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毕业论文研究缘起怎么写

刹那
士城贵也
  你的论文准备往什么方向写,选题老师审核通过了没,有没有列个大纲让老师看一下写作方向?老师有没有和你说论文往哪个方向写比较好?写论文之前,一定要写个大纲,这样老师,好确定了框架,避免以后论文修改过程中出现大改的情况!!  学校的格式要求、写作规范要注意,否则很可能发回来重新改,你要还有什么不明白或不懂可以问我,希望你能够顺利毕业,迈向新的人生。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包含哪些部分? 在我们确定了论文题目, 写好论文大纲, 接下来就得面临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的撰写了! 下面就来和你分享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的那些事.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怎么写  首先我们得清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由哪些部分组成, 每部分的内容如何填写. 一般来讲, 每个学校毕业论文带队老师都会把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模板发给大家.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组成部分:  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含文献综述]  本课题研究内容  本课题研究方案  研究目标, 主要特色及工作进度  参考文献        如何写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知道了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的组成部分, 下面我们就需要对这几个部分一一描述  选题的依据和意义主要描写你的论文选题的相关背景, 你为什么选择这个论题, 你的这个论题能解决什么问题, 你选择的这个论题有什么意义. 这些内容可以用到你的论文的摘要和引文中.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主要针对你所选论文查找资料的相关情况  本课题研究内容主要就是写你论文的大纲  本课题研究方案就是写你运用了哪些方法来描写你的论文  研究目标及工作进度主要写你所选论题的目标及你们论文各个时段需要完成的相关任务和时间  参考文献只需把你写论文需要参考的资料列出即可, 包括参考书和引文地址.      下面分享我本人写的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仅供参考  论文题目:中德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原因影响之对比分析  一、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农村劳动力流动是工业化进程中的普遍现状.在过去的一百多年时间内,德国在工业化进程中实现了大规模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镇和乡镇企业就业.在这个过程中,已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这就是被称为”农民工”的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支新型劳动力大军. 目前的德国是高度工业化、城市化的国家,在近8200万人口中,非农就业人口高达96%,大量农村人口在城市工作,已经形成了城乡一体化和农村工业化、农民城市化的格局.本文试图研究中德农村人口流动的原因,及对城市和乡村的影响,并对比中德农村人口流动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由此为解决中国”农民工”的问题提供借鉴.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含文献综述):  国内学术界尤其是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等领域都比较关注德国工业化时期的社会经济状况,但专门研究德国工业化时期农村劳动力流动的问题却不是很多,只是在一些研究成果中有所涉及.如邢来顺教授从历史学的角度, 《在德国工业化经济-社会史和迈向强权国家-1830~1914年》、《德国工业化与政治发展研究》两部著作中,研究了德国工业化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状况,对德国工业化时期的人口流动、社会政策有所论述,但并不是很多.  就国外学术界的研究情况来看,多是从历史学、人口学的视角进行研究,且多集中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研究,专门研究德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较少.Wolfgang.Köll mann 是较早研究德国工业化时期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德国经济和城市发展影响的学者,其研究成果有(《Die Bevölkerung in der instriellen Revolution 》、《工业革命时期的人口》) ,该书指出德国农村人口的流向及其速度与城市的发展周期基本一致.  三、本课题研究内容  本课题主要研究:  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现状;  德国农村人口流动的原因、影响;  中国农村人口流动的原因、影响;  两国农村人口流动的相同点不同点及对此问题的思考。  四、本课题研究方案  历史分析法:历史分析法就是根据发展的过程,把过去的政治现象置于特定的历史背景中进行分析的方法.鉴于德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式已经发生过的事情,因此必须站在历史的高度理清脉络,对其进行准确的分析把握.  文献调查法:基于本文研究的是国外农村劳动力流动问题,不能实地考察,因此要想获得大量的资料,必须通过互联网或文献库检索查找,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和研究,吸收和借鉴他人相关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对德国农村劳动力流动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数据分析法:在本文研究过程中,运用了大量的史料数据,证明或分析相关论点.  运用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分析方法,对此问题展开研究.  运用分析,归纳,总结的方法结合实际情况展开研究  五、研究目标、主要特色及工作进度:  1. 研究目标:  本课题主要研究德中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种种原因及对两国产生的不同影响,由此在了解中德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原因和影响的同时,也可以看出不同国家发展区别所产生对待同种问题的不同的结果。  2. 主要特色:  运用对比分析法,结合漫画及时下热点问题,展开研究。  3. 工作进度:  2013年11月中旬导师见面,确定论文题目  2013年12月中旬完成论文大纲  2013年12月底完成开题报告  2014年3月初完成初稿  2014年4月完成二稿  2014年4月底定稿,完成摘要,译文  2014年5月中旬上交全部资料,指导老师写评语  2014年5月底整理文件明细  2014年6月初论文答辩  六、参考文献:  列出你参考的书籍            

缘起是什么意思?

