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职业院校教师做职业教育研究有何意义与作用

八年七旱
红天秤
教育能力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 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直接影响教育教学活动回的成答效和质量,决定教育教学活动的实施与完成的某些能力的总和”,并建立“高等职业院校教师教育能力模型”: “高职专业教师的教育能力的构成应包括与学生沟通的能力、教学能力、实践操作能力、自我完善和发展能力、科研开发和创新能力”。然后,以此模型为依据,采 用案例分析法,以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为例,设计了“高等职业院校专业教师教育能力调查问卷”,并对该校的专业教师的教育能力进行调查,通过数据分析,发 现该校在教育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所有教师与学生沟通的能力严重欠缺;年轻教师对本专业的职业教育认知不够;老教师现在现代教学技术方面有所欠缺;年轻教 师实践操作能力较差;专业教师自我完善和发展能力有待加强;部分科研能力较差;部分教师创新能力不足等,并分析了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最后,针对问题提出 了有效的解决途径和方法。

国家1.23万亿元投入职业教育 带来哪些变化

鬼赌鬼
夫迹
第一,进一步推动各地建立并完善职业教育生均拨款制度。《职业教育法》、教育规划纲要等有关法律法规都明确要求省级政府制定和实施职业院校生均经费政策,教育部、财政部在近年印发的文件中再三要求各地建立职业院校生均拨款制度。近期出台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明确要求,2015年底前,各地依法出台职业院校生均经费标准或公用经费标准。第二,精心实施好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中央财政从2014年起实施“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推动各地建立完善以促进改革和提高绩效为导向的高等职业院校生均拨款制度;重点支持中等职业学校改善基本办学条件,开发优质教学资源,提高教师素质;推动建立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合作办学工作机制。第三,进一步完善资助政策体系。加大对“农林水地矿油核”等专业学生的助学力度。有计划地支持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内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初中毕业生到省(区、市)内外经济较发达地区接受职业教育。完善面向农民、农村转移劳动力、在职职工、失业人员、残疾人、退役士兵等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的资助补贴政策,积极推行以直补个人为主的支付办法。第四,加强职业教育经费监管。一是推进信息公开。宏观层面,职业教育经费的分配、使用和管理要全面、及时、准确地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微观层面,各类职业学校的财务预算、决算、重大支出项目都要逐步公开。二是开展绩效评价。将筹钱、花钱、管钱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坚持“用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三是探索和建立信用记录制度。对异常现象列入“异常名录”,将严重不良信用记录者列入“黑名单”。大(中)专专业免分数入学,推荐就业¥免费试学纯技能专业全过程实操,学会为止¥免费试学创业专业手把手教学,创业帮扶¥免费试学就业专业一对一指导,推荐就业¥免费试学私人定制专业专项学技能,量身定制¥免费试学电焊工专业VIP小班,实战实训¥免费试学查看更多官方电话在线客服官方服务官方网站就业保障热门专业入学指南在线课堂领取礼包

教育部发布《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主要涉及哪些内容?

