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版
(一)收集整理地质资料1)全面收集1:5万、1:20万、1:25万区调资料,包括区调成果报告和区调原始资料(实际材料图、野外记录本、剖面、测试分析成果等)。2)全面收集变质岩及构造专题研究成果资料,包括各类专著、论文、科研报告和图件等。3)资料利用应以近十年来的成果为主,以往较老的资料为辅;尽量应用大比例尺区调资料。4)对各类成果及其原始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以便充分利用原始资料,为开展各项研究与编图工作做好必要的技术准备。(二)岩石组合划分及构造地(岩)层对比1)详细查阅1:25万(没有1:25万区调资料的图幅应按精度选取1:5万、1:20万资料)实测地质剖面、野外原始记录本及重要鉴定资料。详细填制变质岩建造及变质变形构造研究原始记录表,以实测剖面和路线为单元填写,格式见表6-2。该记录等同于野外地质工作的原始记录,应对查阅的内容认真填写,以备最终验收时抽查。表6-2 变质岩建造和变质变形构造分析原始登记表2)按剖面和主干地质路线记录,逐层核对变质岩石类型,依据岩石的矿物成分、含量和结构构造特征,正确定名。正确区分变质表壳岩和变质侵入体,标明不同岩石的蚀变特征和矿化特征。3)详细划分变质岩石组合。首先把变质岩划分为区域变质岩大类、接触热变质岩大类、构造岩大类、混合岩和其他变质岩大类。其次对上述五种类型按岩石大类进一步划分,即按板岩类、千枚岩类、片岩类、片麻岩类、长英质粒岩类、石英岩类、斜长角闪岩类、麻粒岩类、铁镁质暗色岩类、榴辉岩类、大理岩类、角岩类、动力变质岩类、混合岩类和气-液变质岩类进行划分,而变质岩石组合是反映岩石成因的一套岩石的自然共生组合,原则是在上述岩石类型中相关岩石的组合。4)对工作区构造地(岩)层单位进行对比,确定采用的构造地(岩)层单位的名称、时代和代号。5)在查阅剖面和路线记录的基础上,确定各岩石填图单位的地质产状和接触关系。(三)变质岩建造研究在变质岩岩石组合划分的基础,依据变质岩建造的定义和划分原则,将变质岩石组合上升为变质岩建造。1.变质岩建造分类根据变质作用类型、岩石大类和变质岩石组合依次划分三个级别变质岩建造。Ⅰ级变质岩建造分为五种类型:区域变质岩建造、接触热变质岩建造、构造岩建造、混合岩和其他变质岩建造。Ⅱ级变质岩建造是上述五种类型按岩石大类进一步划分的。区域变质岩建造依次划分为板岩类、千枚岩类、片岩类、副片麻岩类、正片麻岩类、长英质粒岩类、斜长角闪岩类、麻粒岩类、大理岩类。不同岩类应归属不同的变质岩建造。接触热变质岩建造可进一步划分为角岩类、矽卡岩类、变沉积岩类、变火山岩类。构造岩建造可分为碎裂岩类和糜棱岩类。混合岩和其他变质岩建造分为混合岩类、其他变质岩类。Ⅲ级变质岩建造是建造构造图上表达的基本编图单元,是本次成矿地质背景研究和成矿预测需要确立的最重要的基本地质单元,是与矿床预测类型密切相关的赋存矿床的载体,也是研究大地构造相和大地构造分区物质组成基础。Ⅲ级变质岩建造是指在同一期变质作用形成的,具有相对一致地质体结构类型的一种岩石或几种岩石组合。具体来讲,它可以是一种单一的岩性,也可以是两种或多种岩石的组合,还可以是一种或两种岩性为主,夹有其他岩性的薄层或透镜体。根据变质作用类型、岩石大类和变质岩建造依次划分三个级别,表6-3给出了按变质作用类型(大类)和岩石大类(类)的划分方案,变质岩建造则是在岩石大类划分的基础上,根据岩石组合特点进一步确定变质岩建造。