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现代研究生教育如何适应新形势的发展?

孔子反走
丰山犬
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1.培养模式改革中国需要一流大学,但也需要结合我国的具体实际。现阶段,我国还需要把大学与国家的经济建设紧密结合,应该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有效的服务,我国近年来大量的招收研究生就是这种举措之一。目前以科学研究型和应用研究型为两类开展的研究生分类培养就是适应这种现状的一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模式改革的基本思路主要是根据研究生毕业走向的情况,分成科学研究型和应用研究型两种。两种类型在课程设置、课题方向、论文要求等方面都会有一定的差异,科学研究型侧重于学科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应用研究型偏重于专业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我院力学学科、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已从07级硕士研究生开始试行。2.创新与学科交叉学科的交叉与融合是产生创新性成果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之一。我院含有或涉及的学科较多,涉及6个一级学科,具备多学科交叉和融合的优势,如何利用好是一个值得我们探索的问题。目前学院在学科交叉方面作了一些探索性的工作,如近几年举办的跨学科博士论坛、课堂竞赛、青年教师培训等,科研课题的交叉融合,以及全院形式的教授评职陈述等。3.团队指导航天学院的另一大优势是具备较完善的教学科研团队,在研究生培养中发挥团队优势,为避免出现研究生培养过程、环节的真空创造了条件。导师负责制下的团队培养模式是我院研究生培养的一大特色。其主要思想是责任教授统一负责下的导师负责制,实行的是团队指导,课题选择、科研进度、论文质量由各团队统一把关,在导师出差的情况下,责任教授团队下一名老师要对学生负责,这样有问题、有困难可以得到及时解决,也便于及时了解研究生的课题进展情况。团队指导要求明确责任教授、团队成员的责任。责任教授要关注成员中弱势群体、及时沟通,发挥他的优势或在人才培养上、或在研究生教学上、或在基础研究上等等。团队中的成员要积极参与团队建设、研究方向必须有利于团队的整体发展,努力为学科做出贡献。依托团队内成员不同的优势解决研究生培养所面临的问题,博取众长、事半功倍,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采用团队指导的方式带来的另一个好处是使学生在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团队协作意识。认识先做人、后做事,讲奉献、服务他人在科学研究和社会工作中的重要性。4.走出去与请进来开展校内外、国内外的交流与合作,对于开阔学生视野、关注学科国际热点非常重要。目前学校一项很重要的措施就是每年选派百余名博士研究生到国外一流院校、师从一流导师,在国外一流的学科、专业进行联合培养或攻读博士学位。目的是培养一批若干年后国家建设所需要的各行各业拔尖创新人才。与此同时,通过学生带动学校科研合作,建立良好的国内外学术交流氛围,也是扩大学校影响的一个重要方面。经常性聘请国内外专家学者到校举办讲座,特别是连续性讲座,效果很好。我院近几年这种形式已越来越多。为解决招生生源问题,近几年学院在理工结合、到相应重点院校进行招生宣传,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部分学科收益匪浅。5.提高效率硕士研究生培养两年制,各招工单位招收工作越来越提前,给我们的研究生培养带来了很多不利的因素。针对于此类问题,要求我们的研究生培养工作也要做出适当的调整,比如充分利用第一学年的寒假,让学生了解课题,提前进入开题阶段;充分利用第一学年和第二学年之间的暑假,让学生提前完成课题的部分工作,等等。这些如何提高培养质量、提高效率的措施,需要我们大家思考并付诸实践。培养就业能力强大的

中国研究生现状?

