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刘军红的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

水有罔象
陈建
先后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科技研究重点项目、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宁夏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项目多项,主持和参与国家教育部质量工程建设项目多项,2007年获自治区科技进步三等奖,近年来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现代国际关系的基本信息

可谓
第二部
刊名:现代国际关系 出版地:北京市语种:中文  开本:大16开  邮发代号: 82-981主管单位: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主办单位: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邮发代号: 82-981主编:林利民地址:北京市海淀万寿寺甲2号邮政编码:100081 社科双效期刊国外数据库收录:文摘杂志、石油文摘、应用力学评论、数学评论综合影响因子:0.599 复合影响因子:1.436

现代西方国际关系的主要理论流派

体见
爱会赢
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在中国,也不过20多年的时间。虽说早在1964年,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复旦大学的政治系改称国际政治系,分工研究外部世界各国政治、经济和外交。北京大学主要研究亚非拉国家,中国人民大学着重苏联东欧,而复旦则是做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研究。但是这些国际政治系长期以来将研究放在各国政治、经济、历史以及外交研究,在国际关系上也重点考察国际关系史。至于国际关系(国际政治)的理论,主要是阐述马克思、列宁甚至毛泽东在国际事务上的学说和观点,以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的理论指导学科发展。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在整体气候的影响下,西方的国际关系理论开始被介绍入中国。20多年过去了,在中国国际关系理论领域,可以说是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一统天下,中国学者主要的贡献是将形形色色的理论介绍给中国的读者。当然,并不排除许多学者在进行中国的国际关系(包括外交)理论的探索。到今天为止,在中国,对大多数人来说,国际关系、国际政治、外交大致被认为一回事,当然,专业的研究人员除外。简单地讲,国际关系指国家间关系,不仅包括政治关系,还包括经济关系、军事关系和文化关系等;对国际政治的理解又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国际政治就是世界政治,包括国家间政治和国内政治,国际政治的狭义理解就是国家间政治,就是在各国“追求和平与权力的斗争”(还有利益);外交则是通过和平的方式实现国家利益的途径,外交研究从属于国际关系,是在国际关系中具体国家的行为。由于在国际关系,国家之间的政治关系居于特别重要的地位,因此,国际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和狭义的国际政治画等号。国际关系不仅在中国研究比较晚,在西方作为学科研究也是一战后才开始的事情。目前,西方引领着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方向。西方的国际关系理论,在整个国际关系理论占主导地位。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从认识论上来说,可分为两大类:一为建立在理性主义基础上的解释性理论,认为国际社会存在某种确定的规律性,国际事件和国际现象的发生有其一般趋势,由内在的规律所支配,不论这一规律是追求权力还是获得利益,抑或是维护和平。解释性理论以探讨国际社会政治生活的一般规律,从而为现实政治服务为目的。(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都属于这一类。二为建立在反思主义基础上的构成性理论,强调理论的反思和思想、文化建构的功能。国际关系的构成性理论,是一个“大杂烩”,包括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建构主义等。从方法论上来划分,可分为三类:传统(历史)主义、科学行为主义和建构主义(批评理论)。从不同范式来划分,可分为现实主义、多元主义和全球(世界)主义。一般认为,现实主义分为两大流派:摩根索的政治现实主义和沃尔兹的结构现实主义。多元主义也直自由制度主义,包括相互依存理论、国际机制论、全球社会治理等。而世界主义主要指世界体系理论。中国一些学者认为,当前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是三足鼎立:新现实主义、新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对此理论界见仁见智。一些基础的次理论,如均势论、霸权稳定论、民主和平论甚至文明冲突论等等,都可以归入以上的不同类别中。

请推荐几本研究国际关系的权威教材

猎与杀
感兴
1.国际关系分析 阎学通等 北京大学出版社 2.国际政治学概论 陈岳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3.西方政治思想史 唐士其 北京大学出版社4.政治学概论 孙关宏 胡雨春 任军 复旦大学出版社5.西方外交思想史 王福春 张学斌 北京大学出版社6.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 倪世雄 等 复旦大学出版社7.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关系 俞正梁 等 复旦大学出版社8.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唐贤兴 复旦大学出版社 9.西方外交思想史 王福春 张学斌 北京大学出版社10.国际关系史 袁明 北京大学出版社11.比较政治经济学 朱天飚 北京大学出版社12.政治学基础 王浦劬 等 北京大学出版社13.政治学原理 景跃进 张小劲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4.国际战略学 李景治等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5.国际关系与全球政治:21世纪国际关系学导论 俞正梁 复但大学出版社16.国际关系:理论历史与现实 邢悦 詹奕嘉 同上这些大部分是各个高校的国关国政考研参考书.政治学的在其中.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隶属那个部门?

