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巧言
户田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很多,例如自然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测验法、个案法等。1、自然观察法自然观察法是研究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在自然条件下,通过感官或借助于一定的科学仪器,对社会生活中人们行为的各种资料的搜集过程。2、实验法指在控制条件下操纵某种变量来考查它对其他变量影响的研究方法。是有目的地控制一定的条件或创设一定的情境,以引起被试的某些心理活动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3、调查法调查法是指通过书面或口头回答问题的方式,了解被试的心理活动的方法。调查法的主要特点是,以问题的方式要求被调查者针对问题进行陈述的方法。根据研究的需要,可以向被调查者本人作调查,也可以向熟悉被调查者的人作调查。调查法可以分为书面调查和口头调查两种。4、测验法即心理测验法,就是采用标准化的心理测验量表或精密的测验仪器,来测量被试有关的心理品质的研究方法。例如常用的心理测验有:能力测验、品格测验、智力测验、个体测验、团体测验等。在管理心理学中的研究中,心理测验常常被作为人员考核、员工选拔、人事安置的一种工具。5、临床法用实验方法去研究抑郁精神错乱等精神障碍问题是很困难或是根本不可能的。事实上,很多心理学实验在道德上令人难以接受,或者是在操作上是不可行的。在这种情况下,通过个案研究来获取信息或许是最好的方法。扩展资料1、心理过程(mental process)指一个人心理现象的动态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反映正常个体心理现象的共同性一面。2、认识过程即认知过程,是个体在实践活动中对认知信息的接受、编码、贮存、提取和适用的心理过程。它主要包括感知觉、思维、记忆等。3、情感过程是个体在实践活动中对事物的态度的体验。4、意志过程是个体自觉地确定目标,并根据目的调节支配自身的行动,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以上过程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个体有机统一的心理过程的三个不同方面。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心理学

心理学有哪些研究方法,这些方法的特点是什么

诗音
钢之恋
(一)观察法。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  发展的规律性。  观察法一般在下列情况下采用:  1、对所研究的对象无法加以控制;  2、在控制条件下,可能影响某种行为的出现;  3、由于社会道德的要求,不能对某种现象进行控制。  观察法的成功取决于观察的目的与任务、观察和记录的手段以及观察者的毅力和态度。  观察法的缺陷:  1、在自然条件下,事件很难按严格相同的方式重复出现。  2、在自然条件下,影响某种心理活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此结果难以精确分析。  3、由于未对条件加以控制,观察时可能出现不需要的研究对象,而要研究的对象却没有出现。  4、观察结果容易受到观察者本人影响。  (二)心理测验法。是指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  心理测量要注意两个基本要求:测验的信度和测验的效度。  1、信度是指测验的可靠程度。  2、效度是指一个测验有效的测量了所需要的心理品质。  为了保证心理测验的信度和效度:一方面要对某种心理品质进行深入的研究。我们对智力或性格了解的越深入,  那么相应的量表就会说完善。另一面在编制心理量表时要注意严谨性和科学性。  (三)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分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  实验室实验是借助专门的实验设备,在实验条件严加控制的情况下进行的。这有助于发现事件的因果联系,并可  以进行反复的验证;但是缺点是主试严格控制实验条件,使实验情景带有极大的人为性质。  自然实验也叫现场实验,对实验条件进行适当的控制,使人们在正常的学习和工作情景中进行的。它消除了实验  室实验的缺点,但是由于条件控制的不够严格,因而难以得到精密的实验结果。  实验法是包含着一系列的变化的因素,称为变量。其中有些变量是由试验者控制的实验条件,叫自变量和独立变  量。还有实验者所要测定的行为和心理活动叫因变量。  (四)个案法。要求对某个人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以便发现影响某种行为和心理现象的原因。望采纳

管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哪些

三年之后
莱昂妮
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人的行为和心理的复杂性,决定了管理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如观察法、实验法、问卷法、测验法等等。问题的性质不同,研究的方法也不一样,选择何种方法,通常取决于研究所提出的任务。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  在日常生活条件下,观察者以感官为工具(如眼、耳等),直接观察他人的行为,并把结果按时间次序作系统记录的研究方法,称为观察法。在于现代管理心理学研究中,必要时也采用视听器材,如录像机、照相机、录音机等工具协助观察。  按照观察者所处的情境特点,可以把观察法分为自然观察与控制观察两种。自然观察是在完全自然的条件下所进行的观察,被观察者一般并不知道自己正处于被观察之中。例如,要了解某工人成就动机的水平,可以观察他在上班、打球、文化考试等各种不同场合的行为。而控制观察是在限定条件下所进行的观察,被观察者可能不了解、也可能了解自己正处于被观察地位。例如,为了进行时间—动作分析,观察者需要系统地观察工人的操作方式。  按照观察者与被观察者之间的关系,还可以把观察方法分为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两种。观察者直接参与被观察者的活动,并在共同的活动中进行观察的方法称为参与观察;而观察者不参与被观察者的活动,以旁观者身份进行观察的方法则称为非参与观察。  观察法目的明确、使用方便,所得材料比较系统,已在管理心理学的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但运用这种方法,只能了解大量的一般现象和表面现象,很难进一步了解复杂现象的本质特征,做出“为什么”的回答。因此,只有与其他方法合并使用,才能具有更大的效用。  (二)谈话法  研究者通过面对面的谈话,以口头信息沟通的途径直接了解他人心理状态的方法称为谈话法。根据谈话过程中结构模式的差异,可以把谈话法分为有组织的谈话和无组织的谈话。  有组织的谈话结构严密、层次分明,具有固定的谈话模式。主试根据预先拟定的提纲提出问题,被试针对所提问题的内容进行回答(这种问题一般涉及范围较小)。整个谈话过程,被试犹如作了一个口头问卷。招聘中了解年龄、学历等的谈话就属于有组织谈话。无组织谈话结构松散、层次交错、气氛活跃,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主试提出的问题往往涉及很大的范围,被试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主动地、创造性地进行回答,双方不仅交换了意见,也交流了感情。  运用谈话法时,既要根据谈话的目的,保持谈话问题的基本内容和方向,也要根据被试的回答,对问题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更要善于发现被试的顾虑或思想动向,进行有效的引导。另外,还要注意在整个谈话过程中保持无拘无束和轻松愉快的和谐气氛。  谈话法简单易行,便于迅速取得第一手资料,使用范围较为广泛。但由于关于被试心理特点的结论,必须从被试自己的回答中去寻找,所以具有较大的局限性。  (三)实验法  研究者有目的地在严格控制的环境中创设带有一定条件的环境,从中诱发被试产生某种心理现象,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研究的方法称为实验法。实验法依试验场地的性质差异,可以分为实验室实验和现场实验两种。  实验室实验是在专门的实验室内进行的,可借助各种仪器设备而取得精确的数据。它具有控制条件严格、可以反复验证等特点。管理心理学研究中关于学习行为、信息沟通等许多实验,都是在实验室中进行的。但实验室实验具有很大的人为性,往往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使所得结果与实际情况存在一定的差距。  现场实验是在实际工作场所进行的。在这种实验中,一般都把对情境条件的适当控制与实际生产活动的正常进行有机地结合起来,因而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但因为现实工作场地的具体条件是非常复杂的,许多控制变量很难排除或使其在一段时间内保持稳定不变,所以往往需要有一个周密的计划,并坚持长期观察研究才能获得成功。例如,著名的霍桑实验是分为五个阶段进行的,它费时长达五年半,动员了以梅约为首的一批学者和许多有关人员参加。因此,这种方法需要投入较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四)测验法  测验法是采用标准化的心理量表或精密的测量仪器测量被试有关心理品质的研究方法。测验法可分为不同类型。根据测验内容不同分为能力测验与人格测验两种类型;根据测验时间的控制差异可分为速度测验与难度测验两种类型;根据测验形式的不同可分为书面测验与操作测验两种类型。  测验法在时间上和经费上都比较经济,并且由于测验存在常模,通常可用测验法来研究个体心理与群体心理的关系。但是要注意严格编制和使用测验量表。  问卷是测验法最常用的测验手段。运用内容明确、表达正确的问卷量表,让被试根据个人情况,自行选择答案。问卷法的优点是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广泛的材料,并使结果达到数量化。但问卷法所取得的材料一般很难进行质量分析,因而无法把所得结论直接与被试的实际行为进行比较。除问卷测验外,较常用的测验还有操作测验和投射测验等。  (五)案例法  案例法是一种通过对某一个体、群体或组织进行较长时间的研究,根据其发展特征来研究一般规律的方法,常见的案例形式有“理论剖析型案例”与“决策型案例”两种。案例法对管理心理学的研究有重要意义。它有利于对企业作全面分析和了解,在研究企业群体、人际关系等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在运用案例法时,要注意主观因素对研究结果的影响。  案例法比其它研究方法给研究者提供了一个更开阔的视角,它能采用许多资料来源,其中包括研究人员对组织的考察,访谈对象和问卷调查提供的情况,组织工作的客观指标等。一般认为,一个案例就好像照相机一样,拍摄了组织在一定时期内的各种镜头。  以上提到的是管理心理学研究较常用的方法,这些研究方法都有各自的优点,也都存在某些局限性。进行管理心理学研究往往并不是只采用一种方法,而是同时采用几种方法,以达到取长补短、相得益彰的效果。究竟采用哪种方法最好,要根据所研究的具体课题和研究时所处的具体情景来确定。但是,无论采用哪种方法,都会涉及到如何根据研究目的选择研究对象,确定研究变量与指标,选择研究工具与材料,制定研究程序等一系列共同的问题。考虑和处理好这些问题,需要采取合理、有效、经济的研究路线和方式,制定切实可行的具体实施方案。

环境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不谴是非
复归于朴
环境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如下:相关法、实验法、现场研究法、观察法等。相关法:相关法是指通过测量来发现事物之间关系的方法。相关是两个事件、两种测量或两个变量之间存在着一致而有序的关系。事物之间的相关强度和方向通常用相关系数来表达,分为正相关、负相关和无相关。正相关是一种测量的增加伴随着另一种测量的增加,或一种测量的减少伴随着另一种测量的减少;负相关是一种测量的增加伴随着另一种测量的减少;无相关即没有上述两种关系。相关法的优点在于能表明相关的存在;可进行预测;可用于实验室、临床或自然状态下的研究。实验法:实验法是研究者有意改变或设计的社会过程中了解研究对象的外显行为。实验法的依据是自然和社会中现象和现象之间普遍的存在着一种相关关系——因果关系。现场研究法:现场研究法又称实地研究法是指在真实、自然的社会生活环境中,综合运用观察、访谈和实验等方法收集数据,以探讨客观、接近自然和真实的心理活动规律的方法。观察法: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科学的观察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系统性和可重复性。常见的观察方法有:核对清单法;级别量表法;记叙性描述。观察一般利用眼睛、耳朵等感觉器官去感知观察对象。由于人的感觉器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观察者往往要借助各种现代化的仪器和手段,如照相机、录音机、显微录像机等来辅助观察。

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的新趋势有哪些

爱谁谁
魂气