大人之诚
聚众率兵
一、扩招。中国大学的扩招,大约从2000年左右开始,今年是2012年,基本3363386135上目前在读的研究生都是扩招后开始接受教育的。客观的讲,扩招的确给人提供了受教育的机会,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文革十年给中国教育和人才带来的负面影响。但是,扩招有另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的大学并没有足够的能力去消化扩招后的这么多学生,通俗的讲:如果把中国的大学比作一辆客车,那么扩招后的这辆客车是严重超载的。这“超载”的后果就是每个学生享受到的教育资源不足,严重少于他应该享受到的标准。尽管表面上中国的高等教育门槛低,学位授予制度没那么严格,但实际上,中国的高等教育淘汰率是非常高的。虽然在这个国家读研究生,几乎每个人都能拿到学位,但在毕业后,除了那个学位以外,你可能什么都没学会。读博士那几年你有文章,毕业以后就被学术界淘汰。二、SCI。其实单纯扩招,也不是什么致命的问题,导师没有题目,没有指导,那就自学,或者跟着师兄混。可问题没那么简单,中国的研究生还面临一个巨大的压力,那就是毕业必须发表SCI论文。于是这个情况就像是馅饼,研究生就是一块肉,被两片巨大的面饼紧紧夹在中间,一边是根本没有题目,没有指导的导师,另一边则是毕业必须发表的SCI论文。那就是多给研究生一些支持与理解,少一分期待与要求,家长对孩子少一分望子成龙,恋人对另一半少一分事业心的要求,他如果抱怨,你就多倾听,不要说他怨天尤人,不要怪他不够成熟,因为他的状况其实未必比富士康跳楼的那些工人好太多。而对于那些没题目没指导,只知道一味PUSH学生干活的导师,我没什么好说的。三、中国所有的大学和科研院所,心理辅导工作都没能跟上。尽管不少单位设置了心理咨询的医师,但效果不太好。在这里我建议各位看我文章的领导多关注学生的心里辅导工作,在自己学校多开心理学讲座,做多科普,让学生对自己的健康状况有个最起码的认识,也提前做好心理准备。四、综合上述几点,目前中国研究生的状况不容乐观,导师总体能力不足以应对扩招的局面,以及毕业对SCI论文的要求使得中国研究生压力山大,部分研究生在不同程度上患有抑郁症。重度抑郁症症状之一是自杀,所以近几年研究生自杀率呈升高趋势,同时我也注意到,很多单位已经出台了“反放羊管理条例”,要求导师在一年内最多只能招收两名研究生,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对放羊小组起到抑制的作用,但是从政策出台到收效还是会有一个过程,我认为这个时间是三到五年左右。

