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民
一、研读教材 许多教师对读懂教材容易忽视(有多少教师备课之前把教材从头至尾认真通读了一遍?),但这又是“用”好教材的关键前提。 读什么,一是标题,二是内容 读标题是前提,标题是一节课或一单元内容的主题,文字虽少,但却是教学内容的最集中体现,也是一课的灵魂所在。标题中的关键字,要逐字分析。(举例:让生命之花绽放、挫折面前也从容、礼貌显魅力、正义是人类良知的“声音”)不能正确把握标题,老师的授课可能就会像写作文一样,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读内容:具体到每一课,首先要看正文宋体字,共分几段,都有哪些内容,每点内容有几个层次。再看虚线框部分,设计了什么样的活动?提出了什么问题?与正文是什么关系?教材中的资源链接和名言警句是什么?什么意思?编写者干嘛要放在这儿? 举例:某教材初一上册第12页“青春啊,永远是美好的,可是真正的青春,只属于那些永远力争上游的人,永远忘我劳动的人,永远谦虚的人。――雷锋(扩展教学内容:提示青春的内含) 怎么读:读标题要讲究顺序,由大到小,由宏观到微观。从单元-课-框题-目。只有把握好这种顺序,才有可能正确理解所讲内容在教学中的地位,把握教学侧重点和层次。比如,对责任的认识(初一到初三都有,父母、同学关系初一、初二都有,怎么办?) 二、把握教材 通过前面的研读,对于这一课的主题和要讲的内容,教师有了大致了解。那么,是不是就可以了?这只是第一步。 找关系:建构知识的联系,这是非常关键的一步,也是许多教师特别是年青教师最容易忽视的东西。比如,许多教师在授课时,没有弄清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出现逻辑上的混乱和内容的重复交叉。 显性的关系:政治教材从文体上看,可以大致归结为论说文,论说文在构建内容的时候,往往会遵循一定的逻辑思路,比如总分关系、并列关系、递进关系(还是以让生命之花绽放一课为例)、转折关系(感悟青春)。了解了教材间的关系,教师就需要通过一些过渡衔接语将这些内容贯起来,使整堂课浑然一体。许多教师的课之所以给人感觉散,往往也是因为欠缺这些语言。 析重点:(重点、难点)课标相应的规定(对课标的理解即要把它看作学生学习所应达到的目的,同时也要把它看作学科最基本的要素。但如果过于强调课标,则造成教学过于单一,体现不出课标所辐射出知识的完整性和全面性,因此在把教材与课标相结合时,还要看看教材对课标作了哪些扩充,为什么要扩)、教参的建议、学生状况(学生已经知道多少?知道到什么程度?学习能力如何?存在哪些欠缺?最感兴趣和最想了解的问题是什么?学生的困惑是什么),其中对学情的分析是关系,教师在课前应做好充分的调研。(规划学习、教育的力量、教育权) 三、挖掘教材 找讲点:教材讲解是否到位?(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其归纳的结论有无其它可能?哪些点甚至可以忽略?哪些点可以补充进来?教材本身有无知识和逻辑上的缺陷?知识和材料的安排是否贴近学生实际?是否符合学生需要和认知规律?能否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材料是否有时代感?有无更好材料? 以“不言代价与回报”一课为例: 本课共分为三层: 是什么: 承担责任的代价 承担责任的回报 为什么:(1)是自尊自信的具体表现(2)是自立自强的必然选择(3)是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怎么办:(找准讲点)(1)自愿选择责任-正确评估,合理选择(2)并非自愿选择-积极承担,无怨无悔 再如“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一课。本框由“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和“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两目组成。(内容-效力-制定和修改程序) 全书的逻辑很严谨,论证很周密,但总让人感觉少了点什么。如何挖掘讲点,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呢?通过思考,我们认为是否可以在以下几处做点文章: 为什么大家觉得宪法离我们很远? 宪法的核心价值或者体现的法律精神是什么? 如何真正在全社会树立崇尚宪法权威的意识?(对法律制定或修改的监督-刑法修正草案;对国家机关包括执政党行为的监督;对宪法稳定性的维护。) 四、扩展教材 经过了前面三步,教师的授课基本上不会出现多大问题。但是,一堂课要上得精彩,还需要经过最后一步,扩展教材 1.对教材内容的调整 取舍-即对符合教学目标的内容取而用之,不符合者则舍而弃之。 