随着发展心理学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势,研究方法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这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多层面研究的相互整合;跨学科和跨文化研究的广泛开展;多变量统计技术的广泛使用;新的数据收集手段的广泛应用;训练研究和教育实验越来越受重视。一、多层面研究的相互整合 个体发展的先天和后天的关系以及发展的内因和外因问题,一直是发展心理学争论不休的问题。随着研究的推进,研究者们不得不承认,先天和后天、内因和外因都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和决定着人的发展,并且这些因素是相互交错、共同起作用的,将它们割裂开来分析不仅使得研究结果不真实,而且也无法研究它们是如何相互作用的。所以,多层面的研究相互整合是今后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趋势。这种整合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研究层次的整合,另一方面是研究方法的整合。 研究层次的整合表现为,将社会环境层面、个体层面、神经机制层面以及基因和分子层面的研究结合起来能够加深我们对于发展现象的理解。例如,在有关记忆的老化研究中,个体层面的研究揭示出老年人记忆能力下降、抗干扰能力下降、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等现象;神经机制层面的研究揭示随着老化,逐渐出现左右额叶的功能均势,并且记忆的行为表现越好的老年人双侧均势越明显,这可能是右侧额叶功能代偿的结果;分子层面的研究表明大脑多巴胺系统受体数量的减少与记忆能力的衰退密切相关。这些不同层面的研究使我们对记忆老化的认识更加全面,也有助于从不同的角度去进行诊断和干预。研究方法的整合表现为,多种方法的相互补充能够更好地解决研究问题。首先,研究表明,综合采用谈话、观察、实验等多种方法,可以对不同方法所得的结果进行相互比较和验证,在提高研究结果的可靠性的同时,可以进一步揭示发展背后的原因或影响因素。比如,在研究早期爬行经验对婴儿认知、情绪和社会性发展的影响时,研究者们就综合运用了自然观察、父母访谈、问卷调查、实验室实验等方法。其次,将传统的心理学研究方法和认知神经科学方法相结合有助于更全面地解释个体的发展特点。比如,将对于大脑结构和功能的测量与行为研究的标准化测验分数相结合,可以更好地解释语言能力的个体差异。二、跨学科和跨文化研究的广泛开展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个体的心理发展,而个体心理发展所涉及的问题是纷繁复杂的,常常不是发展心理学一门学科所能承担和解决的。因此,从多学科的角度研究个体心理发展和探讨发展中的各种现象、解决发展中的各种问题,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引起越来越多发展心理学研究者的重视。这种跨学科的方式有如下两种不同水平。一是发展心理学与心理学领域内其他有关分支学科的结合。随着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深入,发展心理学研究者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儿童心理发展的维度是多方面的,影响因素也各种各样,只从本学科角度是不可能完全准确地解释和预测个体心理发展的,必须同时运用心理学各分支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开展研究。例如,目前国内外关于儿童阅读发展的研究,就涉及发展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生理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计算机心理学等不同分支学科,由各领域的有关专家组成研究团队,共同对儿童阅读水平、能力发展与培养、神经机制等各个侧面进行分析和研究。二是发展心理学与心理学领域以外各有关学科的结合。发展心理学研究涉及的许多课题,除了需要与心理学内各分支学科加强协作外,还需要与心理学领域以外的学科加强合作研究。比如,目前逐渐兴起的发展认知神经科学就是发展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计算机科学、神经发育学等多门学科相互整合的一门学科。发展心理学研究中另一个越来越为研究者所关注的取向是跨文化研究。随着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深入和理论的发展,研究者们越来越关注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中不同年龄的个体心理发展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即探讨哪些心理发展规律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存在,哪些心理发展规律在各种文化背景下普遍地、一致地起作用。目前,在发展心理学领域开展的跨文化研究课题很多,比如关于数学能力的研究有中外儿童数学能力的对比研究、亚马孙部落的数学能力的研究等,关于语言能力的研究有中英文认知的共同性和差异性研究、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等。这类跨文化研究极大地丰富了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对于解释人类心理和行为的起源及发展过程、弄清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各种因素及其重要程度、探讨个体心理发展的规律及其适用范围、建立发展心理学理论等都具有重要意义。三、多变量统计方法的大量使用正因为出现了多层面研究的整合趋势和跨学科、跨文化研究的倾向,发展心理学研究对数据的统计分析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除了传统的多变量统计方法,如回归分析、复方差分析、因子分析、判别分析、聚类分析等大量出现在心理学研究报告中,新的多变量统计技术和方法,如结构方程模型、多水平线性模型、成长曲线模型等也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中。在发展心理学研究中,结构方程模型为探讨多变量之间的复杂关系提供了前提。常用的结构方程模型包含两类:一类是测量模型,用于分析研究所使用的测量工具的内在结构效度,是因子分析的扩展,也被称为验证性因子分析;另一类是因果关系模型,主要用于检验研究者所假设的多变量之间的影响和被影响的关系,可以很方便地检验预测变量对因变量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在实际的应用中,研究者往往将测量模型和因果关系模型整合起来,建立一个更加复杂的整合模型。多水平线性模型也是近年来在发展心理学研究中非常流行的一种多变量统计方法,这种方法主要用于对嵌套数据的处理与分析。在传统的发展心理学研究中,研究者通常假定所抽取的样本是完全随机抽取的,但在实际数据收集过程中是很难实现数据收集的随机要求的。成长曲线模型是多水平线性模型的一个特例。