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应该研究文化的哪些方面,如何研

轻用民死
臣者
前回已经把文化的概念和内容说过。文化史是叙述文化的,懂得文化是什么,自然也懂得文化史是什么,似乎不用再词费。但我觉得前人对于历史的观念有许多错误,对于文化史的范围尤其不正确,所以还要提出几个问题来讨论一番。第一史学应用归纳研究法的最大效率如何现代所谓科学,人人都知道是从归纳研究法产生出来。我们要建设新史学,自然也离不了走这条路,所以我旧著《中国历史研究法》极力提倡这一点,最近所讲演《历史统计学》等篇,也是这一路精神。但我们须知道,这种研究法的效率是有限制的。简单说,整理史料要用归纳法,自然毫无疑义。若说用归纳法就能知道“历史其物”,这却太不成问题了。归纳法最大的工作是求“共相”,把许多事物相异的属性剔去,相同的属性抽出,各归各类,以规定该事物之内容及行历何如。这种方法应用到史学,却是绝对不可能。为什么呢?因为历史现象只是“一躺过”,自古及今,从没有同铸一型的史迹。这又为什么呢?因为史迹是人类自由意志的反影,而各人自由意志之内容,绝对不会从同。所以史家的工作,和自然科学家正相反,专务求“不共相”。倘若把许多史迹相异的属性剔去,专抽出那相同的属性,结果便将史的精魂剥夺净尽了。因此,我想归纳研究法之在史学界,其效率只到整理史料而止,不能更进一步。然则把许多“不共相”堆叠起来,怎么能成为一种有组织的学问?我们常说历史是整个的,又作何解呢?你根问到这一点吗?依我看,什有九要从直觉得来,不是什么归纳演绎的问题。这是历史哲学里头的最大关键,我现在还没有研究成熟,等将来再发表意见罢。第二历史里头是否有因果律这条和前条,只是一个问题,应该一贯的解决。原来因果律是自然科学的命脉,从前只有自然科学得称为科学,所以治科学离不开因果律,几成为天经地义。谈学问者,往往以“能否从该门学问中求出所含因果公例”为“该门学问能否成为科学”之标准。史学向来并没有被认为科学,于是治史学的人因为想令自己所爱的学问取得科学资格,便努力要发明史中因果。我就是这里头的一个人。我去年著的《中国历史研究法》内中所下历史定义,便有“求得其因果关系”一语。我近来细读立卡儿特著作,加以自己深入反复研究,已经发觉这句话完全错了。我前回说过:“宇宙事物,可中分为自然、文化两系,自然系是因果律的领土,文化系是自由意志的领土。”(看《什么是文化》)两系现象,各有所依,正如鳞潜羽藏,不能相易,亦不必相羡。历史为文化现象复写品,何必把自然科学所用的工具扯来装自己门面?非惟不必,抑且不可,因为如此便是自乱法相,必至进退失据。当我著《历史研究法》时,为这个问题,着实恼乱我的头脑。我对于史的因果很怀疑,我又不敢拨弃他,所以那书里头有一段说道:“若欲以因果律绝对的适用于历史,或竟为不可能的而且有害的,亦未可知。何则?历史为人类心力所造成,而人类心力之动,乃极自由而不可方物。心力既非物理的或数理的因果律所能完全支配,则其所产生之历史,自亦与之同一性质。今必强悬此律以驭历史,其道将有时而穷,故曰不可能。不可能而强应用之,将反失历史之真相,故曰有害也。然则吾侪竟不谈因果可乎?曰,断断不可。……(原著一七六叶。)我现在回看这篇旧著,觉得有点可笑。既说“以因果律驭历史,不可能而且有害”,何以又说“不谈因果断断不可”?我那时候的病根,因为认定因果律是科学万不容缺的属性,不敢碰他,所以有这种矛盾不彻底的见解。当时又因为调和这种见解,所以另外举出历史因果律与自然科学因果律不同的三点(原著一七七至一七九叶)。其实照那三点说来,是否还可以名之为因果律,已成疑问了。我现在要把前说修正,发表目前所见如下:因果是什么?“有甲必有乙,必有甲才能有乙,于是命甲为乙之因,命乙为甲之果”。所以因果律也叫做“必然的法则”。(科学上还有所谓“盖然的法则”,不过“必然性”稍弱耳,本质仍相同。)“必然”与“自由”,是两极端,既必然便没有自由,既自由便没有必然。我们既承认历史为人类自由意志的创造品,当然不能又认他受因果必然法则的支配,其理甚明。再检查一检查事实,更易证明。距今二千五百年前,我们人类里头产出一位最伟大的人物,名曰佛陀。为什么那个时候会产生佛陀?试拿这问题考试一切史家,限他说出那“必然”的原因,恐怕无论什么人都要交白卷!这还罢了,佛陀本是一位太子,物质上快乐尽够享用,原可以不出家,为什么他要出家?出家成道后,本来可以立刻“般涅槃”,享他的精神快乐,为什么他不肯如彼,偏要说四十九年的法?须知,倘使佛陀不出家,或者成道后不肯说法,那么,世界上便没有佛教,我们文化史上便缺短了这一件大遗产。试问:有什么必然的因果法则支配佛陀,令其必出家、必说法?一点儿也没有,只是赤裸裸的凭佛陀本人的意志自由创造!须知,不但佛陀和佛教如此,世界上大大小小的文化现象,没有一件不是如此。欲应用自然科学上因果律求出他“必然的因”,可是白费心了。“果”的方面,也是如此。该撒之北征雅里亚(今法兰西一带地),本来为对付内部绷标一派的阴谋,结果倒成了罗马统一欧洲之大业的发轫。