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研究性学习是什么

蝙蝠车
分理
一、什么是研究性学习1.什么是研究:简单地说,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探求事物的性质、规律等的过程就是研究。研究的目的主要是两个方面:发现新知和解决问题。2.什么是学习现代心理学认为,学习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学习的这种广义概念,包括人的行走、言语、知识、技能、习惯和道德品质等学习。从狭义上说,学习是专指学生在学校里的学习,是学习的一种特殊形式。即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培养才智的过程。学习过程一般要经历感知、理解、记忆、应用等阶段。一般而言,学习包括:1.知识的学习。其中包括学习知识时的感知和理解等。2.技能和熟练动作的学习。3.智能的学习。4.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学习。学习的途径1.从书本中学习;2.从大自然中学习;3.从社会中学习;3.什么是研究性学习:(1) 什么是研究性学习 广义的理解:指一种学习方式。 指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即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的探究性学习方式,它区别于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接受性学习方式,适用于学生对各类课程的学习。 狭义的理解:指一门独立的课程(必修课程)。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课题并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得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简而言之,就是象科学家一样做研究,在研究中学习。二、研究性学习的步骤:你将开始这样一个学习过程:1.选题、分组、选定指导教师;2.课题论证(答辩);3.制定研究计划(方案);4.开展研究;5.撰写结题报告;6.结题答辩;7.总结评价。

研究性学习,方法是什么

父子泪
林与夕
1、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涉及到方方面面,有自然科学方面的,也有社会科学方面的,或者既包括自然科学又涉及社会科学范畴的。2、因此,采用的研究方法也会有多种多样,不能机械地认为,一个课题中只能用一种方法。3、在课题中某个问题上你用这一方法,而在解决课题中另一个问题时,你采用其他的方法。4、总之,在研究的过程中你要选择适合自己课题的研究方法,才能进行实质性的研究。1、长期以来,人们在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中创立了许许多多的研究方法.如观察研究法、实验研究法、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预测研究法、溯因研究法、内容分析法等。2、这里我们介绍几种常用的研究方法:即观察研究、实验研究、文献研究、调查研究等方法。

研究性学习的研究意义

芳草心
万物职职
研究意义:研究性学习引导学生自主获得知识或信息,对于学生学会学习、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性学习主要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相对。一般来讲,凡是学生通过自己亲身参与的实践活动获取知识、得出结论、形成产品,而不是由教师将现成的知识、结论通过传递式教学直接教给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属于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的本质在于,让学生亲历知识产生与形成的过程;使学生学会独立运用其脑力劳动;追求“知识”发现、“方法”习得与“态度”形成的有机结合与高度统一。这是研究性学习的本质之所在,也是研究性学习所要达到和追求的教育目标。探究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倾听、学会批判和反思,从而为民主品格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在亲历探究过程中,学生经历挫折与失败、曲折与迂回、成功与兴奋,这种学习经验是他们理解科学的本质与精神的基础。扩展资料:要求:(1)研究性学习往往需要的时间,需要小班化教学,需要充足的材料,但现实中绝大多数学校都做不到小班化教学。(2)研究性学习往往需要学生走出材料,到户外或社会上进行考察和调研,由于安全问题日益敏感,当前要组织学生搞一次出校门的考察或调查活动极为困难。(3)相对于过去按照预定的教案,按部就班地开展讲授式教学来说,研究性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教师需要在课前做比过去的准备工作;另一方面,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教师又必须面临和应对大量不可预期的、随机出现的问题。(4)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什么时候介入、如何介入学生的研究性过程,教师很难把握好分寸。有时候,学生还没有充分地自主探究多长时间,教师就介入进去。以致剥夺了学生本可以自主尝试和发现的机会,以及从教训中进行学习的机会;有时候,学生已经处于茫然无助、停滞不前的状态,教师还无动于衷,漠然以对。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研究性学习

