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专业硕士的最新改革政策

彩虹舞
禅机
从2014年起,全日制专业硕士正式结束了“自筹经费”的历史,与学术硕士一起纳入国家研究生经费投入与奖助学金机制。这一变化对专业学位教育有何影响?在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作为下一阶段改革的重点、难点、突破点,专业硕士又该如何实现“一流标准、特色突出”、“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同等待遇”终于成为现实“这次取消了‘双轨制’,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同等待遇’,这对全日制专业硕士的发展肯定是好事。”说起2014年专业硕士招生的变化,不少高校的研究生工作负责人表达了同样的看法。近年来,为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国家开始大力发展专业学位。自2009年全面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以来,国家每年将硕士生招生计划的增量主要用于专业学位,并将存量部分中的学术学位计划按不少于5%的比例调减,用于增加专业学位计划。预计到2015年,全日制专业硕士与学术硕士将达到1︰1的比例。我国原有研究生招生按经费来源分为国家计划、自筹经费和委托培养三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一直属于“自筹经费”之列。相应的,一些学校按照考试分数高低分配免费的学术硕士和自费的专业硕士名额。因而,“自费”、“分低”、“无奖学金”似乎成了专业硕士“低人一等”的标签。今年,三部委相继出台《关于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的意见》等政策,取消了国家计划、自筹经费和委托培养的“双轨制”,仅按照就业办法分为“定向和非定向”两种类型。所有学生同样交纳学费,并同时享受奖助学金。事实上,专业硕士近年来不断发展,已日益被考生及用人单位所认可。教育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验收报告》显示,各专业学位的第一志愿报考率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而此次将专业硕士纳入国家研究生经费投入与奖助学金机制,无疑消除了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之间最重要的一道身份屏障,真正实现了“平起平坐”。与职业资格认证衔接成新方向“同等待遇”的实现,也给研究生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的区别在哪里?“如果没有特色,就没有必要单独设一个专业学位了。”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在日前召开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推进会上开门见山。“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推进产学结合为途径”,被认为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出路所在。方向已经明晰,但如何在课程、实践教学等方面体现职业能力?实践能力是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的突出特征。为了解决学生到企业一线实习难的问题,一些省份由政府牵线、企业出资,设立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在满足行业企业人才培育规格方面,专业学位与职业资格认证的衔接被业内视为一个新的方向。目前,工程硕士已经与项目管理、物流、设备监理等职业资格进行对接。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贺克斌表示:“与职业资格认证的衔接一方面增加了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另一方面也反作用于学校,使人才培养模式更好地与岗位对应。”改革需要推动力也需要牵引力尽管越来越多的专业学位认识到职业资格认证这条“捷径”,但要打通这条途径并不容易。一些行业尚未建立明确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例如,教练员是体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的目标之一,但是对教练员资格准入没有统一的要求。贺克斌说,他所在的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曾经联系几个行业学会,希望探讨人才培养规格,但发现这些学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考虑很少,大多只停留在业内联谊的层面。而已有的职业资格认证,由于其考试和颁发证书的权力并不在教育部门,实现与专业学位的对接,需要部门之间的合作。“在这方面,仅靠一所大学或一个地区是很难实现的,需要有更高层面的支持,需要体制机制的保障。”贺克斌说。在贺克斌看来,在机制方面明显需要做出改变的还有“对教师贡献的评价机制”。“中国高校最近十几年评价教师的趋势是论文导向,教师的工程背景不受重视,所以就出现了‘科学家培养工程师’的现象。建议通过评价机制的改革,更好地调动教师培养专业硕士的积极性。”目前,国家和教育部门出台多项措施,对专业学位发展构成很强的推动力,未来更重要的是制造牵引力,如通过税收的优惠加强企业接纳学生实习的责任,让人才市场向招生和培养环节反馈更强信号。如果只有推动力,而不形成牵引力,那么推动就会遇到阻力。

目前我国的研究生教育有哪几种形式?