妙叶
天命
缘起(梵语:pratītya-samutpāda;巴利语:paticca-samuppāda),重要佛教术语,一切有为法都是因各种因缘而成,此理即为缘起。任何事物都因为各种条件的相互依存而处在变化中,这是佛陀对世间现象的成住坏灭之原因、条件所证悟的法则。《清净道论》对“缘起”作了几种解释:1、 一起生起为“起”,众缘的而非排斥缘,如此为“缘起”。由此因聚合是彼(果)的缘所以是“彼缘”,是彼等的缘所以此是因。2、如是因的组合面向[果]故说为缘,一起生起故说为起。果是由它共同达成、而非缺乏的意思;又以诸条件的,彼此面向、前往[果]故为缘。它们乃是一起、彼此以不分离之法而生起,故说为起。如此,缘和生起为“缘起”。3、若它们不互相为缘,或互相欠缺时,则不可能生起。因为诸缘是同时、一起,而非各别各别,也非先后地生起诸法,故说为缘起扩展资料引证解释:1、佛教语。谓一切有为法,皆待缘而起。《维摩经·佛国品》:“深入缘起,断诸邪见。” 吕澄 《中国佛学源流略讲》第八讲:“缘起之有,性空之无,都是从假名上说的。”2、引申为事物的起因,起源。 南朝·梁·慧皎 《高僧传·译经上·昙摩耶舍》:“ 耶舍 为说佛生缘起。” 明·胡应麟 《诗薮·近体下》:“则七言绝体缘起,断自梁朝,无可疑也。” 清·平步青 《霞外攟屑·掌故·碎石治河》:“ 汉 永初七年,令於石门东积石八所,以捍冲波,谓之八激堤,皆可为碎石坦坡之缘起。”鲁迅 《准风月谈·我谈“堕民”》:“我生于绍兴 ,堕民是幼小时候所常见的人,也从父老的口头,听到过同样的他们所以成为堕民的缘起。”3、一种叙述故事始末缘由的俗文体。4、一种叙述编辑、著作或举办某种事情的缘由、宗旨的文字。与序文性质相类。 清·道霈有《重刊〈坛经〉缘起》。 阿英 《戎行兼言艺文事》:“湖海艺文社的‘缘起’里,说明了它的宗旨。”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缘起

什么是缘起

方术
红外线
缘起就是起心动念

简评佛教缘起论

大营救
贵因
【缘起论】 为阐释宇宙万法皆由因缘所生起之相状及其原由等教理之论说。与‘实相论’相对称。为佛教教理两大系统之一,据说此划分始于隋代之慧远。与之相对之实相论又称实体论,乃审察诸法之实相本体,并以之为教理之论说。 缘起论系以‘法印’为基础,以十二缘起、四圣谛、八正道为中心思想。法印之内容,一般最常见者为‘三法印’,即:(一)诸行无常,谓自时间上观之,一切现象(有为法)皆属迁流变化而刹那生灭者,故无固定不变坏之物存在。(二)诸法无我,谓自空间上观之,诸法(包括有为、无为法)依缘起之法则,互相依存,而无‘我’之实体可言。(三)涅盘寂静,谓有情众生颠倒诸法实相,妄执有‘我’、‘我所’,因而起惑造业,流转不息;如能悟解‘无我’,则惑乱不起,当下即能正觉诸法实相,深彻法性寂灭,获得无碍自在,而证一切皆即寂静涅盘。除三法印之外,又有加上‘一切皆苦’而成‘四法印’者;或仅以‘一切皆苦’与‘涅盘寂静’二者并称为‘二法印’者。一切皆苦系自理想之观点考察现实世界所获之结论;盖现实世界乃凡夫之轮回界,充满苦恼与不满,而无任何绝对之幸福、快乐、完美、圆满、纯净等可言,故谓一切皆苦。 十二因缘又称十二缘起,共由十二支前后刹那无间相续之法所成,即:(一)老死,包括老、死、忧、悲、苦、恼等人生所不能免除之痛苦事实,以此为观察之起点。(二)生,为老死之源。(三)有,即所谓之‘存在’,为‘生’之源,具体言之,即指欲有、色有、无色有等三有;经由此三有之依报、正报,始有吾人之‘生’。(四)取,即执着之意;由于执着妄心之故,吾人方堕于三有之境界。(五)爱,为执着之本源,亦为现实界之根源。(六)受,即是感情,然感情不起于自身,而系由刺激之反应而生者。(七)触,即感情(受)之所依。(八)眼、耳、鼻、舌、身、意等六入,又称六根,为触所依赖之感觉器官,亦为一切爱欲缘起之条件。(九)名色,即心、身,为生命组织之全体,亦为五蕴之有机复合体,乃六入所赖以成立者。(十)识,为统一心、身之认识作用。(十一)行,即业,乃造作、行为之义。(十二)无明,即无知之意;行为之根源乃无始以来之一种盲目意志。上记十二支所成之十二缘起有顺观(称为流转缘起)、逆观(称为还灭缘起)两种。