义存
东北方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是综合性国际问题研究机构。前身为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根据中央关于建立一批国际问题研究机构的指示,于1980年正式成立,2003年更名为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院下设七个研究所、三个院直属研究室、十个研究中心以及院长办公室等职能部门,现有研究、行政和辅助人员约400人,其中研究员、副研究员175人。

想知道: 北京市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 在哪

静居则溺
鹿鸣
北京市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地址:海淀区万寿寺甲2号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是综合性国际问题研究机构。前身为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根据中央关于建立一批国际问题研究机构的指示,于1980年正式成立,2003年更名为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万寿寺甲2号 邮编:100081 电话:(010)68418640万寿寺甲2号院地址:万寿寺甲2号院鐧惧害鍦板浘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的组织刊物

得石椁焉
费穆版
中文版月刊《现代国际关系》、英文版月刊Contemporary International Relations和中文版月刊《国际资料信息》。此外,本院还不定期出版有关国际问题的各种专著。《现代国际关系》(Contemporary International Relations)由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主办,是国际问题研究领域的中央级综合性学术月刊,每月20日出版。1981年10月创刊,1986年定为季刊,1992年改为双月刊,1993年起始为月刊。1992年以来,连续三次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列为外交和国际关系类、国际经济类核心期刊,在外交和国际关系类中一直名列前茅,具有较高的学术地位和社会影响,2002年荣获第二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成为此届国家期刊奖三个等级奖项中唯一一份国际政治、国际关系类获奖学术期刊。《现代国际关系》杂志本着为党、政、军、学、企各界读者深入了解和认识世界提供高质量服务的宗旨,力求充分展现专家和学者对重大国际战略问题、世界形势、国际关系理论、各地区和国家政治、外交、经济、科技、社会、军事的重要发展变化、世界经济、重大热点等问题的最新最优研究成果;在发挥政策性、时效性、学术性“三位一体”办刊优势的基础上,突出理论研究与动向研究有机结合,基础性与时效性兼顾的特色,也希望得到您的积极参与和监督。作为国际问题研究领域的一本权威性刊物,《现代国际关系》杂志更强调创新与开拓。继2001年7月全面改版,在形式上与国际标准接轨之后,从进一步提高内容质量着眼,开辟了政策报告、特约评论、专题研讨、热点对谈、书评等广受欢迎和好评的栏目。愿拥有《现代国际关系》的您,多一个助手,多一个益友的同时,能助其广之。《国际资料信息》是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主办的月刊。它借助该研究院是国内权威性国际问题研究机构、拥有雄厚研究力量的优势,向广大读者提供世界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等方面的系统性专题资料和信息,帮助读者分析把握当今千变万化的世界形势走向。国家图书馆已将之列为馆藏刊物,一些单位将之全文输入数据库,许多高等院校将之列为重要参考教材,不少媒体亦大量转载本刊文章。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本刊从2002年第7期再次改版后,扩大了刊物容量,向广大作者和读者提供了更多的资料和信息,得到了广泛的好评。新版《国际资料信息》设有背景资料库、国际组织动态库、人物库、思想库、数据统计库、周边国家情况库等多个栏目,加大向读者提供国际问题的背景性、基础性研究成果和系列资料的力度,让读者在更广阔的面上、更深的层次上,了解世界局势,把握世界变化。《国际资料信息》提供的信息准确、系统、及时、适用,可以成为党政军领导,宣传、外事、经济、科研和社会团体工作人员以及大中专院校师生的良师益友和助手。据多年来读者反馈的信息显示,本刊特别有助于研究人员获取详实、权威性的基础资料以及大学生了解国际背景知识和考研使用。

国际关系学院怎样

若天幸然