中国大学研究生教育目前的现状?拜托各位大神

何少何多
大峡谷
中国当前研究生教育的三大怪现状 只为考研 本科院校成“考研基地” 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张应强向记者讲了这样一件事。有一位报考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的本科毕业生,笔试成绩合格,但在面试的时候,老师了解到该生原在学校的本科教学,基本是围绕研究生考试内容展开的,学生一进大学就把考研定为目标。所以这个学生虽然过了分数线,但实际上他所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并不完整和系统,即使录取了,他在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也会遇到许多困难。这几年,学校经常遭遇对这种学生录与不录的尴尬。 据张应强介绍,他们在进行《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4年~2020年发展规划战略研究》这一课题时,在全国20多所高校进行了调研,结果发现设在中等城市的一些地方高校,都把研究生的报考率、录取率作为办学水平的标志,在政策上引导和鼓励学生考研。有的学校甚至将本科的4年课程压缩为3年,专门留出1年时间指导学生复习考研,把本科教学的完整性、连续性打断,本科成了考研的准备阶段。 一位来自山东的学生告诉记者,山东某地级市的师范学院被人们称为“考研培训基地”,该校本科的课程设置基本与考研科目相对应,凡研究生考试没有的科目一律不开或少开,而该校每年研究生的报考率、考取率也确实非常高。 张应强说,本科阶段培养出的本应该是人才“成品”,但在考研热潮的冲击之下,某些高校的教育功能逐步转变。大学过分注重考研,这既是高等教育资源的浪费,又不利于高层次人才的选拔与培养。 考纲明晰研究生考试就像“科举” 现在各高校为考研学生提供的服务可谓周到。记者上网浏览了全国一些重点大学研究生院的招生信息,结果发现几乎所有学校都提供了各考试科目的考试大纲。在考试大纲中详细列出考试范围、考查要点、参考书目、试卷结构形式、考试样本、模拟考题。 记者登陆华中科技大学的研究生招生信息网,看到2005年传播学专业考试大纲。专业课为传播理论与研究方法、新闻业务两门,所列全部参考书目仅6本。在传播理论与研究方法这门课长达5页的考纲中,一一列出考试重点、范围和两本参考书。由于两本参考书内容大致相同,只有部分叙述不尽一致,学校“为了方便考生复习”,还特别注明哪些考试内容在哪本书中。 一位博士生看到这个考纲后觉得不可思议。他说:“如此服务周到的考试指南,只差没有将考题告诉学生了。可是,一个连考纲中规定的考试内容都不知道到哪本书中去找的考生,就算考上了研究生也不会有多大的发展前途。研究生考试变成这样已很不正常了。”不幸的是,记者登陆多个大学的研究生招生网,发现许多研究生专业都有同样的考试指南。 武汉大学人文实验班大四学生翟明煜说,现在考研容易多了,跟过去的科举没什么两样,过去考试范围不出“四书”、“五经”,现在甚至还不需要读那么多书,因为所有专业都指明了参考书目和考试范围,本科没有学某个专业的学生花几个月准备也一样可以考上。他本人今年报考了宪法学的研究生,就是只花了4个月时间猛看几本参考书,最后顺利上线的。 记者在武汉大学随机采访了8位参加2005年研究生考试的应届毕业生,其中有4人是跨专业报考而且都上线了,讲到跨专业考研成功的秘诀,他们都认为,只要按照考纲认真复习,原来没有学过也没关系。 教育专家说,研究生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的专业人才,考生应该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和良好的知识积累。现在的研究生考试使考生逐渐成为短时间加工出来的“速成品”,很难达到选拔优秀人才的目的。 生多师少 研究生成高级“打工仔” 研究生教育本应注重个性化培养,但由于扩招效应,现在导师指导的研究生太多,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对学生在专业上进行个性化设计和培养。 记者调查发现,在一些大学中,单纯从导师所带研究生的人均数上看,研究生人数并不多。比如武汉大学有在校硕士、博士研究生1.7万人,指导教师有1700人,人均带研究生10人,按3年计算,每一届只不过3到4人而已。可记者进一步了解发现,平均数并不能真正反映实际的师生比。不少高校规定,在临近退休年龄的两至三年内不能招研究生,所以许多有指导教师资格的人并没有招收研究生。另外,刚晋升为教授或副教授并获准带研究生的教师招生也比较少。这样,名义上导师很多,实际上作为主力带研究生的导师只是其中一部分,一个教师带几十个研究生成为高校的普遍现象。如武汉某大学新闻专业一名导师,一届就招收硕士研究生达20多人,目前他一共带有博士、硕士研究生40多人。还有一位导师一届招研究生19人,共带研究生50余人。 硕士研究生普遍反映,很少能见到导师。理工科的研究生基本上是高级“打工仔”,帮老师做课题,做完就毕业了;文科的研究生则基本上是“放羊”,导师很少管。一位研究生告诉记者,他的导师非常忙,学生基本上看不到他,与他交流要靠书信。记者与一些研究生座谈时,他们也反映,以前导师都把研究生当人才,全心全意指导其搞科研;现在反过来了,研究生就是为导师服务的,有不少导师的文章由研究生写,科研项目由研究生做。至于研究生是否学到了什么东西,是否有所提高,导师并不关心。 因为学生多,一些比较负责的导师就对研究生采取集中上课的方式,结果与本科阶段教学没有什么区别。武汉大学数学系一位研究生告诉记者,由于应试风的影响,本科院校许多基础课都没有开,他们系有些研究生很多内容没有学过,虽然考研时分数很高,可研究生上课时很多内容都听不懂,导师没有办法只好补讲他们没学过的东西。而对于来自基础较好的院校的学生来说,这样的研究生课上得毫无意义,水平得不到提高。 随着研究生人数的增加,教学资源明显不足,解决办法之一就是缩短学制。湖北地区已有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两所高校从2004年开始,将硕士研究生由三年改为两年。记者与两校04级的研究生座谈,他们认为,缩短学制降低了学习成本和培养成本,从经济上看对个人和学校都有利,但同时也降低了培养质量。他们说,两年的确学不到什么东西,因为第一年要上外语和政治课,专业课开得很少,第二年就要忙着找工作了,根本没有时间和心思学习,研究生质量自然难以得到保障。现在学生们将两年制研究生戏称为“大五、大六”生,而不叫研究生。 为此,人们在呼吁:研究生教育质量“缩水”问题该引起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了。

