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吴钰的青海民族学院藏学系教授

故群于人
浪荡儿
藏族,硕士、教授。 1953年生于青海贵南县,1981年毕业于青海民族学院藏学系藏语言文学本科专业,1989年毕业于西北民族学院藏学系藏族古典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2002年3月凭任为文学理论教授,现任青海民族学院藏学系教授,准学科研究带头人,硕士研究生方向导师,青海省第十届人大代表。在三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一直致力于藏族文学理论及汉藏翻译理论的研究。先后担任研究生的《文学理论研究》、《萨迦时期文论研究》、《藏族政教合一制度》、《古代名译赏析》、《翻译理论研究》以及本科的《文学理论》、《翻译名著赏析比较》、《汉藏文学翻译》、《翻译理论与实践》、《民间文学概论》等课程。撰写并出版了《藏族民间文学发展过程中的宗教影响》、《文学概论》、《藏族文学趣谈》、《文学理论研究》、《吴钰学术论文集》等五部专著。《檀丁大师诗镜中有关诗魂之说》《藏族文学理论的发展特点及其实践》《藏族小说发展史要》《格萨尔诞生与古代藏族神话的关系》等31篇学术论文发表于《中国藏学》《西藏研究》等核心刊物上。2000年赴荷兰参加“第九届国际藏学研讨会”,2002年参加“第五届国际格萨尔学术研讨会”。《文学概论》一书获2000年青海省第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藏族伏藏文化及其价值》获青海民院2002年度优秀科研成果奖。《藏族文学理论的发展特点及其实践》获青海民院2003年度优秀科研成果奖。2006年度获批“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藏族文学理论批评史》”批准经费5万元。吴钰学术论文目录 1.《藏族民间故事形成过程中的宗教影响》中国藏学硕士论文第三集。1992年11月。2.《文学概论》再版 中国藏学出版社。2004年8月。3.《藏族文学趣谈》 青海民族出版社。2003年9月。4.《文学理论研究》 甘肃人民出版社。2007年8月。5.《吴钰学术论文集》 中国藏学出版社。2007年11月。论文:1.《浅析藏族古代‘仲’的原型》 (中国藏学)1991年第3期。2.《浅谈藏族文学的民族风格及其特色》 (中国藏学)1992年第2期。3.《印藏(罗摩衍那)比较研究》 (中国藏学)1992年第4期。4.《与藏族文化有关的印度吠陀若干经典》 (中国藏学)1993年第3期。5.《浅谈藏族文学风格形成的基本要素》 (中国藏学)1994年第3期。6.我对藏族文学史的质疑》 (中国藏学)1994年第4期。7.《更登群培史学思想初谈》 (中国藏学)1995年第2期。8.《格萨尔诞生与藏族原始神话的关系》 (中国藏学)1997年第2期。9.《初谈文学风格和特色的构成》 (西藏研究)1994年第4期。10.《浅谈艺术形象的形成过程》 (西藏艺术研究)1993年第2期。11.《(柱下遗教)中的藏族古代神话故事浅析》 (中国藏学)1997年第4期。12.《藏族古代散文的艺术特色》 (西藏艺术研究)1998年第1期。13.《藏族自由诗的过去与未来》 (章恰尔)1999年第1期。14.《民族院校藏学系新学科教材建设之我见》高校教改论文集)北京民族出版社1999年10月。15.《檀丁大师诗镜中有关诗魂之说》 (中国藏学)2001年第1期。16.《藏族伏藏文化及其价值》 (西藏研究)2002年第1期。17.《浅谈藏语术语标准化问题》(藏语文研究论文集)北京民族出版社,1999年9月。18.《藏族文论的产生和实践特点》 (中国藏学)2003年第四期。19.《(格萨尔)诗史中论价值的庄严修辞》 《拉萨河》2006年第 1期。20.《格萨尔降魔》与(罗摩衍那比较研究)《文学趣谈》青海民族出版社2003年9月。21.《草山纠纷是我省经济建设的一大制约因素》 (攀登) 1993年第2期。22.《论我省牧区工作重点转移的几个问题》 合著 ( 攀登) 1984年第4期。23.《论提高我省少数民族干部素质的几个问题》 合著 (攀登) 1985年第4期。24.《藏区用藏语教学是一个实在必行的趋势》 合译 (攀登) 1990年第1,2期。25.《(难忘的往事)读后感》。 (章恰尔) 1983年第4期。26.《汉藏古文翻译的艺术技巧与文化价值》《西藏研究》 2004年第 4 期。27.《甘珠尔三大目录比较之思考》 《青海民院学报》 2004年 2 期。28.《汉藏文学翻译与技巧》 《青海民院学报》2005年第1期。29.《浅析藏语三次厘定之内容及时间》 《青海藏族教育》 2005年第4期。30. 《论历史传说和正史记栽的大将马重英》 《青海民院学报》2007 年第 2 期。31.《论舞论中的八情味说》 《青海民院学报》2006年第2期。

“羌姆”

