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硕士进中科院的科研院所好呢?还是进效益比较好的国企研究院好呢?

达生
拉夫特
要看你的个人发展方向,侧重于理论研究的进科学院系统较合适,侧重于技术研究开发和工程应用的到国企为好。如果有意从事科研工作,或者更高级的工作,应该说读硕士还是理所应当的事情,1科研院所中科院系统,地质地球物理研究所,地球化学研究所,广州地球化学研究

中国航空研究院631所的科研成果

车城
大迷信
建所四十来余年来,自科研成果已遍及国防、交通、电力、邮电、石油等多个领域。“八五”以来我所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获国家级奖三十余项、省部级奖180余项。我所十分注重学科建设,在国家各级教育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经批准并授权在“计算数学”、“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应用技术”四个学科专业领域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在“计算数学”专业领域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设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为青年人成才和施展才华提供了较好的环境和条件。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航空高新科技的投入,为此我所又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充足, 科研生产环境和条件大为改观,实验室、设备、仪器大大改善。正在完成科研型向科研生产型转化,已初步形成了科研、试制、小批量生产的格局。随着科研生产的不断发展,职工收入正在不断提高,目前科技骨干的年平均收入与本地区的三资和外资企业同行相当。近年来研究生的学习和生活条件也获得了较大改善。针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下一代航空电子系统”技术飞速发展的需要,正在开展多项国家重点型号工程、高新技术工程的应用研究和多项领域的预先研究,科研生产和研究所的面貌蒸蒸日上。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的科研成就

纪他
是以分已
《空间电子技术》 《空间电子技术》于1971年创刊,刊名为《国外空间电子技术动态》,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五研究院第五0四研究所(对外名称:西安空间无线电技术研究所)主办的技术性刊物,1975年更名为《空间电子技术》。期刊被《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全文收录。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主办,于1981年6月创刊的,期刊获得航天系统优秀科技期刊奖励5次;国防系统优秀科技期刊奖励两次;北京市优秀科技期刊奖励一次;1997年《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在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署和国家科委组织的全国第二届科技期刊评比中荣获二等奖;2000年入选“中国期刊方阵”和“双百期刊” 。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入选“中国精品科技期刊”;美国“剑桥科技文摘”(CSA)核心源期刊;《中国空间科学技术》被收入《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被列入航空航天类统计引文源;入选“中国科技核心源期刊”;入编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及统计源;被国内外多家文摘和检索系统收录,成为中国空间技术领域知名期刊。 《真空与低温》 《真空与低温》杂志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主管、兰州空间技术物理研究所主办的学术与技术类刊物。1982年创刊,1995年向国内外公开发行。1995年被列为国家级工业技术类核心期刊,2009年被收录到“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是《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导弹与航天文摘》、《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和《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入选期刊。 其他期刊 《航天器工程》期刊于1992年由北京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创办,2006年10月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复公开发行,2007年开始公开发行,双月刊。期刊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国际太空》是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主管,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北京空间科技信息研究所主办的综合指导类情报性月刊。 《卫星应用》是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主管,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北京空间科技信息研究所主办的综合指导类月刊。 期刊列表  名称主办单位空间电子技术西安空间无线电技术研究所中国空间科学技术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航天器工程北京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国际太空北京空间科技信息研究所卫星应用北京空间科技信息研究所真空与低温兰州空间技术物理研究所资料来源: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的科研条件

家长会
不亦外乎
