1. 企业准入秩序有所改善 95 1.2. 政府鼓励发展药品连锁经营 95 1.3. 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和政府价格管理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流通业混乱局面 95 1.4. 医药商业目前存在的问题 96 2. 医药商业格局 97 2.1. 药品批发企业 97 2.2. 医药零售企业 97 2.3 中国医药商业行业整合分析 98 3. 医药商业状况 102 3.1 2005年医药商业现状 102 3.1.1 中国医药商业经营状况 102 3.1.2 中国医药商业竞争分析 105 3.1.3 生产商和零售商对医药分销的依赖将增强 110 3.1.4 外资进入中国医药分销业 111 3.1.5 主要医药商业企业分析 112 3.2 2002—2004年医药商业整体回顾 114 3.2.1 2004年中国医药商业发展特点 114 3.2.2 2003年医药商业整体运行状况回顾 116 3.2.3 2002年医药商业总体情况 117 4. 医药连锁经营 120 4.1. 发展契机 120 4.1.1. 政府大力支持 120 4.1.2. 竞争的必然产物 120 4.1.3. 丰厚的利益回报 120 4.1.4. 日益扩大的市场需求 120 4.2. 发展现状 121 4.3. 资本注入方式 128 4.4. 主要企业规模情况 128 4.6 中国医药连锁店存在的问题及发展途径 129 4.7 中国医药连锁业信息化分析 130 5. 医药物流现状 133 5.1. 发展状况 133 5.2. 发展现代医药物流的紧迫性 135 5.3. 发展医药物流的对策 136 5.4 中国医药流通产业开始全面整合 137 6. 医药电子商务 140 6.1. 政府对医药电子商务的政策 140 6.2. 实施现状 141 6.2.1. 医药电子商务的分类 141 6.2.2. 医药电子商务的运营 141 6.2.3. 国内已开展B TO B电子商务的主要网站 142 6.3. 医药电子商务存在的问题 142 6.3.1. 基础条件差,投资不足 142 6.3.2. 电子商务意识淡薄 143 6.3.3. 药品作为特殊商品应该如何在网上销售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143 6.4. 发展前景 143 6.4.1. 医药电子商务网站逐步建立 143 6.4.2. 医药电子商务B to B将快速增长 143 6.4.3. 医药电子商务B to C前景广阔 144 7. 医药商业发展趋势 144 8 国内主要地区和城市医药商业情况 146 8.1 北京药店现状分析 146 8.2 浙江省医药行业经济运行情况 147 8.3 湖南医药商业发展分析 150 8.4 中国西南医药物流发展 154 8.5 中国东北药品零售市场格局 157 8.6 山东医药商业发展概况 159 第五章 终端市场分析 163 1. 国内医药市场规模 163 2. 医院用药分析 163 2.1. 2004年医院用药总体概况 163 2.2. 各大类药品医院用药分析 164 2.2.1. 全身用全身抗感染药 164 2.2.2. 心血管系统用药 165 2.2.3. 消化道和代谢用药 165 2.2.4. 抗肿瘤药及免疫调节剂 166 2.2.5. 医院溶液制剂 167 2.2.6. 神经系统用药 167 2.2.7. 血液和造血器官用药 168 2.2.8. 肌肉-骨骼系统用药 168 2.2.9. 呼吸系统用药 169 2.2.10. 泌尿生殖系统和性激素 169 2.2.11. 全身用激素制剂,性激素除外 170 2.2.12. 皮肤科用药 170 3. 零售市场分析 171 4. 药品终端构成情况 175 4.1. 医院 175 4.1.1. 卫生机构总数有所增加 175 4.1.2. 诊疗人次数稍有下降 176 4.1.3. 入院人数有所增加 176 4.1.4. 医院病床使用率上升,卫生院病床使用率下降 176 4.1.5. 出院者平均住院日缩短 176 4.1.6. 医院门诊和住院病人人均医疗费用继续增加,增长幅度下降 177 4.1.7. 药费比重下降,检查治疗费比重上升 177 4.1.8. 居民主要死亡原因及顺位 178 4.2. 零售药店 179 4.2.1. 零售药店数量变化 179 4.2.2. 药店店员行为 179 第六章 药品研发 185 1. 1999年—2002年药品注册情况分析 185 2. 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186 2.1. 中成药地标准转国标 186 2.2. 中国中药保健药品整顿工作圆满完成 186 3. 新药注册过程中常见的问题 187 3.1. 形式审查 187 3.2. 技术审查 187 3.3. 临床试验 189 4. 中国药品知识产权保护现状和趋势 190 4.1. 药品知识产权保护现状 190 4.2. 面临的新问题 191 4.2.1. 药品专利保护面临危机 191 4.2.2. 中药品种保护有待完善 191 4.2.3. 新药保护遭遇尴尬 192 4.2.4. 药品行政保护淡出历史舞台 192 4.3. 企业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应对措施 192 5. 