如何做研究性学习

驷驖
形形色色
研究性学习和真正的科研人员的科研工作在目的、方法和评价上是不一样的。研究性学习强调的是对研究过程的体验,所以,对一项研究性学习的水平差异的评价在很多方面更看重的是你是否做了这些事,花了多少时间在上面,如何做,得到的具体资料是怎样的,资料的整理进行得如何等,当然也包括你的结果是什么。 对你参加研究性学习的成绩等级的评定是从心理品质和智力水平两大方面去思考的。它们包括:在研究性学习全过程中,你所持有的科学态度、与他人合作的情况、组织和管理才能、知识和方法的有效应用、信息资源的获取、信息资料的加工和处理、课题书面陈述和口头陈述的清晰性、成果的新颖性和创新性、成果的应用性等。对以上所有课题等级的判定是通过老师和其他同学对你的平时观察、交谈以及你所递交的所有的研究性学习的成果而实现的。 为了对你们的研究性学习做出准确的评价,在针对某一课题展开的研究性学习时,你将被要求递交以下一些成果: 1.前期的读书报告,即预研究报告 2.开题报告 3.小组或个人活动记录 4.资料包(包括你们收集的经过整理、归类的所有资料、读书卡片、读书心得等) 5.研究报告(课题的结题报告) 6.演示报告(答辩报告) 7.答辩记录 一个高水平的研究性学习应该是符合下面一些指标的。 科学性 这里指的科学性可包含: (1)研究题目的界定; (2)研究方案的设计; (3)研究报告的逻辑结构等。 新颖性 新颖性可包括: (1)方法上的改进; (2)手段上的改进; (3)观念上的新意; (4)设计出的产品的新意等。 这里指的新颖性在某些方面与科研人员的创新性是不同的。它主要是针对你们现有的水平而言的。你们在现有的知识和技能水准上有所突破就是具有新颖性。当然,如果能做到有所突破,即取得前人所没有的新进展,那么你的研究课题就是相当优秀的了。 应用性 在做课题时,还要考虑你的研究是否具有应用性价值。这儿要强调的所谓"应用性",并不一定是指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一个好的读书报告也可能是具有应用性价值的研究,它的应用性就体现在你为科学知识或其他各类知识的传播所做的贡献之中。 清晰性 这里指的清晰性可包括: (1)研究题目陈述的一目了然; (2)研究报告书面表述的清晰; (3)研究报告演讲的简明扼要。 你自己可以用以上几个指标来作为你的评价尺度,想一想你是否做到了这些,如果还没有做到,可以想法补救。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你都要始终牢记这些指标,并不时地去审定一下你自己已达到了什么样的水平。