明成祖派郑和入海。,他正目的不过想访拿建文,最多也不过为好大喜功之一念所冲动,然而结果会生出闽粤人殖民南洋的事业。历史上无论大大小小都是如此,从没有一件可以预先算准那“必然之果”。为什么呢?因为人类自由意志最是不可捉摸的,他正从这方向创造,说不定一会又移到那方向创造去;而且一个创造又常常引起(或不引起)第二、第三……个创造。你想拿玻璃管里加减原素那种顽意来测量历史上必然之果,岂不是痴人说梦吗!所以历史现象,最多只能说是“互缘”,不能说是因果。互缘怎么解呢?谓互相为缘。佛典上常说的譬喻,“相待如交芦”,这件事和那件事有不断的联带关系,你靠我、我靠你才能成立。就在这种关系状态之下,前波后波,衔接动荡,便成一个广大渊深的文化史海。我们做史学的人,只要专从这方面看出历史的“动相”和“不共相”。倘若拿“静”的“共”的因果律来凿四方眼,那可糟了。然则全部历史里头,竟自连一点因果律都不能存在吗?是又不然。我前回说过,文化总量中,含有文化种、文化果两大部门。文化种是创造活力,纯属自由意志的领域,当然一点也不受因果律束缚;文化果是创造力的结晶,换句话说,是过去的“心能”,现在变为“环境化”。成了环境化之后,便和自然系事物同类,入到因果律的领域了。这部分史料,我们尽可以拿因果律驾驭他。第三历史现象是否为进化的我对于这个问题,本来毫无疑义,一直都认为是进化的。现在也并不曾肯抛弃这种主张,但觉得要把内容重新规定一回。孟子说:“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这句话可以说是代表旧史家之共同的观念。我向来最不喜欢听这句话,(记得二十年前在《新民丛报》里头有几篇文章很驳他。)因为和我所信的进化主义不相容。但近来我也不敢十分坚持了。我们平心一看,几千年中国历史,是不是一治一乱的在那里循环?何止中国,全世界只怕也是如此。埃及呢,能说现在比“三十王朝”的时候进化吗?印度呢,能说现在比优波尼沙昙成书、释迦牟尼出世的时候进化吗?说孟子、荀卿一定比孔子进化,董仲舒、郑康成一定比孟、荀进化,朱熹、陆九渊一定比董、郑进化,顾炎武、戴震一定比朱、陆进化,无论如何,恐说不去。说陶潜比屈原进化,杜甫比陶潜进化;但丁比荷马进化,索士比亚比但丁进化,摆伦比索士比亚进化;说黑格儿比康德进化,倭铿、柏格森、罗素比黑格儿进化;这些话都从那里说起?又如汉、唐、宋、明、清各朝政治比较,是否有进化不进化之可言?亚历山大、该撒、拿破仑等辈人物比较,又是否有进化不进化之可言?所以从这方面找进化的论据,我敢说一定全然失败完结。从物质文明方面说吗,从渔猎到游牧,从游牧到耕稼,从耕稼到工商,乃至如现代所有之几十层高的洋楼,几万里长的铁道,还有什么无线电、飞行机、潜水艇……等等。都是前人所未曾梦见。许多人得意极了,说是我们人类大大进化。虽然,细按下去,对吗?第一,要问这些物质文明,于我们有什么好处?依我看,现在点电灯、坐火船的人类,所过的日子,比起从前点油灯、坐帆船的人类,实在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舒服处来。第二,要问这些物质文明,是否得着了过后再不会失掉?中国“千门万户”的未央宫,三个月烧不尽的咸阳城,推想起来,虽然不必象现代的纽约、巴黎,恐怕也有他的特别体面处,如今那里去了呢?罗马帝国的繁华,虽然我们不能看见,看发掘出来的建筑遗址,只有令现代人吓死羞死,如今又都往那里去了呢?远的且不必说,维也纳、圣彼得堡战前的势派,不过隔五六年,如今又都往那里去了呢?可见物质文明这样东西,根柢脆薄得很,霎时间电光石火一般发达,在历史上原值不了几文钱。所以拿这些作进化的证据,我用佛典上一句话批评他:“说为可怜愍者。”现在讲学社请来的杜里舒,前个月在杭州讲演,也曾谈到这个问题。他大概说:“凡物的文明,都是堆积的非进化的;只有心的文明,是创造的进化的。”又说:“够得上说进化的只有一条‘知识线’。”他的话把文化内容说得太狭了,我不能完全赞成。虽然,我很认他含有几分真理。我现在并不肯撤消我多年来历史的进化的主张,但我要参酌杜氏之说,重新修正进化的范围。我以为历史现象可以确认为进化者有二:一、人类平等及人类一体的观念,的确一天比一天认得真切,而且事实上确也著著向上进行。二、世界各部分人类心能所开拓出来的“文化共业”,永远不会失掉,所以我们积储的遗产,的确一天比一天扩大。只有从这两点观察,我们说历史是进化,其余只好编在“一治一乱”的循环圈内了。但只须这两点站得住,那么,历史进化说也尽够成立哩。以上三件事,本来同条共贯,可以通用一把钥匙来解决他。总结一句,历史为人类活动所造成,而人类活动有两种:一种是属于自然系者,一种是属于文化系者。分配到这三个问题,得表如下:(自然系的活动)(文化系的活动)第一题 归纳法研究得出归纳法研究不出第二题 受因果律支配不受因果律支配第三题 非进化的性质进化的性质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如何研究传统文化

