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文艺研究的投稿须知

动画师
鬼玲珑
1、文稿应资料可靠、数据准确、具有创造性、科学性、实用性。应立论新颖、论据充分、数据可靠,文责自负(严禁抄袭),文字要精炼。  2、姓名在文题下按序排列,排列应在投稿时确定。作者姓名、单位、详细地址及邮政编码务必写清楚,多作者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接录稿通知后不再改动。  3、论文格式一般要包括:题目、作者及单位、邮编、内容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等。  4、为缩短刊出周期和减少错误,推荐作者来稿时提供电子软盘,论文下方要注明作者的详细通讯地址[例:××省××市(区、县)××路××号××学校××收.联系电话(固定电话、移动电话)、电子信箱。以便我们及时快捷地与您取得联系。  5、编辑部对来稿有删修权,不同意删修的稿件请在来稿中声明。稿件刊登后,赠当期杂志一册,以供用途。

谭帆的学术论文

金盞花
梅耶林
《小说学论纲――兼谈20世纪中国古代小说理论批评研究》《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4期。 《金圣叹戏曲人物理论刍议》《文学遗产》1987年2期。 《类型化:古典戏剧人物理论的逻辑趋向》《文学遗产》1992年4期。 《论中国古代小说评点之类型》《文学遗产》1999年4期。 《“演义”考》《文学遗产》2002年2期。 《漫谈古代小说理论批评研究之“缺失”》《文学遗产》2006年1期。 《稗戏相异论――古典小说戏曲“叙事性”与“通俗性”辨析》《文学遗产》2006年4期。 《中国古典小说文法术语考论》(谭帆、杨志平) 《文学遗产》2011年3期。 《中国古代小说评点的价值系统》《文学评论》1998年1期。 《小说学的萌兴――先唐时期小说学发覆》《文学评论》2004年6期。 《“俗文学”辨——兼谈20世纪中国俗文学研究的逻辑进程》《文学评论》2007年1期。 《“小说”考》(谭帆、王庆华) 《文学评论》2011年6期。 《中国古代曲论研究的历史回顾与展望》《文艺研究》2000年1期。 《术语的解读:中国小说史研究的特殊理路》《文艺研究》2011年11期。 《水浒传的版本流变》《文汇报·学林》1996年10月2日。 《四大奇书:明代小说经典的生成》《文汇报·每周讲演》2007年1月14日。 《刘勰与钟嵘文学批评方法的比较》《学术月刊》1985年4期。 《金圣叹戏曲文学创作论的逻辑结构》《学术月刊》1986年6期。 《中国古代小说评点的文本价值》《学术月刊》1996年12期。 《清后期小说评点麈谈》《学术月刊》2000年12期。 《中国古代戏曲理论的逻辑演进》(齐森华、谭帆)《社会科学战线》1987年2期。 《关于中国古典剧论的两点思考》《社会科学战线》1993年6期。 《论儒林外史评点的源流和价值》《社会科学战线》1996年6期。 《论明代小说学的基础观念》《中山大学学报》2008年2期。 《论我国古代文学批评的几种主要模式》《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85年4期。 《论元代历史剧的虚构艺术》《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86年5期。 《中国戏剧叙事学渊源考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2期。 《中国古代曲学源流考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4期。 《论宋代神庙剧场》《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6期。 “奇书”与“才子书”――关于明末清初小说史上一种文化现象的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6期。 《比较诗学方法论断想》《文艺理论研究》1986年2期。 《对古代文论研究思维的思考》《文艺理论研究》1987年2期。 《试析古代文论中的价值观念》《文艺理论研究》1991年4期。 《小说评点的萌兴――明万历年间小说评点述略》《文艺理论研究》1996年6期。 《中国古代小说评点形态论》《文艺理论研究》1998年2期。 《小说评点的解读》《文艺理论研究》2000年2期。 《中国古代小说文体流变研究论略》(谭帆王庆华)《文艺理论研究》2006年3期。 《中国古代编剧理论的宏观体系》《戏剧艺术》1986年2期。 《论<西厢记>的评点系统》《戏剧艺术》1988年3期。 《清代金批<西厢>研究概览》《戏剧艺术》1990年

张洁宇的代表性论文

不比之又
无染
《诗与真——<野草>与鲁迅的“写作观”》《文艺研究》2013年第3期《革命时代的“人的文学”——重评“京派”》《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2年第6期《审视,并被审视——作为鲁迅“自画像”的<野草>》,《文艺研究》2011年12期《一场新诗格律的提倡与实验——以<大公报·诗特刊>为中心》《现代中文学刊》2011年第4期《“人的问题”——介评<世界日报·明珠>上的三十九篇林庚佚文》《新文学史料》2010年第1期《“新文人”与“新文学”》,《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9第4期《“张看”与“看张”》,《文艺争鸣》2009第10期《〈雪朝〉诗人群诗论初探》,《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9年第4期《“荒原”与“古城”――30年代北平诗坛对〈荒原〉的接受和借鉴》,《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0年第1期《三十年代北平现代主义诗坛的集聚》,《新文学史料》2000年第4期《向死而生——论石评梅作品中的生命意识》,《文艺研究》2002年专刊(9月)《梦中道路的迷离——早期何其芳的“神话情结”》,《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3年第4期《现代派诗人对传统诗学的重释》,《新文学史料》2003年第4期《20世纪30年代北平现代主义诗人文化心态分析》,《北京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鲁迅作品中的“路”——意象分析之一》,《鲁迅研究月刊》2004年第4期《20世纪40年代与“纯诗”的综合化》,《人大复印报刊资料》2004年第4期《“智慧之美”:卞之琳诗歌的“智性化”特征》,《南都学坛》2004年第3期《俯仰无愧,风骨文章——贾植芳教授访谈录》,《文艺研究》2004年第5期《新诗的“有形”与“无形”——以林庚的诗歌格律探索为中心》,《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鲁迅作品中的“梦”——意象分析之二》,《鲁迅研究月刊》2005年第3期《“边城的荒野留下少年的笛声”——1930年代北平“前线诗人”的城市记忆与文化心态》,香港岭南大学:现代中文文学学报6:1《文学的疆域——陈平原学术研究》,《北京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