2.变质岩建造划分原则变质岩建造划分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应正确区分变质表壳岩和变质深成侵入体,在变质岩建造综合柱状图上一起表示;第二,变质岩建造一般是(岩)组级单位的进一步细分,不同的岩类、不同变质程度的岩石(组合)原则上应分开;第三,按变质作用类型、岩石大类和变质岩建造依次划分,建造构造图、变质岩建造综合柱状图上应反映出的是第三个级别——变质岩建造;第四,变质岩建造划分尺度应适当,一般以原岩建造为基础,结合变质作用类型,原岩建造不同而变质作用类型相同时,应分为两个变质岩建造。3.变质岩建造命名方案Ⅰ级、Ⅱ级变质岩建造按上述划分方案确定出所属大类和类即可,不用再单独命名。Ⅲ级变质岩建造命名采用下列原则:(1)单一岩性命名方案由一种岩性组成的变质岩建造,直接用“岩石名称+建造”命名,如斜长角闪岩建造,数据库中按岩石名称下属词直接填写代码。表6-3 变质岩建造的分级和分类(2)两种岩性命名方案由两种岩性互层的变质岩建造,用“岩石名称1-岩石名称2+建造”命名,如二云母片岩-矽线石榴白云母片岩建造,数据库填写两种岩性代码,中间用“+”连接;一种岩性为主夹另一种岩性的变质岩建造,用“岩石名称1‘夹’岩石名称2+建造”命名,如黑云斜长变粒岩夹浅粒岩建造,数据库填写两种岩性代码,中间用“>”连接。(3)三种及三种以上岩性命名方案由三种岩性互层(含三种以上)的变质岩建造,用“岩石名称1-岩石名称2-岩石名称3+建造”命名,取前三种主要岩石名称,如二云母片岩-矽线石榴白云母片岩-白云母片岩建造,数据库填写三种岩性代码,中间用“+”连接;两种岩性为主夹另一种岩性的变质岩建造,用“岩石名称1-岩石名称2+‘夹’岩石名称3+建造”命名,如二云母片岩-矽线石榴白云母片岩夹白云母片岩建造,数据库填写时前面两种主要岩性间用“+”连接,呈夹层的岩性用“>”连接。变质岩建造最多取前三种主要岩性填写。(4)变质深成侵入岩命名方案变质深成侵入岩按岩性划分并命名,如“紫苏黑云斜长片麻岩”。各类片麻岩代号按国标表示,低级变质侵入岩遵照侵入岩的规定:“变质黑云母花岗岩”。(四)变形构造研究1)在查阅原始记录的同时,收集和研究各类韧性剪切带、褶皱、断裂、面理、线理等构造形迹的产状、规模、特征、类型、性质、时代和运动方式等。各类构造的分类及特征见附录6-B。2)重点研究背斜(形)、向斜(形)、韧性剪切带和各类断裂。3)研究各构造蚀变带、构造破碎带、片理化带、蛇绿岩带和构造混杂岩带的产状、规模、特征、性质和时代。(五)变质相及变质作用研究1)结合薄片鉴定资料,列出典型矿物共生组合及变质反应;收集和分析有关变质温度压力资料,确定变质作用发生的温压条件。2)根据变质矿物共生组合、变质反应、变质温压条件和地热梯度等标志,正确划分变质相和变质相系。3)查明构造置换和混合岩化构造的特征,识别多期构造叠加现象,建立变质变形序次。4)整理和分析P-T-t轨迹资料,研究变质演化过程。5)根据不同变质构造地(岩)层之间的关系,研究变质作用类型和变质期次,编制变质相带图,分析确定变质热中心的位置。6)收集整理可靠准确的同位素测年资料,判别原岩形成年龄和变质年龄。(六)原岩恢复原岩恢复方法主要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地质产状和岩石共生组合,二是岩相学标志,三是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四是副矿物。