而侈于德
兰煞星
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途径有很多,但主要有以下:1、典籍:读传统文化的文章典籍,以及研究保存的古代遗留的图画、器物等一切遗存。2、调查访问:从身边可以接触的人身上感受,有意识向长辈贤达专家请教或专程拜访。3、田野考察:探寻考察岩画、先民遗址、古代文化遗存考古等。4、民风民俗:这是活动着的华夏传统文化,了解其来源、演变、内容、意义等。5、论坛等讨论交流:国内传统文化的社会团体、论坛、讲座很多,通过这些激发自己的研究。

什么是文化研究

无忧无虑
人极
文化研究结合了社会学、文学理论、媒体研究与文化人类学来研究工业社会中的文化现象。文化研究者时常关注某个现象是如何与意识形态、种族、社会阶级或性别等议题产生关连。[1] “文化研究”和“文化”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人们一般认定,“文化研究”源于20世纪60、70年代的英国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所(CCCS)的研究方向和学术成果(此即“伯明翰学派”),其代表人物有理查德·霍加特、雷蒙德·威廉斯、斯图亚特·霍尔。英国的文化给我们的印象就是严肃正统凝重,或者说贵族气绅士化,伯明翰学派的文化研究方法和人类学方法就是要打破这样一种做派,文化不能再是精英文化,它应该是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它应该是大众的,平民的。

研究生学什么文化?

