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扬州市健康养老产业发展研究论文

白棉花
灵蜥爱
前瞻产业研究院《2016-2021年中国养老产业发展前景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你可以参考下,应该对你有用!有用请采纳,谢谢!第1章:中国养老产业发展背景综述1.1 养老产业概念与分类1.1.1 养老产业概念1.1.2 养老产业分类1.2 养老产业市场环境1.2.1 政策环境分析(1)养老产业政策规划解析(2)2015年两会养老产业规划解读(3)我国养老产业政策发展趋势1.2.2 经济环境分析(1)GDP增长情况(2)居民收入增长情况(3)居民消费支出水平(4)居民消费结构分析1.2.3 社会环境分析(1)中国城市化进程(2)人口老龄化进程1.2.4 环境影响总结1.3 养老金“双轨制”改革1.3.1 “双轨制”具体内容1.3.2 “双轨制”改革意义1.3.3 “双轨制”影响分析第2章:国际养老产业发展经验借鉴2.1 国际养老产业发展概况2.2 典型国家养老产业发展经验2.2.1 美国养老产业发展经验(1)美国养老产业发展概况(2)美国人口老龄化现状(3)美国养老产业政策制度1)美国退休养老金——“三支柱体系”2)美国医疗保障体系(4)美国养老产业市场规模1)美国老年人的收入情况2)美国老年人的支出情况(5)美国养老产业细分领域(6)美国养老产业典型模式(7)美国养老产业经验借鉴2.2.2 日本养老产业发展经验(1)日本养老产业发展概况(2)日本人口老龄化现状(3)日本养老产业政策制度(4)日本养老产业市场规模(5)日本养老产业细分领域(6)日本养老产业典型模式(7)日本养老产业经验借鉴2.2.3 瑞典养老产业发展经验(1)瑞典养老产业发展概况(2)瑞典人口老龄化现状(3)瑞典养老产业政策制度(4)瑞典养老产业市场规模(5)瑞典养老产业细分领域(6)瑞典养老产业典型模式(7)瑞典养老产业经验借鉴2.2.4 新加坡养老产业发展经验(1)新加坡养老产业发展概况(2)新加坡人口老龄化现状(3)新加坡养老产业政策制度(4)新加坡养老产业市场规模(5)新加坡养老产业典型模式(6)新加坡养老产业经验借鉴2.3 国际养老产业发展趋势分析2.3.1 “居家养老”开始增长2.3.2 “异地养老”规模扩大2.3.3 “老年社区”成新亮点2.3.4 老年服务市场发展迅速2.3.5 老龄商品市场推陈出新第3章:中国养老产业发展现状分析3.1 中国养老产业发展现状3.1.1 中国养老产业发展历程3.1.2 中国养老产业所处阶段3.1.3 中国养老产业需求分析3.1.4 中国养老产业供给分析3.2 中国养老产业投资效益3.2.1 中国养老产业营收规模3.2.2 中国养老产业成本规模3.2.3 中国养老产业利润规模3.2.4 中国养老产业投资效益3.3 中国养老产业发展瓶颈3.3.1 中国养老产业供需瓶颈分析3.3.2 中国养老产业政策瓶颈分析3.3.3 中国养老产业观念瓶颈分析3.3.4 中国养老产业配套设施瓶颈3.4 中国养老产业发展趋势3.4.1 中国养老产业发展升级趋势(1)宏观机制升级(2)养老模式多元化(3)养老服务信息化3.4.2 中国养老产业市场规模预测第4章:养老产业市场竞争状况分析4.1 我国养老产业市场竞争格局分析4.2 养老产业投资兼并与重组分析4.2.1 养老产业投资兼并与重组整合特征4.2.2 国际养老产业投资兼并与重组分析4.2.3 国内养老产业投资兼并与重组分析4.3 典型企业投资兼并与重组路径4.3.1 国际典型企业投资兼并与重组路径(1)高利泽集团(2)AVEO企业(3)欧葆庭集团(4)DomusVi集团4.3.2 国内典型企业投资兼并与重组路径(1)金陵饭店进军养老企业(2)金鹏集团进军养老企业(3)复星集团进军养老企业第5章:中国养老产业细分市场分析5.1 养老服务市场分析5.1.1 中国养老服务业发展历程5.1.2 中国养老服务业发展现状5.1.3 中国养老服务业市场容量(1)市场需求情况1)医疗服务需求2)护理服务需求3)家政服务需求(2)市场供给情况1)养老机构数量2)养老床位数量3)养老机构职工人数5.1.4 养老服务业市场化发展(1)市场化方式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新思路(2)市场化方式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新途径(3)市场化方式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新模式5.1.5 中国养老服务业发展潜力(1)老年健康服务需求多样化(2)政府对养老业发展日益重视5.1.6 中国养老服务业投资情况5.2 养老地产市场分析5.2.1 中国养老地产业发展历程5.2.2 中国养老地产业发展现状(1)养老地产行业有众多人口的支撑(2)老年消费者对养老地产的购买力不断提高(3)购房者对老年房产的购买意向逐渐增强(4)老年人养老逐步走向集中养老转移(5)“421家庭“加快养老住宅的发展(6)国家鼓励开发商进行老年人的住宅开发(7)北京和上海等地的老年住宅比较火热5.2.3 中国养老地产业市场容量(1)市场需求状况(2)市场供给状况5.2.4 中国养老地产业存在问题5.2.5 中国养老地产业开发模式5.2.6 中国养老地产业发展潜力5.2.7 中国养老地产业发展趋势(1)综合性住宅成养老地产主导产品(2)市场竞争激烈,设计更看重细节(3)更加注重以人为本的开发理念(4)将细分不同消费档次老年消费群体(5)功能齐全小户型是重要选择(6)项目开发逐步从主城区向郊区转移(7)“山水型”项目更受消费者青睐(8)开发不再片面追求规模与档次5.3 养老日用品市场分析5.3.1 中国养老日用品市场发展概况5.3.2 中国养老日用品市场发展现状5.3.3 中国养老日用品市场容量分析(1)市场需求状况(2)市场供给状况5.3.4 中国养老日用品市场存在问题5.3.5 中国养老日用品市场发展趋势5.4 养老文化娱乐市场分析5.4.1 中国养老文化娱乐业发展概况5.4.2 中国养老文化娱乐业发展现状5.4.3 中国养老旅游业市场容量5.4.4 中国养老旅游业存在问题(1)针对老年游客的旅游服务项目专业性不强(2)老年旅游服务产品缺乏针对性(3)老年旅游市场供需失调(4)旅游保险险种缺乏5.4.5 中国养老旅游业发展潜力(1)老年旅游市场开发效益1)经济效益2)社会效益(2)老年旅游产品购买力分析(3)老年旅游需求强度分析(4)老年旅游市场开发风险5.4.6 中国养老旅游业发展趋势(1)增长持续化(2)市场国际化(3)消费小康化(4)需求层次化(5)出游远程化(6)服务特殊化5.5 养老金融保险市场分析5.5.1 中国养老金融保险业发展历程5.5.2 中国养老金融保险业发展现状5.5.3 中国养老金融保险业市场容量(1)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员规模(2)商业养老保险参保人员规模5.5.4 中国养老金融保险业存在问题5.5.5 中国养老金融保险业发展潜力5.5.6 中国养老金融保险业发展趋势5.6 其他养老产业细分市场分析5.6.1 中国老年教育市场分析5.6.2 中国老年就业市场分析第6章:中国典型养老模式比较分析6.1 我国主要养老模式6.2 居家养老模式分析6.2.1 居家养老模式主要内容6.2.2 居家养老群体数量规模6.2.3 居家养老服务市场规模(1)生活照料型居家养老(2)医疗保健型居家养老6.2.4 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困境6.2.5 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发展趋势6.3 社区养老模式分析6.3.1 社区养老模式主要内容6.3.2 社区养老群体数量规模6.3.3 社区养老服务市场规模6.3.4 社区养老服务模式困境6.3.5 社区养老服务模式发展趋势6.4 机构养老模式分析6.4.1 机构养老模式主要内容6.4.2 机构养老群体数量规模6.4.3 机构养老服务市场规模6.4.4 机构养老服务模式困境6.4.5 机构养老服务模式发展趋势6.5 各类养老模式比较第7章:互联网背景下养老产业的市场机会分析7.1 我国互联网行业发展现状分析7.1.1 互联网普及应用增长迅猛(1)网民规模及普及程度(2)网民上网设备情况(3)网民各类网络应用情况1)各类网络应用2)手机网络应用7.1.2 移动互联网呈爆发式增长(1)移动网民规模(2)移动网购市场7.2 互联网给养老产业带来的机会7.2.1 传统思维下养老产业存在的问题7.2.2 互联网给养老产业带来的新机会7.3 互联网思维下养老产业新模式7.3.1 养老产业植入互联网思维的必要性7.3.2 互联网思维下养老产业新模式分析(1)用户定位(2)组织形式(3)平台使命(4)平台战略(5)平台商业模式7.4 养老产业O2O平台建设典型案例7.4.1 南北巢集团(1)集团发展概况(2)集团用户定位(3)集团组织形式(4)集团平台建设(5)集团商业模式7.4.2 金太阳老年综合服务中心(1)中心发展概况(2)中心用户定位(3)中心服务形式(4)中心平台建设(5)中心商业模式7.4.3 云家政(1)企业发展概况(2)企业用户定位(3)中心服务形式(4)企业平台建设(5)企业商业模式第8章:中国重点区域养老产业发展潜力分析8.1 北京市养老产业发展潜力分析8.1.1 北京市养老产业发展现状8.1.2 北京市养老产业市场规模(1)养老机构(2)养老保险(3)寿险8.1.3 北京市养老产业经营效益8.1.4 北京市养老产业需求潜力(1)老龄化人口驱动分析(2)经济收入驱动分析8.1.5 北京市养老产业优惠政策(1)养老政策(2)养老公寓优惠政策(3)老年健康服务政策………………

