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统计研究中最基本的单位是?

报刊亭
通也
统计分组是统计研究中最基本的方法 摘要: 统计分组就是根据统计研究的任务和社会经济现象的本质特征,将所研究的社会现象,按照一定的...

你认为经济地理学研究的基本单位是什么?

道安
陟岵
我认为经济地理学研究的基本单位是首先地理环境要好。

小课题研究过程中,单位的职责是什么?

国为虚厉
忏情记
“小课题研究”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从自身的学习、生活实际中选定有关数学的研究课题,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培养小学生小课题研究的能力,是提高小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策略之一。小课题研究不受教材和课堂的限制,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小组合作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通过一年来的具体实践,我们认为应注意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 一、问题与课题的关系“小课题研究”研究的问题来源于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实际。爱因斯坦指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这句名言突出强调了问题意识的重要性。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让学生联系自身的学习、生活实际提出问题,并善于提出问题,还是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是小课题研究的首要环节。在小课题研究中,一开始,学生往往不知道怎样提问题,提哪些问题。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更感到困难。万事开头难,而此时恰好需要老师的引导。实验中,我们首先布置学生写数学日记,把在生活中看到的,想到的,感兴趣的,有疑惑的问题随时记录下来,告诉学生。在自己所记录的问题当中,就有许多值得研究的数学问题,然后在班内开展问题交流,把同学提出的问题一条一条地张贴在数学专栏里。大家相互学习、借鉴。实践证明,这种做法行之有效。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就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是课题的前提,有了问题,研究才有可能。在学生提出的诸多问题中,并不是每一个问题都适合做自己研究的课题,需要引导学生进行筛选。选定课题应注意以下几点:1、学生的认知基础。学生对未知的探究总是建立在已知的基础之上的。所以,选定课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跳一跳能够触摸得到,深入研究可以发现规律及问题的实质,这样的课题才具备研究的可行性,才可以实现培养学生研究能力的目的。否则,问题过于简单,失去研究的价值;问题太深,学生无从研究,不但失去研究的意义,而且极有可能挫伤学生的积极性,甚至自信心受到影响。2、学生的心理特点。学生对某一问题感兴趣时,就会激发起研究的积极性,内在动力很容易调动起来,主动探究的意识就强。这种状态下的研究效果必然是乐观的。如果硬让学生研究他们不关心的问题,是难以实现基本的目标要求的。因此,在确定研究课题时,要了解学生的心理倾向,对什么问题感兴趣,关注哪些事情。 二、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是小课题研究的突出特点。这也是新课改所倡导的。强调自主,就是强调人的发展,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获得亲身体验,研究意识和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并能主动获取知识、增长才干,从而提高数学素养。在小课题研究中,必须考虑到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八九岁、十多岁的孩子,他们不成熟的心理、相对薄弱的能力以及较差的独立性提示我们,撒手不管的研究方式是绝对行不通的。因此教师的合理组织与正确引导,乃是研究工作有效开展的保证。第一,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小课题研究通常以小组合作探究为基本单位,学生是活动的主体,但并不等于教师无事可做。事实上,从一开始提出问题就需要教师提供相关背景资料,帮助学生准备研究材料,既要指导研究小组分工,听取研究小组制定的初步研究方案是否有可行性,以便予调整。又要教育学生学会合作,学会尊重伙伴,认真倾听伙伴的意见,积极发表个人见解。第二,教师是研究的引导者。小课题研究在时间和空间上都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就课外研究而言,学生远离老师的视野,活动过程也不像课堂那样随时在老师的掌控之中。这种情况下,要保证学生有序和有效地开展研究,教师的引导是不可或缺的。实验过程中,我们建立起两个机制:一是小组管理机制。具体表现为,研究小组推选组长,由组长负责组织本组的活动,记录组员的出勤、完成承担的任务等情况;当研究工作遇到问题时,教师给予帮助和协调;定期开展评比活动,促进学生不断提高自我管理能力。二是研究汇报机制。按照计划,教师定时听取研究小组汇报活动开展情况和研究进展情况。既关注学生在研究过程中的行为表现,同时又帮助学生解决研究中遇到的困难。做到合理指导,适当点拨,使研究活动朝着有利于实现既定的研究目标的方向发展。第三,教师是课题的研究者。小课题研究中的教师与学生是平行的研究关系。实验中我们发现,课题的吸引力会激发学生超常的研究欲望。为了寻求问题的答案,他们用尽了一切可以利用的渠道去获取、分析和利用相关信息。研究的效果常常出乎老师的意料。例如《+、—、╳、÷号的来历》一课,学生不仅对这四种运算符号的起源、演变直至后来的沿用作了详细的研究。而且还研究了“=、>、<”等数学符号,甚至研究了我国古代的“筹算”。如果老师不去做深入细致的研究,当然不能否认老师不具备这些知识,但未必能熟记于心。若不能做好相应的准备,那么如何做出正确的判断与合理的评价呢?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不仅要跟学生一样做研究,而且还要研究得更深、更广。再如《为什么计算器的运算速度快》一课,学生竟然能综合各方面的信息,画出了计算器的工作流程图,而且还讲解得津津乐道。这种跨学科的课题,是对老师极大的挑战。三、交流与评价的关系 1、过程的交流与评价 在小课题研究过程中,研究小组成员之间是密切合作的伙伴关系。这种关系表现为既有个人独立思考的空间,又有与伙伴合作交流的空间。交流的空间越大,合作得越密切,越有利于个人的发展和研究目标的实现。但是,交流不能流于形式。需要思维的碰撞、智慧火花的交织。需要彼此善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在相互沟通、尊重和理解对方的基础上,对对方的观点作出理智性的评价。这样,彼此都成为评价主体中的一员,使评价变成主动参与、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过程。然而,这种良好的交流与评价关系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形成,也不是靠学生的自觉性就能够达到的。必须通过教师的努力,充分发挥引导者、促进者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不惜汗水与心血,关注学生研究的过程,及时地做出指导性评价。帮助学生建立起密切的合作关系,使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科学的探索精神,促进学生不断发展。2、结果的交流与评价学生在完成一项研究任务之后,自然会产生成就感,处于一种自我满足、积极愉悦的情绪状态。为学生搭建平台,让学生在课堂上展示交流自己的研究成果,不仅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增强自信心,而且还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内驱力。值得注意的是,交流与评价应该是有机的统一体,不能只有交流而缺少了评价,没有评价的交流等于没有落脚点。学生之间存在差异性,研究的结果不会尽善尽美。如果一味地满足学生,甚至怕背上“挫伤学生积极性”的嫌疑。总是“好!很好!”的赞许,而不施以恰当的评价。使学生认为“我总是对的”。势必给学生带来一些误导,对学生的发展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在展示成果的过程中,应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与严谨的科学态度。正确处理交流与评价的关系。采取激励性的评价方式。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施以合理的评价。使被评价者既能受到鼓舞,又能矫正偏差。同时使全体同学在认识上得到统一和提高,让理性得以升华。来自:求助得到的回答提供做课题的老师需要的书籍,道具;帮助、指导教师开展课题,让老师外出学习。

请问课题研究中的课题界定怎么写?