非其道也
第一步
(1)“羌姆”演出的时间不能笼统地说在夏季和冬季,因为“羌姆”的种类繁多,都是拥有“羌姆”仪轨的各个寺院在特定的时间演出。藏区著名的“羌姆”包括:桑耶寺的“次纠”莲花八相的“羌姆”、萨迦寺、扎什伦布、“孜古朵”、“木如古朵”、敏竹林寺、多吉扎、楚布寺、德庆桑阿喀、以及直孔替寺等的“羌姆”。“表演”时期都是寺院特定的,这跟创建该寺“羌姆”乐舞的高僧大德等有一定的关系。“羌姆”演出的时间,较为隆重的大约为三天左右。(2)“羌姆”也被称为“卡尔羌姆”,起初的意思就是跳的意思,后来就慢慢习惯成为宗教舞蹈的“专用词汇”。“卡尔”与“羌姆”虽然都有跳的意思,但严格来说还是有区别。“以手的法印为主并以息业的十六种仪态来供养神”称为“卡尔”,“以身体的仪态和(步履)节奏为主,并用十二种服妖降妖的表情来表现”被称之为“羌姆”。对于“羌姆”的名称翻译来说,我觉着“法舞”过于笼统,因为从舞蹈角度而言“大法印”的各种手势也可归为“法舞”,舞蹈毕竟是手舞足蹈。“跳神”一词还是有一定的出入,因为“羌姆”虽然是以跳神为主,但也包扩跳各种“动物”等不能归为神的角色以及各大“羌姆”里包括一定的“丑角”来供人们逗笑,以致看“羌姆”时并非那么的乏味。至于“金刚舞”虽然乍听意思是没错,不过在民间也存在俗人演绎的“羌姆”,比如林芝的“米纳羌姆”,这就不能说是“金刚舞”了。对于“羌姆”和名称我还是觉着留着这个音义的名称最好,既能张显藏传佛教的特色,又是对一种文字和文化的尊重。(3)“羌姆”的宗教功利主要为“为平息世间的饥荒和战乱等,化成坛城中的众神来平息众生的灾祸”。“羌姆”按所伴奏的主要器乐分为三大类:“铜羌姆”以大法号为主;“啊羌姆”以鼓为主;“钹羌姆或瑞羌姆”以钹为主。“羌姆”的流程很难概括,因为都有所不同,也有记载其内容和流程等内容的经文被称为“羌姆益”或“卡尔益”。简略流程包括:在“羌姆”正式开始前几天要念诵大量与“羌姆”相关的经典,另外以直孔替寺而言在“羌姆”正式演出之前,还要进行为期一天的“彩排”,被称为“羌姆咨”,以供验收,“羌姆”正式演出的内容主要以一个寺院的主要护法神及其侍者依次出场为主,进展稍显缓慢,其间还要进行多场的仪仗、咏颂等仪轨。(4)关于“羌姆”的专著我还没见到过,不过可以向你推荐一些文章。藏文:《直孔的卡尔羌姆与藏族文化艺术》(西藏艺术研究 1988、7),这篇文章除了谈论完整的直孔(直孔替寺和羊日嘎尔寺,两个寺院的“羌姆”几乎没什么区别)的“卡尔羌姆”,也较为详细的谈到了“卡尔羌姆的历史”。汉文:《国外藏学研究译文集》(第六本)中有一篇相关文章。关于羌姆的文章还是不少,只是我觉着谈论的较浅,大多只是介绍性的文章。您在《中国知网》里面检索一下吧,有不少相关的文章。来自:求助得到的回答

藏学的历史

不能让禄
体认
藏学界一般认为,藏学诞生在19世纪30年代,匈牙利藏学家乔玛是其创始人。但对西藏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7世纪。藏学经历了孕育期、发展期和繁荣期3个阶段。 繁荣期(20世纪中期以后)。20世纪中期,藏学研究进入新的时期。一方面经过百余年的发展,藏学的资料整理基本完成,有了一大批精通藏语、训练有素的藏学专家。另一方面1959年达赖集团叛离祖国,带走了一批藏文典籍资料,并由此引出举世瞩目的“西藏问题”,客观上刺激藏学的进一步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对西藏的研究也给予大力支持,国内藏学研究也呈蓬勃之势。50年代以后,许多国家成立了专门的藏学机构或团体,如日本西藏学会、美国印第安纳大学西藏学会、英国西藏研究所、锡金藏学研究所等。一些学术机构发行专门的藏学研究刊物,如《日本西藏学会会报》、《藏学集刊》、《西藏学会会报》、《西藏学会通讯》等。国际性的学术交流成为这一时期的突出特点,从1976年在匈牙利举行首届国际藏学学术讨论会至1992年已经召开6次。与会专家越来越多,讨论的问题越来越深入。藏学研究繁荣最集中的体现是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佐藤长的西藏古代史研究,托马斯的古藏文研究,西门华德的藏汉语比较研究,巴考和石泰安的西藏历史、文化研究,拉露的西藏文学研究,霍夫曼的西藏本教研究,图齐的西藏宗教研究等是令国际藏学界瞩目的成果。中国对于藏族历史的研究和记述可以远溯到隋唐,当时的汉文史籍对藏族地区作了详细记载。新、旧《唐书》的《吐蕃传》仍是研究藏学的重要文献。元代时西藏和整个藏族地区纳入中央政权的直辖之下,元政府曾对西藏人口组织了大规模的调查,并敦聘藏族地区高僧到京城宣讲佛法。清代前期的《卫藏通志》、《西藏志》和后期的《西藏图考》、《四川通志》等史志,对藏族地区的历史、社会、宗教、风俗、地理、掌故等进行了全面的初步研究。20世纪30~40年代,一批学者在艰苦的条件下深入藏区实地考察,有人甚至投入寺院习经,对藏学作了开拓性的研究。张怡荪、李安宅、于式玉等都为国内藏学研究作出了贡献。50年代开始有组织地系统开展藏学研究。50年代初集中中国许多高校和研究机关的藏学专家赴西藏对藏族地区的社会历史、语言文字、宗教哲学、音乐戏剧、建筑雕塑等进行大规模的实地考察,获得大量的第一手珍贵资料。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内藏学研究大步发展。中国设立了中央及地方各级藏学研究机构50多个(如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央民族大学藏学研究所、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藏学研究所、台湾西藏研究会等),创办了《西藏研究》、《中国藏学》、《中国西藏》、《雪域文化》、《西藏佛教》、《西藏社会发展研究》、《西藏艺术研究》等30余种藏学学术期刊。专门组成了中国藏学出版社和西藏藏文古籍出版社,出版了藏文古籍200余种和一批藏学研究学术成果 。每年召开数次规模不等的藏学讨论会。随着国际学术交流的展开,已有10多个国家和地区130余名学者和旅居国外的藏胞学者到中国参观访问,进行学术考察和洽谈科研合作项目。中国藏学家也应邀出国访问、讲学和进行学术交流。和外国藏学研究比较,中国藏学研究有其突出优势和特点。实地考察、实物研究和口头流传资料的收集,藏、蒙、汉多民族学者的携手合作研究等是国内藏学研究的有利条件。因而,国内藏学不限于文献资料的研究,也不限于对藏族作“史”的研究。对青藏高原考古、西藏的现实与发展、藏族风情习俗、藏医科技等课题的研究处于领先地位。

