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退休人员是否可以考硕士(学士学位)研究生,进国家科研单位搞点学术研究,当个学者或者科学家?

爱民
殡之森
很多学校规定全日制硕士年龄不能超过40岁,但报考委托培养和自筹经费的考生年龄不限,你先想好自己要报考哪个学校,然后再上网查一下相关学校的招生简章

如何在网上查找学者的资料,如硕士、博士及硕博导师的研究方向、研究成果等。有什么方法和途径吗?

苟有其实
变型记
几个可能的途径:1 教授所在单位的网站2 百度百科一类的网站3 登录CNKI数据库 搜索教授发表的论文4 找人问啊其中4最有效,简单。3虽然麻烦,但一定能找到你需要的答案。有些教授所在单位网站上顶多也只是介绍一下名字,而且很多实验室甚至连专门的网站都没有。CNKI等数据库上到是可以找到相关的论文,但还不够呀。找人问,是个好法子,但特别费神。有没有什么网站专门介绍学者的呀?追答也就百度知道了。其他的没有。中国各个领域多少教授啊,所以没可能的。直接找人吧,校内网,简单的。运气好的话总有乐意帮你的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研究生 导师

管子
泂酌
告诉你:在中国如何选导师相信许多同学考研后,如愿以偿进入自e68a8462616964757a686964616f31333238663661己的目标学校。在后续的学习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莫过于选导师。如何选导师一直是一个被无数次提出的问题。这里给出一些规则给新入学的同学作为参考。首先要声明的是,这些规则并不一定普适,因为每个学校的情况不一样,每个导师的情况也不一样。你可以把这些规则作为一个基准框架来思考你自己的问题。选导师问题要解决的好,必须做到知己知彼。知己,是指自己喜欢什么行业?喜欢哪个领域?今后准备从事什么工作?是学术研究,还是到企业中混?知彼,就是对导师要了解。了解导师的研究方向,了解导师的学术指导风格,了解导师的学术道德和人际关系情况。先说知己。大凡读书毕业者,出路有三:学术研究(包括硕士毕业读博)、政府公务员和企业员工。做哪一行比较好,这没有定论。在欧美等竞争社会中,一个普遍的现象是,从事学术研究一定要读到博士毕业,否则很难跨入这个领域。但是平均意义上看,这个领域的人并不一定是最富有的。最富有的群体还是进入企业。这就是为什么MIT的PHD会大量跑到华尔街去,因为他们想发财。政府公务员可能是最差的选择(不是指高层公务员,例如总统,财政部长,央行行长等),因为公务员职位所要求的技能和水平非常低下,一旦日久,往日所学必定荒废。如果哪天政府裁员,进入劳动力市场再就业,到企业中就业非常困难。除非自律能力非常强,平时一遍工作一边学习,没有荒废。在中国这个转型社会中,情况可能有所不同。公务员是首选,因为稳定而高薪。但是最近毕业生骤增,职位有限,竞争激烈,关系横行,对于身无靠山的广大毕业生,进政府机构并不容易。企业就业是一个很好选择,但竞争激烈,尤其是类似于公务员的那种企业职位,例如电信、移动等垄断部门。对于实业企业和身处激烈市场竞争的那些企业而言,才能的比重要稍微高一点。学术研究在中国可能是最没落的一个领域了。因为这是一家生产学术垃圾的“企业”。整个企业除了充斥着垃圾以外,就是位高权重者控制资源分配,无权无势者帮助有权有势者造垃圾论文,还有到处晃荡的学术骗子(最显著的例子就是交大的汉芯丑闻)。进入这个行业是需要有勇气和胆识的。如果不能寻找靠山分享资源,那这个社会上比你穷的人可能只有边远地区农民。一些乞丐的收入都会比你高。据新闻报道,乞丐都已经出现专业乞讨,正常收入都在每年5-6万,只要你舍得面子和尊严。现在高校讲师,如果申请不到课题,无法走穴(因为没有名气),仅仅靠讲课,每年5-6万还是一个很大问题。一些人文性质的学科,例如哲学、历史等,高校给新进的博士毕业生3万一年多的是。为什么和企业收入相差这么大?答案是显然的。你在企业中工作,为社会创造贡献。你在高校中工作,除了造出几篇垃圾论文外啥用也没有。国家给这么几个钱,已经是算给面子了。想清楚了自己想干啥,就来看看能选哪些导师,如何选导师。导师也分为好几类:第一类是擅长学术研究的导师。这类导师的特征是有很好的发表记录,而且这些导师一般比较正直,坚持学术道德底线。因为能做研究,所以没有造假动力,所以坚守学术道德底线的概率就大。如果你要准备从事学术研究,这类导师是首选。但这类导师有时候人际关系并不太好。一则研究能力强遭人嫉妒。二则忙于研究而忽视社交。