必偃
吃鸟瘾
课题研究设计  教育科研课题确定之后,就要进行课题研究设计。教育研究设计是对教育研究活动开展的全过程的设计,是确保教育研究质量的关键环节。尽管不同类型的教育课题研究,对设计有不同要求,但从现有的教育课题研究设计来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提出研究假设、选择研究对象、明确研究变量,确定研究方法,最后形成研究方案。   一、提出研究假设   (一)假设的内涵   所谓假设,简言之,是对选题提出的问题作假想性的回答,是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经验事实和科学理论,对研究问题作出的一种推测性和假定性说明。对此,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加以理解:   第一,必须是对问题的解答。假设的提出不是无缘无故的,它是用来回答特定问题、解释一定事实和现象的;   第二,必须是对未经证实的问题的解答;   第三,必须有相关事实或理论依据。   (二)假设的类型   1、按复杂程度分:   (1)描述性假设。是关于对象的大致轮廓和外部表象的一种描述。目的是向人们提供关于事物的某些外部联系和大致数量关系的推测,如,“教育发展对人口出生率变化的影响”的研究。   (2)解释性假设。揭示事物的内部联系,以说明事物的原因。   (3)预测性的假设。是对事物未来的发展趋势的科学推测。这种推测没有对现实事物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是提不出来的。   2、按假设中变量关系变化的方向分:   (1)条件式假设。是指假设中两个变量有条件关系,在表述上采用“如果……那么……”的标准逻辑句型,   (2)差异式假设。是指假设中两个变量之间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差异关系。   (3)函数式假设。是指假设中两个变量之间存在因果共变关系,并且用数学形式表达,即Y=f(x)。   3、按假设的性质分:   (1)一般假设。是推测一般种类之间关系的假设,指向普遍的、抽象的、可推广的事例。   (2)特定假设。是推测特定对象之间关系的假设,指向个别的、特定的、具体的事例。   (3)虚无假设。又称统计假设,是推测某种不存在的、无倾向的关系的假设,指向中性的、无差异的、无区别的事例。   虚无假设的本意是想通过事实的检验来否定自己,否定了虚无假设,结果的倾向性也就明显地显现出来了。   3、按假设在表述变量关系上的倾向性分:   (1)定向假设。在陈述中示意假设结果的预期方向,指出变量之间差异的特点和倾向。   (2)非定向假设。在陈述中不提示假设结果的预期方向,而是期望通过收集数据、检验结果来揭示变量间的差异,常用虚无假设来表示。   (三)教育研究假设的特征   (1)推测性。任何假设都是对于外界各种现象的猜测,尚未达到确切可靠的认识,因而有待于进一步通过科学研究来检验或证实。   (2)科学性。假设不是随意的幻想和毫无根据的空想,而是人们根据已经认识并掌握了的有关科学知识或经验知识,以一定的确实可靠的关于研究对象的事实材料为基础,并按照科学逻辑的方法推理而成。   (3)逻辑性。假设不是经验事实的简单堆砌,而是由概念、判断、推理构成的逻辑体系。   (4)多样性。即对同一现象及其规律可以做出两种或多种不同的理论假设。所以,假设具有多样性。   (四)假设的重要作用   1、假设能集中反映前期探索的成果;   2、假设能指明后续研究的方向;   3、假设可以提高研究活动的创造性。   (五)好的研究假设的标准。   ①科学性。   ②预测性。   ③新颖性。   ④可验证性。   ⑤简明性。   (五)教育研究假设的检验   假设的检验就是验证假设是否成立,包括逻辑分析和实验验证。   逻辑分析,主要用逻辑论证和反驳的方法;   实验检验又分为:(1)直接检验;(2)间接检验。   二、选择研究对象   根据研究对象划分教育科研类型:   (一)总体研究、个案研究和抽样研究   1、总体研究。“总体”一词含有总数、全体的意思,即研究对象的全体,是一定时空范围内全部研究对象的总和。   总体的大小,由研究者所界定的范围而定。   2、个案研究。   由于个案研究一般是对研究对象的一些典型特征作全面而深入的考察与分析,其过程与解剖麻雀相似,因此也有叫“解剖麻雀法”。   个案研究具有以下特点:   ?? 研究对象的个别性与典型性。   研究内容的深入性和全面性。   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和综合性。   目的和作用   优越性:   局限性:   ?3、抽样研究   是研究者按一定的规则从总体中抽取有代表性的样本,根据对样本进行研究的结果来获得有关总体认识的研究   抽样按一定的规则从一个确定的总体中抽取一部分有代表性的单位组成研究的样本。   抽样单位是指构成总体的基本单位或元素。   样本是指从总体中抽取出来的直接被研究的对象。   抽样的目的和作用:   抽样研究相对于总体研究来讲有许多优越性:   ①解决总体研究的困难;   ②节省人力、时间、费用,缩短资料整理时间;   ③可对所抽取的样本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提高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深度;   ④抽样研究所得结论,有推广应用到同类对象中去的意义。   抽样研究也存在许多缺点,其中最大的不足就是存在抽样误差。   (二)抽样的基本要求   正确的抽样应遵循随机性原则。   所谓随机性原则,是指在进行抽样时,总体中每一个体被抽选的概率(即可能性)是完全均等的。此外,抽样时还应注意:   (1)确定抽样范围。关键是明确总体的界限。   (2)保证样本代表性。   ①被研究对象的均匀程度,越均匀,误差越小;   ②抽样数目,抽样数目越多,误差越小;   ③抽样方法。一般而言,不重复抽样比重复抽样误差小,机械抽样比随机抽样误差小,分类抽样比机械抽样误差小。   (3)样本容量合理。即根据总体的性质,抽样的方法及推论所需的正确程度来确定样本的大小,尽可能抽取足够大的样本,以使它能够真正代表总体的特征。   (三)抽样的一般程序   说完整的取样过程一般包括以下三个步骤:   (1)清楚界定研究对象的总体,即规定总体;   (2)设法取得一份包括完整而正确的抽样单位的总体名单;   (3)确定样本容量,然后根据名单,采用适当的抽样方法,抽取有代表性的样本。   (四)常用的抽样方法   抽样的方法多种多样,应根据研究目的、研究内容和条件来选择具体抽样方法。   1、简单随机取样。是全凭机遇来抽样,每个抽样单位在抽样过程中有着同等的被抽取的机会。   ①采用抽签的方式。   ②使用《随机目录表》。   2、等距随机取样。也称系统随机抽样、机械抽样或间隔抽样,是将抽样总体中的每个个体按某一标志顺序排列编号,然后有系统地间隔若干个抽样单位抽取一个个体,从而形成样本。其步骤是:   ①将总体中的每个个体按顺序排列编号;   ②确定间隔距离;   ③采用随机方法确定抽样的起点号码;   ④从起点号码开始,依间隔距离,按顺序抽取足够数目的个体作为样本。   3、分类随机取样。也叫分类抽样、比率抽样、配额抽样,是将总体按一定标准即单位属性特征(变异度的大小)分成若干个类别,然后根据事先确定的样本容量和各类在总体中所占比例,分别抽取一定数目的样本。其步骤是:   ①决定分类所依据的标准;   ②确定总体数量,每类的总数和取样的总数;   ③计算出每类所占比例,并以取样的总数乘以比例,得到每类所应抽取的数量;   ④采取简单随机抽样方法,从每一类别中抽取应取的数量。   4、整群随机取样。也叫整体抽样,是把总体划分为若干个群体,然后依据随机原则,抽取一个或几个群体作为样本。   5、多阶段随机取样。也叫多级抽样法,是将总体分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层级,依次在各级中进行抽样,每一级的抽样都用随机的方式。   