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

理统
一、选题准备阶段的主要工作:1、提出适合研究的问题;2、将问题转化为课题;3、组建团队、聘请辅导老师;4、讨论研究条件、确定研究样本;5、查阅相关资料、请教老师或有关人员,论证课题的可行性。 二、制定研究方案,写开题报告:制定研究方案六个要求:1、研究要求运用相关学科知识,尽量综合两门以上学科内容。2、要有检索文献的计划,其中还必须有上网查询资料的计划。3、要求访问至少两位专家,访问形式可以多样化(通信、电话、访谈等)4、要有活动进程计划,有分工和组织活动的形式。5、要有预期达到的目标和活动的预期结果形式。6、有聘请的指导教师。制定研究方案: 课题研究的方案是合理组织课题研究活动的必要条件,是为完成课题研究任务而详细编制成的“施工蓝图”,课题研究方案的设计,对以后具体实施有一定的导向作用,能使我们的研究工作更具有计划性,减少盲目性。 三、学生研究方案的内容:1、课题名称及研究目标、意义;2、研究内容;3、研究方法和步骤;4、预期成果;5、具体任务分解;6、可行性分解;7、时间进度、人员分工;8、可能困难分析及应对措施。 四、学生研究方案容易出现的问题:1、活动目标不明确;2、研究方法不合适;3、研究内容不清晰、不具体、不聚焦;4、行动计划粗线条;5、人员分工不合理;6、不重视相关资料的收集与分析。 五、开题报告会,论证研究方案的可行性学校处理课题研究评审小组,对课题的申请、立项、研究成果等进行评审。课题申报评审的主要程序是:1、小组汇报(1)所选课题的目的意义;(2)计划解决的主要问题和进行的主要工作;(3)活动设计的主要思路;(4)预期的困难和问题,自己的有利和不利条件;(5)预期的成果及其表达形式。2、评审小组提出问题,小组成员回答问题3、教师评议、讨论评审意见,并决定是否通过评审,确定成绩。4、反馈评审意见,向学生提供修改的建议。 六、如何撰写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是课题批准立项之后,课题开题要做的课题规划和研究准备,也是课题研究的前期工作。开题报告的好坏决定着课题研究的发展方向和质量,因此撰写开题报告对课题研究至关重要,也是课题研究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开题报告含义 开题报告,就是当课题方向确定之后,课题负责人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写的报请上级批准的选题计划。它主要说明这个课题应该值得进行研究,自己有条件进行研究以及准备如何开展研究等问题,也可以说是对课题的论证和设计。开题报告是提高选题质量和水平的重要环节。 (二)撰写开题报告的方法 开题报告是教育科研管理部门掌握课题研究进度、对课题进行有效管理的依据,在一定程度上能促使研究者合理安排研究时间和进度、对如期完成科研任务,具有促进作用。同时,撰写开题报告的过程也是学习教育科研理论,全面把握课题研究领域理论的过程。开题报告的基本结构: (1)开题报告课题名称。(2)课题研究的意义和国内外研究现状。(3)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4)课题研究工作的时间安排、课题组成员及分工。共由四个部分组: 1、课题名称即课题的选题、申报和批准情况。包括课题名称、课题类别批准文号、课题负责人及所在单位。课题开题的时间、地点、参加人员及开题的形式等。课题名称就是把课题的基本情况做以简单介绍。 2、课题研究的意义和课题国内外研究的现状。这部分主要阐述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和社会价值,以及本课题在国内外研究现状。 课题研究的意义,就是为什么要研究这个课题?你研究的课题有什么实际价值?这个课题研究有什么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通过研究要解决什么问题。课题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就是指你要研究的课题,经仔细地查阅与本课题有关的文献资料,了解有没有别人研究你要研究的课题?有人研究,研究到什么程度?如何研究的?你在别人的研究成果中有什么启示?根据别人的研究你如何确立自己的创意和研究思路。 3、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要点和目标。这一部分主要阐述课题研究的主要思路,确定研究的视角,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要点和目标。指出研究的出发点和已经过的途径。内容,是课题具体要研究的什么。研究内容要界定研究的范围、研究对象,内容决定你用什么样的方法和研究的可操作性。 科学研究除了应用哲学方法和一般科学方法外,还要有具体的研究方法、技术手段。每项具体的科研课题都要有相对应的教育科研方法。 课题研究的出发点是课题提出要解决的问题,课题研究的目的是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4、研究工作的安排,组成研究队伍。这部分阐述研究阶段、步骤时间及分工。阐述研究进度、子课题设置及人员分工,每个阶段要取得什么形式的研究成果。课题研究所需的经费及承担单位。分工是将课题研究组负责人、成员名单及分工情况写出,目的是为了增强课题研究组成员的责任感,以利于计划的落实。研究工作的安排,是研究实施步骤、时间规划,就是研究的每一步骤、每一阶段的工作任务和要求,每个阶段需要的工作时间,不仅要胸中有数,还要落实到书面计划中。这样,就可以严格按步骤和时间要求进行研究,自己督促自己,自我检查计划的完成情况,从而保证课题研究按时保质完成。

什么叫研究性学习?