国际关系学院地处北京海淀中关村科技园区,西望颐和园,东临圆明园,毗邻多个著名高校,精英荟萃,人杰地灵,地理位置和教育科研环境优越。国际关系学院是一所与共和国同龄的全国重点大学。学校以国际问题教学科研为重点、以培养品学兼优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办学模式和办学特色鲜明,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学校师资力量雄厚,办学资源充足,不断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长期坚持宽口径、厚基础、新视野、强素质的办学传统,注重培养学生广阔的国际视野、深厚的专业底蕴和扎实的外语基础,重视综合分析、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政府部门、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传播媒体等培养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许多毕业生已经成长为蜚声中外的专家学者、业务骨干。目前,学校本科教育设有2个学院和5个系,设有国际政治、国际经济与贸易、英语、日语、法语、传播学、法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行政管理等9个专业,分别开设国际政治理论研究、国际政治外交实践、国际经济与贸易、政府采购、英语文化、英语翻译、应用日语、应用法语、文化与传播、法学、信息安全、智能信息处理、数据科学与工程、国际事务管理、政府涉外管理等15个专业方向。学校与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共同培养国际关系专业博士研究生。学校硕士研究生教育涵盖法学、经济学、文学、工学等4个学科门类,拥有政治学、理论经济学、外国语言文学等3个一级学科授权点,其中政治学涵盖国际政治、国际关系、中外政治制度、公共外交与文化传播、国际事务管理、国际关系与国际法等6个二级学科点;理论经济学涵盖世界经济、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国际公共采购学等4个二级学科点;外国语言文学涵盖英语语言文学、法语语言文学、日语语言文学等3个二级学科点;还有通信与信息系统、应用化学等2个单独的二级学科点。专业学位拥有翻译、工程、法律、警务等4个授权点。学校拥有开展外国留学生教育的举办权,并与美国、日本、法国、丹麦、以色列等多国大学建立合作关系,开展教育合作项目和学术交流活动。学校实行秋、春、夏三学期制,其中夏季学期聘请国际师资前来授课。学校鼓励学生参加国际交流,并投入专项经费支持学术实践活动。学校实行学分制和导师制,为学生提供专业理论与专业实践相结合、主修与辅修互为支撑的课程体系。学校长期坚持小班教学,坚持精细化培养。国际关系学院拥有一支业务基础深厚、教学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队伍。其中既有在国际问题研究领域学术造诣深厚的专家学者,也有在教学岗位上成绩斐然、多次获得国家级奖项的教学名师。学校学术氛围开放、活跃,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校任教讲学。国际关系学院坚持“忠诚、勤奋、求实、创新”的校训,在办学中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学校高度重视对学生政治思想、纪律作风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各院系设有专、兼职辅导员和班主任,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品行进行悉心指导和规范管理。学校重视发挥学生组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功能,鼓励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社会实践和青年志愿者等活动。我校学生在国家和北京市历次重大外事活动和全国各类竞赛活动中屡创佳绩。国际关系学院拥有先进的网络系统和卫星电视等电子化教学系统,图书馆藏书丰富,多媒体教室条件优越,学生公寓设施完备,体育场馆功能齐全,校园环境优美雅致。办学条件和生均占有资源均处于国内高校的领先水平,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提供了充分的保障。国际关系学院设立了完备的奖学金、助学金制度。除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和国家助学金外,学校还设有奖学金、单项奖学金、学科竞赛奖励金和其他奖励基金。学生还可根据条件申请助学贷款、特困补助、勤工助学等多种形式资助学业。国际关系学院是一所具有光荣传统的高等学府,其发展凝聚了新中国几代领导人的关怀和重托。在国关人的努力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国际关系学院的明天将更加美好!我们诚挚地欢迎有志青年报考国际关系学院!学 校 地 址: 北京市海淀区坡上村12号邮 政 编 码: 100091招生咨询电话:010—62861579 010—62861191学 校 网 址: http://www.uir.e.cn