养老地产有哪些开发模式

爱出轨
孰得其久
中国步入老龄化的一个地段,现代的养老地产的建设也越来越多了。养老建设的设计模式有很多种!我们远景设计研究院在针对现代养老地产的建设开发过程中问题,提出了15种开发模式。分为5大类!  第一类:与社区共同建设  模式1:专门建设综合型养老社区  综合型养老社区是指为老年人提供的,包含养老住宅、养老公寓、养老设施等多种居住类型的居住社区。社区中除了有为老人提供的居住建筑之外,还会有老年活动中心、康体中心、医疗服务中心、老年大学等各类配套设施。其开发主体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既可以是民营企业,也可以是由政府投资进行建设。  模式2:新建大型社区的同时开发养老组团  一些房地产开发企业在开发大型居住区楼盘时,会考虑划分出一部分区域专门建设养老组团。这种开发模式有利于带动企业转向新的客户群,走产品差异化路线。养老组团与社区其他组团能够共享配套服务资源,降低配套设施的建设量。  模式3:普通社区中配建各类养老产品  据调研,许多六七十岁、身体较为健康的老人都会辅助子女照顾下一代,老人需要与子女住的近一些。而为了避免由于生活习惯差异而产生矛盾,老人和子女更愿意选择分开但邻近居住。因此普通社区中配建一些养老居住产品,可满足老人与子女在同一社区就近居住的需求。这种“全龄社区”的居住理念能够较好的符合我国现阶段国情,将会是较受欢迎的一种养老居住模式。  模式4:成熟社区周边插建多功能老年服务设施  在几个社区之间插建养老设施将会是一种较为有效的开发模式。  第二类:与相关设施并设  模式5:与医疗机构结合,就近设置养老设施  目前国内一些养老机构希望与医疗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使养老设施或养老社区与医院就近设置、共同建设。这种“医养结合”模式的特点在于,能够将优质的医疗资源引入养老项目,从而提升项目的核心竞争力,使老人感到居住在其中较有安全保障。  模式6:养老设施与幼儿园并设  养老设施与幼儿园共同设置是一种较好的模式。这种模式既能迎合老人愿意与儿童共同在一起的心理,又能够将养老设施与幼儿园进行统一建设和管理,节约建造和人力成本。  第三类:与旅游或商业地产相结合  模式7:与教育设施结合,建设养老公寓  与大学等教育设施相结合的养老社区也是很受欢迎的。目前有很多“高知老人”在退休后希望能够继续学习、发挥余热。养老社区、老年公寓若能靠近大学设置,并让老人享受一部分教育资源,则会与他们的需求更加吻合。  模式8:在旅游风景区中开发养老居住产品  养老地产与旅游、休闲、养生产业相结合是较为合适的一种模式。目前市场上已经有一些开发商尝试在开发旅游地产的同时,加入养老养生、康复保健、长寿文化等理念。这类养老项目一般会选在具有较好的风景资源或特色文化资源的地区,例如海南、广西、云南等地。  模式9:与商业地产结合,开发老年公寓  在城市中心区等繁华地段进行商业地产开发时,搭配建设老年公寓,也是一种较为新颖的模式。对于一些居住在北京、上海、香港等大城市的老年人而言,他们希望能享受城区中便利的商业、休闲配套资源,而当他们需要护理时,往往更不愿放弃城区的优质医疗资源。  第四类:与国际品牌接轨  模式10——引入外资,建世界型连锁老年设施  目前一些国际养老机构或投资企业试图开拓中国市场,建设连锁型老年设施,以缓解其国内的养老压力。例如欧洲一些国家的养老服务成本非常高,他们希望能在劳动力相对低廉的国家拓展市场,选择地域和气候条件较好的地区建立养老设施,让老人在比较健康的年龄段到这里养老。  模式11——与国际知名养老品牌共同开发,引进管理模式  最近的养老地产开发热潮促使很多开发商、投资者或政府人员都到国外参观考察,从中看到了很多先进的管理模式,并希望能够将其在国内推行和实现,例如引进国外老年运营管理团队,或与国外知名养老品牌共同开发等。这种模式有一定的可行性,但要注意将其“本土化”。  第五类:其他方式转型  模式12——与保险业结合,利用险资投资养老地产  目前保险资金介入养老地产的情况已经开始出现。从险资的特征来看,由于其资金规模较大,回报要求低而周期又长,相比来说更为适合投资养老地产,也有利于养老地产的灵活经营。未来保险业可能会成为养老产业重要的投资主体之一。  模式13——与护理服务业结合,将原有优势注入养老地产  在对日本养老产业的研究中发现,一些企业从为老年人提供上门洗浴、上门护理等服务开始,逐步向养老地产方向转型,并最终获得成功。这些企业最初在护理服务方面积累的丰富经验和客户群是其项目成功的关键因素。  模式14——利用自身独特资源转型开发养老地产  在我们所接触到的项目中,曾碰到过酒店管理公司希望转向投资养老地产的情况。这类公司具有自身独特的资源优势,一方面酒店的服务管理形式与养老设施有相通之处,很多经验都能够应用于养老设施的管理服务中,另一方面也可以尝试利用旧酒店改造为养老公寓,或在酒店中提供养老服务等。  模式15——将旧的国有资产盘活,改造为老年设施  可将一些闲置的国有资产盘活,改造为老年设施,例如城里的旧医院、办公楼、小学、幼儿园、私人物业用房等。这些国有资产所在区位较好,在城市中的分布相对均匀,比较适合进行改建。  以上我们远景设计研究院(四零零-零二三-二二零六)总结出来的养老地产的模式。但在这些模式中不是很适应中国国情,所以参考时请注意。楼上所说的三种是最为常规的三种。

进行养老公寓发展现状及前景研究对社会发展有什么意义

安全期
荷包蛋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养老公寓行业发展前景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前瞻》显示, 老龄化进程在加快,家庭养老功能在日益弱化,我国人口老龄化是在经济还不够发达、物质条件尚不充裕的情况下到来。目前的情况是,单靠政府的力量来发展养老福利事业是不现实的。空巢是我国人口老龄化当中特别是人们的生活方式、观念转变当中产生的一种客观必然的现象。据有关统计,在老年人口中,城市曾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的老年人占38.7%,继续从事有收入工作的老年人占5.2%;农村老年人从事农业劳动的占36.4%。老年人住宅问题在21世纪中国老龄化的今天已经涉及到千家万户,关心老年人住宅——老年公寓的建设,不仅仅是关怀老人住宅的问题,并且也直接关心我们自己的未来,建设老年公寓应得到全社会的关注与支持。老年公寓建设兴起于70年代的北欧,它是专门为老年人而设计的,尽量考虑到老年人的各种生活需要和实际承受能力,具有老年人日常生活所需的各种服务设施,它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老年人聚居区域,而是一种新型的房地产开发类型。鉴于对老年人群住宅消费的调查与预测,可以说,现在着手进行老年公寓的研究开发,是市场的契机也是时代的要求;既具有理论意义,又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想从事养老产业,不知道如何去做。 现在有一块地,资金也都到位,但是地理位置不太好,如何做养老地产?

吾岂
环保路
你好,地产转型做养老是一个趋势,您提到的这些问题是一般投资人都会遇到的问题。首先我们做个区分,这块地如何规划是当务之急,做地块规划时不仅要考虑建筑层面的东西,更要考虑您以后要为什么人服务,什么类型的客群,因此,做规划前需要市场定位,需要调研;市场定位确定之后,就是根据定位去设计您的产品,做具体的功能布局规划等了。老人引流的问题其实就是如何做营销的问题,这个出了日常的宣传策略以外,例如主干道上的路牌,还可以做一些针对老人的活动,比如说进驻到别的社区进行宣传,免费为老人提供修脚等很小的服务,接送老人到您的地方参加活动,并赠送小礼物。这些,多频率的活动往往使老人对您的物业有非常好的印象。当然,这是建立在您前期对市场有充分了解,整体的策划做的比较好的基础上。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厚朴养老李颍娜感觉你很专业能告诉我你也是做养老这一块的吗定位最重要。这得看你想做哪方面的。但据我所知,现在政府是不允许私人涉足养老方面的。你了解的应该不太对