6、有意抽样。也叫按目的抽样,是研究者按一定目的要求选择某些研究对象作为样本。进行有目的抽样时应遵循如下原则:   ①样本必须拥有最大的信息量;   ②不追求样本容量大,而应以能提供信息为基本原则;   ③事先确定一些抽样标准;   ④研究者清楚课题研究目的,以引导出清楚的抽样标准。   7、双重抽样。是指进行两次抽样,以抽取两个样本进行比较。   抽样的标准、方法以及抽样的大小之是否适当,关系到研究工作的进程,特别是研究结论的准确性,是研究工作开始时必须妥善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五)样本大小的确定   样本容量的大小取决于许多因素,其中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1)研究对象总体的性质。   (2)研究目标、方法和研究者的经费、经验、时间、精力等主客观条件。   (3)研究结果的统计分析方法。   三、明确研究变量   科学研究必须探索变量之间的关系。   (一)变量的含义   变量是相对于常量而言的。   常量是指在一个研究中所有对象都具有相同的状态或特征。   例如:江西师范大学   变量(variable)是指在一个研究中研究对象具有不同的状态或特征,具有不同的值,即研究中涉及到的可以变化的因素。   如:教学   (二)变量的种类   1、按形式划分   (1)连续变量。凡是在本质上能以连续数值表示其特性的变量,称为连续变量。   (2)类别变量。凡不能以连续数值表示,而需以类别表示其特征的变量称为类别变量,即不连续变量。   2、按来源划分   (1)主动变量。凡可以由研究者主动安排或操纵的变量称为主动变量。   (2)属性变量。代表研究对象的各种属性,是研究者无法主动操纵、只能通过观察和测量得知其特征,称为属性变量。   3、按变量间的关系划分   (1)自变量(independent variable)。又称刺激变量,即研究者掌握并主动操纵,能够促使研究对象变化的变量,是引起或产生变化的原因,是研究者操纵的假定的原因变量。   (2)因变量(dependent variable)。又称反映变量,指因自变量变化而发生变化的有关行为、因素或特征。   (3)无关变量(extraneous variable)。也称控制变量,是指与自变量同时影响因变量变化,但与研究目的无关、需要加以控制的变量。   (4)调节变量(moderator variable)。又称减缓变量。是一种特殊的变量,具有自变量的作用,也叫“次自变量”。   A、B两种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   A教学方法对智力高学生学习效果影响显著;B教学方法对智力低学生学习效果影响明显。   (5)中间变量(intervening variable)。又称中介变量,是介于原因和结果之间,自身隐而不显,起媒介作用的变量。   (三)界定研究变量   1、确定主要变量。所谓主要变量,是指与研究目的直接有关联的变量,是研究者操纵或测量并希望从中获得研究结果的变量,通常在研究的题目中显示。   (1)选择自变量。   (2)明确因变量。   例如:用智力测验分数反映智力发展水平,用科学测验成绩表明学业成就。   2、确定相关变量。相关变量是指与研究目的无直接联系,但如果纳入研究中,会使研究结果更严密、更可靠的变量,通常有两种:   (1)背景变量。   (2)调节变量。   3、确定控制变量。控制变量是在研究过程中必须加以控制,才能提高研究结果可靠性的变量。   4、确定变量名称。务必使变量名称简洁、易懂,名副其实。   (四)定义研究变量   给变量下定义,要尽可能清晰、准确,不得含糊其词。给变量下定义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般说来,是先下抽象性定义,然后下操作性定义。   1、抽象性定义(Abstract definition)。又称概念性定义,是对研究变量共同本质属性进行概括的定义。   如: “智力”界定为“思维的敏锐”或“抽象思考的能力”;“兴趣”界定为“人对现实世界的对象和现象的特殊认识倾向”;“动机”界定为“激发一个人去行动或抑制一个人行动的主观原因”等。   2、操作性定义(operational definition)。是根据可观察、可测量、可操作的特征来界定研究变量的含义。   例如:“智力”界定为“用《韦克斯勒儿童智力量表》测量所得的分数”; “合作”界定为“对别人的活动给予支持,并直接参与活动,成为其中的一员”等。   给变量下操作性定义要注意:   第一,研究课题中的重要变量要下操作性定义。   第二,根据研究的目的、内容及变量的性质下操作性定义。   第三,操作性定义的设计要具体、明确。   第五,操作性定义必须兼顾排他性和普遍性。   四、确定研究方法   在明确了研究变量之后,就要考虑并确定研究方法,以收集完整、可靠的研究资料。   收集研究资料的方法多种多样:   无论那种方法,既有优势,又存在不足。人们通常是根据课题研究目的和条件来选择资料收集方法,并注意各种方法的独立性及相互关系。   五、形成课题研究方案   形成研究方案,是依据确定的研究项目,对研究过程进行周密、科学、完整地构思、确定、规划和表述。   (一)课题研究方案的含义   教育课题研究方案,是如何进行课题研究的具体设想,初步归纳了课题研究各方面的具体内容和步骤,是开始进行课题研究的工作框架。   (二)形成课题研究方案的意义   1、是保证课题研究顺利进行的必要措施。   2、是使研究课题具体化的中心环节。   3、是课题研究成果质量的重要保证。   4、有利于检查和自我检查。   5、有利于协作研究。   (三)课题研究方案的内容   1、课题名称。   (1)明确表述研究问题。   (2)揭示研究对象。   (3)用语规范、科学。   2、研究背景、现状和意义。   (1)阐述课题研究的背景(问题提出)。   (2)阐述研究的意义。   (3)国内外研究状况(文献综述)。国内外作过哪些研究;取得哪些成果;达到什么水平   3、阐述研究目标、内容。   (1)明确研究目标。   (2)阐述研究内容。   4、选择课题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这部分,主要反映一项课题的研究要“做些什么”和“怎样做”。要尽可能写得细致一些。如用调查法,可写明调查方式是问卷还是访谈。如果用问卷调查,最好能将设计好的问卷附上。   5、明确研究程序、步骤。研究持续的时间、阶段划分、每个阶段的主要工作、达到的要求   6、阐明成果表现形式。   7、课题研究资源的配置   (1)研究组成员及其分工。   (2)经费预算及设备条件的需要。   8、参考书目及有关附录。   (四)课题研究方案的设计要求   1、保证研究采用的方式方法是合理的、可靠的和经济的。   合理,指针对一定的假设或研究内容,采用的方式方法能够满足检验、论证和解释研究内容所需要的功能和潜在条件;   可靠,指研究所采用的方式方法式是可以信赖的,可以重复的,即使换了他人来做同样的工作也能得到基本相同的结果;   经济,指对经费、人力、物力、时间的整体考虑和精打细算,既要力所能及,又要以较少的投入争取最大的效益。   2、保证研究是有效的、客观的和明确的。   有效,首先指研究所使用的变量之间存在着真实的确定的关系,这种关系可能是因果关系,也可能是相关关系。   客观,指研究的程序和控制必须要保证研究变量之间的影响能以真实关系发生变化,不能是虚构的、或随心所欲的,收集的数据是反映真实关系的、准确的。   明确,保证研究是明确的,指设计要使得研究所反映的关系能以比较突出和鲜明的形式表现出来,研究结果以明白无误的、有说服力的、可靠的数据或材料表述出来。   第一、认真细致。认真细致地查阅资料,认真细致地进行思考,认真细致地讨论修改,教育科研计划才能制定出来。   第二、明确具体。教育科研计划必须明确具体,但不应该有套话、废话,不应该有不必要的修饰词。   第三、科学性。研究计划的制定要符合教育研究方法的要求,要在掌握一定理论和事实材料的基础上进行。研究计划的制定又要切实可行,充分考虑自己的研究能力和研究条件。