三则瞧不起周围众多蝇营狗苟之辈而被孤立。在海归稀少的领域新进的海归“通常”是这一类。第二类是不学无术但有权有势的导师。这类导师在中国学术界并不少,他们的主要任务是经营人际关系和申请课题,至于学术研究,全部都承包给其他人士,例如其他无依无靠的而又想依想靠的青年教师、自己的学生等。这类导师由于其专业化于人际关系,因此如果你并不想研究学问,只图毕业后有个好工作,那么完全可以师从之。但师从这类导师必须注意一个问题,这些导师由于不从事研究,因此学术道德底线是基本不存在的,安然无恙是因为他关系经营的好,利益摆得平。但对于一个学生来说,毕业的时候导师是否能给帮忙还是一个问题,即使愿意帮忙,是否全力帮忙也是不得而知。所以选这类导师需要自己承担一定风险。第三类是努力学,但术不高,也有一定资源分配能力的导师。他们和不学无术者的区别在于主观上是否努力学习,是否愿意继续学习。学而术低有很多原因,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知识更新跟不上时代,因此被学术研究前沿淘汰。但这类导师还坚持学习,使自己不被淘汰得太远。不学无术者则完全是不愿意学习,认为学问根本没有用,有用的只是关系和人情。据我观察,大部分高校的老师都属于这一类,这一类老师中的大部分又多是副教授或教授,但并没有很高的行政职位。这三种类型只是大致分类,并不是非常严格。有一些青年教师,研究能力很强,也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事业处于起航阶段。但总体看来,学术需要批评,在中国的特殊文化下,批评会招致被批评者认为关系有问题。因此学术能力高的人从概率上来讲人际关系要差。了解了导师的类型,你是否就能选到好的导师呢?未必!由于不同的人对大学教育的目的有不同的理解,因此以职业取向来选导师会存在很大争议。例如有人认为,到学校里来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得社会实习经验,而是为了训练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为了掌握一些最基本的技能,在以后工作中,碰到新问题能够自己寻找解决途径。但在就业压力下,大部分人还是以职业为导向。下面的选导师的八大原则是建立在在校目标之上,自己毕业后有什么理想自己考虑吧。第一原则:看导师的发表记录。其实,从一个最根本的愿望出发,任何一个同学都希望自己能选一位高水平的导师,希望自己的研究能力能在导师指导下获得提升。那如何了解一个导师的水平高低呢?自然看这个导师的研究记录情况。论文发表为此提供了一个基本参考。同学们可以直接在论文索引中检索导师的发表记录,看看导师发表的论文中,有多少高影响因子?有多少一流期刊?但是,需要注意,有时候发表记录并不能完全揭示问题的实质。一个在高水平期刊群上经常发表论文的人,有两种:一种是有真水平;一种是别人的贡献。即使导师是第一作者或者通讯作者,也未必表明这论文就是导师的主要贡献。要进一步揭示问题的实质,就需要对导师论文进行分类。通常情况下,一个人的时间是有限的,在一段时间内研究的领域相对集中。如果这些论文都是导师的主要贡献,那么研究话题应该相对集中。如果你发现该导师2-3年以内的论文有好几类“差距较大”的话题,每一类话题的合作者都不太一样,那么注意了,这些论文的主要贡献至少不都是导师的。这种导师一般是学生写出什么论文来,他就有什么样的研究方向。如果论文署名表明导师不是主要贡献者,那可能说明导师参加了讨论,有一定的修改贡献而列名其中,这种情况下,研究领域差距较大是可以理解的。第二原则:看导师的讲课水平。没有什么方法比听课更有效了。能在选导师之前听一学期该导师的课,基本上能对导师有较好的了解。听其讲课能排甄别出不学无术类导师。不学无术的老师,他讲课是不可能深入的。首先他不看书,书本东西都没掌握还谈何指导?其次他不追踪学术前沿,对学术了解甚少。这种情况下讲课,只能隔靴瘙痒,不着要点。听课过程中,你还能提问,以检验导师的水平。你可以先检索导师的论文,在他的研究领域内挑选该领域的经典文献,就一些技术细节进行提问请教,如果他能解释透彻,基本符合了选其做导师的条件——对基本知识掌握的较好。更进一步,你可以挑选该领域的几篇最新的前沿论文,或者网上搜到的美国欧洲名校的牛教授写的工作论文,就一些细节进行请教。如果你发现导师能解释清楚,那恭喜你,你找到了对前沿比较熟悉的导师。跟着他至少可以从研究能力上得到提升(企业中有时候也需要研究,因此研究能力并不仅仅适用于学术领域。)