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野
个案研究偏重于探讨当前的事件或问题,尤其强调对于事件的真相、问题形成的原因等方面,作深刻而且周详的探讨。在教育研究中,个案研究是常常以某个学生或教师或学校的特殊的问题行为为对象,搜集与其有关的情况,对学生或教师或学校的各方面的资料加以缜密的分析,诊断其问题行为的原因,提出处理问题的详细的方法,从而帮助他们解决自身的问题,以便达到因材施教、改进教学和促进学校发展的目的。在教育技术学领域,个案研究也是日渐受到重视的研究方法之一。 二、个案研究的具体目标主要有: 1. 寻找原因——个案之所以会发生,有其原因。研究的目的就是先找出其中的原因; 2. 提出策略——根据找出的问题原因,提出若干解决问题的可供选择的策略或预防措施; 3. 建构理论——个案研究可以作为建构理论的基础,个案实例是探询更高深学问的垫脚石; 4. 协助发展——个案研究的进行也是以个案认识自我,发掘隐性知识的过程,这就给予了个案自我发展的机会; 5. 提升绩效——对个案的深入探讨和相关背景的透彻分析,可以成为有关机构提升绩效的依据。 三、 个案研究法个案研究法 是指对某一个体、某一群体或某一组织在较长时间里连续进行调查,从而研究其行为发展变化的全过程,这种研究方法也称为案例研究法。 个案研究法(case study method)亦称个案历史法。追踪研究某一个体或团体的行为的一种方法。它包括对一个或几个个案材料的收集、记录,并写出个案报告。在现场收集数据的叫做“实地调查”。它通常采用观察、面谈、收集文件证据、描述统计、测验、问卷、图片、影片或录像资料等方法。 在大多数情况下,尽管个案研究以某个或某几个个体作为研究的对象,但这并不排除将研究结果推广到一般情况,但这并不排除将研究结果推广到一般情况,也不排除在个案之间作比较后在实际中加以应用。对个案研究结果的推广和应用属于判断范畴,而非分析范畴,个案研究的任务就是为这种判断提供经过整理的经验报告,并为判断提供依据。在这一点上,个案研究有点像历史研究,它在判断时常需描述或引证个案的情况。因此个案研究法亦称“个案历史法”。 四、 个案研究报告写作方式问题个案研究报告的写作必须关注叙事描述语言与学术分析型语言的区别。前者要求不受研究者的价值判断影响,用自然语言客观的、原汁原味报道事实;后者则是研究者运用学术语言对事实所作的,可能带有研究者价值判断的"介入性分析"。个案研究结果的处理方式,与其他质的研究一样,既可采用 1、类属型方式:将研究结果按照一定的主题进行归类,然后分门别类地加以报道; 2、情境型方式:按事件发生的时间序列或事件之间的逻辑关系对研究结果进行描述; 3、结合型方式:将类属型方式和情境型方式相结合。 不论采用哪一种方式,个案研究报告应秉承叙事风格,其成文形式主要有: 1、现实的故事(Realistic tale):尽可能真实地再现当事人看问题的观点,尽可能使用他们的语言来描述研究结果; 2、忏悔的故事(Confessional tale):介绍研究者使用的方法和在研究过程中所作的反省思考,再现访谈情景和对话片段; 3、印象的故事(Impressionist tale):详细描写事件发生时的情景和当事人的反应及表情动态; 4、批判的故事(Critical tale):从社会文化的大背景对研究对象的情况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5、规范的故事(Formal tale):试图用研究结果去验证某一外在理论或反省研究者头脑中隐含的意识形态。留言:看了这篇文章,对个案研究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一直以为个案研究就是拿某个人,或者某件事来研究,就算是个案研究。但其实从个案的选择,到研究的目的,研究的过程和研究报告的撰写都是有很深的学问的。其中最后的个案撰写是比较难的,一般都是以故事型的方式撰写,或者采用原文对话撰写。 五、相关资料 “案例”一词正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所认同,它在教师的专业成长中正在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是很多老师对于教育案例以及具体写法都还存在着比较模糊的认识,本文从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什么是教育案例 虽然“案例”一词已被不同领域的人所关注,但对于何谓案例、案例的规范格式等,远未达成共识。汇总相关的研究,在教育案例的理解上,我们可以试着这样理解,教育案例就是对一个教育教学过程中一个实际事件或情境的描述再加上作者的看法。为了更好地让老师们了解什么是教育案例,以下从两方面进行介绍: (一) 案例与其它教育文体的区别: 1 、与论文的区别。从文体看,论文是以说理为目的,以议论为主,可举不同的事例,但都是为了论证同一个观点,案例则以记录为目的,以叙述为主,兼有议论和说明,围绕同一事件,但可以从不同的理论层面来解释;从写作的思路看,论文是为理论找事例,是从抽象到具体的演绎思维,案例是为事件找理论,是从具体到抽象的归纳思维。 2 、与教案、教学设计的区别。教案和教学设计都是事先设想的教育教学思路,是对即将发生的教学活动的设计与说明,重在预测;而案例是对已经发生的教育事实的追述与思考,重在反思。这是比较容易分清的。 3 、与教后记、教学实录的区别。教后记是教师在上完一节课后及时记下课堂上发生的事件或自己的感受,这就是教学事件,是案例写作的必备素材,但并不是每篇教后记都值得作案例,还要加以选择。案例与教学实录的体例比较接近,它们的区别也体现了案例的特点和价值。