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钱理群的学术研究

槐树庄
跖曰
提出“20世纪中国文学”的概念钱理群1985年与黄子平、陈平原共同提出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概念,强调新概念的提出,“并不单是为了把当前存在着的‘近代文学’、‘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这样的研究格局加以打通,也不只是研究领域的扩大,而是要把20世纪中国文学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来把握”,因此“‘20世纪中国文学’这一概念首先意味着文学史从社会政治史的简单比附中独立出来,意味着把言语学自身发生发展的阶段完整性作为研究的主要对象”。在共同撰写的《论“20世纪中国文学》一文里,还从“走向‘世界文学’的中国文学;以‘改造民族的灵魂’为总主题的文学;以‘悲凉’为基本核心的现代美感特征;由文学语言结构表现出来的艺术思维的现代化进程”这几个方面概括了“20世纪中国文学”概念的提出,引起了学术界的强烈反响,从80年代到90年代一直是人们关注的学术命题,在讨论中提出了各种意见,但这一概念却被普遍接受,并且波及其他学科。这一概念在日本、韩国等国的学术界也引起浓厚的兴趣,产生了一定影响。撰写文学史专著《中国现代文学30年》钱理群与吴福辉、温儒敏、王超冰等合作,撰写了文学史专著《中国现代文学30年》,并在所执笔的长篇序言里,试图用“20世纪中国文学”的观念来总揽全书。这是一部教科书式的文学史,既广泛地吸收了学术研究的最新成果,并有许多作者自己的独特发现与见解,初版本与修订本都显示了80年代与90年代学科所达到的水平,提供了经过严格选择的新的知识,新手工艺 信息;同时充分注意科学性与准确性,以及文学史教材应有的稳定性与可接受性。因此本书出版后,受到了大专院校师生与文学爱好者的欢迎,1997年国家教委选定为大学现代文学史课程的教材,这就更加扩了本书的影响。钱理群在他执笔的有关“诗歌”与“戏剧”发展的章节里,有意识地进行了“文体史”的写作的试验,在描述文体发展的轨迹时,突出文体自身的特点:他试图以“诗歌艺术思维与语言的变迁(连续、中断、断而复续等等)”来展现新诗发展历程,以“广场戏剧与剧场戏剧的彼此消长、起伏”为线索来叙述话剧史。以后,他还和他的学生一起提出了“闲话风”、“演讲体”与“独语”三种散文类型,为散文史的写作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线索。他的这些探索在学术界都产生了一定影响。对文学史途述方式的试验《绘图本中国文学史》“新世纪的文学”部分(与吴晓东合作),一方面是对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一次整体描述,同时又将其纳入“中国文学史”的总体结构中——这是钱理群文学史研究的又一次新的尝试。这样的结构方式决定了关注的重点是现代文学与中国传统文学的内在历史联系,同时意味着是将一个世纪的文学置于数千年的历史坐标中进行严格的筛选,相当数量的作家、作品在这大历史的叙述中,消失于研究视野之外,而另一些具有超前性的作家、作品却在长时段的历史检验中被突现出来。本书经过认真的研究,提出了与传统教科书不同的自己的文学史定位。在历史的叙述中,也力图摆脱历史决定论与历史进化论的文学史观的影响,更重视文学发展中的中断,反复,超前,滞后,偶然,个别,以展现历史的丰富性与具体性。此外,将台湾与香港地区的文学作为“20世纪中国文学”的有机组成部分,通俗文学进入研究视野,对通俗文学中的大家金庸给予了充分评价;在描绘1949年以后的文学时,第一次论述了“地下文学”,这也都构成了本书的特点。本书也开始了对文学史途述方式的试验。对40年代中国文学的考察在关注20世纪中国文学总体的史的描述的同时,钱理群从80年代末开始,就将他的研究重心转向40年代中国文学的考察。在钱理群看来,40年代的文学既是五四以来的中国现代文学(历史)的自然发展的结果,又孕育了后半个世纪中国当代文学(历史)的发展(钱理群认为,这后50年形成了一个独立的文化形态,他称之为“共和国文化”);因此,抓住“40年代”这一中间(过渡、转换)的环节,突入这一点,可以起到总揽全局(20世纪中国文学与历史的发展)的作用。