发展心理学研究的特殊性在于对个体发展过程的高度关注,传统的研究由于数据收集困难和统计方法的局限,多采用横断研究设计收集数据,对个体心理发展过程的研究非常不足。近年来,发展心理学家开始高度重视纵向研究数据的收集,并试图采用有效的统计方法进行纵向研究数据的分析,成长曲线模型由此应运而生。这种模型从水平和速率两个方面来分析个体发展的过程,同时兼顾发展中的个体差异。对于纵向研究数据的处理与分析,这是一种理想的方法。除了这些新的多变量统计方法的使用外,未来的发展心理学研究中还将越来越多地应用多变量的分类数据或等级数据的分析技术,如对数线性模型、潜类别分析、广义线性模型等统计方法。这些新的多变量的统计方法的使用为人们有效地解释个体心理发展的过程与机制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四、新的数据收集手段的广泛使用随着发展心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许多传统的发展心理学问题可以从认知神经科学的角度进行研究,逐渐出现了发展认知神经科学这门新兴的学科。而认知神经科学的诸多技术手段如功能性磁共振成像、事件相关电位、眼动记录、多导微电极记录、基因和行为遗传学研究等,也逐渐在发展心理学中得到应用。认知神经科学方法的广泛应用一方面有助于回答发展心理学面临的一些基本问题,另一方面也极大地丰富了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成果。首先,通过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手段,可以确定相关基因的功能,比较不同的基因型、正常基因与基因变异的表现,研究环境对基因表现的影响,更直接地探索先天和后天的关系;通过对脑发育与发展的关键期、学习经验对大脑的影响、功能代偿的机制等的探索,有助于解决发展是连续的还是阶段性的问题。其次,除了正常的发展外,认知神经科学的数据收集手段还广泛地应用于发展异常的研究,从神经机制的角度寻找发展异常的原因,并得到了许多重要的研究结果。例如,关于注意缺损多动障碍(attention-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简称ADHD)的研究发现,前额叶、小脑和脑干、扣带回的功能异常和多巴系统受损有关,这些研究结果有助于ADHD的诊断和干预。因此,在发展心理学中应用认知神经科学的数据收集方法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1)能更直接地研究先天和后天因素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2)比行为研究更敏感。比如关于数学能力的老化研究、关于帕金森病的研究都表明,在行为研究上没有明显症状表现的时候,从大脑的结构和功能上可以观测到变化,所以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有助于及时发现发展中的障碍和疾病,从而使得早期的干预和治疗成为可能。(3)有助于研究一些特殊的被试群体。比如婴儿、老年痴呆病人等,由于这些特殊被试的感知觉、语言能力、智力等方面的局限使得一些传统的方法如实验法、访谈法和问卷法难以实施,但是可以采用认知神经科学的方法(如ERP)进行研究。虽然有些因素不利于认知神经科学方法的广泛运用,比如设备昂贵、对操作人员的要求、数据量大且分析方法复杂等,但是由于这些方法所具有的独特优势,所以它们必然会在今后的发展研究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五、训练研究和教育实验越来越受重视如前所述,发展心理学的功能是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训练研究和教育实验正体现了控制的功能,即探索如何操纵某些变量来达到预期的改变,如何将研究中发现的规律应用到实际的教育中去。通过进行训练研究和教育实验,可以获得有关个体真实发展的资料,并且可以通过操纵某些变量来观察个体的发展变化,把握促进个体心理发展的环境和教育条件,从而可以通过预先的设置和干预促进个体朝着预期的方向发展。无论是训练研究还是教育实验,都体现了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应用价值,有助于实现心理学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的密切结合。训练研究的基本特点是针对心理发展的某个具体方面实施干预,与教育实验相比,训练时间相对较短。比如,针对日本人难于区分英语中的/r/和/l/两个音,大量研究者采用不同方法对此进行专门的集中训练,考察训练是否能够促进日语母语者对这两个辅音的辨别,以及训练效果的迁移和保持情况。教育实验一般比较系统,时间跨度也比较长,甚至由实验研究直接转化为应用成果。比如美国的Fast For Word系统,总结了25年来关于阅读障碍研究的成果和经验,开发出一套光盘版的系列教材,广泛应用于英语的语音教学中。再比如,董奇教授主持的攀登英语项目,立足于解决当前中国英语教育的实际问题,整合了有关第二语言学习的认知神经机制、心理和行为规律等多层面的研究成果,为幼儿园和小学儿童研发了一套综合的英语学习方案。该方案以促进儿童英语口语能力的发展为核心目标,采用非英语教师作为实验教师,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为儿童创设丰富的英语学习环境。到目前为止,该方案已经在北京、安徽、山东等省市的300余所幼儿园和小学的5万余名学生中进行了实验研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参加实验的儿童在英语听、说、读的能力和学习英语的情感态度方面都有显著改进。该实验研究的效果也得到了国内外专家,以及实验学校和家长的广泛好评。从根本上说,训练研究和教育实验都是将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基本规律与原理应用于教育实践之中,促进个体更加健康地发展,并在实践中检验其准确性。这是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根本目的之一。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国家和社会对个体全面、和谐发展的关注,围绕个体发展的教育实验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价值。发展心理学工作者要将自己的研究与有效促进个体发展的目标密切地联系起来,满足国家和社会的需要。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的历史,研究对象的演变

审时
与父
