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西藏研究是CSSCI来源期刊吗?

故曰不同
空瓶子
西藏研究 现在是 cssci扩展板来源期刊比喻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即打比方。作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事物解说、帮助人深入理解。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明喻甲像乙出现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犹如如:那小姑娘好像一朵花一样暗喻甲是乙出现是、成为如: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借喻甲代乙不出现无如: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藏文核心期刊有哪些

心王
振鷺
《西藏研究》杂志 西藏社会科学院 主办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2011)中文核心期刊(2008)中文核心期刊(2000)中文核心期刊(1996)中文核心期刊(1992)《中国藏学》杂志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主办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2011)中文核心期刊(2008)中文核心期刊(2000)中文核心期刊(1996)

李永宪的研究成果

床上床
不要脸
1.《昂仁县文物志》(李永宪 霍巍 尼玛),西藏人民出版社,1992年8月。2.《阿里地区文物志》(李永宪 霍巍 更堆),西藏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3.《吉隆县文物志》(霍巍 李永宪 尼玛),西藏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4.《错那、隆子、加查、曲松县文物志》(霍巍 李永宪 更堆),西藏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5.《西藏石窟遗迹》(中国四川连合大学霍巍 李永宪 チベット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专著,日本株式会社集英社出版,1997年11月30日。6.李永宪:《西藏原始艺术》,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1月;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5月第二次印刷。7.霍巍、李永宪:《西藏西部佛教艺术》,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8.《西藏古近代交通史》(第一、二章执笔),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年8月版。9.西藏自治区文物局、四川大学考古系、陕西省考古所:《青藏铁路西藏段田野考古报告》,科学出版社,2005年8月。10.霍巍、李永宪主编:《西藏考古与艺术》,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年5月。 1.《盐边县岩门公社僳僳族调查》(李永宪 马云喜),研究报告,载《四川省苗族、僳僳族、傣族、白族、满族历史调查》,四川省社科院出版社,1984年。2.《陈列设计中的形与色》(李永宪),论文,载《中国博物馆》第三期,1985年。3.《川大博物馆的陈列形式设计》(李永宪),论文,载《博物馆工作》第二期,1986年。4.《大汶口文化的骨牙雕筒不是斧柄尾饰》(李永宪 霍巍),论文,载《中国文物报》1988年10月14日第三版。5.《我国史前时期的人体装饰品》(李永宪 霍巍),论文,载《考古》1990年3期。6.《西藏记原新发现旧石器》(李永宪 霍巍),综述,载《中国文物报》1990年10月4日第一版。7.《藏族先民的人体装饰品》(霍巍 李永宪),论文,载《雪域文化》1990年第3期。8.《西藏壁画中的藏族古代体育史料》(霍巍 李永宪),论文,载《文史杂志》1990年6期。9.《藏南吉隆崖葬习俗的调查与初步研究》(霍巍 李永宪),论文,载《南方民族考古》第3辑,四川科技出版社,1990年。10.《雅鲁藏布江中上游流域的原始文化》(霍巍 李永宪),论文,载《西藏研究》1991年3期。11.《西藏拉萨曲贡村新石器时遗址第一次发掘简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藏工作队、西藏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考古报告,载《考古》1991年10期。12.《西藏史前时期的骨器》(李永宪 霍巍),论文,载《雪域文化》1991年第1期。13.《西藏史前考古的新收获》(西藏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综述,载《中国文物报》1991年12月6日第三版。14.《略论西藏的细石器》(李永宪),论文,载《西藏研究》1992年1期。15.《关于琮、璧的两点刍议》(霍巍 李永宪),论文,载《考古与文物》1992年1期。16.《西藏吉隆罗垄沟石器地点》(西藏自治区文管会文物普查队),考古报告,载《南方民族考古》第4辑,四川科技出版社,1992年。17.《雅鲁藏布江中上游流域的石器遗存──兼论西藏细石器的相关问题》(李永宪),论文,载《南方民族考古》第4辑,四川科技出版社,1992年。18.《西藏昂仁古墓葬的调查与试掘》(西藏自治区文管会文物普查队),考古报告,载《南方民族考古》第4辑,四川科技出版社,1992年。19.《西藏昂仁日吾其寺的调查》(西藏自治区文管会文物普查队),考古报告,载《南方民族考古》第4辑,四川科技出版社,1992年。20.《叶村的玛尼石刻》(李永宪),论文,载《邦锦花》1992年2期。21.《略论鲁日朗卡岩画的狩猎场面》(李永宪),论文,载《雪域文化》1992年第3期。22.《西藏高原西部发现石器遗存》(李永宪),综述,载《中国文物报》1993年3月7日第1版。23.《西藏山南拉加里宫殿勘察报告》(西藏自治区文管会文物普查队),考古报告,载《文物》1993年2期。24.《漫话拉加里》(李永宪),论文,载《雪域文化》1993年第2期。25.《吉隆贡塘王城及卓玛拉康遗址的调查与阿里贡塘王国若干问题的初步研究》(索朗旺堆 霍巍 李永宪),论文,载《西藏研究论丛?5》,西藏人民出版社,1993年11月。