顺观系自‘苦’开始,探索其原因所推求出之十二项具体条件;逆观则就逐一之条件,倒逆次第而审谛、彻悟,以灭除老、死、忧、悲、苦、恼等众苦。 四谛指苦、集、灭、道等四种真实不虚之谛理,系根据上述之三法印与十二因缘之思想,而组成之教纲。(一)苦谛,审实世间四苦、八苦等之相,乃实苦而不虚之真谛。(二)集谛,审实关于苦之生起或根源之真谛。(三)灭谛,审实吾人可从相续不断之苦获得解脱自在之真谛。(四)道谛,即依照正见等八种正确之方法(八正道)以灭除众苦,证得涅盘之真谛。 八正道为四谛法之第四道谛之解脱方法,即:(一)正见,即确认苦、集、灭、道四谛及三世因果为唯一真确之知识。(二)正思惟,即过出世生活,不嗔恨,不中伤。(三)正语,即说话庄重、真实、亲切、仁慈。(四)正业,如戒杀、戒偷、戒邪淫、戒妄语、戒饮酒等五戒。(五)正命,即以正当之方法维持生活,维系生命。(六)正精进,消除旧有恶习,防止新业产生。(七)正念,思量身体、感官、心灵等均非我、我所,故无我可得。(八)正定,分四次第,由沉静、轻安、无分别心至解脱境界。 上述之缘起说,乃佛陀所证悟之独特思想,为其他各种宗教、哲学、思想所未曾有者,其完整之理论体系于原始佛教时代即已具备,后世之论师乃以之为根本教理,而逐渐发展出业感缘起、赖耶缘起、真如缘起、法界缘起、六大缘起等一系列之缘起论系统教说。(一)业感缘起,如俱舍论所说。谓诸法之缘起系由于业力所感之故,即由善恶之业力可招感善恶果报,此果报亦为业,故亦必再招感次一之果报,如是则因果相依而循环不尽。(二)赖耶缘起,为法相宗基于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唯识论等所说。谓业力系来自于众生心识之阿赖耶识中所执持之种子,此种子遇缘则生起‘现行’,复由现行熏染种子(称新熏种子),其后再遇缘则更生现行,自现行又熏种子,如是辗转依存、互为因果而无穷无尽,故知阿赖耶识乃一切万法开发之本源。(三)真如缘起,主要系依据大乘起信论而说者。谓众生心识之阿赖耶识虽为发动宇宙一切现象之本源,然溯其根源,则为含藏真如之如来藏心;诸法系真如由无明之缘而起动,犹如海水本自湛然,然由风之缘而产生千波万浪,翻腾不已。(四)法界缘起,此系华严宗基于华严经所说。谓万法相互融通,以一法成一切法,以一切法起一法,主伴具足,相入相即,并存无碍而重重无尽。(五)六大缘起,此系密宗所说。谓一切诸法皆由地、水、火、风、空、识等六大遇缘而生起者。 于诸经论中,属于缘起论系统者有华严、解深密、楞伽、胜鬘等经,及起信、宝性、瑜伽师地、唯识、俱舍等论;属于实相论系统者有法华、般若、维摩等经,及中、百、十二门、成实等论。于各宗派中,俱舍、法相、地论、摄论、华严、密宗等皆属缘起论系;三论、天台则属实相论系。盖缘起论以诸法由因缘生起为其主旨,从而探索诸法开展之本源,故其研究方向为时间性(纵),而倾向于论理性之阐释态度;实相论以诸法之本体实相为其论旨,故研究方向为空间性(横),而倾向于直觉性之实践主义态度。此二大教系之相对并存,若以‘空’、‘有’相对之观点而言,缘起论即‘有’论,主张‘真有俗空’,是为表德门之说;实相论为‘空’论,主张‘真空俗有’,是为遮情门之说。 缘起论系次第发展出上记之业感、赖耶、真如、法界、六大等缘起论旨。于实相论,则有:(一)成实论判立万法为假有、实有、真空三方面,而以真空为究竟第一义。(二)三论宗基于中、百、十二门等论,及般若经之说,主张诸法皆空、不可得,乃属绝对之空论。(三)以法华经为主之天台宗,揭出即空、即假、即中之‘三谛圆融’之说,谓诸法存在之原本即是真如实相,而名之为‘空’者,并非如吾人所存于情想概念中者,而系诸法之宛然存在者,故谓柳绿花红,一一悉皆实相真如之妙相,此即中道之‘现象即实在论’。此二大教系之教理构成要点虽各自不同,然其根源思想本非迥然相违者,而宜以‘一掌之两面’融通之,使其相资相成,故若以重新整合之立场观之,则法界缘起、六大缘起、三谛圆融等教说亦可视为缘起、实相二大教系之全面调和,此亦为教理思想发展上之特殊旨趣。〔杂阿含经卷十二、大毗婆沙论卷二十四、俱舍论卷九、大乘义章卷十九〕(参阅‘原始佛教’4061、‘缘起’6126)