大耳窿
廉之害也
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 发布日期:2014-12-05(征求意见稿)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要求,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适应经济新常态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成才需要,完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教学标准体系,健全教学质量管理和保障制度,推进中高职人才培养衔接,以提升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人文素养和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二)基本原则。——坚持立德树人、全面发展。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关注学生职业生涯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坚持系统培养、多样成才。以专业课程衔接为核心,以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为关键,全面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相衔接,拓宽技术技能人才成长通道,为学生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才搭建“立交桥”。——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衔接配套,加强行业指导、评价和服务,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推进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校企协同育人。——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注重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突出做中学、做中教,强化教育教学实践性和职业性,促进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二、坚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推进内涵式发展(三)全面提高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要把提高质量作为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切实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坚持稳定规模、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强化保障,推进内涵式发展。要正确处理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和职业能力培养的关系、文化基础教育和职业技能训练的关系、学生就业需求和可持续发展需求的关系。要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中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推动教学内容和方式方法的变革,防止灌输式教学,提倡互动式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习兴趣,改善课堂教学效果。(四)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要结合区域和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及不同的生源对象,在规范教学基本要求和保证人才培养规格的基础上,深化专业内涵、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改革创新,持续释放技术技能人才红利,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要总结和推广国家示范(骨干)性高等职业院校成果和经验,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技术创新服务能力,完善和巩固自身办学特色,培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要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建设一批世界一流的高职院校和骨干专业,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培养高地。(五)提升系统化培养水平。要完善中高职人才培养衔接的制度体系,明确中高职各自办学定位,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高职优势互补、分工协作、协调发展、衔接贯通的人才培养体系。要适应行业产业特征和人才需求,围绕技术要求高、就业方向明确、就业岗位稳定的职业,科学确定适合中高职衔接培养的专业,重点设置技术技能培养要求年龄小、培养周期长、复合性教学内容多的专业。要研究确定开展中高职衔接培养的学校资质、专业标准和学生入学要求,当前开展中高职衔接培养试点的学校以国家级重点、国家示范(骨干)中职、高职院校为主。三、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六)坚持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贯彻落实《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2014年修订)》,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梦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充分发挥德育课堂的教学主渠道作用,坚持以价值观教育引领知识教育,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建设一批学生真心喜爱和终身受益的德育课程。要以法治基础知识和法治意识教育、职业纪律和岗位规范教育、校纪校规教育为主要内容,加强法治教育,增强学生的法治观念,树立法治意识。统筹推进活动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广泛开展“文明风采”竞赛、“劳模进职校”活动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和主题教育活动,完善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七)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以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为重点,着力完善学生的道德品质,培育理想人格,提升政治素养。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在相关课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比重。各地、各职业院校要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开设专题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拓宽课程覆盖面。有条件的职业院校要开设经典诵读、中华礼仪、传统技艺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八)强化职业精神培养。要把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重点培养敬业守信、精益求精、勤勉尽责等职业精神。要积极探索有效的教育载体,形成常态化、长效化的职业精神培育机制。要抓好实习实训环节,利用学生与社会、岗位实践密切接触的机会,引导学生践行交往礼仪、职业礼仪,增强学生安全意识、纪律意识。深入挖掘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先进人物的典型事迹,教育引导学生牢固树立立足岗位、增强本领、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理想,增强对职业理念、职业责任和职业使命的认识与理解,增强职业荣誉感,养成良好的职业态度和职业操守。四、改善专业结构和布局,提高人才培养吻合度(九)调整专业结构。要引导和支持职业院校结合自身优势,科学准确定位,紧贴产业、紧贴企业、紧贴职业岗位设置专业,参照《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重点设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鼓励类产业相关专业,减少或取消设置限制类、淘汰类产业相关专业。要适应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发展实际,既要积极发展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又要避免盲目建设、重复建设。要注重传统产业相关专业改革和建设,服务传统产业向高端化、低碳化、智能化发展。(十)优化专业布局。要建立人才需求预测与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统筹管理本地区专业设置,围绕区域产业布局和发展趋势,宏观调控区域内职业院校专业布局,努力形成与区域产业分布形态相一致的专业布局。要紧密对接各类经济带、产业带和产业集群,建设适应需求、特色鲜明、效益显著的专业群。要建立区域间协同发展机制,形成东、中、西部专业发展良性互动格局。支持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民族特色专业。(十一)推进示范专业建设。各地、各职业院校要围绕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积极推进现代农业技术、装备制造、生物技术、高速铁路、旅游、养老服务、健康服务、文化创意产业等相关专业建设。要深化相关专业课程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师资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突出专业特色,重点打造一批能够发挥引领辐射作用的国家级、省级示范专业点,带动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水平整体提升。五、健全课程衔接体系,系统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十二)加强和改进公共基础课教学。要在保障学生技术技能培养质量的基础上,加强文化基础教育。要按教育部颁布的教学大纲(课程标准)规定,开足、开齐、开好德育、语文、数学、英语、历史、体育与健康、艺术、计算机应用基础以及专业基础理论等基础课程。