如果连基本的经典文献都没有搞懂,那么是否要选就看你自己的情况了,反正研究能力的提高肯定只能靠你自己摸索了。如果你发现该老师的讲课ppt和前几届师兄师姐的课堂内容基本一样,那么该ppt基本属于老师年轻时候的作品。这种情况下只要一提问,不学无术立刻现形。(注意提问要提技术细节)第三原则:看导师是否能一起学术讨论。如果能和导师一起学术讨论,那基本可以肯定这个导师是可以选的,至少在学术上可以帮助你提高。不学无术的人绝对不会和你讨论学术问题。第四原则:看导师的同事及其他学生对其的评论。这就体现出导师的人际关系来了。人际关系好不是自己说好就是好,而是要别人说好。但这种打听比较困难,有时别人还有戒心,不会说真话。这就需要你较长时间的细心观察。如果你考本校的硕士博士,那么本科时候就要细心观察。如果考到外校,那么基本只有一年或者半年的时间供你观察。这时候选导师基本靠上面两个原则。第五原则:看导师是否排斥高水平同行。水平高低和宽容心态是两回事。一个导师水平可以不高,但是无法容忍高水平的同行,那么心胸就太狭窄了,跟着这类导师自己要小心。因为一不小心你水平比他高了就麻烦了。第六原则:看导师是否能承认自己的错误或者承认自己在某方面不懂。如果一个导师到处说自己这也懂,那也懂,那基本上是什么也不懂。真正懂的人,在非自己的研究领域中是非常谦虚的,不懂就是不懂,没有什么好害怕的。这类导师的共同特征是好大喜功,喜欢表面文章,喜欢出风头。跟着这类导师,如果你妨碍他出风头了,那你就有麻烦了。(这话自己理解)第七原则:看导师是否为学生着想。在力所能及的时候帮学生一把,这是一个导师的基本要求。如果这个导师有能力帮却不帮,选他当导师就没有什么意义了。如果你选导师本来就冲着就业,那么毕业的时候导师写个推荐信、打电话帮学生推荐一下等会有很大的效果。当然这要看导师的人际关系如何。如果导师没有政府机关的关系,你要他推荐,效果也不会太好。另外,现在很多同学希望出国留学,导师的推荐信是必不可少的。如果一个导师不给学生写推荐信,有两种情况:第一,正规的学术推荐行为需要谨慎。这通常出现在一些有声望的学者身上,海归人士尤其多。因为海龟需要考虑到国外的关系,如果推荐不符合条件的学生,毁了自己的名誉,以后在国际学术界就难混了。如果你碰到这种谨慎的老师,那么恭喜你,只要你确实很优秀,那么这类老师一般都会大力推荐。如果你本身并不优秀,那你乘早找其他老师吧。如果你很优秀,但老师还是不肯给你推荐,那么就是第二种情况:心胸狭窄容不得你有更好的前程。不要以为老师都是甘为人梯。整天为他人作嫁衣裳会让老师心理失衡。对于学术能力不高的人,嫉妒心更甚。但是,大部分国内的老师,在国际上名声并不大,写一份推荐信应该还是有这个雅量的。如果国际学术界名声不大,还整天以国际名声为由拒绝帮助学生,那么同学们就要注意了,出国可能比较麻烦。第八原则:看导师是否存在学术不端行为。按照道理,学术不端行为检查是应该在第一位的。我把它放到最后一个,不是因为它不重要,而是因为它很无奈。对这个问题要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学术腐败比政府官员腐败有过之而无不及。不是说都枪毙有误杀,隔一个枪毙一个有漏杀嘛!毫不客气的说,现在年龄在40岁以上的,没有学术腐败污点的教师并不多见。因为这是一个制度的悲剧。如果你发现你中意的导师过去有剽窃行为,那么不必太惊恐,关键看这种剽窃行为现在是否依然存在。如果一直存在,那要小心了。连学术名誉都不顾的人是不会顾及其他任何事情的,他想干啥一定会干,你跟着他要么共存亡,要么乘早发疯。如果过去有,现在没有了。那么这类导师属于浪子回头。谁都会有错,英雄不问出身。过去剽窃,肯定是被逼的(制度考核要求)、一时犯错(为当时剽窃风气所熏)。现在没有不端行为,肯定是自己知道错了。所以,这类导师的历史原罪问题,大部分责任需归咎于不合理的制度。根据中国的国情,只要现在没有不端行为,还是符合导师的基本要求,不是那种没有道德底线的教师。最后再说说导师一般如何选学生。毕竟这是一个双向选择过程。导师选人的标准相对比较简单,这取决于导师选学生的目的:学术潜质好(能帮自己写论文做课题)、做事不极端主义(比较好管理,不会出引人注目的让导师难堪的事情)。现在的导师,只要能带学生,一般都是有一些资源的。帮着做课题是必须的,否则课题还靠导师自己做不成?!导师课题多,你也忙,但对研究能力还是有一定的训练的。课题少,你的自由时间比较多,你可以发展自己的研究领域。根据我的观察,课题和就业没有太大的联系。以上回答了网友的如何选导师的问题。至于不同的人情况千差万别,大家根据自己的情况各取所需就是了。不是你选,是导师来选!``