关于养老保险制度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论文需要,很急,希望得到帮助

赵浣
落花生
国内农村社会保障政策研究现状目前,城市居民大部分都已纳入了社会保障体系。然而在农村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农民还没有得到最基本的社会保障,目前农村社会保障仍是中国社会保障建设中最薄弱的环节。为了适应深化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的基本要求,实现国家多次提出的健全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宏伟目标,近年来对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发展和改革等问题进行了大量深入的调查研究。并从宏观的角度,就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立的必要性、存在的问题、实践中的区域差异、今后发展方向、对策和建议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和研究,其中既有共识也存在争议。现就几个主要问题综述如下:1.建立全国范围内统一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现实可行性争论近年来,学术界和政府实际工作部门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存在着一些不同看法。其主流观点认为,依据农村经济发展状况,中国现阶段尚无能力建立全国范围内统一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杨翠迎、张晖等人对中国农民社会养老保险的经济可行性进行分析后认为:目前建立全国范围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不可行的,只有东部和中部一些省份才具备开展这项工作的条件。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建立中国范围内统一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是可行的。但要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分步骤、分阶段、“渐进式”发展。任保平认为:应从实际出发,走“渐进式”发展的路子,坚持社会保障范围由小到大,项目由低到高,积极稳妥地建立起低水平、全方位、不遗漏、多层次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2.经济因素对构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影响占主流地位的观点认为:经济发展水平是制约农村社会保障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制定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实施目标必须以经济发展水平为重要依据,社会保障水平必须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在建立全国统一的或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目标可行性的讨论中,不少观点多是强调经济因素的影响作用。另一种观点认为,不能片面夸大经济因素对构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影响。经济因素并非是建立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体系的唯一充分条件,政府在社会保障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是搞好农村社会保障体制建设的重要保障。3.土地社会保障功能在构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关于这一问题的讨论,学术界也存在着明显分歧。主流地位的观点:强调土地保障功能在农村以及全社会稳定中的重要性,认为必须“以土地承包权为主要依据”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孟祥林指出:这里所指的“土地承包权”是:创新土地流转制度、更新与变革土地保障形式意义上的“土地承包权”。可以把土地保障分为两种形式:一是直接的传统意义上的保障,土地由各家各户农民耕种,用所生产的产品来满足农民的基本生活需要;二是间接的与使用权流转相联系的保障,即在坚持农户对土地承包权不变的前提下,土地集中耕种和规模经营,农民依据自己的土地承包权得到用以保障基本生活的相应收益。4.构建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对策和建议在构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过程中,应注重转变政府和学术界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中的“重城镇轻农村”的观念。一是各级党政部门在思想上要高度重视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积极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力争早日建成我国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二是进一步加强农村社会保障理论研究,以指导中国农村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的实践。三是搞好农村社会保障的普及教育和宣传,增强农民的社保意识,调动农民参与社会保障的积极性。四是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增强集体补贴能力和个人缴费能力,为农村社会保障提供强大的经济基础。五是建立和健全农村社会保障机构,实现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科学化、社会化、法制化,加强社会保障法制建设。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快农村社会保障的社会化进程,分步骤、分阶段在全国范围内的农村逐步建立起能够替代家庭和土地社会保障模式的低水平、广覆盖、多层次、不分地区、不分年龄、性别和不分职业的全体农村公民均能享受的社会保障制度,是构建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最终目标和发展趋势,进一步树立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势在必行的理念。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作为人类文明进步的产物和工业化发展的结果,在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由于理论支撑、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社会制度及经济发展模式、水平等因素的差异性和一国发展需要,不同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也会存在差别。不过,我们可以从发达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模式中借鉴合理成分从而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国外以美国为例一、美国社会保障制度形成的背景分析凯恩斯主义主张国家全面干预和调节经济生活,否定了“供给自动创造需求”的萨伊定律,认为资本主义存在生产过剩经济危机和失业问题,其原因在于有效需求不足。所谓有效需求是指市场上有支付能力或有购买力的需求,并且是社会总需求。总需求包括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由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和流动性偏好规律导致有效需求经常低于社会总供给,造成就业小于充分就业水平。针对有效需求不足造成的失业问题,凯恩斯提出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用举债方法扩大政府支出,承担公共事业投资,承担社会福利责任,对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实行社会救济,对私人企业进行订货和贷款。凯恩斯还主张实施补偿性财政政策,根据经济情况变化,有意识地扩大或紧缩政府支出,使财政起到反危机的作用。凯恩斯主张实施扩张性货币政策,由政府增发货币,刺激投资。凯恩斯主义从维系再生产的角度出发,主张通过财政政策大幅提高社会福利水平,属于有限再分配,以此理论建立的社会保障制度属于有限责任的社会保障,强调个人责任,政府负担较轻,政府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干预也是有限的,以实现充分就业为目的。在凯恩斯理论基础上建立的美国社会保障制度被称为保障型社会保障制度,在该制度模式中,政府、企业和个人都是责任主体,在不同的保障项目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如在社会保险中,企业和个人是主要缴税人或缴费人,政府充当最后责任人;在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中,政府是最主要的责任人。二、美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效应分析社会保障制度作为社会经济制度,属于上层建筑,是由经济基础——社会生产力水平所决定的,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高,则社会保障的项目更齐全、覆盖面更广、保障标准更高,这也是发达国家社会保障水平普遍高于发展中国家社会保障水平的根本原因。美国社会保障立法虽然较晚,但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超常规发展,其立法种类、保障范围与水平均达到美国经济发展和资本增值所提出的基本要求。社会保障制度对美国社会经济发挥了以下积极作用:一是维护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和促进社会生产率稳定提高,在一定程度上调节了美国经济的运行状况,如通过强制性保险和补助性救济及工作性培训使劳动力得到保护并适应经济结构调整的变化,又如为经济发展积累资金;二是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如降低贫穷人口的比重,在一定时期内补偿失业者,照顾弱势群体,通过收入累进税和社会福利开支调节经济周期,通过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以促进资源配置等。此外,美国的公共年金计划是发达国家中运行最有效的,与其他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相比,其特点是低税率、低保障水平,一个重要原因是退休金的工资替代率低,从而为企业年金的发展留下很大的空间,促进了基金业乃至整个金融业的发展,成为社会保障促进经济增长的一个典范。三、健全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思考美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背景和理论基础之上的,也是和该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从总体上看美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对其国家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美国多年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对于我们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建立健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一)明确指导思想首先,应以马克思关于社会总产品分配的学说为理论依据,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提出“六个必要扣除”,其中扣除的“用来应付不幸事故、自然灾害等的后备基金或保险基金”和“为丧失劳动能力的人等设立基金,总之,现在所谓官办济贫事业的部分”就是建立社会保障基金的来源。其次,应以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等领导同志的社会保障思想为指导。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要正确处理“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必须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方面的利益,“拿工人来讲,工人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他们的劳动条件和集体福利就需要逐步有所改进”。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出,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上述重要论述都是我国建设社会保障制度的指导思想。(二)扩大社会保障范围,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社会保障制度作为上层建筑,是以一定的社会生产力水平为基础的,社会保障水平要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总结美国的经验教训,我们发现,当社会保障水平限制在经济发展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时,社会保障制度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两者是良性互动的,而当社会保障支出的增长超过经济增长时,社会保障就会引发财务危机,损害了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较低的生产力水平决定了我国社会保障只能实行“广覆盖,低水平”,并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相应提高,但是有一个逐渐推进的过程。当前,我国应当继续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推进做实个人账户扩大试点工作。健全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健全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快建立适合农民工特点的社会保障制度,特别是全国范围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重点推进农民工工伤保险和大病医疗保障工作。(三)完善社会保障负担模式由于我国是社会市场经济国家,国家和市场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国的社会保障形式,既不采取完全市场形式,也不采取国家包揽形式,而是将效率与公平、自由市场与国家干预结合起来,在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之间求得平衡,在社会保障领域,主张国家负责与个人负责并重,走国家和市场共同负担的社会保障模式,由国家、非政府机构和个人共同参与提供保障,国家提供非普遍的社会服务,帮助最需要帮助的社会成员,提倡发展私人的和志愿的福利事业作为补充,引进竞争机制和消费者选择福利服务的自由。在这里我们强调要正确处理社会保障制度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从社会保障制度的社会稳定功能角度出发,为保护社会弱势群体,国家或政府应承担制度的设计、执行和调整等职责,还要负责筹措资金和承担最后资金责任;从社会保障制度的经济发展功能这个角度出发,它是国家管理经济的一种宏观调控工具,它的运行应建立在市场这个基础之上,以成本效益分析作为服务是由国家提供还是由市场提供的衡量工具,这一点也为20世纪70年代以来社会保障私有化改革取得的成效所证明。(四)充分发挥社会保障的功能充分发挥社会保障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双重功能。社会保障制度保护了社会弱势群体,具有社会稳定功能,还可充当需求管理工具,以及通过社会保障基金的有效管理推动资本形成和经济增长,发挥经济发展功能。因此,改革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也须充分发挥上述两重功能。以我国正在改革和完善的养老保险制度为例,社会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分开管理、做实个人账户,一方面可以为迎接人口老龄化做好充分的准备,消除后顾之忧,稳定人心,另一方面,还要创造条件让养老基金投资于资本市场,既实现保值增值,又促进经济繁荣。在社会保障体系方面,在社会保险制度上尝试建立基本保险、强制性企业保险和个人储蓄性保险相结合的多支柱体系。参考文献:[1]徐丙奎.西方社会保障三大理论流派述评[J].理论参考,2007,(4).[2]邓大松.美国社会保障制度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楼主您不知道看看内容自己总结一下么。。。别人又不知道你的l论文要写什么。。。。扩展阅读:【保险】怎么买,哪个好,手把手教你避开保险的这些"坑"