作业:近代国际关系

封锁
连营寨
国际关系(英文:International Relations)是政治学的一个分支,研究国际社会之间的外交事务和关系,如国家、政府国际组织、非政府国际组织、跨国公司等。国际关系既是学术的领域,也是公共政策的领域。简而言之,国际关系是指人们超越国家界限建立起来的一种特殊社会关系,它主要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等等关系。近代:世界近代史是从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至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前,是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并逐步形成世界体系和向帝国主义过渡的历史。从14、15世纪到17世纪早期,欧洲正处在封建社会解体和资本主义兴起的阶段。在经济和生产领域,农业、手工业和商品经济有了进一步发展,在地中海沿岸和西北欧的一些地区,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早期阶段——工场手工业已经兴起,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正在解体。国际关系方面,以西班牙、葡萄牙为首的殖民主义者,开辟新航路,侵占掠夺殖民地,成为欧洲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在思想文化领域,新兴资产阶级为了冲破天主教会和封建传统观念的桎梏,掀起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在阶级关系上,一方面是农民阶级的反封建斗争更加高涨,一方面是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要求取得政权,16世纪后期发生了世界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尼德兰革命,独立后的荷兰迅速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重大事件:http://ke..com/view/716335.htm阶段特点:殖民主义扩张,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所谓国际关系格局,实际上就是在一定时期内,在一流强国力量对比的基础上,形成的国际秩序和利益分配体系。随着一流强国力量对比发生变化以及它们之间的矛盾、利害关系的变化,国际关系格局必然随之调整乃至完全打破旧的格局。所以说,国际关系格局演变的根本原因是实力对比的变化,它包括经济、军事实力和政治影响力等,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一流强国,在上述三个方面 可能兼而有之,也有的在其中某一方面比较突出。 一、近现代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及特点 从19世纪初至当代,国际关系格局先后经历了四个局面,即维也纳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雅尔塔体系和世界格局多极化。 1814~1815年间,战胜拿破仑帝国的欧洲各国,召开了维也纳会议。这次会议由俄、普、奥、英四国操纵,会议通过了恢复封建秩序、限制法国再起、分割法属殖民地、重划欧洲版图、维护德意分裂等决议。从而形成了维也纳体系。为巩固该体系,又先后成立了神圣同盟和四国同盟,旨在镇压欧洲和一切革命运动。维也纳体系体现了欧洲专制君主以高压手段,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它反对社会进步,任意践踏弱小民族利益。但用召开会议的办法解决国际争端,在客观上使近代国际关系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维也纳体系内部矛盾重重,大国之间为了各自利益互相勾结又互相争夺,瓦解是必然的。19世纪20、30年代欧洲的革命运动动摇了维也纳体系,并使之走向瓦解。希腊独立首先打破了维也纳体系所规定的欧洲版图,欧洲封建统治秩序不断遭到冲击,严重动摇。法国七月革命后,维也纳体系名存实亡。1848年欧洲革命彻底瓦解了维也纳体系。 一战结束后,战胜国分别召开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通过了一系列决议,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1)巴黎和会及其协约国及参战各国与战败国签订的一系列条约(包括对德的凡尔赛和约,对匈牙利的特里亚农条约,对奥地利的圣日尔曼条约,对保加利亚的纳伊条约,对土耳其的色佛尔条约和洛桑条约)。(2)国际联盟的建立。(3)华盛顿会议上签订的一系列条约(四国条约、五国海军条约、解决山东问题悬案条约及附约、九国公约)。