霍现俊的专业研究论文

潮来笠
红军乡
(2000年以来):1、《对西门庆家族模式的文化审视》,《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2、《西门庆原型明武宗考》,《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3 期。(《中华读书报》2001年9月19日;《文摘报》2001年9月23日;《天津日报》2001年9月28日等都有摘要报道)3、《王世贞作金瓶梅新证》,《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5期。(《新华文摘》2002年第2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2002年第2期等都有摘要报道)4、《数字网络结构:金瓶梅最大的谜底》,《河北工人报》,2000年5月30日。5、《论金瓶梅词话中的“陈四箴”时代》,《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6、《试论金瓶梅词话的创作缘起》,《明清小说研究》2003年第1期。7、《金瓶梅词话的主旨及其表达的特殊方式》,《文艺研究》2003年第2期。此文被人大《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3年第7期全文复印。8、《金瓶梅词话中可以破解出来的明代历史人物》,《锦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9、《西门庆原型明武宗新考》,《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10、《金瓶梅词话中“立东宫”时代探考》,《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11、《金瓶梅性描写的超越与失误》,《古典文学知识》2003年第5期。12、《<宋金元明清曲辞通释>令人耳目一新》,《文艺报》2003年11月20日。13、《金瓶梅词话地理背景考》,《中国文学研究》2004年第4期。14、《小说中的“小说”:金瓶梅与其他小说关系研究(一)》,《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15、《皇木、大木与皇庄、官地释名》,《文献》2005年第1期。16、《从明代历史人物看金瓶梅词话所反映的时代》,《金瓶梅研究》第八辑,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12月版。17、《一项填补中国戏曲史研究空白的力作——评胡明伟先生<中国早期戏剧观念研究>》,《读书时报》2005年3月30日。18、《20世纪金瓶梅研究史长编析读》,《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19、《金瓶梅词话中明代同名同姓人物考》,《金瓶梅文化研究》第五辑,群言出版社2007年5月版。20、《金瓶梅词话中“南河南徙”时代考》,《燕赵学术》2007年春之卷,四川辞书出版社2007年7月版。21、《试论金瓶梅语言的多层寓意》,《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7期。

周均平的论文

大保镖
麻疯女
1、《美学转型问题研究综论》,《文史哲》1998.3。《新华文摘》,1998.8,人大复印资料《美学》1998.7全文转载。2、《比德·比情·畅神——论汉代自然审美观的发展和突破》,《文艺研究》2003.3。3、《论自然美系统》,《文艺研究》1995.5。4、《中国古代气论与中国古代美学》,第二届东方美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日本),2003。5、《西方美学范畴概说》,《学习与思考》1996.6。6、《泰纳的文艺批评论》,《东岳论丛》1997.1。7、《泰纳“三要素说”新论》,《文学理论:面向新世纪》,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8、《自然美与审美教育》,《理论学刊》1997.6。9、《审美文化研究概观》,《东方丛刊》1998.2。10、《走向新世纪的审美文化研究》,《山东师大学报》1998.3。11、《论师范院校学生应具备的美育素养》,《社会科学家》1998.4。12、《辩证和谐美学的三重超越》,《东方审美文化研究》,1998.2。13、《泰纳美学方法论二题》,《山东师大学报》1998.6。14、《现实与浪漫的统一——秦汉审美文化的重要特征》,《山东师大学报》2000.4。15、《繁富与稚纯的统一——秦汉审美文化的重要特征》,《东岳论丛》2002.5。16、《美与善的统一——秦汉审美文化的重要特征》,《管子学刊》2002.4。17、《凝重与飞动的统一——秦汉审美文化的重要特征》,《山东社会科学》2003.1。18、《论人与自然的本源性和谐——自然之所以美的一个重要原因》,《山东师大学报》2002.4。19、《汉代萌生“畅神”自然审美观刍论》,《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04.1。20、《审美走向自觉——秦汉审美文化历史地位新论》,《东方丛刊》2005年第4辑。