跪求社会实践调研题目

堀司
乐广
100个社会实践报告题目大全 2016-12-13 14:54:00 来源: 网络综合 [手机版] [下载Word文档] 报告网权威发布100个社会实践报告题目大全,100个社会实践报告题目大全相关信息请访问无忧考网报告频道。 一、社会学类   1.建设和谐社区的典型调查   2.大学生对明星“跳槽”国外的看法   3.大学生对于运动员商业产权的归属问题的看法   4.大学生对网络舆论的影响的看法   5.大众对******城管翻供的做法有何质疑   6.大学生对大学生犯罪的看法调查   7.民众对“小悦悦事件”的看法调查   8.大学生对中国“食品安全”的看法调查   9.当前就业方式、就业观念变化调查研究   10.网络社会中人们交往关系的变化调查研究   11.目前大学生的就业情况调查研究   12.社会诚信度现状及其影响调查与分析   13.大学生对形式主义及如何对待形式主义的意见调查   14.乡镇教师工作与生活状况的调查   15.大学生假期生活的调查与思考   16.各阶层人员体育锻炼状况调查   17.大学生入党及入党动机的调查   18.农村党支部和党员带领群众奔小康的先进事迹调查   19.大学生恋爱观现状调查与分析   20.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成效和经验的典型调查   21.当代青少年对家务活看法调查   22.中学生对哈韩族哈日族的看法调查   23.大学生对网络大型游戏的看法调查   24.当前电子网络发展及其社会影响   25.城市居民闲暇生活方式调查   二、经济管理类   26.城镇居民对房价问题的看法调查   27.电子商务在某一行业的应用调查与分析   28.对中国政府财政收入飞速增长的看法调查   29.对2011年经济工作“稳中求进”的看法调查   30.2011年老百姓最关心的事的调查和分析   31.关于各地旅游资源开发的调查   32.信息化对企业价值增值作用调查与分析   33.大学生从众消费心理的调查   34.大学生消费状况与农村家庭承受能力的调查   35.中国房地产业发展现状调查分析   36.CPI高涨背景下消费习惯的改变   37.新型科技企业的定位和管理调查研究   38.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企业典型调查   39.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保障体系问题   40.假日经济发展调查   三、科技类   41.关于中小城市周边水污染情况的调查   42.绿色照明问题研究   43.农村水电资源使用效率调查   44.关于怎样营造低碳社会的调查   45.大学生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认识与应对   46.乔布斯的死对苹果公司和对中国有什么影响   47.关于街道垃圾分类的调查   48.农村养殖及种植业科技含量的调查   49.科教兴乡、兴县、兴市的典型调查   50.《城镇燃气管理条例》施行对当地节能有什么影响   51.两型社会建设中工业节能问题研究   52.当地环保节能措施及状况调查   53.政府对环保节能企业的支持措施调查   54.新型节能环保家电的开发与市场   55.干电池对环境的危害的调查   56.对教学中科技辅助的状况调查   57.可再生能源利用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四、教育类   58.高校学生社团(学生团体)状况调查   59.对我校大学生消费状况的调查   60.政府如何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调查   61.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意义和途径方式调查研究   62.大学生的就业实践与高等教育改革的研究   63.流行文化对青少年影响调查与研究   64.大学生兼职的调查   65.新形势下,社会(企业)对高校人才需求特点调查分析   66关于调整教育结构,扩大高等教育规模的调查研究   67.对于大学生如何处理学习与活动的调查分析   68.大学生对当前课程安排的看法调查。   69.经济落后地区农民对子女上学的心理状况调查   70.本地区义务教育发展状况调查   71.大中小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与继承程度调查   72.当代大学生人生追求及信仰的调查与分析   73.大学生如何看待党内****问题的调查   74.当前少数民族教育发展调查   75.从学生角度谈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建议   76.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调查研究   77.当代青年个性化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78.农民工子女教育状况调查   五、法制类   79.谈谈政府招标购买“问题校车”的看法   80谈谈现购令发布后对房价的影响。   81.金正日过世后,大学生如何看待当前韩朝关系发展问题。   82.中国对欧美政策的看法   83.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调研   84.探讨当代大学生如何维护自己的权益   85.中国环境保护问题的法律对策调查研究   86.社会公平感与纳税行为的关系研究   87谈谈中国贫富差距过大带来的影响。   88.谈谈政府对三无五保人员的政策和效果   89谈谈关于“无地铁,不城市”的看法   90.大学社对中国各种“门事件”的看法。   91.当前农村干部及群众法律意识的调查   92.当地政府采取的推进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的措施   93.老百姓的法律普及程度调查   94大学生对于中国当代富二代频繁炫富的看法   95.谈谈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和中国未来经济走向。   96.食品卫生安全监管体制、机制与状况的调查研究   97.老百姓关于反腐倡廉的看法   98.农村税费改革对当地农村生活的影响   99.创建节约型社会的对策   100.当代大学生对于中小学生安全问题的看法

分析加息对房地产、股市、出口、储蓄、消费等带来的影响?

