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费孝通的《乡土中国》的主要观点和其研究方法

第七章
向北
一是对自己本民族文化的定位,二是对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关系。回顾中国文化发展的历程,不难发现是有这样的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是主张接受西方文化,甚至全盘西化,以胡适等接受西方现代高等教育的学者为代表进而波及至今日的“海龟派”;另一种观点以钱穆等人为代表,坚守传统文化的精髓血脉,反对西方文化侵袭。在全球一体化的现实背景下很多人力图创造第三条道路,实现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或者说是外来文化的整合,如牟宗三先生对中西哲学的整合研究,但是也有一股庞大的势力认为文化冲突无可避免。⑸对此,费孝通先生文化自觉的观点可以说是第三条道路的有益尝试,他在《重建社会学与人类学经过的回顾与体会》一文中这样解释他对于文化自觉的理解参考资料:http://news.sohu.com/20050426/n225336616.shtml

《乡土中国》读书报告

去丧
太空梦
去百度文库,查看完整内容>内容来自用户:在行传媒《乡土中国》读书报告拜读了费孝通先生的代表作《乡土中国》一书,感触颇深。在对于本书的阅读过程当中,我一度是感到相当困惑的,以至于在第一遍的阅读过程中,我一口气囫囵吞枣般地看完了以后,云里雾里的,对于书中的内容,竟是一点儿感觉和想法也没有。无法,我去找了一些别人写的有关乡土中国的分析和书评,看完了以后,再去阅读原书,这才有一点自己的感悟与理解。在写自己的这篇读书报告的过程中,我在写到相关章节的内容时,又把原书翻了一翻,发现不同时候,看同一内容,我的理解与思考也是不同的。所以,这篇读书报告,也许格式上会略显松散,而因为是个人读书的心得体会,一些理解和思考也许会不尽正确,恳请老师指正。第一部分,本书脉络梳理。说实话,如果说费先生的另外一部代表作——《江村经济》是他关于微观社区调查研究方法的实践应用,那么《乡土中国》则是依据实践的经验所总结出的总体框架。该书代表了他研究方法的转向,从微观的视角中跳出来,进而从宏观的角度审视整个社会,分析社会的整体架构,提出自己的普遍模式理论。因此,《乡土中国》的阅读,我感觉一开始是有点晦涩难懂的,里面涉及到的很多是理论方面的东西。所以首先,有必要对本书的脉络进行一个梳理。

结合乡土中国,概括费老社会学分析法特点?

太空梦
恶女帮
前段时间上课时刚好想到要重回经典,因此花了一点时间把差序格局这个概念梳理了一下,不尽完备,但是可供参考。费孝通于1947年出版了《乡土中国》一书,这本书是他在多次社区实践的基础上所作出的对中国社会结构的理论性概括与思考。其中“差序格局”一词高度概括了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人际关系的逻辑和传统文化的特点。差序格局这样一种带有前瞻性的概念,其影响力在中国社会研究领域中逐渐放大,特别是到20世纪80年代之后,更加显示出了它在解释中国社会与中国人之现象上的奠基性。到现在,“差序格局”已经成为描述中国社会结构的经典概念,在管理学、法学、政治学等研究领域中被广泛引用。从费孝通自己的意图出发,从西方学成归来后他开始专注于社会学的本土化,并为之付出了极大的精力和汗水。差序格局正是为数极少的超越了政治经济体制而从本土社会文化角度解释中国社会结构的理论概念之一。虽然他在自己后半生的岁月里很少提及此概念,但正如同其他所有重要思想一样,它一旦流布开来,就不再属于个人,而成为人类知识宝库中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关系成为理解中国社会结构的关键性社会文化概念,社会关系结构也成为透视中国社会结构的一个重要窗口与指标。例如耳熟能详的黄光国、杨宜音、杨中芳,翟学伟等中国学者以及一大批外国的学者对“关系”和“人情”的研究。社会关系结构既是社会结构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结构的重要表现,甚至不妨说,“社会关系格局(结构)就是一种基本的社会结构”(徐晓军,2009)。因此对于中国人的社会交往模式和行为逻辑可以说是学术界一直追逐的热点话题。差序格局之前,费孝通首先论述了乡土的特征,最大的特点首先就是“不流动”,“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因此在这样一个熟悉的乡土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也是自然形成的,社会规则和习俗也是一代代传下去的。因此“在乡土社会中,不但文字是多余的,连语言都并不是传达情意的唯一象征体系”。接着费孝通开始论述乡土社会中社会结构,首先必须强调的是,费孝通写“差序格局”这篇文章的本来目的,是要探讨中国人为什么那么“自私”。“私的毛病在中国实在是比愚和病更普遍得多”,而要“讨论私的问题就得把整个社会结构的格局提出来考虑一下了”。而考虑整个社会结构的时,费孝通采取的方法是中西比较的类型学方法。