殉难者
潮来笠
研究性学习是国家教育部2000年1月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综合实践活动板块的一项内容。它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研究性学习与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劳动技术教育共同构成“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程列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研究性学习不同于综合课程,虽然在很多情况下,它涉及的知识是综合的,但是它不是几门学科综合而成的课程,也不等同于活动课程。虽然它是学生开展自主活动,但它不是一般的活动,而是以科学研究为主的课题研究活动。它也不等同于问题课程,虽然也以问题为载体,但不是接受性学习,而是以研究性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相关资料:作用:1.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实践性较强的教育教学活动和现有的学科教学不同,研究性学习不再局限于对学生进行纯粹的书本知识的传授,而是让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和获得各种能力。当然,这里的“实践”的含义不仅是指社会调查,收集资料,它还包括选题,制定研究计划,到大学、科研机构请教专家学者,撰写研究报告等一系列的过程。2.研究性学习强调知识的联系和运用研究性学习和以往的兴趣小组、奥赛训练不同,它不仅是某一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更是各个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如“节水洁具的设计”就至少需要数学、物理两个学科的知识。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不但知道如何运用学过的知识,还会很自然地在已经学过的知识之间建立一定的联系,而且,为了解决问题学生还会主动地去学习新的知识。3.研究性学习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研究”这个词本身就具有挑战性,而学生选的课题往往是平时自己最感兴趣的,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当然,高中属于基础教育阶段,高中的研究性学习和大学、科研机构的“研究”在内涵和要求上有着根本的区别。它仍然是一种学习,只不过是“像科学家一样”的学习。它形式上是“研究”,实质上是学习,一种综合性的学习。意义:研究性学习主要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相对。一般来讲,凡是学生通过自己亲身参与的实践活动(如观察、调查、访谈、试验、设计、制作、评估等)获取知识、得出结论、形成产品,而不是由教师将现成的知识、结论通过传递式教学直接教给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属于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的本质在于,让学生亲历知识产生与形成的过程;使学生学会独立运用其脑力劳动;追求“知识”发现、“方法”习得与“态度”形成的有机结合与高度统一。这是研究性学习的本质之所在,也是研究性学习所要达到和追求的教育目标。根据这一理解,如果学生只能遵照教师制订的方案,按照教师规定的步骤与路线,探究教师提出的问题,生成教师想要的答案或结论,那么,这种“探究学习”其实并不是真正的探究性学习,因为它丢掉了研究性学习的实质与灵魂——知识的自主建构。所以,如果教师在课前就已经预设了所谓的正确答案或标准答案,然后在教学中总是有意无意地把学生的反应往预设的方向上引,不鼓励学生反应的多样性与异质性,不允许学生失败,这样的探究多半是有名无实的伪探究、假探究。尽管听讲式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各有长短,我们不能简单地说听讲式学习就是落后的、研究性学习就是先进的,但不能不承认,研究性学习确有其独特的好处与必要性。国内有学者对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理由进行了概括与总结,认为探究是一种人的本能,儿童天生就是探究者;探究是人的生存之本,是人类的一种生存方式;探究是学生了解和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通过亲身探究获得知识是学生自己主动建构起来的,是学生真正理解、真正相信是真正属于学生的知识;探究对学生的思维构成了挑战,有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探究过程要求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加以整合,也有利于学生学以致用;研究性学生有利于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对于兴趣和个性的培养至关重要;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探究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倾听、学会批判和反思,从而为民主品格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在亲历探究过程中,学生经历挫折与失败、曲折与迂回、成功与兴奋,这种学习经验是他们理解科学的本质与精神的基础;研究性学习引导学生自主获得知识或信息,对于学生学会学习、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性学习