据2015年12月研究院官网信息显示,研究院有中国科学院院士2名,中国工程636f707962616964757a686964616f31333361303132院院士2名;正研级科研人员54名,副研级科研人员99名。有博士和硕士学位的人员分别为122人和71人;45岁以下研究员占研究员总人数的71.4%。全院有52名科研人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并拥有荣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中国气象局特聘专家等青年科技人才。 中国科学院院士:周秀骥、张人禾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联寿、徐祥德 据2015年12月研究院官网信息显示,研究院拥有6个研究所(中心)、1个国家重点开放实验室和3个中国气象局部门级重点开放实验室,中国气象局大气成分监测与服务中心以及中国气象局数值预报创新基地也设在该院,另有与北京师范大学、国家卫星气象中心联合共建的遥感与气候信息开放研究实验室,还设有遥感与气候信息开放研究实验室和雷电物理与防护工程实验室、风能太阳能资源实验室,以及和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所、中国科学院寒旱所联合共建的冰冻圈与环境联合重点实验室。 国家重点开发实验室: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气象局部门级重点开放实验室:强风暴实验室、云雾物理实验室、大气化学实验室 信息系统建设 1.网络系统建立了以CISCO6509为核心、CISCO3750为接入层的宽带局域网络系统,提供了气科院到中国气象局大院骨干网和Internet的网络连接。主干网上联带宽达到万兆,用户桌面带宽达到千兆。2.存储系统建立了以IBM DS8100和IBM XIV为主体的大容量数据存储系统,在线存储能力达到160TB。该系统保存的数据主要是历次科学试验外场观测数据、灾害性天气研究个例数据、大气成分观测数据、雷电数据、雷达数据、中尺度再分析数据、长序列NCEP预报和再分析数据、经整理后的业务观测数据、实时业务数据等。2012年将新增存储能力200TB。3.计算系统建立了以IBM P575服务器集群和IBM DS4800存储为主体的高性能计算机系统;以及以刀片服务器集群为技术架构建立的重点实验室临近和短时预报业务系统,总体计算能力达到3.98 Tflops。主要运行的系统和模式有大气化学数值预报系统、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Grapes-meso、人工影响天气准业务模式、气科院气候系统模式等。4.网络应用系统网络应用系统是气科院科研、业务和行政办公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主要包括NOTES办公系统、Email邮件系统、内网安全系统、防病毒系统、气科院外网网站等。5.信息共享系统为重大研究项目和重点实验室的灾害性天气研究建立专题数据库。包括前两个973项目、青藏高原外场试验、jica项目、科技部气象信息共享系统等。在数据收集整理的基础上建立了中国暴雨外场试验数据库;大气环境基础信息库和大气环境综合信息库;灾害天气个例数据库;气科院实时数据接收管理和共享系统等。 技术支持建设 1.技术开发为了更好地支持重大研究项目和科研成果的业务转化,针对中尺度天气研究和预报特点,研究院开发了集数据收集、处理、分析、预报为一体的中尺度灾害天气分析与预报系统综合显示平台(Meso Weather Analysis and Forecasting System,MWAFS)。实现了实时数据收集处理、综合分析、中尺度产品快速生成、快速浏览、细分析、数据监视、产品保存、打印等多项功能。其主要技术特点:基于WebGIS技术,开发了B/S和C/S两种技术架构的客户端应用,通过浏览器快速获取高时空分辨的中尺度信息,也可以进行本地细分析;提供多种数据分析和显示工具,可方便地进行分析产品与观测数据和预报结果的叠加综合分析,为中尺度系统观测与预报互动提供了工具;提供高精度的地理信息数据,通过采用高效的存储管理策略、动态数据调度和优化的绘制算法实现了海量遥感信息的快速可视化。2.技术服务人工资料服务:平均每年的数据服务约100人次,数据量约1TB。日常技术服务:帮助用户解决用户端各类软硬件问题,平均每年提供现场技术支持与服务约800多人次。其他服务:院属各单位托管设备的管理与服务。 项目承担 据2015年12月研究院官网信息显示,研究院主持和承担了6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973项目),7项国家科技攻关(支撑)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项目,还承担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还承担几十项中央级科研院所修改专项、发改委重大专项、气象行业专项以及部委重大研究项目等,研究内容涉及到大气科学及相关学科的各个方面。“十一、二五”期间,研究院组织实施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我国重大天气灾害形成机理与预测理论研究”、“首都北京及周边地区大气、水、土环境污染机理与调控原理”(大气部分)、“我国南方致洪暴雨监测和预测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中国大气气溶胶及其气候效应的研究”、“气溶胶-云-辐射反馈过程及其与亚洲季风相互作用的研究”、“我国持续性重大天气异常形成机理与预测理论和方法研究”,组织实施国家科技攻关(支撑)项目“中国气象数值预报技术创新研究”、“人工影响天气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农业重大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与调控技术研究”、“灾害天气精细数值预报系统及短期气候集合预测研究”、“农业重大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与调控技术研究”、“农林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与防控关键技术研究”等一批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还组织实施了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地区树轮及千年气候变化研究”和创新群体项目“东亚季风研究”。在气象科学的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取得一大批重要研究成果,多次获得国家级奖励。