十日自愁
可谓忧矣
如果是比较严格的那种,你属于硕士在读(比如说是公务员政审)。应该填最后学历,本科了。 但如果是平时学校里的那种统计一样的,就填硕士就好了

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性学习

其指一也
彻志之勃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与一般的宗教相比较,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在于它从哲学、科学的角度上揭示宇宙、社会、人生的本质和意义的,既是充分说理的,又可以让人进行实证,这些内容不是一般宗教能随便解释得了的。所以,它与一般的宗教是不同的,它的魅力在于比一般的宗教更具有说服力的。第一节 中华民族的古代文明 第二节 中国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 第三节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文化传统的关系 第四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整合功能 第五节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和意义

为什么要研究中西文化的差异

困也
聪明人
1、一般认为是以下四点:a.中国集体主义,西方个人主义b.中国文化对不确定性因素的回避非常高,西方这方面敏感度低c.中国社会权利造成距离很大,西方较小d.男性主义和女性主义盛行的程度不同2,中国人阶级意识强,而西方种族意识强,但欧洲人的阶级意识似乎明显比美国人强,而澳大利亚这个名族更相近于美国(历史文化),虽然他们英语更相近于英国;3,,中西方家庭观念不一样,中国强调责任,西方强调感恩和追求个人幸福;4,西方人对不同观念容忍程度高,中国强调同一性;5,中国人形象思维好,理论思维差,西方人逻辑思维稍好些;6,西方(不止是西方)受宗教信仰影响较大,虽然也在走向世俗化,中国大陆人分为两种---无神论者和迷信者,绝少有严肃的有神论者;7,由于源自美国的大众文化的影响,全世界‘现代文化’方面变得是越来越像的,比如全世界都拜金,利益至上;8,中国文化比较讲究实用性,对不能带来利益,好处的东西不感兴趣。西方有系统阐述哲学的传统;9,中国对人的评价标准比较单一,在个例上人们追求幸福也很多顾及他人而不是自己感受。西方除了以成就来论人外,有与众不同的想法的人在人际交往中也会很受欢迎;10,当代中国是犬儒主义盛行的社会,而世界上其他地方不是这样;11,当代中国文化不分阶级,而西方是多层面的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作用:在比较中加深认识;相互取长补短、去粗取精;文化融合与共同繁荣参考资料:http://www.xueshiboke.com/post/16.html

文化研究理解?

朝彻
中国民俗学会第五次代表大会论文举要 维吾尔族取名习俗探 喀什师范学院中文系 阿布力米提·买买提 人的姓名作为个人标记的符号——从微观上看,无特别值得研究的意义;但从宏观上看具有特殊的意义和研究价值。它直接或间接反映人类社会文化、社会心理和社会生活。维吾尔人名与维吾尔文化关系密切。只有对维吾尔社会历史文化的大背景有所了解,才能对维吾尔人名有深切的理解。同样,以维吾尔人名为起点进行探讨,对了解和把握维吾尔文化的精神也不无裨益。因为,自古以来,姓名不仅仅是家族血统的标志,它曾与社会的等级结构缠绕在一起,表现门第思想、宗教观念,还激发人们的民族意识,是民族融合的象征。在维吾尔族大家庭里,姓名是联系的纽带。在维吾尔文化氛围中,姓名是认同的基因。因此,循着历史发展轨迹,探讨维吾尔人名的文化底蕴,非常有意义,也十分必要。朝鲜族民俗学发展趋势之思考超级女声”是一档具有独特品质、以音乐选秀为外壳的大众娱乐性节目。整个节目自动剥离了电视艺术暧昧的包装,紧贴大众性和亲民性两大主题理念,倡导“想唱就唱”和“以唱为本”,选拔的是女性歌手的声音魅力。只要喜爱唱歌的女性,不分唱法、不计年龄、不论外型、不问地域,均可免费报名参加,并通过层层淘汰选拔,征选出真正代表观众意愿的“优秀女声”,带给电视观众无尽快乐享受!“超级女声”几乎无门槛的大众参与方式和大众投票决定选手去留的淘汰方式,将一切权利交给了大众,张扬一种“全民快乐”的感觉。这种独特的表现形式融合预选赛阶段的超强互动参与性与百态情趣、复赛决赛阶段的残酷淘汰性,构成“超级女声”品牌成功的重要保障,已经成为国内电视界、娱乐界的热门事件,引发广泛关注。

文化研究中的“文化”是指什么?如何评价文化的价值?