新药研发与注册趋势 193 第七章 国际医药市场综述 195 1. 国际医药市场分析 195 2. 全球药品市场 198 2.1. 区域增长情况 198 2.2. 领先治疗领域 199 2.3. 畅销品种 200 2.4. 销售领先企业 200 3. 医药经济简况 201 3.1. 药品贸易顺差 201 3.2. 人均年药品消费 202 3.3. 药品消费占GDP比重 203 4. 新药研发动态 203 5. 世界主要药品市场概述 206 5.1. 加拿大市场 207 5.2. 英国医药市场 208 5.3. 法国医药市场 209 5.4. 意大利药品市场 210 5.5. 瑞士药品市场 210 5.6. 俄罗斯药品市场 211 5.7. 澳大利亚药品市场 213 5.8. 瑞典药品市场 213 5.9. 芬兰药品市场 214 5.10. 挪威药品市场 215 5.11. 越南药品市场 216 5.12. 韩国药品市场 217 5.13. 非洲药品市场 218 5.14 2004年日本制药企业和药品销售状况一览 219 6. 世界医药市场发展前景预测 221 6.1. 抗菌素药物市场预测 221 6.2. 抗癌药物市场预测 221 6.3. 心血管药物市场预测 221 6.4. 中枢神经系统药物市场预测 222 6.5. 内分泌药物市场预测 222 6.6. 抗免疫紊乱和炎症药物市场预测 223 6.7. 呼吸系统药物市场预测 223 6.8. 治疗性蛋白质药物市场预测 223 6.9. 通用名药物市场预测 224 第八章 中国抗生素市场分析 225 1. 青霉素市场分析 225 1.1. 青霉素仍处于微利状态 225 1.2. 中国成为世界最大青霉素生产国 227 1.3. 青霉素原料药出口继续增长 227 1.4. 半合成青霉素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228 2. 头孢类抗生素市场研究 230 2.1. 头孢类抗生素产品依然是人们关注的热点 230 2.2.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医院用药独占鳌头 231 2.3. 头孢抗生素代表品种市场分析 233 2.4. 头孢菌素市场细分与发展策略 234 第九章:心脑血管药品市场分析 241 1. 发展契机塑造大市场 241 2. 心脑血管药物主要以国产药为主 241 3. 沙坦类药销售势呈上升趋势 243 4. 抗血栓药成为生化药物研发的热点 244 报告主要图表目录 2003年-2005年3季度中国医药市场MAT与QUARTERLY以及其增长率 2000年-2005年3季度前10大治疗领域的市场规模及其增长率 2004年全球和中国销售额排名前10 的TC3 2005年1-12月中国医药企业总产值前10名(单位:千元) 2005年1-12月全国前16个省份产值情况 2005年中国主要医药企业利润同比增长率(按利润排序) 2005年1-12月份医药工业制造企业销售利润 2005年医药产品进出口比例 2005年医药类产品出口分布 2005年西药类产品出口分布 2005年中药类产品出口分布 2005年中国医药类产品进出口情况单位:亿美元 2005年前3季度医药工业收入及利润增长情况 2005年前3季度各子行业增长情况 医药分行业利润占比 医药各子行业收入增长情况(%) 医药各子行业利润总额增长情况(%) 医药各子行业毛利率变化情况(%) 医药行业二级市场概况 医药行业属性 最近一年医药指数与上证指数对比 2005年前三季度医药上市公司收入及利润同比增长情况(%) 2005年前三季度医药上市公司财务指标比率(%) 各省(市、区)药品生产企业GMP认证通过情况 2002年度省(市)销售七大类商品类值合计前10名 (单位:万元) 2002年度省(市)药品总销售额前10名 (单位:万元) 2002年全国医药商业企业销售额前2 0名 (单位:万元) 2004年中国医药药品零售10强 2003年初连锁药店规模排序 2002年初连锁药店规模排序 2004年中国连锁药店百强(2003年销售额(万元)) 2000-2004年医院用药各类药品市场份额 2000-2004年全国全身抗感染药市场规模 2000-2004年心血管系统用药的用药规模 2000-2004年医院消化系统及代谢用药中抗酸药及治疗消化性溃疡药和胃肠胀市场份额 2000-2004年抗肿瘤药及免疫调节剂类药物医院销售额 2000-2004年医院溶液制剂市场规模 2000-2004年神经系统用药市场规模 2000-2004年血液和造血器官用药市场规模 2000-2004年肌肉-骨骼系统用药市场规模 2000-2004年呼吸系统用药市场规模 2000-2004年泌尿生殖系统和性激素市场规模 2000-2004年全身用激素制剂,性激素除外市场规模 2000-2004年皮肤科用药市场规模 零售市场三大类品种销售额比例图 化学药品类销售前十位 中成药品类销售前十位 品种销售百强榜 各级医院门诊和住院医疗费用比较 不同级别医院门诊和住院费用比较 城市地区和农村地区前十位死因顺位为 城市地区和农村地区癌症死亡率比较 店员推荐药品的依据 零售终端服务满意度厂商排序前20位 店员推荐前十名口服抗菌素药 店员推荐前十名补血产品 店员推荐前十名西药镇咳药 店员推荐前十名痔疮药 店员推荐前十名抗真菌药 几种主要的药品知识产权保护方式对比

医药行业发展前途大嘛?