增补-即从课外精选具有时代气息或学科前沿成果的资料,或是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的素材,补充到教学内容中来。 拓展-即对教材重点中表述不够充分或例子不够充足的地方予以扩展或充实。 变通-即将教材中的事例或情境加以适当改造,使增大其效能。 调整-根据前面对教材的分析和学生调研,对教材的知识结构和轻重处理进行调整。先讲什么,后讲什么,在教学中,哪些点需要重点强调?哪些点可以一带而过?(还是以不言代价与回报一课为例) 设置好调节点(讨论、活动、放材料) 整合-重组教学内容(军训-爱集体、正确认识自我、自立自强教育等) 2.对教材内容的加工 深化-即深入挖掘教材内容的学科思想、学科方法,或文化底蕴。(上位知识的重要性,学科独有的观点、理论和方法。教学设计中,每课都能围绕大目标开展教学,成长中我-提高生命质量,我与他人-人际交往之道;我与国家和社会-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易化-即对教材难点作深入浅出的转化,如运用比喻法、类比法等,使深奥费解的知识浅显化。 类化-即把知识点归属到一定类别中,从而将知识的范围放大、有助于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简化-即把纷繁复杂的知识通过削枝叶突主干而使之简洁化、简明化,从而起到以简驭繁的作用。简化的办法一是提要,二是概括。 提升-教学的升华点、高潮在哪儿?如何让教学提升一个层次,让学生真正学有所得、乐得-思维的挑战(1)矛盾冲突的解决(两难问题,理论与实际的冲突,情理法的冲突-隐私权)(2)学生困惑的澄清(认知、情感问题-善辨是与非)(3)教学意义的挖掘(自觉行动的基础-对责任意义的挖掘、对消费维权意义挖掘)(4)问题认识的扩展(多角度发散,与前面有交叉,不仅仅针对意义、广度和深度) 隐性的关系:前面对教材的把握更多是探讨一种显性的关系,在这里,要提示内容背后的东西。比如“责任的代价与回报”,教材并没有提,是因果关系吗?是不是有代价就一定有回报?付出是不是就为了回报?(文华枝付出腿换来其它乘客的安全,得到荣誉和上学机会)没有收获怎么办?遭人误解怎么办?(替父还债的全国诚实守信模范武秀君)引导学生认识到,回报有物质上的还有精神上的,有显性的有隐性的。对得起自己的良心!社会和他人的肯定,营造一种良好的氛围) 举例:维护人格尊严(由己推人到国家、由知到情到行。) 网化-即把教材内容组织成有层次的网络机构,使学生形成整体观念,清清楚楚几条线,而不是模模糊糊一大片。(高中要求更明确) 3.对教材内容的组织(1)材料的选择与使用(教材已有的东西如何使之更有时代感,更能吸引学生兴趣?材料的类型文字、图片、音像针对的不一样。视频在激发情感方面的好处-师生之情,电影课-多彩的生命世界,多少案例合适?如何挖掘?一例到底?什么时候用,先材料后观点,还是先观点后材料?因人而异,因情况需要而定,没有最好,只有适合)(2)开展什么样的活动,是让学生去体验(很多过程不能再现,很多东西不能体验)、去分析、去反思?借助电视一些节目?(3)教学形式的使用 外在形式:吸引学生,符合学生的特点-避免非法侵害的划圈,民族精神里的时间表、追寻高雅生活的车站) 内在形式:通过一个什么东西把教材内容贯连起来?全面用过渡衔接语是一种方式,也可以通过一个人(在责任中成长)、一个企业(企业经营成功的因素)、一个物品、一个话题(新中国发展历程-民族精神,上北京去旅游-价格变动的影响)、一则案例或者一组对比案例(对比案例-调节和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故事续写-法律护我成长、防范非法侵害)。可以是一次都给(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适合基础较好学生或易于接受的知识),也可以是连续给(让学生置身其中,始终带着悬念和兴趣听课,对未知的东西都有一种好奇心) 最后,提醒教师们在创造性处理教材时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不惟不脱,把握核心(现象:教材干净,不看不用。) 创造性地处理教材要遵守两条原则:一是信奉而不惟是,二是遵循而有所立。前者强调对教材的态度,创新不是要老师完全脱离教材,要相信教材是在国家课程标准目标指导下经教育专家编写的,反映国家对培养人才规格的要求,具有很强科学性,是教学的很好的载体,是老师与学生学习、交流的主要平台,不要轻易否定,依个人意愿任意取舍编排或抛开教材另搞一套。不惟是即根据实际情况而确定教学,再好的教材也有需要改进、调整、重组的地方。后者是强调处理教材的行为,是指在用教材作为培养学生的工具时,要结合社会、学校、学生的情况而有所创新。 2.贴近实际,讲求实效(维护人格尊严的导入,责任的代价与回报的导入,隐私权一课的导入。) 教师平时应注意具体生活中的事例和学生问题的搜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