在凡尔赛体系中战胜国的要求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满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凡尔赛条约第231条规定德国和其盟国应当承担战争责任,这实际上就使战胜国对战败国索取赔款合法化,于是条约规定德国和其他战败国要向战胜国赔款。(2)对德国领土的安排和军事力量的严格限制,以及对德国殖民地的瓜分,对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利权全部移交日本等,满足了法、英、日的一些要求。(3)对波兰的复国,对捷克斯洛伐克国家和南斯拉夫国家独立的承认,部分尊重了民族自决权。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战胜国列强在共同宰割战败国,瓜分殖民地和反对各国人民革命中所达成的暂时妥协。这个体系是不牢固的,因为它不但没有消除战胜国之间的矛盾,而且加剧了战败国和战胜国之间的矛盾,以及殖民地半殖民地和帝国主义宗主国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的发展导致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崩溃。具体说来:①凡尔赛体系是建立在对战败国的掠夺基础上的,这就必然导致战败国和战胜国矛盾的加剧,拥有极大经济潜力的德国决不会忍受凡尔赛和约的压制,随着经济力量的恢复和增长,必然会拒绝履行直至撕毁和约。②战胜国之间矛盾重重,也是削弱凡尔赛体系的一个重要因素。凡尔赛体系是战胜国列强妥协分赃的产物,它没有也不可能消除帝国主义争夺世界霸权的矛盾。法国对巴黎和会没有完全实现其肢解德国、奴役德国的计划不满,为了巩固它在欧洲大陆的霸权,继续采取削弱德国的政策。英国则在欧洲大陆上继续推行抑法扶德的均衡策略,在经济上、政治上支持德国,指望以此来削弱法国的阵地。美国不甘心在巴黎和会上的失败,它留在凡尔赛体系之外,在欧洲扶植德国,在远东太平洋地区同日本、英国展开了新的争夺。③由于凡尔赛体系的帝国主义性质,它遭到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反对。中国爆发了"五四运动",北洋军阀政府的代表没有在和约上签字。土耳其人民通过民族解放战争,埋葬了色佛尔条约,打开了凡尔赛和约的缺口。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以及战败国人民的革命斗争有力地冲击着凡尔赛体系的基础。正如巴黎和会没有消除帝国主义的矛盾一样,华盛顿会议也未能解决帝国主义列强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的矛盾。日本不满意华盛顿会议的结果,这就预示着日美矛盾的必然激化和英日分歧的扩大。中国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也决定了华盛顿体系的脆弱性。随着各国实力对比的变化,战胜国之间因分赃不均所带来的矛盾,以及战败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这些矛盾的发展必将导致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崩溃,导致帝国主义争夺霸权的新战争。 雅尔塔体系指1943年底到1946年初二战后期到战后初期雅尔塔会议前后,以美苏为主的大国间所达成的一系列战后国际政治秩序的协议。它包括:德黑兰、雅尔塔、波茨坦三次三大国首脑会晤等国际会议的协议,战后初期东欧地区版图的变化,德国的分治,联合国初期的活动以及大国有关的远东地区势力范围的安排等。该体系的特点是:以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为中心的两极结构,取代了传统的以欧洲为中心的多极结构。双方的冲突不仅是国家利益和战略目标的冲突,而且是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根本对立。斗争的主要方式是冷战,在亚、非、拉等地区,则有各自支持的国家间的局部战争。美苏冷战对立的标志是:政治上:杜鲁门主义的形成,欧洲共产党中央情报局的建立与1950年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的签订;经济上:马歇尔计划的提出,经互会的成立;军事上:北约和华约的建立。雅尔塔体系从20世纪4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期,经历了冷战、冷战与缓和的交错,美攻苏守、美苏对峙、美苏互有攻守的演变过程。雅尔塔体系的演变有其自身的特点:它始终以美苏关系为主线,以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夺和协调为中心,冷战共处贯串始终,但战略态势互有变化;美苏在多处热点上出现全面对抗,但从未爆发面对面的热战。雅尔塔体系的建立是以战后初期国际力量对比为基础的,由于各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使各国在国际上的对比力量发生变化,使雅尔塔体系受到冲击,两个超级大国对各自盟国的控制力也不断减弱。