关于在读硕士研究生的教育情况?

出曰
敌基督
我是今年才考上的研究生.据我所知,硕士研究生确实是第一年会上课,我是学工科回的答,第二年第三年应该是到实验室做实验了,不知道你是什么专业,估计也是在第二年第三年做设计 论文之类的吧.至于工作,也许会有实习的机会,但既然没有毕业,可能只能作为兼职,至少肯定不是在编的工作.不过,挣钱的机会一定是有的吧.呵呵.

硕士研究生教育一般有几年

死与
快活人
学术型3年,专业型2年有三年的有两年的,看你自己的选择,如果想及早就业,可以跟导师版说,尽快开始硕士权研究生毕业论文写作,然后就找工作,想上博士的要三年深入一下研究。但是有的学校正好相反,想上博士的可以申请硕士两年毕业,然后博士三年,也可以选择硕士三年,博士两年的叠加方式。还有的学校一定要三年。所以具体还要看你的学校、你的导师要求和你对自己未来的规划。这是我所知道的,仅供参考

全国最新的研究生教育学专业的排名情况

六识
车马炮
教育学 1 北京师范大学 A +2 华东师范回大学 A +3 西南答大学 A +4 南京师范大学 A +5 华南师范大学 A +6 华中师范大学 A +7 东北师范大学 A +8 浙江大学 A +9 西北师范大学 A10 湖南师范大学 A11 辽宁师范大学 A12 曲阜师范大学 A13 厦门大学 A14 陕西师范大学 A15 福建师范大学 A16 上海师范大学 A17 四川师范大学 A18 山东师范大学 A19 云南师范大学 A20 首都师范大学 A21 河南大学 A22 河北大学 A23 北京大学 A24 安徽师范大学 A25 华中科技大学 A26 山西师范大学 A27 广西师范大学 A28 西华师范大学 A29 江西师范大学 A30 沈阳师范大学 A31 浙江师范大学 A教育学好点的(A类以上)都在这里了

怎么看中国当代研究生教育?