次仁平措的主要作品

迷离劫
吐槽
《西藏民间体育及游艺》/专著/藏文/西藏人民出版社1998年出版《格萨尔艺人桑珠说唱本》/编著/藏文/(2001年版6部、2002年版五部、2003年版五部、2004年版四部、2005年版3部)西藏藏文古籍出版社出版/课题组副组长、课题主持人《艺人桑珠谚语集》/编著/藏文/西藏藏文古籍出版社2005年7月出版/主编《历史造就的统一体》/译著/汉译藏/西藏人民出版社1990年出版/合译《格萨尔艺人桑珠说唱本·果岭》/艺人说唱本/藏文/西藏藏文古籍出版社2002年出版/整理《格萨尔艺人桑珠说唱本·木雅黄金宗》/艺人说唱本/藏文/西藏藏文古籍出版社2002年出版/编辑《格萨尔艺人桑珠说唱本·百热山羊宗》/艺人说唱本/藏文/西藏藏文古籍出版社2003年出版/编辑《格萨尔艺人桑珠说唱本·辛丹内讧及西扎吾措宝藏》/艺人说唱本/藏文/西藏藏文古籍出版社2003年出版/终校《宗巴赞帽》/册子/藏、汉、英/西藏藏文古籍出版社2004年出版/编辑(合作)《西藏民俗扬弃论》/专著/藏文/中国藏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 《藏族婚礼中的娱乐活动》/论文/藏文/《西藏文艺》1986年第四期《漫谈藏族婚俗中的若干问题》/论文/藏文/《中国藏学》1988年第一期《浅谈兄弟共妻》/论文/汉文/《西藏研究内参》1989年《试论民间文学的若干问题》/论文/藏文/《西藏艺术研究》1989年第一期《从金果地区的“果谐”看藏族果谐产生年代》/论文/藏文/《西藏艺术研究》1990年第二期《谈谈如何使使用藏语文工作落到实处》/笔谈/藏文/《西藏日报》1990年12月《夏尔巴人的民族属性问题》/论文/藏文/《西藏研究》1990年第四期《传统酒歌小议》/论文/藏文/《西藏民间文学》1991年第一期《谈藏族谜语及对歌》/民俗介绍/藏文/《西藏民间文学》1991年第二期(收录于《西藏民俗精选本》/民族出版社1999年出版)《试析民间文学与社科研究的关系》/论文/藏文/《西藏民间文学》1991年第三期《下大力走开拓之路》/藏文/《日喀则报》1991年12月《谈西藏传统婚礼的意义》/议论文/藏文/《雪域文化》1992年第一期《浅析民间文学的搜集工作》/论文/藏文/《西藏民间文学》1992年第二期《“鲁木”与“嘎崩”游戏》/民俗介绍/藏文/《西藏民间文学》1992年(收录于《西藏民俗精选本》/民族出版社1999年出版)《试析视屠夫为下等人习俗形成的渊源》/论文/汉文/《西藏研究》1993年第三期《谈“敬酒嬉戏”所引发的对传统文化的联想》/论文/藏文/《西藏民间文学》1993年第三期《评述珠峰自然保护区境内的过年过节习俗》/论文/藏文/《西藏艺术研究》1994年第一期《试析视屠夫为下等人习俗形成的渊源》/译文/藏文/《西藏研究》1994年第二期《郭家乡的社会经济现状和发展探讨》/论文/汉文/《西藏研究》1994年第二期/合写《有关藏族族源传说问题之我见》/论文/藏文/《西藏民间文学》1994年第四期《初论藏族古代两种特殊的婚姻形式》/论文/汉文/《西藏研究》1995年第一期 /合写(收录于《西南地区民间文化论文选》/西藏人民出版社1995年出版)《谈农村家庭主妇》/笔谈/藏文/《西藏民间文学》1995年第二期《世界屋脊沧海桑田之传说》/译文/汉译藏/《西藏民族宗教》1995年第二期《爱国高僧伦珠陶凯生平》/译文/汉译藏/《西藏民族宗教》1995年第二期《西藏人口变迁》/汉文/《北京晚报》1995年5月《金果地区的斗牦牛节》/民俗介绍/汉文/《西藏民俗》1995年第三期《评述藏族传统投石游戏》/论文/藏文/《西藏艺术研究》1996年第一期《话说藏历新年》/笔谈/汉文/《西藏广播电视报》1996年2月《论藏族早期丧葬习俗》/论文/藏文/《西藏民间文学》1996年第一期/合写《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快西藏发展》/论文/汉文/《西藏研究》1997年第一期《初探金果地区的夏宴及其“果孜”仪式》/论文/藏文/《西藏艺术研究》1997年第一期《试论藏族骰子游戏》/论文/藏文/《西藏民间文学》1997年第二期(收录于《西藏民俗精选本》/民族出版社1999年出版)《简介后藏婚礼仪式》/民俗介绍/藏文/《西藏民间文学》1997年第三期/合写《一个古老村庄的岁末饭》/民俗介绍/汉文/《西藏民俗》1997年第三期《藏族传统滑冰及拔河习俗》/民俗介绍/藏文/《西藏民间文学》1998年第一期《初探藏族酒文化及其扬弃问题》/论文/藏文/《西藏艺术研究》1998年第二期《西藏骑射竞技详说》/民俗介绍/汉文/《西藏旅游》1998年第二期《简述西藏民间体育三项》/民俗介绍/汉文/《西藏民俗》1999年第三期《抱举石头竞技》/民俗介绍/藏文/《西藏民间文学》1999年第三期《西藏民俗扬弃问题初探》/论文/藏文/《中国藏学》2000年第一期《以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正确认识和对待藏族传统文化》/论文/汉文/《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00年第一期《考析西藏产生和存在一妻多夫婚姻形式的原因》/论文/藏文/《西藏研究》2000年第三期《格萨尔王传的新生》/介绍文/汉文/《中华儿女》2001年第二期《谈尼木传统制箭工艺》/介绍文/藏文/《西藏民间文学》2001年第四期《尼木造纸工艺的过去与现状》/论文/藏文/《西藏民间文学》2002年第一期《西藏〈格萨尔〉抢救工作的几点思考》/论文/藏文/《西藏研究》 2002年第一期(2001年北京国际藏学会交流论文)《藏族民俗对其他民族的影响》/译文/汉译藏/《西藏民间文学》2002年第二期《谈西藏的婚姻禁忌》/论文/藏文/《西藏研究》2002年第三期《优秀艺人桑珠说唱本工程》事迹材料/汉/《中国西藏》2002年第六期《优秀艺人桑珠说唱本工程》/译文/汉译藏/《中国西藏》2002年第六期《〈格萨尔〉千年纪念答客问——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院长次旺俊美访谈录》/专访/汉/《中国西藏》2002年第六期《〈格萨尔〉千年纪念答客问——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院长次旺俊美访谈录》/译文/汉译藏/《中国西藏》2002年第六期《初论五种古代藏族婚姻形式》/论文/藏文/《西藏民间文学》2002年第四期《谈〈果岭〉的特点及其整理后的思考》/论文/藏文/《西藏研究》2003年第三期(2002年第五届国际《格萨尔》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试论藏族传统禁忌中的取舍问题》/论文/藏文/《西藏研究》2003年第四期