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项目来源起止年份项目首席科学家我国持续性重大天气异常形成机理与预测理论和方法研究 科技部 2012~2016 翟盘茂 气溶胶-云-辐射反馈过程及其与亚洲季风相互作用的研究 科技部 2011~2015张小曳 中国大气气溶胶及其气候效应的研究 科技部 2006~2011张小曳 我国南方致洪暴雨监测与预测的理论和方法研究 科技部 2004~2009张人禾 首都北京及周边地区大气、水、土环境污染机理与调控原理 科技部 1999~2005徐祥德 我国重大天气灾害的形成机理和预测理论研究 科技部 1998~2003倪允琪 国家重大专项项目名称项目来源起止年份负责人机载云降水粒子谱仪与成像仪研制 国家科技部 2012~2015 郭学良 GPS高空探测系统研制 国家计委 1998~2000 郭亚田 雾探测器研制 国家计委 1997~1999 曾书儿 新型催化剂研制 国家计委 1996~1999 游来光 0.8m风洞改造 国家科委专项 1993~1997 张佩龙 以上表格内容资料来源: 成果获奖 据2015年12月研究院官网信息显示,近20年来,研究院获得国家级奖40多项。 获奖项目(部分)  序号等级成果名称主持单位授奖单位主要完成人员获奖时间1 一等奖 我国短期气候预测系统的研究   国务院 丁一汇 、王馥棠 等 2004 2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我国梅雨锋暴雨遥感监测技术与数值预报模式系统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国务院 倪允琪(气科院)、宇如聪、张文建、胡志晋(气科院)、许健民、周秀骥(气科院)、程明虎、徐幼平、刘黎平(气科院)、卢乃锰 2006 3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我国新一代多尺度气象数值预报系统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国务院 薛纪善(气科院),陈德辉(气科院),沈学顺(气科院),杨学胜(气科院),万齐林,端义宏,金之雁(气科院),胡江凯,胡江林(气科院),刘志权 2007 4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人工增雨技术研发及集成应用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科技部 郑国光,郭学良(气科院),姚展予(气科院),肖 辉,王广河(气科院),洪延超,楼小凤,刘奇俊,房 文(气科院),马舒庆 2008 5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中国陆地碳收支评估的生态系统碳通量联网观测与模型模拟系统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 国务院 于贵瑞,周广胜(气科院),黄 耀,陈泮勤,孙晓敏,赵新全,韩士杰,周国逸,何洪林,温学发 2010 6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科普类) 《防雷避险手册》及《防雷避险常识》挂图 气象出版社 国务院 (4)张义军 2011 《应用气象学报》(双月刊),1986创刊,主办单位为气科院、气象中心、卫星中心、气候中心、信息中心、大探中心,反映国内外气象科技领域理论研究最新成果以及这些新理论与新技术在气象学中应用的研究论文及信息,内容涵盖大气科学各领域,被CBST 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2009)、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收录,为中文核心期刊。《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年报》创刊于1986年(注册登记为英文版),由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主办。1986-1998年刊载纯英文科技论文,1998年改为目前的中英文对照版,并在内容上进行了调整。该刊综旨为报道气科院科研项目进展、科研成果、技术推广应用(6个所研究方向),及国内外科研合作、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等动态。《气象科技合作动态》1973年创刊,双月刊,16开本,32页,内部刊物;追踪报道国内外大气科学领域相关信息。内容包括:世界气象组织各项研究计划和规划、世界各国气象水文部门的组织结构、最新科研成果、业务体制发展情况、业务技术标准、科技政策与管理、气象教育与培训、国际会议与学术动态,以及中国气象局和国内相关科研单位与其他国家在大气科学领域的多边和双边合作及科技交流等情况。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管理学院的科研机构

蓝银
蓝霹雳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管理学院企业管理实验室主要从事工商管理的理论研3132究与企业管理咨询服务。主要研究领域 战略管理(集团公司战略管理、竞争战略研究、职能战略研究、集团公司管理控制模式研究与设计) 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分析、岗位设计、岗位评价、绩效管理、薪酬体系设计等) 实验室共有6位具有博士学位的研究人员,10多位硕士与博士研究生。实验室每年发表论文达30多篇,承担了多项政府委托项目与企业委托项目,有着良好的社会服务信誉。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管理学院工业工程与运作管理实验室成立于2002年10月。目前,实验室拥有Dell网络服务器1台,Dell工作站1台,微机9台;有较先进的数据信息管理平台和统计与优化工具软件。主要研究领域 供应链管理 大系统优化 生产运作管理 新产品开发 预测和决策 实验室现有教授1名,副教授4名,研究生17名。实验室承担了863项目,国家科技攻关计划专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等项目的科研任务。实验室已发表或接受国际学术期刊论文4篇,已发表国内核心期刊论文22篇。开发完成三个具有较高应用价值和推广前景的企业决策支持系统。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管理学院战略管理与政策分析研究室成立于2004年6月。主要研究领域 战略管理 危机管理 政策分析知识管理 研究室现有教授3名,副教授6名。管理科学与工程、行政管理方向的博士和硕士研究生20多名。研究室目前承担了来自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安徽省、合肥市、及多个企业的多项研究课题。