数术
彼其于世
中国当前研究生教育的三大怪现状只为考研 本科院校成“考研基地”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张应强向记者讲了这样一件事。有一位报考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的本科毕业生,笔试成绩合格,但在面试的时候,老师了解到该生原在学校的本科教学,基本是围绕研究生考试内容展开的,学生一进大学就把考研定为目标。所以这个学生虽然过了分数线,但实际上他所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并不完整和系统,即使录取了,他在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也会遇到许多困难。这几年,学校经常遭遇对这种学生录与不录的尴尬。 据张应强介绍,他们在进行《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4年~2020年发展规划战略研究》这一课题时,在全国20多所高校进行了调研,结果发现设在中等城市的一些地方高校,都把研究生的报考率、录取率作为办学水平的标志,在政策上引导和鼓励学生考研。有的学校甚至将本科的4年课程压缩为3年,专门留出1年时间指导学生复习考研,把本科教学的完整性、连续性打断,本科成了考研的准备阶段。 一位来自山东的学生告诉记者,山东某地级市的师范学院被人们称为“考研培训基地”,该校本科的课程设置基本与考研科目相对应,凡研究生考试没有的科目一律不开或少开,而该校每年研究生的报考率、考取率也确实非常高。 张应强说,本科阶段培养出的本应该是人才“成品”,但在考研热潮的冲击之下,某些高校的教育功能逐步转变。大学过分注重考研,这既是高等教育资源的浪费,又不利于高层次人才的选拔与培养。考纲明晰研究生考试就像“科举”现在各高校为考研学生提供的服务可谓周到。记者上网浏览了全国一些重点大学研究生院的招生信息,结果发现几乎所有学校都提供了各考试科目的考试大纲。在考试大纲中详细列出考试范围、考查要点、参考书目、试卷结构形式、考试样本、模拟考题。 记者登陆华中科技大学的研究生招生信息网,看到2005年传播学专业考试大纲。专业课为传播理论与研究方法、新闻业务两门,所列全部参考书目仅6本。在传播理论与研究方法这门课长达5页的考纲中,一一列出考试重点、范围和两本参考书。由于两本参考书内容大致相同,只有部分叙述不尽一致,学校“为了方便考生复习”,还特别注明哪些考试内容在哪本书中。 一位博士生看到这个考纲后觉得不可思议。他说:“如此服务周到的考试指南,只差没有将考题告诉学生了。可是,一个连考纲中规定的考试内容都不知道到哪本书中去找的考生,就算考上了研究生也不会有多大的发展前途。研究生考试变成这样已很不正常了。”不幸的是,记者登陆多个大学的研究生招生网,发现许多研究生专业都有同样的考试指南。 武汉大学人文实验班大四学生翟明煜说,现在考研容易多了,跟过去的科举没什么两样,过去考试范围不出“四书”、“五经”,现在甚至还不需要读那么多书,因为所有专业都指明了参考书目和考试范围,本科没有学某个专业的学生花几个月准备也一样可以考上。他本人今年报考了宪法学的研究生,就是只花了4个月时间猛看几本参考书,最后顺利上线的。 记者在武汉大学随机采访了8位参加2005年研究生考试的应届毕业生,其中有4人是跨专业报考而且都上线了,讲到跨专业考研成功的秘诀,他们都认为,只要按照考纲认真复习,原来没有学过也没关系。 教育专家说,研究生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的专业人才,考生应该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和良好的知识积累。现在的研究生考试使考生逐渐成为短时间加工出来的“速成品”,很难达到选拔优秀人才的目的。生多师少 研究生成高级“打工仔”研究生教育本应注重个性化培养,但由于扩招效应,现在导师指导的研究生太多,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对学生在专业上进行个性化设计和培养。 记者调查发现,在一些大学中,单纯从导师所带研究生的人均数上看,研究生人数并不多。比如武汉大学有在校硕士、博士研究生1.7万人,指导教师有1700人,人均带研究生10人,按3年计算,每一届只不过3到4人而已。可记者进一步了解发现,平均数并不能真正反映实际的师生比。不少高校规定,在临近退休年龄的两至三年内不能招研究生,所以许多有指导教师资格的人并没有招收研究生。另外,刚晋升为教授或副教授并获准带研究生的教师招生也比较少。这样,名义上导师很多,实际上作为主力带研究生的导师只是其中一部分,一个教师带几十个研究生成为高校的普遍现象。如武汉某大学新闻专业一名导师,一届就招收硕士研究生达20多人,目前他一共带有博士、硕士研究生40多人。还有一位导师一届招研究生19人,共带研究生50余人。 硕士研究生普遍反映,很少能见到导师。理工科的研究生基本上是高级“打工仔”,帮老师做课题,做完就毕业了;文科的研究生则基本上是“放羊”,导师很少管。一位研究生告诉记者,他的导师非常忙,学生基本上看不到他,与他交流要靠书信。记者与一些研究生座谈时,他们也反映,以前导师都把研究生当人才,全心全意指导其搞科研;现在反过来了,研究生就是为导师服务的,有不少导师的文章由研究生写,科研项目由研究生做。至于研究生是否学到了什么东西,是否有所提高,导师并不关心。 因为学生多,一些比较负责的导师就对研究生采取集中上课的方式,结果与本科阶段教学没有什么区别。武汉大学数学系一位研究生告诉记者,由于应试风的影响,本科院校许多基础课都没有开,他们系有些研究生很多内容没有学过,虽然考研时分数很高,可研究生上课时很多内容都听不懂,导师没有办法只好补讲他们没学过的东西。而对于来自基础较好的院校的学生来说,这样的研究生课上得毫无意义,水平得不到提高。 随着研究生人数的增加,教学资源明显不足,解决办法之一就是缩短学制。湖北地区已有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两所高校从2004年开始,将硕士研究生由三年改为两年。记者与两校04级的研究生座谈,他们认为,缩短学制降低了学习成本和培养成本,从经济上看对个人和学校都有利,但同时也降低了培养质量。他们说,两年的确学不到什么东西,因为第一年要上外语和政治课,专业课开得很少,第二年就要忙着找工作了,根本没有时间和心思学习,研究生质量自然难以得到保障。现在学生们将两年制研究生戏称为“大五、大六”生,而不叫研究生。 为此,人们在呼吁:研究生教育质量“缩水”问题该引起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了。