新文化史学的缘起

则忠
在某处
20世纪70年代,国际史学界发生了重大转折。一方面,新史学运动追求的科学性在计量史学的实践中发挥到极致,同时自身所无法消弭的弱点也暴露无遗,使历史学陷入了新的危机,从而呼唤史学的进一步革新。另一方面,对科学和理性进行反思和批判的后现代主义思潮,更动摇了包括历史学在内的传统学术范型的根基,为学术创新扫除了种种旧的藩篱和障碍。这样,新文化史学作为史学领域内的新探索之一开始脱颖而出。(一)科学主义历史学——计量史学的危机二战以后,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运用计算机统计分析材料和重建历史的计量史学在西方史学界风行一时。众多历史问题,诸如人口数量和结构变化、家庭规模大小、贸易数额和经济发展速度,甚至人们的心态,都可以进行量化的分析,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法国年鉴学派第二代学者提出的“系列史”。“系列史”基本方法是选择某一方面的特征,在时空的许多点上将此特征计量化,然后置于长时间序列统计数据中加以研究。这种研究方式,将过去只限于经济范围的计量研究扩大到社会、思想和文化史学领域。他们对这种研究方法充满了自信,认为依据这些涵盖长时段的系列统计数据,并运用数学方法的处理和计算,便能洞察历史变迁的长期模式和趋势。系列史的代表人物之一肖努指出:“系列数据一旦建立起来,它的证明能力便成倍地增强,因为系列数据可以使用数学方法来处理,可以取代社会科学中无法进行的实验,从而有能力揭示长时段中人类社会的形成过程。”如果说系列史“从观察到概括再到一个科学的规律”的方法仍是旧实证主义的模式,那么,美国的克莱奥学派则将现代数学模式注入了历史研究中。在美国的计量史学者看来,世界就是一个严格的模型体系,其中的各个组成部分是相互联系的,某一部分的变化将影响到整个体系。他们常常采用集体合作的形式进行研究:在一个负责人的指导下搜集资料,将资料输入计算机。至于采用何种模型分析资料以及最后由谁执笔,是由不同的人分工完成的。这种研究方式常常取得意想不到的结果。该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罗伯特·W·福格尔在《铁路与美国的经济增长》一书中,利用了反事实计量法。他设计了一个反事实的没有铁路的19世纪美国经济模型,从中发现美国在这个反事实的状态下发展速度并没有多大的改变,因为其他的运输方式将会取代铁路,从而推翻了铁路建设是美国19世纪经济发展首要因素的传统结论。计量史学的成就有目共睹,并得到了广泛承认。它意味着历史学方法论的进一步精确化,强有力地支持了历史学作为“证明普遍观点的一个方法”的信心。大量的计量史作品表明,如果研究对象能够被清楚地界定,可以进行分类观察并且其数量达到相当巨大的规模时,计量研究便能有出色的表现。然而,随着这种研究范型的目标不断扩大,它本身固有的局限性也日益暴露出来。首先,它不能抓住人类生活中大部分领域的独特性。例如,即使在群体构成的社会中,决定和造就生活方式的最终力量依然是众多的个人。他们的想法和行动几乎难以通过计量分析的方法来驾驭。其次,还存在着一个与读者交流的问题。在这类历史作品中充斥着冷冰冰的公式、图表和模型。这种做法虽然能够使历史对象变得更加精确和有序,但也使其变得枯燥、晦涩,只能为少数人所读懂。计量史学家不仅难与大众沟通,甚至也无法和其他历史学家交流。再次,现代经济的理论和模型与历史事实之间的鸿沟似乎难以弥合,这就带来了验证结论的困难,有时甚至是不可能的。很多计量经济史的结论所依据的是永远不可能得到确证的演绎模式,因此它的某些方法实际上是“反经验的”和“反实证的”。因此,这种方法遭到了新文化史学的代表之一卡尔洛·金兹伯格的否定。在他看来,定性的研究方法仍然是历史学的基本方法,如果没有定性研究的印象主义方法,精确的定量研究也是难以实现的。计算机只能执行命令,不可能思考问题。因此,只有经过一系列特别深入的调查,一个阐述的计划才可能发展为应用计算机进行统计的工作。基于对计量史学惟科学论倾向的不满,历史学界的有识之士不是退回到传统的叙事史去,而是另辟蹊径进行新的探索。新文化史学正是其中的努力之一(另一努力是生态史的兴起)。与年鉴学派不同,新文化史学不是源于某个国家或某所大学,而是西方史学界在差不多相近的时间内出现的国际性动向,这表明它不是某个人的突发奇想促成的,而是集体的自觉选择。罗伯特·达恩顿的看法也许可以代表新文化史学的基本思路。他强烈反对以系列数据的和计量的形式研究心态,甚至也不赞同那样来研究经济和社会。他说:“文化客体与经济史或人口史研究的系列数据不是同质的,因为它们不是历史学家制造的,而是由记录它的人制造的。它们传达出的是意义,应该被阅读,而不应被计算。”“文化是一个连贯的概念,不是与政治、经济并列的一个社会实体,因为许多个人之间构成的所有关系,甚至那些我们认为是‘经济的’或‘社会的’的关系,本质上都是文化的。”(二)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挑战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核心是从语言的本质和知识的性质入手,对西方自启蒙运动以来以科学和理性为根基的西方文明和学术传统作了批判性的反思。由于这种思考“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关于人类现实的符号学描述模式和说明模式”,因而,它促发各学科的新动向。后现代主义的出现以及对各门学科产生的重大影响,其重要意义已经得到学术界的普遍公认。后现代思潮与当代历史学发展的关系,也是史学理论研究者一直关注的问题,因为历史学与其他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一样,首先是一门用语言表达的学科,也是现代知识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后现代主义对历史学的影响首先表现在所谓的“语言学的转向”中。“语言学的转向”是指语言学从语音、语法和句法的研究,转向对语言与其所指对象关系的研究。重要的突破源于费迪南德·索绪尔的结构语言学。关于“语言学的转向”、后现代主义思潮及其代表人物福柯、德里达、海登·怀特等的思想,前面几章已经有了较为详细的论述,这里恕不赘言。不过,关于后现代主义思潮与新文化史学的关系,还需要强调以下两点:首先,后现代主义思潮与新文化史学灵犀相通的一点是,它们都是对战后西方社会弊端的批判和反思。二战后物质财富的增加,似乎不仅没有有效地解决贫富分化、失业等严重的旧的社会问题,相反带来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如生态环境的恶化、东西方冷战格局中的核武器威胁、第三次世界大战的阴影越来越重等等。在英国、法国和德国,学生运动风起云涌,要求改革传统的教育制度,反对专制和暴政,呼吁建立自由和人道的社会。在美国,反战运动、妇女解放运动、黑人民权运动也前赴后继。后现代主义思潮正是与这种动荡和变革的西方社会背景相契合的激进思想。新文化史学家大都出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战后时期正值他们形成自己的世界观和生活风格的青少年时代。