什么是地域文化

抱其天乎
豹子胆
地域文化专指先秦时期中华大地不同区域的文化。有专家主张,地域文化专指中华大地特定区域的人民在特定历史阶段创造的具有鲜明特征的考古学文化。在我国,地域文化一般是指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是特定区域的生态、民俗、传统、习惯等文明表现。它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与环境相融合,因而打上了地域的烙印,具有独特性。扩展资料在中华文明一体多元的发展格局中,首先发展起来的是同中有异、异中见同、多姿多彩、争奇斗艳的地域文化。如从夏商周三代到战国,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形成了燕赵文化、三晋文化、中原文化、三秦文化、甘陇文化、巴蜀文化、楚文化、岭南文化、吴越文化等。在这些地域文化中,只有齐鲁文化在秦汉时期完成了由地域文化向主流文化的转化,其他地域文化只是作为文化的因子融入了主流文化。齐鲁文化是以儒学为核心的。孔子站在前所未有的理论高度上将传统的政治与道德思想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因而给齐鲁文化注入了新的灵魂。有了儒家学说,齐鲁文化才真正具有了民族、地域的超越性,才真正能够担负起领导中国文化的历史使命。到了汉代,经过董仲舒改造的儒学,对稳固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统治起了重要作用,对于形成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心理结构产生了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它既获得了统治者的青睐,又得到被统治者的认可,是中国宗法农业社会最适宜的意识形态。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地域文化

次仁平措的主要作品

老铃铛
虑叹变絷
《西藏民间体育及游艺》/专著/藏文/西藏人民出版社1998年出版《格萨尔艺人桑珠说唱本》/编著/藏文/(2001年版6部、2002年版五部、2003年版五部、2004年版四部、2005年版3部)西藏藏文古籍出版社出版/课题组副组长、课题主持人《艺人桑珠谚语集》/编著/藏文/西藏藏文古籍出版社2005年7月出版/主编《历史造就的统一体》/译著/汉译藏/西藏人民出版社1990年出版/合译《格萨尔艺人桑珠说唱本·果岭》/艺人说唱本/藏文/西藏藏文古籍出版社2002年出版/整理《格萨尔艺人桑珠说唱本·木雅黄金宗》/艺人说唱本/藏文/西藏藏文古籍出版社2002年出版/编辑《格萨尔艺人桑珠说唱本·百热山羊宗》/艺人说唱本/藏文/西藏藏文古籍出版社2003年出版/编辑《格萨尔艺人桑珠说唱本·辛丹内讧及西扎吾措宝藏》/艺人说唱本/藏文/西藏藏文古籍出版社2003年出版/终校《宗巴赞帽》/册子/藏、汉、英/西藏藏文古籍出版社2004年出版/编辑(合作)《西藏民俗扬弃论》/专著/藏文/中国藏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 《藏族婚礼中的娱乐活动》/论文/藏文/《西藏文艺》1986年第四期《漫谈藏族婚俗中的若干问题》/论文/藏文/《中国藏学》1988年第一期《浅谈兄弟共妻》/论文/汉文/《西藏研究内参》1989年《试论民间文学的若干问题》/论文/藏文/《西藏艺术研究》1989年第一期《从金果地区的“果谐”看藏族果谐产生年代》/论文/藏文/《西藏艺术研究》1990年第二期《谈谈如何使使用藏语文工作落到实处》/笔谈/藏文/《西藏日报》1990年12月《夏尔巴人的民族属性问题》/论文/藏文/《西藏研究》1990年第四期《传统酒歌小议》/论文/藏文/《西藏民间文学》1991年第一期《谈藏族谜语及对歌》/民俗介绍/藏文/《西藏民间文学》1991年第二期(收录于《西藏民俗精选本》/民族出版社1999年出版)《试析民间文学与社科研究的关系》/论文/藏文/《西藏民间文学》1991年第三期《下大力走开拓之路》/藏文/《日喀则报》1991年12月《谈西藏传统婚礼的意义》/议论文/藏文/《雪域文化》1992年第一期《浅析民间文学的搜集工作》/论文/藏文/《西藏民间文学》1992年第二期《“鲁木”与“嘎崩”游戏》/民俗介绍/藏文/《西藏民间文学》1992年(收录于《西藏民俗精选本》/民族出版社1999年出版)《试析视屠夫为下等人习俗形成的渊源》/论文/汉文/《西藏研究》1993年第三期《谈“敬酒嬉戏”所引发的对传统文化的联想》/论文/藏文/《西藏民间文学》1993年第三期《评述珠峰自然保护区境内的过年过节习俗》/论文/藏文/《西藏艺术研究》1994年第一期《试析视屠夫为下等人习俗形成的渊源》/译文/藏文/《西藏研究》1994年第二期《郭家乡的社会经济现状和发展探讨》/论文/汉文/《西藏研究》1994年第二期/合写《有关藏族族源传说问题之我见》/论文/藏文/《西藏民间文学》1994年第四期《初论藏族古代两种特殊的婚姻形式》/论文/汉文/《西藏研究》1995年第一期 /合写(收录于《西南地区民间文化论文选》/西藏人民出版社1995年出版)《谈农村家庭主妇》/笔谈/藏文/《西藏民间文学》1995年第二期《世界屋脊沧海桑田之传说》/译文/汉译藏/《西藏民族宗教》1995年第二期《爱国高僧伦珠陶凯生平》/译文/汉译藏/《西藏民族宗教》1995年第二期《西藏人口变迁》/汉文/《北京晚报》1995年5月《金果地区的斗牦牛节》/民俗介绍/汉文/《西藏民俗》1995年第三期《评述藏族传统投石游戏》/论文/藏文/《西藏艺术研究》1996年第一期《话说藏历新年》/笔谈/汉文/《西藏广播电视报》1996年2月《论藏族早期丧葬习俗》/论文/藏文/《西藏民间文学》1996年第一期/合写《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快西藏发展》/论文/汉文/《西藏研究》1997年第一期《初探金果地区的夏宴及其“果孜”仪式》/论文/藏文/《西藏艺术研究》1997年第一期《试论藏族骰子游戏》/论文/藏文/《西藏民间文学》1997年第二期(收录于《西藏民俗精选本》/民族出版社1999年出版)《简介后藏婚礼仪式》/民俗介绍/藏文/《西藏民间文学》1997年第三期/合写《一个古老村庄的岁末饭》/民俗介绍/汉文/《西藏民俗》1997年第三期《藏族传统滑冰及拔河习俗》/民俗介绍/藏文/《西藏民间文学》1998年第一期《初探藏族酒文化及其扬弃问题》/论文/藏文/《西藏艺术研究》1998年第二期《西藏骑射竞技详说》/民俗介绍/汉文/《西藏旅游》1998年第二期《简述西藏民间体育三项》/民俗介绍/汉文/《西藏民俗》1999年第三期《抱举石头竞技》/民俗介绍/藏文/《西藏民间文学》1999年第三期《西藏民俗扬弃问题初探》/论文/藏文/《中国藏学》2000年第一期《以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正确认识和对待藏族传统文化》/论文/汉文/《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00年第一期《考析西藏产生和存在一妻多夫婚姻形式的原因》/论文/藏文/《西藏研究》2000年第三期《格萨尔王传的新生》/介绍文/汉文/《中华儿女》2001年第二期《谈尼木传统制箭工艺》/介绍文/藏文/《西藏民间文学》2001年第四期《尼木造纸工艺的过去与现状》/论文/藏文/《西藏民间文学》2002年第一期《西藏〈格萨尔〉抢救工作的几点思考》/论文/藏文/《西藏研究》 2002年第一期(2001年北京国际藏学会交流论文)《藏族民俗对其他民族的影响》/译文/汉译藏/《西藏民间文学》2002年第二期《谈西藏的婚姻禁忌》/论文/藏文/《西藏研究》2002年第三期《优秀艺人桑珠说唱本工程》事迹材料/汉/《中国西藏》2002年第六期《优秀艺人桑珠说唱本工程》/译文/汉译藏/《中国西藏》2002年第六期《〈格萨尔〉千年纪念答客问——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院长次旺俊美访谈录》/专访/汉/《中国西藏》2002年第六期《〈格萨尔〉千年纪念答客问——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院长次旺俊美访谈录》/译文/汉译藏/《中国西藏》2002年第六期《初论五种古代藏族婚姻形式》/论文/藏文/《西藏民间文学》2002年第四期《谈〈果岭〉的特点及其整理后的思考》/论文/藏文/《西藏研究》2003年第三期(2002年第五届国际《格萨尔》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试论藏族传统禁忌中的取舍问题》/论文/藏文/《西藏研究》2003年第四期