康蒙斯的经济学研究的基本单位都包括哪三种成分?

初瓣
世之所高
在康蒙斯看来,作为经济学研究的基本单位,必须包括冲突、依存和秩序这三种成分。他通过多年研究,发现只有在一种“交易”的公式里,它们三者才能结合在一起。因此,他将“交易”作为经济学研究的基本单位。所谓“交易”,康蒙斯将其定义为一种合法控制权的转移单位。因此,所有权成了制度经济学的基础。官方服务官方网站

统计学中总体单位是什么意思

若是若非
然后图南
总体单位的含义 总体单位是构成总体的各个个别单位,它是组成总体的基本单位,也是调查项目的直接承担者。如:对工业企业进行调查,全国工业企业是总体,每一个工业企业就是单位。若研究目的不同,总体和总体单位可以互换,总体有可能变成总体单位,总体单位有可能变成总体。

DNA的基本单位是什么?有什么组成?

任红
具而九窍
DNA的基本单位是脱氧核糖核苷酸。由重复的核苷酸单元组成的长聚合物,链宽2.2到2.6纳米,每个核苷酸单体长度为0.33纳米。尽管每个单体占据相当小的空间,但DNA聚合物的长度可以非常长,因为每个链可以有数百万个核苷酸。例如,最大的人类染色体(1号染色体)含有近2.5亿个碱基对。生物体中的DNA几乎从不作为单链存在,而是作为一对彼此紧密相关的双链,彼此交织在一起形成一个叫做双螺旋的结构。每个核苷酸由可与相邻核苷酸共价键结合的侧链骨架和含氮碱基组成,两条链上的含氮碱基通过碱基互补以氢键相连。糖与含氮碱基形成核苷,核苷与一个或多个磷酸基团结合成为核苷酸。DNA骨架结构是由磷酸与糖类基团交互排列而成。组成脱氧核糖核酸的糖类分子为环状的2-脱氧核糖,属于五碳糖的一种。磷酸基团上的两个氧原子分别接在五碳糖的3号及5号碳原子上,形成磷酸双酯键。这种两侧不对称的共价键位置,使每一条脱氧核糖核酸长链皆具方向性。双螺旋中的两股核苷酸互以相反方向排列,这种排列方式称为反平行。脱氧核糖核酸链上互不对称的两末端一边叫做5'端,另一边则称3'端。脱氧核糖核酸与RNA最主要的差异之一,在于组成糖分子的不同,DNA为2-脱氧核糖,RNA则为核糖。扩展资料DNA的双螺旋通过在两条链上存在的含氮碱基之间建立的氢键来稳定。组成DNA的四种碱基是腺嘌呤(A)、胞嘧啶(C)、鸟嘌呤(G)和胸腺嘧啶(T)。所有四种碱基都具有杂环结构,但结构上腺嘌呤和鸟嘌呤是嘌呤的衍生物,称为嘌呤碱基,而胞嘧啶和胸腺嘧啶与嘧啶有关,称为嘧啶碱基。两条核苷酸链沿着中心轴以相反方向相互缠绕在一起,很像一座螺旋形的楼梯,两侧扶手是两条多核苷酸链的糖一磷基因交替结合的骨架,而踏板就是碱基。DAN双螺旋是右旋螺旋。不同磷酸盐基团之间的凹槽仍然暴露在外。主沟宽2.2纳米,而小沟宽1.2纳米。两个凹槽的不同宽度决定了蛋白质对不同碱基的可接触性,这取决于碱基是在主沟还是小沟中。与DNA的蛋白质,如转录因子,通常与处在大沟中的碱基接触。其溶液为高分子溶液,具有很高的粘度,可被甲基绿染成绿色。DNA对紫外线(260nm)有吸收作用,利用这一特性,可以对DNA进行含量测定。当核酸变性时,吸光度升高,称为增色效应;当变性核酸重新复性时,吸光度又会恢复到原来的水平。较高温度、有机溶剂、酸碱试剂、尿素、酰胺等都可以引起DNA分子变性,即DNA双链碱基间的氢键断裂,双螺旋结构解开—也称为DNA的解螺旋。