要加强文化课与专业课间的相互融通和配合,发挥人文学科的独特育人优势,注重学生文化素质、科学素养、综合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要针对职业院校学生认知特点,改革学科本位的传统教学模式,创新公共基础课教学,改善课堂教学效果。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学时一般占总学时的1/3,高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学时不少于总学时的1/4。(十三)推进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适应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需要,建立完善专业教学标准和职业标准联动开发机制。要对接最新职业标准、行业标准和岗位规范,紧贴岗位实际工作过程,更新课程内容,调整课程结构,深化多种模式的课程改革。职业院校要加强与职业技能鉴定机构、行业企业的合作,积极推行“双证书”制度。要把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融入相关专业教学中,将相关课程考试考核与职业技能鉴定合并进行,使学生在取得毕业证书的同时,直接获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十四)促进中职与高职课程相衔接。要统筹安排开展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的公共基础课、专业技能课和顶岗实习。在明确各阶段教育人才培养规格的基础上,合理确定课程内容的难度、深度、广度和能力要求,推进课程的综合化、模块化和项目化,形成对接紧密、特色鲜明、动态调整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突出相同或相近专业在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工学比例、课程内容、教学资源配置上的衔接贯通。统筹开发中高职衔接教材。六、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增强人才培养针对性(十五)强化校企协同育人。充分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通过“引企入校、引校入企”等,拓展校企合作育人的途径与方式,促进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推动校企共建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技术工艺和产品开发中心、技能大师工作室等,切实增强职业院校技术创新能力和技术技能积累能力。发挥职业教育集团的办学优势,以产业或专业(群)为纽带,推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产业岗位人才需求标准相衔接,人才培养链和产业链相融合。积极推动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一体化育人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十六)广泛开展实践性教学。要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增强教学、学习、实习实训等教育教学活动的融合度,进一步加大实习实训在教学中的比重。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德育课、文化课中强化实践性教学,各级职业院校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学时数原则上要达到总学时的60%。要促进知识与技能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加强兼具生产、教学和研发功能的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积极推行校内实习、创岗实习、跟岗实习、顶岗实习等多种实习形式,并强化以育人为目标的实习实训考核评价。推进职业院校学生实习责任保险制度建设。要严格执行《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切实规范并加强实习管理和服务,保证学生顶岗实习的岗位与其所学专业面向的岗位群基本一致。顶岗实习累计时间原则上以半年为主,可根据实际需要,集中或分阶段安排实习时间。(十七)创新教学方式方法。要根据不同专业教学要求和课程特点,创设多元化教学方式,普及推广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广泛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借鉴职业技能竞赛成功经验,促进职业学校技能竞赛活动与日常教学工作紧密结合、良性互动。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作用,积极探索和构建信息化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新模式。七、强化教学治理能力,推进人才培养规范化(十八)完善教学标准体系。要促进职业教育教学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加快职业教育教学标准体系建设。教育部组织制定公共基础课程必修课和部分选修课的教学大纲(课程标准)、部分专业核心课程标准、国家重点建设专业教学标准、顶岗实习标准、专业仪器设备装备规范等。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国家颁布的相关标准,组织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专业教学指导方案和课程标准。积极开发与国际先进标准对接的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鼓励职业院校借鉴、引入企业岗位规范,开发人才培养方案。(十九)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各地、各职业院校要严格执行国家制定颁布的教学文件,适应生源变化、学制变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新情况,不断完善教学管理机制。要加强教学组织建设,健全教学管理机构,建立行业企业深度参与的教学指导机构。职业院校的院校长是教学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定期主持召开教学工作会议,及时研究解决学校教学工作中的重大问题。要坚持和完善巡课和听课制度,严格教学纪律和课堂纪律管理。要加强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和教学管理人员的培养培训,不断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二十)加强质量监测与评价。要建立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监测体系,完善职业教育质量评价制度。要定期开展职业院校教学工作和专业教学情况评价,把学生的职业道德、技术技能水平和就业质量作为考核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积极推行技能抽查、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等。职业院校要建立和完善内部质量监测和分专业的评价制度,强化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及时向社会发布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积极支持各类行业协会、专业组织等第三方机构开展教学质量评价。八、完善教学保障机制,优化人才培养环境(二十一)加强教师培养培训。要以建设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为重点,强化教师专业技能和实践教学能力培训工作,充分发挥教师教书育人的主导作用。要注重培养专业(学术)带头人、教学名师和骨干教师,形成合理的教师梯队。通过建立名师工作室、创建优秀教学团队多种方式,充分发挥优秀老教师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作用。要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突出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要加强公共课教师、实验、实习实训和职业指导教师的培训工作。(二十二)健全教材开发和质量监管制度。进一步健全职业教育教材建设管理体制,加快完善教材开发、遴选、更新和评价机制,加强职业教育教材编写、审定和出版队伍建设。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切实加强对本地区职业教育教材建设的指导和管理,健全区域特色教材开发和选用制度。要把教材选用纳入重点专业建设、教学质量评估等考核指标体系。各地要完整转发教育部公布的《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书目》,不得删减或增加。各职业院校应严格在《书目》中选用公共基础课教材,优先选用专业课教材。(二十三)加强教科研及服务体系建设。省、市两级要尽快建立健全独立设置的职业教育教科研机构,国家示范(骨干)职业院校要建立专门的教研机构,完善和发挥教科研对教学改革的指导与服务功能。要针对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的热点、难点问题,设立一批专项教研教改课题,鼓励支持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展应用技术研究。要积极组织地方教学科研人员开展学术交流和专业培训,组织开展职业院校教师教学竞赛及研讨活动。定期开展教研教改成果遴选表彰活动,建立完善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推广应用机制。九、加强组织领导(二十四)健全工作机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职业院校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建立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教学工作和人才培养上来。各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要加强对教学工作的指导、评价和服务,选择有特点有代表性的学校或专业点,建立联系点机制,跟踪专业教学改革情况。(二十五)加强督查落实。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本意见要求,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抓紧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细化政策措施,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要对落实本意见和本地实施方案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跟踪分析,对典型做法和有效经验,要及时总结,积极推广。