目前正在承担的研究课题包括: “巢湖流域经济发展及其与生态环境变化关系研究”,国家科学基金项目 “提升合肥城市核心竞争力对策研究”,合肥市软科学重点招标项目 “天昌公司企业文化与企业形象整合研究”“天昌公司组织设计、绩效考核与薪酬设计研究”,公司委托 “胜利油田人力资源培训体系研究与设计”,委托研究 “平煤六矿企业文化建设”,公司委托 “巢湖市战略发展规划”,巢湖市政府委托 研究室每两周组织一次成员学术报告会,对前沿性、理论性的问题进行探讨,不定期的进行论文研讨及参加各种学术会议,来提高研究室成员的研究能力。通过与政府、企业进行项目合作研究,利用现代科学知识为地方的经济建设及社会发展服务。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管理学院信息与决策研究所主要基于对组织各类信息资源的综合开发、有效整合、深度分析与广泛利用,采用各种定性决策、定量决策以及两者相结合的方法,并通过对如何将决策模型和信息系统有机结合的技术与方法的研究,形成完整而成熟的组织信息化建设与决策支持系统的解决方案,实现组织决策支持的智能化,从而提高组织管理和决策的效率和水平。研究所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高技术计划项目、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等多项国家级科研课题,同时承担了政府或企业委托的管理项目数十项。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近300多篇。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省部级科研奖励多项。研究所与国际上具有广泛的交流,与香港和台湾地区具有紧密的合作。与加拿大和美国的多所高等院校或科研机构建立了学术合作机制。双方在合作研究与科研项目的联合申请等方面已经开展并取得良好的成果。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管理学院科技法学研究室成立于1988年,是中国最早成立的两所科技法学教学与研究机构之一,是教育部科技法学重点教材主编单位,科技法学杂志常务理事单位。研究室曾主持召开全国首届科技法学理论研讨会以及全国高校科技法学研究会成立大会等重要会议。主要研究领域 高新技术产业法律保护 知识产权法律制度 国际环境与动物保护法 研究室现有教授2名,副教授4名,国内外兼职教授6名,研究员3名。研究室主持并完成国内外研究课题30余项,参与国家科技法律的立法咨询,并与欧美及东亚国家的高校及研究机构有着广泛的交流与合作。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管理学院知识产权管理研究中心成立于2005年,是国内最早成立的融合知识产权管理、法律、政策、经济分析和实务于一体的研究机构之一。主要研究领域 知识产权法律体系 企业知识产权管理 技术转移与技术贸易 研究中心目前开展的研究主要包括全球知识产权与工业标准部署、科技与知识产权竞争战略分析、企业知识产权发展战略、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和体系、知识产权援助和融资等项目的研究,同时为企事业单位提供知识产权预警分析、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和组织体系设立、知识产权保护和维权、知识产权竞争力评估、企业知识产权竞争策略的个案研究与设计、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融资咨询方案等。研究中心现有教授4名,副教授8名,国内外兼职教授6名,研究员3名,博士和硕士研究生30多名。研究中心对知识产权问题综合应用法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多学科分析,承担并完成了包括国家科技部、司法部、国家知识产权局、安徽省知识产权局等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委托的多项课题。中心研究人员还多次就国内外知识产权管理实施方案提供专家咨询报告。研究中心实行产学研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模式,在教学与科研活动的同时,为国内一些高校、研究院所和高科技企业提供知识产权管理公益服务。研究中心还积极开展国内外学术活动,与欧美及东亚国家的高校及研究机构有着广泛的交流与合作,与美国、英国、意大利、韩国、印度等国家和地区广泛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并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美国华盛顿大学、美国夏威夷大学、美国律师协会知识产权分会(ABA-IP Section)以及美国斯坦福大学技术许可办公室(OTL)的知识产权专家保持密切的学术联系。

中科院软件研究所是什么性质

红手印
五德
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成立于1985年3月1日,是一所致力于计算机科学理论和软件高新内技术的研究与发容展的综合性基地型研究所。所址位于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四街4号(中国科学院软件园区内)。软件研究所前身是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的软件研究室;1995年原中国科学院计算中心计算机应用部分并入软件研究所;2003年1月,软件园区综合管理服务中心整建制划归软件研究所管理,形成了现在的软件研究所格局。所址位于北京海淀区中关村南四街4号中国科学院软件园内。软件所设有软件基础研究部、软件高技术研究部、软件应用研究部和软件发展研究部等四个研究部以及总体部,集中了一批学术造诣深厚、享誉国内外的科学家,拥有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青年科技人才队伍。软件所现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两个一级学科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点,计算机技术、软件工程两个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点;并设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两个博士后科研工作流动站;同时,软件所还是首批开展招生培养电子与信息领域工程博士的试点单位之一。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中科院是大学还是国务院下属的一个科研机构?

