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与
教育部等11部委在2016年末的时候发布了《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说明认可这事件儿。研学旅行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最关键的一点是有利于推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引导学生主动适应社会,促进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深度融合;有利于加快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从小培养学生文明旅游意识,养成文明旅游行为习惯。研学旅行是体验教育的一个重要分支,根据体验教育的理论,教育过程包括四个层次的基本范畴:传授知识、训练能力、修炼态度、养成习惯,其中习惯的养成是最难实现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层次,那么,研学旅行课程中,应该怎样对学生习惯的养成进行正确有效的引导呢?1、生活习惯。研学旅行意味着走出校门,接触社会、接触自然,与同学们一起过集体生活,是养成学生良好生活习惯的重要契机。例如,在参观博物馆等公众场合时,可以提示学生保持安静、不要乱跑,不要影响他人;在自然环境中野餐或活动时,可以提示学生注意收起垃圾、保护环境;在课程环节设计中,也可以适当融入环保、节约等元素。2、学习习惯。研学旅行作为一种校外教育方式,其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引导是可以对校内教育起到帮助作用的。例如,课前可以通过提问等方式引起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好奇心和兴趣,然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自己去探究课程重点难点,可以通过查找资料、实地调研、实际操作等方式,在完成之后导师应组织进行分析、总结、讨论,让学生始终带着明确的学习目标进行自主学习,并明确每个阶段的学习收获。3、思维习惯。研学旅行课程也可以是一个探究式学习的过程,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起到重要作用。针对某一教学目标,导师应引导学生自主完成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到总结讨论的一个完整的过程。在学生遇到问题或困难时,研学导师不是直接告诉答案,而是告诉他们获得答案的方法和途径,鼓励他们去寻找解决的办法,学会分析,学会思考,学会解决一个问题的逻辑思维。4、道德习惯。研学旅行是可以让学生接触并融入社会的一种教育方式,面对形形色色的人,道德习惯的养成是必不可少的,这也是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例如,通过赠送感恩卡或小礼物等形式引导学生懂得对提供帮助的人、对父母、对老师表示感恩,通过分组合作的形式引导学生互帮互助、团结协作、珍惜友谊,在日常的活动过程中时刻引导学生去做到信守承诺、认真负责、文明礼貌、爱国守法等方面。总之,习惯的养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渗透在研学旅行课程的各个环节,需要研学导师既要根据教育理论有针对性地预先设计引导方法,又要根据实际情况即时调整引导方法,更要言传身教,让学生们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