许多新文化史学家目睹了西方60年代的学生运动,有的甚至亲自走上街头,成为运动中的主力之一。因此,新文化史学家对后现代主义是耳熟能详的。无论是罗伯特·达恩顿还是彼得·伯克,在他们的作品中都经常提及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人物,如米歇尔·福柯、雅克·德里达等,并对他们的思想作出过认真的思考和批判。其次,后现代主义主要是形而上的批判,因此通常是非常极端的。不同的是,新文化史学则是实践的,后现代主义只是促成新文化史学兴起的因素。如果只是简单地彻底打碎现代的权威和理性,那么我们就会看到诸如五六十年代的X一代”[1],看到在他们当中流行的性解放、吸毒和犯罪这类现象。人们似乎并没能找到为如何实现更幸福的生活前景而建设一个更合理的社会和知识体系的方案。后现代主义思潮并没有提供现成的答案。在面对后现代主义对历史叙述的可能性和历史必要性的否定时,新文化史学在实践中坚决捍卫着自己的阵地,并没有完全屈服于后现代主义的理念框架,而是吸收了其中某些有益的观点作为出发点之一。显然,新文化史学并不愿意只做一个批判者和破坏者。它从后现代理念中的受益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后现代思潮直接影响了新文化史学的研究主题。众多以“创造”或“塑造”为标题的著作,就是将观念作为社会和政治的进程来考察的。《东方学》(又译作《东方主义》,的作者爱德华·萨义德承认,福柯的有关知识霸权的思想对他的写作有很大启发。二是间接的影响。“语言学转向”所揭示的理性和科学的局限性,迫使历史学家重新审视传统的史料观、历史研究中的客观性等问题。(三)新文化史学的兴起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最先问世的新文化史学作品,却出自一直热心鼓吹和实践计量史的学者。1975年,法国年鉴学派第三代学者埃马纽埃尔·勒·胡瓦·拉杜里出版了一本描述中世纪法国南部一个村庄中的异教徒的著作——《蒙塔尤——1294——1324年奥克西坦尼的一个山村》。此前不久,他还宣称惟有计量史学才是真正科学的历史学,并预言历史学在80年代将成为计量史学的一统天下,然而,在这本书中,他放弃了数字和图表模型,转而对几百个村民的生存方式和家庭状况以及他们对贫穷、财富、婚姻、爱情、人生等方面的看法,进行了详细的考察和描述。他还试图通过这些描述揭示出这个村子的权力体系、它与外界的交往,以及这种交往对村民生活和观念的不同影响。这本书的问世立即引起了学界和大众的广泛注意,成为20世纪法国最畅销的历史著作之一。一年之后,意大利历史学家卡尔洛·金兹伯格出版了《乳酪与蛆虫——16世纪一个磨坊主的精神世界》一书。金兹伯格出生于1932年,曾任教于波罗涅大学,先后在美国的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洛杉矶盖提中心(The Getty Center)和英国伦敦的沃布格学院等地做过访问学者。自1988年至今,他加盟世界一流的大学——洛杉矶加州大学,担任意大利文艺复兴研究方向的富兰克林·D·墨菲讲座教授。1998年,他当选为哥伦比亚大学意大利高级研究院的在籍院士。这本《乳酪与蛆虫——16世纪一个磨坊主的精神世界》试图为16世纪一个名叫麦诺齐奥的普通磨坊主的怪异看法寻找合理的解释。麦诺齐奥对世界的形成和现世的生活有着不同于教会正统学说的独特认识,并且喜爱到处向家人、周围的邻居和村里的人,甚至面对审判他的教会法官宣讲自己的观点。在金兹伯格看来,一方面,麦诺齐奥的生活经验、当时的政治经济背景、民间文化传统、宗教精英文化等外界环境对他产生了影响;另一方面,这个下层人物并不是外界观念被动的接受者,而是通过自己的头脑中一个“过滤器”,进行了创造。在美国,爱德华·萨义德的《东方学》于1978年面世。萨义德是阿拉伯裔美籍学者,出生于耶路撒冷。虽然在埃及生活过,但他从小接受的是西方式教育,在美国读完学位,1968年起在哥伦比亚大学讲授文学。萨义德的这本书探讨的不只是东方学这样一个学科在西方发展的历史、演变、特性和传播,而且在作者看来,东方学也是一种思维方式,在本体论、认识论意义上以东西方相区别为基础的思维方式。它表现为大量的作家接受了这一区分,并将其作为建构与东方、东方的人民、习俗、心性和命运有关的理论、诗歌小说与社会分析的基础。在更隐蔽的层次上,东方学还被视为西方用以控制、重建和君临东方的方式,通过作出与东方有关的陈述,对有关东方的观点进行权威性裁断,对东方进行描述、教授、殖民、统治等方式,来处理东方的一种机制。在这里,东方学是交织着学科、思维方式和权力的多层次复合体。此外,在英、俄等国也都出现了类似的作品。乍看这些作品,除了在书名的选择上,人们已经看不到通常的“历史”一词,而是一些非常具有想像性的词汇之外,它们相互之间并没有别的明显联系。然而密切关注历史学前沿发展的学者,已经逐渐认识到创门背后蕴含的力量和价值。对于这样一些在不同国家先后出现的史学作品,最先从理论上加以全面分析和肯定的学者,是英国历史学家劳伦斯·斯通。1979年,他在《过去与现在》杂志上发表了题为《叙事史的复兴》一文。他虽然没有用“新文化史学”(而是使用“新的旧叙事史”)这个概念来概括这种以新的文化理念为取向的新史学潮流,但他的具体分析已初步揭示了这一新潮流的特点和意义。斯通的文章指出,新的历史写作侧重于叙述个人的历史或某个重大事件的历史,其目的并不是为了叙述而叙述,而是为了发现历史进程中文化和社会的内在运作。它所反映的不只是写作方式的转变,而且体现了历史学研究内容和方法的全面转向,即“从围绕人的环境转向关注环境中的人,研究的问题从来自于经济学、人口学转向来自于文化和情感,首要的材料来源从主要接受社会学、经济学和人口学的影响转向主要接受人类学和心理学的影响,关注的对象从群体转向个人,从对历史变化的分层的、单因果的解释转向相互联系的、多因果的解释,在研究方法上则从计量转向个人例证,组织文章的形式从分析转向描述”。他敏感地意识到这些变化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试图对过去的变化作出连贯的、科学的解释的结束”。罗格·夏特尔非常简洁地将这一变化概括为“从社会角度的文化史向文化角度的社会史转向”。1989年,美国学者林·亨特等人第一次以《新文化史》为书名主编了一本论文集,收录了有关政治文化,如无形的政治规则、组织方式、非正式权力体系等研究论文。正如斯通指出的,在70年代,尽管新文化史学还只是寥寥可指的少数历史学家的实践,却在历史学界引起了关于历史研究的性质、历史研究的客观性、历史证据的性质以及历史真理的标准等一系列问题的激烈讨论。历史究竟是静态的结构,还是变迁的事件?历史学应该研究独特的人物,还是应该研究被抽象的群体?历史学的使命是为人类寻找普遍的规律,还是为了人的幸福和自由的目的进行释义?作为史料的历史文本反映的是客观事实,还是文本记录者的主观印象?随着讨论的深化,90年代后,新文化史学的作品已经数以千计,其中许多不仅得到学界的承认,而且受到大众的普遍欢迎。诸多世界一流的大学,如剑桥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都聚集了一批研究者在关注和进行新文化史学的探索,还有许多新文化史学者也在这些大学获得了重要的教职。这一潮流所倡导的文化理念深入人心,以至于“枪文化”、“暴力文化”等等,一切现象似乎都能与文化联系起来。