藏学的历史

王骀
伊织
藏学界一般认为,藏学诞生在19世纪30年代,匈牙利藏学家乔玛是其创始人。但对西藏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7世纪。藏学经历了孕育期、发展期和繁荣期3个阶段。 繁荣期(20世纪中期以后)。20世纪中期,藏学研究进入新的时期。一方面经过百余年的发展,藏学的资料整理基本完成,有了一大批精通藏语、训练有素的藏学专家。另一方面1959年达赖集团叛离祖国,带走了一批藏文典籍资料,并由此引出举世瞩目的“西藏问题”,客观上刺激藏学的进一步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对西藏的研究也给予大力支持,国内藏学研究也呈蓬勃之势。50年代以后,许多国家成立了专门的藏学机构或团体,如日本西藏学会、美国印第安纳大学西藏学会、英国西藏研究所、锡金藏学研究所等。一些学术机构发行专门的藏学研究刊物,如《日本西藏学会会报》、《藏学集刊》、《西藏学会会报》、《西藏学会通讯》等。国际性的学术交流成为这一时期的突出特点,从1976年在匈牙利举行首届国际藏学学术讨论会至1992年已经召开6次。与会专家越来越多,讨论的问题越来越深入。藏学研究繁荣最集中的体现是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佐藤长的西藏古代史研究,托马斯的古藏文研究,西门华德的藏汉语比较研究,巴考和石泰安的西藏历史、文化研究,拉露的西藏文学研究,霍夫曼的西藏本教研究,图齐的西藏宗教研究等是令国际藏学界瞩目的成果。中国对于藏族历史的研究和记述可以远溯到隋唐,当时的汉文史籍对藏族地区作了详细记载。新、旧《唐书》的《吐蕃传》仍是研究藏学的重要文献。元代时西藏和整个藏族地区纳入中央政权的直辖之下,元政府曾对西藏人口组织了大规模的调查,并敦聘藏族地区高僧到京城宣讲佛法。清代前期的《卫藏通志》、《西藏志》和后期的《西藏图考》、《四川通志》等史志,对藏族地区的历史、社会、宗教、风俗、地理、掌故等进行了全面的初步研究。20世纪30~40年代,一批学者在艰苦的条件下深入藏区实地考察,有人甚至投入寺院习经,对藏学作了开拓性的研究。张怡荪、李安宅、于式玉等都为国内藏学研究作出了贡献。50年代开始有组织地系统开展藏学研究。50年代初集中中国许多高校和研究机关的藏学专家赴西藏对藏族地区的社会历史、语言文字、宗教哲学、音乐戏剧、建筑雕塑等进行大规模的实地考察,获得大量的第一手珍贵资料。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内藏学研究大步发展。中国设立了中央及地方各级藏学研究机构50多个(如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央民族大学藏学研究所、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藏学研究所、台湾西藏研究会等),创办了《西藏研究》、《中国藏学》、《中国西藏》、《雪域文化》、《西藏佛教》、《西藏社会发展研究》、《西藏艺术研究》等30余种藏学学术期刊。专门组成了中国藏学出版社和西藏藏文古籍出版社,出版了藏文古籍200余种和一批藏学研究学术成果 。每年召开数次规模不等的藏学讨论会。随着国际学术交流的展开,已有10多个国家和地区130余名学者和旅居国外的藏胞学者到中国参观访问,进行学术考察和洽谈科研合作项目。中国藏学家也应邀出国访问、讲学和进行学术交流。和外国藏学研究比较,中国藏学研究有其突出优势和特点。实地考察、实物研究和口头流传资料的收集,藏、蒙、汉多民族学者的携手合作研究等是国内藏学研究的有利条件。因而,国内藏学不限于文献资料的研究,也不限于对藏族作“史”的研究。对青藏高原考古、西藏的现实与发展、藏族风情习俗、藏医科技等课题的研究处于领先地位。