访谈录
束于教也
1949年11月1日,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中国科学院成立了。 经过50多年的努力,中国科学院已发展成为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机构和全国自然科学与高新技术的综合研究与发展中心。 1955年6月成立的中国科学院学部,将全国最优秀的科学家紧密团结在一起,共谋国家科技发展,更进一步确立了中国科学院学术中心的地位。 50多年来,中国科学院取得了诸如”两弹一星”等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为我国的科技事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及国防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累计招收研究生45000余名,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科技创新人才。 1998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启动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标志着中国科学院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5年来,我院以知识创新工程试点为中心,锐意创新,各项工作迅速发展,队伍结构明显优化,创新能力显著提高,重大创新成果开始出现。在纳米科技、新核素合成、等离子体放电、有机分子簇集和自由基化学研究、生命起源等基础研究领域取得了一批重大创新成果;在通用芯片研制、超级服务器、计算机操作系统、煤间接液化合成油、高性能机器人、神州载人飞船应用系统及国防建设等高技术领域取得了一批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成果;在人类基因组和水稻基因组测序、成年体细胞克隆牛、西部大开发、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铬盐工业生产等领域为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的创新贡献。 2002年,我院提出了新时期办院方针,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时期发展战略,明确了我院本世纪头20年的奋斗目标。随着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工作的不断深入和新时期发展战略的全面实施,中国科学院将努力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的综合性国家科研,实现科技创新能力的跨越式发展,攀登世界科学高峰,不断为我国经济建设、国家安全和社会发展不断做出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重大创新贡献,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和率先实现科技现代化做出历史性贡献。 中国科学院是全国科学家的科学院,是全国人民的科学院,是世界科技力量的组成部分。我们在此向社会各界汇报中国科学院的工作,特别是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工作的进展,使中国科学院工作能得到全社会的了解、理解和支持,以便让我们共同努力办好中国科学院,办好中国的科技事业,并为国际科技发展做出我们的贡献。 机构 中国科学院于1949年11月在北京成立,是国家科学技术方面最高学术机构和全国自然科学与高新技术综合研究发展中心。 中国科学院包括5个学部(数理学部、化学部、生物学部、地学部、技术科学部),以及11个分院(沈阳、长春、上海、南京、武汉、广州、成都、昆明、西安、兰州、新疆)、84个研究院所、1所大学、2所学院、4个文献情报中心、3个技术支撑机构和2个新闻出版单位,分布在全国20多个省(市)。此外,还投资兴办了430余家科技型企业(含转制单位),涉及11个行业,其中包括8家上市公司。 学部 中国科学院学部(以下简称“学部”)成立于1955年,是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咨询机构,负责对国家科学技术发展规划、计划和重大科学技术决策提供咨询,对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提出研究报告,对学科发展战略和中长期目标提出建议,对重要研究领域和研究机构的学术问题进行评议和指导。 学部由中国科学院院士组成。中国科学院院士从国内外最优秀的科学家中选出,每两年增选一次,目前有院士687人,其中外籍院士41人。学部的最高权力机构是全体院士大会,其常设领导机构是学部主席团,由中国科学院院长担任执行主席。学部现设有数学物理学部、化学部、生物学部、地学部和技术科学部五个学部。 学部成立初期,即组织院士参与制定了对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的《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1986年,在89位院士建议下,中国科学院建立了面向全国的自然科学基金,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同年3月,王大珩、王淦昌、陈芳允、杨嘉墀4位院士联名建议加强中国高科技的研究和发展,形成了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 1993年,在王大珩、师昌绪、张光斗、张维、罗沛霖、侯祥麟等院士的倡议下,成立了中国工程院。 作者: 159.226.89.* 2005-5-14 11:29 回复此发言 -------------------------------------------------------------------------------- 2 中国科学院简介 近年来,学部围绕西部开发、国家安全、人口与社会可持续发展、高技术产业发展、科学教育、学科发展战略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咨询报告报送国务院和政府有关部门,为国家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基础科学研究 在基础科学研究领域, 中国科学院已逐步建立和发展了数学、物理学、化学、力学、天文学、生命科学、地学与环境等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在数学、物理学、化学、力学和天文学领域,现有16个研究机构,其中有10个研究所、2个研究院、3个天文台和1个授时中心,拥有近9000人的科研及管理队伍。中国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也是基础科学方面的重要研究力量。目前,在这些研究机构中建设有基础科学领域的国家实验室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1个、院重点实验室19个。在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工作中,先后启动了国际量子结构、核心数学、聚合物科学与材料、交叉科学理论物理和复杂系统研究团队。研究团队主要围绕重大科学前沿问题,开展具有原始创新性的研究工作,通过团队的带动作用,培养出在中国本土成长的一流科学家。为推动国内纳米科技研究工作,在中国科学院纳米科技中心的基础上,联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即将成立国家纳米科技中心。 