请问知情人士,兰州大学的汉语言文学研究生教育状况如何?

第四章
夫且不止
现在招法硕的学校实在是太多了,叫人分不清哪个学校好哪个学校不好。我都不知道现在为回什么有那答么多人跑去考法硕,首先法硕的报考条件就是非法律相关专业毕业,你本来不是学法律的,经过三年(事实上并不足三年)研究生的学习就能在司法方面非常精通了吗?况且某些名校法硕的收费有非常高,也许你法硕毕业了以后会发现你花那么多钱和那么多时间只学到了很少的东西。也许你在现在的岗位上干下去三年之后已经积累了很多的实践经验,到时候就不是现在这样了。在职人员辞职考研从开始准备考研到研究生毕业所花费的时间不是三年而是四年(这还是排除了一次考不上的情况),如果你不是对法律相当感兴趣,或者不是一定要通过考研来改变自己的生活状况,还是不要贸然辞职考研。研究生毕业以后的工作不一定就比现在好。:)

研究生教育拐点何时到?怎样把握成长六阶段

仙人掌
循理
研究生成长六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补上专业基础知识。如高等量子力学、群论、量子光学等,这一阶段是以吸收知识为主,几乎是兼收并蓄。避免质疑书本知识,诚如一个儿童,能专心听成年人讲故事,津津有味地听。  第二阶段是把所学的知识灵活运用。譬如说,很多人都学了微积分,学了复变函数,但是将来能否娴熟地应用,就要靠这一阶段学的知识是否灵活、是否深刻。  第三阶段是质疑。一般来说,一个全新问题的提出与以往的理论和知识是没有太多逻辑关联的,因此提问本身就属于创造的范畴,它不同于一般因果链式的理性思考,而通常体现为一种灵感突现。在经历了以上两个阶段以后,研究生已经有了充分专业知识的背景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需要的便是鲜明的问题意识了,能够质疑和发现新问题就是一种能力的体现。  第四阶段是悟道。如何由现象窥及本质,如何从具体问题出发抽象出解决问题的理论?这就更需要一种顿悟式的直觉了。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式后局面是焕然一新的,那是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既往的知识在此可以加以发挥应用,然而这些知识此时却都呈现出全新的面貌,拈花折叶,无不入妙境。  第五阶段是由点到面的推广。立言,把学识精炼化、抽象化、简单化,把美揭示出来。  第六阶段是回到无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