心理学研究的基本程序  无论研究哪种心理现象或采用哪种具体方法,心理学研究的基本程序都大致相同。一般包括下列步骤:①提出问题;②查阅文献;③形成假设;④制订研究方案;⑤搜集数据和资料;⑥数据和资料的统计处理;⑦结果分析;⑧作出结论。科学研究是从问题开始的,前3个步骤是选题过程,其主要任务是提出假设和考虑选择验证假设的途径和手段,考察选题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中间两个步骤是围绕着验证假设制订研究方案,确定自变量、因变量及其操纵和记录的方法,并对无关变量加以控制,然后搜集论证假设的证据。后3个步骤主要是运用逻辑方法、统计方法和其他方法对搜集到的数据资料进行加工整理,对研究中的现象和变化规律作出解释,说明获得的结果与假设的符合程度、形成结论。最后,以论文的形式反映该项研究的成果。因此,心理学的科学研究实际上就是提出假设和验证假设的过程。心理学家总是根据所研究问题的性质、目的以及研究过程各阶段的要求来选择具体的研究方法。   心理学研究的变量和基本研究类型  心理学研究中一般都需要分析3种类型的基本变量,即机体变量、刺激变量和反应变量,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所谓变量是指可计量处理的条件、因素或特征。人和动物(被试)都存在着个别差异,如在遗传、发育、动机、智力及人格等方面的差异。这些差异统称为机体变量。影响机体反应的种种环境因素,如外界的声音、光线、生活和工作条件、学习环境以及他人的言语、动作、态度等的变化,统称为刺激变量。由刺激引起机体行为上的变化,如反应的速度、次数、正确性、强度等方面的差异,则统称为反应变量。心理学研究的目的在于了解这些变量与引起这些变量的各种因素是怎样联系的,通过对这3类变量相互关系的研究来揭示心理活动的规律和机制。   根据在研究过程中是否对上述变量进行控制和操纵,可将心理学研究分为实验研究和相关研究这两种基本类型。   实验研究是在控制的情境下,研究者系统地操纵自变量,使其按预定的计划改变,观测记录因变量所受影响的一种研究方式。在一般的实验研究中,自变量为刺激,因变量为反应。如果观测到因变量的产生与变化确实是由自变量的改变而引起的,那么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就存在着因果关系。然而,心理学研究的问题常常是很复杂的。例如,在一项实验中,奖励办法的改变(自变量)确实引起了学习者学习成绩的变化,而学习成绩的变化又要通过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所引起。因此心理学研究还必须考虑这类处于中介地位的机体变量。机体变量虽不属于完全可以事先处理的自变量,但也应当作适当的考虑和处理,如选择智力水平和人格特点相似的被试,以突出自变量的影响。所谓“控制情境”,是指研究者对于自变量严加控制,排除一切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其他因素,或使自变量以外的其他条件都固定不变,否则就难以正确地解释因变量变化的原因。   相关研究是根据与被试有关的两个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来解释被试的心理和行为特征的一种研究方式。一般说来,研究者先选定两个可测量的变量(如年龄、智力、兴趣、学习成绩等),再对被试就这两个变量的测量结果用相关法进行统计计算,然后根据得到的相关系数对研究结果作出解释。相关研究所需的资料通常是由自然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和测验法取得的。相关研究的局限性在于它只能阐释变量间存在关联,却不足以说明变量间的因果关系。   分类  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按照不同的标准对各种心理学研究方法进行分类。下例即为心理学研究方法的一种分类系统。心理学研究方法图册  资料搜集方法包括实验法、度量法、调查法、观察法和档案法。实验法通常是借助于仪器装置在实验室中进行的。自然实验是在自然的条件下观察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关系。调查法以向被试提问的方式收集资料,根据提问方式的不同,又分为口头调查(访谈法)和书面调查(问卷法)。观察法是通过对被试言行的观察记录来积累资料的。由于人有意识和自我意识,能认识自己,因而心理学还有一种独特的研究方法──自我观察法。心理度量法是指采用一定的操作程序给心理和行为确定出一种数量化的价值方法。其中心理量表法可根据制定量表的单位和参照点的种类不同,分为名称量表、顺序量表、等距量表和比例量表4种;测量法也称心理测量,内容广泛,形式上可分为言语测验和操作测验;心理物理法研究心理量和物理量之间的对应关系,主要包括极限法、恒定刺激法和平均误差法。档案法是搜集有关被试的文献资料(如日记、自传等)的一种研究方法。从对无关变量的控制和对自变量的操纵程度来看,档案法最低,实验法最高。它们所收集到的关于心理事实的资料既可以是量化的,也可以是非量化的描述性资料。在具体的研究课题中,各种资料都需要得到进一步的加工处理才能表现其应有的科学价值。   资料分析方法包括心理统计学和逻辑思维方法。心理统计法是数理统计在心理学中的具体应用,它包括描述统计和推理统计。描述统计提出概括性的数据,而推理统计则是在描述统计的基础上推断总体,即从样本的数据去推断总体的数据。逻辑思维方法是心理学常用的研究手段,它包括分析、综合、比较、分类、类化和推理等。   除上述之外,在心理学研究中还有其他一些方法,如文献综述法、个案研究、发展研究和模拟法等。   模拟法是根据某种近似的理论先设计出与心理活动相似的模型,然后通过对模型的实验和研究间接地对原型的性质和规律进行探索。在心理学研究中有多种模型,主要的为潜特征结构模型、数学模型、理论模型和图解模型等。   发展简史和现状  在19世纪初之前相当长的时期内,心理学属于哲学的一个部分。虽然学者们从哲学的角度对心理现象作过许多推测和描述,但它们还不能称为心理学的科学研究。以1879年W.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实验室为标志,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在心理学诞生的同时,随着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实验法和定量研究法的引入,开始产生了心理学的科学研究方法。18世纪末在格林威治天文台工作的天文学家发现,人们报告星体越过望远镜标线的时间略有差异。1822年德国天文学家F.W.贝赛耳测量了刺激出现与反应发生之间的时间,当时称此时间差为人差方程。1850年,H.von赫尔姆霍茨用反应时法测量神经传导的速率。由此,反应时法一直是心理学的一种主要研究方法(见反应时)。其后,G.T.费希纳用数量化的实验法对感觉量和物理量的关系进行了测量,并在他的《心理物理学纲要》中提出了3种基本的心理物理学方法。在实验研究方面,除冯特对感觉、知觉等简单心理现象进行过许多研究外,其他的工作还有:C.施通普夫用较严格的实验方法对音响和音的混合等现象作过研究,发表了《音乐心理学》;G.E.缪勒对知觉、记忆、表象、思维、想象等作过实验研究;H.艾宾浩斯以无意义音节作材料,用实验法测量了记忆和遗忘之间的数量关系,并在《记忆》一书中提出了记忆研究的基本方法;E.L.桑代克用问题箱以动物作被试,开创了实验动物心理学的研究;等等。在对个别差异的心理测量方面,F.高尔顿对感觉辨别力、反应时等进行了许多测量,发表了《对人类官能及其发展探讨》;J.M.