科学家是怎么研究生命进化历程的呢?

风雪配
实际
生命是从哪里来的? 地球上的生命是从哪里来的?生命究竟是怎样产生的?这不仅是科学家感兴趣的问题,也是普通人们所感兴趣的问题,它已困扰了人类几千年。但是直到本世纪,生命起源的研究才成为科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原因是要想回答这个问题实在是太难了,即使到今天,它也依然是一个尚未完全解开的谜。 远古的时候,人类的生产力还很低下,认识能力也很低下,人们对世界上千姿万态、活蹦乱跳的生物,特别是对人类自身是从哪里来的充满了困惑和神秘感,于是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神话和传说。而后来,这些神话和传说大都把生命看作是一种超物质的力量,即神或者不可知的上天创造的。 我国古代就有女娲造人的神话。相传开天辟地之后,大地上有了山川河流、草木花鸟、飞食走兽,唯独没有人。天神女娲感到十分孤独,于是掘取地上黄土,掺水揉团,按照自己的样子,捏成一个个小生灵,这就是人。用泥捏人太慢也太累了,于是她取了一根藤子伸进泥潭里,然后猛地向地上一甩,溅落的泥点也都变成了人,从此大地上布满了人的踪迹。 古埃及神话说,人是由圣神哈奴姆在陶器作坊中用泥土塑成,然后与女神赫脱一起把生命注入泥人的身体,于是泥人就有了充满活力的生命。 而从古巴比伦废墟中挖掘出的楔形文字,则记载着神在6天之中创造了世界和用粘土塑成第一个人的故事。后来这个故事被希伯莱人挪到了《圣经》中,成为神圣不可侵犯的"上帝创造万物"的宗教教义。 生命起源何处 生命起源的RNA学说 为了避免先有蛋还是先有鸡的无休止争论,从根本上探索生命的起源,人们从化学进化和生物学进化的角度,提出了RNA学说。即认为生物大分子的进化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RNA世界,RNA-蛋白质世界和DNA-RNA-蛋白质世界。认为生命起源于RNA,其主要根据有:1.研究表明,许多病毒只含单链RNA而不含DNA;2.研究发现,一些RNA具有酶的催化活性;3.由于RNA酶的发现,人们提出了从多核苷酸到多肽的学说;4.在真核生物基因组中发现了断裂基因,即外显子与内含子相间出现基因结构形式;5.RNA各种编辑变换的发现,使人们对RNA功能的多样性有了的认识;6.在一些病毒(如HIV,即AIDS病毒)中发现了逆转录现象;7.生物分子的功能与其结构(主要是三维结构)密切相关。 生命的基本特征是能够携带遗传信息,能够自我复制和能够催化生命过程的生物化学反应,并且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在生命进程中要能够不断地从低级到高级进化。以上结果正好说明RNA具有体现这些特征的功能。不过,迄今为止,RNA学说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RNA催化作用的若干实验的基础上的,而对于作为原初信息载体则尚缺乏的实验事实的支持。 生物是如何进化的? 一、物种的进化 地球大约诞生在46亿年前,其早期是个炽热的球体,根本谈不上生命的发生,后来随着地球的慢慢冷却,才逐步为生命的发生提供了条件。在经过了漫长的元素形成,化学进化过程后,大约在40亿年前,最初的生命出现了,从此,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开始了。原始生命经过不断地发展演化,逐渐形成了现在地球上瑰丽多姿的生命世界。 地球上现有的生物大约有200万种。这些生物是什么时候开始在地球上出现的?在地球上生物漫长的进化过程中,还出现过哪些生物?这些生物是灭绝了还是繁衍至今了呢?古生物学的研究为我们解决了这些疑问。 地质年代是指地壳上不同年代的岩石在形成过程中的时间和顺序。依据古生物学的方法,可以将地质年代划分为太古元、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古生物学通过研究不同地质时期地层中的动植物化石,并将生物化石进行比较,得到下面这张地质年代与生物发展历史表 地质年代和生物发展的历史代纪 距今年代(百万年) 地质现象和自然条件 植物 动物 新生代 第四纪 全新世 0.011 冰川广布、黄土形成,气温下降 被子植物繁盛 猿人出现,人类发展,高等哺乳类繁盛 更新世 3 第三纪 上新世 12 气候变冷,有造山运动 被子植物分化出各科、属 哺乳类及鸟类兴盛,灵长类和类人猿出现,节肢动物、软体动物繁盛 中新世 25 渐新世 40 始新世 60 古新世 70 中生代 白垩纪 135 山岳兴起,后期气候变冷 前期裸子植物为主。后期被子植物兴起 有袋类繁盛,有胎盘动物及鸟类兴起,大型爬行类灭亡,昆虫类扩展 侏罗纪 180 大陆升高,气候温暖 被子植物出现 单孔类和恐龙繁盛、昆虫兴起 三迭纪 225 气候温和,地壳平静 裸子植物(银杏、松柏等)繁盛 恐龙兴起,原始哺乳类出现 古生代 二迭纪 280 末期造山运动频繁,大陆性气候、炎热干燥 裸子植物兴起,蕨类开始衰落 爬行类开始兴盛,昆虫类初现 石炭纪 345 有造山运动。气候湿润温暖 种子蕨类繁殖。