曾大兴的主要论文

蝶无影
充满天地
1,稼轩词阳刚阴柔的美学特征,《湖北大学学报》1985.22,柳永的生活道路与创作分期,《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86.4,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86.12转载3,论柳永的创作道路,《齐齐哈尔师院学报》1987.14,人才的道德评价环境,《湖北青年》1986.95,建国以来柳永研究综述,《语文导报》1987.10,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88.1转载6,柳永词的市民文学特征,《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88.1,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88.1转载7,大学中文系应成为文学家的摇篮,《民族高教研究》1988.28,封建中国的军事人才悲剧——《水浒传》主题新探,《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89.29,中国历代文学家的地理分布,《社科信息》1989.12,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0.4转载10,《琵琶行》的创作过程及其败笔,《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0.511,柳永以赋为词论,《江汉论坛》1990.6,《新华文摘》1990.9摘要12,楚文化的诗的礼赞,《学习与实践》1990.1013,文学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利,《时代青年研究》1991.114,李清照成才原因面面观,收入《李清照研究论文集》,齐鲁书社1991年版15,真善美的确认与期待----当代流行歌曲系列研究之一,《时代青年研究》1991.316,农桑为本与舍本逐末----中国古代南北民歌比较研究之一,《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1.6,《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转载,1992.217,羞耻感与罪恶感----当代流行歌曲系列研究之二,《时代青年研究》1992.118,柳永研究的重要收获,《信阳师范学院学报》1992.119,复仇意识与非理性----当代流行歌曲系列研究之三,《时代青年研究》1992.320,中华文化的回归与重新认同----当代流行歌曲系列研究之四,《时代青年研究》1992.421,中国古代歌谣理论概观,《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3.1,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3.6转载22,主体生命意识的张扬----当代流行歌曲系列研究之五,《时代青年研究》1993.123,精神家园的寻求----当代流行歌曲系列研究之六,《时代青年研究》1993.324,英雄崇拜与美人崇拜----中国古代南北民歌比较研究之二,《广州教育学院学报》1999.3,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0.4转载25,柳永辨正,《辞书研究》2000.626,北方崇拜英雄,南方崇拜美人,《广州日报》(品书版)2001.1.1427,换一个角度解读《水浒传》,《开放时代》2001.428,别具手眼,自成一格——毛泽东评点中国古典诗词,《广州大学学报》2001.729,在句式上和诗相同的词之特点,《诗词》2002.730,柳永的文学贡献及其成功之秘,《广州大学学报》2002.2,《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年鉴》(2003年度)转载.31,中国历代文学家的地理分布——兼谈文学的地域性,《学术月刊》2003.8,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4.2转载32,柳永宦迹游踪考述,《广州大学学报》2003.633,柳永都市风情词的历史价值与民俗价值,《暨南学报》2003.434,柳永《乐章集》与北宋东京民俗,《中山大学学报》2003.535,文学地域性研究的最新收获,《唐都学刊》2004.636,古代文学教学的目方的与法,《广州大学学报》2004.237,广州呼唤真正的心理咨询师,收入《广州发展研究》,广州出版社2004.638,心理咨询面临职业性尴尬,《南风窗》2004.8上半月39,浦江清先生的学术道路与词学交游,《广州大学学报》2005.840,浦江清先生的词学贡献,《清华大学学报》2006.1,《文摘报》2006.1.1摘要,《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6.2转载41,胡云翼先生的词学贡献,《文学遗产》2006.2,《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年鉴(2006年卷)转载42,古今流行歌曲的文学演变,章培恒主编《中国文学古今演变论集》,上海古籍出版2006.243,广东历代文学家的地理分布及其文化背景,《学术研究》2006.544,胡云翼词学思想的形成条件,《广州大学学报》2006.845,旅游景点和设施的命名问题,《生产力研究》2006.446,大学生自杀背后的文化根源,《广州日报》(理论版)2006.8.14,47,缪钺对王国维词学思想的继承与超越,《四川大学学报》2006.648,王国维的“境界说”与顾随的“高致说”,《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7.1,《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2007.2摘要49,忧患人生与潇洒人生----中国古代南北民歌比较研究之三,《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150,刘尧民先生的词学研究,《词学》第18辑(2007)51,唐圭璋对朱、况词学的继承与超越,《中国韵文学刊》2007.452,俞平伯与词的鉴赏之学,《长江学术》2007.253,中国历代流行歌曲的演变,《广州大学学报》2007.1154,詹安泰对常州派词学的继承与修正,《学术研究》2008.155,夏承焘的考据之学与批评之学,《浙江大学学报》2008.356,况周颐《蕙风词话》的得与失,《文艺研究》2008.557, 晚清四大家中的一个“另类”——郑文焯的词学主张,《苏州大学学报》2008.458,吴世昌先生的词学研究,《燕京学报》新第25辑59,冯沅君和她的词学研究,《广州大学学报》2008.1160,刘永济先生的词学研究,《词学》第20辑61,建设广州文学馆,展示广州软实力,《广州市第七届文化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集》2008.11,《广州日报》2008.11.2762,朱彊村标举吴梦窗,《中国韵文研究》2009.163,张国光先生学术研究之特点,《张国光先生纪念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64,朱彊村与20世纪词学史上的“梦窗热”,《学术月刊》2009.665,王国维《人间词话》的核心价值,《文艺研究》2009.10,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10年第3期转载66,胡适治词的目的、方法与贡献,《广州大学学报》2009.1167,“还原”与“发挥”——领略古典诗词的魅力,《师道》2010.368,论陈洵在桂派词学中的重要地位,《学术研究》2010.369,请不要误解“和谐”与“盛世”, 《粤海风》2010.370,从几组数据看广东在全国的文化地位,《南方日报》1010.10.1671,广东是少有的传统文化“绿州”,《广东省情内参》2010.1272,顾随先生和他的“高致说”,《燕京学报》新第29期(2010年下半年刊)73,中外学者谈气候与文学之关系,《广州大学学报》2010.1274,建立“广州文学馆”的意义与构想,《探求》2011.175,关于建立“岭南民间艺术传承基地”的构想,《从田野到讲坛》,广东经济出版社2011年版76,驳“广东文化沙漠说”,《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1.2777,二十世纪“南派词学”与“北派词学”素描,《中国韵文学刊》2011.278,龙榆生的词学主张与实践,《词学》第25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79,关于广东文化地位的指标阅读,《粤海风》,2011.280,建设与“文学史学”双峰并峙的“文学地理学”,《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4.1981,构建文学地理学“立体图景”,《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11.882,文学景观研究,《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283,“骏马秋风冀北”与“杏花春雨江南”——中国古代南北民歌比较研究之四,《广州大学学报》2011.1184,论岭南气候对文学创作的影响,《南国人文学刊》(澳门)2011年第2期85,白居易《琵琶行》中的败笔,《广州日报》2011年12月29日(国学版)86,今天的广州还是“花城”吗?《广州文艺》2012.187,建设与文学史学科双峰并峙的文学地理学科——文学地理学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江西社会科学》2012.188,广东文学景观研究,《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89,中国智库应超越“只谈经济”,《广州日报》2012年2月6日90,夏敬观先生的词与词学批评,《词学》第27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6月版91,登高知几重,太白连太乙——施议对教授访谈录,《文艺研究》2012年第7辑92,关于广州培育世界文化名城的研究报告,收入《广州蓝皮书——中国广州文化发展发展报告》(2012卷),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8月版93,世界文化名城的基本特色与广州的定位,收入《新型城市化发展高峰论坛文集》,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编印。94,气候与小说、戏剧人物之关系,《广州大学学报》2012年第10期95,理论品质的提升与理论体系的建构——文学地理学的几个理论问题,《学术月刊》2012年第10期96,岭南诗歌清淡风格与气候之关系,《学术研究》2012年第11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13年第3期全文转载97,朱敦儒在岭南的生活与创作,《词学》第28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12月版(第二作者)98,气候(物候)的差异性与文学的地域性,《浙江大学学报》2013年第3期99,《缪钺先生与曾大兴论词书》及有关说明,《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35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13年4月版100,气候(物候)与文学创作的触发机制——《文心雕龙》“应物斯感”新解,《文心雕龙研究》第10期,学苑出版社2013年版101,文学地理学的学科建设,《学术研究》2013年第8期