中国科学院已经建成了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PC)、兰州重离子加速器(HIRFL)、合肥同步辐射加速器、托卡马克和激光聚变装置、长波授时台等重大科学工程装置,以及2.16米光学望远镜、多通道太阳磁场望远镜、米波综合孔径射电望远镜等大型天文观测设备。目前正在建设的大科学装置有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冷却储存环、大型非圆截面超导托卡马克装置、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和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含谱仪)重大改造工程等。 在基础科学研究领域,中国科学院先后取得了许多重大的科研成果,如数学定理的机器证明、哈密尔顿系统的辛几何算法、τ轻子质量精确测量、新核素合成、超新星观测、高温超导、碳纳米管的制备和应用、非线性光学晶体、过渡金属原子簇结构和性质以及金属有机化学等等。同时,为我国信息、能源、材料、资源、农业、医药、空间和国家安全等方面的研究和发展以及形成科技战略储备做出了重要贡献。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吴文俊先生、半导体研究所黄昆先生分别荣获第一届(2000年)和第二届(2001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 在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研究领域,中国科学院现有23个研究所和研究中心、26个国家和院重点实验室、12个植物园、22个标本馆、9个典型培养物保藏库和11个野外生态学研究台站,拥有6800多人的科研及管理队伍。 在北京的7个研究所以农业高技术和生态环境研究为主要方向;由7个研究所(中心)组成的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以人口与健康为主攻方向;在西南的4个研究所组成了西南生物资源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发展基地,主要研究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在湖北的3个研究所重点研究水生生物学和病毒学及其生物技术;另外在青海和广州各有1个研究所,分别进行青藏高原生物学和植物学及退化生态学的相关研究。 在生命科学领域,中国科学院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了牛胰岛素结晶和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完成了366卷中国植物志、动物志和孢子植物志的编研;创建了最完整的中国蕨类植物分类系统;参与了“人类基因组计划”并完成了1%的测序任务;完成了水稻基因组框架图和粳稻4号染色体精确测序。蝗虫生态学与治理、恢复生态学、害虫防治、作物品种选育、水产养殖、创新药物等的研究为国家的生态安全、农业经济发展和人口与健康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在生物技术研究方面,取得了用二步发酵法生产Vc中间体、黑曲糖化酶酶活的提高及其在工业上的应用、乙肝基因工程疫苗、基因工程人干扰素超高表达、转基因鱼和体细胞克隆牛等重要研究成果,有些已实现产业化。在新药研究方面,共创制新药50多种。解毒药二巯基丁二酸是我国首次被美国仿制、经FDA批准上市的药物;抗疟疾药蒿甲醚是我国出口的唯一首创新药,1995年被列入世界药典;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地奥心血康”等药品年产值已达14亿元人民币。 作者: 159.226.89.* 2005-5-14 11:29 回复此发言 -------------------------------------------------------------------------------- 3 中国科学院简介 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 在资源环境领域,中国科学院现有24个研究所、1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4个院重点实验室和47个重点建设的野外观测试验台站。野外台站分属于生态系统研究、大气本底观测、地磁台链、特殊环境与灾害监测等四大网络,成为具有国际水平的长久性科学观测研究基地。目前,资源环境领域拥有近9000人的科研及管理队伍,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比较完整的、学科较为齐全的综合研究体系。 资源环境科学领域涉及固体地球科学、大气科学、海洋科学、生态学、环境科学、地理科学与资源、遥感、农业等多个重点学科。多年来,广大科技人员积极面向国家需求,勇于攀登科学高峰,在地球早期生命研究、进化古生物学研究、国际界线层型研究,以及各门类化石总结等方面均取得重要成果。通过在东亚季风环境系统、黄土、岩溶、冰芯、湖泊、古海洋学和人类活动对陆地生态系统影响以及海洋生态动力学等方面开展古环境变化和过程研究,重建了东亚自然环境演化规律;积极而卓有成效地推动了全球变化研究。陆相生油理论、层控矿床地球化学、东亚大气环流和东亚季风环境污染机理、青藏高原隆升及环境效应等研究工作,取得了理论上的重大突破。根据地域分异、地表水热平衡、元素迁移转化和生态环境特征,完成了各种自然区划、生态环境区划、农业和经济区划,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沙漠化防治、水土流失治理、中低产田改造、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环境污染控制和海水养殖、海洋药物等方面,提供了一批实用的技术和模式。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全球定位系统技术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和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使地球信息科学在政府决策和科技、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高技术研究与发展 在高技术研究与发展领域,中国科学院共有28个研究所、2个技术支撑单位、1个国家实验室、4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院重点实验室,14600余名科研技术人员。主要工作涉及信息技术、先进制造、光电科技、材料、能源、交通、化学工程和空间科学技术等领域,曾为我国计算机、激光、合成橡胶、“两弹一星”等研究做出过重大贡献。近几年来,在高技术研究与发展领域进一步加强了基础性研究和高技术前沿探索,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同时,为了强化研究所的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和工业配套能力,已建成31个国家工程中心和院工程中心,并按现代企业制度管理,形成一个高技术企业群体。 