在进入40年代文学研究的具体操作时,钱理群首先进行的是原始资料的发掘与整理。他编选了《20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四卷,和他的同事、学生一起编选了《中国沦陷区文学大系》(16卷本),并发掘(或重新认识、评价)了一些作家、作品,这就为正在进行的“40年代文学研究的重要成果,也是他”个人化(非教科书式)的文学史写作的一个新的尝试。这是关于文学史结构方式与叙述方式的试验:打破了以往文学史的结构模式,本书选择“1948”这一最能体现40年代的历史转折、交接特质的具有典型性的年代,通过对这一年发生的文学事件、流派、论争、期刊、作品,以及作家精神历程的描述,瞻前顾后,理清来龙去脉,从而揭示40年代、以至50年代初的文学发展的主要线索与走向,这种“从一个年代看一个时代”的结构方式,可以将大文学史叙述忽略(省略)的人与事纳入研究视野,特别是在这个年代的普通人,一般知识分子读什么书,喜欢听什么音乐,看什么电影,街头巷尾流传什么笑话……这样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细节都具体入微地进入了文学史的叙述,这同时也意味着文学史观念上的某些变化。本书在文学史的叙述方式上,将具有典型意义的历史细节置于比较重要的地位,追求报告文学那样的丰富而具体、生动的典型现象(人物与事件)与细节的描述,以及由此产生的现场感;但又同时严格拒绝任何虚构,要求每一细节都有具体的历史根据。本书在叙述视点、叙述语调的选择上也作了很大努力。提出“文学史叙述学”的概念钱理群作为一个文学史家,不仅致力于“现代文学史”的具体写作,而且关注写作背后的文学史的独特方式。他曾连续著文阐释他的导师王瑶先生(并上溯到鲁迅)的文学史理论、方法,以此作为自己文学史研究与写作的理论指导,而自己的每一次研究与写作实践又都有明确、自觉的实验目的,并及时作出总结。他把自己的文学史研究与写作的任务(目标)规定为“深入到‘作家、作品、读者’的内部深层机体里,去审视、开掘、发现特定历史时代下的知识分子群体与个体(作家),读者群体与个体,以及作品所显现的各种类型‘人’的群体与个体的生存境遇、体验与困惑及其美学形态,并从这一切的综合把握中,揭示出特定历史时代中人的生存困境及其美学形态”。他因此而强调,“作为一个文学史家,他必须与作家一样,对于‘人’(他的生存境遇、体验、困惑)保持社会、历史、文化的与形而上的双重关怀,既应关怀现实又超直于现实”。在具体研究、操作中,他又始终抓住“典型文学现象”,突入“一点”而见“全貌”,既具体有微又能体现发展的轨迹,以此作为自己的文学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并因此而提出文学史家的思维特点,就在于对于具体、生动的细节、历史的现象形态保持职业的兴趣与敏感;同时又必须具有发现细节、现象背后的普遍象征意义的思想穿透力。钱理群还十分重视文学史研究中的时空蹁问题。他认为,“历史”是彼时彼地发生的,写历史的人是生活在此时此地的,所谓历史写作就是一个不断往返的双向运动过程:既要由此及彼,努力进入历史情境,设身处地地体察、理解彼时彼地的人(个体与群体)怎样、何以作出这样或那样的选择,从而产生了某种历史命题;又要由彼及此,毫不回避地正视与揭示在选择(命题)展开与实现的过程中出现的一切严峻而复杂的事实,这些后果是当事人所不可能预知的。他因此提出了“设身处地”与“正视后果”作为文学史研究与写作的基本原则。钱理群还提出文学史研究中必须抓住两个“中介”环节:一是作为最终决定文学发展的经济基础与文学之间的“文化”——以后,钱理群又根据现代文学发展的历历史特点,从影响文学发展的众多因素中提出了“出版文化”、“大学文化”与“政治文化”与文学的现代化关系最为密切的三大文化要素;而在影响、制约文学发展的“文化”背景与作品的“文本结构”之间,也还有一个中介,即是文本创造主体“作家的生存状态与心理结构”。钱理群还强调在关注文学史观念与方法的更新同时,不可忽略史的写作形式(结构、途述方式等)问题,并因此而提出了“文学史叙述学”的概念。他的这些实践经验的总结与理论设想,在学术界也都有一定影响。