具体见变质岩石学教材(贺同兴,1988)和变质岩区1:5万填图方法指南(房立民,1991)。1.地质产状和岩石共生组合不同成因类型的原岩,其产状和岩石共生组合均受其成因特点所制约。在查阅野外记录时,应查找变质岩的产状是层状地质体还是块状地质体,地(岩)层的延展情况、与围岩的接触关系,地(岩)层在褶皱构造中的位置,岩相变化情况以及岩石共生组合的特点等。1)变质侵入体、岩墙(脉)、层状侵入体和熔岩流等,一般没有韵律性层理,具有下列特征:与不同的围岩常呈突变接触或有穿切关系;不具备成层性或规则的外形;可具有冷凝边或岩体的相变特征,变质后反映在组构方面具规律性的变化;围岩可能具接触蚀变;在构造褶皱带中,仅占局部位置;层状侵入体可与原岩成整合接触,但与围岩在岩性上常是突变的。2)火山-沉积岩常具韵律性层理,但分选差,旋回性规律不很明显,在纵向、横向上的岩相变化较大。3)正常沉积的原岩常与上下地层呈整合接触关系,具有完整的沉积旋回和沉积韵律,可形成有规律的变质岩石组合,如:石英岩→石英片岩→片岩→大理岩;石英岩→石英片岩→含富铝矿物的云母片岩→富铝片麻岩;石英岩→云母石英片岩→片岩→片麻岩。2.岩相学标志反映变质岩原岩类型及成因的岩相学标志,多集中在可能残留的原岩结构构造(变余结构构造)及能反映原岩成因类型的某些特征方面,同时,变质岩的某些矿物和矿物共生组合特征以及不同岩石间矿物递变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作为查明变质原岩成因类型的依据。基性侵入岩经变质后常见的变余结构有变余辉长结构、变质辉绿结构等,而变质基性熔岩中可出现变余气孔构造,变余杏仁构造和变余枕状构造等,基性和中酸性侵入体中还可能有变余斑状结构、变余花岗结构,变形较弱部位可发现半自形斜长石板状晶体,同时,还有与成因有关的各类包体和脉岩。正常沉积岩经变质后最常见的变余结构是变余砾状结构,由于强应力变形和韧性剪切作用,砾石常变形、拉长或压扁。3.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特征根据地质产状和岩相学标志无法查明变质岩原岩类型,需要借助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其理论基础是,除伴有强烈交代作用的变质岩和各种交代蚀变岩石外,所有变质岩都是一定原岩在相对封闭条件下经变质作用的产物,其成分变化基本上是等化学的。这些变质岩的岩石化学及地球化学特征,基本反映原岩的化学特征,并主要受原岩形成作用特点所制约。(1)正副变质岩化学成分区别一般来说,原岩为岩浆岩(正变质岩)和原岩为沉积岩(副变质岩)的变质岩,在化学成分上,有下列主要区别:Si2O在正变质岩中,一般多在35%~75%范围内变化(超基性-酸性岩),而副变质岩则不受此限制,如原岩为石英砂岩或硅质岩时,Si2O可大于80%,而原岩为纯石灰岩时,则可降至零。Al2O3在正变质岩中,在0.86%~28%范围内变化,一般小于20%,而某些副变质岩,如黏土岩,Al2O3含量范围为17%~47%,常形成刚玉、红柱石等富铝矿物。Al2O3>K2O+Na2O+CaO。FeO+Fe2O3在正变质岩中,一般为3%~15%,在副变质岩中,含量不定,有时可以很高,成磁铁石英岩或磁铁岩。正变质岩中,MgO一般小于30%(包括超基性岩),CaO小于17%,而CaO+MgO则绝大多数在30%以下,个别的情况也不大于47%,且CaO>MgO(超基性岩除外);而副变质岩中,CaO最多可达56%,MgO可达47%,且MgO>CaO,特别是黏土质岩石。