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教育的硕士是学什么

麻冕
其食不甘
教育专业硕士主要学习掌握某门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懂得现代教育基本理论和学科教学或教育管理的理论及方法、具有运用所学的理论和方法解决学科教学。

计算机专业的现代教育技术研究生有吗

莫知其始
冬歇期
硕士生有在职硕士和普通全日制硕士两种,应该是在校大学生包括全日制的,在职的不属于在校大学生大学生,即在大学注册入学和接受教育的群体统称,包括全日制和在职业余学习两类。在校大学生一般是指专门学习,不包括在职业余和自考学生。大学生包括:专科生、本科生和研究生(硕士生、博士生)。所以在校大学生只包括全日制的专科生、本科生和研究生(硕士生、博士生)

现代教育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方向

边界线
好人卡
行行出状元,选择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的学生应该是领导型、专家型、顾问型人才的选择,学的杂可以说是复合型人才的特征。因此不具备复合型人才特征的人,就不要选择这个专业了。

中山大学的教育硕士(专业硕士,现代教育技术专业)学费一年一万,值不值得读?为什么?跪求专业人士分析!

目欲视色
梦不落
我觉得还是读吧,专业硕士虽说相对学术硕士认同度相对差点(不过国家近几年大力扶持专业硕士),但你要做老师的话,现在没有硕士文凭是很没有竞争力的(现在高中都要求是硕士才行),而且中山大学是985院校,即便是专硕也是很有前景的,而且专硕和学术硕士都是硕士,只是现在大家还不是很了解而已,以后大家会逐渐认可了。就眼前的利益看没什么用,长远的打算应该是必要的能详细分析一下吗,最好让我明确知道上还是不上的理由,谢了~~

有现代教育技术专硕的师兄师姐在吗

时时刻刻
理统
教育管理、学科教学(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思政、语文、历史、英语、音乐、体育、美术)、小学教育、现代教育技术。 报考条件   具有学士学位、3年以上基础教育工作经历的在职普通中学、小学、幼儿园和其他中等学校的文化基础课的专任教师或管理人员,以及省、市、区、县教育研究部门或政府机关教育系统中有相当于中学、小学、幼儿园教师职务的教研员或管理人员;只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未获得学士学位者,除满足上述条件外,还需具有中学一级(或相当的)教师职务。   符合报考条件的人员,资格审查表由所在单位人事部门填写推荐意见   学科领域   教育管理、学科教学(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思政、语文、历史、英语、音乐、体育、美术)、小学教育、现代教育技术等15个学科领域。其中,小学教育专业方向仅限第一批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开设(要求有一定的研究基础、与培养方案相符合的教师队伍和基本生源保证);现代教育技术专业面向从事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师开设。 教育硕士学位于2011年始开始招收学前教育、特殊教育专业方向。各招生单位根据办学条件和培养能力及社会需要,自行确定招生学科领域,且必须具有相关学科的硕士学位授予权,自定招生限额的单位应按上述要求实事求是地确定本单位的实际招生规模。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是具有特定教育职业背景的专业性学位,主要培养面向基础教育教学及其管理工作需要的高层次人才。该学位获得者要掌握某门学科的坚实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同时还要懂得现代教育的基本理论和学科教学或教育管理的理论及方法,具有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解决学科教学或管理实践中实际问题的能力,能比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分设学科教学和教育管理两个培养方向。   考试科目   政治理论、外国语(英语、日语、俄语)、教育学心理学(综合)、专业课,共计5门。其中,政治理论由各招生单位自行组织,时间自行安排;外国语(英语、日语、俄语)、教育学、心理学全国联考,统一命题、统一考试。专业课考试由各招生单位自行命题,考试同全国联考同时进行。   考试语种为日语、俄语的考生,只限报考内蒙古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沈阳师范大学、渤海大学、延边大学、东北师范大学   学习年限   脱产攻读学位者学习期限一般为二年(其中一年半在校学习,修满课程学分;最后半年回原单位实习,并结合本职工作撰写学位论文)。   在职攻读学位者学习年限不超过四年,但最少不得少于三年(含撰写学位论文),其中累计在校学习时间不得少于半年。   参考书目   教育综合科目考试内容包括教育学原理、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和教育心理学四门教育学科基础课程,要求考生系统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并能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教育实际问题,以下是勤思教育推荐的333教育综合参考书目:   1,教育学原理   王道俊、郭文安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   2,中国教育史   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王炳照等著:《简明中国教育史》,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3,外国教育史   张斌贤主编,王晨副主编: 《外国教育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   4,教育心理学   张大均主编:《教育心理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   陈琦、刘儒德主编:《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本回答由科学教育分类达人 田浩推荐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的就业方向有哪些