请问事业单位是指的那些单位

滩纯
几矣
事业单位的产生有着十分复杂的社会背景,随着特殊背景和特殊制约因素的变化,事业单位经历了一系列变革。长期以来,事业单位定义和外延不规范,事业单位的基本定位和公益服务的目标模糊。因此,进行事业单位改革,完善公益服务体系,需要在规范事业单位定义、划清事业单位范围的基础上,明确事业单位在市场经济体制中的基本定位。 目前我国有关法律法规对事业单位的定义主要有两个:一个是1998年国务院发布,2004年修订的《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将事业单位定义为:“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另一个是199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定义为:“依法成立的,从事公益事业的不以营利为目的的教育机构、科学研究机构、医疗卫生机构、社会公共文化机构、社会公共体育机构和社会福利机构等。”根据事业单位的基本属性,概括上述两个定义,事业单位的概念可表述为:“事业单位是依法设立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公益服务,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社会组织”。 按照上述概念,事业单位应当具备四个特征:一是依法设立。事业单位的设立,应区分不同情况由法定审批机关批准,依法登记,或者依照法律规定直接进行法人登记。二是从事公益服务。事业单位从事的是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涉及人民群众公共利益的服务活动,一般不履行行政管理职能。三是不以营利为目的。事业单位一般不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经费来源有的需要财政完全保证,有的可通过从事一些经批准的服务活动取得部分收入,但取得的收入只能用于事业单位的再发展,不得用于管理层和职员分红等。四是社会组织。事业单位是组织机构而不是个人,要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有与其业务活动相适应的从业人员和经费来源,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在事业单位改革中,我们应根据事业单位的四个特征,对以前被界定为事业单位的,有计划、分阶段通过改革逐步还原其应有属性。同时,在宪法和现有的法律框架内,重新统一规范目前存在的各种公益服务组织,实行统一的法规和政策,实现政府“有所为,有所不为”和提供公益服务方式多样化的目标,促进各项社会公益事业的健康发展。

