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说
课堂是实现教学有效性的主要阵地,我们应该做到:第一,眼中有学生。历史教育的价值取向就是“服务人生”,是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做好自己。所以历史教学的责任应该是关注学生的人生,把教学升华为服务学生人生的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起完整的世界观、公正的价值观、健全的人生观。第二,心中有目标。(前面有叙述)第三,手中有方法。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在过程的实施、情境的创设、知识的迁移、问题的拓展、活动的安排、练习的设计等多个环节上,始终处于内容鲜活化、过程活动化、问题探究化、交流互动化、思维多样化、体验有效化的良好状态,激发学生从多个层面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1、针对差异性,实施分层教学策略。新课程要求“面向每一个学生,特别是有差异的学生”。为此,从课程目标到教材都体现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多样化,允许学生发展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评估标准,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面对有差异的学生,应当最大限度地利用学生的潜能实施有差异的教学,进行教学目标分层、教学过程分层、布置作业分层、教学评估分层。让全体学生都可以体验成功感,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能力的发展。2、实现师生课堂互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教学的对象。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学习探究,以学生提出的问题为基础,紧贴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发挥能动性和创造性,层层深入地开展教学活动。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认真创设课堂教学情景,设置悬念,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去讨论、发挥,保证学生能在教师精心设置的教学情景中轻松获得知识,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如果不注意师生互动,而是将问题和答案直接告诉学生,虽然结论清楚,易于教学,但却起不到创造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目的。使学生在一种和谐、放松的精神状态下学习,他们敢于表现、敢于质疑、敢于争论,学生的思维、情趣、爱好有了张扬的空间,在这个短短的过程中,师生、生生分享彼此的探究成果,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丰富了教学内容。在和学生平等交流过程中,师生达成共识:要坚持实事求是,把历史人物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去认识,不苛求前人,也不溢美前人。这样的课堂讨论和交流,师生互动,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历史人物评价的能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通过组织学生讨论评价历史人物,使学生掌握了历史人物评价的基本方法;使学生体验了学习经历,获得了学习经验;也使学生体验了师生、生生互动过程的乐趣。3、创设合理的教学情景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载体。情景教学法规定教学程序分三步走:情景设置,揭示课题;情景展开,分析评价;情景反馈,巩固提高。这一方法使整个课堂教学在情景所营造的清新的氛围下进行,并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让学生积极参与情景的分析和评价。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或以情感共鸣形式来烘托学习氛围等等,目的都是要增强教学效果。一般的有效的情景设置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1)故事情景——栩栩如生。在教学中,教师绘声绘色地给学生讲述一些历史事实、名人轶事等,很容易使他们融入故事情境之中,缓缓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加学习新知识的渴望性。如在教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时讲到“牛顿”和“爱因斯坦”时,都简单讲述了这两位伟人小时候的故事,当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时,设问:“从刚才的故事中,同学们觉得牛顿和爱因斯坦是不是天生的天才?他们成功的秘诀是什么?本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伟人的世界”。再如秦始皇改字的故事、达芬奇画蛋的故事、毛泽东少年言志的故事等等。通过创设故事情境,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也就会很快地使学生融入课堂教学中,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2)问题情景——环环相扣。朱熹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苏格拉底说:“问题是接生婆,它帮助新思维的诞生”。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作为一种常规的教学手段,是能否顺利完成课程任务的关键。良好的提问方式不仅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又有利于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充分体现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活动,提高教育教学效果。例如温州教育教学研究院的方仙来老师在《美国1787年宪法》一课中创设了一个案例辨析情境:“18世纪晚期,美国有一位总统在任职期间,没经过会同意就任命一位同窗好友为最高法院的大法官,后因个人私怨,他又免了该法官的职务。后该总统为争取连任,特意讨好选民,否定国会提出的“增加个人所得税”的立法草案,国会不服,经再次讨论,最后以2/3以上的总人数通过。总统很不高兴,再次行使否决权并解散国会,却被最高法院的大法官宣布总统的这一行为是违宪的,该总统十分郁闷……”。(1)请找出文中的错误之处。(2)请根据所学知识,画出美国中央政府三权分立、相互监督的结构示意图。这样的问题情境设计恰当,使学生既体会到美国开国元勋的政治智慧,又学会了用图示表达历史知识的方法,满足了学生求异、求新的思维需求,学生的能力和认识得到提高和升华。(3)活动情景——身临其境。通过活动让课堂“动”起来,将主角还给学生,给他们以展示自我的空间。丰富多彩的课堂课外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历史活动的组织有多种形式,就课堂教学这一有限的时间空间而言,开展讨论、辩论、知识抢答、角色扮演等都是迅速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方法。如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一课中,教师曾经设置了一场十分钟的小型辩论赛:全球化是否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不仅气氛活跃,而且知识记忆简单了,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提高了许多。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讨论法也是经常采用的历史活动。讨论前教师应当先给学生创设一种能激发起兴趣的历史情景,使学生思维活跃,积极思考,竟相发表各自的意见。如在上近代史本人提出对李鸿章这个人物我们是如何看待的?“他是个卖国贼”,有同学马上说。“谁说的,李鸿章在近代算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又有同学马上反驳。针对学生的看法,老师列举了几种具有代表性的评价,如《李鸿章传》的作者连启超写到“吾敬李之才,惜李之识,悲李之遇。”李鸿章逝世后,时人说:“权倾一时,谤满天下。”日本评价李鸿章:“知西来大势,识外国文明,想效法自强,有卓越的眼光和敏锐的手腕。”著名学者袁伟时在《晚清大变局中的思潮和人物》中对李鸿章定位则为:“晚清庸众中之杰士;近代化的主要开创者;一代先进知识分子的凝聚中心”。列出以上观点后,教师再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然后学生一起在平等、民主的气氛中进行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尽情地发挥他们思维的潜力,广泛地进行交流,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必须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才能做到观点趋于更加公正、公平、合理。由此,学生也体验到历史不是死的一成不变的“古董”,而是复杂的丰富多彩的人生画卷。总之,形式多样的历史教学情境的创设,让课堂活起来了,原本沉闷乏味的课堂气氛一下子换成了欢快、互动、和谐的课堂气氛。学生的思维不再以教师为中心,而是自觉地主动地去探索、去思考、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