杜书瀛的主要论文

家乐福
崔述
走访昔阳,《汾水》1977年第1期悼何其芳,《四川文艺》1978年第1期生活·诗意·独创(何西来,田中木合著),美术,1977年5期解放思想 繁荣创作(何西来,田中木合著),社会科学战线,1978年4期重评《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何西来,田中木合著),文学评论1979年4期是“黑线专政”,还是红线主导?,文史哲 ,1978年 01期试谈形象思维——学习毛主席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一封信,中国戏剧 ,1978年 02期生活的教科书——评刘心武同志的短篇小说,社会科学战线 ,1979年 01期艺术典型与“多数”、“主流”及其他,文学评论 ,1980年 01期李渔论戏剧导演,文艺研究 ,1980年 04期质朴·简炼——漫谈《小镇上的将军》的艺术特色,语文教学通讯 ,1980年 07期艺术特性三题,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1年 03期党性原则与艺术规律——重新学习列宁《党的组织和党的文学》,文学评论 ,1981年 05期论艺术的对象,文史哲 1981年 06期艺术形象(续),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1982年 1期艺术典型的真实性、哲理性和倾向性,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1982年 01期艺术形象,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2年2期坚持毛泽东同志的文艺思想的科学原则,文学评论1982年3期艺术形象的真实性与倾向性,学习与探索,1982年04期社会主义文学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文学评论 , 1982年 06期论艺术对象问题,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3年 03期李渔生平思想概观,文史哲 , 1983年 06期说“朦胧”,文学评论 , 1983年 06期青云谱记——访八大山人纪念馆,《星火》1983年第5期欣赏对象与欣赏主体的矛盾关系考察——兼谈艺术欣赏的特质,学术研究 ,1984年 03期何其芳的“创作冲动”说,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84年 04期美学的对象和任务,当代文坛 ,1984年 08期艺术的欣赏和批评,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85年 02期文学——《中国大百科全书》条目之一,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86年 01期创作主体与创作客体——《文学创作美学纲要》片断,社会科学辑刊 , 1986年 02期论艺术表现的技巧,云南社会科学 ,1985年 03期要勇于探索,当代电影 ,1985年 03期关于艺术典型问题,贵州社会科学 , 1985年 03期谈谈艺术典型化的规律,文艺评论 ,1985年 04期艺术认识的个性和社会性,学习与探索 ,1985年 06期文学作品的生成——《文学创作美学纲要》片断,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86年 04期美的本质及美的弗晰性,山东社会科学 ,1987年 02期文艺与审美及其他——关于文艺观念的一些思考,学习与探索 ,1987年 02期创作美学引论,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1987年 02期论审美活动,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87年 04期论创作客体,云南社会科学 , 1987年 05期关于艺术理论问题的思考,文艺争鸣 , 1987年 05期两个“尺度”与文学创作——创作主体与创作客体的功能,文学评论 ,1987年 05期文学意象,学术研究 ,1987年 05期论文学创作的主体——作家,浙江学刊 ,1987年 06期创作与接受,当代文坛 , 1987年 06期文学物象,文艺研究 ,1987年 06期关于“天才”的思考,贵州社会科学 , 1987年 08期论技巧,文艺理论研究 , 1988年 01期文学创作的审美社会学(上)——社会环境与文学创作,社会科学战线 ,1988年 01期文学创作的审美社会学(下)——社会环境与文学创作,社会科学战线 ,1988年 02期论文学创作对社会环境的影响,齐鲁学刊 ,1988年 02期艺术生命的孕育,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89年 01期关于人类本体论哲学,云南社会科学 ,1989年 02期论人类本体论文艺美学,文艺理论研究 ,1989年 03期再论人类本体论美学,文艺理论研究 , 1989年 05期艺术美的创造,广西社会科学,1989年6期技术美的构成因素,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4期论人类活动的基本类型——为审美-艺术活动定位,文艺理论研究 , 1991年 01期文艺创作作为审美价值的生产活动,河北学刊 , 1992年 02期仪容美学,文艺研究1991年3期论文艺理论家何其芳,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2期文艺创作中的美学辩证法,社会科学战线,1992年3期文艺理论的生命也在于创造——评刘烜的《文艺创造心理学》,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2年 04期九十年代:建设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文艺学,文艺理论研究 ,1992年 04期审美价值生产的基本类型,文艺研究 ,1992年 06期文学语言:遵循规范与突破规范,语文建设,1992年7期生态技术美学的对象和任务,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1期生态技术美的本质,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4期以热心肠坐冷板凳——谈治学精神,《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4年05期颓落与拯救──论当代中国文学的道德风貌与文学家的人格建设,文学评论 , 1994年 05期世纪之交感言——文艺理论从哪里突破?