统计学简答

汪宽
变身计
1、 简述统计总体和样本的涵义及其关系?统计总体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所确定的研究事物的全体,它是由客观存在的、具有某种共同性质的许多个别事情构成的整体。2、 如何认识总体和总体单位的关系?统计总体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所确定的研究事物的全体,总体单位是组成总体的基本单位。总体和总体单位是互为存在条件地连接在一起的。没有总体单位,总体就不存在了;但总体单位也不可能离开总体而单独存在,如离开了总体,则无法确定总体单位。3、 如何区别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 品质标志表明总体单位属性方面的特征,其标志表现只能用文字来表现;数量标志表明总体单位数量方面的特征,其标志表现可以用数值表示,即标志植。4、 品质标志和质量指标有何不同?品质标志可否汇总为质量指标?品质标志表明总体单位属性方面的特征,其标志表现只能用文字来表现;质量指标是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相对水平或工作质量的统计指标,它反映的是统计总体的综合数量特征,可用数值表示,具体表现为相对数和平均数。品质标志本身不能直接汇总为统计指标,只有对其标志表现所对应的单位进行总计时才形成统计指标,但不是质量指标,而是数量指标5、 统计指标和统计标志有何区别?统计指标和统计标志是一对既有明显区别又有密切联系的概念。二者的区别是:指标是说明总体特征的,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指标具有可量性,无论是数量指标还是质量指标,都能用数值表示,而标志不一定。数量标志具有可量性,品质标志不具有可量性。 6、 什么是数量指标?什么是质量指标?二者的关系如何?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是最基本的统计指标,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反映总体的综合数量特征。数量指标是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总体发展总规模、总水平或工作总量方面的数量。二者的关系表现在:数量指标是计算质量指标的基础,质量指标往往是相应的数量指标进行对比的结果。7、 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有什么区别?品质标志表明总体单位属性方面的特征,其标志表现只能用文字来表现;数量标志表明总体单位数量方面的特征,其标志表现可以用数值表示,即标志值。8、 什么是统计指标?统计指标和标志有什么区别和联系?统计指标是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综合数量特征的科学概念或范畴。统计指标反映现象总体的数量特征;一个完整的统计指标应该由总体范围、时间、地点、指标数值单位等内容构成。统计指标和统计标志是一对既有明显区别又有密切联系的概念。二者的主要区别是:指标是说明总体特征的,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指标具有可量性,数量标志具有可量性,无论是数量指标还是质量指标,都能用数值表示,而标志不一定。数量标志具有可量性,品质标志不具有可量性。标志和指标的主要联系表现在:指标值往往由数量标志值汇总而来;在一定条件下,数量标志和指标存在着变换关系。9、 统计普查有哪些主要特点和应用意义?普查是专门组织的、一般用来调查属于一定时点上社会经济现象数量的全面调查。普查的特点:(1)普查是一种不连续调查。因为普查的对象是时点现象,时点现象的数量在短期内往往变动不大,不需做连续登记。(2)普查是全面调查。它比任何其它调查方法都更能掌握全面、系统的,反映国情国力方面的基本统计资料。(3)普查能解决全面统计报表不能解决的问题。因为普查所包括的单位、分组目录、指标内容比定期统计报表更广范、更详细,所以能取得更详细的全面资料。(4)普查要耗费较大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因而不能经常进行。10、 抽样调查有哪些特点?有哪些优越性? 抽样调查是一种非全面调查,它是按照随机原则从总体中抽取部分调查单位进行观察用以推算总体数量特征的一种调查方式。 抽样调查的特点:⑴ 抽样调查是一种非全面调查,但其目的要通过对部分单位的调查结果来推断总体的数量特征。⑵ 抽样调查是按照随机原则从全部总体单位中来抽选调查单位。所谓随机原则就是总体中调查单位的确定完全由随机因素来决定,单位中选与不中选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保证总体中每一单位都有同等的中选可能性。抽样调查方式的优越性体现在经济性、时效性、准确性和灵活性等方面。11、 抽样调查的作用:能够解决全面调查无法解决或解决困难的问题;可以补充和订正全面调查的结果;可以应用于生产过程中产品质量的检查和控制;可以用于对总体的某种假设进行检验。12、 什么是统计分布?它包括哪两个要素? 在统计分组的基础上,把总体的所有单位按组归并排列,形成总体中各个单位在各组间的分布,称为分配数列。分配数列包括两个要素:总体按某标志所分的组和各组所占有的单位数。13、 属于同一总体内部之比的相对指标有哪些?属于两个总体之间的相对指标有哪些? 属于同一总体内部之比的相对指标有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结构相对指标、比例相对指标和动态相对指标。 属于两个总体之间对比的相对指标有比较相对指标强度相对指标两种。14、 比例相对指标和比较相对指标的区别。⑴ 子项与母项的内容不同,比例相对指标是同一总体内,不同组成部分的指标数值的对比;比较相对指标是同一时间同类指标在空间上的对比。⑵ 说明问题不同,比例相对指标说明总体内部的比例关系;比较相对指标说明现象发展的不均衡程度。15、 结构相对指标、比例相对指标和比较相对指标有什么不同的特点?请举例说明 结构相对指标是以总体总量为比较标准,计算各组总量占总体总量的比重,来反映内部组成情况的综合指标。如:各工种的工人占全部工人的比重。比例相对指标是总体不同部分数量对比的相对数,用以分析总体范围内各个局部之间比例关系和协调平衡状况。如:轻重工业比例。比较相对指标是不同单位的同类指标对比而确定的相对数,用以说明同类现象在同一时期内各单位发展的不平衡程度。如:甲地职工平均收入是乙地职工平均收入的1.3倍。16、 统计分组可以进行哪些分类? 根据统计研究任务的要求和现象总体的内在特点,把统计总体按照某一标志划分为若干性质不同而又有联系的几个部分,称为统计分组。 统计分组可以按分组的任务和作用、分组标志的多少以及分组标志的性质等方面来进行分类。 统计分组按其任务和作用的不同,分为类型分组、结果分组和分析分组。进行这些分组的目的,分别是划分社会经济类型、研究同类总体的结构和分析被研究现象总体诸标志之间的联系和依存关系。类型分组和结构分组的界限比较难区分,一般认为,现象总体按主要的品质标志分组,多属于类型分组,如社会产品按经济类型、按部门、按轻重工业分组;按数量标志分组多是结构分组。进行结构分组的现象总体相对来说同类性较强。如全民所有制企业按产量计划完成程度、劳动生产率水平、职工人数、利税来分组。分析分组是为研究现象总体诸标志依存关系的分组。分析分组有明显的特征,易与类型分组、结构分组区别。分析分组的分组标志称为原因标志,与原因标志对应的标志称为结果标志。