车邻
研究生教育属于国民教育序列中的高等教育,随着我国教育制度的改革,研究生教育普及率逐年上升。研究生又可分为两个层次: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目前我国硕士研究生种类比较复杂,可以从以下角度划分。  一、按学习方式划分  硕士生按其学习方式分为全日制硕士生和非全日制硕士生两种。 前者指在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进行全日制学习的研究生;后者指在学习期间仍在原工作岗位承担一定工作任务的研究生。  二、按录取类别划分  按录取类别划分。 硕士生录取类别分为非定向就业和定向就业两种。参加单独考试的考生,只能被录取为回原单位的定向就业硕士研究生。定向就业的硕士研究生均须在被录取前与招生单位、用人单位分别签订定向就业合同。定向就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回定向单位就业。非定向就业硕士研究生毕业时采取毕业研究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方式,落实就业去向。招生单位及所在地省级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负责办理相关手续。  三、按培养方式划分  按照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可分为学术型和专业学位研究生两种。 专业学位与学术型学位处于同一层次,培养规格各有侧重,在培养目标上有明显差异。学术型学位按学科设立,其以学术研究为导向,偏重理论和研究,培养大学教师和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而专业学位以专业实践为导向,重视实践和应用,培养在专业和专门技术上受到正规的、高水平训练的高层次人才。专业学位教育的突出特点是学术型与职业性紧密结合,获得专业学位的人,主要不是从事学术研究,而是从事具有明显职业背景的工作,如工程师、医师、教师、律师、会计师等。专业学位与学术型学位在培养目标上各自有明确的定位,因此,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授予学位的标准和要求等方面均有所不同。  四、按考试方式划分  按照考试方式分类划分。 硕士生入学考试分初试和复试两个阶段进行。初试分为全国统一考试、联合考试、单独考试以及推荐免试。  全国统一考试中部分考试科目由教育部统一组织命题。联合考试是教育部批准的特定学科(类别)、专业(领域)的部分考试科目由全国统一(或联合)命题的考试。单独考试是经教育部批准的部分招生单位,为符合特定报名条件的在职人员单独组织命题而进行的考试。推荐免试是部分高等学校按教育部规定推荐本校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确认其免初试资格,由招生单位进行复试的选拔方式。

为什么会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研究生教育?

回答我
可不察与
研究生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创新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研究生教育肩负着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创新创造的重要使命,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造就大批德才兼备、拔尖创新的高层次人才,是我国迈向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梦的重要支撑力量,是新时代研究生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的使命和光荣的任务。扩展资料要深入学习贯彻关于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为核心,深化改革创新,推动内涵发展。把研究作为衡量研究生素质的基本指标,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注重分类培养、开放合作,培养具有研究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加强导师队伍建设,针对不同学位类型完善教育评价体系,严格质量管理、校风学风,引导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

教育制度与教育体制有什么不同

漫画家
独木舟
教育制度与教育体制有3点不同:一、两者的含义不同:1、教育制度的含义:教育制度是指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2、教育体制的含义:教育体制是教育机构与教育规范的结合体、统一体,它是由教育的机构体系与教育的规范体系所组成。“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中国教育发展的方向,也是进行教育改革和建设的指南。二、两者的作用不同:1、教育制度的作用: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各级各类的教育机构与组织,而不是指一些非教育机构或组织及处于分散和孤立状态的教育机构或组织。例如,教育制度的实施一般并不涉及家庭、企业以及其他一些公共活动场所,原因就在于这些机构与组织并不是专门化的教育机构或组织,它们只是具有一定意义的非专门化的教育影响作用而已。2、教育体制的作用:教育部作为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主管全国教育工作,统筹规划、协调管理全国的教育事业。各直辖市设有教育委员会,各省、自治区设有教育厅,各地方市、区、县都设有相应的教育局或教育办公室。中国政府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强素质教育,坚持把普及9年制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各级政府在不断增加教育投入的同时,鼓励民间多渠道、多形式办学。三、两者的范围不同:1、教育制度的范围:(1)为尚未达到入学年龄的儿童提供的学前教育。(2)各级学校教育,包括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3)为生理或心理上有缺陷的儿童提供特殊教育。(4)为各类在职人员或其他已超过正常学龄范围的人提供的成人教育,如继续教育、回归教育、业余教育等。(5)各级教育行政管理机构。2、教育体制的范围:(1)学前教育:指3—6岁的儿童在幼儿园接受的教育过程。(2)初等教育:指6—12岁的儿童在小学接受的教育过程。(3)中等教育:指在12~17岁期间在中等学校接受教育的过程。初中、普通高中、职业高中和中专均属于中等学校。普通中学分为初中和高中,学制各为3年,初中毕业生一部分升入高中,一部分升入职业高中和中专。(4)高等教育:继中等教育之后进行的专科、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中国实施高等教育的机构为大学、学院和高等专科学校。高等学校具有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5)继续教育:包括成人技术培训、成人非学历高等教育以及扫盲教育。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教育制度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教育体制

加强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统筹管理的背景和意义?