莫为杀人
象数
就读现代技术教育专业毕业后就只能当信息技术老师吗

现代教育技术这个专业出去可以做什么工作啊

解剖刀
是事之变
很多。。看你熟悉什么技术,,像我。。现在做flash方面的工作感觉应该去做老师它不属于师范类专业呢

现代教育技术专业可以当老师吗?

美狄亚
听心
教育技术学专业当老师不只是信息技术教师,还可以做辅导员,班主任之类的。教育技术学是现代教育科学发展的重要成果,教育技术参与教育过程,改变了整个教育过程的模式,改变了教育过程的组织序列,改变了分析和处理教育、教学问题的思路。教育技术作为教育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可谓源远流长,但那主要是针对它所涉及的教学媒体而言的。人们真正使用教育技术这个术语,并围绕它形成一个独立的知识体系,则是本世纪60年代以后的事情,当然它有一个孕育期和生长期,那至多也是近一个世纪的事情。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教育理念的不断发展,赋予了教育技术概念充实的内涵和无限的生命力。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的设计、开发、使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

教育方面的专硕有哪些?

夺尸者
夫得者困
教育管理、学科教学(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思政、语文、历史、英语、音乐、体育、美术)、小学教育、现代教育技术。报考条件  具有学士学位、3年以上基础教育工作经历的在职普通中学、小学、幼儿园和其他中等学校的文化基础课的专任教师或管理人员,以及省、市、区、县教育研究部门或政府机关教育系统中有相当于中学、小学、幼儿园教师职务的教研员或管理人员;只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未获得学士学位者,除满足上述条件外,还需具有中学一级(或相当的)教师职务。  符合报考条件的人员,资格审查表由所在单位人事部门填写推荐意见  学科领域  教育管理、学科教学(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思政、语文、历史、英语、音乐、体育、美术)、小学教育、现代教育技术等15个学科领域。其中,小学教育专业方向仅限第一批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开设(要求有一定的研究基础、与培养方案相符合的教师队伍和基本生源保证);现代教育技术专业面向从事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师开设。 教育硕士学位于2011年始开始招收学前教育、特殊教育专业方向。各招生单位根据办学条件和培养能力及社会需要,自行确定招生学科领域,且必须具有相关学科的硕士学位授予权,自定招生限额的单位应按上述要求实事求是地确定本单位的实际招生规模。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是具有特定教育职业背景的专业性学位,主要培养面向基础教育教学及其管理工作需要的高层次人才。该学位获得者要掌握某门学科的坚实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同时还要懂得现代教育的基本理论和学科教学或教育管理的理论及方法,具有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解决学科教学或管理实践中实际问题的能力,能比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分设学科教学和教育管理两个培养方向。  考试科目  政治理论、外国语(英语、日语、俄语)、教育学心理学(综合)、专业课,共计5门。其中,政治理论由各招生单位自行组织,时间自行安排;外国语(英语、日语、俄语)、教育学、心理学全国联考,统一命题、统一考试。专业课考试由各招生单位自行命题,考试同全国联考同时进行。  考试语种为日语、俄语的考生,只限报考内蒙古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沈阳师范大学、渤海大学、延边大学、东北师范大学  学习年限  脱产攻读学位者学习期限一般为二年(其中一年半在校学习,修满课程学分;最后半年回原单位实习,并结合本职工作撰写学位论文)。  在职攻读学位者学习年限不超过四年,但最少不得少于三年(含撰写学位论文),其中累计在校学习时间不得少于半年。  参考书目  教育综合科目考试内容包括教育学原理、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和教育心理学四门教育学科基础课程,要求考生系统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并能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教育实际问题,以下是勤思教育推荐的333教育综合参考书目:  1,教育学原理  王道俊、郭文安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  2,中国教育史  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王炳照等著:《简明中国教育史》,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3,外国教育史  张斌贤主编,王晨副主编: 《外国教育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  4,教育心理学  张大均主编:《教育心理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  陈琦、刘儒德主编:《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