26.《西藏雅鲁藏布江中游曲松、加查两县古墓葬的调查与发掘》(西藏自治区文管会文物普查队),考古报告,载《南方民族考古》第5辑,四川科技出版社,1993年12月。27.《西藏岩画述略》(李永宪),论文,载《中国文物报》1994年3月13日第3版。28. The present Archaeology of the Neolithic period in Tibet,Current Issues in Sino-Tibetan Linguistics,1994,Osaka,Japan.29.《西藏仲巴县城北石器地点》(西藏自治区文管会文物普查队),考古报告,载《考古》1994年7期。30.《西藏山南隆子县石棺墓的调查与清理》(西藏自治区文管会文物普查队),考古报告,载《考古》1994年7期。31.《西藏吉隆县发现唐显庆三年〔大唐天竺使出铭〕》(西藏自治区文管会文物普查队),考古报告,载《考古》1994年7期。32.《西藏仲巴县城北石器遗存及相关问题的初步分析》(李永宪),论文,载《考古》1994年7期。33.《西藏岩画艺术》(李永宪 霍巍),论文,载《西藏岩画艺术》(图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1994年8月。34.《西藏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的几个问题》(李永宪),论文,载《中国西南的古代交通与文化》,四川大学出版社,1994年12月。35.《塔博寺壁画》(美 托玛斯原著,李永宪译),译文,载《西藏考古》第一辑,四川大学出版社,1994年12月。36.《西藏西部佛教考古新收获──阿里高原皮央?东嘎石窟考古调查记》(霍巍 李永宪),综述,载《中国文物报》1995年9月3日第3版。37.《西藏西部皮央?东嘎佛教石窟群遗迹调查记》(霍巍 李永宪 徐朝龙),综述,载日本《茨城大学教养部集刊》29期,1995年12月。38.《西藏石器时代文化的新发现》(李永宪),论文,载《中国西藏》1995年5期。39.《吉隆的崖葬习俗》(李永宪),论文,载《西藏民俗》1996年2期。40.《略论四川地区的细石器》(李永宪),论文,载《四川考古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96年12月。41.《西藏阿里东嘎?皮央石窟考古调查简报》(西藏自治区文物局 四川联合大学考古专业),考古报告,载《文物》1997年9期。42.《试论中国西南地区的细石器》(李永宪),论文,载《中国考古学会第九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97年12月。43.《西藏原始艺术》(李永宪),专著,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1月。44.《四川云阳县李家坝遗址1994~1995年考古发掘》(四川联合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考古报告,载《四川大学考古专业创建35周年纪念文集》,四川大学出版社,1998年5月。45.《西藏岩画初考》(李永宪),论文,《中国西南文化研究》第3辑,云南民族出版社,1998年12月。46.《西藏岩画之旅》(李永宪),论文,《西藏旅游》19988年3、4期合刊、1999年1、2期单刊(连载)。47.《三峡库区李家坝遗址发掘获重大成果》(黄伟、李永宪、白彬),报道,《中国文物报》1999年2月21日头版头条。48.李永宪:《中国西南细石器与石器时代文化的几个问题》,《四川大学考古专业创建四十周年暨冯汉骥教授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年3月第1版。49.李永宪(执笔):《西藏日土县塔康巴岩画的调查》,《考古》2001年第6期。50.李永宪(执笔):《西藏札达县格布赛鲁墓地调查简报》,《考古》2001年第6期。51.李永宪(执笔者之一):《西藏札达县皮央-东嘎遗址1997年调查发掘报告》,《考古学报》2001年第3期。52.李永宪、姚 军:《云阳东洋子遗址考古勘探发掘报告》,《长江三峡工程文物保护项目报告——重庆库区考古报告集,1997》,科学出版社,2001年11月。53.李永宪:《初论西藏岩画》,《宁夏国际岩画研讨会文集》,宁夏人民出版社,2001年11月版。54.李永宪:《细石器与中国西南的石器时代文化》,《长江上游早期文明的探索》,巴蜀书社,2002年10月版。55.王华、李永宪、冯玉梅、涂林玲、张会领:《西藏昌都热底垄石棺墓人骨年代的研究》,《地球学报》2003年12期。56.李永宪:《在5000米高度生存》,《文物天地》2003年第12期。57、李永宪:《札达盆地岩画的发现及对西藏岩画的几点认识》,《西藏考古与艺术》,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年5月。58、李永宪、霍巍:《西藏阿里噶尔县“琼隆银城”遗址》,《中国重要考古发现》(2004),文物出版社,2005年5月。59、李永宪:《考古西藏》,《中国文化遗产》2005年第5期。60、李永宪:《田野考古的教学实践与检视》,《四川大学2004~2006年本科教学实习交流文集》,四川大学教务处编辑出版(内部交流文集),2006年8月。61、李永宪:《聆听天路的远古銎音》,《西藏人文地理》2006年第7期。62、李永宪:《略论四川的细石器》,《川大史学·考古学卷》,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版。63、李永宪:《再论吐蕃的“赭面”习俗》,《国立政治大学民族学报》25期,2006年12月。64、李永宪:《略论吐蕃的“赭面”习俗》,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藏学学刊》第3辑,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65、李永宪译、姜源校:[美]托玛斯。J。普瑞兹克尔:《塔波寺壁画》,《越过喜马拉雅——西藏西部佛教艺术与考古译文集》,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66、李永宪:《卡若遗址动物遗存与生业模式分析》,《四川文物》2007年第5期。2008年:(2)67.李永宪:《略论西藏考古发现的史前栽培作物》(1.66万字,西藏史前研究中期成果之一),《中国考古学会第十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2008年10月。68.赵德云、吕红亮、代鹂娟,冷文娜、李永宪:《四川昭觉县好谷村古墓群的调查和清理》(报告,约1.2万字),《考古》2009年第4期,页30-40。