职业教育的前景

女儿国
则殆
职业教育应该是我国教育体制中的重要环节。作为中国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一环,职业教育一直不温不火,这固然有大学教育大量扩招、城市化进程加快催生庞大的农民工群体等原因,然而,职业教育大发展最大的障碍却依然是旧观念的根深蒂固:宁要学历不要技能,宁上三本不读职教。因此,破除旧观念,理性选择职业教育尤为重要。中国的大学教育已经千疮百孔,大学生不思学习整日浑浑噩噩,毕业之后极度缺乏实践应用和为人处世经验,就业难可想而知。反观职业教育,在今年河南新华电脑学院举办的多场校园招聘会上,高达3000多个岗位供2000多名毕业生挑选,月薪低于2500元的企业不得进场招聘,现场十分火爆。最新权威统计数据显示,河南省高职生就业率已经超过本科,高职院校毕业生的月薪增长最快、增幅最大。

职业技术教育研究生将来一般干什么?工资待遇如何?

五逆
茅虿王
不管哪一个专业只要你把知识学得透彻扎实都是很有前途的,关键是专业知回识的掌握程度,有关答这一个专业的特点,就业前景分析如下:一、专业简介:职业技术教育管理专业培养掌握现代管理理论、教育科学理论,职业教育管理方法和技术,具备职业教育实践能力,能够在教育行政部门、各类中高等学校、企业培训部门从事教育教学及其管理工作、教学工作及职业指导工作的高级人才。二、课程设置:主干学科:管理学、教育学。主要课程:管理学原理、职业教育管理学、教育学原理、普通心理学、管理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教育法概论、教育经济学、教育科研方法、管理信息系统、中外职业教育史、教育统计学、教育测量与评价、职业指导原理与实务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学年论文、教育实习、毕业实习、职业教育管理实践模拟、毕业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活动等。三、就业方向:职业技术教育管理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现代管理学和教育科学基本理论,接受教育管理和教育教学的基本能力训练,就业方向多为高职院校教学及管理工作

《现代职业教育》新闻出版总署认可吗?是CN刊吗?

比于大泽
神隐
《现代职业教育》刊号是CN14—1381/G4,新闻出版总署可查。可以告诉我多一些吗

什么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有什么重要意义

鳧鹥
千堂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指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专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属业教育协调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的职业教育系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以各级各类职业院校和职业培训机构为主要载体,具有适应需求、有机衔接、多元立交的特点。适应需求,就是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要求,遵循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实现各级各类职业教育的科学定位和布局;有机衔接,就是统筹协调中等、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以课程衔接体系为重点,促进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资源、招生制度、评价机制、教师培养、行业指导、集团化办学等领域相衔接,切实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系统性和多样化;多元立交,就是推动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继续教育相互沟通,实行全日制教育与非全日制教育并重,搭建职业教育人才成长“立交桥”。