原始裸子植物出现 两栖类繁盛,爬行类出现 泥盆纪 405 海陆变迁,出现广大陆地,气候干燥炎热 陆地蕨类成林,裸子植物出现 两栖类(坚头类)初现,鱼类繁盛 志留纪 425 陆地升起,气候变干,海面缩小 陆生植物裸蕨类出现 水生无脊椎动物(珊瑚类)繁盛,原始鱼类出现 奥陶纪 500 浅海广布,气候温暖 海藻繁盛 水生无脊椎动物(三叶虫、头足类)繁盛 寒武纪 600 地壳静止,浅海广布 藻类兴起 所有无脊椎动物门类已出现 元古代 震旦纪 1800 岩层古老地壳变动剧烈 细菌、藻类出现 单细胞动物和低等无脊椎动物二、DNA和蛋白质的进化 生命有着共同的起源。蛋白质和核酸是生物体的主要成分,组成生物体的蛋白质的氨基酸都是L-型的,而核酸的结构也极为相似。所有生物的生物化学反应都是由酶来催化的,它们的物质和能量代谢过程也很相似。通过对不同生物体起相同作用的蛋白质或核酸的化学结构进行比较,结果发现,亲缘越近其结构越相似,这说明蛋白质和核酸也在不断进化着。 根据对不同蛋白质进化速率的研究表明,生物体中,越是共同的蛋白质,其保守性越强、进化速率越慢;越是趋异性的蛋白质,其保守性越弱,进化速率越快。蛋白质分子的进化只能从表型上证明生物进化发展的历程,在分子水平上探讨进化的机理,更直接的方法是分析遗传物质本身--核酸。 愈是高等的生物,其DNA含量愈高 在进化过程中,生物体细胞中的DNA含量是逐渐增加的。大肠杆菌作为比较进化的原核生物,其DNA的含量为4×106个核苷酸对,能编码4000个基因。而哺乳动物生殖细胞中基因组的DNA含量约为3.2×109个核苷酸对,如果全部用来编码基因,则基因含量为300万个。生物由简单的类型进化到复杂的类型,其DNA含量的增加是一个很重要的直接证据。 从总的进化趋势来说,愈是高等的生物,其DNA含量愈高。但是DNA的含量不一定总是与生物的复杂程度成正比。因为DNA中有很多是不编码的重复顺序,重复顺序的多少与进化程度没有直接的相关性。但基因的数量与生物的复杂程度必然是相关的,因为高度发展、结构复杂的生物要维持它的生命活动和繁衍它的种族,就需要有大量的基因。事实上,很多基因只存在于高等的生物中,如血红蛋白质基因和免疫球蛋白基因等。 基因扩增的两种类型 在生物进化的历程中,基因数量的扩增与生物进化的复杂程度是一致的。基因的扩增有两种类型;一是原有基因数量的圹增,即重复基因的产生;二是新基因的扩增,即由于碱基对突变、等位基因的不等位交换等原因产生生理生化功能与原基因不同的新基因。 进化论与神创论的大论战 1859年底,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一书终于出版了。它像一块巨石落水,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激烈争论。反对者蜂拥而起,但也有许多科学家坚定地支持达尔文,特别是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1825-1895)和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他们不仅热情宣传、勇敢捍卫进化论,而且发展了进化论。 赫胥黎首先把进化论用到了人类起源上。他从卵的发育、躯体和四肢的比例、脊椎、头骨、牙齿、手、足一直到脑的结构,把人和猿作了一一比较。证明人科和猿科应排在同一目中,并且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人和猿类由同一祖先分支而来。 海克尔根据大量事实,提出了生物重演律,他不仅相信生物的进化,而且提出了动植物系统树,指明了动植物进化的程序。 1860年6月28日到30日,在英国牛津大学发生了科学史上有名的神创论与进化论的大论战。讨论会在第三天达到了高潮,700多名听众把演讲大厅挤得水泄不通。能言善辩、号称"油滑的山姆"的大主教威尔伯福斯亲自出马。他指责达尔文的进化论根本违背《圣经》的教义,挑衅地说:"请问坐在我身旁的赫胥黎教授,究竟是你的祖父还是祖母哪一方面猿猴同发生了血缘关系?" 赫胥黎从容不迫地应战。他简明了阐述了达尔文的进化论,用科学的事实揭露了大主教的愚昧无知,并且用这段著名的话结束了他的发言:"一个人没有任何理由因为他的祖先是无尾猿而感到羞耻。如果有人让我在回忆中感到耻辱的话,那就是这样一种人,他不满足在自己活动范围内取得的令人怀疑的成功,却要插手他并不了解的科学问题,想用花言巧语和宗教偏见把真理掩盖起来。" 赫胥黎的发言赢得了人们热烈的掌声,这场辩论以进化论的胜利而告终。经过激烈的斗争,到了19世纪末,达尔文的学说终于赢得了科学界绝大多数人的支持,成为流行最广、影响最大的科学思潮之一。 进化论在进化中 达尔文的进化论打破了生物学中被神学盘踞的最后一个顽固堡垒,推翻了那种把物种看作是彼此毫无联系的、神造的、不变的观点,给生物学乃至整个自然科学的发展带来了一场革命。 但是,由于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限制,达尔文的进化论也有不足和局限性。他虽然揭示了生存斗争、自然选择、适者生存的原理,但是对于变异的原因并没有真正搞清楚,达尔文自己也很坦然地说过:"关于变异的规律,我们实在是深深无知的,我们能够说明的这部分或那部分发生变异的任何原因,恐怕还不及百分之一。" 