如何辨认期刊真伪?

天元
大眼睛
  目前出现的非法期刊一般具有以下的基本特征:  1.期刊的"名头"都很大,具有诱惑性。很多期刊基本上都是"国"字号的,例如,有的叫《中国教育××》,还有的在封面上注着"国际中文核心期刊"、"世界××期刊"、"××统计源期刊"等。刊物主办、协办、支持单位都是"中国××研究院"、"中国××研究中心"、"香港现代××研究会"、"亚太××交流中心"等。有的还邀请了一大批名人、专家做顾问、特邀编辑。  2.期刊都标有标准刊号或统一刊号,具有欺骗性。一般非法期刊,绝大多数都是既有国际标准期刊刊号即ISSN号,也有国内统一刊号即CN号。但仔细研究就会发现,有些刊号根本就不符合正规刊号的结构式,有些国内统一刊号CN后面,大多都缀有NR或者HK即香港刊号的标识。  3.期刊基本上都是自办发行,具有隐蔽性。自办发行即不通过邮局,没有邮发代号。没有邮发代号的期刊从邮局或国家报刊发行网上是查不到他们任何信息的。也有少数非法期刊会编上一个邮发代号,但这些邮发代号要么根本不存在,要么是盗用其它期刊的邮发代号。  4.大多数非法期刊,社址、编辑部地址或注册地址都在香港、深圳、北京、广州等大城市,通信地址一般只注明"××信箱"、"××大厦××室"或"××楼××座",也常常在异地设办事机构。所以,社址、编辑部地址、注册地址与办公地址分离,是这类非法期刊的另一个重要特点。  5.从网上查询,常常发现这类非法期刊同名现象很多,同一名称的期刊甚至还有多个不同的刊号。例如同是《×国教育》就有3家,同是《中国教育××研究杂志》就有北京、广州2家,又如《中国××教育研究》1个期刊,就有4个不同的刊号。  6.非法期刊都以盈利为目的,所有要发表的文章,都要交纳为数不菲的版面费。可以说,"拿钱发文章"是这类期刊最重要的特点。一般来说,这类期刊基本上是"来稿就登",没有严格的审稿程序,版面费的多少视文章的长短而定,多则上千元,少则几百元。  7.非法期刊的内容繁杂,版面混乱。不少非法期刊在内容的编排上没有规律,不设置分类栏目,文章杂乱无序,不符合正式期刊在内容编排方面规范化、标准化的格式要求。  识别公开发行的正式期刊方法  CN刊号标准格式是:CN XX-XXXX,其中前两位是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区号,其中印有CN(HK)或CNXXX(HK)/R这不是合法的国内统一刊号。  11.北京市 12.天津市 13.河北省 14.山西省 15.内蒙古自治区  21.辽宁省 22.吉林省 23.黑龙江省  31.上海市 32.江苏省 33.浙江省 34.安徽省 35.福建省 36.江西省 37.山东省  41.河南省 42.湖北省 43.湖南省 44.广东省 45.广西壮族自治区 46.海南省  50.重庆市 51.四川省 52.贵州省 53.云南省 54.西藏自治区  61.陕西省 62.甘肃省 63.青海省 64.宁夏回族自治区 65.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6位数字的后4位数字为地区连续出版物的序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国内连续出版物序号范围一律从0001~9999,其中0001~0999为报纸的序号,1000~5999为印刷版连续出版物的序号,6000~8999为网络连续出版物的序号,9000~9999为有形的电子连续出版物(如光盘等)的序号。例如:《中国教育论坛》CN43-7772/R。它明显是非法出版的刊物,由于 1000~5999为印刷版连续出版物的序号,6000~8999为网络连续出版物的序号。它的序号后四位7772为网络连续出版物,盗版者犯了非常低级的错误!又如:《中国教育研究》国内刊号:CN98-0315/G4 国际刊号:ISSN1727-0499由于前2位98不在10到65范围内,故不是国家出版行政管理部门批出的刊号。盗版者犯了非常低级的错误!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6位数字的前2位为地区号,依据GB/T 2260中的数字码前两位给出(从北京10到65为止)。再如:《中国教育改革与研究》国内刊号: CN.H39-7869/G  CN(H)39-7869/G明显不是国内刊号,国内刊号CN紧接是6位数字,6位数字之前不含字母H或HK或RH等字样。再说后四位7869为网络连续出版物,盗版者犯了非常低级的错误!