乡土中国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众目睽睽
昊天
2019年8月,国家教育部将社会学家费孝通的《乡土中国》编入高中统编三科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五单元。《乡土中国》是费孝通的著名代表作之一,是他在20世纪40年代计划中深入研究中国传统社会的三部曲之一,但由于战争、院系调整、社会学被取消等原因,他畅想的这三部曲未能如愿以偿。《乡土中国》内容涉及传统中国的基本特征、农村生活、社会结构、家庭家族、道德规范、权力结构、社会变迁等内容,著作文字简洁、语言流畅、浅显易懂、雅俗共赏,是学界公认的研究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代表作之一。2020年是费孝通教授诞辰110周年,这篇文章想追溯费孝通写作《乡土中国》前前后后的学术活动,理解这本书产生的历史背景,以此作为纪念。学者的认知方式除了取决于自己的知识积累和认知习惯,还取决于他(或她)所处的社会关系模式:他接触了什么人,与什么人交流和学术碰撞了,引发了什么思考等。换句话说,《乡土中国》基于费孝通长期的实地研究、理论探索的积累,还基于他个人在当时的时间和空间结构中形成的社会关系模式。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蹉跎岁月从20世纪30年代末英伦归国,到云南的昆明、魁阁,美国芝加哥、波士顿等,再到英伦、清华,10年间,费孝通跨越中国南北、东西两半球,历经实地研究、国际交流、历史研讨,他活动的公共空间不断变换,社会空间不断扩大,形成了一个时间和空间上相互交错的社会关系模式,《乡土中国》就是在这样的时空结构变换中产生的。从具体的社区研究到对整个中国社会整体把握是费孝通在大瑶山对瑶族进行的田野调查中与王同惠女士一起确立的认识中国社会的目标。《乡土中国》这本小册子是他从西南联大回到清华园给研究生讲授《乡村社会学》的讲稿汇集。为了讲授这门课,他先是使用美国教材做参考书,后来觉得美国教材不能表达自己的意愿,又尝试着使用自己过去在瑶山、江村、云南三村的调查材料,抗战后期,他还一度涉猎经济问题,在报刊发表有关经济的时评。1947年,他决定从社会结构入手来讲乡村社会问题,他写道,要“另起炉灶,甚至暂时撇开经济问题,专从社会结构本身来发挥”。在《乡土中国》的《后记》中,他称这是他工作的第二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瑶山开始的实地研究;第二个阶段始于1946年前后的生育制度写作和研究,《生育制度》是这个阶段的第一本成果,《乡土中国》则是第二本。在这个两个阶段中间,即1943年,他访问了芝加哥大学,把《禄村农田》《易村手工业》和《玉村农业和商业》改写英文,翻译成“EarthboundChina”一书,把《昆厂劳工》改写成“ChinaEnterstheMachineAge”,他还访问了哈佛大学等机构。20世纪40年代中期以后,费孝通的学术研究开始由田野工作转向理论建构,从以专注学术研究转向学术研究与时事评论写作并举。工作和政治等多种原因迫使他停止实地调查转向理论建构和开展的教学工作。由于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同时兼课、日军轰炸昆明被迫迁住乡下等原因,从1940年10月至1945年初(这中间有一年赴美交流)的近5年间,他更侧重授课和写作。1993年在《个人·群体·社会》一文中,他说:“魁阁后期,由于兼任云大和联大两校的教职以及当时政治局势的紧张,我不便直接参与实地调查,所以有时间从事讲课和写作。也可以提到,当时直线上升的通货膨胀使个人的实际收入不断下降,而我又在1940年成了一个孩子的父亲。我们在呈贡的农村里赁房而居,楼底下就是猪圈,生活十分艰苦。因之,我不能不在固定的薪金之外,另谋收入,我这个书生能找到的生活补贴,只能靠我以写作来换取稿费。我当时成了一个著名的多产作家。大后方的各大报纸杂志上经常发表我的文章,我几乎每天都要写,现货现卖,所得稿费要占我收入之半。”费孝通自少年时代开始写作,20世纪40年代的环境进一步养成了他的写作习惯,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写作风格。