项羽
恶能正之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从恢复到不断发展壮大,目前在读各类研究生已超过200万人,培养形式也从传统的全日制形式发展为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并存,为国家现代化建设输送了大量亟需的各类人才。在推进高层次创新型专门人才培养,建设世界研究生强国的新形势下,加强对我国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统筹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推进依法行政和依法办学。由于我国研究生教育形式与投入机制、奖助政策、人事和户籍管理以及就业服务等紧密联系,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培养形式的多样化,现有的研究生招生计划、培养过程、学历学位和就业服务等方面的管理制度已不适应发展需要,影响正常的研究生培养工作。此次对我国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做出明确界定,有利于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研究生培养单位完善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统筹管理和规范管理,防范行政管理风险,促进研究生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  第二,促进学习型社会建设。当前,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知识更新速度的日新月异,传统的全日制学习模式已无法满足人们对获取知识的要求。统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有利于进一步发挥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功能,不断满足社会需求,促进我国终身教育的发展。  第三,推动研究生教育科学管理。明确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的界定和招生计划等方面的统筹管理,有利于研究生培养单位根据社会需求科学制定研究生招生计划和培养方案,有利于考生根据个人发展需要准确选择报考单位和学科专业以及学习方式,有利于用人单位准确聘用硕士或博士学位获得者,有利于加强社会对研究生培养过程的监督。

专业学位硕士为什么应该被取消

鲁班
美国佬
2017年开始,国家实行新的研究生考试制度,很多人认为这是国家取消在职研究生的前提信息。其实,专家指出来,这只是国家进行教育制度的改革,而并不是取消它,在职人员可放心报考。  在职研究生改革是将取消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全国联考的考试这一说辞是有一定误导性的,准确的来说是将十月联考纳入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统一操作一举,并不意味着硕士专业学位的消失,而预示硕士专业学位发展将更加规范。专业硕士是未来研究生教育发展的一个大方向,尽管考试方式未最终确定,但不论怎么变,考生都需要提前做好各种准备。

为什么中国不普及研究生教育?

恢诡谲怪
连属其乡
一、优质生源不足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总体上定位于科学技术和学术研究,但是从我国目前的社会价值取向和基础教育情况来看,真正有志于并适合从事科学与学术研究的生源十分有限。二、因材施教难以体现与本科教育相比,研究生教育带有更多的个别化教育和因材施教的要求。三、导师力量薄弱中国的研究生教育目前主要还是采用很典型的师徒式培养方式。四、质量机制未健全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有精英教育的性质,理应比其他任何层次的教育更加注重质量,并不是注重人数。五、其他原因如:研究生教育机制欠合理、学科目录本身欠严谨、学位点增设制度欠严密、研究生教育管理非学术化、研究生教育经费严重不足。以上种种原因制约了研究生教育的普及,希望我的回答能让您满意!

我国已成为世界研究生教育大国?

形似
言行
是的,我国已成为世界研究生教育大国。昨天(22日),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今年我国在学研究生将达300万人,已成为世界研究生教育大国。不过,研究生教育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对此,《意见》提出了一系列改革举措。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仍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包括对研究生教育规律的认识还不到位,有的学校还片面追求规模扩张,高质量、个性化培养不足;导师规模不断扩大,总体素质有保障,但一些导师责任没有压实、指导能力不够,师德师风建设仍需加强等。对此,《意见》提出了一系列关键改革举措。扩展资料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注重分类培养针对以上问题,《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提出要完善人才培养体系,要更加注重分类培养,进一步深化科教融合,加强学术学位研究生知识创新能力培养。同时强化产教融合,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增强研究生招生计划等资源调控的精准度,实施国家关键领域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计划。参考资料来源:中国青年网-我国已成为世界研究生教育大国 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注重分类培养

国家的教育改革方案?

