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矣
其实,这次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参加的培训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理清导师和研究生之间的关系。 2、最近理想:导师帮助研究生发现一个可供研究的问题并指导他获得最后的成功。 3、过程影响:导师在指导研究生做论文及做项目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思维方式从积极的意义上影响学生,使其能够在最后拥有导师思维并解决所遇到问题的基本能力。 4、反馈影响:导师通过研究生的一些思维发现自己的知识范围内所未涉及到的新知识,并将其和学生一起融会贯通,取得超越两人固有能力的成果。 这些都应该是导师和研究生之间关系的特征,但是,事实上,却是很难达到的,有些优秀的导师可以达到或部分地达到,而有些很差的导师则一条都做不到。 作为研究生,确实需要从导师那里获得自己原来不具备的本事,这些可以从课堂上获得,可以从讨论班上获得,可以从老师的一些身体力行的事情中获得,可以从老师的思想或者行为中顿悟到。 而作为导师,则通过指导研究生的选择研究方向,选择希望解决的问题,一起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来引导学生达到理想的彼岸。即便未来不见得做研究类型的工作,但是这样的思维方式却是应该教到学生手里的。 如果学生能够在三年内或者稍长的时间内能够通过各种途径从导师那里获得一些进展,而这些进展可以表现为发表的论文和最后的解决了某个问题的毕业论文,那就可以认为完成了最近理想,在未来的工作和学习中导师的影响还可能继续起作用,这一般就是精神上的影响了。 经过这次讨论,我认为带工程硕士研究生的确会比带统招的研究生累一些,一方面是不能时时耳提面命,上面也提到,其实老师在研究过程中的行为和思维方式会产生一些潜移默化的影响;另外一方面是他们肯定对于研究有自己的看法,很可能是觉得工作中处理的问题就是或者接近研究了,而没有虚心学习的动力。 这样的话,我想,对于以后愿意跟我做论文的工程硕士研究生,我觉得应该对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原来的时候我希望我的学生要跟着我上至少一个阶段的讨论班,现在看来这样的要求不太够,那就再提一个可以评价的要求,就是在杂志上发表出至少一篇学术论文来,以这篇发表论文作为自己真的学到了研究秘诀的证据,我想这还是很应该的。 周六的时候,有同学去取录取通知书的时候问我,是否能跟我做论文,我当时的建议是,先尽量找其他的老师,找到了最好,如果找不到或者找了但是别的老师对自己没有兴趣,那再考虑是否跟我的问题。 这样说一方面是考虑到同学太多,现在就开始记在我的名下浪费了其他的导师资源,另外也有我对同学目前没有把握的缘故。 未来的工程硕士答辩将会有个淘汰的问题,具体的做法是:论文不合格者不让答辩或者延长学习时间,等写好了再答辩,如果一定要答辩,到答辩会上过不了的话就要重新开题,然后再用相当的时间来做一篇新的论文,这个要求一定要得到贯彻。 到时候如果我的学生和别人的学生站在一起PK谁过的时候,能够拿得出研究论文来的人自然会让老师有话好说了。因此,我准备 1,逼迫成为我学生的同学发表至少一篇学术论文。 2,在我的讨论班上至少要过一个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