随着20世纪生物科学的发展,特别是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进化论有了新的发展。人们弄清楚了变异的物质基础是基因,对基因给生物带来的影响有了越来越多的了解。 本世纪三四十年代,人们把遗传学的研究成果同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有机会地结合起来,提出了综合进化论,或称现代达尔文主义。综合进化论认为群体是生物进化的单位,物种进化是突变、基因重组、选择和隔离这几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综合效应。 60年代以来,随着分子生物的异军突起,人们对进化的认识也开始深入到分子水平。1968年,日本学者木村资生发表了一篇论文,提出中性进化学说,对达尔文的"物竞天择"发生了挑战。他提出决定分子进化的主导因素是那些对生物既不有利、也不有害的"中性"基因突变。这此中性突变日积月累,积少成多,可以构成相当大的差异,形成种属的特性。在自然选择对它们并不发生作用的情况下,生物大分子照样可以进化。木村认为,这种长期持续的中性分子突变乃是进化的动力。 100多年来,进化论经受了各种考验,同时也在不断从科学发展中吸取营养,进化论的研究正从原来的个体进化水平向群体进化水平和分子进化水平纵深发展,进化论也在不断地进化中。 生命进化的奥秘--"神创论"与科学的较量 地球上为什么会有千千万万不同的生物种类?它们从哪里来的?不同的物种之间有联系吗?早在古代,就有人在思考这个问题了。 古希腊有一个学者叫阿那克西曼德(公元前610-前546),他猜测,地球上原来是一片汪洋,后来陆地才渐渐露了出来,生物是由海洋发展到陆地上的。比如人最初是披着鳞甲的鱼,当他们浮出水面来到陆地后甲壳炸裂,于是变成了人。 我国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庄周(公元前369-前286),也有"青宁生程,程生马,马生人"之说。这里所说的青宁是竹根虫,程是貘或豺。我们现在当然都知道,人不是由马变来的,不过可以看出,这个古老的学说中蕴涵了生物可变的可贵思想:即由虫产生四脚动物,由四脚动物产生人。 这些古代的朴素的进化思想很快就为宗教神学的"神创论"给压抑下去了。我国封建社会有"天命观",主张天是宇宙间最高的主宰,创造了包括人在内的万物,而在西方,很长的时间里,上帝创造万物的观点一直统治着人们的思想。 基督教的经典《圣经》的第一章"创世纪",就描述了万能的上帝耶和华是怎样在6天中创造万物的:世界伊始,地上是浩淼无际的水,暗淡无光。第一天,上帝创造了光,从此有了光明和黑暗、白昼和黑夜。第二天,上帝创造了空气,把水上下分开。空气为天,天上的水是云和雨,地下的水是江河湖海。第三天,上帝创造了海洋和陆地,让大地长满青草、蔬菜、树木。第四天,上帝创造了日、月、星辰,分管白天黑夜。第五天,上帝创造了水中的游的鱼,空中飞的鸟,让海洋天空充满生机。第六天,上帝创造了地上生活的昆虫、野兽,并且按着自己的形象,创造出人,让人来管理这一切。万物都造齐了,第七天,上帝就休息了,这一天也就叫安息日。 《圣经》中还说,上帝创造的一切都是有用的,比如猫被创造出来是为了吃老鼠,老鼠创造出来是为了给猫吃……物种是按照上帝的意思被创造出来的,从它们被造出来的那一起就是不变的。从中世纪以来,谁要是敢对这种观点表示疑义,就是亵渎圣灵,就是大逆不道。 可是随着科学的进步,地质学、胚胎学、细胞学取得的许多新发现,使得一些哲学家和科学家们开始怀疑"上帝创造万物"和"物种不变"的观点了。 1748年,法国出版了一本名字很长很怪的书《泰利姆:或一个印度哲学家与一个法国传教士关于海洋的缩小陆地形成以及人和动物的起源等问题的谈话》。作者借异教徒泰利姆之口,指出物种是随着海洋的缩小,陆地的增加而增加的,物种随着环境变化获得的性状可以通过遗传而传递。泰利姆其实就是作者马耶的名字倒着拼写出来的,他由于害怕宗教迫害不改说出自己的真实姓名,这本书直到作者死了10年之后才出版。 法国博物学家布丰(1707-1788)是最早对"神创论"提出质疑的科学家之一。他在从事比较解剖学研究中发现,许多动物具有不完善的没有用处的退化的器官,如果物种是万能的上帝创造的,那么这些不完善的器官怎么会存在呢? 布丰在他的百科全书书式的巨著《自然史》中描绘了宇宙、太阳系、地球的演化。他认为地球是由炽热的气体凝聚而成的,地球的诞生比《圣经》创世纪所说的公元前4004年要早得多,地球的年龄起码有10万年以上。生物是在地球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并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异。布丰甚至大胆地提出,人应当把自己列为动物的一属,他在他的著作中写道:"如果只注意面孔的话,猿是人类最低级的形式,因为除了灵魂外,它具有人类所有的一切器官。""如果《圣经》没有明白宣示的话,我们可能要去为人和猿找一个共同的祖先。" 尽管布丰用的是假设的语气,并用造物主和神灵来掩盖自己的进化论,但是还是遭到了教会的围攻。在压力下,布丰不得不违心地宣布:"我没有任何反对《圣经》的意图,我放弃所有我的著作中关于地球形成的说法,放弃与摩西故事相抵触的说法。"直到18世纪,宗教还在顽固地维持着对科学的统治。参考资料:大脑

