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腹而游
学校能严格依法规范自己的办学行为,强化和完善了教学常规管理的各项制度,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做到了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建立起良好而严格的教学秩序。学校先后实行了年级组负责制、教研组负责制和年级组课堂巡查制度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教学计划扎实、有效,教学工作安排细致、到位。要求所有的工作,必须有具体的计划、有责任人、有详尽的工作程序、有记录、有反馈,必须体现出“科研兴教,质量立校,以生为本,师德为魂”的昆仑中学新理念。教务处对老师教学计划、教案、课堂教学、作业批改和辅导、听课、备课等常规工作能进行经常性检查,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根据我校实际,要求校级领导和各年级组及各教研组主管主任每学期听课30节以上,教师每学期听课30节以上,其中年级组长每学期最少要听一遍本年级所有教师的课,教研组长最少要听一遍本学科所有教师的课。这些措施有力地保证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学校能有效利用传统优势,同昆仑公司和昆仑社区合作,开展综合性实践活动,并与学生的个人资源相结合,开展个人或小组性的综合实践活动。能认真落实“研究性学习”实施计划,成立了以主管教学副校长为组长,教务主任、教研室主任、教研组长、年级组长和骨干教师为成员,全体学生参与的“研究性学习”指导管理小组和具体实施网络结构。高中新课程校本教材(选修二)已出版六册,深受学生欢迎。校本教材《感恩》荣获2008年西安市基础教育成果二等奖。校级领导班子成员和中层领导干部能深入教育教学实际,主任以上的10人中,担任教学任务的有8人;能积极参加年级组例会和教研组活动,每天坚持课堂检查和办公室的巡查,做到了随时了解和掌握教师及学生情况,及时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这样既增进了领导和教师之间的理解,又使领导能够体会到一线教师的甘苦,学校的一些决策也就有了针对性,更易为教师学生接受,实现了“干群一体”。在班子成员的引领下,学校工作呈现出团结、奋进的良好局面。近年来,学校不断加强教学研究和改革工作,2005年成立了科研信息室,成立了由校长、外聘专家和校内名师所组成的领导小组;制定了学校的教育教学科研规划,并且特别注意科研课题的落实,出台了《西安昆仑中学科研成果奖励办法》,对于取得成果的课题的参与人员给予奖励。创办了《教科研快讯》,及时使教师了解学校内和学校外的各种教科研成果,对成果的推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每学年组织一次全校性的赛教活动,每学期组织一次青年教师的赛教或汇报课活动,每个学科每学期最少安排两次公开课;2006年以来,我校承担了国家级教科研课题4个,省级教科研课题2个,市级教研课题3个,且已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学校注重校际间的交流,并帮扶、支持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学校。近几年我校与西安交大附中、西安市华山中学,西安市83中学等兄弟学校每学年都要进行相互交流,互派教师参加对方的教研活动或互做讲座,教师之间建立了广泛联系。学校学术活动频繁,2004、2005年为周边学校120余位教师进行现代信息技术培训;2005、2007年为新城区40余名骨干教师上研讨课;2006年为灞桥区教师上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整合示范课;2005年为汉中市南郑县教师送教下乡;作为新城区教科研示范校,每学年新城区教研室都要在我校举行数起教研现场会;2008年我校派出体育教师付江老师到户县大王中学作为期一年的任期交流,2008年10月我校派戚静、刘洁二位优秀教师赴户县大王中学进行新课程展示和教学研讨活动,受到热烈欢迎。学校的每个办公室配备至少一台计算机,每个老师配备教学、办公用笔记本电脑;学校建有校园局域网和对外的学校网站。现在我们的教师可以熟练运用网络系统进行教学、课件制作、知识交流,实现了资源共享,已实现了现代化教学。2004年有5个课件在省、市、区获奖。2007年我校袁睿群老师的课件荣获陕西省基础教育成果一等奖,入选国家教育资源库。学校特别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建立新老教师结对子制度。凡是刚踏上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都给指定师傅,并签订为期三年或六年的师徒协议;对于帮扶工作定内容、定目标,建立了青年教师成长手册。有效的制度和老教师的认真、负责与青年教师的积极、好学结合在一起,使青年教师的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能以最快的速度成长。几年来,一大批青年教师成为教学骨干,成为学校教学一线的主力军。2006年10月,在新城区青年教师全过程赛教评优活动中,我校有6人获奖;其中一等奖2人,二等奖3人,三等奖1人。马晓军等三位教师代表新城区参加全市全过程赛教活动,有2人获一等奖,1人获三等奖,列新城区前茅。在2008年10月西安市的普通高中新课程优质课比赛中,我校有三位教师分获一、二等奖;其中刘志敏老师于2009年3月代表西安市参加全省新课程优质课大赛,荣获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