在正变质岩中(除酸性岩浆岩),一般是Na2O>K2O,而副变质岩中,几乎经常是Na2O>K2O。有时K2O/Na2O可达2~3,是正变质岩所没有的。(2)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特征的应用除上述常量元素含量的区别之外,经常利用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特征来研究原岩的成因。但是,原岩成因类型极其复杂,不同成因类型原岩可能出现化学成分相似性,因此,必须强调在研究成因时,重视野外地质产状、岩石共生组合及岩相学标志收集与研究。否则,只强调岩石化学及地球化学特点,可能会导致错误结论。(3)常用的各类图解区分正副变质岩及基本原岩类型常用的图解和方法有:尼格里值、(al+fm)-(c+alk)-Si图解、(al-alk)-c图解、A-C-FM图解、ACF和A′KF图解、MgO-CaO-FeO图解、[(Al+Fe+Ti)/3-K]-[(Al+Fe+Ti/3-Na)]图解、(Al+Fe+Ti)-(Ca+Mg)图解、TiO2-SiO2图解、La/Yb-TR图解等。研究变质玄武岩的构造环境与岩浆系列的图解有:Ti/100-Zr-Y·3图解、Zr/Y-Zr图解、Hf/3-Th-Ta图解、Ti-Zr图解、Cr-Y图解、Ni-FeO*/MgO图解、FeO*-MgO-Al2O3图解、稀土元素型式、FAM图解等。研究灰色片麻岩及变质深成侵入体的图解:划分类型与系列的有:An-Ab-Or图解、K-Na-Ca图解、Q-Ab-Or图解;判别构造位置及成岩方式的有:Rb-(Y+Nb)和Rb-(Yb+Ta)图解、Nb-Y和Ta-Yb图解、Yb-Al2O3图解、稀土元素型式、La/Sm-La图解、微量元素ORG标准化蛛网图和R1-R2图解;判别花岗岩成因的有Na-K-Ca和ACF图解(王仁民等,1987;肖庆辉等,2007)。研究变质沉积岩原岩性质和形成条件的图解:区分原岩类型的有:米什多图解、AF图解、稀土元素型式等;判别变质黏土岩原岩和形成环境的图解和方法有:沉积矿物成分再造法、KAF图解、(Al2O3+TiO2)-(SiO2+K2O)-∑其余组分图解、不同气候带黏土岩的成分图解、K2O-B*图解和Ba-Sr图解等(贺同兴等,1988,王仁民等,1987)。(七)变质变形事件序列及地质演化研究1)利用遥感、物探和化探资料,结合野外原始记录,分析判断区域变质构造带的边界,划分变质岩区各类构造块体界线,并确定主要构造单元边界。2)根据变质期次、褶皱、断裂和韧性剪切带的形成时代,变质变形序次等划分构造旋回,确定每一变质旋回的变质形特点及其与成矿作用的关系。3)按大地构造演化阶段综合研究区域变质构造带的演化特点;一般按太古宙、古元古代、中-新元古代、早古生代、晚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等各构造演化阶段,分析变质岩组成、区域构造形迹和变质作用特点。4)分析不同大地构造演化阶段区域变质构造带的空间位置关系。如中太古代为初始陆核形成阶段,在太平寨-三屯营一带形成了一套二辉石型麻粒岩建造,以短轴背斜和片麻岩穹窿为特点;新太古代陆核逐步形成,在陆核西北遵化一带相当于现代的岛弧或弧后盆地环境,形成了绿岩建造,以大型背向形和角闪岩相韧性剪切带十分发育为标志(房立民等,1991;LuSongnian,2002)。