初中科学研究课题研究方案例子

从天之理
猎浣熊
研究课题:墨镜的用处小课题的缘起:因为看到爸爸开车,有时会带墨镜,阳光过强时也会带墨镜,所以想探究下墨镜的作用。研究课题的内容:墨镜的颜色及其作用和原理等。小课题的特色和创新:从网上了解,查阅有关资料,询问专家等。小课题的研究和进程:提出问题:墨镜的作用是什么? 提出猜想:可能是遮光。 实验过程及步骤:1、取一盆生长发育良好的植物于暗室放置一天。 2、将墨镜放在一片叶子上,使墨镜遮住阳光。放置在阳光下2小时后。取遮光的那片叶子和其他任意一片叶子。用酒精做脱色处理后滴加碘酒。参考文献或连接网址:科学的光对植物的作用等课题预期效果展望:两片叶子都变蓝色,但是遮光处理后的叶子比未遮光的叶子颜色浅。指导老师的话:应该多次实验,降低实验的偶然性。班级推荐意见:这个实验源于生活,实验简单,但是具有说服力。体现了选手的爱动脑筋和动手能力强的特点。这是我回答过的问题了。。。希望对你有帮助

风水理论研究的相关研究

藉外论之
虽少
关于风水理论的探索与研究(代前言) 冯建逵 王其亨(1)风水典故考略 史箴(16)中国风水格局的构成、生态环境与景观 尚廓(37)从聚落选址看中国人的环境观 梁雪(44)古城阆中风水格局:浅释风水理论与古城环境意象 戒珩范为(53)阳宅相法简析 宋昆 易林(87)风水理论的传统哲学框架 王复昆(107)风水说中的心理场因素 徐苏斌(129)风水形势说和古代中国建筑外部空间设计探析 王其亨(140)清代陵寝的选址与风水 冯建逵(169)清代陵寝风水:陵寝建筑设计原理及艺术成就钩沉 王其亨(175)清代陵寝地寓金井研究 王其亨(229)山水画论与风水过从管窥——兼析山水画缘起 史箴(245)从辨方正位到指南针:古代堪舆家的伟大历史贡献 史箴(266)古今相地异同浅述 朱光亚(292)景观建筑学、生态建筑学与风水理论辨析 戚珩 丹宇(297)生态与风水环境意向:生态居住方案介绍 糜丹宇 白智平(3l2)毁誉交加说风水:[英]E.J.伊特尔《风水——古代中国神圣的景观科学》评介 王蔚 戚珩(328)李约瑟论风水 范为 编译(335)风水:中国的环境设计 [日]郭中端等 著 秦笠 节译(338)风水思想和中国的城市 [日]堀宪二 著 文炯 译(345)方位与建筑环境 [英]西蒙·J.盖尔著 荣斌 译(354)风水与城市形象 [日]三埔国雄 毛纲毅旷 著 曾力 节译(366)