中国科学院高技术研究与发展工作的任务是:从事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国防建设与社会进步的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高新技术研究;承担国家重大项目中的关键技术研究开发工作,解决国家急需的重大科技问题;提高我国高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不断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在提高我国高技术的国际竞争能力、促进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解决我国经济发展、国防建设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等方面,起到有显示度的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各研究所积极承担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等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工业机器人产业化、实践五号科学实验卫星和风云系列气象卫星的有效载荷、小型化超强超短激光、纳米材料、有机合成化学、40万千瓦蒸发冷却电机曙光3000超级服务器、“龙芯”高性能CPU芯片等大批创新研究成果,为我国信息技术和自动化、化工与材料、能源等领域的科技发展写下了新的篇章。 高技术产业化 在高技术产业化方面,中国科学院按照新时期办院方针,坚持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加强关键技术创新与集成,加强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保持经济快速增长以及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直接贡献。同时,积极建立高技术产业发展平台,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市场化、社会化和企业化,进一步促进高技术产业的发展。 作者: 159.226.89.* 2005-5-14 11:29 回复此发言 -------------------------------------------------------------------------------- 4 中国科学院简介 资兴办的企业,分布在11个行业,其中已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有219家。院直接投资的企业(含首批转制单位)有82家,如著名的联想集团控股公司等;研究所投资的企业有356家,如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表现突出的成都地奥制药集团有限公司、上海中科合臣化学公司等。目前,全院已有8家院、所投资的公司在境内外上市。在31个国家和院级工程研究中心中,有14个已经完成公司制改造。此外,在建和筹建中的科技产业园区有21个。 中国科学院依法设立了“中国科学院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代表院对院直接投资的全资、控股、参股企业行使出资人权利,并对经营性国有资产承担相应的保值增值责任。 2001年度,院、所投资企业营业收入434.54亿元;利税总额42.99亿元;创汇额2.94亿美元;所有者权益117.22亿元;从业人员约5.24万人,其中为社会提供的就业机会超过4万人。 中国科学院积极推进科技与经济的有效结合,十分重视与省市的技术经济合作,近年来陆续与23个省、市、自治区及有关地(市)签署了全面合作协议。同时,多渠道、多途径、多层面地推进与产业部门以及大中型企业的合作,在烟草、纺织、石化、机电等行业加强技术合作,并与中国海洋石油公司、大庆油田、上海电机集团、上海广电集团等大型企业集团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中国科学院与国家经贸委、教育部共同组织实施了“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与3000多家企业建立了多种合作关系。为加强与地方、行业、企业的合作,向全国29个省(市)的170个地(市)、县和一批企业选派了科技副职,同时接收地方和企业选派的挂职干部在院短期工作。 据不完全统计,院与地方合作项目在2001年度为地方形成销售收入152亿元人民币,利税33亿元人民币。另外,创造社会效益折合114亿元人民币。 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 中国科学院拥有一支高水平的科技人才队伍,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256人,占中国科学院院士总数的39.8%;中国工程院院士53人,占中国工程院院士总数的8.6%。全院有专业技术人员3.7万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4万人、中级专业技术人员1.4万人,初级专业技术人员0.75万人。全院在读研究生2万余人,在站博士后1千余人。 20世纪50年代,一大批海内外优秀人才聚集在中国科学院,为“两弹一星”的研制做出了历史性贡献。80年代开始,为培育中青年科技骨干,解决人才断层问题,中国科学院在国内率先推出了一系列新举措。90年代初推出了“百人计划”,以吸引和培养优秀学科带头人,全院人才队伍结构得到调整和优化。实施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工作以来,在全院推行了以队伍结构优化为核心的人员总量控制、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新型用人制度和“三元”结构分配制度等人事制度改革,为中国科学院的改革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999年和2001年分别启动了“引进国外杰出人才计划” 与“海外知名学者计划”,加大了对国外优秀青年学者的吸引力度。目前,全院知识创新工程的科技岗位中,45岁以下科技人员已占科技人员总数的75%以上,全院人才队伍呈现出人员精干、结构合理、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国际、国内地位不断提升的良好态势。 为保持人才队伍的创新活力和竞争能力,中国科学院自1978年开始选派优秀的科技人员和管理骨干出国深造,迄今已公派1.6万名访问学者、研究生到40多个国家和地区留学和访问进修,目前已有近1万余人学成回国工作。同时,在院内初步形成了以中国科学院管理干部学院为龙头,以京外若干基地为依托的继续教育网络。 为国家培养和输送高层次科技人才,是中国科学院对国家和社会的一个重要贡献。中国科学院于1951年与高校一起开始实行统一计划招收研究生制度,1977年率先恢复因“文革”而中断的研究生招生,1978年经党中央批准成立了我国第一个研究生院——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50年来,中国科学院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7万余名研究生,其中包括中国第一位理学博士、第一位工学博士、第一位女博士和第一位双学位博士。2001年,经教育部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正式成立,现有授予博士学位的学科专业基本覆盖了理科所有的学科领域,同时还具有相当数量的工程技术学科和一定数量的人文学科的博士学位授予点,全院形成了一个以北京为主体、联系和覆盖全院的研究生教育网络。 作者: 159.226.89.