卡特尔编制了对握力、运动速率、感觉辨别力、记忆力等的测验,创造了“心理测验”这一术语;A.比奈以及其助手T.西蒙编制成世界上第一个智力量表;等等。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的心理现象、精神功能和行为的科学,既是一门理论学科,也是一门应用学科。包括基础心理学与应用心理学两大领域。心理学研究涉及知觉、认知、情绪、人格、行为、人际关系、社会关系等许多领域,也与日常生活的许多领域——家庭、教育、健康、社会等发生关联。心理学一方面尝试用大脑运作来解释个体基本的行为与心理机能,同时,心理学也尝试解释个体心理机能在社会行为与社会动力中的角色;同时它也与神经科学、医学、生物学等科学有关,因为这些科学所探讨的生理作用会影响个体的心智。心理学专业主要学习心理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心理学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的基本训练,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进行心理学实验和心理测量的基本能力。

分析近现代心理学流派?

过桥
孝悌
关于心理学研究对象问题,自心理学独立以来,一直在探索,一直在争论,形成了不同的学派,以下介绍主要的几个学派。 (一)构造主义心理学 构造主义心理学主要代表人物是冯特和他的学生铁钦纳(E.B.Titchener,1867—1927),是自心理学独立后的第一个心理学派。该学派于1899年产生于德国,后在美国得到发展,20世纪30年代以后渐趋衰落。构造主义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意识经验,即心理经验的构成元素及结合的方式与规律,并主张心理学应该用实验内省法研究意识经验的内容或构造,找出意识的组成部分及它们如何结合成各种复杂心理过程的规律。他们强调心理学是一门纯科学,其基本任务是理解正常人的一般心理规律,但不重视心理学的应用。该学派是用实验法独立研究心理学问题的学派,促进了西方心理学派的兴起和美国心理学的发展。它的研究成果已经成为现代心理学组成部分。但由于它确定的研究对象过于狭窄并陷入元素主义与内省主义境地,因而遭到许多心理学家的反对。 (二)行为主义学派 行为主义学派(又称早期行为主义学派)于1913年产生于美国,其创始人是华生(J.B.Watson,1878—1958)。这一学派不同意心理学探讨意识,认为心理学是行为的科学,心理学的目的应是寻求预测与控制行为的途径。他们认为心理学应当研究“客观观察所能获得的并对所有的人都清楚的东西”,也就是人的行为,并提出“刺激—反应”(S—R)的行为公式。行为主义主张客观的研究方向,有助于摆脱主观思辨的性质,从实验研究中得出结论。但他们无视行为产生的内部过程,反对研究意识,引起不少人的非难与反对。 新行为主义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托尔曼(E.C.Tolman)、赫尔(C.L.Hull)、斯金纳(B.F.Skinner)。新行为主义认为,有机体不是单纯地对刺激作出反应,它的行为总是趋向或避开一个目标。在动物和人的目的行为之间,必须有一个“中介”因素,这就是个体的认知。也就是说在“刺激—反应”过程中,加进一个中介变量(O),使行为主义的模式成为“S—O—R”。这是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新行为主义强调客观的实验操作,冲击了内省心理学,促进了心理学的广泛应用和程序教学的开展,但陷入了还原论和机械论的境地。 (三)格式塔学派或称完形学派 该学派1912年创建于德国,创始人韦特海默(M.Wertheimer,1880—1943)、考夫卡 (K.Koffka,1886—1941)、苛勒(W.Kohler,1887—1967),后期代表有勒温(K.Lewin,1890—1947)。这是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此派反对构造主义的元素主义和行为主义的S—R公式,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意识的完形或整体结构,并认为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意识不等于感觉、感情的元素的总和,行为也不等于反射弧的集合,思维也不是观念的简单联结。他们这种重视整体的观点和强调各部分之间动态的联系以及对创造性思维的认识,对后来心理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该学派否认过去经验的作用,陷入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境地。 (四)精神分析学派或心理分析学派 精神分析学派产生于1900年,创始人是奥地利精神病医师、心理学家弗洛伊德(S.Freud,1856—1939)。这一学派的理论在20世纪20年代广为流传,颇具影响。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可以分为两部分:意识与潜意识。潜意识不能被本人所意识,它包括原始的盲目冲动、各种本能以及出生后被压抑的动机与欲望。他强调潜意识的重要性,认为性本能是人的心理的基本动力,是摆布个人命运和决定社会发展的永恒力量;他把人格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其中本我与生俱来,包括着先天本能与原始欲望;自我由本我分出,处于本我与外部世界之间,对本我进行控制与调节;超我是“道德化了的自我”,包括良心与理想两部分,主要职能是指导自我去限制本我的冲动。三者通常处于平衡状态,平衡被破坏,则导致精神病。 精神分析学派重视潜意识与心理治疗,扩大了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并获得了某些重要的心理病理规律,但他们的一些主要理论遭到许多人的反对。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沙利文(H.S.Sullivan)、霍妮(K.Horney)、弗洛姆(E.Fromm)为代表的一批心理学家反对弗洛伊德的本能说、泛性论和人格结构论,强调文化背景和社会因素对精神病产生和人格发展的影响,在美国形成了新精神分析学。 新精神分析学派仍然保留着弗洛伊德学说中的一些基本观点,尽管在其理论中有不同的概念名称,但归根结底,仍然是潜意识的驱力和先天潜能起主要作用。 (五)认知学派 认知心理学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60年代后迅速发展。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瑟(U.Neisser)的《认知心理学》一书的出版,标志着这一学派理论的成熟。广义的认知心理学还应该包括皮亚杰(J.Piaget)的发生认识论,他把人的认识发展看成是一种建构的过程,并仔细研究这一过程的发展阶段。狭义的认知心理学是指用信息加工的观点和术语解释人的认知过程的科学,因此,也叫信息加工心理学。