原因标志多是数量标志,也运用品质标志;结果标志一定是数量标志,而且要求计算为相对数或平均数。 统计分组按分组标志的多少分为简单分组和复合分组。简单分组实际上就是各个组是按一个标志形成的。而复合分组则是各个组按两个以上的标志形成的。 统计分组按分组标志的性质分为品质分组和变量分组。品质分组是按品质标志进行的分组。例如工业企业按经济类型、部门、轻重工业等标志分组。变量分组按数量标志进行的分组,例如工业企业按职工人数、生产能力分组等。 17、 强度相对指标和其他相对指标的主要区别是什么?⑴ 其它各种相对指标都属于同一总体内的数量进行对比,而强度相对指标除此这外,也可以是两种性质不同的但又联系的属于不同总体的总量指标之间的对比。⑵ 计算结果表现形式不同。其它相对指标用无名指标用无名数表示,而强度相对指标主要是用有名数表示。⑶ 当计算强度相对指标的分子、分母的位置互换后,会产生正指标和逆指标,而其它相对指标不存在正、逆指标之分。18、 如何理解权数的意义?在什么情况下,应用简单算术平均数和加权算术平均数计算的结果是一致的? 加权算术平均数中的权数,指的就是标志值出现的次数或各组次数占总次数的比重。在计算平均数时,由于出现次数多的标志多的标志值对平均数的形成影响大些,出现次数少的标志值对平均数的形成影响小些,因此就把次数称为权数。在分组数列的条件下,当各组标志值出现次数或各组次数所占比重均相等时,权数就失去了权衡轻重的作用,这时用加权算术平均数计算的结果与用简单算术平均数计算的结果相同。19、 什么是变异系数?变异系数的应用条件是什么? 变异系数是以相对数形式表示的变异指标。 变异系数的应用条件是:为了对比分析不同水平的变量数列之间标志值的变异程度,就必须消除数列水平高低的影响,这时就要计算变异系数。 常用的标准差系数 ⅤQ=20、 什么是抽样推断?抽样推断都有哪几方面的特点? 抽样推断是在抽样调查的基础上,利用样本的实际资料计算样本指标,并据以推算总体相应数量特征的统计分析方法。特点:⑴ 是由部分推算整体的一种认识方法论。⑵ 建立在随机取样的基础上。⑶ 运用概率估计的方法。⑷ 抽样推断的误差可以事先计算并加以控制。21、 什么是抽样误差?影响抽样误差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抽样误差指由于抽样的偶然因素使样本各单位的结构不足以代表总体各单位的结构,而引起抽样指标和全及指标之间的绝对离差。抽样误差之所以不同于登记误差和系统误差是因为登记误差和系统误差都属于思想、作风、技术问题,可以防止或避免;而抽样误差则是不可避免的,只能加以控制。影响抽样误差大小的因素有:总体各单位标志值的差异程度、样本的单位数、抽样方法和抽样调查的组织形式。22、 什么是参数和统计量?各有何特点? 参数指的就是某一个全及指标,它反映了全及总体某种数量特征,统计量即样本指标,它反映了样本总体的数量特征。其特点是:全及指标是总体变量的函数,但作为参数其指标值是确定的、唯一的,是由总体单位的标志值或标志属性决定的;而统计量是样本变量的函数,是总体参数的会计值,其数值样本各单位标志值或标志属性决定,统计量本身也是随机变量。23、 什么是抽样平均误差和抽样极限误差?二者有何关系? 抽样平均误差是反映抽误差一致水平的指标;而抽样极限误差是反映抽样误差的最大范围的指标。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联系:△= 即极限误差是在抽样平均误差的基础上计算得到的;区别:(1)二者的涵义不同;(2)影响误差大小的因素不同;(3)计算方法不同。24、 什么是相关关系? 相关关系是一种不完全确定的随机关系,在相关关系的情况下,因素标志的每个数值都可能有若干个结果标志的数值与之对应。因此,相关关系是一种不完全的依存关系。25、 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有何区别与联系? 二者的区别是:① 相关分析仅能观察相关的方向和密切程度,但不能指出两变量间相关的具体形式。回归分析可以根据回归方程用自变量的数值推算因变量的估计值。② 相关分析中两变量是对等的,都是随机变量,不区分自变量和因变量。回归分析中两变量不是对等的,要区分自变量和因变量,且因变量是随机变量,自变量是给定的量。 二者的联系是:相关分析需要回归分析来表明现象数量关系的具体形式,而回归分析是建立在相关分析的基础上的。26、 指数的作用有哪些? 指数的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⑴ 综合反映复杂现象总体数量上的变动状况。它以相对数的形式,表明多种产品或商品的数量指标或质量指标的综合变动方向和程度。⑵ 分析现象总体变动中爱各个因素变动的影响程度。包括现象总体总量指标和平均指标的变动受种个因素变动的影响程度分析。⑶ 利用连续编制的指数数列,对复杂现象总体长时间发展变化趋势进行分析。27、 同度量因素固定时期的一般方法是什么? 同度量因素固定的一般方法是:编制质量指标综合指数,作为同度量因素的数量指标固定在计算期上;编制数量指标指数,作为同度量因素的质量指标固定在基期上。28、 平均数指标在什么条件下才能成为综合指数的变形?试列式证明二者之间的关系。 平均数指数要成为综合指数变形,必须在特定权数的条件下。加权算术平均数指数要成为综合指数的变形,必须在基期总值(q0p0),这个特定的权数条件下;加权调和平均数指数要成为综合指数的变形,必须报告期总值(q1p1),这个特定的权数条件下。29、 什么是环比发展速度?什么是定基发展速度?二者有何关系? 环比发展速度是报告期水平与报告期前一期水平对比的结果,反映现象在前后两期的发展变化,表示现象的短期变动。定基发展速度是各报告期水平与某一固定基期水平的对比结果,反映现象在较长时期内发展的总速度。二者的关系是:环比发展速度的连乘积等于定基发展速度,相应的关系式为:30、 什么是动态数列?编制动态数列有何 意义?动态分析采用的分析指标有哪些? 动态数列指某社会经济现象在不同时间上的一系列统计指标值按时间先后顺序加以排列后形成的数列,又称时间数列。动态数列是计算动态分析指标、考察现象变化方向和速度、预测现象发展趋势的基础。动态分析指标有两类,一类是用以分析现象发展的水平,包括发展水平和平均发展水平两个指标;另一类是分析现象发展一速度,包括发展速度、增长量、平均增长量、平均发展速度平均增长速度等指标。31、 简述计算平均发展速度的水平法和方程式法的特点。 几何平均法和议程式法的主要特点是,前者侧生于考察最未一年的发展水平,按这种方法所确定的平均发展速度,推算最未一年发展水平,等于最未一年的实际水平;后者则侧重于考察全期各年发展水平的总和,按这种方法所确定的平均发展速度,推算全期各年发展水平的总和与各年实际水平总数一样。32、 为什么要注意速度指标和水平指标的结合运用?如何结合? 现象发展的水平分析是现象发展速度分析的基础,速度分析是水平分析的深入和继续,把它们结合起来运用,就能够对现象发展变化规律作出更加深刻的分析。首先,要把发展速度和增长速度同隐藏在其后的发展水平结合起来。在进行动态分析时,既要看速度,又要看水平,有一个很有代表性的指标,即增长1%的绝对值。 增长1%的绝对值=基期水平×1%第二,要把平均速度指标与动态数列水平指标结合起来。平均速度是一个较长时期部速度的平均,它是那些上升、下降的环比速度代表值。如果动态数列中中间时期指标值指标出现了特殊的高低变化,或者最初、最未水平受特殊因素的影响,使指标值偏离常态,不管用几何平均法或用议程式法来计算平均速度,都将降低或失去说明问题的意义。所以,仅仅计算一个平均速度指标是不够的,应该联系各期水平,计算各期的环比速度结合起来分析。在分析较长历史时期的动态资料时,这种结合可依据各个局部时期的发展水平,计算分段平均速度来补充说明总平均速度。