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之也死
1精神分析学说的核心与支柱是潜意识 2本能是支配着人类的活动,是人类心理活动的主要源泉和动力。本能是个体基本的发展需求,是需要被满足和表达的,它的根源来自体内个体内部的需要和冲动,一旦引发兴奋或紧张状态,它将驱使个体采取行动以释放或消除这种紧张 3、压抑是个体发展过程中最原始的防御手段。 4、创伤是心理能量学的中心主题,是神经症的根源。5、弗洛伊德坚信,各种神经官能症都是冲突的表现。冲突会导致个人愿望与外在现实无法配合,继而造成了内在的紧张和焦虑,他把心理世界描绘成一个战场,为人们所不容的记忆或本能与自我之间的冲突产生了神经症。 6、杨凤池认为,压抑是癔症的特征,回避和投射是恐惧症的特征,反向形成是强迫性神经症的特征。 7、客体关系理论的创始人是梅兰妮.克莱因,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是海因兹.科胡特。 8、客体关系理论认为,所有客体关系都是在婴儿与母亲的乳房这个基本关系上形成的。华生指出,情绪反应时我们对环境中某种特定刺激的条件反射 10艾尔波特实验使华生得出这样的结论:人类所有的行为都是源于学习和条件反射的,其中前者是后者的内在机制。 11从斯金纳的“迷信行为实验”我们可以推定,从事危险职业的人比其他人更加迷信 12斯金纳认为行为矫正,正是通过积极的强化来改变行为的一种手段。 13班杜拉在1969年明确指出,“所有来源于直接经验的学习现象都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所体验到的结果在替代的基础上发生,”进而提出了观察学习的概念。 14社会学习理论家认为,构成一个人的许多行为都是通过模仿形成的。 15交互分析,最先由心理学家艾瑞克·柏恩提出。 16伯恩认为,人类普遍存在三种需求,分别是认可需求刺激需求和结构需求。 17人本主义心理学被称为心理学第三势力,主要代表人物是马斯洛和罗杰斯。 18马斯洛将心理学分为机械主义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 19、马斯洛将人的需求分为三大相互重叠的类别:意动需要(认知需要和审美需要。 20、以人为中心的治疗把心理治疗看做一个重塑人格、重塑自我的过程。 21、罗杰斯主张的治疗条件包括咨询关系、共情和无条件积极关注。 22、罗杰斯的治疗体系通常被称为以人为中心的治疗和当事人中心治疗。 23、马斯洛指出,心理治疗中绝对没有特定的法则,各种疗法必须坚实的立足于健全的普通心理学理论之上,自觉遵循自我实现心理学的原理,基于这样的认识,马斯洛尤为重视顿悟疗法和小组疗法 24、马斯洛认为治疗者本身的素质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治疗的顺利进行和成效。 1、口腔期(口欲期:出生-1.5岁):这是性心理发展的最原始阶段,刚生下来的婴儿通过吮吸、咀嚼等口腔活动获得快感和满足,力比多集中在口部 2、肛门期(肛欲期;1,5-3岁):婴儿在排泄时因内急压力的解除而获得快感,对肛门活动特别关注,此阶段能量贯注于肛门 3、性欲期(俄狄浦斯期;3-5岁):儿童到3岁以后开始懂得了两性的的区别,他们喜欢抚摸或裸露生殖器而获得性满足,会产生一些复杂的心理状况,如阉割焦虑与阴茎嫉羡。随着满足的发展,力比多贯注对象开始从自己转移到他人身上,而产生对异性父母眷恋,对同性父母嫉恨的俄狄浦斯情节(恋母)和厄勒克特拉情节(恋父),这种感情更具性的意义,不过还只是心理上的而非生理上的性爱。 潜伏期(6-12岁):这时期教育、道德、社会规范的学习带来超我的发展,儿童的性冲动与之对立,孩子对性兴趣大减,而开始关注其他的社会活动如学习、体育等,这时力比多得到升华。 生殖期:这时期以生殖器性交为最高满足形式。 4意识系统:它是指能够被个体意识到的心理活动,但包括感觉系统提供的对外部世界的感受、知觉以及各种情绪体验。它直接与外部世界接触,通过对外部显示的知觉来指导与分配资源,调节能量,控制本能冲动。 