首先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兴起,一大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独立,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给美苏两极格局以有力冲击。如在联合国中,改变了超级大国操纵国际事务的局面。其次,日本、西欧重新崛起,使美国独霸资本主义世界的局面,逐渐转变为美、日、西欧三个经济中心。东欧国家独立自主的倾向不断增长,两极格局的基础终于动摇了,世界多极化趋势迅速发展。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东欧剧变,德国重新统一,华沙条约组织解体,尤其是1991年苏联解体,东西方冷战结束,它标志着以两大政治军事集团对峙为主要特征的国际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雅尔塔体系最终瓦解,世界政治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当前世界格局的特点是,旧的世界格局已经终结,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世界正处于新旧格局交替的过渡时期。格局转换时期的特点为:(1)这次格局转换是在和平条件下发生的。过去的世界格局都是通过战争来进行的。一战打破了同盟国和协约国的格局,在战胜国的安排下形成凡尔赛体系。二战打破了法西斯集团和反法西斯集团的格局,在战胜国特别是美、苏的安排下形成了雅尔塔体系。(2)从两极格局向多极格局转换是一个渐进的演变过程,将有一个比较长的过渡时期。(3)在这次新旧格局转换过程中,斗争的焦点是以经济和科技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的竞争。为什么说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因为:(1)两极格局终结,美国虽然成了世界上惟一的超级大国,但美国想一家独霸世界已经力不从心。(2)当前世界上,欧盟、日本、中国、俄罗斯这四种力量,无论哪一种都不可能做为独立的一极来与美国抗衡。因此说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 二、近代现代国际关系的基本线索与阶段特征 世界近代现代的国际关系,若依据国际关系中主要矛盾以及国际政治格局的发展变化来划分,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进行分析。 1.从17世纪下半期至一战为第一时期。此时欧洲资本主义经济最发达,国际关系的中心舞台在欧洲。在这一时期,欧洲列强之间为争夺欧洲霸权和世界殖民霸权展开激烈的角逐和斗争,最终导致了一战的爆发。 早期殖民扩张时期的国际关系:时间为17和18世纪,其中法国、西班牙、荷兰和英国四大商业强国的冲突,构成了这一时期国际关系的中心内容之一。在这场斗争中,先是英国打败西班牙,17世纪下半期,英荷之间又发生了三次战争,结果荷兰的殖民优势被摧毁;在北美,英国夺取了荷属阿姆斯特丹(改名纽约)。17世纪晚期到18世纪,英国又同法国多次发生战争,夺取了法属加拿大和密西西比河以东的广大地区,并夺取了法国在印度的大部分地盘。在长期殖民战争中,英国掌握了海上霸权,抢占了广大殖民地,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这一时期,新崛起的俄罗斯帝国与瑞典的北方战争、普鲁士和奥地利的扩张,构成了国际关系的第二个内容。俄国彼得一世、普鲁士腓特烈二世的扩张表现在领土的侵占,这与英、法等国殖民地扩张有所不同。同时,此种扩张更多地带有封建色彩,而英法的扩张,则是早期资产阶级原始积累的性质。在这一时期,强国之间的关系随着各自利益的需要而变化,如普奥,既有战,又有结伙瓜分波兰的举动。 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和发展时期的国际关系:时间从18世纪法国大革命开始到19世纪六七十年代止。18世纪以前,封建君主专制国家对国际事务拥有重大影响。法国大革命沉重打击了欧洲的封建体系。欧洲各国封建势力内外勾结,组成反资产阶级革命同盟。因此这一时期的国际关系首先表现为法国与欧洲列强的关系。在法国大革命中,先是普奥组成干涉军,失败后,英国为同法国争夺中东的利益和进行海上争霸,组织了第一次反法同盟,干涉法国革命。法兰西第一帝国建立后,法国与第二次反法同盟之间的关系,是新生的资产阶级政权与传统的封建势力之间关系的继续,并使新生政权得到巩固和发展;法国与后来反法同盟之间的关系,带有明显的争霸特点;而对西班牙和俄国的进攻,则是侵略行径。1815年,拿破仑战争失败后,战胜国召开了维也纳会议,建立了具有一定现代意义上的第一个国际政治体系--维也纳体系。当时的欧洲列强俄、英、普、奥经过激烈的讨价还价,在欧洲划分了势力范围,奠定了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政治格局。这个体系最大的特点是:封建专制国家在其中占据支配地位,组成了多极均势结构,以恢复、巩固欧洲封建秩序,消灭各国革命为目的。19世纪中期,为了争夺海外殖民地和欧洲霸权,资本主义列强之间展开了激烈的角逐,导致了一些局部性的国际战争,其中最有影响的是为争夺土耳其,英、法、俄之间爆发的克里米亚战争。