宏大而辟
窦娥冤
篇名】 当前消费文化研究与实践中亟须高度关注的问题 CAJ原文下载 PDF原文下载 【作者】 党圣元. 刘方喜. . 【刊名】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07年04期 编辑部Email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CJFD收录期刊 【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 副所长、研究员. 副研究员. 【关键词】 消费文化研究. 存在的问题. 对策建议. 【聚类检索】 同类文献 引用文献 被引用文献 【摘要】 当前,消费文化研究与实践中存在许多问题。对此提出对策建议:重视“文化研究”的马克思主义化和中国化,重新思考文化的功能,正确对待消费活动中的文化需求,对极端消费主义保持足够警醒,重视“文化研究”对建立“创新型国家”的推动作用,倡导一种与“节约型国家”相配套的“节约型文化”,正确处理“文化研究”与传统学科、跨学科学术分工之间的关系。 我觉得这篇论文里面写的对你的问题有帮助有需要请留下email

文化(文化现象,文化建设等)属于什么学科的研究范畴?

水银人
恶魔人
仅供参考资料:中国学科分类国家标准百科名片《中华人民共和国学科分类与代码国家标准》简称《学科分类与代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关于学科分类的国家标准,标准号是“GB/T 13745-92”。该标准规定了学科的分类与代码。它是经国家技术监督局批准,由国家科委与技术监督局共同提出,中国标准化与信息分类编码研究所、西安交通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负责起草,国家科委综合计划司、中国科学院计划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综合计划局、国家教育委员会科学技术司、国家统计局科学技术司、中国科协、中国科协干部管理培训中 心等单位参加起草。目录简介 《学科分类与代码》使用说明编辑本段简介  国家技术监督局于1992年11月1日正式在北京发布该标准。1993年7月1日正式实施此标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学科和交叉学科不断涌现,国家于2006年开始对现行国家标准进行修订。   《学科分类与代码》共设五个门类、58个一级学科、573个二级学科、近6000个三级学科。   学科分类代码是基于一定原则对现实科学体系按其内在联系加以归类,以符合逻辑的排列形式表述出来并赋予代码。《学科分类与代码》国家标准,是科学发展、教育、科技统计、学科建设等方面工作的一个重要依据。 编辑本段《学科分类与代码》使用说明  个重要依据。鉴于学科分类在科学发展中所具有的特殊地位,联合国、美国、德国和日本等国际组织与世界发达国家都很重视学科分类体系标准化工作,纷纷制定相应的学科分类与代码标准。    编辑中华人民共和国学科分类与代码国家标准(GB/T 13745-92) 自然科学: 110-数学 120-信息科学与系统科学 130-力学 140-物理学 150-化学 160-天文学 170-地球科学 180-生物学 农业科学:210-农学 220-林学 230-畜牧、兽医科学 240-水产学 医药科学:310-基础医学 320-临床医学 330-预防医学与卫生学 340-军事医学与特种医学 350-药学 360-中医学与中药学 工程与技术科学: 410-工程与技术科学基础学科 420-测绘科学技术 430-材料科学 440-矿山工程技术 450-冶金工程技术 460-机械工程 470-动力与电气工程 480-能源科学技术 490-核科学技术 510-电子、通信与自动控制技术 520-计算机科学技术 530-化学工程 540-纺织科学技术 550-食品科学技术 560-土木建筑工程 570-水利工程 580-交通运输工程 590-航空、航天科学技术 610-环境科学技术 620-安全科学技术 630-管理学 人文与社会科学: 710-马克思主义 720-哲学 730-宗教学 740-语言学 750-文学 760-艺术学 770-历史学 780-考古学 790-经济学 810-政治学 820-法学 830-军事学 840-社会学 850-民族学 860-新闻学与传播学 870-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 880-教育学 890-体育科学 910-统计学  《学科分类与代码》使用说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表 GB/T13745-92   Classification and code disciplines   1.主题内容:   本标准规定了学科的分类与代码。   2. 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国家宏观管理和科技统计。   本标准的分类对象是学科,不同于专业和行业,不能代替文献、情报、图书分类及学术上的各种观点。   3. 