然则若何
慧皎
2008年7月初,地处南方的某重点师范大学的教科研究机构,接到了教育部的一份传真。传真明确指出:国家将着手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接到任务的研究人员们十分兴奋,随即将分配给自己的课题粘贴到某网站的论坛中,以求广开言路,广纳意见。 从网友跟帖的文字中可以看出,人们对这个本世纪中国第一个教育改革规划纲要,充满期待。 8月29日,在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纲要的具体制定工作方案正式获得通过。9月中旬,工作方案所确定的分类课题,被有计划地分配到各研究机构。 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课题组专家谈松华,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透露,目前纲要正处在积极调研阶段,具体方案将有望在年后出台。他强调并纠正说:“部分媒体报道说,纲要已经获得通过是错误的。实际上是纲要的制定工作方案获得了通过,而不是纲要本身”。 中央教科所有关负责人告诉本报记者,根据中央指示,本次调研工作强化了细节问题,年后出台的方案将具有非常强的可操作性。 记者从南京师范大学、沈阳师范大学和大连理工大学等高等院校的有关部门获知,这几所大学的研究机构分别承担了纲要的部分分类课题。纲要的调研工作总共确定了10个重大专题、36个子课题,将涉及教育领域的方方面面。 根据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的精神,纲要将对未来12年教育改革和发展做出全面规划和部署。会议上特别强调了纲要的标准,科学确定到2020年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目标、总体任务和重大部署,要具有战略性、前瞻性、针对性和操作性。 根据有关工作方案,纲要将从五个方面,确定到2020年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目标、总体任务和重大部署。其中突出强调了“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概念。 对于纲要的制定过程,工作方案确定了发扬民主、集思广益的准则,将广泛听取专家学者、社会各界、学生及家长的意见。同时,相关重大问题也将在社会上公开讨论。 本报记者从有关院校的教科研究机构获悉,工作方案所确定的10个重大课题和36个子课题,几乎囊括了教育体制的全部,是一次史无前例的大动作。 其中第一个课题,是对教育发展总体战略的研究。强调在结合我国国情的前提下,借鉴发达国家和新兴国家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确定2012年与2020年我国教育发展总体目标及各级各类教育发展目标。 推进素质教育研究,被确定为第二个课题。这个课题特别突出了“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和需要的教育”方针,将着力解决实施素质教育的体制性障碍和政策性问题。初中、高中、大学招生和中考、高考制度改革以及关于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治标与治本之策,被列为重点内容。 在第三个课题即基础教育发展战略研究中,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将被强化为政府责任和保障机制。这个课题中,最为显著的子课题是“农民工子女教育”,其中对农民工随迁子女就学,尤其中考和高考问题将做出专项调研。 另外,纲要还将涉及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的体制改革。 在第七个课题,即教育公平与协调发展研究中,将突出调研公共教育资源向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贫困地区倾斜的制度。 第八个课题是教育改革与制度创新研究。在这个课题中,将明确中央和地方管理教育的责任权利;政府和市场在提供教育公共服务中的作用与办学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建立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 在教育发展保障条件与机制的课题中,有一项重要的内容是,教育投入机制的研究。将确定国家中长期公共教育投入水平,并建立和完善确保教育优先发展的以政府投入为主、多元化的教育经费投入机制;完善制度措施,建立公开、公正、公平的教育经费分配机制。同时将进一步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人才培养体制 探索高中和高校 拔尖学生培养模式 主要问题:人才培养模式单一,不利于创新人才脱颖而出。 纲要规定: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推进分层教学、走班制、学分制、导师制等教学管理制度改革。 健全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选拔方式,改进中学生升学推荐办法,创新研究生培养方法。探索高中、高等学校拔尖学生培养模式。 建设现代学校制度 逐步取消 学校存在的行政级别 主要问题:政府对学校管得过多过细;社会监督和学校自律机制不完善;高校办学自主权没有落实到位;高等学校内部治理结构不完善,行政化倾向严重。 纲要规定:逐步取消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 全面实行聘任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确立科学的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 探索建立高等学校理事会或董事会,健全社会支持监督学校发展的长效机制。 完善普通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校长负责制。完善校长任职条件和任用办法。 