研究生读哲学有出路吗

九罭
张偃
正如很多朋友在这个问题中回答的,你首先要清楚什么是“哲学”,坦白讲这是很多“哲学家”穷极一生来追求的答案。要明白“现实和理想永远都有差距“这个道理。首先你要认识到的话,你在国内跨考研究生,你要理解国内研究生的教育和整个哲学圈子的水准,东方哲学这个领域我不太懂,关于西哲由于我是在英国接受的研究生教育,又在中国读过历史学的研究生,大致可以给出的结论是我们的西哲大体还在重复别人十几二十年前甚至更早之前完成的工作,我甚至可以坦白的讲我们就是在做”哲学史“这一类的工作,而并不是”哲学“,就我的感觉,现在国内能称得上哲学家的西哲学者没有,国内著作的引进程度且不谈政治的影响,一本二十世纪中叶的汉娜阿伦特《集权主义的起源》大致到2010年左右才被翻译成简体中文,你可以想一下你书本里看到的当代哲学都是大致什么的水平。且不谈关键词的翻译的问题,一个critical thingking的”批判性思维"的翻译就根本是词不达意的翻译(应该是辨识性思维相对比较准确)。我们处理很多经典的手段都是“拿来主义”,所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一本《资本论》已经被编辑的很糟糕了。我不知道题主现在是个什么水准,有没有具体的兴趣领域,我只知道一个哈贝马斯的The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Public Sphere对我来说都要花上一年的时间来处理文本和理解的问题,查阅相关的很多人的资料和论述来理解,更不用说对于一个半路出家的学生来说了(当然我也是半路出家的),关键在于如果你有一个兴趣领域你需要的阅读量是要付出相当大的工程,而且是以放弃很多其他领域的认知来实现的(我做法兰克福学派的公共范围到公共领域的形成这一个维度,很多其他的关于法兰克福类似文化论,启蒙论的东西我也只是粗略的读一遍罢了),最后你穷尽相当长时间的来做的毕竟是知识去完善一个很小的理论空间。毕竟这个世界上哈贝马斯这样的大牛太少了,一个斯科拉什做到快六十岁还把文化研究作死了。接上述的讨论,对于文本的熟悉和宽广的文本储备成为一个最基本的研究生的要求(当然你要混日子哲学系还是很好混的),你为了了解很多你想知道知识就需要去读很多外文的文献,你做古典哲学你就要懂古希腊语和拉丁语,你做法兰克福学派怎么也得会点德语吧。我不知道题主有没有这样的储备,总之我是没有,所以我现在很痛苦的在读英文版的材料(笔者在英国一个哲学前八的学校,很多做理论的学者都是语言系出身,做实践理论的那就出身了)。你必须在你的领域不断地更新你的知识储备来应对你所发现的问题。此处,作为给题主的第一个建议,请务必有一个良好的语言基础,有明确的兴趣领域以及,如果你有钱且耐操,请出国读哲学(你在这里每天听到的讲座都是以前你在书本封面上看到的那个作者)。我知道国内有个很经典的理念叫做”考研是通往中产阶级的捷径“,我想说对于哲学系来说这不算是,生存压力在我在历史系读第一个硕士的时候就已经在我周围的同学中体现出来,(笔者属于那种不差钱的主儿),如果你在国内读书一路读到博士你根本没啥竞争力,这绝对是个浪费时间和青春的选项。我知道的在英国读本科硕士或者博士系的中国学生怎么说也有三四十号人头,认识的里面没有水平很差的也没有很拔尖的,但是就知识储备来说比国内的真的好很多(为什么下面有解释),而且越往上的人头越多,你可以看一下现在哲学系(除了马列老师)之外的各个学校的人才需求是什么个光景,英国现在没有pws签证意味着这群人如果要走学术都是回国要和你抢饭碗的。但好像这群人都不会和你去抢饭碗,除了拿着CSC出来读书的(没有瞧不起的意思)。哲学作为人文学科的基础真的是人文的再也不能人文的学科,这不仅要求你对学科本身的知识有细致的了解,还要求你对整个社会有着正直且敏锐的认识。(回答上面的为什么),这玩意儿在国外真的都是有钱人的玩具,你问问班上那个同学不是gramma school的出身(文法学校,类似贵族中学,从入校开始就读经典开seminar),那个家里问问都是中产阶级向上的背景,整个系里面除了我没有一个有色人种(绝无种族歧视的意思),包括在其他学校认识的中国哲学系学生都是家境优越父母受过良好教育自己知道自己在干吗的主儿,大家很容易的可以形成对社会和现象形成反应和共鸣。我不得不说背景在这个领域是为给你提供一个研究下去的支持(钱从哪里来?即便是国内你读完全部也要七八年)和对你本身能力很大的一个影响。当然国外对这个学科没有国内那么功利主义(关键是读这个的人从来就不需要功利主义),大家毕业后的发展都还是很好的。这就是建议二,你要知道你读了大多数可能都是做一些和你读的书没关系的工作,你要知道这是一个长久且需要耐下性子去做的工作,你要知道自己的背景有无可能去做一个系统的冷静以及正直的观察。泼了一大盆冷水,笔者还是感情上支持题主的。国内的哲学系太多混日子的同学了,我真的怕题主到时候发现”理想和现实的差距有点大“。因为笔者不知道题主的兴趣何在有没有和背着有重叠或者相似的地方,作为一个只懂法兰克福学派其他都去死的研究生,笔者不会再给出什么技术性的解答。笔者本科也是金融专业的出身且在一个不错的高校毕业,第一个研究生也是211项目的成员之一,但是这仍然不能阻挡笔者来英国受虐(最近真心虐,你让我500词讨论can secular society be moral or not?这个问题我真心觉得太虐了),为什么?我承认自己没有就业的压力是一部分,可是我想即便是让我去申请志奋奖学金我也愿意来,因为你要知道自己擅长做什么,能做到大致什么样,而且,现实是是现实是不错,可是这不是你世界的全部,如果你有梦想,请不要辜负自己的想法。诚然哲学真心是个专业性非常强,门槛也不低的专业,如果你有明确的目标,也请你坚持。如此。去大学里教书,考公务员都不错。

请问各位专家学者,你们眼中的研究生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或者能力?

陈炽
换子记
1)学识,作为研究生需要有足够的知识涵养,那种一瓶不满半瓶晃的学生不适合做内研究,国家需要这种容人能干吗?2)能力,办事能力和说话能力是对一个人的最底要求,如果这个都达不到的话,做人首先就不算成功3)精神,一个研究生应该有一种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求知欲望,如果这个人很容易满足,那他还有什么建树?这三方面都能做好了,我觉得他就是一个很优秀的研究生,或者说他合格了