乡土中国一书有什么缺点?

苏洵
赤桑镇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2005年出版的书籍,这里讲的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2018年4,《乡土中国》排名清华大学借阅榜第6位这是一部优秀的作品。作者开辟了一条小路,不是浩瀚长空的历史画卷,也不是细致入微的记载,作者选择了农村。从作者的学术方向来看,这是一部社会学作品。从作者的重刊序言里,“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作者认为乡土并非具体的素描,而是从具体社会里提炼出的一些概念,是包含在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搞清楚我所谓的乡土社会这个概念,就可以帮组我们去理解具体的中国社会”。越博学人的越觉得自己做得不完美,这一点在作者的序言里也体现了,“我愿意把这不成熟的果实贡献给新的一代年轻人”。在韦尔•马克思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序言中,韦尔也提到基于当时的知识,他希望年轻人不要把其研究当做结论,而是应当做一个新的研究的基础。这两位作者都有科学的发展观,实为可贵!乡土本色1. 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2. 人类依赖于自然,乡民和泥土分不开。3. “土地”是一种信仰。(最近几年的散文有一股怀旧风,即是对土地,对乡土的信仰)4. 乡土性使得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村落间孤立交流少,人口流动少,形成了熟悉的没有陌生人的社会。5. 在“熟悉”社会中,只需简单的方法,不需要普世的真理,“心安”是人们相处的基本方法。这种方法适用于乡村,在陌生人的现代社会被不适用。文字下乡及再论文字下乡1. 乡土社会的文字最初源于庙堂,并不是乡下人的东西。生活在一个安稳的环境中,乡民没有用文字来做记录的需求。2. 文字下乡不会对乡村有多大作用,除非乡土基层发生了改变。差序格局1. 私的毛病在中国比愚和病更普遍。社会格局有助于讨论私。2. 西洋社会像捆柴,人们有明显的团体,界限分明。我们的社会像在水面上扔一块石头,波纹滚出去,被波纹波及的就发生关系,“一表三千里”。3. 团体社会中争权,在我们的社会中是攀关系、讲交情。4. “伦”是传统社会结构的基本概念,是差等的次序。改革者不能改变这种架格,只能利用其。5. 在我们的关系网中,总是以自己为中心,不同于西方的个人主义,一切以“己”作为中心。

现实生活中有哪些事例可以用乡土中国的知识来解决?

桃源镇
鬼掹脚
现实生活当中的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还有商业的布局,都是可以用乡土知识来解决的。“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在这一章中,费孝通将中国社会的基层定义为乡土性的,这“乡土性”带有三方面特点:其一,“乡下人离不了泥土”。乡下人以种地为最普通的谋生方法,因而也最明白泥土的可贵。其二,不流动性。靠农业谋生的人是“粘在土地上的”,并不是说乡村人口是固定的,而是说在人与空间的关系上是不流动的,安土重迁,各自保持着孤立与隔膜。其三,熟人社会。乡土社会的这种人口流动性缓慢的特点使乡村生活很富于“地方性”特点,聚村而居,终老是乡。所以,乡土社会是个熟人之间的社会,这才有了“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这一章描述了中国社会的基础,同时也是全书的基础,后文差序格局,礼俗社会之根源,都在于此“乡土性”。扩展资料《乡土中国》一书收录了《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差序格局》《系维着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别》《礼治秩序》《无讼》《无为政治》《长老统治》《血缘和地缘》《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十四篇论文,分别从乡村社区、文化传递、家族制度、道德观念、权力结构、社会规范、社会变迁等诸多方面深度解剖了中国乡土社会的结构及其本色。其实,还有的不需要声音和文字参与的“特殊语言”可用来作象征的原料,如表情、动作等,它们比语言更有效。“所以在乡土社会中,不但文字是多余的,连说话都不是传达情意的惟一象征体系。”《文字下乡》说的是传情达意的空间之隔,《再论文字下乡》则说的是时间之隔,包括个人的今昔之隔和社会的世代之隔。由于乡土社会是一个很安定的社会,一个人所需的记忆范围本来就很狭窄;而同一生活方式的反复重演,也使得语言足够传递世代间的经验而无需文字。