林继富的学术论文

手之所触
明于本数
发表学术论文130篇,其中主要论文有:1、《中国地方风物传说结构试论》,载《民间文艺季刊》1986年第3期。2、《藏族犬图腾浅谈》,载《西藏研究》1988年第2期。3、《“青蛙王子”型故事原型研究》,载《民间文艺季刊》1988年第4期。4、《从创世神话看原始人对自我力量的意识》,载《民间文学论坛》1989年第1期。5、《藏族天梯神话》,载《民族文学研究》1989年第4期。6、《藏族白石崇拜探微》,载《西藏研究》1990年第1期。7、《藏族湖神与生育信仰》,载《民间文学论坛》1990年第2期。8、《藏族嘛呢堆》,载《雪域文化》1990年第1期。9、《生命的归宿——藏族灵魂观念试析》,载《邦锦花》1990年第3期。10、《藏族鸟崇拜的自然历史渊源》,载《中国民间文化》1991年第1期。11、《藏族巫术数字“五”的文化意义》,载《西藏日报》1991年6月11日。12、《西藏日土岩画研究》,载《民族艺术》1991年第2期。13、《蚁穿九曲明珠源流探析》,载《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91年第4期。14、《藏族宗教节日文化论》,载《民俗研究》1992年第1期。15、《藏族天梯神话发微》,载《西藏研究》1992年第1期。16、《藏族原型数字“九”的文化意义》,载《东方文化》1992年第1期。17、《“头上长角”型故事的流播》,载上海《中国比较文学》1992年第1期。18、《乡土教材与西藏民族教育》,载《西藏教育》1992年第5期。19、《藏族本教信仰与古老崇拜》,载《青海社会科学》1992年第4期。20、《西藏旅游事业与民俗文化》,载《西藏研究》1992年第4期。21、《藏族兔子故事论》,载《民族文学研究》1993年第1期。22、《藏族宗教法器——鼓的文化意义》,载《西藏民族宗教》1993年第1期。23、《林芝地区民间传说漫话》,载《西藏旅游》1993年第1期。24、《藏族箭神略论》,载《中国民间文化》1993年第4期。25、《藏族宗教的神职人员》,载《西藏民俗》1994年第1-2期。26、《昆仑文化与藏族原始文化》,载《西藏研究》1995年第2期。27、《珞巴族“插青”习俗述略》,载《中国民间文化》1995年第4期。28、《藏族图腾纹饰的文化心态》,载《西藏艺术研究》1995年第4期。29、《森林与生殖信仰——珞巴族“卡让欣”研究》,载《民间文学论坛》1995年第4期。30、《民间传说与旅游文化》,载《世纪之交的中国民俗流变》,中国城市出版社,1995年版。31、《灶神形象演化的历史轨迹及文化内涵》,载《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1期。32、《珞巴族灶神论析》,载《民间文学论坛》1996年第2期。33、《藏族文化中的镜子》,载《西藏研究》1996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民族研究》专题1996年第10期全文转载。34、《羊与藏族民俗文化》,载《青海社会科学》1996年第5期。35、《汉族少数民族灶神信仰比较研究》,载《民俗研究》1997年第1期。36、《文化流程中的“中山狼”故事》,载《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3期。37、《中国民间传说与史官文化》,载《民间文学论坛》1997年第3期/38、《多重文化碰撞的智慧母题——文成公主传说考验难题试析》,载《民族文学研究》1997年第4期。39、《孙家香和她讲的故事》,载湖北《艺术明星》1997年第5-6期。40、《根植于泥土中的文化瑰宝——记孙家香和她的故事》,载《孙家香故事集》长江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41、《从生命延续方略探寻抗拒洪水神话母题》,载《民间文化》1999年第1期。42、《枣俗的文化精神》,载《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43、《中国怪孩子故事亚型及其家族伦理思想》,载《民族文学研究》1999年第4期。44、《试论中国方志文化中民间传说的特点及价值》,载《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45、《西藏民间信仰节日》,载《西藏民俗》2000年第1期。46、《守禁违约的背后——“猎人海力布”型故事解析》,载《民族文学研究》2000年第3期。47、《“二母争子”故事揭秘》,载《中南民族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48、《强盗歌论》,载《西藏民俗》2001年第1期。49、《枣的礼俗精神与文学传承》,载《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50、《“黑马张三哥”型故事论析》,载《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51、《“头上长角”型故事研究》,载《西北民族研究》2001年第2期。52、《“皮匠驸马”型故事研究》,载《思想战线》2001年第5期。53、《蛙婿型故事研究》,载《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54、《“烂柯山”型故事研究》,载《中南民族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55、《“典当良心”故事类型主题分析》,载《民俗学刊》第3辑,澳门出版社2002年版。56、《西藏卵生神话源流》,载《西藏研究》2002年第4期。57、《一部开创性的力作》,载《新闻出版报》2003年4月6日。58、《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的批评与反思》,载《思想战线》2003年第3期。59、《源于怪的力和美——中国怪孩子故事的审美情趣》,载《西北民族研究》2003年第3期。60、《论西藏天神》,载《民族文学研究》2003年第3期。61、《角色转换与文化认同——中国节日文化中的人》,载《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62、《民间传说与民间信仰互动研究》,载《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63、《跨语系比较的尝试——以阿尔泰语系与汉藏语系怪异儿故事比较为例》,载《东方民间文学比较研究》(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论西藏拉萨环境保护 参考文献

