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病人
我同意考研是机会难得的,因为工作以后还再想考的几率毕竟很小了,而内且以后考容也没有现在有优势另外呢,就如上面所说的,你面前有两条路选择,考研这条路失败了并不影响你你选择工作的那条路,可以给自己一个机会,何乐而不为?考研 - 总体趋势研究生报考出现降温迹象,始自2007年。专业人士分析:以下几种情况均可393166能是导致考研人数减少的原因。一、研究生培养质量下降。目前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结构问题开始显现:社会需求量大的专业招生比例有所下降,而某些毕业生就业相对困难的专业招生比例却有所上升。此外还表现出了学术型研究生比例偏高,应用型研究生比例偏低的情况。近年来,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政策发生了很大变化,录取名额连年增加、学制由三年缩短为两年等,带来了研究生录取标准和培养质量的降低。在高校里,过去的研究生教育通常是导师和学生一对一或一对二,现在普遍是一个老师带多名学生,有的还兼带博士生,很多学生甚至一个月见不到导师几次。随着研究生人数的增多,传统的讨论式教学难再继续,培养方式仍是本科时的老师讲、学生听,师生互动越来越少,这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并无太大帮助。二、研究生就业形式日趋严峻。2006年,扩招后的首批研究生毕业开始走向市场,两年多来,其就业形式日趋严峻。大部分研究生都想留在大城市就业,对月薪的要求也在3000元左右。然而相对于本科生而言,硕士研究生的优势并不十分明显,想留校,他们学历不够;想考公务员,竞争相对也是十分激烈;同时,他们也没有过多的实践经验,到企业仍然要从头学起。一些重点高校的热门专业硕士研究生就业形势相对好些,但相当一部分研究生仍对就业感到茫然。在2007年各省公布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数据中,许多省市首次出现了本科生初次就业率高于硕士研究生的情况。这都使得很多高校应届毕业生对考研望而却步,只要是在本科阶段找到了一份工作,就不再准备考研。三、公务员考试趋热。随着本科生、研究生就业压力加大,不少大学生将目光投向了公务员考试,以取得“名利双收”的公务员身份。2002年以来,我国国家公务员考试报考人数激增,2008年考试人数创历年之最。据国家人事部的数据显示,2008年全国共有64万人通过审核参加考试,人数较去年增加12%。越来越多的毕业生热衷参与这项考试,也使得考研的热度有所降低。四、考研成本增高。从2008年开始,全国很多高校开始实行研究生收费改革,改革后的研究生教育收费制度不再区分公费和自费,而采取发放奖学金和助学金的方式资助优秀研究生。对多数研究生来说,这必然提高读研的成本。一般来说,考研的准备费用加上三年学费一般在4万元左右,再加上住宿费、生活费等起码在七八万元,而将来就业时,月收入最多只能比本科时的同学高几百元,人家还比你多赚了3年钱,怎么算都不值。再从时间成本看,读研究生的3年是人生中一段黄金时间,正应该好好在事业上拼搏。尤其对于女大学生,年龄的增加更是一个必须考虑的问题,包括工作几年内可能就要结婚生育,用人单位肯定会有一定考虑,这些都是非常现实的问题。为此,很多学生还选择了出国读研。据英国使馆提供的最新数字,仅2007年,到英国读研究生的中国留学生就超过了2万人。在国外,通常只需1年或1年半的时间就能拿到研究生学位。五、社会进入相对稳定阶段的必然结果。首先,学生的价值取向发生了变化,不再像过去“为了读书而读书”,而是在激烈的竞争面前更为客观,很多人都抱着“先找工作再充电”的态度。其次,用人单位观念发生变化。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选择正在从“学历型”向“能力型”转变,不再追求所谓的人才“高消费”。一些企业的负责人说,本科直接考上硕士的学生,没有工作经验,而聘用他们要付出比本科生更高的报酬,成本反而增加。再次,社会的“学历崇拜”也在逐年降温。学生和家长在对学历的认识上更加理性务实,不再为了“学历”而学习,而是选择自己的兴趣和能力的结合点,很多学生从高中就开始向职业学校分流,一些大学毕业后也选择“回炉”,之后从事自己更为适合的工作。考研 - “考研热”降温引发“贬值”之争 考研复试 2007年1月20日,2007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开考。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07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名人数达128.2万,与2006年相比,增加0.7万人。其中,应届本科毕业生依然是考研的主力,共有71.4万人报名参加考试,占报名总人数的55.7%。从历年研究生考试的报名情况来看,考研热持续不减。据教育界人士分析,就业压力太大是众多毕业生选择考研的主要原因之一。中新网1月31日电 2007年,持续高温不下的“考研热”终于开始降温。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全国考研报名仅有128.2万人,同比只增长了0.5%。