如何以历史学的眼光看待费孝通《乡土中国》江村经济》

人之所引
陈美凤
如若以历史学眼光来看待这两本书,最重要无非便是在方法论上的启示,尤其是《江村经济》一书便是以一个微小的社区(如一个村)为研究对象,犹如通过显微镜下的一个切片,来看待整个中国的缩影。这种研究方法后来被称之为“微型社会学”,以微明宏,以个别例证一般。在历史学的研究之中,我们不难发现本土历史学家与国外汉学家的一个明显的非常有趣的对比,本土史学家们重历史过程,往往从历史的宏观角度来展开论述,提出问题,走的是大视野的路子;而反观国外汉学家们,像重量级的费正清、孔飞力,在自己读过的他们的著述《中国:传统与变革》、《基督教在中国——早期新教传教士作品研究》、《叫魂:1768年的中国妖术大恐慌》等等,再诸如英国汉学家苏珊·惠特菲尔德写的《丝路岁月》,在考量大量的历史古籍、方志,甚至是细微到当时片段般的狱志、判书、信文等等,不断考证之后,从小人物、从细微的角度来反映当时社会的大风貌。因此,费先生的两本书首先在研究方法上便对如今的史学研究大有裨益,在诸多的历史研究考察中,许多人往往忽视很多很重要的细节性的东西,也正是少了这些细节,极可能就造成研究成果上人云亦云,模棱两可等等,真实性、可信性大大降低,脱离了历史学考证的严谨。在大历史充斥的今天,应该的去把握历史的细节,或许从中能得到更为真实的历史真相,为今天提供的参考。