西藏大学研究生学历社会认不认可

至齐
借嫁娘
第1学期入学后按计划填写《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课程计划》。本学年需完成学位课,部分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学习,对部分跨专业的学生还应该补修现专业的部分专业基础课程。本学期的主要任务应该是学好上述课程,拿到硕士研究生所必须的部分学分。第2学期完成剩余课程学习,专业课的学习以自学为主。你将逐步体会到,研究生的学习有越来越多的自由度。这既为你施展自己的才能提供了空间,同时也是对你学习能力的考验。

陈庆英的出版著作

其合之也
红风筝
1、《斯坦因、伯希和敦煌汉文写卷中夹存的藏文写卷情况调查》,兰州大学《敦煌学辑刊》第二辑。2、《西藏佛教史上的汉印佛教辩论》,《淮阴师专学报》增刊,1981年第6辑。3、《一份吐蕃驿递文书》,与端智嘉合写,《甘肃社会科学》1982年第2期。4、《土地面积丈量-试析吐蕃时期的土地制度》(藏文),《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82年第2期。5、《吐蕃赞普赤德松赞生平简述》,与端智嘉合写,《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2年第2期。6、《试论赞普王权与吐蕃官制》,《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2年第4期。7、《元朝在西藏所封的白兰王》,《西藏研究》1983年第4期。8、《固始汗生平简述》,《历史知识》1983年第6期。9、《元朝在藏族地区设置的驿站》,与洛桑群觉合写,《西北史地》1984年第1期。10、《元朝帝师制度述略》,与仁庆扎西合写,《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4年第2期。11、《西宁弘觉寺与西安小雁塔“正统圣旨碑”》,与仁庆扎西合写,《青海社会科学》1984年第3期。12、《元世祖的藏族宰相桑哥》,《历史知识》1984年第4期。13、《与八思巴有关的几份藏文文献》,《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85年第1期。14、《西纳家族、西纳喇嘛和塔尔寺西纳活佛》,与蒲文成合写,《青海社会科学》1985年第1期。15、《元代西藏地方驿站考释》,与祝启源合写,《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5年第3期。16、《关于萨班与阔端会见的几个问题》,《甘肃民族研究》1985年3-4期合刊。17、《元朝帝师八思巴年谱》,《世界宗教研究》1985年第4期。18、《八思巴评传》,与王辅仁合写,《中国民族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19、《土观·却吉尼玛及其“颐和园礼赞”》,民族出版社《藏学研究文集》1985年。20、《元代乌思藏萨迦政权及其与蒙古皇室的关系》,《青海社会科学》1986年第3期。21、《塔尔寺楹联上的八思巴字》,《西藏研究》1986年第3期。22、《八思巴致元世祖忽必烈的新年吉祥祝辞探讨》,《甘肃民族研究》1986年第4期、23、《忽必烈即位前的八思巴》,《思想战线》1987年第5期。24、《章嘉·若必多吉与清朝皇室兴建的喇嘛寺院》,《青海社会科学》1987年第5期。25、《江孜法王的家族与白居寺的兴建》,西藏人民出版社《拉萨藏学讨论会文选》,1987年。26、《章嘉·若必多吉与乾隆皇帝》,《中国藏学》1988年第1期。27、《九世班禅额尔德尼驻锡塔尔寺记事碑译释》,《西北民族研究》1988年第1期。28、《噶玛巴·攘迥多吉两次进京事略》,《中国藏学》1988年第3期。29、《香山昭庙乾隆御制碑考释》,与王文静合写,《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88年第4期。30、《夏鲁的元朝帝师法旨》,《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8年第4 期、1989年第1期。