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藏品
近几年来,信息化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的课程整合是一个新的课题,本文从当前相关的研究成果出发,结合学校的教学实践,从研究性学习的几个阶段分析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如何运用信息技术以促进研究性学习的进行。 一、选择课题 在研究性学习中,选择一个好的课题非常重要,它决定着研究性学习的顺利进行、研究成果和研究成效。 课题选择要根据学生自身的情况,选择与学生年龄、兴趣爱好相符又能够调动大家积极性的题目。可以从我们身边的事实和现象创设研究情景确定课题,但现实是,学生两点一线式的生活方式限制了他们对社会资源的认识和利用,而丰富的网上资源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课题来源。利用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创设特定的生活情境,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而且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产生了有意义的研究性学习。例如:在“饥荒―饥饿的真实面目”的课题研究中,教师通过播放一段贫困国家和偏远地区的生活片段的录像,以及出示一系列世界因为饥饿而死亡的一系列数据,让学生了解不是每个人都衣食丰足,引导他们提出问题:为什么在农业科技发达的今天,还会有人饥饿呢?学生开始研究性活动,自己分析问题,寻找答案。 二、定制计划 对于新兴的跨学科的研究性学习,制订研究计划更为重要,因为周密的计划可以避免研究性学习的随意性、盲目性。在制定计划前,学生可利用互联网或校园网查询网上资源,学习制定计划的方法,看别人已经做了哪些工作、走了哪些弯路,借鉴前辈的经验。因特网不仅仅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课题,更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多层次的多角度的资料,拓展了学生研究思路,为研究活动的计划书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提供了保证。 三、实施研究 实施研究阶段是研究性活动的主要阶段。研究性学习的实施阶段的工作因研究方法的不同而不同。但总体说来,此阶段的工作都包括对研究课题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处理和得出结论四个步骤。 信息的收集可通过多种渠道,如图书馆的书籍杂志、社会调查等,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上资源已经成为学生和教师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来源。因特网是世界上最大的知识、资源来源,网上资源的共享使学生的资料搜集工作更快捷、方便,在搜狐、百度等搜索引擎为教学者的资料搜索提供了极大的方便的同时,Word等软件为文字的整理提供了一个完美的平台。信息技术的特性决定了它在资料的整理过程中的重要性,信息的加工、分析过程决不简单是一个信息传递和灌输的过程,而是学生一种主动意义建构的过程。学生完全处于一个主动、开放、多元的学习环境中,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提出问题。同时,学生还利用快捷的交流平台BBS、电子邮件进行研究心得交流。在网络交流中,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有利于张扬个性,挖掘潜力;每个人都拥有发言权,在“百家争鸣”中,发展思想,在提高研究问题的认识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四、成果交流 研究性学习的最终目标是得出结论,但如何向别人展示自己的成果呢?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由于时间、空间、教师等因素影响,成果展示往往成为个别尖子生的专利,但信息技术的利用改变了这种尴尬的局面。学生得出研究结论后,可以用幻灯片展示研究过程和结论。它的图、文、声并茂的特征有利于作者多角度地展示自己的思维;接收者多种感觉通道同时发挥作用,减轻接收者加工信息时的认知负担。通过信息的传递,学生们分享成果,交流研讨,进行思维碰撞,使认识进一步提高。 五、多元评价 在研究性学习中,信息技术的运用在优化了研究性学习过程的同时,也决定了研究性学习评价的改变。首先,研究性学习评价的目标更科学。不再是以一种整齐的标准用来区分成功和失败,而是用于调节学生的学习行为的一种方式,重在研究性学习中培养学生获得提出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次,研究性学习评价的内容和活动多元化。不仅仅是单一的一篇结题论文,更包括课题研究的资料和各种研究记录的成果文件夹等评价内容,利用多媒体教室等媒体进行成果展示、口头答辩、研讨等的多种评价活动评价。因此,评价结果的表现形式不再是简单的分数与等级,更多的是定性分析、具体的描述性评价等形态。最后,研究性学习的评价主体多元化。网络技术使评价主体多元化,学生、教师、学习伙伴,甚至在网上互相交流的社会公众都可以成为评价的主体,学生本身是最重要的评价者。 信息技术为研究性学习顺利有效地进行提供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信息技术的运用仍存在弊端,在教学过程中产生负面作用。例如,网络的海量资源库往往使教师和学生忽略图书资源;人与人的直接交往渐渐由网络上的间接信息所替代。但是,信息技术本身无好坏之分,只要我们在研究性学习中本着以人为本的精神,正确认识它、使用它,就能使研究性学习更顺利地实施,提高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和信息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