吕秋逸的研究历程

恋旅
可人儿
(一)从1954年秋季起,我计划重点地对佛学主要思想作批判的研究。经过半年,算是做完了鉴定资料的初步工作。我所选择的研究对象,是印度大乘佛学发展到晚期一个阶段里的中心思想。大乘佛学原是围绕著「宇宙人生现象都属缘生无自性’这一基本理论而开展,并由各方面的阐明表现出多样色彩的。到晚期来(西元第六世纪以后),更以瑜伽一系的思想为中心,从正反两面发生针锋相对的议论,形成了‘空有之争’。在这样的争辩里,讨论‘缘起实相’的真理以及随顺这真理的实践进程等等,牵涉到的问题很广泛、深刻,得着的结论也很切要、彻底。并且这些议论陆续译传于中国内地和西藏,给与义学以长远的影响。只是向来学人对此常作片面的理会,或者有意抑扬而强调一边。扼要地把握思想的实际,是比较困难的。现在,为了研究瑜伽一系的思想,避免片面的、夸张的看法去把握真相起见,我采用了间接的方法。这就是︰先从‘空有之争’里,钩摭出瑜伽系的论敌(中观系)所集矢的焦点,作为贯穿它一系思想的线索,再就有关的各家理论中剪裁材料来庄严它,这样达成对于这派思想重点的理解。我在这上面所做的工作是(应用西藏翻译的资料)︰(1)重译了中观系对瑜伽系攻击所放的第一箭,即清辩《般若灯论》第二十五品〈观涅盘品〉末尾破斥‘三性’的一段四千余言(这是唐代翻译所略去的一段重要文字)。(2)又重译了清辩破瑜伽系全体学说的一个专篇《中观心论》第五品〈入抉择瑜伽宗真实品〉的颂文和注释二万余言(这在唐人通称为〈入真甘露品〉)。(3)研究了月称《入中观论》第六地中破瑜伽系学说的各段,同时参考到宗喀巴《菩提道次第广本》中解释止观的理论。(4)又研究了寂天《入菩提行论》第九〈智度品〉中破瑜伽系学说的各段。从以上各种材料里很明白地见得出瑜伽系思想的各重点,特别是‘三性’理论里‘依他’、‘圆成’两者的相依,‘胜义谛’的实际不空,以及唯识理论里以带相为对象的‘自证’等等。依着这些线索,再由陈那、安慧、护法、律天诸大家的著述里,充分搜集相关的解释,编成纲要,即作为下期进一步分析研究的依据。同时,由于瑜伽学系的理论传入中国以后,新兴的各学派都或多或少的受到影响,而于这些影响上也可见出瑜伽思想的重点所在。因此,我对华严宗、禅宗、律宗等的根本主张,更做了一番研究。在这许多研究里,我时常感觉到精力的不及,好些地方都没有能达到预期的深度。就以翻译来说,我本想用文言直译了之后,还将它改为语体的达意形式,而竟未能改成,只有期诸异日了。另外,我一向做研究工作,都很重视文献的考据,又随时注意到考据必须和义理联系,避免走上‘为考据而考据’的歧途。以前,观点模糊,谈不到有很好的效果。这几年努力学习运用科学的历史观点,并要求研究能对新文化的建设上有微末贡献,但也只是尝试而已。(中略)(二)1955年上半年,我的工作计划是继续研究以瑜伽学系为中心的晚期大乘思想。由于事务稍繁,精神分散,经过半年尚未全部完成。但大体上已可告一段落。研究所得的详细结论,将来当分别写出,作为《印度佛学史》的一部分。现在只略述通过这次研究更明确了有关瑜伽一系学说性质的几个要点。第一、瑜伽系学说主张依他性和遍计性的事象必须截然分开,而遍计性纯粹是概念的产物。从这方面分析,见得瑜伽系学说既然指出概念认识的局限性和虚伪性,还更强调它在认识过程中为极端重要的关键。并且认为一切概念都由内涵的相互排斥而形成(这就是著名的‘余法遮诠说’),而将全体概念认作一整然结构(虚伪的客观世界)。这就很容易堕入唯心论的窠臼。列宁尝说唯心论有它认识论上的根源,就是将认识现象某一方面予以过分夸张,这里恰好给它一个显著的例证。第二、瑜伽系学说在实践上作为方法论提出了‘唯识’观点,以为错误认识的变革,可以先行了解所把握的事象不实在,再由能所相待而存的规律,取消了能把握的意识。这完全以事象为意识所投射,而发挥认识等于‘自证’(即亲缘内境)的理论,在意识而外的就成为不可亲知。这也是极其接近唯心论的说法。第三、瑜伽系学说将依他性的客观事象看成是心理的(分别幻),毫无疑问地构成了经验论的一种类型。这种理论也很重视社会共同经验,说明个人的全体经验一方面是它的反映,就又有些像过去苏联·波格唐诺夫所主张的‘经验一元论’,当然和唯心论会发生微妙的关系。即由于这些特点,限定了瑜伽系学说唯心论的本质。所以,它的价值应该重新估计,而它对于其他学说所发生的影响,也须更好地加以辨别。(中略)不过,瑜伽系学说对于事物的实质也理解为离开概念而自存(所谓‘离言自性’),并跟着因缘而变化,这尽管紧紧地结着心理的片面,可是从此指出人生实践转向(特别是从染到净的趋向,染净的说法当然以大多数人的永久幸福为标准而断定)的可能性和必然性,并且关于认识绝对真理的方面也肯定它辩证的性质,要统一了虚伪的(概念的)和真实的(直观的)两边来作实践进程的依据(用术语说,即是‘胜义的中道行’),这比它的论敌一部分中观家言(常偏向超经验而否定一切)更富有积极性的、进步的意义,也应该指点出来。至于要明了瑜伽系学说和时代的关系,并追究它的社会根源,这就比较困难。其困难,即在于当时历史记载的贫乏。现在所能见到的一些零碎资料,大都出自传说(像《大唐西域记》和唐人著述里所保存的,还有后世西藏佛教史家所记录的),历史的真实性较低,而在古典里(连同做学说根据的经典《胜鬘》、《楞伽》等在内)偶然反映着史实,也有待仔细研究。因此,只能粗疏的判明瑜伽系学说也和一般大乘同样,主要基础是放在王族和市民的阶级立场上面的。以上是研究结论的一斑。就在这次研究中,为了补充资料,我注意到瑜伽学系在认识方面的带相说、自证说,都和经部的理论有关。事实上从世亲、陈那到法称也不绝地吸收它的优点。所以将经部学说更作了一番研究,并订正了旧稿〈经部学〉。我又注意到晚期瑜伽系学说,护法一家的发展也极重要,特将保存有这方面资料的律天著述《观所缘论释疏》摘要译了出来。另外,我们配合著《慈恩法师传》旧版(前内学院校刻)的改订,曾费了相当时间,重新编绘了‘玄奘西域行迹图’(草稿),尽可能地考订玄奘所经各处的现在地名,附注图内(除去采用旧说而外,新考的约占全部五分之一)。这一图稿,对于现在从中印文化交流的角度上注意到玄奘行事研究的,不无参考之用。从1953年下半年来,我已就佛学的一般理论提出几个基本问题,做过了分析研究。又就晚期大乘的中心思想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批判。同时还连带评述了隋唐各宗学说思想。有了这些基础,今后工作计划,拟将主要研究转向中国佛学历史方面,而以一般理论的批判为辅助,并准备在一年左右写出中国佛学史的提纲。