辞毋
  一、我国储蓄屡创新高  近10年间,中国人民银行已连续数次调整储蓄利率。尽管利息一降再降,但我国的居民储蓄率却节节攀升,每年以0.5个百分点的速度一路高涨。  2006年1月15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最新报告显示,截至05年12月末,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突破14万亿元,达到141050.99亿元。数据显示,05年12月末,我国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为28.72万亿元,同比增长18.95%。  这是05年一年内,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连续跨越的第三个万亿元大关。05年1月,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突破12万亿元,5月份即突破13万亿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一直保持了较高的增速,其发展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储蓄存款持续增长阶段(1978年到1988年)。这一阶段储蓄存款平均每年增长30%以上。  2.储蓄存款高速增长阶段(1989年到1996年)。这一阶段在基数已经较大的情况下,储蓄存款余额继续保持旺盛的增长势头。这一时期储蓄存款余额的年均增长率达到31.6%。  3.储蓄存款减速增长阶段(1997年到2000年)。这一阶段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继续增长,但储蓄存款余额的增长速度开始下降,增长率从94年的41.5%,一直下滑到98年、99年、00年的15.4%、11.6%、7.9%。同时,新增储蓄存款的增长速度开始出现负值。  4.储蓄存款恢复性增长阶段(2001年至今)。这一阶段居民储蓄资金经过99年下半年和00年明显分流之后,01年居民储蓄分流明显减缓,储蓄存款增长速度重新加快,定期储蓄占比提高,存款的稳定性有所增强。  二、储蓄存款余额屡创新高伴随着消费率的持续走低  人民币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已经突破14万亿元,创造了历史新高。储蓄存款的不断增多,对老百姓而言,是一件好事,因为总体上老百姓可支配的资金越来越多了。而在储蓄额不断攀升的同时,居民最终消费率却在连年下降。数字显示,近5年我国居民最终消费率持续走低,分别为61.1%、59.8%、58.2%、55.5%、53.9%。十年来,我国最终消费率平均为59.5%,比世界平均消费率低近20个百分点。  从储蓄反映出来的越来越富裕的中国人却与最终消费率的连年下降相伴随,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消费信心缺乏  消费信心用来概括影响居民消费的各种因素的总合,这些因素包括一个国家的宏观政策、经济发展情况、居民收入增长率、人口年龄结构以及文化背景等。缺乏消费信心是致使我国居民最终消费率持续低下的原因之一。  首先,经济体制改革的纵深发展使得消费者对未来收入支出的不确定性增强。近年来,我国体制改革向纵深进展,陆续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如住房、教育、医疗等制度的改革。虽然这些改革措施从长远看有利于经济发展,但从短期看,居民对未来收入和支出的不确定性预期提高。消费信心的缺乏,使得老百姓在考虑收入的支配时,预防意识明显增强。  其次,我国目前的人口结构特征使得总体上表现出来的社会总体消费信心不高。一般来说,低龄及高龄两个年龄段的人口对储蓄的贡献小于中青年龄段,因为除了收入上具有优势以外,中青年还要面临“上有老、下有小”等生活压力,因而消费信心减弱,储蓄动机增强。我国目前人口的平均年龄水平正处在对储蓄贡献最高的时段。  最后,消费环境的不够透明、不够规范也降低了人们的消费欲望。储蓄率居高不下,而消费支出却没有同比增长。除了提高收入,让老百姓手中有的钱外,排除非收入制约因素对刺激消费同样重要。非收入制约因素包括行业垄断、商业欺诈、信息不对称、流通存在问题、产品不对路、供给质量不高、服务不到位等。  2.住房、教育、医疗负担沉重  众多研究和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居民在住房、教育和医疗方面的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比较高。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05年社会蓝皮书》中的调查显示,子女教育费用、养老、住房排在居民总消费的前三位;而人民银行04年第四季度关于“储蓄目的”的调查也显示,居民储蓄的目的依次是“攒教育费”、“养老”、“买房装修”。住房、教育、医疗方面的负担使得我国居民以支付这些支出为目的的储蓄意愿很高。  首先,近年来教育费用的持续攀升大大强化了居民的储蓄愿望,影响了城乡居民家庭的消费倾向。例如,据常州市城调队05年的抽样资料,家庭培养一个大学生,19年共需投入基础教育费用约13.1万元,比1999年的测算增加了5.1万元。  其次,不断上涨的房价已经超过了居民生活的承受能力。例如,目前在杭州、宁波和温州的市区,一套80平方米的住房价格是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7.54倍,大大超过了国际认定的发展中国家一般在4倍至6倍的标准。  最后,有资料显示,目前我国80%以上的劳动者没有基本养老保险,85%以上的城乡居民没有医疗保险。在群众看病贵、药品价格高等体制性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之前,居民消费意愿必然受到抑制。  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 张燕生 凡是有后顾之忧的人,薪水无论多少,都不敢乱花,因为父母妻儿不一定都有稳定的收入,医疗费用上、子女教育开支庞大以及养老制度不明朗。  3.消费主力军掌握的财富和储蓄存款余额相对较少  一方面,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已经突破14万亿元,相对于我国13亿人口来说,人均拥有的存款超过了1万元;但另一方面,我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基尼系数也在不断上升,目前已经达到0.447,已明显高于国际上收入贫富差距0.4的警戒线。这表明,不断递增的财富储蓄存款余额并不是平均分配给每一个百姓。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 郭国庆 受城乡人口比重和收入差距的影响,中国储户结构与收入不对称。人数最多的中小储户,拥有的存款并不多。因此,真正需要消费的人,口袋里没有足够的钱;而真正有钱的人,他们考虑的是如何使用现有资本使财富增长,而不是先把手中的这桶金消费掉。  据分析,贫富差距过大是导致银行储蓄不断攀升的主要原因。根据经济学的普遍规律,当个人财富达到一定程度时,其消费量将停止增长,而投资、储蓄在个人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将大幅增长。具体来说,高收入、中等收入、低收入三个阶层对储蓄、消费、投资的行为有较大差别。对高收入阶层来说,收入中用于日常消费的开支比例很小,的钱是用来投资的。在我国,由于投资渠道狭窄,一些人就只能选择将钱存在银行里。对于中等收入阶层,日常耐用消费品的普及程度已经很高了,而新的享受性消费热点尚未形成,加之高房价高教育费用等压力,这部分人的存款倾向增加。而低收入者由于许多方面都得不到相应的社会保障,即使有钱也尽量节约消费。  因此,要降低目前的高储蓄率,单纯从刺激居民的消费需求方面着手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增加社会的总体收入水平,并且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降低贫富差距。  4.投资机会,特别是金融投资渠道缺乏  从全球经济角度而言,我国居民储蓄率明显偏高,长期以来一直保持在40%左右,远远高于世界25%左右的一般水平。这其中除了我国所具有的储蓄传统外,把仅有的一点闲钱存到银行成为许多居民不得已而为之的理财方式。  中国人民银行上月公布的05年四季度城镇储户问卷调查结果也印证了目前我国城镇居民面临的储蓄“两难境地”:一方面大多数居民对利率水平的认可度降低,认为存钱的意义不大;另一方面,由于其他投资渠道不畅通,越来越多的城镇居民不得不选择继续把的钱存入银行。  调查表明,有62.1%的居民认为存款利率低,较上季提高2个百分点,但与此同时,在当前物价和利率水平下,认为“储蓄”最合算的居民人数占比为39.5%,较上季提高1.6个百分点,这一比例达到近两年的次高水平。  可以想象,在对利率水平认可度有所降低的前提下仍然追捧储蓄存款,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国目前投资渠道匮乏。而股市低迷不振,房市面临调控,以上两渠道分流储蓄能力减弱,又进一步带来居民储蓄保持较快增长、十余万亿元资金以存款方式保存在银行的结果。  首先,股市长期低迷已使越来越多的居民缺乏投资渠道和投资热情。我国资本市场形成资本的质量不高,投资者从上市公司获得回报少得可怜,这使得我国直接融资市场无法有效分流居民庞大的储蓄资金。  统计显示,1993年至2003年11年间,上市公司分红比例最低的为1997年的23%,最高的2001年也仅为56.5%。每年平均有65%的上市公司没有给予投资者任何回报。截至03年,连续三年派发现金红利的上市公司只有244家,其中只有85家上市公司的税后股息率超过国内1年期的定期存款税后利率。  投资股票收益低的现象使得投资者根本无从分享上市公司净利润增长的成果,更令资本市场的吸引力丧失殆尽。央行05年四季度的调查表明,只有5.1%的居民认为“投资股票最合算”。  其次,投资房地产在面临宏观调控的情况下,持币观望比例增加。在股市持续低迷的情况下,投资房地产一度是近年来部分居民认为“更为安全”的主要投资渠道。但05年下半年以来,受国家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影响,我国部分地区住宅价格增幅开始放缓,成交量大幅下降,原本有购房意愿的部分居民和投资者开始持币观望。央行05年第三季度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报告称,在房地产价格波动剧烈的上海,“未来三个月准备购房”的居民人数比例仅为7.3%,较上季下降3.7个百分点,创历史最低,居民购房观望气氛浓厚。与之相对应的,05年三季度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大幅增加。央行数据显示,05年三季度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增速由二季度的平均16%上升至17.5%,最高月份达到18.1%,增幅月环比也由二季度的平均相差0.3个百分点翻番至三季度的0.6个百分点。据分析,三季度居民储蓄意愿被再次激发,除了此次汇率改革人民币升值2%令居民对人民币信心增强这一因素外,与房地产宏观调控措施有效抑制了住房投资性需求,当前居民消费意愿和购房意愿回落关系密切。  最后,近年来新兴的理财投资由于缺乏诚信制度和相应的规范,始终未能成为居民重要投资渠道。虽然理财热在各城市兴起,部分居民也开始尝试以购买保险等理财产品作为投资方式,但由于这一新兴市场缺乏规范,产品过分宣传投资效应,加之一些代理商在推销中的违规行为,导致这一市场正在面临诚信危机,让消费者和投资者望而却步。  综上所述,其他金融投资渠道的不景气和不健全,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居民手中的闲置资金集中涌向了银行,形成了储蓄存款。  三、高储蓄率对我国经济的贡献与危害  近20多年中,我国储蓄率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至今,我国储蓄率大体维持在38%至40%左右,而同期储蓄率同样较高的日本、韩国,其储蓄率则处于31%至32%左右。  高储蓄率带对我国经济发展既有好处也有危害,这都与中国不同时期的具体国情有关。  1.高储蓄率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贡献  首先,改革开放以来,高储蓄率为我国经济增长提供了充足资金来源,是支持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  其次,源源不断的资金流保证了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增强了银行的稳定性。从银行角度而言,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背负大量不良资产的同时还能正常运转,其原因也在于储蓄率居高不下,银行有源源不断的社会资金流入。当前银行已有和已剥离尚未处理的不良资产、证券和非证券资产损失、保险业的投资损失和利差损失等积累的数额巨大,很难消化,如果不是高储蓄率的支撑,金融的运行和平衡就将被打破。  最后,高储蓄率伴随着高投资率,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贡献显著。最近10年间,中国以远高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投资率,实现经济高速增长,最根本原因在于高投资是以充分的国内储蓄为保障。储蓄是投资的来源,有了充足的资金供给,加上各方面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很高,存在着巨大的投资需求,在外部条件上形成了投资率上涨的压力。而投资正是我国经济近几年实现高速增长的最主要动力。  而对于普通百姓而言,14万亿的居民储蓄余额,意味着国民收入的不断提高使得人们有能力储蓄,这是看得到的财富。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 郑京平 从长期增长因素看,高储蓄率、高投资率以及比较旺盛的市场需求,还有充裕的劳动力,仍可以保持我国经济继续较快增长。  2.高储蓄率对我国经济的危害  事物都是两面性的,储蓄率居高不下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最近几年,在宏观经济总体形势的影响下,高储蓄率带来的问题越来越突出。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 周小川 我国过高的储蓄率值得担忧,不希望这种现象再继续下去。  首先,储蓄的高增长加大了银行的压力,极易形成和加剧银行的系统性风险。由于目前我国金融改革还没有到位,金融市场规模偏小,投资渠道狭窄,银行除了贷款给企业,很少有其他渠道来消化存款。储蓄转化投资的效率不高,就有可能导致银行业的风险累积。  其次,储蓄的高增长使我国形成了以银行贷款为主的融资格局,而债券和股票市场等直接融资却发展总体滞后,导致间接融资比例过大。结果企业融资高度依赖于银行体系,银行承担了一些本应由金融市场承担的风险,金融风险向银行业集中。  最后,我国经济中存在的投资率过高、较多依赖出口、消费率偏低等问题的根本原因,也在于我国的储蓄率过高。有关数据显示,今年前11个月,我国投资增长27.8%,依然保持高位。而过去几年,我国的储蓄率一直占到GDP的45%左右,这就意味着还有很大的资金等待投资。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主任 范剑平 高储蓄率必然导致高投资率,也就造成了产能过剩的局面,而我国连续多年高增长的投资依然无法完全吸收过高的储蓄率,而高投资率所形成的产能又不能被国内消费吸纳,这就形成了我国对外贸易顺差较大,而国内需求相对不足的局面。  四、降低储蓄率、扩大内需是保持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任务和重要手段之一  综合上文论述,高储蓄率对我国经济既有贡献,也有危害。仔细分析可以发现,在时间上来看,贡献地来自于过去,危害影响到未来;从性质上来看,贡献地指向我们应该竭力避免和改变的方面,危害主要针对我们要追求的方面。也就是说,我们经济发胀的目标是在不久的将来,让这种贡献无的放矢。这样,就目前的时间点和经济形势来讲,高储蓄率的危害成为了矛盾的主要方面。因此,为了保持我国经济在未来长期稳定的增长,降低储蓄率、扩大内需是不仅是重要任务,也是重要的手段.  参考资料:国研网宏观经济研究部编撰影响很小,因为现在的利率调整都是微调的,高利率的时代是过去的旧事了.