国内导师对研究生与老板对员工有什么不同

其死生也
空姐梦
师生关系,历来不好处理。如果融洽,相得益彰。如果不融洽,那也是水火不容。我和我的研究生3363393761导师关系,应该用非常融洽,离开东北大学三年多了,至今,常联系。对于研究生,很多时候,都感觉导师高高在上。大部分情况属于导师要求研究生做什么,研究生就完成什么。很少有研究生希望做什么,而导师马上就做什么的。很显然,这是一个不平等的现象。很多时候,大家都认为,研究生和导师谈平等,无非摸老虎屁股,自己找死。这种情况,特别是在国内。 首先看看导师能给研究生什么?(1)实验设备,办公条件,这当然是最基本的。当然,不排除某些学科不需要这些东西。(2)研究想法,也就是研究方向。在我10多年的科研经历中,感觉这个比其它都重要。见过几个不起眼的二本学生,由于做的方向不错,都留在东北大学了。而那些原本非常优秀的一本学生,则根本没有机会。(3)一定的生活补贴。说良心话,对于导师私下给研究生生活补贴,个人觉得不是很合理。的确,研究生拿些导师那一点点“费用”,就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学生工”了。相比国外大学的奖学金制度,需要改进的地方太多。但这也没有办法,国家补贴就那么点,导师不给,研究生不是去打工,就得往家里伸手要。(4)博士学位。很多人认为,博士学位不是导师给的。但,大家都忘了一条,如果导师不同意研究生答辩,研究生是一点办法都没有的。也因此,我见过研究生以死相逼,导师才同意他毕业的。 再看看研究生给导师做那些事情?(1)科研任务。国内很多导师给研究生安排的课题,并非研究性课题。而是一些带有项目性质的课题。当然某些“牛导师”也说了,这是结合实际问题,进行深层次研究。但,很显然,是研究生帮他们完成了科研任务。(2)学术论文与专利。有时候,我们看到某些牛人一年发表100篇论文,同时一年中能够有一半的时间不在实验室。这不是研究生的功劳吗?(3)很多杂活。这一条只是国内的研究生。国外,很少听见有导师安排研究生去报销的。 由上面的对比可知,由于导师能够直接影响到研究生的直接利益(收入、学位等),师生关系注定就不是那么平等了。也因此,导师安排研究生做一项工作,研究生即使有点怨言,也会“顺从”。而同时,研究生则没有那么主动要求导师去做一些工作了。下面我觉得,就研究生而言,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让导师给予帮助。 (1)研究生可以向导师要相关研究方向课题组的所有毕业研究生的论文。很多研究生进入学校,都感觉到不知从何下手。个人觉得那些课题组已经毕业的研究生的论文,将对研究生提供很多帮助。 (2)研究生可以要求导师尽快修改自己的论文。现在经常听到一些博士生抱怨,自己辛辛苦苦写了学术论文,并把这些论文给了导师。但是,放在他们手里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得到返回。个人觉得,研究生可以要求导师在规定时间内返回意见。在这里也指出,为了让导师尽快返回,研究生有必要尽量完善。不要写一个草稿就给导师了。 (3)研究生可以要求和导师一起参加学术交流。现在参加很多会议,经常看见研究生“独当一面”,不见导师在旁边。但是,由于很多教授对研究生没有太多“兴趣”,也因此,研究生很难通过自己去结识一些知名学者。如果和导师一起参加,情况就很不一样。可以通过导师认识很多“前辈”。这对于研究生今后的发展,无疑有很多好处。 (4)研究生可以要求导师一起分析实验结果。研究生做完实验,得到一些结果。让他们写一个实验报告还是没有问题,但是,一开始就能够从实验结果中分析所以然还是有难度的。也因此,研究生可以要求导师给予一些帮助。当然,也见过一些导师安排研究生做的课题,和自己的研究方向一点联系都没有。 个人觉得,凡是学术上的事情,研究生都可以向导师提出要求。比如实验样品、实验检测等等需要的平台与经费……

以前我国没有研究生制度,是如何培养高级学者的。

番茄酱
芒种
大学生成绩最好的,学校会挽留

中科院的研究生院难考吗?和普通大学的研究生院有什么不同?

项燕
或使则实
问题有3365633936些笼统,那我分找几个方面简单说下吧。1. 学制,学费等方面硕士通常是3年,第一年是属于研究生院集中学习,余下的2年是在各个研究所,例如我所在的软件所。中科院下属的研究所,应该全部是公费的,所以考上了就无须承担学费、住宿费等,每月还有500-800的生活补助(或许已经涨了)。2. 学习方面第一年的集中学习通常是3个学期,春季、夏季和秋季,通常夏季学期较短,会请一些领域内知名的学者来做一些前沿的报告,还挺不错。第二年后回来实验室,对于硕士地是做一些项目,其实和别的一些高校差不多(例如北邮,北航),校办公司也比较多,所以学生通常需要在这类公司做一些工作,这时通常与你的专业和方向是无关的。好处是能够更早地接触实际的项目和公司的流程等,坏处是与方向(兴趣)的无关、基本没有时间做一些研究。图书馆方面也还不错,每个所有自己的图书馆,而中科院也有个国家科学图书馆,外文和专业的书籍还是比较全的。3. 生源方面985院校的会多一些,当然也有一些非211的学校学生,具体院校分布每个研究所应该是不同的,例如计算机专业的可能相对中科大,华科大,西电这类院校会多些。4. 毕业去向和高校也是差不多的,出国、就业等,当然出国可能没有一流高校有优势,所以如果要出国需要在科研方面有一定的“建树”;就业方面,应该说整体还可以,本科生源还算比较好,再经过3年的学习,通常也能够得到企业的认可。据我所知,科苑在一些企业内的口碑还是挺不错的,例如IBM, Tencent, Bai等。5. 考研方面个人认为相对公平,而且面试对于录取的比重比较大(或者说是比较看重能力)。6. 其它方面因为各个院所分布在不同的地方,甚至不同的省市,所以各个院所学生的归属感、凝聚力相对比较差,校友的认同感也比较差;学习和工作的时间在院所,感受不到大学的气氛,相对狭小的人际圈子,也不适合找个女朋友:)当然,科研、学风、生源等方面还是不错的,中科院系统相对高校是独立的,在各方面保障应该是比高校有优势,再加上较好的老师(院士)和相对宽松的环境,个人觉得算是一个值得一去的学习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