《小说评论》1995年01期高山流水文艺书简,《太原日报》1995年4月至6月谈“做学问”——论学书简,《学习与探索》1995年05期理想和英雄──“北戴河对话录”之一,当代作家评论 , 1995年 06期市场经济与文学艺术和精神文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人文状况,《文艺争鸣》1995年06期天和人和国和家和,《山西发展导报》1995年12月16日面对传统:继承与超越,《山东文学》1996年01期论人类活动的基本类型,《淄博学院学报》1996年01期“文艺与消闲”专栏──主持人的话,《文艺争鸣》1996年02期消闲与文化和审美,《文艺争鸣》1996年03期消闲文化漫议,《海南师范学院学报》1996年04期市场经济的文化效应和民间空间(一),《改革》1996年01期市场经济的文化效应和民间空间(二),《改革》1996年02期市场经济的文化效应和民间空间(三),《改革》1996年03期东方诗学与东方批评——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文艺学的对话,《学术研究》1996年06期多元与兼容,《文艺争鸣》1996年06期李渔的戏剧美学引言,《淄博学院学报》1997年01期文艺学研究的一次盛会——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研讨会“跋”,《淄博学院学报》1997年02期从现代文艺学建设谈到百年学术史研究,《扬州大学学报》1997年02期《闲情偶寄》评点,淄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98年 01期提高娱乐的文化和审美含量,《江南论坛》1998年01期《闲情偶寄》评点(四),《广西师院学报》1998年01期“20世纪文艺学学术史”杂议,《淮阴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01期再读李渔——《闲情偶寄》评点本序,《扬州大学学报》1998年01期建立古代文学理论体系的基石──评《中古文学理论范畴》,《中国图书评论》1998年01期《闲情偶寄》评点之九,《浙江大学学报》1998年02期走向对话的时代——新时期文艺学20年学术历程,《淄博学院学报》1998年04期李渔论“修容”,《中国文化研究》1998年04期读《闲情偶寄》札记,《学习与探索》1998年04期新时期文艺学反思录,《文学评论》1998年05期关于园林美——《闲情偶寄》评点(十),《河北学刊》1998年06期大印象:反正·反思·反叛──二十年(1978-1998)文艺学美学历程,《昌潍师专学报 》1998年06期反正-反思-反叛——二十年文艺学美学历程,南方文坛 , 1998年 06期拨乱反正,“正”在哪里?──新时期文艺学20年的反思之一,《文艺争鸣》1998年06期《闲情偶寄》的女性审美观,《思想战线》1999年01期内转与外突——新时期文艺学再反思,《文学评论》1999年01期读《闲情偶寄》札记(二),《淮阴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01期“方法论”热──新时期文艺学的反思之一,《文艺争鸣》1999年01期新时期文学和道德,《郑州大学学报》1999年01期新时期文艺学反思二题,《山东理工大学学报》1999年02期新启蒙:理性精神下的文论话语,《文艺理论研究》1999年04期从“认识文论”走向“审美文论”,《学习与探索》1999年06期研究“中国20世纪文艺学学术史”的意义,《扬州大学学报》2000年01期学术本位的回归,《文史哲》2000年01期关于文学本体论的思考,《江海学刊》2000年01期对中国文艺学学术史的百年回顾与反思,《甘肃社会科学》2000年02期形象思维是不是“思维”?,《社会科学战线》2000年03期文艺与政治——为文艺正名,《淄博学院学报》2000年03期百年文论的启示,《文艺理论研究》2000年04期追索中国文艺学学术研究的百年行程,《社会科学辑刊》2000年05期文学主体论的超越和局限,《文艺研究》2001年01期人物掠影,《小说评论》2001年第2期兴奋与感慨——《新时期文艺学反思录》后记,《小说评论》2001年02期学术范型的转换——关于百年美学和文论的断想,《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04期美学研究期盼超越——评《西方美学论稿》,《山东社会科学》2001年05起访爱丁堡,《山东文学》2001年06期在全球化浪潮前面——关于艺术与美学处境的断想,《文艺争鸣》2001年06期文化的全球化与民族性问题,民族艺术研究 , 2002年 03期文艺美学诞生在中国,《求索》2002年03期文艺美学的教父,《南方文坛》2002年05期论文艺美学的产生,《潍坊学院学报》2003年03期文艺美学产生的时代必然性,《民族艺术研究》2003年04期文艺美学:内在根据与学术理路,《理论与创作》2003年04期关于价值美学,《郑州大学学报》2003年05期全球化语境下的审美、艺术、美学新转向,《河北学刊》2003年06期文艺美学:现状与未来,《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7期价值与审美,《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01期审美价值的消费和评价,《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02期后现代:生活与艺术合一了吗——我的回答是否定的,《汕头大学学报》2004年03期艺术生活的特异化,《深圳大学学报》2004年06期艺术与生活:并未合一,《人文杂志》2004年06期文艺学向何处去,《文艺争鸣》2004年06期大舅撑起我的天,《北京文学》2004年07期对中国20世纪文论和美学的回顾与反思,《南都学坛》2005年01期爸爸,《青年记者》2005年01期我所知道的蔡仪先生,《新文学史料》2005年01期多面蔡仪——纪念蔡仪先生百年诞辰,《学术界》2005年01期关于滑稽和笑的思考,《汕头大学学报》2005年02期从《共产党宣言》谈到文化艺术的全球化与民族性问题,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5年 02期生活的变异,《社会科学战线》2005年04期自述:我这一辈子,《社会科学战线》2005年04期再说全球化,《学习与探索》2005年05期反思百年文论——中国20世纪文艺学学术史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5年06期为了人民的利益和欢乐,《粤海风》2006年01期文学真的会消亡吗——在中山大学的讲演,《南都学坛》2006年01期中国古典美学的典型理论——中国和西方典型理论的对比,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 , 2006年 02期人是自然,又非自然——人学问题札记,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6年 02期谈艺术欣赏,《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03期价值美学札记,《清华大学学报》2006年03期审美:以情感为中心,《理论与创作》2006年04期论建立新的文艺美学,南都学坛 , 2006年 04期玉米宫殿,山花 , 2006年 08期电子媒介时代及其对文学理论的影响,《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10月18日