盖卫军跳楼事件是真,他是郝家镇大务村书记,从事房地产开发和经商,!很有钱!!

势荣
猎狼人
经济领路人 文明倡导者——记县人大代表盖卫军2015年01月16日 11:09 点击:601 文章来源:垦利报他,始终保持爬坡过坎的压力感,进位争先的使命感,干事创业的责任感,以担当的精神,率先带领干部群众开展村集体经济建设和乡村文明建设,扭转了郝家镇大务村的落后局面。他,就是县人大代表、郝家镇大务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盖卫军。曾经,大务村村民各自为主、一盘散沙,经济收入不高。盖卫军上任伊始,认真听取群众意见,分析集体的资源优势和环境的机遇挑战,鼓励村民解放思想,积极参与土地流转,靠集体的力量实现致富。盖卫军带领村民相继成立了大务村资产管理运营中心和西郊人力资源管理公司,实现了对集体资产的有效管理,解决了村里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发展了村经济。大务村的经济发展了,盖卫军又加大力度搞乡村文明建设。几年来,投资1000万元,进行全村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大力开展惠民、文化工程,全面改善村容村貌;开展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活动,传播正能量;为村民缴纳养老保险、老年人补助等,提高村民幸福度。现在,村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大务村已是垦利县乃至东营市的明星村,也是垦利县唯一一个市级文明卫生村。盖卫军扎实为民的精神得到了广大村民们的充分认可,但他却深感作为一名人大代表,自己做的还不够,与领导的期望和群众的需要还有距离。但他坚信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一定可以把大务村建设得更加美好。(记者 李长珍 通讯员 刘晟岐)和美幸福大务村区县新闻来源: 东营网2014-01-10 20:57评论东营网讯 垦利县郝家镇大务村地处东营市西城区城乡结合部、东营西郊现代服务区核心区,现有人口1446人、530户。这个村区位优势明显,交通运输便利,是一个典型的城郊村、区中村。近年来,该村紧紧抓住区位优势,积极参与东营西郊现代服务业建设,借势而起,开办企业公司、改造村民居住环境、加快土地流转、加大项目建设,迅速走出了一条打造服务业洼地、带动群众共同致富的特色新农村建设道路。  说起三年以前的大务村,谁说起来都直摇头,为啥?“样样拿不上台面,哪一项在镇上考核都是倒着数。”一点不夸张,大务村因为地处服务业和工业的核心区域,村民多年来都有在外打工的传统,留在村里大都是老人妇女和孩子,村两委班子散、村民思想保守、村集体负债多,是这个村长期以来的“三大难”。  守着个金山不会挖,为啥不能学学先进富裕村的致富经?新一任大务村领导班子开始认识到大务村的区位优势带来的不仅仅是打工就业的机遇,而是实现村集体经济腾飞转型、村民共同富裕的大好机遇。  说干就干。大务村新班子不等不靠,先从解放群众思想入手,带领群众到广饶、临沂、江苏等地参观学习,定时召开党员和群众代表会议,视野宽了,思想活了,民主多了,大务村干部群众的信心也就足了。2012年,这个村采用村委会领办、村集体入股的形式,多渠道筹集资金600万,注册成立了东营市润景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公司当年就创收500多万元,实现了村民家门口打工的愿望,更让大务村集体经济迅速脱贫。  地处东营西郊现代服务业的核心区,就要做好“服务”的文章。“方便群众、服务园区、壮大经济、村民增收”,按照这样的思路,大务村加快兴建服务设施建设。在大务村村东,一个占地3.3万平米的大停车场里,密密麻麻停满了近千辆新车和大型机械,场面甚为壮观。郝家镇最有名的就是汽车销售产业,但一直以来,车辆的存放一直是个老大难问题,大务村的这个大型停车场的兴建既解决了驻地企业和外来车辆的存放难题,又免费向本村村民开放,改善了村民的居住生活环境,更为村集体带来了可观的收入。近年来,大务村先后结合本村实际和优势,兴建了沿街商铺、集贸市场,为村民增收致富搭建了平台和载体。  当地服务业企业多,大务村也就成了大量务工人员集散的中心。眼睛不能只盯着硬件开发建设,还要在软件服务上上水平。大务村针对土地流转后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型就业需求和返乡农民工、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的需求,以及企业高素质、高技能人才需求,成立了西郊劳务市场。这个市场里,宽敞的交易大厅、齐备的教学设施、整洁的餐饮住宿环境一应俱全,这里兼具民工劳务市场、人才交流市场、就业培训中心等众多功能,驻地企业和务工人员在这里可以实现信息的双向有效沟通。目前这里已经成为了东营西郊劳务流通的重要中转站,成为了企业与农村、城市与农村重要的桥梁和纽带。  村集体收入高了,村民的腰包鼓了,相应的,群众对生活环境和质量的要求也就高了。该村抓住小城镇建设的机遇,按照“政府指导、集体运作、两区统建、迁建同步”的工作思路,大胆尝试,强力推进大务村居改造,一个环境优美、设施完善、宜居宜业城郊集中居住区正在拔地而起,500多户村民对于明年入驻和美新家园充翘首以待。为孩子们置办最好的校车,为孤残村民送米送面,给村民请老师授课,这两年来,大务村的村居建设、文化生活、儿童入学、老人养老、妇女活动等样样抓得紧、拿得起,各项考核指标实现了全面开花,村民生活水平也跨出了一大步。  农业是农村发展的根,大务村的农村发展不但没有丢,还要更上一层楼。大务村原先土地撂荒现象较重,为提高本村土地的集约化、规模化、科学化利用水平,该村确定了高效农业与城郊旅游业融合发展的思路,先后流转土地2000多亩,建设集有机蔬菜种植、野生动物养殖、生态度假会所等功能于一体的农业观光示范园项目,目前,该项目已经破土动工建设,建成后,仅此一项就可为村集体带来每年近千万元的收益。人才交流市场、美食城、润景教育大厦、舜景农业观光园、润景国际大厦……大务村的发展规划正在一项项从纸上落到地上,从想法变成现实。“2014年,村民人均纯收入翻一番达到30000元,到2015年,村民生活得全面实现小康水平。”大务村党支部书记盖卫军对村庄的发展信心满满。(记者 陶士健)郝家镇村集体经济百花争艳时间:2014-11-20 03:57:54 来源:大众日报 作者:李广寅 盖智广 王敬伟 责任编辑:郑泽川  □李广寅 盖智广 王敬伟 报道  本报垦利讯 “俺村成立了润景集团公司,下设5个分公司,今年预计可以增加村集体收入300万元以上。”垦利县郝家镇大务村党支部书记盖卫军介绍,大务村坚持“村委会引领、公司化运营”运作模式,村集体经济两年间实现了跨越发展。   大务村地处东营市西城区城乡结合部、东营西郊现代服务区核心区,村民多在外务工,是一个典型的城郊村、区中村。2011年底,大务村新一届村班子上任后,召开党员和群众代表会议共商发展致富路子,村民的思想得到了充分解放,并确定了“近学西水、远学华西”的奋斗目标。该村于2012年融资600万元注册成立了东营润景工程建设有限公司,公司成为大务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重要“跳板”,当年公司便创收500余万元,村集体经济变亏为盈,村民也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增收。同时,村里还投资开发了8600平方米沿街商铺,新建了润景停车场、集贸市场和西郊劳务市场,方便了村民就业、停车、致富,也进一步拓宽了集体增收渠道。  和大务村一样,郝家镇的多个村庄均处于东营西郊现代服务区的中心腹地,在大力发展服务区经济的背景下,如何使腹地内的村庄有更好的“出路”则成了政府的一项重要“课题”。面对发展带来的新问题,郝家镇坚持“一村一策、分类发展”的原则,借助多方扶持合力,积极探索发展村集体经济路子,采取“公司运营”、“合作经营”、“村企合作”等模式,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  为了帮助每个村都找到最适合的发展路子,郝家镇成立了村集体经济现状调研组,通过村委座谈、调查问卷、实地调研等方式,集中对全镇28个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进行了摸底调查。针对调查结果,制定出台了班子成员、镇域企业联系村制度,安排每名班子成员联系2个村,并为每个村安排了一家帮扶企业,为壮大村集体经济提供了援助。  在政府及企业的大力帮扶下,服务区“腹地”村庄的集体经济呈现出“百花争艳”的态势。后缪、后岳村、孟家村积极借助垦利县林业局、水利局等帮扶单位,设立苗圃、葡萄等种植基地,并成立了专业合作社,以特色种植发展村集体经济;十五图、候家、大赵、迟沙等村已与鲁百集团、胜凯化工、华众汽车、大恒水族等镇域企业达成协议,正在建设家庭农场或产业基地;耿家、宫家等村盘活集体闲置土地,通过土地发包发展村集体经济。  有了强有力的村集体经济做后盾,大务村先后实施了基础设施改善提升工程、乡村文明行动、贫困弱势群体帮扶工程,还积极推进村居改造。目前,大务村投资3.3亿元的和美家园集中居住区工程在建住宅楼已达40栋,水、电、暖齐全的住宅楼让村民再一次享受到了集体经济发展的成果。郝家镇:多项举措实现村集体收入增长 2013-06-27 | 作者: 孟小朵 盖智广 | 来源: 农民日报 | 【大 中 小】【打印】【关闭】   “今年预计村集体收入可达到700万元,到201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翻一番达到3万元。”这组数据让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县郝家镇大务村的全体村民充满信心。不仅仅是大务村,在郝家镇,还有许多村已经或即将实现集体经营性收入突飞猛进式增长。  今年以来,该镇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紧扣强基兴村富民主题,统筹镇村全面建设,强力推进特色农业、工业、西郊现代服务业等各项工程,形成了一二三产业齐头发展的强劲势头。  理清思路,因村制宜  “俺们村成功流转土地150亩,在县林业局的帮扶下种植了速生白蜡、原蜡等树木18万株。等树木成材后,村集体经济纯收入预计可增加10余万元,这回真正找到了适合俺们村发展的路子。”该镇后缪村书记缪汉国说。  村集体经济发展难,难就难在找准发展路子上。为了帮助每个村都找到最适合的发展路子,该镇成立了村集体经济现状调研组,通过村委座谈、调查问卷、实地调研等方式,集中对全镇28个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进行了摸底调查。针对调查结果,制定出台了班子成员、镇域企业联系村制度,安排每名班子成员联系2个村,并为每个村安排了一家帮扶企业。结合村情,开展“造血”帮扶,为壮大村集体经济提供了“外援”。  加强指导,快速推进  该镇按照各村既定工作方案,制定了工作台账,对各村发展村集体经济工作实行台账管理,确定责任领导、单位和责任人实行周调度、月通报,加快工作推进。  目前,大务、吴杨等“园区村”已成立公司,以公司运营发展村集体经济;后缪、后岳、孟家等村,积极借助县林业局、水利局等帮扶单位,设立苗圃、葡萄等种植基地,并成立专业合作社,以特色种植发展村集体经济;十五图、候家、大赵、迟沙等村已与鲁百集团、胜凯化工、华众汽车、大恒水族等镇域企业达成协议,正在建设家庭农场或产业基地;耿家、宫家等村已“盘活”集体闲置土地,正通过土地发包发展村集体经济;郝家、樊家等村现正成立劳务公司,通过服务油区、地方建设发展村集体经济。  群众满意,前景广阔  “一年忙到头,一亩地也就收入几百块钱,现在把土地流转出去,每亩800元,村民从地里解放出来,出去打工,每年还能赚5000多元,村民们可满意咧。”店子村书记张光吉看着与鲁百集团签订的土地流转合同高兴的合不拢嘴。  “这回集体有了钱,就能给老百姓服好务了。”大务村书记盖卫军道出了所有村书记的心声。随着“强基兴村富民”工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村集体经济实力得到增强,农村面貌得到改善,农村生活更加和谐。 稿件来源: 农民日报责任编辑: 孙建 关于表彰全市司法行政系统先进集体、先进个人的通报 榜上有名:盖卫军 12月27日,省环境保护厅公布“省级生态乡镇和生态村”名单,我市8个村入选“省级生态村”。  据了解,“省级生态乡镇和生态村”共表彰151个省级生态乡镇、265个省级生态村,其中我市垦利县兴隆街道、利津县凤凰街道2个街道入选“省级生态乡镇”,广饶县大王镇刘集前村、乐安街道西十里堡村,垦利县郝家镇大务村、垦利街道胜合村、胜坨镇姜家村,利津县盐窝镇新建村、汀罗镇前和凤凰街道前宋村等8个村入选“省级生态村”。