费孝通的乡土中国主要讲了什么

使太子先
是谓谢施
《乡土中国》是费老实地调研的社会学经典之作,一部研究中国基层传统社会—农村的作品。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城里人可以用土气来藐视乡下人,但是乡下,“土”是他们的命根。在数量上占着最高地位的神,无疑的是“土地”这位最近于人性的神,老夫老妻白首偕老的一对,管着乡间一切的闲事。他们象征着可贵的泥土。费老说:“我初次出国时,我的奶妈偷偷的把一包用红纸裹着的东西,塞在我箱子底下。后来,她又避了人和我说,假如水土不服,老是想家时,可以把红纸包裹着的东西煮一点汤吃。这是一包灶上的泥土”。费老认为他的《乡土中国》“只是一段尝试的记录”,尝试回答他自己提出的“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这个问题。我国是一个以农耕文明而起点从而绵延发展的文明古国,农耕国度的人民,时代在田间劳作,自给自足,他们不会去侵犯别人的财产。所以费老在书中说,乡土社会不是一个富于抵抗能力的组织,农业民族受侵略比较多。然而游牧文明和海洋文明却不同,他们血液中便流淌着征服欲,所以这也可以解释中国人求稳求和,家和万事兴的心态。为什么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华文明可以绵延五千年,原因也在于中国人爱好和平,反对战争,但是中国人并不惧怕战争。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农耕文明占有巨大作用,因为农业是直接取自于土地,以农业为生的时代家庭定居是常态。我们可以看见许多农村家庭好几代都不会搬离自己的家庭,时代栖居在一个地方,由此乡土社会中,每个人的活动范围是非常狭窄的,人与人的接触也是局限于小范围的人群,即大多是熟人,而现代城市人每天遇到的几乎都是陌生人,你必须时常拿出通讯录看看他们的名字,而乡村哪里需要什么通讯录呢。“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这是开篇《乡土本色》的第一句话。“乡”指的是乡下人生活的村落,“土”指的是土地、泥土。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村与村之间较孤立;以土地为生的人们世世代代居住在同一片土地上,不流动是常态,迁移是非常少见的。在这样一个以村落为单位的聚居环境中,乡土社会的生活富于地方性,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人而言,村子里的人都是他长时间、经常频繁接触到的“熟人”。在这个熟人社会里,人们互相知道对方的底细,从熟悉中得到信任。而在陌生人社会里,口说无凭,这才需要法律的制约;乡土社会中法律无从发生,它的信用不建立在契约之上,而建立在熟悉的基础上。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依费老所言,“礼俗社会”在社会学上的性质是“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法理社会”则是“为了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这两种社会情态,最重要的不同在于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与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乡土社会由“礼”来规范,维持“礼”的力量是“传统”(对传统的敬畏感);而现代社会秩序由“法”来制约,法律靠国家权力推行。在讨论权利的性质时,费孝通给出了四个概念:a.横暴权力:发生于社会冲突,是利用来剥削被统治者以获得利益的工具b.同意权力:从社会合作面向来看,是分工体系的产物c.教化权力:社会继替中发生的长老权利,属文化性,非政治性的强制(社会继替指人物在固定的社会结构中的流动)d.时势权力:发生在激烈的社会变迁过程中(社会变迁指社会结构本身的变动)横暴权力的诱惑力正相关于此权力所能带来的经济利得,在经济收益越贫瘠的地方,横暴权力渐弱。同意权力是分工的产物,分工越发达,此种权力越强。在农业性的乡土社会中,自上而下的横暴权力受到经济的制约(此种权力太强,低层人活不下去了要揭竿而起);同时乡土社会是小农经济,并无旺盛的分工需求。所以整个乡土社会呈现出来的权力结构名义上是“专制独裁”,实际上是松弛的、无为的。社会层面的民主也因为分工并不兴旺的原因,将同意权力的范围缩小到几乎关门的程度。在这其中,教化权力又在社会继替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化权利一定是在结构固定的社会中才能发挥效用,此种权力将村庄的新人(孩童)引导到村庄既有的生活中来,在其中承担教化的作用。而时势权力,则是在社会结构本身的变迁剧烈时才会兴起,所谓的“时势造英雄”。在社会变迁剧烈的背景下,固守旧癖不愿接受新鲜事物成为有害,新时代敢于尝试敢于冒险的人就得了这个权力。《乡土中国》是前现代中国的国情咨询报告,历经37年的风雨,仍以强烈的现实性再次引起人们的思索。书中所提出的“礼治秩序”及其“差序格局”的概念,是以民间传统习俗为基础,进行社会管理,并提升为一系列制度的社会管理模式。它作为治国理政的蓝图,为历代圣贤所推崇。以礼治秩序来概括乡土中国,是认识前现代中国社会国情,切入中国传统文化特质的重要思路。

如何以历史学的眼光看待费孝通《乡土中国》,《江村经济》两书

颠覆者
满天飞
这本书可感性强,非常好读。书中用了许多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前面的有些章节看起来,甚至有点像小说,即使是后面的章节,说理的成份多,也决无深奥的语言,而且处处用于阐释实有的现象。比如,他说教授的孩子识字多但下乡捉不了蚱蜢,而山村的孩子不识字却善捉蚱蜢,各有各的得意聪明处,这是由不同的生存环境所致,不能说识字的就一定比不识字的聪明。由此渐渐引述到了乡间的人为什么重语言不重习字。这是不是会让人读起来就会觉得很有趣呢。想 了一下,此书似可这样分为三层:第一层是实有的事和现象;第二层是据事而发的道理;第三层是一个丰厚的多方面的学养的支撑,这个第三层几乎全在后台,你看不到,却能从选择的事和他阐发的理上感觉到。整个全书,我记得只有一处是引述他人的话来证明自己的,其他引述也不多,如有引述也仅作为材料使用。所以读下来,会让人觉得很实在。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