相关术语:   3.1 学科:   学科是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   3.2 学科群:   学科群是具有某一共同属性的一组学科。每个学科群包含了若干个分支学科。   4. 分类原则:   4.1 科学性原则:   根据学科研究对象的客观的、本质的属性和主要特征及其之间的相关联系,划分不同的从属关系和并列次序,组成一个有序的学科分类体系。   4.2 实用性原则:   对学科进行分类和编码,直接为科技政策和科技发展规划,以及科研经费、科技人才、科研项目、科技成果统计和管理服务。   4.3 简明性原则:   对学科层次的划分和组合,力求简单明了。   4.4 兼容性原则:   考虑国内传统分类体系的继承性和实际使用的延续性,并注意提高国际可比性。   4.5 扩延性原则:   根据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具有高度动态性特征,应为萌芽中的新兴学科留有余地,以便在分类体系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得到扩充和延续。   4.6 唯一性原则:   在标准体系中,一个学科只能用一个名称、一个代码。   5. 分类依据:    本标准依据学科研究对象,研究特征、研究方法,学科的派生来源,研究目的、目标等五方面进行划分。   6.编制原则:    6.1 本标准所列学科应具备其理论体系和专门方法的形成;有关科学家群体的出现;有关研究机构和教学单位以及学术团体的建立并展开有效的活动;有关专著和出版物的问世等条件。   6.2 本标准仅对一、二、三级学科进行分类。共设58个一级学科。门类排列顺序是:A自然科学,代码为110-180;B农业科学,代码为210-240;C医药科学,代码为310-360;D工程与技术科学,代码为410-630;E人文与社会科学,代码为710-910。相应五个门类为科技统计使用,不在标准中出现。   6.3 本标准中学科排列次序和级别与学科重要程度无关。   6.4 本标准纳入了成长中的新兴学科,萌芽中的新兴学科暂不纳入,充分反映了发展中的新兴学科,并给学科的发展留有余地,使之成为开放型体系。   6.5 在本分类体系,尤其在工程与技术科学分类体系中,出现的学科与专业、行业、产品名称相同,但其涵义不同。   6.6 分类体系中的名称,原则上用学科名称,考虑实际应用及学科分类层次的需要,有少量“学科群”名称出现。   6.7 一级学科根据情况,分别选用“××学”、“××科学”、“××科学技术”、“××工程”、“××工程技术科学”五种名称。   6.8 交叉或具有双重属性的学科,可在两处列类,只在一处给代码,其相关位置不给代码,在说明栏注“见×××·××××(代码)”或“参见×××·××××(代码)”。   6.9 一级学科下的分支学科,根据确定学科位置的不同特征进行划分,原则上取一个特征,考虑学科特点及使用需要,对有些学科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特征划分。   6.10 本分类体系的学科遵循从理论到应用,从一般到个别,从抽象到具体,从通用到专用,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宏观到微观的排列顺序。   6.11 标准中出现的学科分类层次和数量分布不均衡现象是各学科发展不平衡的客观实际所决定的。   6.12 本标准对某些横断学科、综合学科及某些特殊学科的处理方法。   6.12.1 分类表中的“信息科学”是指小概念,不包括“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与系统科学”的理论和技术部分,其性质与数学类似,排列在数学之后,考虑其发展前景,设为一级学科。“信息科学”和“系统科学”都以“控制论”、“系统论”和“信息论”为基础理论,很难分开,故暂列在一类。   6.12.2 “环境科学技术”、“安全科学技术”、“管理学”三个一级学科属综合学科,本学科列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   6.12.3 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将“心理学”列入“生物学”下二级学科。“地理学”列入“地球科学”下二级学科,“人文地理学”入“地球科学”,属特例。   6.12.4 “印刷、复印技术”入“460·55专用机械工程”下三级学科,属特例。   6.12.5 “仪器仪表技术”入“机械工程”学科。通用的或自然科学中的“仪器仪表技术”学科集中列在“仪器仪表技术”下;专用的分别入其有关学科。   7.编码方法:    7.1 本学科分类划分为一、二、三级学科三个层次,用阿拉伯数字表示。一级学科用三位数字表示,二、三级学科分别用两位数字表示;一、二级学科中间用点隔开。其代码结构如下:   ××× · ×× ××   一级学科 二级学科 三级学科   7.2 二、三级学科设“其他学科”,用数字“99”表示。   7.3 标准中所有代码,仅表示该学科在本分类体系中的级别和位置,不表示其他含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