教学实录是有闻必录,从一上课到下课师生的语言、动作、效果要尽可能详细地描述出来,是针对一节课的记录,而案例是根据研究目的有所选择地记录,一般以片断记录为主,可以针对一节课,也可以针对几节存在共同问题的课。 4 、与教学随笔、教学反思的区别。教学随笔、教学反思是伴随着新课程实验而新兴的教育文体,它们也应该包括教育情境及个人思考,只是和教学案例也略有不同。教学随笔写作形式比较灵活,是作者有感而发,可以边叙边议,可以说是写教育故事的散文。教学反思一般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提出自己的改进意见或自己的困惑,引起他人的思考;而案例的指向对象范围更广,可以是自己的教学行为,也可以是他人的教学行为,可以是大到分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教育状况,可以小到描述一堂课或一次活动,可以详细叙述事件发展的长期过程,也可以着重说明某个情境片断。 (二)、好的案例应具有的特性。案例选取的应是含有研究价值在内的真实发生的典型性事件。这一论述,就反映了好的案例应具有的三个特性: 1 、典型性。案例应具有相对完整的情节,能以小见大,反映出某一类事物或教育活动的基本共性,有较强的研讨价值,有助于教师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提升教育理念。因此,作为案例的事件要具有一定的典型性,要能够在对这一事件的分析、解决中能说明、诠释类似事件,给他人有较大的借鉴作用。如“如何让课堂活而不乱?”“如何在课堂中落实三维目标?”这类问题是许多教师普遍感到难以把握的,老师们可以选取自己或他人在教学中比较典型的事件进行分析,让读者能有所启发。 2 、启发性。案例要生动有趣,有一定的戏剧冲突,能使读者触景生情、举一反三。案例所研究的问题应是被教师们所认同的,能对教师们的后续教学工作有指导、借鉴意义。 3 、真实性。案例反映的必须是真实发生的事件,是事件的真实再现。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有许多值得思考、研究或回味的人和事,把这些事例通过案例写作的形式再现出来,实际上也就是对其职业生涯中一些困惑、喜悦、问题等等的记录,可以说,案例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教师生命之光的记载。由此,我们不妨再这样理解案例:对事物的静态的缺乏过程把握的描述不能称之为案例;信手拈来的没有问题或疑难情境在内的事件也不能称之为案例;没有客观真实为基础缺乏典型意义的事件也不能称之为真正的案例。 六、为什么要写教育案例 对案例的关注与研究在法学界、医学界和工商管理学界早已成为惯例,在这些领域中,案例成为专业人员发展的不可或缺的中介。一个医生总是伴着对一个又一个的病例的研究而逐渐成长,一个律师也是在一个又一个案例的剖析中不断成熟,在教育界也是如此,要使老师实现从“教书匠”到“学者型教师”的转型,学会案例分析与写作应是必由之路。具体说来,案例写作对教师有以下益处: (一)促进内化理论。在新课程实验中,教师们接受的专家理论可谓很多,但是很多老师觉得理论是高深莫测的,远水解不了近渴。这是因为专家都是站在比较宏观的理论层面上讲解的,一般没有具体讲出怎样落实到实际教学中,毕竟专家研究的宏观的教育问题。这就导致了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许多教师产生了困惑,甚至对新课程的理念产生了怀疑。案例是理论的故乡。针对困惑,教师可以选取典型事例写成案例,通过案例的形式学习运用理论,有效地把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可以避免为应付培训而被动学习理论的学习方式,使教育理论能落到实践中并指导实践,使案例成为沟通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同时,教师在不断进行案例分析和写作的过程是一个主动学习理论的过程。这种任务驱动型的学习,使教师能不断内化理论并落实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 (二)促进自我反思。反思是促进教师素质提高的核心因素,只有经过反思,教师的有效经验才能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才会对后续的教学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而案例写作是对教学实践的反思,从实践中选择适当的实例进行描述和分析,可以更清楚地认识有些做法为什么会取得成功,有些为什么效果不够理想。通过反思,来提炼并明确有效的教育行为及其理论依据,对于改进和指导今后的教学实践有重要意义。案例写作还是教师梳理、记录自己教学生涯的一种很好的形式,能够成为案例的事实,往往是教师工作中感到困惑的问题或特别有感悟的事件,当教师把这些事例转变为案例的过程,也就是一个重新认识这个事例、整理自己思维的过程。可以促进教师更为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教学还存在哪些不足。案例写作是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外在表现形式,如果能够渗透在教学过程的始终,就说明老师的反思已经日常化了。 (三)推动校本教研个人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是校本教研的三大要素,而同伴互助更是打破了以前教师各自为战的局面和孤立无助的现象,有助于提升校本教研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