5)根据划分的变质岩建造和研究区成矿特点,分析变质岩建造与成矿作用在时间、空间、含矿建造和成矿物质来源的关系。6)根据变质构造特点和研究区成矿特点,分析各类变质构造与成矿作用在时间、空间的关系,指出控矿构造和成矿的有利部位(陆松年等,2006;潘桂堂等,1997)。如新太古代黑云斜长变粒岩-浅粒岩-磁铁石英岩建造在水厂向形构造的核部可能形成大型铁矿床。(八)遥感和物化探资料解译方法和综合应用遥感、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技术方法的综合应用,可为变质岩区编图工作提供大量的信息,应全面收集研究区内遥感和物化探有关资料。1.遥感资料在变质岩区编图中的应用遥感地质解译从一开始就是地质编图的一种手段,遥感资料提供的信息可以帮助我们较准确地圈定地质体,从宏观上控制区域地质构造的总体格架。主要包括内容包括:1)比较准确地圈定出不同的地质构造单元以及变质岩区的构造边界。2)区分早前寒武纪基底变质岩系和中浅变质岩系。早前寒武纪基底变质岩系由于岩石变形变质强烈,表现出相对均一的抗风化剥蚀程度,在影像上显示出的平缓丘陵地形、块状地形分区。弱层理特征以及与上覆层状岩层形成的层状影纹结构反差,均是太古宙基底变质岩系解译区分的宏观标志。中浅变质岩系由于该套岩石变形变质较弱,保留了大量的原岩信息,尤其是层理信息,与沉积岩区难以区分。解译中往往根据一些片理、板理表现的断续细线纹或结合已知资料来确定。3)区分不同成因和类型的变质岩。色彩、地形地貌、水系类型及影纹结构等标志是变质岩岩石类型或岩石组合类型解译划分的主要标志类型。可以区分接触变质岩、动力变质岩和区域变质岩。接触变质岩石发育在侵入岩发育地区,分布于侵入岩的外接触带,形成的岩石类型与原岩性质和侵入岩岩性有关。一般情况下,侵入于沉积岩或火山岩地区的中-酸性侵入岩容易形成接触变质。岩石类型为角岩类和大理岩类。动力变质岩解译主要指与动力变质作用相关的糜棱岩系列,它属于韧性应变或晶体塑性变形相伴生的同构造重结晶作用造成的粒度细化。在影像特征上,常呈带状展布,复菱块状结构影纹和垅岗状地形是提取韧性剪切带信息的主要解译标志。区域变质岩解译的主要标志是色彩、地形形态,可以区分几个大类。第一类为千枚岩、板岩、片岩类,该类岩石因变质程度较浅,原岩的成层特征明显,条带影纹发育,多构成低缓丘陵或岗状地形,小冲沟构成的平行密集条纹往往代表着板理、千枚理、片理的方向,有时它们与代表岩层走向的条纹条带重合。第二类为片麻岩、变粒岩类,由色调和影纹异常引起的透镜状、似层状和肠状的影像,应引起特别注意。如华北等地片麻岩分布区中呈深色调,透镜状、月牙状几何形态的影像体,岩性有可能为磁铁石英岩,这可作为直接的找矿标志。根据浅色调圈定的透镜状、似层状或不规则块状的大理岩、石英岩、石英脉等,指示了变质岩中正常沉积岩夹层的存在,对恢复变质岩原岩和变质变形构造研究提供了依据。片麻岩区的地形和水系与花岗岩分布区具有相似性,一般组成低缓的地形,似垄岗状和馒头状山脊,其走向不明显,地形坡度较缓。有的地区岩性柔软,表生残积土壤和岩石碎片发育,主支脊间没有明显界线和固定的几何关系。有的地区岩性较坚硬,主支脊有的成羽毛状斜交,有的近于直交,山脊呈尖顶状,最小一级冲沟往往同片麻理方向一致,槽脊发育,构成密集羽毛状或丰字形地形和水系类型。有的片麻岩分布区,发育有密集平行钳状树枝状水系。第三类为变质深成侵入岩体,主要根据变质深成侵入岩残留的形态结构、多期次岩体侵入的环状结构,以及与变质地层之间的微细影像特征差异来判别提取。