33、 什么是时期数列和时点数列?二者相比较有什么特点? 时期数列是指由反映现象在一段时期内发展过程总量的时期指标构成的动态数列。时点数列是指由反映现象在某一瞬间总量的时点指标构成的动态数列。二者相比较有以下特点:⑴ 时期数列的各指标具有连续统计的特点,而时点数列的各指标植不能相加。⑵ 时期数列各指标值具有可加性的特点,而时点数列的各数列的各指标值不能相加。⑶ 时期数列和各指标值的大小与所包括的时期长短有直接的关系,而时点数列各指标值的大小时时间间隔长短无直接的关系。 34、 完整的统计调查方案应包括哪些内容? 应包括:确定调查目的;确定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确定调查项目,拟定调查表;确定调查时间和调查期限;确定调查的组织和实施计划。35、 调查对象、调查单位和填报单位有何区别? 调查对象是应搜集其资料的许多单位的总体;调查单位是构成调查对象的每一个单位,它是进行登记的标志的承担者;报告单位也叫填报单位,它是提交调查资料的单位,一般是基层个事业组织。36、 重点调查、典型抽查与抽样调查这三种非全面调查的区别是什么? 主要区别表现在三个方面⑴ 选取调查单位的方式不同;⑵ 调查目的不同;⑶ 适用条件不同,推断总体指标的准确性和可靠程度不同。37、 如何理解统计调查对统计工作的基础作用? 统计调查是指搜集统计资料的工作过程。在整个统计工作过程中,统计调查担负着提供基础资料的任务,所有统计计算和研究都是建立在原始资料搜集基础上的。只有搞好统计调查,提供准确、及时、全面、系统的统计原始资料,才能保证统计工作后两个环节顺利进行。38、 什么是统计调查?统计统计调查的标本任务是什么? 统计调查是按照预定的统计任务,运用科学的统计调查方法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客观实际搜集资料的过程。统计调查的基本任务是按照所确定的指标体系,通过具体的调查,取得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总体全部或部分单位以数字资料为主体的信息。39、 调查对象与调查单位的关系是什么? 调查对象与调查单位的关系是总体与个体的关系。调查对象是由调查目的决定的,是应搜集其资料的许多单位的总体。调查单位也就是总体单位,是调查对象所包含的具体单位。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的概念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调查目的的不同二者也可互相变换。40、 抽样调查的优越性和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抽样调查的优越性表现在它的经济性、时效性、准确性和灵活性。其作用表现在:能够解决全面调查无法或难以解决的问题;可以补充和订正全面调查的结果;可以应用于生产过程中产品质量的检查和控制;可以用于对总体的某种假设进行检验。41、 普查和全面统计报表都是全面调查,二者有何区别? 普查属于不连续调查,调查内容主要是反映国情国力方面的基本统计资料;而全面统计报表属于连续调查,调查内容主要是需要经常掌握的各种统计资料。全面统计报表要经常填报,因此报表内容固定;调查项目较少;而普查是专门组织的一性调查,在调查时可以包括的单位,分组更细、项目。因此,有些社会经济现象不可能也不需要进行经常调查,但又需要掌握比较全面、详细的资料时,就可通过普查来解决。普查花费的人力、物力和时间较多,不宜经常组织,取得经常性的统计资料还需要靠全面统计报表。42、 什么是统计分组?统计分组的形式和作用是什么? 统计分组是根据统计研究任务的要求和现象总体的内在特点,把统计总体按照某一标志划分为若干性质不同又有联系的几个部分。统计分组按其任务和作用的同,可分为类型分组、结构分组和分析分组。按分组标志的多少分为简单分组和复合分组。按分组标志的性质分为品质分组和变量分组。 统计分组的作用是:划分社会经济类型、研究同类总体的结构和分析被研究现象总体诸标志之间的联系和依存关系。43、 单项式分组和组距式分组的运用条件是什么? 单项分组就是以一个变量值为一组,组距式分组是以变量值变化的一个区间为一组。变量有离散变量和连续变量两种,离散变量可一一列举,而连续变量是连续不断,相邻两值之间可作无限分割。所以,离散变量可作单项戒分组和组距式分组,而连续变量则只能作组距式分组。在离散变量中,当变量值变动幅度较小时,采用单项式分组;当变量值变动幅度较大时,则采用组距式分组。44、 为什么说统计分组的关键在于分组标志的选择? 分组标志,即将同质总体区分为不同组的标准或依据。分组标志一旦选定,就必然突出了总体在该标志下的性质下的性质差别,其他的差别看不见了。分组标志选择不当,不但无法显示现象的根本特征,甚至会混淆事物的性质,歪曲社会经济的真实情况。因此分组标志选择得正确与否,关系到能否正确地反映总体的性质特征、实现统计研究的目的任务。所以统计分组的关键在于正确选择分组标志。45、 什么是统计分布?它包括哪两个要素? 统计分布就是在统计分组的基础上,把总体的所有单位按组归并排列,形成总体中各个单位在各组间的分布。其实质是把总体的全部单位按某标志所分组进行分配所形成的数列,所以又称分配数列或分布数列。 统计分布由两个构成要素所组成:总体按某标志所分的组,各组所占有的单位数——次数46、 统计表在结构与内容上包括哪几个方面?将整理后的资料汇总后,按一定的规则在表格上表现出来就是统计表。统计表的结构,从它的外表形式看,是由纵横线交叉的一种表格所组成的。在表格上,填写关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数字资料。因此,统计表标题、横行、纵栏和数字资料等部分组成。 统计表的内容包括主词和宾词两个部分。主词就是统计表所要说明的总体、总体的各个组成或各个单位的名称。宾词是用来说明主词的各种指标。47、 简述总是指标的概念及其作用。 总量指标是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发展的总规模、总水平的综合指标。总量指标在社会经济统计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它是对社会经济现象认识的起点;是编制计划、实行经济管理的重要依据;是计算其他一切统计指标的基础。48、 时期指标与时点指标的主要区别有哪些? 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都是反映现象发展总量的综合指标,二者的区别是:时期指标主要说明现象在一定时期内所累计的总数量,并且时期指标数值的大小受时期长短的制约;时点指标说明的是现象在某一时刻上状况的总量,因此时点指标的数值不能累计相加,时点指标数值的大小也不受时间间隔长短的制约。49、 按实物单位计量的指标与按价值单位计量的指标各有何特点? 按实物单位计算的指标最大的特点是它直接反映产品的使用价值或现象的具体内容,能具体表明事物的规模和水平,但指标的综合性能较差,无法进行汇总。按价值单位计量的最大优点是它具有广泛的综合性和概括能力,可以表示现象的总规模和总水平,但它脱离了物质内容。二者要结合应用。50、 简述相对指标的概念、作用。 相对指标就是应用对比的方法,来反映社会经济现象中某些相关事物间数量联系程度综合指标,其表现形式为相对数。相对指标可以反映现象裼 相互联系程度,说明总体现象的质量,经济效益和经济实力情况,利用相对指标可使原来不能直接对比的数量关系为可比,有利于对所研究的事物进行比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