31、《章嘉·若必多吉年谱》,《青海民族研究》1989年第2期。32、《四至九世班禅大师以及他们的灵塔》,《青海社会科学》1989年第3期。33、《海西历史上的藏族》,《柴达木研究》,1989年第3期。34、《从敦煌藏文P.T.999号写卷看吐蕃史的几个问题》,西藏人民出版社《藏学研究论丛》第1辑。35、《元代玉树藏族名僧胆巴国师》,《青海方志》1989年第4期。36、《青海贵德珍珠寺碑记》,与马林合写,《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89年第4期。37、《元代乌思藏本钦纪略》,中华书局《元史论丛》,第4辑,1989年。38、《元代萨迦本钦辨析》,西藏人民出版社《藏学研究论丛》第2辑,1990年。39、《大元帝师八思巴在玉树的活动》,与周生文合写,《西藏研究》1990年第1期。40、《元代藏族名僧胆巴国师考》,与周生文合写,《中国藏学》1990年第1期。41、《关于藏族史的历史分期问题》,与王辅仁合写,《青海社会科学》1990年第2期。42、《关于北京香山藏族人的传闻及史料记载》,《中国藏学》1990年第4期。43、《元朝帝师制度及其历任帝师》,《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91年第1期、第2期。44、《元代藏传佛教与政治》,西藏人民出版社《藏学研究论丛》第4辑,1992年。45、《从帐簿文书看吐蕃王朝的经济制度》,《中国藏学》1992年特刊。46、《五世达赖喇嘛进京与蒙古各部》,《卫拉特研究》1992年第2期、第3期。47、《“白狼歌”新探》,《江河源文化研究》1992年第2期。48、《元朝在藏族地区设置的军政机构》,《西藏研究》1992年第3期。49、《西夏语同藏语词汇之比较》,《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92年第4期。50、《蒙藏的早期交往及西夏在蒙藏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青海社会科学》1992年第6 期。51、《西夏与藏族的历史、文化、宗教关系初探》,西藏人民出版社《藏学研究论丛》第5辑,1993年。52、《西藏山南琼结家族》,与马林合写,台湾《政大民族学报》第20期,1993年。53、《五世达赖喇嘛年谱(1617-1842)》,《庆祝王钟翰先生八十寿辰学术论文集》。54、《从西夏“文海”看西夏语与藏语的关系》,《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93年第3期、第4期。55、《雍和宫佛仓简说》,《中国西藏》1994年增刊。56、《青海塔尔寺调查》,西藏人民出版社《藏学研究论丛》第6辑,1994年。57、《二世嘉木样活佛晋美旺波东行纪略》,《安多研究》创刊号,1995年。58、《清朝金瓶掣签制度及其历史意义》,与廖祖桂、周炜合写,《中国藏学》1995年第3期。59、《明末清初格鲁派蒙古高僧咱雅班智达之事迹新探》,《两岸蒙古学藏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60、《五世达赖喇嘛年谱(1643-)》,西藏人民出版社《藏学研究论丛》第7辑,1995年61、《简论藏文史籍关于西夏的记载》,《中国藏学》1996年第1期。62、《五世达赖喇嘛与第巴桑结嘉措关系探讨》,蒙藏专题研究丛书之六十八,台湾蒙藏委员会。63、《雍和宫杂考》,《藏族历史宗教研究(一)》,中国藏学出版社1996年出版。64、《藏族地区行政区划的演变》,与冯智合写,《中国西藏》1996年第1期。65、《关于元代西藏的户籍清查》,《海峡两岸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与教学研讨会文集》1996年。66、《五世达赖喇嘛年谱(1654-1662)》,西藏人民出版社《藏学研究论丛》第8辑,1996年。67、《卫拉特蒙古高僧咱雅班智达事迹》,《纪念韩儒林先生学术论文集》,南京大学出版社68、《十世班禅大师的故乡和家世》,《中国西藏》1997年第1期。69、《元代朵思麻宣慰司的设置年代和名称》,《中国藏学》1997年第3期。