职业教育春天来了 希望还会远吗

凡交
近日,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我国即将出台方案,未来高考将按技术技能人才和学术型人才分类高考,其中前者注重技能加文化知识,后者为现行的普通高考。教育专家认为,“技能型”高考实际上是为中职学生设计了专门的升学通道。记者采访后发现,对于这一变革,中职校长很期待,职业教育将与普通高中教育并行发展,建立自己的体系,职业教育不再是一条“断头路”。但是,随之而来的一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将向应用技术、职业教育类型转变,给部分高职带来了生源和发展压力,普通高中也面临高中阶段培养学生技能的问题。那么,这次“蓝领高考”,能否带来职业教育的春天?职业学校不再走“断头路”“学术型高考和技能型高考的双轨制运行传达出的是一种政策导向,对职业学校自身来说是一个利好消息。”北京外事学校校长田雅莉说。“之所以会推行双轨制高考,实际上是国家对职业教育重视程度加大的体现。职业学校尤其是北京地区的职业学校是非常优质的教育资源,能够为学生未来发展和素质提高搭建优秀的平台。也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北京市实验职业学校校长薛亚明认为,这项政策意味着以往走“断头路”的职业教育被打通,学生升入高职后就基本“告别”学生时代将成为过去。这也意味着我国中职学校的发展正在与欧美职业教育接轨。“对于中职学生而言,两种高考模式为其拓宽发展渠道,既能直接就业,也能继续深造。对于职业教育而言,两种高考模式是对职业教育的一种补充,更是一种拓展。”“技能型高考会给职业教育教师带来巨大信心,促进他们对职业教育的深入挖掘和研究,从而全面提高职业教育在整个社会的地位。”北京现代职业学校副校长潘静认为,学生构成方面会发生深刻变革,会有越来越多的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通过技能型高考加入职业教育队伍,整个学习氛围会变得更加活跃。北京商业学校副校长刘国成认为,“两种高考模式”的提出实际上给了孩子选择权,对于孩子未来发展而言,无论是升入学术型大学还是技能型院校,最终汇流点还是要就业,孩子要根据自身个性和自身条件进行选择,正确、科学、果敢地选择普通高中或者职业高中,提早做好人生规划。建立职业教育体系 北京早有尝试在北京,相关改革试点早就起步。据北京市高招办有关负责人介绍,北京市高考为希望接受高职教育的考生准备了单考单招、高会统招和高职自主招生三条通道,其中的高职自主招生面对所有考生。田雅莉表示,目前北京中职毕业生可以通过单考单招、有条件注册入学等方式升入高职就读,或者选择直接工作,但是现在还不能从职业高中直接考入大学。技能型高考的出炉一定程度上会打破这种局面。北京市教科院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研究室主任高卫东关注具体的细则,他表示,目前两类高考实际上对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一个大的动作,但具体方案还没有出台,技能型高考由谁考?由招生的学校考,还是教育考试院出题,目前还不明确。高卫东表示,北京市中高职衔接已经实施若干年了。目前北京实行的单考单招是对中高职衔接的探索,采取三门文化课+技能考试的形式。包括高职自主招生,这类考试都注重考查技能。“但是技能考试不是统考,跨度有限,考生选择的高职院校相对固定,而且单考单招的比重有限,可以说是中职生升学的一条小路,如果技能型高考通道建立起来,恐怕这种限制就没有了,所有人都可以参加,这样就为中职生开了一条大路,与普通高考并行。”高卫东表示,目前解决了中职向高职衔接的问题,但高职到本科还没有打通。职业教育与普通本科怎么融通,还有待解决。高职院校将遭遇生源逆转高卫东认为,目前这种招考方式将导致淡化文化课、增加技能考查,高职将遭遇生源的逆转。目前高职生源主要是普高学生,按照学科授课,将来高职的主要生源将是中职生,这将给高职教育带来挑战。高职的课程体系是按照普通高中学生的水平设计的,十多年来建立起了一套高职教育体系,老师将来要面对一些“底子薄”的学生,尤其是文化课方面,这对老师教育教学和课程结构带来了挑战。如今,老师们依旧对单考单招的学生文化课上的差别感到困恼,中职生的大批进入,高职院校怎么教、教学质量怎么保障,需要高职院校有一个回应。有高职院校负责人表示,对于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专业性,高职院校仍旧占据优势地位。然而,从市场角度考虑,技术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及收入水平始终偏低。因此,高考模式虽然一分为二,但对技术型人才的“偏见”仍存在。因此,在本科院校“转型”的情况下,会有考生仍会“唯学历”放弃高职院校。这对高职院校发展也带来了挑战。普高需同步调整教育内容首钢工学院副院长段宏韬教授在接受记者的采访时表示,将目前的高考调整,从整体上来看对职业教育发展是有利的,这种改革有利于吸引的优秀学生报考职业教育,也有利于吸引的优秀人才将来从事技术技能型工作。同时,段宏韬认为,中学教育从内容到形式也须同步作出调整,至少从现在的普通高中阶段起,就适当增加一些学生们动手操作和实践应用方面的内容。“否则,将来和职业教育在衔接时必然会出现困难。”段宏韬举例说,现在的三校生(中专、中职和中技生)由于在校时已有专门时间接受职业技能训练,实际动手能力相对较强,如果他们将来参加技能型高考,便不存在衔接不畅的问题,而普通高中学生而普通高中学生如果一点儿技能都不会,一旦“学术型”高考落榜,在“技能型”高考中也会处于劣势,这是大家都不愿意看到的。再去培训一些技能型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反而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视点各层次职业学校办学要重新定位北京教科院职成所宏观战略研究室副主任侯兴蜀:两种模式的高考在短期内将发挥重要的导向作用。同时,这也将开启未来职业教育结构性改革的序幕。两种模式的高考在长期内将改善职业教育生态。此项改革只是起点,后续的将可能是整个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逐步建立。受此激励,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招生可能会有所促进。但需要跟进的是各层次职业学校办学的重新定位。如果部分地方性本科院校转型成功并成为职业教育的领头羊,那么中等职业教育的升学功能可能会被强化,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将处在上下承接部位,升学功能和就业功能的平衡需要完成。无论哪个层次的职业教育都需要调整人才培养规格和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育质量和学生满意度。否则,身处盘整局面当中的某些职业学校将可能逐步边缘化,甚至被调整或消失。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尤其有这种可能。我国台湾职业教育发展的历程已经说明了这一点。