不受于外
力命
1.探研究性学习%D%A对于探究性学习的定义,目前并没有一个明确统一的概念,这也在认识上造成一定混乱。其中的主要原因是“探究”一词与“研究”一词在中文里是个同义词,本身不容易区分。比如,“科学探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验研究”课题组在其《探究式学习:含义、特征及核心要素》一文中这样说:“与‘研究’比较,在科学领域人们普遍接受的‘探究’一词和英文原意更为贴切。就语义而言,据《辞海》(1989年版)的解释,‘研究’指‘用科学的方法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探究’则指‘深入探讨,反复研究’。从语感来说,‘研究’一词似乎多了几分严谨、稳重,而‘探究’则更有生气,更有动感,也更符合青少年学生的身心特点”⑦。从这项分析里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探究”与“研究”相比,份量应该简单一些、轻一些。但是怎样简单法,怎样轻法,仍未能够说得很清楚。该文的突出成果在于提出了“探究性学习”的五项特征。其中最重要的是下面三项:%D%A第一,学习者围绕科学性问题展开探究活动%D%A第二,学习者获取可以帮助他们解释和评价科学性问题的证据%D%A第三,学习者要根据事实证据形成解释,对科学性问题做出回答%D%A以这三项结论与前面所说的现代信息加工认知理论模型进行比较分析,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看出“探究性学习”的本质特点了。就第一项结论来说,“学习者围绕科学性问题展开探究活动”。这一研究结论表明“探究性学习”应该具有一个确定的目标状态。这个目标状态就是“科学性问题”,学生围绕这个既定的目标自主地展开探究活动。第二项研究结论“学习者获取可以帮助他们解释和评价科学性问题的证据”表明“探究性学习”的起始状态是不明确的,需要学生自主地去获取“证据”。当然,这一“证据”对学生而言既可能是已知的,也可能是未知、需要学生自主探究确定的。如果单从这两项结论来说,可以认为“探究性学习”与典型的“任务驱动教学”相似。现在我们再来看第三项研究结论,“学习者要根据事实证据形成解释,对科学性问题做出回答”。这表明“探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对自主取得的信息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使之转变为既定的目标状态。而转变的过程既可能是简单的,也可能是复杂的。对于“科学性问题”,通常情况下是存在一定障碍,有时障碍可能还会比较大,不容易解决。结合第一项结论看,我们又可以看出“探究性学习”与“问题解决教学”相似。综合来说,“探究性学习”就是在目标状态确定的前提下,学生自主地对与起始状态相关的信息进行探究和对从起始状态转变到目标状态的实现手段的探究。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综合了“问题解决教学”和“任务驱动教学”特点的教学方法。%D¢.研究性学习%D%A教育部关于《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中明确写道:“研究性学习通常围绕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展开。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地发现和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收集和分析资料,调查研究,得出结论并进行成果交流活动,引导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学习和掌握一些科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⑧%D%A现在我们对教育部的这个定义进行一下归纳,可以发现,教育部所定义的“研究性学习”有这么几个特点:%D%A第一,学生自主地发现和提出问题。(通过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地发现和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D%A第二,学生自主地收集资料。(收集和分析资料,调查研究)%D%A第三,学生自主地进行分析研究并得出结论。(得出结论并进行成果交流活动)%D%A同样地,当我们把“研究性学习”的这几个特点和前面所说的现代信息加工认知理论模型进行比较分析,就能清晰地看出“研究性学习”的本质特征了。%D%A第一点“学生自主地收集资料”,表明“研究性学习”的目标状态是不确定的,要由学生自己发现。第二点“学生自主地收集资料”,表明学习的起始状态也是不确定的,要由学生自己收集。第三点“学生自主地进行分析研究并得出结论”,表明在“研究性学习”中同样要求学生对自主取得的信息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使之向目标状态转变。在通常情况下,转变的过程应是较为复杂的,有障碍需要克服。%D%A从对学生的学习要求上看,“研究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一样,同时包含有对起始状态信息的知识探究和对信息加工处理手段的技能探究。这两种学习的区别在于开展学习时目标状态是否确定这一点上。目标状态确定的就是“探究性学习”,目标状态不确定的就是“研究性学习”。这一区别也解释了为什么说“研究性学习”比“探究性学习”难度要高,为什么说“探究性学习”适合低年级学生,“研究性学习”适合高年级学生。这是因为在“研究性学习”中,对学生多了一项要求,要自主确定目标状态,这一任务只有高年级的学生才具备可能完成的基本素质。

研究性学习报告的形式?

卜尔
昆虫链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基础,也就是第零步是示范和技能准备。技能包括工具使用,论点论证论据的结构和关系,资料收集整理加工,交流的技巧等等。 第一步是 确定命提 第二步是 初步准备和讨论 第三步是 论文准备 第四步是 报告和讲评 课题名称 学科领域 课题类型 指导老师 起止时间 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课题的背景及由来: 课题的基本内容、重点、难点: 基本内容: 重点: 难点: 课题预设成果形式: ①课题报告 ②论文 ③课件 课题研究的学习规划: ①进行调查问卷 ②对老师、家长进行访问 ③对书店、报刊亭、网吧等场所进行访问