段文洋的学术研究

孔子闻之
极限王
主要从事船舶与海洋工程/力学方面的教学研究工作。3361303561 大浪中非线性船舶运动和水动力问题、高速船耐波性与波浪载荷、多体船水动力问题、数值水池技术、船舶流体力学网格计算技术、数值流体力学无网格方法等 。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项目两项,中英国际合作研究项目一项,教育部基金项目以及参加预研项目和民品船舶科研项目等。在国内外杂志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10余篇被SCI和EI收录。1999年博士论文被评为全国首届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2005年,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工程学院成立深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段文洋教授和深海中心有关教授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和引智工作,引进欧美大学和石油公司的十几位杰出人才为该校柔性教授,以这些学术交流活动为重要支撑申报教育部和国家外国专家局联合组织实施的“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又称“111计划”)获得批准,在哈尔滨工程大学设立深海工程科学与技术创新引智基地。有力地促进了深海工程团队的发展和学科创新。2009年,段文洋受邀多次参加国家自然基金委、总装、工信部、科工局及学校的中长期及十二五发展规划论证。在船舶水动力学势流理论研究方面取得同行公认的系统性、创造性研究成果,体现在段文洋与戴遗山教授和写的专著《船舶在波浪中运动的势流理论》。在国际重大谈判项目(IMO温室气体减排谈判)中,段教授发挥重要作用,解决关键技术问题,维护了国家和行业利益。瞄准 “三海”发展中的基础力学问题,段文洋教授连续10年获得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并借此把握人才培养及教学方向,将先进的理念、前沿技术与专业基础融合渗透到日常教学中,连续3年指导学生研究获得校级优秀毕业论文。2009年段文洋带领深海工程科研团队,深入论证“深海浮体运动耦合及外载荷分析”项目,挖掘特色优势,积极组织申报材料,在专家评审答辩会上,在包括上海交大、大连理工、哈工程、702所、708所等全国5家申报单位中,名列第一,成功获得工信部首批唯一海洋工程基础科研项目。段文洋教授发挥船舶工程学院多年来在船舶耐波性基础理论研究方面积累的经验,高效率的理清发达国家提案的技术脉络,抓住其缺陷进行辩论和磋商,有力支撑中方的国际谈判,以此为基础深入研究的建议获得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支持。海军舰艇高速化,大型化的发展,提出了高航速和非线性船舶耐波性水动力学新问题,段文洋发挥在水动力学基础理论方面的特色,在国内提出并发展了二维半耐波性理论和时域水动力模拟新理论,上述工作受到舰船总体设计所和有关单位关注,因而受专门委托开展自研*船耐波性研究项目和承担国防973项目子课题等研究。在舰船基础和关键技术方面体现了学校的优势。在国际重大谈判项目(IMO温室气体减排谈判)中,段教授发挥主力作用,解决关键技术问题,维护了国家和行业利益。

张铣的学术研究

浮生录
晏婴
2002年至复2012年就读于西南政法大制学,先后获得法学学士学位、法学硕士学位、法学博士学位,现任教于华南理工大学法学院。 主讲课程:  商事法、民法总论、合同法、物权法、侵权法等。主要研究领域:  民商事法律。代表性成果:主持省部级项目多项,在《现代法学》、《学术研究》等多个重要核心期刊发表论文。