主要影像表现特征为:模糊的形态边界;相对均一的影纹区;块状结构;与变质地层影纹的不协调关系等。4)变质变形构造的解译。在深变质岩分布区,多期透入性构造置换面理、塑性环境下的褶皱构造、韧性剪切构造等,在遥感图像上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反映。多期透入性构造置换面理在遥感图像上显示为断续的线性影像,透镜状灰白色、白色影像等;塑性环境下的褶皱构造在遥感图像上以弧形影像,褶曲影像,脉岩体褶曲影像,脉岩体沿褶皱转折端对称分布影像,同一影像体沿褶皱转折端对称分布等显示;韧性剪切构造在遥感图像上以断续的线性影像,透镜状灰白色、白色影像断续呈线带分布,蠕虫状影像呈线带分布,褶皱构造影像等显示。5)断裂构造的解译。断裂解译标志是提取断裂构造的直接影像依据。按其影像特征主要有五种类型:第一是线性标志,主要类型有直线、折线、弧线和环线。表现方式有单线和线带之分,前者反映单条断裂,后者代表断裂破碎带。第二是色彩(调)标志,主要表现特征是色调异常线、色调异常带和相同或不同色调体的错位、斜接、延伸不畅等。第三是影纹结构标志,主要是通过相邻地质体影像走向影纹的斜交、阻断、突然消失、位移等现象存在加以判定。第四是地形地貌标志,主要表现形式为:①地貌单元界线的突变——以线性影像为界分割两个地貌单元;②界面的几何形态——两个地貌单元的分界线以陡崖、陡坎、三角面等几何形态显示;③微地貌线性特征变化——沿断裂线形成串珠状鞍形脊、负地形、垄岗地形、透镜体、菱形块体、山体错位等微地貌现象。第五是水文标志,主要特征是水系错位、格子状和角状水系、水系网密度突然变化、地下水溢出点呈线形展布等。遥感资料应用需编制遥感地质解译图。凡未进行定性地质解译的遥感影像单元,一般可采用以线、环影像单元为主,带、色、块等影像单元为辅进行编图;已进行定性地质解译的遥感影像单元,解译地质体(如出露或隐伏的断裂构造、变质岩大类、变质侵入体或基性岩墙群等)的边界线,均应以定性解译标志的可视化程度为依据,采实线和虚线分别表示“实测和推测”界线。2.物探资料在变质岩区编图中的应用在变质岩区地质编图中应用物探资料,首要任务是给异常定性,解释引起异常的原因。作为异常定性的特征有:异常强度、形态、走向、规模、展布特点。不同地质体和构造引起的异常,其强度、形态、规模、走向、展布特点通常是不同的,依据这些差异,可判断异常引起的原因。在变质岩区编图中的应用,主要是在了解不同的物性变质地质体空间分布的基础上,研究区域构造格架和各种单体构造,同时物探资料对了解地壳厚度和结构、确定地壳上部地层结构与深部构造的关系,以及进行构造分区来说都是有意义的。对异常进行定性划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推断变质侵入体的位置、产状及延伸(深)重磁配合可有效识别各类变质侵入体,重点是隐伏和半隐伏的岩体。变质基性与超基性侵入体:一般同步显示磁力高与重力高,异常强度大,但规模较小。因此,可以追索基性超基性岩带或基性岩墙群。变质中性岩体:一般显示磁力高,重力弱异常或无异常,异常规模通常较大。变质酸性侵入体:一般同步显示磁力低与重力低,异常规模通常巨大。变质侵入体的中心往往呈近似等轴状,其接触带变质或蚀变后磁性往往变强,因此分布呈近似圆形的异常区和环形异常带也可作为识别变质侵入体的标志。(2)推断构造的产状、规模与延伸重磁资料识别断裂的效果良好,有时可间接提供褶皱信息。重点是识别隐伏和半隐伏的、未知的和与已知资料有出入的各种构造。