这一学派反对行为主义理论,认为不一定必须在搞清心理的生理基础后,才能研究心理现象。他们把人看成计算机式的信息加工系统,认为人脑的工作原则与计算机的工作原则相同,因而可以在计算机和人脑之间进行类比。他们强调人的已有知识结构对行为和当前认知活动的决定作用,并力求通过计算机模拟等方式发现人们获取和利用知识的规律,达到探究人类认知活动规律的目的。他们还承认人的主观能动性、意识的能动作用,强调对人的认知过程进行整体综合分析。 认知心理学派的理论含有辩证法的因素,对反对行为主义的机械论、弗洛伊德主义的非理性主义有积极的意义,对扩大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促进心理学的现代化、发展人工智能和计算机科学等均有贡献,而且成为当前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向。但他们把人的心理看成是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加以研究,在心理学界依然存在争论。 (六)人本主义心理学 人本主义学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Maslow,1908—1970)和罗杰斯(C.Rogers,1902—1987)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创建的。它既反对精神分析学派贬低人性、把意识经验还原为基本趋力,又反对行为主义学派把意识看作是副现象,认为人不是“较大的白鼠”或“较缓慢的计算机”,主张研究人的价值和潜能的发展。因为,他们相信,人的本质是善良的,人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和巨大的心理潜能,只要有适当的环境和教育,人们就会完善自己、发挥创造潜能,达到某些积极的社会目的。为此,他们从探讨人的最高追求和人的价值角度,认为心理学应改变对一般人或病态人的研究,而成为研究“健康”人的心理学,揭示发挥人的创造性动机、展现人的潜能的途径。该学派被称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 人本主义方法论不排除传统的科学方法,而是扩大科学研究的范围,以解决过去一直排除在心理学研究范围之外的人类信念和价值问题。人本主义心理学是一门尚处于发展中的学说,其理论体系还不完备,他们对人的一些研究还停留在关于人性的抽象议论上,因而不能揭示人的心理本质规律。参考资料:《新编心理学》心理学主要流派

求心理学研究课题

声侔鬼神
赵王
首先,当前更为关注教育教学实际中存在的问题,教育心理学由单纯的学习心理向关注教和学两个方面的心理转变,教学心理学兴起并成为教育心理学中最有活力的研究领域,逐步扩大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领域。1986年.维特罗克(M.Wittrock)等人出版了他们的《教学研究手册》把“教师与教学过程”提到了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从而使其成为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由于人类认知发展的复杂性.以及许多不同的社会文化力量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对教师提出了越来越多的挑战。在当代的教育实践中.人们普遍期望教师能够创造一种丰富的学习环境.以及清楚自己所要教授的特殊内容。所有这些.都会反映在教师于教学过程中所承担的角色上。舒尔曼(L,. Shulman) 1987年也曾经指出.当代教育改革运动的基石,在于有经验的教师。有经验的教师能够思考自身,思考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以及思考个别学生的需要等等;并且能够在自己知识和经验背景的基础上,对如何教学做出清楚的选择。“教师如何教?”或者是“教师应该如何教”.是日前引起国际教育心理学学者们十分关注的问题。与“教师与教学过程”的研究课题有关,“教师角色模型”也引起了许多学者的研究。教师在课堂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教师教学的取向.常常依赖于他们对待学生的态度和观点。许多教师在其工作中并不对此作太多的考虑.但是有这样一种观点.只有当教师对此进行反思.选择了一种引导和支持其教学的态度的时候.他才能够成为专业化的高素质教师。教育心理学除了继续关注教和学两方面的主要问题外,教育教学实际中的其他问题也引起了教育心理学的关注,如学科心理学研究将逐步展开,研究的问题不再是人们如何学习,而是人们如何学习写作,如何学习计算,如何学习阅读等。自从桑代克在其“尝试错误”的基础上.提出了他的三大“学习率”之后,学习一直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点。但是,随着格式塔心理学的兴起,尤其是随着格式塔心理学对美国心理学的影响,“顿悟”现象引起了普遍的关注,学习在教育心理学研究中的意义有了进一步的深化,同时也使得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领域和课题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扩展。关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格拉夫在其《教学与学习:新的模式》一文中介绍说:“教育者正逐渐从一种知识结构的角度来理解学习者。当他们获得经验的时候,也就开始变得成熟,也就获得提高。这样,就不是简单地用许多具体的事实和不相关联的信息去填充学生。这一转变需要我们在许多方而对教师和学生进行重新评价。伴随课堂学习而发生的社会学习,在最近的十年中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课堂并不仅仅是学生在其中学习专业知识的社会环境.课堂还是一种学生在其中学习社会课程的社会环境。这些社会课程包括:关于在复杂的情境中的合作行为;关于一个人作为学习者的自我和一个人在一种地位等级中的位置;关于与其他伦理团体和种族团体的学生的交往;关于合作与竞争的相对的价值;关于友谊;关于人与自然和人与环境等等。实际上,教育社会心理学便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次,教育心理学进一步借鉴和吸收心理学的理论成果。如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Multiple Intellinences Theory)将智力(Intellinence)作为复数(Intellinences),并且用“多元”(Multiple)来强调这种复数的意义。