5前意识系统:前意识乃是介于意识与潜意识的中间层次,由暂时潜伏的意识内容和一些潜意识的衍生物所组成,前者因为注意广度的限制而潜伏,后者因为意识系统的稽查作用常常被压抑。 6、潜意思系统:它由本能冲动,被压抑的观念和欲望组成,这些内容不符合社会道德、风俗与法律,无法进入意识被个体所察觉,所以被压抑在心理结构最底层。 7、自我防御机制:是一种潜意识的心理状态,是个体以否认或歪曲现实的方法来缓解冲突,降低紧张,维持内在心理世界的平衡。(压抑、升华、替代、否认、反向作用、理智化、投射) 8、自我:是从本我中逐渐分化出来的,位于人格结构的中间层。它描述的是人格中比较理性、真实及行为导向的部分,同时存在于意识中潜意识中。自我的任务是调节本我和超我之间的矛盾,一方面寻求合理方式满足本我冲动,另一方面根据“现实原则”配合超我的要求,缓和冲动以适应外在环境。 9、本我:即原始的自己,位于人格结构最底层,它是由先天的本能和欲望所组成的能量系统,包括各种生理需要,如渴、饿、性等。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这些心理能量弗洛伊德称之为力比多,它被围困在本我之中,力比多能量的增加导致紧张状态成都的增加,必须通过与外界进行能量交换作用来减轻紧张状态。 10、超我:它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的,它遵循道德原则,监督、批判及管束个体的行为。(人格结构说强调了心理动力在本我、自我、超我之间的分配与流动,当三者关系协调,人格则表现出健康状况,当三者关系敌对,就会产生心理疾病 ) 11、移置作用:是指能量从一个对象注入另一个对象的过程,也就是个体将对某人或某事物的情绪反应,转移对象得以发泄的过程。 12、原发过程:潜意识系统的运作过程,它是非理性的,非意识所能察觉到,其本质是追求欲望的满足,遵循享乐原则。 13、次发过程:前意识系统的运作过程,它是理性的,负责清醒时的语言及有次序的推理过程,遵循现实原则。 14、客体关系:是指存在于一个人内在精神的人际关系形态的模式。 15、客体:指的是一个被爱着或恨着的人物、地方、东西、或者幻想,包括内在客体和外在客体。(外在客体:是指真正的人物、地方和东西;内在客体指的是心理表象,即与客体有关的影像、幻想、感觉或记忆,因此也称为客体表象) 16、自体(克莱因):是一种心理表象,与客体不同,自体所指的总是一个内在的影像,基本上是属于自己的想法、感觉或幻想。 自体(科胡特):广义的定义是指一个人精神世界的核心,只能通过对外显现象的内省和同理观察才能发现。 17、自恋(科胡特):力比多投注在自我或自体上称为自恋,即人把全部的能量和注意都集中在自己身上。 18、自体客体:自体客体指的是另外他人(或无生命客体,或抽象概念)于精神内在的表象,它并不被经验为一个分离而实际存在的人,而是被经验为自体需求的拓展。自体客体无能力或缺失是婴儿化冲突与后来病理形成的原因。 19、转变内化作用:透过自体客体这个内在表象,客体在漫长的时间里,将与自体客体关系的经验内化并转化为自体结构的一部分,这个内化与转化过程称为转变内化作用。 20、退化作用:是个体遭遇挫折时回退到早期发展的某个阶段,以较幼稚的行为应付现实困境,借以减低自己的焦虑。 21、人类最基本的本能有两类:一类是生的本能,另一类是死亡本能或攻击本能。生的本能:包括性本能与自我本能,其目的是保持种族的繁衍与个体的生存,代表了一种进取性、建设性和创造性的活力。死的本能:表现为与生命发展队里的力量,其目的是回归到生命前的无生命状态,代表了一种破坏性、攻击性、自毁性的驱动力。 22、潜抑壁障:前意识系统与潜意识系统之间存在一个具有筛选功能的关卡,叫做潜抑壁障。 1、条件反射:是通过在有机体大脑皮质上建立起暂时神经联系来实现的,是有机体在无条件反射基础上后天习得的反射。 2、无条件反射:是指有机体生来固有的对保存生命有重要意义的反射,(例如食物吃到嘴里引起唾液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