研究性学习报告怎么写、写什么?

精而又精
审死官
按照下面的格式写出来就可以了。不过格式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真的研究过程记录和结果。 1、题目 2、班级、姓名(如果是课题组,那么按照贡献大小排列,先大后小,一般不要超过5个) 3、内容摘要 4、关键词 5、开题报告中的前面几部分内容:问题的缘起、选题理由、研究内容、目的、意义、核心概念界定、国内外研究综述 6、正文: (1)研究对象、研究方法 (2)研究内容、研究假设 (3)研究步骤、过程如何 (4)研究结果分析和讨论 7、结论 8、参考文献 ●给你一个范文参考:(这个范文并没有完全按照格式来写,但基本套路是一样的,并且内容质量更重要,这是比格式或形式更重要的东西) XX中学学生买零食情况的调查报告 一、 研究背景: 由于现在的初中生,几乎都是独生子女,家长都比较疼爱,对于孩子提出来的要求,基本上都答应,造成孩子偏爱零食,再加上我校是寄宿制学校,同学们买零食情况普遍存在,为此,我们小组在这方面进行了调查研究。 二、研究目的: 通过调查了解学生们买零食基本情况以及买零食的原因,针对部分同学偏爱零食的不良习惯,提出整改措施。 三、研究方法: 观察法、问卷法。 四、研究时间:9月25日至11月20日 五、小组分工: 组长:付爱仙(负责撰写报告及汇报) 组员:付万英、朱建军、张苏杭(负责观察及问卷调查)吴倩倩、付子姣、金莹莹(负责总结材料) 曹铮、张靓、张晶(负责课件的制作) 六、研究问题: 1.同学们每月的零食的消费数目的调查; 2.导致同学们买零食的原因是什么? 3.如何改掉偏爱零食不良习惯? 七、研究过程: 1.实地察看; 2.问卷调查。 从调查的情况看,早餐和中餐买零食的不多,而晚自习结束后买零食的就多得不得了,同学每月买零食花费25元左右。通过问卷得出同学买零食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零食的味道好,就像上瘾一般,无法离开它; (2)有人请客,不吃白不吃; (3)看到别人在吃,当然自己忍受不住; (4)由于部分同学存在着偏食的习惯,不喜欢有些饭菜,没有吃饱,到小店买零食填肚子; (5)买零食可以边走边吃,节省时间,又美味可口,实在一举两得; (6)零食的外面包装,很有吸引力,不得不买来尝尝。 早餐有部分同学进餐厅还不到5分钟,就出来到学校商店买零食,原因是偏食造成的,椐我们调查组了解,我们学校供应的早餐是相当丰富的,有面包、包子、麻球、粽子、鸡蛋、蛋糕、稀饭、蛋炒饭和牛奶等。 由于部分学生存在着浪费现象,包子只吃里面的肉,而把包子皮剩下,造成浪费,导致早餐没吃饱,而找借口到小店买零食。晚自习后,为什么有那么多人买零食呢?原因是肚子饿了,其实睡觉前吃零食是很不好的。因为睡前因饥饿吃些零食,在吃完以后又不及时刷牙或漱口,清洁牙齿和口腔,很容易引发龋齿。 八、调查后我们小组提供如下建议: 1.提倡节约,反对浪费,发倡议书; 节约型校园倡议书: 无论大海多么广阔,也是由每一滴水汇集而成。节约就象大海中的水滴,点点滴滴的节约行动会回报给我们一片浩瀚的海洋。为此我班决定开展以“节约每一滴水,节约每一度电,节约每一分钱,节约每一粒米,节约每一张纸。”为主题的“节约五个一”活动。让我们同心协力,积少成多,聚沙成塔,做勤俭节约风尚的传播者、实践者、示范者,让“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理念在后中校园蔚然成风,让我们行动起来!为创建节约型社会而努力! 2.多吃饭菜,因为零食没有营养,矫正偏食的坏习惯; 3.平时父母零用钱少给一点,把零用钱转移到精神消费上来; 4.建议学校食堂,在早上10点钟左右供应营养餐,因为吃早餐与午餐之间间隔时间过长,吃中饭时,我们肚子早就饿了,第五节课上课效率很低。 由于种种原因,早餐总是吃得急匆匆,造成早餐吃得少就匆匆去上课,而未到午餐就感到肚子饿了,直接影响第四、五节课的学习效果。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在上午10点左右吃一点零食,就可以圆满地解决这一问题。 感想与体会: 1.部分偏爱零食造成早餐和中餐都不吃的同学,应及时改正饮食习惯; 2.针对班级里买零食开销大的同学,我们将做同学之间的思想工作。 http://school.ywec.net/bbs/oblog/user2/617/archives/2006/665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