在德意统一过程中,也渗透着复杂的国际关系,德意志统一进程包含有普奥与丹麦的关系、普奥之间的关系和普法之间的关系。意大利统一主要体现了奥意的关系、意法的关系、法奥的关系等。 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和一战时期的国际关系:19世纪末,随着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加剧,力量对比发生变化。英国的工业生产由70年代的世界第一位降至第三位;法国由第二位降至第四位;美国由世界第四位跃居第一位;德国超过英法,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这种新的力量对比与当时势力范围的划分、殖民地的占领不相称,世界领土又已经被瓜分完毕,于是新老帝国主义之间重新瓜分世界的矛盾和斗争变得空前尖锐。由于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德国的领土野心和殖民扩张对老牌头号殖民帝国英国的威胁最大,英德之间的矛盾成了当时帝国主义之间的主要矛盾。19世纪末20世纪初,形成了以德国为首的德奥意三国同盟和以英国为首的英法俄三国协约两大军事侵略集团,双方疯狂扩军备战,终于在1914年爆发了一战。一战是一场帝国主义掠夺战争,对交战双方来说都是非正义的。双方在西线、东线、南线以及亚洲部分地区进行了交战。1918年德国战败投降,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 2.从一战后至二战期间为第二时期。此时,美国经济实力大大增强,与之相反,欧洲主要国家却因战争而遭到不同程度的削弱。同时,十月革命的胜利和苏联的诞生,从根本上动摇了旧的国际秩序,在这一历史变化的影响下,国际关系的中心开始从欧洲向它的两侧转移。这一时期的国际关系呈现出更为复杂的局面。 一战后帝国主义国家继续进行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但是由于战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力量对比的变化,争霸的对手由两大军事集团变为战胜的协约五强--英、法、美、意、日,战败的同盟国暂时失去争霸的资格。同时,美日的崛起冲击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格局。在全球范围内,英美之间的争夺成为主要矛盾;在欧洲,法国同英美相互对立;在远东,日、美、英三国斗争中,日、美之间的争夺尤为剧烈。争霸的方式从战场移到和会的谈判桌上。先后召开了巴黎和会。在会上,英法美三国都想按自己的意图处置战败国,安排战后世界。因而矛盾重重。在殖民地和国联问题上,美国企图依靠其强大的经济金融实力,操纵国联,控制英法,充当盟主,领导巴黎和会,进行殖民地分割,以实现自己称霸世界的野心,但遇到军事实力更为强大的英法等国的强烈反对。美国充当世界霸主的计划落空,加上国内党派斗争,美国没有参加国联,国联被英法所操纵。在处置德国疆界和赔款问题上,英美则联合反对法国,相互之间展开了争夺欧洲霸权的斗争,经过激烈争吵,签订了对德和约和对其他战败国的和约,在争霸的中心地带欧洲和西亚、非洲重新瓜分了势力范围,暂时调整了列强在西方的关系。为了解决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的列强争霸矛盾,战胜国又召开了华盛顿会议。这次会议在承认美国优势的基础上,就拆散英日同盟、限制海军军备和瓜分中国等问题达成了协议。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确立了战后帝国主义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新秩序,从而完成了战后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所谓"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帝国主义与苏俄之间的关系也是构成战后国际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帝国主义国家对苏俄进行了经济封锁和长达三年的武装干涉,但最终以失败告终。两种社会制度由军事冲突转到和平共处局面。 20年代,英法美围绕德国赔款问题的斗争,已不单单是赔款本身,而是上升为帝国主义争夺欧洲霸权的复杂问题。争夺的结果,英美乘法国占领鲁尔的失败,把赔款问题的主动权抓到自己手中。道威斯计划的通过和实施,说明法国谋取欧洲霸权的努力失败,英美特别是美国取得在赔款问题上的控制地位,增强了它对欧洲事务的影响力,这是继华盛顿会议之后,帝国主义之间关系的又一次调整。这次调整发生了有利于美英而不利于法国的变化。1925年签订的洛迦诺公约是道威斯计划在政治上的继续。它虽然在总体上没有打破凡尔赛体系,但进一步削弱了法国,抬高了德国,导致了欧洲大国之间相对地位的微妙变化。法国对德国违反"和约"的行为已不能实行单独制裁,法国的东欧同盟体系遭到削弱,本身的边境安全置于英美两国的空头保证之下。法国在欧洲的领导权被严重削弱。德国恢复了国际关系中的大国地位,加入了国联,并任常任理事国。英国取得了平衡欧洲力量的有利地位,成了法德之间冲突的仲裁者和法国的保证人。 