王能宪的主要论文

梵谷传
何可易邪
汉字与汉字文化圈 王能宪 【报纸】光明日报 2011-01-17面向人间的佛教 王能宪 【报纸】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0-10-19台湾文化服务这样走入百姓家 王能宪 【报纸】中国文化报 2010-10-16牢记学术使命 推动曲艺传承 王能宪 【报纸】中国文化报 2009-11-04文化繁荣与文化立法 王能宪 【报纸】学习时报 2009-10-26回归传统文化 王能宪 【报纸】中国文化报 2009-07-03汉字的魅力——评八集人文纪录片《汉字五千年》 王能宪 【期刊】艺术评论 2009-06-15自由创造是文学艺术的本质要求——关于重提“创作自由” 王能宪 【期刊】粤海风 2009-05-15汉字属于全人类 王能宪 【报纸】中国文化报 2009-03-25自由创造是文学艺术的本质要求——论“创作自由” 王能宪 【期刊】文化艺术研究 2009-01-18回顾与展望:与时代同行 王能宪 【期刊】文艺理论与批评 2009-01-15在《贺敬之研究文选》出版座谈会上的讲话 王能宪 【期刊】文艺理论与批评 2008-12-15文化的自觉和主动是对国际局势的准确把握和战略抉择 王能宪 【期刊】艺术评论 2008-07-15关于我国文化事业的性质、功能、分类及其发展战略的思考 王能宪 【期刊】文艺理论与批评 2007-05-24和谐的意蕴:从“和而不同”到“世界大同” 王能宪 【期刊】文艺研究 2007-02-10在从政与为学之间——《文化建设论——王能宪演讲集》跋 王能宪 【期刊】文艺理论与批评 2006-09-24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灵魂 王能宪 【期刊】粤海风 2005-02-15文化:有待投入的产业 王能宪 【期刊】粤海风 2004-10-15文化与全球化 王能宪 【期刊】粤海风 2003-07-15书生本色 王能宪 【期刊】粤海风 2003-04-15欧洲教堂中的文化内涵 王能宪 【期刊】粤海风 2002-06-15今日的卢浮宫博物馆 王能宪 【报纸】中国文化报 2001-09-07繁荣文化事业需要政府支持 发展文化产业不能离开市场 王能宪 【报纸】中国文化报 2001-02-28区分三类文化 王能宪 【期刊】中国改革 2000-05-13我敬仰的三位老师 王能宪 【期刊】粤海风 2000-03-31重谱新声诵名篇——听唐宋名篇音乐朗诵会有感 王能宪 【期刊】群言 1999-06-07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论纲 王能宪 【期刊】文艺研究 1999-03-20谈谈艺德建设及对演艺人员的管理 康式昭; 王能宪 【期刊】求是 1995-12-15社会发展需要外来文化 王能宪 【期刊】开放时代 1994-02-15第一等的学术——《国学研究》第一卷读后感言 王能宪 【期刊】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3-12-27婆心救世 曲笔为文——《聊斋志异》因果报应问题辨正 王能宪 【期刊】江西师范大学学报 1987-04-02文化与全球化 王能宪 【报纸】中国文化报 2003-05-10感悟越南音乐 王能宪 【报纸】光明日报 2003-03-19原创性文化是文化产业的动力和源泉 王能宪 【报纸】光明日报 2004-09-01为建构“景德镇学” 王能宪 【报纸】光明日报 2005-07-21和谐社会的三大要素 王能宪 【报纸】中国文化报 2006-12-02埃及国家博物馆一瞥 王能宪 【报纸】中国文物报 2007-05-18文化大融合的地方——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印象 王能宪 【报纸】中国文物报 2007-05-25商务文化建设应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 王能宪 【报纸】国际商报 2006-11-17埃及国家博物馆一瞥 王能宪 【报纸】中国文化报 2007-12-13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体现科学发展战略 王能宪 【报纸】光明日报 2008-01-18传统关乎未来 王能宪 【报纸】中国文化报 2008-02-16自由创造是文学艺术的本质要求 王能宪 【报纸】中国艺术报 2008-10-24洞悉潮流 赢取主动 王能宪 【报纸】中国文化报 2008-11-29回顾历史 谋划未来 王能宪 【报纸】中国文化报 2008-12-13