鲍吾刚的学术研究

何为不仁
第三极
鲍吾刚一生著有16部学术著作,论文达69篇,还有众多的译文。他长于3361303563中国哲学史、思想史的研究,对中国文化的其它方面也十分精通。他与他老师福赫伯合译的中国古典小说选集《金匮——二千年中国短篇小说选》(Die Goldere Truhe.Chinesische Novellen aus Zwei Jahrtausenden.)自1959年出版后在西方汉学界广受好评,到1964年不仅出到第三版,而且有了英译本。而像《中国戏剧》(Chinesisches Theater),《中国——从帝国到共产主义》(China Vom kaiserstaat Zum Kommunismus)等著作和论文使他在广大民众中有了广泛的影响。他发表过一些道教论文,如《葛洪关于“知足”之理》。载《亚洲:传统和进步》﹙维斯巴登,1971﹚;《老子》,载《世界历史上的伟大个人崇拜》﹙慕尼黑,1971﹚等。主持编纂了《<;国语>;词语索引》两大册和《〈人物志〉词语索引》一册,二书分别于1973年和1974年在台北出版。他领导过一个课题组,研究德国文化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和中国人关于德国的研究。领衔主编奠基性文献《当代中国的德国形象——中国人研究德国论文索引》(German Impact on Modern Chinese Intellectual History-A Bibliography of Chinese Publications)。60年代的西方汉学家一般都重考据而轻义理,而鲍吾刚深刻认识中国历史精神价值。他在教学之余用他那支妙笔写下一系列专著,其中一些更早已列在德国汉学家必读书目的首位。在鲍吾刚众多的学术成果中,最受推崇、在学术界最有影响的著作当是以下三部学术专著:《中国人的命名――论名、字、小名的构造规则及内涵》(Dcr Chinesische Personenname. Die Bilngsgesetze und Hauptinhalte von Ming,Tzu und Hsiao—ming.(Asiatische Foeschungen,Bd.4),1959)、《中国人的幸福观――论中国思想史的天堂、空想和理想观念》(china und die Hoffnung auf Gluck.Paradiese,Utopien,I der Idealvorstellungen in des Geistesgeschichte Chinas,1971)、《中国人的自我画像――古今中国自传体文学、文献综述》(Das Antlitz Chinas.Autobiographische Selbszeugnisse von den Anfangen bis.zur Gegenwart,1990),从思想内容角度来审视,此三部学术专著具有同一主线,内容互相关联,由此构成鲍吾刚对中国思想史研究的重要学术成果。尤其是后两部著作,从准备到成书,写了近30年,在长达几十年的研究中,无论是从文献的拥有上还是在理论的深度上,这两部著作都是德国汉学界的经典之作,在西方汉学界对中国思想史的研究领域中,这两部著作也占有重要的地位。下面分别就这三部专著的学术背景、内容及特点作一阐述。

孙金荣的学术研究

臣工
游侠
参加完成国家“九五”、“十五”课题5项,主持完成山东省社科规划课题等5项,主持版在研国权家重大委托研究项目子课题1项。主持完成厅级课题多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著作《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构建》、《应用文体写作》等6部。获山东省社科成果三等奖、中华农业科教基金会优秀教材奖等10余项(独立或主持)。获国家辞书奖二等奖、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省社科成果一、二等奖等多项(参加)。多次应邀在国内外主办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做主题演讲或文化交流。

为什么进行学术研究?

明于本数
是何言也
本文为《广告研究》杂志2014年10月刊刊首语作者为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陈刚教授为什么进行学术研究?Why do we conct academic research导读为什么进行学术研究?这个问题应该是进行学术研究的常识和起点,但是,在一个大的转折时代,这却又成为一个最重要甚至最根本的问题。学术研究起源于兴趣。因为,真正的学术研究首先是能不能判断和发现真正的学术问题,而对问题的把握,又经常同学者的个性和兴趣结合起来。无论是基础理论研究,还是应用学科研究,伟大的理论成果,很多是一些学者看似不经意间创造出来的。之所以不经意,是因为对问题的捕捉、切入、分析和阐释的精彩,几乎是研究者个性和生活的一部分。学术研究应该是学者的生命形态和生活方式,而不是为外在的力量和目的所驱动。我们期待这个时代有这样的学者,也期待真正有价值的研究成果问世。但是,在一个大的转折时代,破坏式的创新,一定会动摇原有的基础,牵涉到多方面的利益。传统的广告业的大厦摇摇欲坠,当然还会让很多把终生精力和心血投入其中的英才有各种依依不舍的依恋。这种依恋的情绪和情感我们可以尊重,但是对原有利益的难舍难分必须摒弃。学术研究虽然同研究者的个性和兴趣相关,但是,学术研究又是公共的和时代的。如果个性和兴趣同学术发展的脉络不相吻合,这种研究确实会彻底成为私人化的话语,被时代边缘化。学术研究之所以发展,就在于不断地大浪淘沙。在大转折的时代,因为利益和情感而出现的各种所谓的学术争论和学术现象一定是常态。因为,习惯于传统的研究者,不可能轻易地放弃已经获得的利益,当然,也很难摆脱对传统的情感。目前广告学术研究领域的鱼龙混杂,正是这种大的环境变革的反映。学术研究必须对学术有敬畏心,有真诚感。学术研究一定要超越个人、群体利益和情感。学术研究更鄙视哗众取宠、甚至胡搅蛮缠的学术表演。在今年第三期广告研究的刊首语中,我曾写过这样一段话:历史的变迁是很无情的,互联网这种替代性的变化尤其残酷。大浪淘沙,一代一代英豪将飘逝而去。面对互联网的变化,很多传统广告业的英雄豪杰不服输,不服老,以悲壮始,一定是以喜剧终。在这个时代,真正的研究者一定要警醒,因为,我们的所说、所写、所做的一切,都必须面对我们的学生和后来者,都将被记入历史。秋意渐浓,枫叶将红。四季更替,循环往复。人生活在不同的时代,是无法选择的。我们既然有幸生活在今天这个时代,就必须承担起这个时代赋予的责任和使命。共勉为序。