而在过去数年里,增长率几乎一直维持在20%以上。“考研热”究竟是否“降温”?是否意味着研究生的贬值?一时间成为争议的焦点。“考研热”十多年首现降温拐点经历了数年的考研热后,全国的数百万莘莘学子似乎已开始更加理性地选择自己的未来。2007年的冬天,全国高校集中的城市研究生报考人数呈现了近年来的首次回落。在回落的背后,体现了教育政策的强烈引导作用,体现了社会对于教育态度的理性,也体现了学子们的诸多无奈。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128.2万人报名,与去年相比增加7000人,幅度仅为0.55%。上海、北京等研究生报考集中的地区,都出现了报考人数的下降……“降温”之争:考研热真的降温了吗?2007年考研刚过,媒体就开始狂呼:考研热终于降温了。今年全国共有128.2万考生走进研究生入学考试的考场,比去年增加了7000人。有人则反辩:比去年增加了7000人怎能就说是降温?以比去年的增幅小作为降温论据只能是猜测……报名数下降缺考率上升 考研热降温“证据确凿”除报考人数下跌外,今年考生缺考率也创历史之最,上海地区3.3万名报名者,完成最后一场考试的不足2.5万人。据不完全统计,考生缺考率约为20%,比往年最高值15%又上涨5个百分点。专家认为,2007年,或许将成为考研史上的“拐点”之年……"考研热"降温? 专家称仅增幅减小断言为时过早针对全国部分省市研究生考试报名人数有所减少的情况,有人得出这样的结论:2007年研究生考试降温。而一位招考人员坦言:“其实,这个结论是很难成立的,根据今年的数据,目前只能断定2007年考研增幅比往年小,而不能仅靠一年的数据就得出考研降温的结论。”……“贬值”之争:研究生不如本科生?“研究生找工作不如本科生”的说法在媒体早已不绝于耳,如今“考研热”的“降温”,是否以事实证实了这一论断?研究生就业率首次低于本科生 成本能否收回成疑研究生的就业率竟然首次低于本科生,甚至低于专科生!消息传来,令人震惊。人们不得不反思:我们的就业市场究竟怎么了?我们的教育培养模式究竟怎么了?千军万马横跨这条考研的独木桥,到底值不值?……降温≠贬值 硕士研究生仍是人才结构中重要一环自1999年硕士研究生报考制度改革以来,研究生报考人数规模不断扩大,今年考研人数的首次下降引起社会各方关注,也使许多学生以及家长感到迷茫。“考研热”延续多年,今年出现拐点,其实是方方面面原因造成的,不能就此认定研究生贬值。倒是可以从中看到对研究生培养,正从盲目扩大数量向保证质量转变……理性反思:考研不再是小本的永恒梦想考研热降温并呈现拐点并非是件坏事。社会价值观、教育体制及考生自身搭建的“自我评价体系”如一张无形的网,让越来越多的学生理智地直面考研与就业……求职“小本”生PK硕士生:放弃考研是明智选择其实,并不是所有行业都追求高学历,越来越多的职位不再以专业为门槛限制,特别是为广大毕业生所关注的投资、咨询和管理培训等。在这样一个越来越淡化专业的就业市场,我们选择的机会越来越多,无论读研还是工作,需要的都是一个属于自己的职业方向……考研热降温不是坏事? 不走“独木桥”也能到彼岸考研的温度似乎突然降了下来,其原因到底是考生渐趋理性化了,还是该现象与经济发展存在着某种必然联系?我们试图将审视的目光投向教育体制与就业现实,同时又在若干与教育有关的领域中寻找答案……编辑本段 回目录 考研 - 考研真的适合你吗 考研教室 2007年来,据统计约有四分之一的本科毕业生选择考研。但是考研是不是最适合自身发展的理性选择,需要认真考虑。下面就是考研存在的几个误区: 逃避就业 读研与工作,是大学生根据自身发展和社会需求进行人生规划的两个重要的前进方向。但是现在这种理想选择界限模糊了。工作不好找,找到的工作工资低,就业形势一年比一年严峻,这已经成为学生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面对这种情况,延缓就业或者逃避就业转而考研,希望通过读研来增加未来在劳动力市场上竞争的砝码,成了很多同学一种无奈的选择。 考研学术意义淡漠 现在研究生的培养方向大体上分为学术和职业两种不同倾向。就目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来看,学术型研究生培养单位占大多数。研究生阶段学习的目的不排除为进一步的职业训练做准备,但更重要的还是培养新的学术梯队。就读研的初衷而言,考研大军里因为学术而进取的能有多少人?这给准备考研的同学提出了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选择职业型还是学术型。 考研无意识 当市场上的本科毕业生一夜之间出现过剩,就业得不到保障时,大家纷纷转而考研,为求得一纸硕士文凭而再战几年。辛辛苦苦等到找工作的时候,看上的用人单位开出的条件却是非博士不招。这种怪现象,使得原本就存在的考研无意识更为加剧。 考研教室 急功近利 这是考研的衍生品。诸如考研辅导班、考研辅导用书等等,就其初衷而言,的确为考生在准备复习的过程中提供了某种支持,但是,真正注重学生知识的积累、技能的获得和学术的训练已经被纯粹功利的考试技巧甚至是押题等所替代。这种情况的尘嚣日上,加上考研热度不减,导致很多学生在大三甚至是大二就开始为考研在做准备。甚至还有考生指望临考前通过报几个辅导班就能迅速提高成绩,忽视自己平时的学习和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