轻用民死
大奖赛
  2013年医药上市公司并购节奏明显加快,并购案例超过20个,2014年这种态势继续发酵,双龙股份、康恩贝、南京医药等纷纷停牌拟并购收购。  前瞻产业研究院《2014-2018年中国医药行业深度调研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对2013年医药并购进入深入挖掘,总结了三大特点:1)从“以国资为主导”到“各方资本加入”,2)增加产品链、扩张产品线,甚至是进入新的领域,3)以实现协同效应为目的的战略并购渐成主流。  一方面,大多药企特别中小企业缺少足够的资金支持,新药研发能力较弱,新药数量少,产品科技含量偏低,自然成为并购市场中的猎物。再者,中小医药企业中,既懂专业知识,又能拓展市场、参与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较少。人才的匮乏成为制约国内药企发展的瓶颈之一,通过并购获得技术人才团队是很多药企并购的目的之一。  然而应该注意的是,兼并重组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可以提高行业集中度,对于龙头优势企业来说是跨越发展良机;但另一方面,不少医药企业并购存在一定的盲目性、缺乏通盘考虑,有些并购后的整合效果也不如预期。而且目前从医药企业的并购案例来看,普遍溢价较高,成本高昂,未来是否能顺利整合以及整合后对企业经营的贡献程度还是个未知数。

我国中药材行业贸易情况和出口数据

野兰花
一、中药产品出口现状 中药产品包括中药材、植物提取物和中成药。 1996 - 1999 年 , 中药产品出口连续 4 年下降 ,1996 年 , 中药产品出口总额 6.85 亿美元 ,1999 年则下降为 5.06 亿美元 , 下降了 26.1% 。 2000 年中药产品出口出现转机 , 全年出口额为 5.5 亿美元 , 同比增长 9.5%, 结束了中药产品出口连续 4 年的下降局面。但是 ,2001 年 , 中药产品出口再次下降 , 金额为 4.47 亿美元 , 比上年下降了 18.7% 。与 1996 年 相比 , 下降幅度更大 , 达 34.7%, 出口形势严峻。进入 2002 年 , 中药产品出口出现可喜变化 ,1 - 6 月 , 中药产品出口 4.1 亿美元 , 接近去年全年的出口水平 。 (一)中药材出口 2002 年之前 , 中药材在中药产品出口总额中所占比例最大 , 一直占 2/3 以上 , 植物提取物和中成药占 1/3 。高技术含量及高附加值的中成药出口没有实现根本的突破 , 所占比例在中药产品出口中位居最后。进入 2002 年 , 中药产品出口出现了较大变化 , 中药材所占比例下降为中药出口总额的 1/3, 植物提取物和中成药出口出现很大增长 , 所占比例占 2/3。 中药材出口所占比例下降之势明显 ,1996 年中药材出口额为 5.04 亿美元 , 占当年中药产品出口总额的 73.6%, 到 2001 年 , 中药材出口总额为 2.75 亿美元 , 所占比例为 61.4%, 下降了 12.2 个百分点。 2002 年 1 - 6 月 , 中药材出口金额为 1.42 亿美元 , 所占整个中药产品比重为 34.8%, 与 2001 年全年所占比重相比 , 下降了 26.6% 。 近年来 , 中药材出口持续下降的原因是 : 非正常出口增加 , 企业无序竞争 , 互相压价 , 影响了中药材出口 ;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 日本、韩国、东南亚的中药材进口需求不旺等。 2000 年 , 中药材出口略有回升 , 得益于东南亚、日本、韩国等对中药材的需求回升 , 尤其韩国市场的强劲恢复 , 是中国中药材出口增长的最主要动力之一 , 同时, 部分中药材出口价格的提高对出口额的增加起了一定的作用。 (二)中成药出口 中成药出口在经过连续四年下降后 , 从 2000 年开始 , 出口持续增长 ,1996 年出口总额为 1.15 亿美元 , 占中药产品出口总额的 16.8%, 2000 年 , 中成药出口出现回升 , 全年出口 0.91 亿美元 , 比上年增长 15.2%, 但仍比 1996 年下降 0.24 亿美元。2001 年 , 中成药出口额为 0.96 亿美元 , 同比增长了 5.5%, 2002 年 1 - 6月 , 中成药出口 1.82 亿美元 , 几乎相当于上年全年出口额的 2 倍。 