异常区分界线:往往反映构造分区界线,这种界线往往是深断裂或大断裂。在片麻岩区可区分穹窿构造和大型线性构造带。同时,也可粗略圈定具有不同地质发育历史的地质构造单元。线性异常:由垂向断裂直接引起的线性异常呈台阶状,断裂顶线大致位于垂直断裂方向剖面上的异常拐点处,或异常水平导数的极值处。应注意,具有物性差异的非断裂走向延伸较长的岩性分界处,也对应线形异常。切不可将所有线性异常都定为由断裂引起。应首先分析异常的起因和地质上是否有存在断裂的可能性,然后再确定线性异常是否对应断裂。非台阶状线性异常,可由宽度不大,走向长度大的地质体引起。若这种地质体为断裂充填物,也可作为断裂的识别标志。串珠状异常:往往反映断裂内断续有充填物的情况。连续异常突然错位或扭曲:指异常走向的水平错动部位预示有垂直异常走向的水平错动断裂存在。连续异常强度突变:指异常走向的水平方向上强度的突然大幅度升高或降低,也预示有垂直异常走向的垂向断裂存在。(3)推断基底构造重力资料能清晰的表现结晶基底的内部构造,基底表面的起伏,基底内部的巨大断裂带,巨大韧性剪切带,各类变质花岗岩基向深部的延伸情况。(4)使用重磁资料可识别有磁性差异和密度差异的变质地层,重点是隐伏和半隐伏地层。特别是在是早前寒武纪的硅铁建造、含磁黄铁矿的多金属矿体和其他含磁性矿物的矿化体体引起的异常,可以为矿产预测提供信息。3.化探资料在变质岩区编图中的应用化探成果圈定出的多种元素的地球化学异常,配合物探提供的深部构造信息及地面地质调查资料,进行综合信息找矿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区域化探成果是地球化学场的反映,不同元素的迁移和富集与不同的地质体间有着明显的对应关系,全面系统地对区域化探异常进行综合分析,可以大量提取这方面的信息。在变质岩区地质编图方面,可以利用化探资料提供的信息,推断异常与变质地层、侵入体和地质构造的对应关系。一般情况下,应根据成矿元素、伴生元素、造岩元素的分布规律、元素组合特征及异常特点,在研究已知地质、构造元素组合模式的基础上,通过编制地球化学推断地质构造图,开展未知地区地质构造的推断工作。1)根据不同元素的分布规律和组合特征,推断不同时期、不同成分的变质侵入体和变质地层的大致范围。2)根据地球化学异常组的界线,推断区域性断裂构造带、韧性剪切带的范围。3)根据地球化学富集区或成矿元素异常,推断控矿地质体的范围。4)根据地球化学异常、控矿地质体和矿化类型,研究控矿地质体与成矿作用的关系。(九)蚀变特征与矿化关系研究方法1.根据蚀变类型了解成矿物理化学条件1)了解热液成分,蚀变增加的组分是热液富有的组分。2)判断成矿温度,如矽卡岩化、钾长石化、云英岩化等是高温产物;绢英岩化、绿泥石化、青磐岩化等是中低温热液产物。3)了解pH及Eh值,如泥化、云英岩化、次生石英岩化多形成于酸性环境;黄铁矿化、碳酸盐化、蒙托石化多形成碱性环境。4)红化、重晶石化、明矾石化等表明氧化环境;黄铁矿化、退色化表明还原环境。2.蚀变类型的找矿标志由于岩石蚀变和矿化都是热液作用的产物,围岩蚀变类型往往和矿化种类有密切关系。不仅围岩蚀变的范围往往大于矿化范围,而且不同蚀变类型及矿化常具有特定的空间分带规律,如斑岩型铜(钼)矿床,从矿化中心的钾化及石英-绢云母化向上(外)依次分布泥化带、青磐岩化带。因此,围岩蚀变可作为有效的找矿标志,注意研究蚀变类型与矿化种类的关系(表6-4)。表6-4 主要蚀变类型与矿化种类的关系官方服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