如何选择教学内容开展研究性学习

第一章
化妆师
研究性学习无论是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还是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渗透于学科教学之中,目前仍属于初创、实验阶段,还存在许多方面的问题,同时也给我们广大的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实践证明,只要教学处理得当,原有的课程内容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支持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展开。我们的许多优秀教师,正是在原先的学科课程教学中,既有效地指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因此,在各科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一、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前提长期以来,由于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学科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忽视,学习主动性被压抑,因而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现代教学的目的是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学习状态,把学生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上,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重新调整自己的角色,尊重学生的想法,与学生平等合作,为学生创设宽松、自由的活动空间,这是取得良好学习效果的保证,因此,教师教学的方式应当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要改变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讨论、研究、实验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学生学习成为在教师引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要改变学生学习的方式,首先要求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必须加以转变,这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前提。二、学科教学中研究性学习实施的主要途径(一)学科教学中穿插专题研究单元目前学科教学中尝试开展研究性学习较多的一种形式,是在不破坏学科知识逻辑性和系统性的同时,在学科教学中适当穿插一些与学科教学内容有关的专题研究活动。这是目前学科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较多的一种形式,这种专题研究与研究性学习课程中的专题研究在实施操作上相似,都是要经历三个主要阶段:即进入问题情境阶段、实践体验阶段和表达交流阶段,但是在选题的范围大小上存在差异。研究性课题的确定至关重要,它直接影响课题研究的成功与否。其实,在普通高中新大纲中,每一门学科都为学生提供了一些参考课题,为课题的选择指明了方向,但在实际使用时,还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或调整。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在自行选题时肯定会出现这样的困惑,如何确定适合自己的、能通过自己的观察和从自己力所能及的渠道获得知识并予以解决的课题,此时学生的这种选题、立题、捕捉问题的过程就需要教师创造性的指导。如有的学生设计出了这样的课题:“呵护地球”“蓝天在呼唤”等。这些课题是相当复杂的,而且所涉及的环境问题方面是相当广的,解决这类问题要考虑到各种不同的污染状况以及每一种污染所造成的环境问题等。而目前高中学生所能做的只是思考其中个别污染的因素,他们对如此大的课题会感到无从着手,于是所做的研究、所得出的研究成果大多是泛泛而谈,甚至无法通过研究而获取对此类课题的正确解答。此时,教师就可以把学生的课题转变为研究大气、水、噪音、白色污染等小课题。还可以把这些小课题再分解为更小的问题,如汽车尾气排放、塑料饭盒、施工噪音、废电池的危害、废纸的回收与利用、植物对大气污染的抗性等问题,这种课题的转变更能适合学生的研究。因此,学生自主选题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具体选题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去考虑。1.从教材中确定研究课题教材中的某些基本原理、概念和规律等知识,虽然对人类是已知的,但是这些结论对学生来说是未知的,可以把这类课题设计成让学生再创造和再发现的过程。如初中地理课中“南北方地区差异”的内容,有些教师就把此内容改为“是生活在南方好还是生活在北方好?”的研究课题,让学生自选一方,然后通过学生查阅书籍、访问、调查等活动来收集资料证明自己的观点,然后通过双方激烈的辩论,从而得出南北方地区在哪些方面存在差异。这种课题选择时必须考虑哪些内容适合学生自主搞研究,而且还要考虑每个学生都能参加。2.从现实生活中选择与学科内容有关的问题研究性学习强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解决身边与学科内容有关的实际问题。学生可通过查找资料、动手实验、社会调查等亲身实践获得对社会的直接感受,同时还可以了解科研的一般流程和方法,尝试着与他人交往和合作,懂得还有很多获取信息的渠道,并试图综合已有的知识来解决正在研究的课题。学生会看到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所掌握的技能在现实生活中是那样的重要,从而理解到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今后更好地生活。如“家乡河流的污染与治理”这一地理学科课题的解决,常常需要运用其他学科知识,通常需要打破学科界限,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学科教学中穿插专题研究单元的这种形式,能够在开放的环境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但是,由于这种形式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因此在现有的条件下,只能在教学中少而精地设计一些研究课题,通常一个学期安排一到两个课题为宜。(二)课堂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的思想目前,班级授课制依然是学生学习的主要组织形式,课堂依然是常规学习的主要空间。因此,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以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是一个现实而又具体的问题。课堂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关键是教师要把研究性学习的思想渗透到学科教学之中,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学科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而不是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具体可采取如下措施。1.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为基础的。探究性学习是一种使学生独立工作、自行发现问题并掌握知识的一种方法。