中成药出口占中药产品出口比例发生很大变化 ,1996 年为 16.7%,2002 年 1 - 6月为 44.7%, 提高了 28 个百分点。这表明中成药正逐渐成为我国中药产品出口的主要力量。 1996 - 1999 年 , 中成药出口持续下降的原因主要是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的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国家进口大幅度减少。 2000 年以后 , 中成药出口得以回升的原因是中成药中的清凉油、片仔癀的出口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以及东南亚及日本、韩国需求量上升带来出口额大幅度增长。 (三)植物提取物出口 1996 - 2000 年 , 植物提取物的出口始终呈小幅增长之势 ,1996 年出口额为 0.67 亿美元 , 占中药产品出口总额的 9.8%,2000 年出口额为 1.14 亿美元 , 所占出口比重上升为 20.6%, 比 1996 年上升了 10.9 个百分点。 2001 年 , 出口又出现较大幅度下降 , 出口额为 0.78 亿美元。 2002 年 1 - 6 月出口额出现很大幅度增长 ,金额为 0.84 亿美元 , 超过上年全年的出口额 , 所占比例为 20.6%, 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植物提取物保持持续增长的原因是 : 世界各国特别是欧美对植物提取物的需求不断增加 ;中国的植物提取物的生产成本较低 , 质量提高 , 竞争力增强。 二、中药产品出口的特点 (一)中药产品出口数量上升 , 单位价格下降 在中药产品出口数量逐年上升的同时 , 另一个严峻的事实必须引起我们高度警惕, 即中药产品出口价格总体呈下跌之势 , 尽管个别年份的中成药和植物提取物的单位价格有所上升 , 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药产品出口价格下降趋势。 1、中药材出口数量增加 , 价格下降 1996 年 , 中药材出口数量为 213327 吨 , 单位价格为 2361 美元/吨。2001 年出口 283140 吨 , 比 1996 年增加了 69813 吨 , 增长了 32.73%, 但是 , 出口总值却下降了 54.51%, 单位价格仅为 970 美元/吨 , 比 1996 年下降了 58.92%。2002 年 1 - 6 月 , 出口单价进一步下降 , 为 929 美元/吨 , 比上年又下降了 4.23%。 2、植物提取物的出口价格始终不稳定 , 总体呈下降趋势 1996 年 , 植物提取物的单位出口价格为 8799 美元/吨 , 全年共出口5584 吨。2001 年单位出口价格为 8663 美元/吨 , 全年出口 8932 吨 , 单位价格比 1996 年下降了 1.55%。 2002 年 1 - 6 月 , 单位出口价格为 8222 美元/吨 , 比上年又下降了 5.09%, 显示植物提取物的出口竞争非常激烈。 3、中成药产品出口数量及出口价格多数年份都呈下降趋势 1996 年中成药产品出口数量为 18708 吨 , 单位产品出口价格为 7561 美元/吨 ,2001 年出口数量为 12395 吨 , 但是 , 单位产品出口价格为 7705 美元/吨 , 分别比 1996 年下降了 33.75% 和 19.05% 。 2002 年 1 - 6 月 , 中成药出口量大幅度增长 , 为 79260 吨 , 但 单位出口价格仅为 2295 美元/吨 , 比上年下降了 70.25%。 (二)中药产品出口以原料药为主,单个品种出口金额不大 通过分析 1996 年至 2002 年 1 ? 6 月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原料药(植物提取物和中药材)在中药产品出口总额中一直占 80% 以上,而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中成药仅占整个中药产品出口额的 1/5 左右。 1996 年,提取物和中药材出口占中药产品出口额的 83.2%, 中成药出口仅占 16.8% 。 2002 年 1 ? 