陈政清的学术研究

沈焕
色若死灰
1988 年开始一直致力于大跨度桥梁和结构的非线性分析和抗风研究工作,专主持包含国家自然属科学基金在内的科研课题多项,发表论文150多篇。他所提出的“双重非线性边界元方法”,“空间杆系结构大挠度问题内力分析的 UL 列式法”、“桥梁断面颤振导数识别的多模态单参数搜索 M-S 法”以及“磁流变式拉索减振系统研究”等理论和方法在国外已被 SCI ,EI ,Sciencedirect 等收录引用累计一百多次以这些理论为基础开发的“大跨度桥梁空间静动力非线性分析 NACS 程序” 在国内一系列悬索桥与斜拉桥重大工程中应用。开发安装的洞庭湖大桥拉索减振系统被 Civil Engineering Magazine 评价为世界上第一套应用磁流变阻尼器的智能控制系统,有效地抑制了拉索风雨振。代表性学术专著有《桥梁风工程》、《陈政清桥梁力学论文精选》、《人行桥的振动与动力设计》等。

胡郁青的学术研究

酷老爸
常变
在《中国音乐》、《音乐创作》、《音乐探索》、《音乐周报》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与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转型》、《中国民族声乐发展之我见》、《嵇康“声无哀乐论”及其美学思想探析》、《关于音乐与情感的思考—析汉斯力克音乐美学思想》、《登昆仑之巅、吹黄钟之律—王光祈音乐思想探析》、《关于现行中学音乐教育的思考—读美国国家音乐标准有感》、《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异同探微》等论文60余篇。主研《拓展高师音乐教育内涵,培养‘一专多能’的创新型音乐人才》2005年被评为“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四川省人民政府颁奖)。先后主持四川省教育厅重点课题3项,四川省级教改课题2项,四川省教育发展中心课题1项。20余年来,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音乐人才,所教学生30余人次在全国及省级各类声乐比赛中获得等级奖,其中,所教学生陈万获全国“哈尔滨之夏”第八届声乐比赛文华表演奖、中央电视台青歌赛重庆赛区第一名、四川省第二届声乐大赛民族唱法第一名;主要指导的女声小合唱获全国大学生艺术歌曲比赛三等奖、四川省大学生艺术歌曲比赛一等奖,一名学生获全国大学生艺术歌曲比赛“银奖”,两名学生在四川省首届大学生艺术节电视歌手大赛中获得仅有的两个一等奖,一名学生在四川省第二届大学生艺术节中获独唱第一名;10余人次在省市的教学比赛中获等级奖,本人多次获“优秀指导教师”奖,其中,2002年获中宣部、教育部、文化部、广电总局、团中央等联合授予的“优秀指导教师”奖。在四川省首届大学生艺术节中作为指导教师接受四川电视台专访。个人事迹被载入《中国艺术家辞典》、《中国音乐家辞典》等。著作著作有、参与编辑的书籍有:《中外音乐发展史》,《声乐(四)》,《中国古代音乐美学简论》,《中外声乐曲选集》等

卞佳丽的学术研究

鹿鸣
霹雳弹
研究方向为嵌入式系统与网络通信、移动互联网及交换技术等,近年来主持和参加完回成了近三十答个国家级和企事业合作项目,包括“核高基”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子课题“智能手机平台安全技术研究及SDN校园推广”、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移动互联网智能终端应用中间件开发”等,主持完成了2项技术成果转让,申请及获得11项技术发明专利,出版专著3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