聂伟的学术论文

周緤
奚之
1.《从“戏台”到“站台”——读取中国第五代、第六代电影叙事差异的视点之一》《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中国高教影视学会论文奖;并以《在代际的天空下——中国第五代与第六代电影美学比较分析》名称发表于《世纪中国》网站2005年5月20日,亦入选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论文”网络文库;2.《娄烨论:新生代电影与当代都市的文化表达》,《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影视艺术》2005年第7期全文转载,《世纪中国》网站2005年10月14日;3.《SMHM:新生代影像传播的文化模式分析》,《文艺研究》2006年第1期,《世纪中国》网站2006年3月17日转载;4.《当代都市电影与民间欲望漂流:王小帅论》,《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世纪中国》网站2006年3月3日;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影视艺术》200年第7期全文转载;5.《新生代影像传播出路何在》,《中国艺术报》2005年6月17日;6.《百年中国电影的五幅面孔》,《上海艺术家》,2005年第3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影视艺术》2005年第10期全文转载,《世纪中国》网站2005年11月15日;7.《战争意识形态笼罩下的城市感性》,《当代电影》2005年第6期,《世纪中国》网站2005年12月16日,亦入选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论文”网络文库;8.《贾樟柯:让记忆有迹可寻》,《新民周刊》2005年第15期,《世纪中国》网站2005年6月10日;9.《世界性因素·细节现实主义·饥饿的象征:重读《万家灯火》的几个节点》,《当代电影》2005年第3期,《世纪中国》网站2005年11月15日;10.《假如我是贾樟柯》,《每日商报》2005年4月8日,《世纪中国》网站2005年4月15日;11.《全球化语境下的“后东方”电影》,《当代电影》2005年第2期,《世纪中国》网站2005年6月24日;12.《影像“原乡”与民间化叙事》,《莽原》2004年第3期;13.《海派电视与文化现代性》,《电视艺术》2003年第6期;14.《都市民间与当代叙事的现代性》,《江苏社会科学》2004年第5期;15.《亦“热”亦“冷”话“韩流”》,《中国艺术报》,2005年5月20日;16.《都市现代性的温情救赎》,《当代电影》2006年第1期;17.《却话巴山夜雨事》,《当代电影》2006年第3期;18.《反思电影与文学的关联》,《人民日报》·《文艺评论》版2004.11.2;19.《在精神局限与人文良知中生存真相》,杭州师范学院2003年第4期;20.《<盲井>:人心的盲井有多深》,《新民周刊》2004年第2期;21.《发掘经典的“今点”意义》,《语文学习》,2005年第6期;22.《世界之“眼”——写在世界电视诞生80周年之际》,《新民周刊》2005年40期;23.《韩剧热播的理性之辨》,《文汇报》2005年10月22日;24.《世界·亚洲·中国——电影美学的反思与建构》,《电影新作》2005年第4期;25.《芥末给我带来了好运气——走近电影大师沃尔克·施隆多夫》,《新民周刊》2005年25期,《世纪中国》网站2005年9月23日;26.《电影美学向何处去》,《当代电影》2004年第5期;27.《面向“第三世界”的影像地图》,《电影新作》2007年第4期;28.《影像城市与历史感性——返回上海电影记忆的方式之一》,《电影评介》2007年第16期;29. 《不断重临的产业起点》,《电影评介》2006年第14期;30. 《关于电影配额制度的访谈》,《电影评介》2006年第14期;31. 《重绘中国电影与好莱坞的文化地形图》,《当代电影》2006年第5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影视艺术》2006年第12期全文复印;32. 《从“后<黄土地>”到“后贾樟柯”时代——第六代电影美学与产业发展略论》,《上海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2007年第1期收录;33. 《从银幕配额制看韩国电影的发展》,《世界电影之窗》,2007年第5期;34. 《我们需要怎样的“大片”——<满城尽带黄金甲>的冷思考》,《文汇报》2006年12月26日;35. 《将电视真人秀推向文化创意秀——国内真人秀产业发展之管窥》,《南方电视学刊》,2007年第2期;36. 《动漫黄金季节背后的忧思》,《文汇报》2007年8月10日;37. 《揭开蒙娜丽莎的面纱》,《中华读书报》2006年4月19日;38.《再见美国派,再见毕业生》,《中华读书报》2007年7月18日;39. 《后殖民语境中的文本救赎》,《香港电影双周刊》2006年第714期40. 《好莱坞潜规则》,《中华读书报》2006年6月21日41. 