它是学生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借助课本和教师等提供的材料信息,围绕问题收集、加工、处理信息,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或独立探索、或协作讨论,通过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方式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进而形成正确的结论与概念。“探究是一种有多侧面的活动,需要观察;需要提出问题;需要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以便弄清楚什么情况已经是为人所知的东西;需要设计调研方案;需要根据实验证据来检验已经为人所知的东西;需要运用各种手段来搜集、分析和解读数据;需要提出答案、解释和预测;需要把研究结果告之于人。”对传统的学科教学,需要也能够渗透探究因素,以便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智能。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去“探究”呢?首先,教师要为学生的探究、发现做好充分的准备,如教具、学生分组学习的材料等。然后向学生说明发现的过程的目的和要求,提出探讨的问题,指出探讨的价值和步骤,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趣味性,引发学生的探究心理。其二,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目标和途径,通过阅读、演示、观察、思考等学习活动,主动去概括原理、法则,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以期找到问题的答案。这是探究学习过程中的主要环节,也是学生发现知识的基础,这时教师要巡回视导,积极做好引导工作。其三,学生交流初探所得到的成果或结论,并对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或不甚理解的问题展开深入的讨论并作进一步的探究。其四,在以上几个环节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探索的问题,把初探和交流中获得的知识、结论加以归纳整理,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好主导作用。最后,教师可让学生把探究出的结论等运用到解决问题的实际中去,从而进一步验证和巩固所获知识。如上海大同中学在探讨学科课堂教学中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时,将物理《单摆》一课的内容进行了处理,突出了物理科学最重要的研究方法:现象观察→提出问题→提出假设→建立模型→实验分析→理论推导→形成规律→应用实践,力求使学生通过《单摆》这个教学内容的学习,对自然科学的这种最重要的研究方法有深层次的体验,在培养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潜移默化、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2.创设多种实践活动,融入一些经验性学习。现行课堂教学知识获得和运用的方式都不直接接触客观实际,只直接接触经过抽象加工整理而成的文字、图形、表格等“书面材料”,缺少直接经验的过程和真正的体验。而研究性学习是实践性很强的学习,学生在亲自操作中体会到该“如何做”,自己走进实验室核实一下,并用自己的眼睛看一看,这要比在牛顿的著作中或在一本教科书中搜寻答案更有意义。这种“真正的体验活动”是进行研究性学习的一个很重要的宗旨。通过这种学习,学生将得到“如何去获得知识”的体验,学生的各项技能和能力将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学生的智力也会在其中得到提高。因此,课堂教学中,要创设多种实践活动,尽可能做到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3.在教学内容中增加一些科学探索史,启发学生思辩的内容。以往的学习,偏重于对概念或理论的死背硬记,缺乏深一层次的疑问,如用以解释各种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众多知识是如何形成的?定律、法则或理论存在的依据和前提是什么?这些知识存在的价值是什么?而人们又是如何将这些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的?其实这些都是学生应该考虑的问题,而学生并不知道它们,这正是研究性学习的主要内容。比如,地理学科中的“板块构造学说”是如何产生的?它的价值何在?还有没有其他学说能解释海陆分布的现状?学生是不是能创造一个新的学说来替代它呢?真正的科学态度是批判的态度,夸大科学的权威性是不对的。人们尽可以把科学的历史视为发现新理论,摒弃并不真实的理论并以更好的理论取而代之的历史。在21世纪这个信息化的社会中,学会这种思维方法是必不可少的。否则在浩瀚的知识信息海洋中,学生就会迷失方向,以假当真,是非难辨。适当增加一些科学探索史,不仅有利于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方法,而且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启发学生的思路,寻找问题创新的切入口。(三)学科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在人类的教育实践中,历来包含着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形式:一是通过系统的传授,让学习者“接受”人类已经有的知识;二是通过学生亲身的实践,让学习者“体验”到知识使用的乐趣,自主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如果我们把与前者相应的教育称之为“传授性教育”、与之相适应的学习方式称之为“接受性学习”的活,那么,我们把与后者相适应的教育称之为“体验性教育”、与之相适应的学习方式称之为“研究性学习”。从一个人的全面发展来看,这两种教育、两种学习方式不可或缺,就像一个人的两条腿,只有两条腿都健壮,才能走得稳、跑得快。但是我们过去过多地强调了“接受性学习”,把“接受性学习”置于中心,而忽视了“研究性学习”。而今强调“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是想找回“研究性学习”在课程中的应有位置,而非贬低“接受性学习”的价值。应当看到,这两种学习方式各有所长:“研究性学习”在积累直接经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有其独到之处;而接受性学习在积累间接经验、传递系统的学科知识方面,其效率之高是其他方法无法比拟的。因此,这两种学习方式在学科教学中都是必要的,而且是相辅相成的。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就是如何处理好“打基础”(进行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与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的关系。研究性学习只是人类经验建构的一种途径,我们强调它对教学的意义,但并不是以此而反对或摒弃其他学习活动方式。人的不同学习途径需要相互配合,优势互补。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虽然强调了用探究的方式学习科学,但也建议“教师们应该用不同的策略设法使学生们掌握内容标准所描述的知识,弄懂所描述的道理,学会所描述的技能”。因此,在通过问题解决进行学习的同时,学习者可以结合阅读、听课和讨论等其他学习形式,将以不同途径建构起来的知识整合起来,把研究性学习和其他形式的学习有机结合起来,那种企图用研究性学习来取代接受性学习的做法显然是不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