他的智力新理论一经创造,就成为心理学最重要的理论之一,同时也极大地推动了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再如卡尔·罗杰斯于上世纪中期提出“人本主义”观点以来,教育心理学界积极引进和发展了这一理论,认为现代高等教育的核心是“人的发展”,教育应该“以人为本”,主张了解人,强调在教育中应当突出使学生理解自我的本来面目,以建立起适当的自我表现,形成和谐的自我表现观念与介入者观念的关系作为培养人才的教育工作,应当致力于对学生心理、观念体系的了解,“通情”地掌握关于人的特点,在此基础上针对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个性特点施教。再次,学习策略、教学策略、解决问题策略、学习动机、学生与学习情境间的相互作用认知研究进一步深入和得到加强。有关的研究发现,学习者已有经验的结构化,能够有效地帮助学习者解决所面临的学习问题,未能掌握有效学习策略的学习者,只能被动地去应付直接情境,他们无法调动知识结构,无法把本质性的意义与新的学习结合起来。因此当前教育心理学着重探讨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知活动所存在和所采用的各种策略与元认知问题,探索这些策略与元认知的本质及其与学生认知活动的关系。最近十几年来,国外教育心理学界特别关注实际教育中各种不同类型策略和元认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①着重探讨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知活动所存在和采用的各种策略与元认知的问题,探索这些策略、元认知的本质及其与学生认知活动的关系:②探索这些策略、元认知与学生的个别差异、认知方式的结合,即探讨这些策略和元认知对不同类型学生的有效性问题。虽然在这两方面有着大量的教学实验研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也确实存在着问题:其一是在理论上还没有完全深入地弄清这些策略、元认知之间的本质联系,特别是其间的整体关系;其二是这些策略和元认知的研究成果如何应用到教学中的问题。由于人们对学生元认知过程兴趣的普遍增长,因而也就有了对自控学习以及学习者自我调节过程的关注。研究者们认为,在自我调节模式中的直接指导,将大大有助于学习者的学习效果。相关的研究课题还包括自我效能。实际上,学生如何评价自己,是学生的学习意愿或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尤其重要的是,自我效能不仅仅可以对教育情境中的各个方而产生强大的影响力,而且成功或失败归因,甚至获得奖赏的速度,或从某一情景中所测到的反馈,均可修改一个人的自我效能。还有,个别差异和个别化教育研究受到的重视。随着对人类研究的不断深入,个体的独特性越来越受到重视,加之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学生可以不再受到严格的学校教育的时间限制和各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空间限制,自由地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因而,学生学习过程的特点、如何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和自我监控能力等都需要教育心理学进行深入研究。同时探索学生认知策略、元认知与学生的个别差异、认知方式的结合,即探讨这些策略和元认知对不同类型学生的有效性问题。虽然在这两方面有着大量的教学实验研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也确实存在着问题:其一是在理论上还没有完全深入地弄清这些策略、元认知之间的本质联系,特别是其间的整体关系;其二是这些策略和元认知的研究成果如何应用到教学中的问题。最后,当前教育心理学越来越关注教育心理学研究中的社会心理因素。在相同教学环境下的学生却取得不同成就的现象,促使教育心理学家们去探求影响认知过程的各因素及其相互关系。近十多年的研究表明,它们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这是布鲁纳在1994年美国教育研究会的专题特邀报告中,在精辟地总结了教育心理学十几年来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他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而)(1)主动性。研究如何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和学的过程,对自身心理活动做的控制。(2)反思性。研究元认知和自我调控的学习,过去是讲知识的传递,现在是讲知识的建构和获得。(3)合作性。共享教和学中所涉及的人类资源,重视在一定背景下组织起来一起学习,如同伴辅导、合作学习、交互式学校等,把个人的科学思维与同伴合作相结合。(4)社会文化对学习的影响。即任何学习的发生都不是在白板上进行的,而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上建构产生的。上述几个方面都是涉及影响学生认知过程的因素,因而可以说社会心理因素是目前教育心理学研究的热点。

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派别有哪些?

一板一眼
七情
『构造主义』--奠基人是德国冯特。著名的代表人物为铁钦纳。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即意识。并把经验分为感觉、意想和激情状态三种元素。强调意识的构成成分。研究方法强调内省法。 『机能主义』――创始人美国的詹姆士。代表人物是杜威和安吉尔。主张研究意识,他们把意识看成是一个川流不息的过程。强调意识的作用和功能。推动向实际生活的发展。 『行为主义』――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发表《从一个行为主义者眼光中所看的心理学》。行为主义特点:1,反对研究意识,主张心理学研究行为;2,反对内省法,主张用实验法。 『格式塔心理学』――创始人有德国的韦特海默、柯勒、科夫卡。反对把意识分析为元素,而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一种组织的意义。认为:整体不能还原为各个部分、各种元素的总和。部分相加不等于全体。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并且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他们重视心理学实验,在知觉、学习、思维等方面的研究很重要。 格式塔在德文中的意思是“整体”。 『精神分析学派』――由奥地利的维也纳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创立的一个学派。重视研究成年人的异常行为分析。并且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无意识现象。重视动机和无意识现象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