70、《吐蕃赞普赤德松赞略传》(藏文),与端智嘉合写,民族出版社1984年4月出版。71、《蒙藏民族关系史略》,与王辅仁合写,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10月出版。72、《塔尔寺概况》,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11月出版。 《八思巴致元世祖忽必烈的新年吉祥祝词》,《西藏研究》1987年第2期。《历辈达赖喇嘛事略》,《社会科学参考》1989年第21期。《历辈班禅大师事略》,《思想战线》1989年第3期。《近十年来青海藏学研究概述》,《社会科学参考》1989年第9期。《1989年青海藏学研究综述》,与马连龙合写,《社会科学参考》1990 年第6期。《五世达赖喇嘛与蒙古关系资料》,《西北民族研究》1992年第2期。《三世达赖喇嘛传中的蒙藏关系史料》,与马连龙合写,《西藏研究》1994年第4期。《大陆藏族历史研究概述》,台湾《西藏研究会会讯》,1995年。《中国藏学十年·历史研究》,《藏学研究通讯》第十三期,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科研处编,1997年。《西藏地方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历史资料选编)》,参加编选,西藏人民出版社1986年出版。《中国各民族宗教与神话大词典》,参加编写词条,学苑出版社,1990年出版。《藏族传统文化辞典》,任副主编,甘肃人民出版社1993年出版。《阿古顿巴的故事》,蒙藏儿童读物丛书之一,蒙藏委员会1997年出版。《西藏历史文化辞典》,任主编之一,该书1997年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和西藏人民出版社出版。 汉译藏:《吐蕃传》,与端智嘉合译,青海民族出版社1984年出版。藏译汉:《论西藏政教合一制度》,民族出版社1985年7月出版。《王统世系明鉴》,与仁庆扎西合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5年11月出版。《汉藏史集》,西藏人民出版社1986年12月出版。《红史》,与周润年合译,西藏人民出版社1987年出版。《章嘉国师若必多吉传》,与马连龙合译,民族出版社1988年4月出版。《萨迦世系史》,与周润年、高禾夫合译,西藏人民出版社1989年出版。《蒙古佛教史》,与乌力吉合译,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年出版。《三世达赖喇嘛传、四世达赖喇嘛传》,与马连龙合译,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2年出版。《西藏通史》,与何宗英、格桑益西等合译,西藏古籍出版社、《中国西藏》杂志社1996年出版。《五世达赖喇嘛传》(上中下三册),与马连龙、马林合译,中国藏学出版社1997年出版。《西藏文献目录学》,与敖红合译,《西藏研究》1987年第4期、1988年第2期、第3期。《康区林仓土司历史试探》,西藏人民出版社《国外藏学研究译文集》第13集,1997年。英译汉:《本教历史及教义概述》,与向红笳合译,中央民族学院藏族研究所编《国外藏族研究译文集》,第1集,1982年。《大司徒绛曲坚赞(1302-1364?)的生平和政治活动》,四川民族研究所编《国外藏学动态》,第6集,1992年。《十四世纪西藏本教文献中的蒙古人和契丹人》,与王育红合译,《西藏研究》1992年第2期。《松巴堪布青海史译注》,与向红笳合译,《国外藏学研究译文集》,第1辑,西藏人民出版社1985年出版。《评拉堆绛(家族)世系》,《甘肃民族研究》,1992年2-3期合刊。 撰写《元代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王朝关系史》的元代、明代部分,该书将由中国藏学出版社出版。与熊文彬、欧声明、覃远东等合写王辅仁主编《藏族通史》的元代明代部分,该书将由民族出版社出版。主编《中华地域文化大系·青藏卷》,该书将由北京出版社出版翻译《一世达赖喇嘛传》,已译完,待刊。翻译《二世达赖喇嘛传》,待刊。