“万顷良田建设工程”的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访问者
往而不返
0引言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工业化加速发展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资源的需求将持续上升,特别是一大批新上的“扩内需、保增长、保民生”项目要尽快落地,土地供需矛盾尖锐。如何能够既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用地的合理需求,又尽量少占耕地,牢牢守住子孙后代生存发展、安邦立国的根基,实现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战略目标,是现阶段土地利用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近年来,江苏省深入研究集聚资源、统筹发展的路径,探索、设计并试行推进“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力求通过经济发展方式基础性转变,形成保护资源和保障发展的有机统一、持续双赢。实施这一工程是江苏省国土资源部门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双保双赢的具体举措,符合江苏省人多地少的资源省情,有助于促进江苏省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本文将从“万顷良田建设工程”的核心内涵“有效集聚潜在资源,有序统筹城乡发展”出发,对“万顷良田建设工程”的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深入研究。1“万顷良田建设工程”的核心内涵“万顷良田建设工程”是指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规划,按照城乡统筹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以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为载体,以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为抓手,通过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将农村居民迁移到城镇,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建成大面积、连片的高标准农田,优化区域土地利用布局,实现农地集中、居住集聚、用地集约、效益集显目标的一项系统工程。该工程的核心内涵是通过土地资源集聚带动其他生产要素(如资本、劳动力等)集中、集聚,充分利用规模经济原理,逐步实现规模化生产经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城乡统筹发展。1.1集聚资源1.1.1农用地资源集聚通过“万顷良田建设工程”推进农用地资源的集聚,不仅可以有效地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还有助于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农用地整治一般可以增加整治区5%左右的实际种植面积,村庄搬迁可以将原村庄100%复垦为有效耕地。通过统一规划和综合整治,建成规模成片的优质农田,耕地质量显著提高。农田集中成片,便于发展现代高效农业项目,利于机械化作业、科学化管理、集约化经营,提高农业产出水平,促进农业产业化、现代化。与此同时,现代化种植、规模化生产和高标准维护,可以促进农业高新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减少化肥投入、农药喷洒、秸秆焚烧等传统作业方式对生态环境的污染,促进农产品质量的全面提升,保证消费安全。此外,通过建设大规模连片的农田,利用GPS(全球定位系统)摄像等技术手段,可以有效提高耕地保护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可控性。1.1.2建设用地资源集聚通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途径,把农村散乱、粗放、低效的建设用地,如撤并的村落、搬迁的学校、废弃的道路、淘汰的砖窑、破产的乡镇企业等,复垦或调整置换成建设用地。按照建新拆旧、集中集约的要求,把农民整村转移到中心镇以上,建成公寓式住宅,可以节约70%以上的建设用地。假设每年搬迁1个村,以每村3000~5000人测算,平均能够挂钩置换出700~800亩的用地指标。这相当于一个县1~2年的指令性建设用地计划总量。此举不仅可以缓解土地利用计划紧张的状况,切实减少基层违法违规用地行为的发生,也有利于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促进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1.1.3劳动力资源集聚通过实施“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将村庄向中心镇以上集中,可以带动大批农村人口向乡镇以上转移和集居,实现劳动力供需贴近,帮助农民就地就近就业,稳定有序地达成非农化转型,既丰富并扩大本地劳动力资源优势,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又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由于农村劳动力跨区域流动引发的住房、医疗、上学等社会问题,减轻各级政府的负担。工程实施后,通过引入企业化生产经营方式和城镇化聚居模式,延伸加工产业、流通运营业和市场服务业,可以产生大量就业机会,劳动力资源的价值能够得以实现。1.1.4市场需求与公共服务资源的集聚实施“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引导项目区内农民到中心镇以上居住,不仅可以将分散的需求集中呈现,形成新兴市场(如家电市场、家装市场等),而且可以进一步挖掘和激发潜在的消费需求,并放大集聚需求的乘数效应,促进服务业的繁荣兴盛。在公共服务资源方面,通过土地整治,改变陈旧落后生产方式遗留的散居村落模式,把人口集中到中心城镇以上居住,可以实现自来水、电力、通讯、电视等公共服务资源的有效集聚,能够拉动城镇相关产业发展,加快城镇化建设进程,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城乡一体化发展。1.2统筹发展1.2.1集中有效性投入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农民分散居住、资源分散经营,束缚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需要改变当前对农村“撒网式”公共投入和财政补贴状况,减少条线部门对村级的硬件投入的过度要求,引导和促进人、财、物地向中心镇有效集聚。帮扶农村不仅要“授人以鱼”,更需要“授人以渔”。“授鱼”应限于特困群体的生计支撑,“授渔”是惠及“三农”全体的市场功能,即集中建设中心镇市场公用设施,改善集中居住区公共服务,为农产品流通提供顺畅的通道,为转移农民就业、创业提供良好的平台。1.2.2减少过程性浪费在新农村建设中,许多地方大力推行简单“新村建设”,只是将分散居住的村民组织集居,这并不能改变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失配状态,而且还不可避免地带来短期重复拆建行为,无疑会产生“过程性浪费”。实施“万顷良田建设工程”,直接将工程区农民转移到中心镇以上,省略了“小村变大村”环节,可以避免或减少新农村建设中的“过程性浪费”。1.2.3保护农民利益实施“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关系到群众的切实利益和长远利益,必须妥善解决好项目区农民的土地补偿、社会保障等问题。在拆迁补偿方面,要坚持充分补偿的原则,合理审慎处置农民个人和农村集体资产;在生活保障方面,提倡给予“让渡”承包地的农民以充分的城市保障,确保他们实际生活水平有所提升。支持地方政府探索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置换城镇社会保障、宅基地使用权置换城镇住房的“双置换”改革,加快实现农民身份向市民的身份转换。1.2.4有序协调推进“万顷良田建设工程”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渐进性工程,必须统筹协调,有计划、有步骤地施行。要坚持科学规划,有序推进。可以选择经济基础相对较好,第二、第三产业相对发达,建设用地需求相对较大的地区先行试验;赞许在本地区最为贫困,改善要求最为迫切的村庄进行试点,但都要统一规划设计,有计划地实施搬迁和整理。要坚持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即不能仅凭国土资源部门一己之力推行,必须由县、市政府主导,国土资源、财政、农业、建设、水利、劳动保障等相关部门协同作战、共同实施。要坚持统筹城乡,以农为先。工程将“建城”与“建田”结合起来,以建成大面积连片高标准农田为起点和重点,把城郊的土地和远郊的土地联动运作,将城郊的土地用以安置居住,将远郊的土地建设成万顷良田,并划入永久性基本农田保护区。2“万顷良田建设工程”的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原则2.1科学性原则由于土地利用是一个多层次、多目标的体系,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益应该是经济系统、资源系统、环境系统和社会系统等方面利益的均衡反映。因此,指标体系的设计既要体现整体性,又要兼具层次性,是一个按隶属关系和层次原则组成的有序集合。2.2可比性原则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是对评价区域土地利用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进行科学的评价。考虑到各个地区的自然、生态、经济和社会条件不同,土地利用综合效益也有差异,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因素指标的量化,应在各评价区域中具有普遍性、代表性,体现同质可比性;评价方法的选择也应具有科学性,使评价结果在评价对象中具有可比性。2.3公平性原则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应立足于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有利于鼓励先进、鞭策后进,因此,此项工作的开展力求体现公平与效率、客观与公正。2.4现势性原则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应与评价区域的土地利用情况和社会经济发展实际相结合,因时、因地制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指标测算应有时点数据作保证,使评价更具有可操作性。3“万顷良田建设工程”的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简便实用的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是“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工作成败的关键。因此,需要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与充分的论证。一般而言,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应着重体现以下几个方面:(1)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是指通过“万顷良田建设工程”产生的经济效益,用农地资源集聚经济效益、建设用地集聚经济效益、劳动力集聚经济效益、公共服务集聚经济效益表示。(2)土地利用的生态效益,是指实施“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后土地利用生态环境效益的改善,通过生态环境的建设,农村垃圾排放的减少,农业污染物质使用的减少及农村景观价值的提升来体现。