当前中央加快发展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的主要政策有哪些

鲸鱼座
生之欲
国务院于2014年6月6日颁布的一项关乎我国现代职业教育3335343935发展的重要政策。共28条,简称“职教发展28条”。中文名称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语 言汉语主管单位国务院主办单位国务院编辑单位国务院创刊时间2014年6月6日目录1具体内容▪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 指导思想▪ 基本原则。▪ 目标任务2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巩固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 创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 引导普通本科高等学校转型发展▪ 完善职业教育人才多样化成长渠道▪ 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3激发职业教育办学活力▪ 引导支持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 健全企业参与制度▪ 加强行业指导、评价和服务▪ 完善现代职业学校制度▪ 鼓励多元主体组建职业教育集团▪ 强化职业教育的技术技能积累作用4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建立健全课程衔接体系▪ 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提高信息化水平▪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5提升发展保障水平▪ 完善经费稳定投入机制▪ 健全社会力量投入的激励政策▪ 加强基础能力建设▪ 完善资助政策体系▪ 加大对农村和贫困地区职业教育支持力度▪ 健全就业和用人的保障政策6加强组织领导▪ 落实政府职责▪ 强化督导评估▪ 营造良好环境1具体内容编辑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作者:出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发布时间:2014年06月06日(国发〔2014〕19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事业快速发展,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培养培训了大批中高级技能型人才,为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就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要看到,当前职业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结构不尽合理,质量有待提高,办学条件薄弱,体制机制不畅。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对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造更大人才红利,加快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就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作出以下决定。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适应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的需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统筹发挥好政府和市场的作用,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基本原则。政府推动、市场引导。发挥好政府保基本、促公平作用,着力营造制度环境、制定发展规划、改善基本办学条件、加强规范管理和监督指导等。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办学,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激发学校发展活力,促进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紧密对接。加强统筹、分类指导。牢固确立职业教育在国家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位置,统筹发展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坚持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并举。强化省级人民政府统筹和部门协调配合,加强行业部门对本部门、本行业职业教育的指导。推动公办与民办职业教育共同发展。服务需求、就业导向。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重点提高青年就业能力。产教融合、特色办学。同步规划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推进人力资源开发与技术进步,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衔接配套。突出职业院校办学特色,强化校企协同育人。系统培养、多样成才。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紧密衔接,发挥中等职业教育在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中的基础性作用,发挥高等职业教育在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中的重要作用。加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沟通,为学生多样化选目标任务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结构规模更加合理。总体保持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占高等教育的一半以上,总体教育结构更加合理。到2020年,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达到2350万人,专科层次职业教育在校生达到1480万人,接受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学生达到一定规模。从业人员继续教育达到3.5亿人次。院校布局和专业设置更加适应经济社会需求。调整完善职业院校区域布局,科学合理设置专业,健全专业随产业发展动态调整的机制,重点提升面向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社会管理、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的人才培养能力。职业院校办学水平普遍提高。各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水平大幅提升,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实训设备配置水平与技术进步要求更加适应,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进展显著。建成一批世界一流的职业院校和骨干专业,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培养高地。发展环境更加优化。现代职业教育制度基本建立,政策法规更加健全,相关标准更加科学规范,监管机制更加完善。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的政策更加健全。全社会人才观念显著改善,支持和参与职业教育的氛围更加浓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