* 2005-5-14 11:29 回复此发言 -------------------------------------------------------------------------------- 5 中国科学院简介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是中国科学院于1958年创办、以前沿科学和高新技术为主、兼有以科技为背景的管理和人文学科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建校40多年来,共为国家培养了近5万名高层次人才。中国科技大学也是首批获准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和国家重点建设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大学之一。 国际合作与交流 中国科学院将国际科技合作作为促进现代科技发展的必要条件,已同全世界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国际组织和企业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签署了院级合作协议70余个,开展了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的国际合作。目前,国际科技合作人员交流每年逾万人次,全院有380多位科学家在国际组织中担任不同层次的领导职务,并聘请了140多位外国专家学者担任院、所的名誉职务和客座教授。 国际合作工作以围绕国家、院重大项目开展实质性合作为重点,取得了数百项成果,其中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建设、沙尘暴的防治、1%人类基因组测序、中日大学群合作、德国马普青年科学家小组、中法信息自动化与应用数学实验室、英国石油国际公司中国中心、中俄空间天气联合研究中心等项目成绩显著,在全院科技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中国科学院成功地举办了一系列重大国际会议,加强了与第三世界科学院等国际组织的合作与交流,吸纳了外资外贷 ,扩大了在国际科技界的影响,同时也加速了人才培养。 近几年,中国科学院在知识创新工程试点中,通过国际合作与交流,在促进基础研究和高技术创新、为国民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服务等方面做出了贡献。 科学出版与文献信息 文献服务与出版是科研工作中的重要基础和支撑条件,也是提升科研创新活力的基本要素。经3231383431过50多年的建设,中国科学院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已初步形成了以院文献情报中心为中心,以上海、兰州、武汉、成都四个地区学科文献情报中心为分中心,连接全院相关研究机构图书信息室以及国内外主要大型图书馆和信息机构,立足全院、面向全国、开放互联的网络化科技文献情报服务体系。其文献收藏总量达3300多万册(件),已建成国内最具规模的自然科学基础学科和高技术文献收藏体系,并建成了包括多种联合目录、文摘杂志和文献数据库的自然科学文献检索体系和国际联机检索终端,每年向院内外数十万用户提供服务。两三年内,将基本建设成为我国在自然科学领域最具规模和地位的、面向全社会的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 在出版事业方面,中国科学院也已初步形成以科学出版社为中心的科学出版集团和以科学时报为主体的报业体系,出版范围从传统纸质出版物到现代数字化电子出版物,从学术专著、科普著作到各种杂志、报刊。依托中国科学院一流研究人员的高水平科研工作,面向全国乃至全世界,它们每年出版上千种包括学术专著和科普著作在内的科技图书和电子出版物,以及290多种科技期刊,其中不乏在学术上具有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的知名出版物。文献服务和出版工作的紧密结合和协同发展,将为中国科学院成为国家知识库、思想库和人才库构筑起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的平台,并成为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品牌研究院的科研队伍

杜丽丽
达科塔
谢付亮:品牌营销专家 工作证编号:CBRI510923崔自三:营销策划专家 工作证号码:CBRI510502王运启:市场推广专家 工作证号码:CBRI510521毛小民:营销策划专家 工作证号码:CBRI510542翁向东:营销策划专家 工作证号码:CBRI510401李玉国:实战营销专家 工作证号码:CBRI510536相晓冬:品牌研究专家 工作证号码:CBRI510553庞亚辉:品牌研究专家 工作证号码:CBRI510562范仲涛:品牌营销专家 工作证号码:CBRI510906侯军伟:品牌研究专家 工作证号码:CBRI510570舒国华:咨询培训专家 工作证号码:CBRI510539冯启:实战营销策划专家 工作证号码:CBRI510523穆峰:品牌营销策划专家 工作证编号:CBRI510935潘文富:企业管理咨询专家 工作证号码:CBRI510513戚海军:实战营销策划专家 工作证号码:CBRI510509龚崎现:品牌建设专家 工作证号码:CBRI510934

成都中科研究院

筒井
同声相应
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成立于1978年3月,前身为1958年11月成立的中国科学院四川分院,其间历经西南分院、下放四川省管理等阶段,1978年重建分院并改为现名。并且是西南地区具有较大规模和实力的综合性科学研究基地、高级人才培养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成都分院系统除分院机关外共有7个院属单位: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成都有机化学有限公司、中科院成都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成都中科唯实仪器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科学院成都文献情报中心。成都分院系统共有在职职工3000多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研究员(含同级科技人员)200余人,副研究员(含同级科技人员)近500人。科技人员中博士(含博士后)及硕士共500余人。截至2010年有博士学位点1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工作)站5个,硕士学位授予权点33个,在读硕士生、博士生和在站博士后共1000余人。成都分院系统拥有一批具有国内领先水平和国际先进水平的国家级、院级和联合创办的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野外台站。研究的学科范围和技术领域包括:数学、化学、生物学、地学、力学、光学、电子学、机械学、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文献情报学等。在自适应光学、微电子、激光、光机电一体LOGO化、天然产物研究、遗传育种、不对称合成、皮革化工材料、天然气转化、计算机应用系统、智能教学软件研究开发、山地生态环境及灾害防治研究、科学仪器研制、科技信息咨询等方面有较大优势。2009年来,成都分院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成都分院系统控投企业取得了明显经济效益,年产值近20亿元,年利税近4亿元。[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