三才
惫也
西藏环境保护与城市可持续发展摘要:围绕西藏环境保护与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阐述了西藏生态环境保护现状及城市发展所产生的负面影响,论述了西藏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和评价标准,并从政策制度、城市规划、城市发展模式以及发掘民族文化四个层面,提出了实现西藏自然生态环境与城市经济协调发展的相关对策。关键词:西藏生态保护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一、西藏生态保护与城市发展概况1.区内地理环境现状与生态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西藏自治区位于我国西南边陲的青藏高原,地域辽阔(面积达122.84万km2,约占我国土地面积的1/8,仅次于新疆,位居全国第二)。人口242.7万,以藏族为主(占95%以上)。全区辖7个地(市)73个县(市、区)。[3]西藏高原风光旖旎,那里有湛蓝的天,清澈的水,清新的空气,悠久灿烂的藏民族文化,浓郁的民族风情和神秘的藏传佛教,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独具特色。在这片神秘的土地上蕴藏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草地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太阳能资源。西藏主要城镇环境空气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的含量都很低,主要江河的水质都能达标,至今未出现过酸雨和放射性污染,这些独特的人文地理环境为西藏实施西部大开发,全面加快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很好的技术和条件,西藏已成为人们向往的圣地。然而,正是由于西藏独特的地理环境,区内86.1%的土地位于海拔4000m以上,受高寒恶劣自然条件的影响,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一旦破坏将很难恢复。西藏自治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使其成为关系能否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西藏解放后,由于起初人口较少,城市化和工业化水平低下以及国家的种种保护措施使得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保持了较好的状况。但是近几年来,随着西藏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目前,西藏的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而言质量不高,且有退化的趋势。经过我们的研究分析西藏当前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与有限的生态环境承载力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生态环境退化,投资严重短缺及环境意识淡薄产生的全部与局部,眼前与长远利益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政府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监管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与西藏实际监管能力严重滞后的矛盾日益明显。所以只有切实解决这些矛盾与问题,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环境,才能保证西藏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从而使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得以顺利实施。2.西藏城市发展现状及对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城市是社会产生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西藏的城镇有着悠久的历史,拉萨、日喀则、昌都、江孜等城镇均属历史古城,也曾显赫一时。但是,长期以来西藏封建农奴制度严重地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过去的城镇可以说没有基本的城市设施,加之生产力低下,人口少,对环境的影响也较小。在西藏,现代意义的城镇是在和平解放以后才发展起来的。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先后四次召开西藏工作座谈会,研究制定了一系列的特殊政策和有力措施,西藏的各项事业进入了一个发展较快的时期。80年代,中央政府和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先后投资几亿元,大部分用于城市住房改造,城市扩建,市政建设,公共服务设施等基础建设。1984年,中央决定由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山东、四川、福建、广东等9省市为西藏援建43项工程,工程总投资4.8亿元,总建筑面积23.6万m2,一座座饭店、宾馆以及文化、教育、卫生、通讯、交通、生活等现代化建筑拔地而起,使高原城镇的容貌焕然一新。1994年,中央召开了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决定由中央和有关省市为西藏援建62项工程,总投资达23.8亿元。[1]目前,该项目已大部分建成并也投入使用。2003年又召开的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为西藏未来经济的发展绘制了一张壮丽的蓝图,西藏城镇的发展也必将进入一种历史上发展最好的时期。随着西藏经济的发展,城镇现代化建设水平的提高。2007年,青藏铁路将要建成通车,西藏总人口将达到250万到280万(含外来流动人口在内),尽管西藏地域辽阔,资源丰富,但是西藏高原自然条恶劣,人类的生存空间有限,可利用的耕地仅占全区总面积的0.2%-0.3%,而且面临着人均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的态势,人口的增加,必将引起人为地对西藏脆弱生态环境的掠夺与破坏。比如: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市,作为自治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由原先不足20万人口,目前已增加到47.45万人,城市人口已达22.39万人(占47.19%),已达到了一定的城市化水平。[2]由于拉萨目前还没有一座现代化的垃圾处理场及污水处理中心,人口的增加,随之而来的是“白色”污染物的增加,污水的横流。人类为了生存,非法地破坏自然资源的现象便会产生,诸如不合理的森林砍伐,非法盗猎野生动物,乱采乱挖自然矿藏等。如何在有限的生存空间中实现城市经济的快速、稳定、持续发展,保护好自然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我们当前面临的严峻课题。二、西藏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内涵1.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及其必要性“可持续发展”自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出,现已成为人类共同追求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城市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先进的城市发展观,它强调城市在增长的同时更注重城市质量的提高,包括城市的生态结构质量、环境质量、建筑美学质量以及精神文化氛围质量等方面,最终要实现城市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的均衡发展。西藏的城市可持续发展应站在区域经济整体发展的高度,立足于当前城市发展的现状,着眼于城市发展的未来,而不应以今天的经济发展建立在明天的环境质量降低和子孙生活水平降低的基础上为代价。现代城市和城镇都是一定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西藏正面临进一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发展社会经济,缩小与内地差距,迎接新一轮西部开发的历史任务,因此尤其要重视中心城市和城镇的发展,使其具备应有的经济文化辐射中心的地位,从而切实带动全区的社会发展进步。这一城市的中心地位决定了必须要实现西藏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其次,实现西藏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区内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可持续发展强调生态环境的保护,城市建设通过城市规划和设计,其最终目标是要使自然、城市经济、人类社会和谐的发展。可持续发展要求生态环境的保护,生态环境的保护同时会促进城市社会的持续健康的运行。再次,实现西藏城市可持续发展是西藏产业多元化发展的客观要求。严格的讲,西藏的经济是比较典型的单一结构,是以农牧业为主体的经济发展,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多元产业和专业化、集约化的社会经济运作。因而制约着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和速度。而区域内城市的发展会产生复杂的分工和交换关系,对经济的带动,作用是巨大的,工业和社会服务的发展与发达,需要城市的拉动。根据现实情况西藏要走发展新型工业化和服务业的道路必须重视中心城镇的发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最后,实现西藏城市可持续发展是西藏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需要。西藏早期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西藏要发展必须在客观上打破地域的界限,使各种生产要素在资源配置中自由合理的流动,积极的接受周边区域的有益经济辐射。根据目前的发展现状,西藏只有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力度,才能促进自身区内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而西藏城市只有处在开放的条件下,才能促进资金、技术、人员等生产资料的流动和合理配置,城市的企业才能够建立复杂多样的分工协作关系。