保障经费投入 教育经费支出 占GDP比例达到4% 主要问题:保障机制不健全,经费投入不足。 纲要规定: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2012年达到4%。 在高等学校试行设立总会计师职务,提升经费使用和资产管理专业化水平。 考试招生制度 逐步实施 高校分类入学考试 主要问题:一考定终身;单纯依靠高考成绩,选拔标准单一;不同层次、类型学校使用同一张考卷;考试内容、考试形式不利于素质教育;各省入学竞争机会不公平;高等学校选拔自主权不够。 纲要规定:推进招生考试制度改革:以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克服“一考定终身”的弊端,推进素质教育实施和创新人才培养。探索招生与考试相对分离的办法,政府宏观管理,专业机构组织实施,学校依法自主招生,学生多次选择,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成立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研究制定考试改革方案。 完善中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完善初中就近免试入学的具体办法。完善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为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改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方式,发挥优质普通高中和优质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名额合理分配的导向作用。规范优秀特长生录取程序与办法。中等职业学校实行自主招生或注册入学。 完善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深化考试内容和形式改革,着重考查综合素质和能力。以高等学校人才选拔要求和国家课程标准为依据,完善国家考试科目试题库,完善统一命题和分省命题方式,保证国家考试的科学性、导向性和规范性。探索有的科目一年多次考试的办法,探索实行社会化考试。 逐步实施高等学校分类入学考试。高等学校普通本科入学考试由全国统一组织;高等职业教育入学考试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组织。探索实行高水平大学联考。成人高等教育招生办法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确定。深入推进研究生入学考试制度改革,加强创新能力考查,发挥和规范导师在选拔录取中的作用。 完善招生录取办法,建立健全有利于专门人才、创新人才选拔的多元录取机制。高等学校普通本科招生以统一入学考试为基本方式,结合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择优录取。对特长显著、符合学校培养要求的,依据面试或者测试结果自主录取;高中阶段全面发展、表现优异的,推荐录取;符合条件、自愿到国家需要的行业、地区就业的,签订协议实行定向录取;对在实践岗位上作出突出贡献或具有特殊才能的人才,建立专门程序,破格录取。 加强信息公开和社会监督:完善考试招生信息发布制度,实现信息的公开、透明,保障考生权益,加强政府和社会监督。公开高等学校招生名额分配原则和办法,公开招生章程和政策、招生程序和结果,公开自主招生办法、程序和结果。加强考试招生法规建设,规范学校招生录取程序。强化考试安全责任,加强诚信制度建设,坚决防范和严肃查处考试招生舞弊行为。 办学和管理体制改革 民办高校 可授予硕士博士学位 主要问题:公办学校缺乏办学活力;民办学校法律属性不清晰,有关扶持政策难以落实;政府服务不到位,指导不够。 纲要规定:对具备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条件的民办学校,按规定程序予以审批。 成立教育咨询委员会,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咨询论证,提高重大教育决策的科学性。建立和完善国家教育基本标准。成立国家教育质量监测、评估机构,定期发布监测评估报告。加强教育监督检查,完善教育问责机制。 教师队伍建设 在中小学设置 正高级教师职务 主要问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亟待提高;教师的地位待遇有待提高; 纲要规定:国家对作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设立荣誉称号。 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聘用)和评价的首要内容。 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将教师培训经费列入政府预算,对中小学教师实行每五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 依法保证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落实教师绩效工资。制定教师住房优惠政策。 建立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务(职称)系列,在中小学设置正高级教师职务(职称)。探索在职业院校设置正高级教师职务(职称)。 专家解读 近期教育改革的几个可能动作 今天上午,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正式向社会公布后,本报联合搜狐教育频道,在第一时间约请了教育专家对纲要进行点评,并对近期可能由纲要引发的一系列教育改革的动作提出了看法,参与点评的专家包括:教育部高等教育学会副秘书长叶之红;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程方平;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教育体制改革研究室副主任王烽;北京市政协特邀委员、北京一中原校长王晋堂。 