仓央嘉措的国内外研究情况,研究西藏佛教需要的书籍?

玻璃笼
  1.仓央嘉措:六世达赖喇嘛,是西藏历史上颇受争议的著名人物。他最大的特点是:身份尊贵,贵为西藏之王,却有一颗不避世俗的心,向往自由、爱情、人世之乐。在佛的世界里,他是一个“异类”,敢于突破世俗。在人的世界里,他被称为“世间最美的情郎”,敢于追求真爱。在艺术的世界里,他是一朵奇葩,那一首首流传至今的诗句和情歌就是最好的证明。  关于仓央嘉六世达赖的死因,成了一个永远的迷。  传说一,仓央嘉措在押解进京途中,病逝于青海湖;  传说二,仓央嘉措在路上被政敌拉藏汗秘密杀害;  传说三,仓央嘉措被清帝囚禁于五台山,抑郁而终;  传说四,好心的解差将仓央嘉措私自释放,他最后游离在青海、甘肃、尼泊尔、印度作为一个普通人,诗酒风流过完余生。由于很多内容不能发表,那么详情请参照百度百科!  2.关于研究西藏文化的书籍《吐蕃传》《西藏度亡经》.《西藏生死书》《西藏王统记》索南坚赞 《西藏的文明》石泰安<法>去看看吧!都是很有西藏文化的书,希望你能喜欢~。  3.有关仓央嘉措的书籍介绍《仓央嘉措情诗集》  仓央嘉措是我最爱的诗人,你若是喜欢就去西藏吧。纯净的天空和碧绿的草地世世代代都在述说着仓央嘉措和玛吉阿米那凄美的爱情故事。

求权威的宗教方面的杂志 介绍出杂志的名称以及简介 最好是包含很多宗教的杂志

天元
达瑟儿
  全国发行的佛教和社科宗教类杂志  名称 地址 邮编 电话 网站  1 《法音》 北京西四阜内大街25号 100034  2 《中国宗教》 北京西城区后海北沿44号院 100725  3 《佛教文化》 北京西城区北长街27号 100031  4 《中国佛学》 北京建国内大街5号世界宗教研究所 100732  5 《世界宗教研究》 北京建国内大街5号世界宗教研究所 100732  6 《中国西藏》 北京市广安门外大街荣丰A5楼702室 100031  7 《中国藏学》 北京市北四环东路131号 100101  8 《敦煌研究》 甘肃省兰州市滨河东路292号敦煌研究院 730000  9 《五台山研究》 山西太原市州南路282号山西社会科学院 030006  中国基督教杂志月刊 1945年创刊出版地:上海 国际标准刊号:ISSN  《中国天主教》杂志是由中国天主教爱国会和中国天主教主教团主办的全国性爱国爱教的综合性刊物。其宗旨为:对天主教神长教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协助政府宣传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奉行独立自主自办教会的方针,加强教会自身建设,主动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推进福传牧灵事业,团结全国广大神长教友以“爱主爱人”的精神,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主要栏目有:讲道台、政策法规、神学博览、读经一得、教会论坛、问题探讨、多做善功、专访、报道、葡园文艺、修生园地、信仰随笔、友好交往、海外信息、教史资料、知识窗、简讯等。  《中国天主教》杂志于1964年创刊,原名《信鸽》,后因故停刊;1980年复刊并改名《中国天主教》,为不定期;1994年改为双月刊。  主办单位: 中国天主教爱国会;中国天主教主教团  编辑单位: 《中国天主教》编辑部  主 编: 李兴国(副主编)  地 址: 北京西城区柳荫街14号中国宗教是宗教局出版的,绝对权威