6 月,提取物和中药材出口占中药产品出口额的 79.4% ,中成药出口仅为 20.6%。 中药产品出口品种有上千种之多 , 但单个品种出口金额都不大 , 据海关统计 ,1996 至 2002 年 1 - 6 月 , 超过 1000 万美元的商品仅有 5 个, 并且一些品种的个别年份低于 1000 万美元。 1996 年以来 , 中药产品出口品种金额较大的有人参、鲜蜂王浆及制品、西洋参、甘草及制品、姜、肉桂、未列名药材、冬虫夏草、其他植物提取物、苦杏仁、片仔癀、清凉油、其他中成药 , 在这些品种中 , 真正连续多年单个品种出口过千万美元的只有人参和清凉油 2 种产品。 (三)中药产品出口市场集中于亚洲 中药产品出口的传统市场以亚洲为主 , 所占市场出口份额一直占 60% 以上。 对欧洲市场出口 1997 年超过 1 亿美元 , 达 1.25 亿美元 , 占中药产品出口比例为18.9%, 但 1998 年对其出口出现大幅度下滑 , 仅为 0.32 亿美元 , 下降了 74.3%。 1999 年和 2000 又有很大回升 ,2001 年出口又重新下降,2002 年 1 - 6 月 , 出口额又有增加 , 金额接近上年全年的出口额。但是 , 占整个中药产品出口的比例始终呈下降趋势 ,2002 年 1 - 6 月仅为 11.05%, 比 1997 年所占中药产品出口比例下降了 7.84 个百分点。 对美国市场的中药产品出口 1997 年为 0.75 亿美元 ,1998 年达 0.91亿美元 , 此后连续 3 年下降 ,2001 年为 0.52 亿美元 , 所占出口比例 1997 年为 11.3%,2001 年 , 所占比例为 11.68% 。 2002 年 1 - 6 月 , 对美国出口额达 0.61亿美元 , 超过上年全年对美国出口额 , 所占比例提高为 15%。 对美国市场出口增长较快的原因是 , 西药的副作用日渐明显 , 世界回归自然的热潮不断升温 , 对天然植物药的需求增多 , 因此 , 对美国出口的植物提取物不断增加。 1、中药产品对亚洲市场出口的特点 对亚洲出口中药产品中 , 以中药材和中成药为主。 1997 年 , 对亚洲出口中药材 3.25 亿美元 , 占中药材出口总额的 69.3%; 出口中成药 0.95 亿美元 , 占中成药出口总额的 77.3% 。对欧美的中药材出口为 1.30 亿美元 , 占中药材出口总额的 28.3%, 出口中成药 0.13 亿美元 , 占中成药出口总额的 11.5% 。 2001 年 , 中药材对亚洲出口进一步上升 , 占中药材出口的 79.36%, 上升了 9.98 个百分点 , 中成药出口则为75.83% , 较 1999 年下降了 3.97 个百分点。 2002 年 1 - 6 月 , 中药材对亚洲出口占整个中药材出口的 81.91%, 所占比例为 81.91% 。 2、植物提取物出口以欧美市场为主 植物提取物主要出口市场是欧洲和美国。1996 年 , 对欧洲出口为 0.12 亿美元 , 对美国出口为 0.27 亿美元 , 分别占提取物出口总额的 18.1% 和 40.6%, 两者合计为0.39 亿美元 , 占 58.9%, 对亚洲出口 0.26 亿美元 , 占 38.7%。 2001 年 , 植物提取物对欧美的出口出现较大幅度下降 , 对欧洲出口为 0.15 亿美元 , 占当年提取物对外出口的 19.85%, 比 1996 年增加了 0.03 亿美元。对美国出口基本持平。 2002年 1 - 6 月 , 对欧洲、美国出口略有增长 , 对亚洲出口有较大增长。 3、日本、香港、美国在中药产品出口市场位居前列 近几年 , 日本、香港、美国在中药产品出口市场中依次分列前三名。如 1997 年对日本出口 1.76 亿美元 , 占当年出口总额的 26.6%, 对香港出口 1.58 亿美元 , 占 23.9%, 对美国出口 0.75 亿美元 , 占 11.3%, 三者合计 4.08 亿美元 , 占当年中药产品出口总额的 61.0% 。 2002 年 1 - 6 月对日本出口 0.97 亿美元 , 占 2002 年上半年出口总额的 23.8%, 对香港出口 0.96 亿美元 , 占 23.6%, 对美国出口 0.61亿美元 , 占 15.0%, 三者合计占 62.4%, 日本、香港、美国市场的进口占中国中药产品出口总额的 2/3 以上 , 是中国重要的出口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