高考英语有望率先一年多考 规划纲要对人们最关注的高考改革提出了具体的改革方向,并且力度很大。改变“一考定终身”和“多元录取机制”是改革的重点。虽然这些目标不能一步达成,但它们的提出已经明确了高考改革的方向。 对于纲要中提出的“一年多次考试”,专家们认为,条件最成熟、最可能率先实施的是英语科目。“可能会像现在考托福和雅思一样,一年有多次考试机会,考生参加招生时可以使用最好的成绩。” 高校自主确定录取原则 专家们认为,“探索招生与考试相对分离”,实际目的是落实高考招生自主权,为学生多次选择,学校自主招生,多元评价,多元录取提供条件。招生与考试分离之后,可以更加明确各自的职责。考试机构专门提供考试服务和学生成绩信息,而不参与统一招生录取过程。高校录取时可以自主制订录取原则,例如,既可以使用学生的各科目考试成绩,也可以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甚至可以参考社会考试如托福的成绩。而政府负责监督,形成这样各司其职的体制。 当然这是一种理想,但今后的工作会围绕这个目标来进行。“多元录取”就是向这个目标迈进了一步。 未来五种途径都可上大学 早在规划纲要调研期间,专家们就提出要对不同类型的学校进行分类考试。除了国家统一规定的高考之外,像一流的大学可以增加联考,对拔尖创新人才可以有特殊政策,对高职院校可以逐步在高等教育普及的地方放开,实行免高考的“登记入学”。 实际上,在规划纲要中已经给出了高校实施分类入学考试、建立多元化录取机制的方案。 纲要提出“高等学校普通本科入学考试由全国统一组织;高等职业教育入学考试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确定。”规划纲要还列出了五种上大学的方式:高校普通本科招生以统一入学考试为基本方式,结合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择优录取;对特长显著、符合学校培养要求的,依据面试或者测试结果自主录取;高中阶段全面发展、表现优异的,推荐录取;符合条件、自愿到国家需要的行业、地区就业的,签订协议实行定向录取;对在实践岗位上作出突出贡献或具有特殊才能的人才,建立专门程序,破格录取。 工资改革推动中小学教师流动 对于教育均衡,安徽、辽宁、四川、浙江、北京等全国各地都做了一些积极的探索。教师流动就是其中的一种,北京市今年9月就将正式开始实施全市的教师轮岗。但轮岗是需要有制度支持的,过去那种短期的、走马观花式的对薄弱校的扶持,效果微乎其微。教师轮岗时间要长,要跟教师的晋级、升迁、各种发展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实施,才能有效。 以前的结构工资拉大了不同学校间教师收入的差距。收入高的学校凝聚着一批高水平的老师,高水平老师就带出一批高水平学生,这样的学校升学率肯定比其他学校高,久而久之更加拉大了学校之间的差距。 专家们认为,教师流动不是单纯的想流动就能流动,如果结构工资不解决不可能流动起来。一个明显的例子,在北京一所示范校做副校长,月收入8000多元,如果到普通校,哪怕升半级,做校长,收入也不到3000元,这之间将近4倍的差距,不可能吸引人才流动。工资问题的解决实际上是教师和校长流动的关键。 所以在规划纲要里就特别提到了,“依法保证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落实教师绩效工资。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教师,在工资、职务职称等方面实行倾斜。”这些规定为教师流动提供了制度保障。 薄弱初中校也会有家长争着去 在提出教师、校长区域内“交流”的同时,规划纲要还提出,要均衡优质生源。专家们认为,这是一剂真正的“猛药”。 优质生源的走向,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校间的差距。一所学校,好教师再多,如果没有优质生源,也不一定能取得高升学率。这次规划纲要提出把高中的名额“合理分配”到初中学校去,将会是个非常有效的方法,而且会“一抓就灵”。目前北京市每年示范高中的“招优”计划中,就有一部分划拨给远郊区初中校的名额。 只要示范校的名额均衡分到其他学校,所有的家长和学生必然会考虑做“鸡头”还是“凤尾”:如果薄弱学校也有若干名额,前多少名也可以进入很好的高中,肯定有人愿意去薄弱学校,就不会出现大家扎堆儿挤几所名校的情况了。实际上很多做教育的人都知道这个方法有效,但是没有下决心做大过。这次把“均衡生源”写进了纲要,这可能是一个很快就能见效的良方。 高校管理将实现教授治学 高校的行政化管理,近几年一直被认为是影响高校发展、制约文化生产力的因素之一。此次规划纲要也提出“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 专家认为要解决行政化问题,不是取消行政职位就可以了。一是要推进政校分开,政府管理学校要有一个规则,要“明确各类各级学校办学的条件和责任”,这一点纲要已经提得很到位。另外要“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规划纲要也列出了一些自主权,如自主开展教学活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社会服务,自主制定学校规划并组织实施,自主设置教学、科研、行政管理机构,自主确定内部收入分配等等。 规划纲要还提出,要“完善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包括完善校长选拔任用办法,探索教授治学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教授在教学、学术研究和学校管理中的作用。全面实行聘任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探索建立高等学校理事会或董事会等。 也有专家提出,大学现在已经成为一种非常庞大的巨型组织,对巨型组织的管理应该专业化、职业化,其实需要很高的行政管理水平。正因为这样,巨型大学不能简单沿用教授治校的方式。教授应该治学,而不是治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