30年代,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实力对比发生新的变化,1929年德国工业生产再次超过英法;1933年希特勒上台,在德国建立了法西斯专政,重新加入了帝国主义争霸的行列,要求重新瓜分世界。帝国主义列强重新组合。德意日法西斯结成了侵略集团,撕毁了"和约",冲破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扩军备战,发动对外侵略。英法美面对法西斯的步步紧逼,为了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推行退让妥协的绥靖政策。它们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不加干涉,听任日本扩大侵华战争,纵容德意侵占弱小国家,甚至同法西斯国家一起演出了"慕尼黑"丑剧。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和西方国家的绥靖政策交相助长,使国际局势越来越滑向全面爆发世界大战的边缘。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根源同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样,仍然是帝国主义制度及其争夺世界霸权的侵略扩张在整个战争中起了决定的作用,英美也卷入反法西斯战争,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结成了反法西斯国际统一战线,这就使二战演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大战初期,德国凭借着优势兵力,横扫大半个欧洲。法国败降,意大利参战。德国突袭苏联,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法西斯国家势力一时达到顶峰。1942年中期到1943年初,以斯大林格勒战役、中途岛海战、北非阿拉曼战役等三大战役为转折点,法西斯国家从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1943年9月意大利投降,法西斯集团开始瓦解。1945年5月德国投降,二战结束。大战中,苏美英等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结成了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盟国之间在政治上互相协商,军事上互相配合,物质上互相支援,对加速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起了重要作用。当然,由于联盟的参加国具有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在反法西斯的共同目标之外还追求不同的利益,因而联盟内部也存在着矛盾和冲突,大战中期主要围绕着开辟欧洲第二战场,大战后期集中表现在战后世界的安排问题上。然而,打败法西斯毕竟是共同的主要目标,因此协调战略,互相支援的联合趋势始终占主导地位。从联盟建立到大战结束,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并未破裂。最后反法西斯联盟国家终于在1945年相继打败德日,取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3.二战后至今为第三个时期。这一时期,国际关系的格局经历了由两极对峙到多极化的演变趋势。 从1945年到50年代末,是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对峙与抗争时期。二战后期随着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战时同盟的政治基础动摇,美苏两个大国之间全球战略的分歧逐渐扩大,战时同盟发生分裂。美国凭借它在战时膨胀起来的经济军事实力,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把战前对抗的两大帝国主义集团纠集在一起,组成了帝国主义阵营。苏联同新生的欧亚人民民主国家一起组成了社会主义阵营。美国要称霸全世界,遇到了苏联这个最大的障碍。美苏由联盟转为敌对。世界主要矛盾由二战中的法西斯国家同反法西斯联盟的生死较量变为两大阵营的全球对抗。欧洲是美国对外扩张的全球战略的重点,苏联是主要对手,"冷战"是美国采取的主要方式和政策。1946年丘吉尔在美国发表"铁幕"演说,进行"冷战"宣传。1947年美国抛出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方针--杜鲁门主义,公开打出反苏反共的旗帜,"冷战"全面展开。接着美国又实施了控制西欧、遏制苏联的马歇尔计划,1949年建立了以美国为盟主的西方防御体系"北约"组织。针锋相对,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于1955年建立了"华约"组织。在欧洲形成了两大对立的军事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