随着西藏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城市发展的进一步完善,西藏城市的开放程度有了很大提高,但是与我国发达地区城市相比,还有一定距离。2.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衡量指标城市生态经济效益是衡量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它是社会经济协调规律的要求,是人口、资源、环境同步进行,均衡发展的结果。城市生态经济效益就是指城市的经济效益和城市生态效益的统一。人们在社会劳动过程中既会产生有益的经济成果,同时也会对人们的生活和生产环境带来某种负面影响,产生生态效应。这两种效益是在劳动过程中同时产生的,是辩证统一的。只有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放在同一认识高度,重新优化组合各种资源,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生产资源的有效利用,才能够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人口、资源、环境是城市生态经济效益的表现形式,城市可持续发展要求人口适度增长,合理利用资源,积极保护环境,这三者任何一项处理不好或者是三者不能协调发展,都不能使城市持续协调的发展。三、实现西藏生态保护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对策1.加强生态保护宣传,提高全区可持续发展意识西藏是我国西部的一片“净土”,由于特殊的高原气候环境,其生态环境非常脆弱。生态保护工作是一项公益事业,需要国家及地方各级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为了进一步加强生态保护,各级政府要把环境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之中,明确有关部门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责任和义务,制定有效环保优惠政策。由于历史原因和发展水平所致,西藏大多地区乡村干部群众文化水平较低,加上文化交流少,信息较闭塞,对科学技术和新生事物接受能力差,加之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目的和意义宣传不够,使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产生误解,甚至把环境保护和资源开发对立起来。因此,政府要采取措施提高全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唤起更多的干部和群众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视,让群众充分认识到保护环境就是保护自己美好的家园,生态环境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生产效益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动员社会一切有利条件,有能力的部门,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及个人共同参与生态保护事业,为维护西藏生态环境良性发展,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相互协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做出积极的贡献。2.提高城市规划决策质量,树立科学的城市发展观在中央关心西藏,全国各地支援西藏的大好形势下,西藏城市的发展已初具规模,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一座座具有现代化气息的新城拔地而起,城市面貌焕然一新。但是我们还应看到城镇发展的同时,出现了局部的城市“高原反应”现象,产生了一系列城市问题。东部城市的发展模式是否适合西藏地区?如何解决这些前所未有的城市问题?我国东部正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环境、资源和发展方面的挑战,高速的经济发展再带来累累硕果的同时也伴随着环境的恶化,生态破坏和资源的匮乏,许多大中城市和乡镇面临空气、水、垃圾、噪声污染等问题,以及土地质量下降,自然资源退化等现实。随着2007年青藏铁路通车,必将掀起西藏的新一轮的城市经济发展。面对现实,我们必须提高西藏城市规划质量,尽早树立科学的城市发展观。因此为了解决西藏城市的不可持续发展问题,我们必须从“决策”源头控制污染和减少环境破坏,关键在于城市发展有关的制度安排和决策是否具有可持续发展性,由于决策失误引起重大环境污染的生态破坏的教训很多,比如“三江平原农业开发”导致的大规模湿地破坏;片面执行“以粮为纲”的方针,导致滥伐森林及由此引起的水土流失和洪水泛滥;上世纪80年代制定的支持乡镇企业政策。包括“十五小”企业对部分地区的环境造成的严重污染。[6]从东部城市发展的教训中表明,政策、规划和计划所产生的影响具有宏观性,累积性、长期潜在性等特点。如果在决策初期不注意决策的科学和质量,造成的后果往往难以弥补,只有在政策或计划层次上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才能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因此,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可持续原则应作为政策的核心和主体。3.因地制宜,走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道路现代化的城市不仅需要有完善的城市功能,还需要有更加美好的生存空间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是,随着我国东部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对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压力日益增大,形成了城市发展中无限膨胀的城市人口与城市有限土地,城市经济发展与城市环境恶化之间日渐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影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国内外提出了一种新的城市发展模式——生态城市。生态城市是一种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城市发展模式,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生态城市规划着眼于“生态导向”的整体性规划,其实质是从生态学思想出发,把人与自然看作一个整体系统地进行规划,使城市向更加有序、更加稳定的方向发展。[4]西藏有着得天独厚的生态自然条件,该区域内城市的发展正处于起步或加速阶段,可以充分利用现有城镇污染少,管理运行成本低和环境可塑性强的有利因素,按照“绿色城镇”理念促进城镇建设与生态建设相统一。我们应该充分吸取国内外城市发展的教训,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的城市发展模式,避免部分发达地区出现的“大城市病”和“反城市化现象”,从长远发展角度出发,因地制宜,首先建立合理的生态城市建设目标体系,城市的规划过程应合理协调自然、社会、经济等诸方面要求,实现城市调控和管理的高效运作。其次,把西藏城市,西部区域以及国家不同层次的规划相结合,使城市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第三,力求使城市空间体系和生态体系相结合,空间规划、生态规划及经济规划相结合,寻求最佳规划方案,以适应西藏城市的长远发展要求。4.充分发掘民族文化,为西藏城市的发展提供保障西藏的历史是中国历史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藏族人民是中华五十六个民族统一大家庭的重要成员。千百年来,藏族人民以他们的勤劳、勇敢、智慧,开发了雪域高原,并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创造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民族传统文化,使其在人类历史和世界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5]西藏和平解放以来,民族文化建设成果喜人,悠久的历史文化得到了传承和发展。在今天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中,,博大精深的藏民族文化将会为西藏城市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精神保障,将直接影响西藏城市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城市文化不仅包括艺术和文化,还包括城市成员的生活方式、基本权利、价值系统、传统以及信仰。城市文化对于其所有成员的行为会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从而影响城市的各个方面。在西藏城市发展中,应该进一步重视藏民族文化在城市发展中的导向、凝聚、激励以及约束、辐射作用,使其成为西藏城市的生存和发展基础,成为建设有浓郁地方民族特色城市的典范。四、结语西藏城市经济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必须精心规划,以科学的发展观,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提高全民族素质,以谋求人类、自然、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让西藏永远成为人们心目中的一片“净土”。参考文献1.普布次仁.城市化与西藏城镇发展刍论.中国藏学,1995(3),140~1442.洛桑江村.拉萨树立经营城市的理念,着力提高城市化水平.中国民族,2002(10),44~463.罗绒战堆.刘洪平.环保大潮中的西藏发展—小议西藏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西藏研究,1996(3),28~364.唐立国.城市化建设新思路——生态城市.生态经济,2002(4),26~275.西珠郎杰.高原文化展新姿.西藏艺术研究,1995(3),4~76.西宝.李一军.城市可持续发展与战略环境评价.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2(11),1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