有关西藏大学

圣人在乎
孙绰
  学校性质: 大学  学校类别: 综合大学  学校网址:  主管部门: 西藏自治区教育委员会  在校学生: 普通本专科生 1305人 成人本专科生 72人 外国留学生 22人  师资情况: 专任教师数: 323人 其中: 教授 3人 副教授 32人  院系设置: 经济学,思想政治教育,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新闻学,艺术,历史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科学,地理科学,电子与信息,预防医学  专业设置: 11, 思想政治教育, 汉语言文学,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 音乐学, 美术学, 历史学, 数学与应用数学, 物理学, 化学, 生物科学, 地理科学  联系电话: 6323200  邮政编码: 850000  学校地址: 西藏自治区拉萨市金珠东路5号  学校简介:  1985年7月20日,西藏大学诞生在"日光城"拉萨市, 她是西藏自治区第一所综合性大学。其前身可追溯到1952年创办的"西藏军区干部学校";随着西藏革命和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先后易名为"西藏地方干部学校"、"西藏行政干部学校"、"西藏自治区师范学校"、"西藏师范学院"等。西藏大学肩负着发展西藏民族教育事业的重任,故现阶段以培养师资为主,同时为继承发扬西藏优秀文化艺术和发展西藏经济培养专业人才。  西藏大学设有7个系16个专业和藏语文授课师资培训部。 根据西藏的建设需要,近年来还试办有成人大专藏汉翻译和藏文新闻2个专业。全校目前共设有28 个教研室和《格萨尔王传》研究室,既以具有西藏特色的学科为重点,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同时因地制宜地开展科学研究,不断提高教学、科研的水平。注重双语人才的培养,形成了藏学、文科、理科、艺术、管理等相结合的多学科专业的自治区综合性大学,实现了本科生、大专生、干部专科生、大专专业班等的多层次办学和包括师资培训,代培、进修、自费生、自学考试等多种形式办学。  截止1991年4月,学校有教职工593人,其中男392人,女201人;藏族382人,其他少数民族10人;少数民族教职工占全校教职工的66.1%。其中:教师293人(藏族176人、其他少数民族2人,共占60.75%),教学辅助人员52人(藏族42人占80.7%)。  党政干部123人(藏族77人,其他少数民族7人,共占68.29%)。工勤人员107人(藏族59人,其他少数民族1人占56.07%)。  附设机构人员18人(藏族15人,占83.33%)。  293名教师中:教授3人(藏族2人,占66.66%), 副教授11人,讲师97人(藏族59人,其他少数民族1人,占67.86%),助教99人(藏族61人,占61.62%)。教员70人(藏族46人,占65.71%)。  另有其它系列的中职20人(藏族14人,其他少数民族1 人,占75%)。初职45人(藏族3 7人,占82.2%),此外, 每年还有近10名西北师范大学、兰州大学、经济学院、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北京师范学院和南京师范大学的援藏教师和两名美国英语学会的外籍专家到我校任教讲学。  西藏大学目前在校生达1077人(包括20 名自费生), 男生633人,女生444人,藏族966人,其他少数民族5人,少数民族学生占全校在校生的90.2%。其中本科生734人,占68.15 %;专科生250人,占23.21%;培训学员93人,占8.64%。由藏、汉、回、纳西等4个民族和夏尔巴人组成的1077 名在校生分布在17个专业共30个教学班学习,全校学生党员45人,占5.6%;共青团员952人,占93.7%,全校每年近20%的学生分别获得"三好生","奖学金","优秀党员"、"优秀团员"、"优秀团干部"等荣誉和表彰。  学校图书馆面积达4754平方米,馆内藏书近14万册,加上各系和部门的9个资料室,全校藏书近20万册,订有杂志1006 种,报纸148种、外文期刊34种,人大复印报刊资料83种, 设期刊、报纸、藏文、教师、学生等5个阅览室。自然科学有19 个实验室及电视教学室、语言实验室。  学校主张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以科研促进教师业务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又以教学推动科研,教学科研相长,重视学科专业建设,重视基础研究,从实际出发,扬长避短,注重西藏研究,1985年以来,先后编写出版了《藏文公共教材》一、二册,《藏文写作》、《英藏汉对照辞典》、《代数思考题》、《音乐藏文识谱》等教材和工具书,该校《格萨尔》研究室收录整理了大量口头说唱《格萨尔王传》的系统资料,录音154盘,整理出版了3部书。该校承担或协作国家及全区科研项目6项, 在区内外发表学术论文800余篇,学校每年组织学术报告会, 并试办《西藏大学学报》(藏汉两种版本)。  西藏大学占地面积约23公顷,现已基本形成教学楼、艺术楼、实验楼、电化教学楼、图书馆、办公楼、学生宿舍楼、职工宿舍楼、食堂、礼堂、医院、托儿所、印刷厂以及标准田径场、太阳能游泳池等结构合理的建筑群体;总建筑面积达5.5万平方米。  学校自1952年至1984年先后为西藏自治区培养输送了藏、汉、回、门巴、珞巴、纳西等族和夏尔巴人、登巴人等各类人才8000余人,1985年至1991年又为全区输送了1717名毕业生,其中本科生851人,获文学、理学、法学学士学位560人,大专生588 人,培训各类学员278人,各时期的毕业校友为维护祖国统一, 加强民族团结,为西藏革命和建设做出了自己的贡献。特别是师范生已经并正在成为西藏教育战线上的一支生力军,遍布全区各级各类学校,为发展西藏民族教育事业做出新的贡献。  西藏大学建校以来,结合西藏实际,不断深化改革,努力适应西藏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注重专业基础教学;注重藏族文化艺术学科专业的建设和其他学科领域内的西藏研究;注重师资队伍的建设;注重双语和三语(藏、汉、英)专门人才的培养,努力探索符合办学规律,又具有民族特色、地区特点的办学路子,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为西藏民族高等教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改革开放政策为西藏大学与国内外学术交流和协作开辟了途径,建校以来,该校接待国外友好人士,参观访问者达1千余人,聘请外国专家学者来讲学25人次。参考资料:http://www.jnyzh.cn/universities/index.asp?Page=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