(3)土地利用的社会效益,是指通过“万顷良田建设工程”产生的社会效益,包括农民公众参与、农民权益保护、农民社会保障、农民民主管理意识方面。基于以上分析,构建了“万顷良田建设工程”的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表1)。表1 “万顷良田建设工程”的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4“万顷良田建设工程”的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指标测算4.1经济效益指标测算“万顷良田建设工程”的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指标,包括农地资源集聚经济效益、建设用地集聚经济效益、劳动力集聚经济效益、公共服务集聚经济效益4个方面。4.1.1农用地资源集聚经济效益农用地资源集聚经济效益,是在“万顷良田建设工程”中,通过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和提高耕地质量所体现出来的经济效益。农用地资源集聚经济效益主要通过农业产出的增量来测算。测算公式如下:城乡统筹发展路径创新探索——“万顷良田建设工程”理念与实践式中:A1———农用地资源集聚经济效益;O2———“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实施后的农业产值;O1———“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实施前的农业产值;I———“万顷良田建设工程”的投入。4.1.2建设用地集聚经济效益建设用地集聚经济效益,是在“万顷良田建设工程”中,将农村居民迁移到城镇,对农村居民点、破产倒闭的乡镇企业用地等进行整理、复垦,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所体现出来的经济效益。建设用地集聚经济效益可以通过“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实施后增加的建设用地指标的经济价值来评估。测算公式如下:城乡统筹发展路径创新探索——“万顷良田建设工程”理念与实践式中:A2———建设用地集聚经济效益;CL2———“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实施后的建设用地面积;CL1———“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实施前的建设用地面积;P———“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实施区域建设用地单位价格(建设用地用途按实际用途测算);I———“万顷良田建设工程”的投入。4.1.3劳动力集聚经济效益劳动力集聚经济效益,是在“万顷良田建设工程”中,通过引入规模化、企业化生产经营方式,提高劳动力资源价值所体现出来的经济效益。劳动力集聚经济效益可以通过“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实施后就地就近就业劳动力资源的价值来测算。测算公式如下:城乡统筹发展路径创新探索——“万顷良田建设工程”理念与实践式中:A3———劳动力集聚经济效益;L1———“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实施前的农村劳动力本地转移数量;L2———“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实施后的农村劳动力本地转移数量;W———“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实施区域劳动力平均年工资水平;I———“万顷良田建设工程”的投入。4.1.4公共服务集聚经济效益公共服务集聚经济效益,是在“万顷良田建设工程”中,通过土地整治,改变陈旧、落后的生产方式下遗留下来的散居村落模式,把人口集中到中心城镇以上居住,实现自来水、电力、通讯、电视等公共服务资源有效集聚所体现出来的经济效益。公共服务集聚经济效益可以通过“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实施后公共服务投入的减少量来评估。测算公式如下:城乡统筹发展路径创新探索——“万顷良田建设工程”理念与实践式中:A4———公共服务集聚经济效益;PS1———“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实施前的公共服务投入;PS2———“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实施后的公共服务投入;I———“万顷良田建设工程”的投入。4.2生态效益指标测算“万顷良田建设工程”的土地利用生态效益指标,包括农村生态环境的建设、农村垃圾排放的减少、农业污染物质使用的减少及农村景观价值的提升4个方面。4.2.1农村生态环境的建设农村生态环境的建设,是指在“万顷良田建设工程”中,通过土地复垦、整治、植树造林等方式,增加绿色植被面积,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农村生态环境的建设的生态效益主要通过绿色植被面积的增量来测算。测算公式如下:城乡统筹发展路径创新探索——“万顷良田建设工程”理念与实践式中:B1———农村生态环境的建设的生态效益;G1———“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实施前的绿色植被面积;G2———“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实施后的绿色植被面积;F1———“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实施区域建设绿色植被面积的单位成本;I———“万顷良田建设工程”的投入。4.2.2农村垃圾排放的减少农村垃圾排放的减少是指在“万顷良田建设工程”中,通过改变原有的农民分散居住和资源分散经营,提高农民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使得农村垃圾排放的数量减少,从而达到节省垃圾处理费用、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目的。农村垃圾排放的减少的生态效益可以通过“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实施后农村垃圾排放减少量的经济价值来评估。测算公式如下:城乡统筹发展路径创新探索——“万顷良田建设工程”理念与实践式中:A2———农村垃圾排放的减少的生态效益;R1———“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实施前的农村垃圾排放量;R2———“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实施后的农村垃圾排放量;F2———“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实施区域农村垃圾的单位处理费用;I———“万顷良田建设工程”的投入。4.2.3农业污染物质使用的减少农业污染物质使用的减少,是指在“万顷良田建设工程”中,通过土地整治,提高农地规模化经营水平,促进新品种、新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减少化肥投入、农药喷洒、塑料薄膜使用、秸秆焚烧等传统作业方式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农业污染物质使用的减少的生态效益可以通过“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实施后农业污染物质使用量减少的价值来测算。测算公式如下:城乡统筹发展路径创新探索——“万顷良田建设工程”理念与实践式中:A3———农业污染物质使用的减少的经济效益;AP1———“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实施前的农业污染物质使用量;AP2———“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实施后的农业污染物质使用量;F3———“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实施区域农业污染物质单位使用量的污染处理费用;I———“万顷良田建设工程”的投入。4.2.4农村景观价值的提升农村景观价值的提升,是指在“万顷良田建设工程”中,通过合理规划、土地整理、复垦、绿化建设、发展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等,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提升农村整体景观,改善乡村环境面貌。农村景观价值的提升的生态效益可以通过“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实施后农村景观价值的改善来评估。测算公式如下:城乡统筹发展路径创新探索——“万顷良田建设工程”理念与实践式中:B4———农村景观价值的提升的生态效益;LV1———“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实施前的农村景观价值;LV2———“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实施后的农村景观价值;I———“万顷良田建设工程”的投入。4.3社会效益指标测算“万顷良田建设工程”的土地利用社会效益包括农民公众参与、农民权益保护、农民社会保障、农民民主管理意识4个方面。其中,农民社会保障主要包括基本生活、居住、就业、入学、医疗、养老等方面。评估的方法是通过对“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实施区域的农民进行意愿调查,测算他们在这几个方面的收益增量,再除以该区域“万顷良田建设工程”的投入量。具体测算公式如下:城乡统筹发展路径创新探索——“万顷良田建设工程”理念与实践式中:C———社会效益;ΔPA———“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实施后农民公众参与程度提高带来的收益增量;ΔRP———“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实施后农民权益保护改善带来的收益增量;ΔSS———“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实施后农民社会保障状况改善带来的收益增量;ΔDM———“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实施后农民民主管理意识提高带来的收益增量;I———“万顷良田建设工程”的投入。5结语实施“万顷良田建设工程”,有利于解决耕地经营分散、生产方式落后、村庄布局零乱、户均占地过大、保障水平较低等问题,是促进农业由分散经营向规模经营转变、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具体举措;是破解保护资源、保障发展的难题,实现土地资源集约高效利用的有力手段;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提高城镇化水平,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为了科学、客观评价“万顷良田建设工程”的土地利用综合效益,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简便实用的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十分关键。本文从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三大评价因素,农地资源集聚经济效益、建设用地集聚经济效益等12个评价因子方面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还需要接受实践的检验。此外,在实际评估时,社会效益的定量测算还会面临较多的困难,因为一些指标的测算还缺乏成熟的量化方法,这也是今后研究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官方服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