《启动泛亚电影共同体》,《文汇报》2006年11月5日42. 《不动声色的冷静背后——评电影 <三峡好人>》,2006年12月9日43. 《韩国电影二○○六:十字路口起点隐现——银幕配额削减前后韩国影业观察》,《文汇报》2006年11月26日44. 《大片神话何以为继——“黄金甲”现象引发的思考》,《中国艺术报》2007年1月23日45. 《寻找类型创新的黄金分割点》,《文汇报》2007年8月25日46.《暧昧而游移的“无用”》,《文汇报》2007年10月27日47.《国产动漫亟待破“门”而出》,《解放日报》2007年6月29日48.《好莱坞盲点之外的全球影像扫描》,《当代电影》2007年第6期49.《文学都市与影像民间》(专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50.《文化解禁与新生代电影的多重转向》,《杭州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51.《钟惦棐西部电影美学思想的当下阐释》,《西北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52.《电影写实美学的当代反思与“在地”诉求》,《上海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影视艺术》2009年第2期全文复印53.《华语电影文化、美学与工业的跨地域理论思考》,《电影艺术》2008年第5期54.《历史“乌托邦”,现实“异托邦”——新时期以来中国电影文化生态考察视点之一》,《当代电影》2008年第12期55.《世界之“眼”与电视之辩》,《电影评介》2008年第1期56.《被广告绑架的叙事——谈<非常勿扰>》,《解放日报》2008年12月29日57.《泛亚视域中的家国模式与离散叙事》,《杭州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58.《“后新生代”力量助推新电影节》,《电影新作》2009年第1期59.《当西方遇见东方:奥斯卡的途中转身》,《文汇报》2009年2月24日60.《想象的“本邦”与“看不见”的都市——新世纪以来上海电影叙事的空间转向》,《当代电影》2009年第6期61.《“中间”,当仁不让的“中坚”》,《文汇报》2009年8月6日62.《中国性与泛亚性》,《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10月27日63.《通俗现代性、想象中国与跨文化阐释》,《电影新作》2009年第5期64.《从华语、泛亚到欧美:中国电影产业海外市场拓展的“三级跳”》,《艺术交流》2009年第2期65.《低成本的“笑”与喜剧电影的“嬉具”现实》,《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66.《且取“旧”绿换“新”蓝:话语围城中的“上海手印”》,《艺术评论》2010年第3期67.《“经典”之后:视觉奇观与后“P2P”时代的电影生态》,《杭州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影视艺术》2010年第12期全文转载68.《走得出的唐山,走不出的余震》,《文汇报》2010年7月31日69.《新版<红楼梦>的当代审美情怀》,《中国文化报》2010年9月15日70.《新潮流电影的“天卦”与梦话——关于电影<盗梦空间>》,《解放日报》2010年9月16日71.《当代韩国宗教题材电影的主题学分析》,《上海大学学报》2010年第6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影视艺术》2011年第2期全文转载72.《打造一套喜剧大片的标准件——关于<让子弹飞>》,《解放日报》2010年12月15日73.《“假领子”、底层奇观与大银幕生产——近年来第六代电影创作的几个侧面》,《南方文坛》 2011年第1期74.《寻找票房与口碑的平衡点—2010年贺岁档观察》,《中国艺术报》2011年1月21日75.《电影批评空间的拓展与媒体化生存》,《当代电影》2011年第2期76.《“穿越”,多少恶搞假汝之名而行》,《文汇报》2011年4月12日77.《从上海展示到上海创意——“后世博”时代上海影视文化产业的转型与升级 》,《艺术百家》2011年第2期78.《中产幻象、叙事黑洞与意识混茫》,《当代电影》2011年第6期79.《从视觉展场到创意驱动》,《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7月7 日80.《面朝银幕,背对观众——新生代电影创作的三次转型》,《解放日报》2011年8月29日81.《2010中国电影艺术与产业生态备忘》,《电影新作》2011年第1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影视艺术》2011年第8期全文转载82.《构建华语电影研究共同体》,《电影艺术》2011年第4期83.《新生代,新十年:市场探索、类型化实践与明星策略》,《杭州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3期84.《技术新颖 情怀缺失——“丁丁”梦碎记》,《解放日报》2011年12月12日85.《让市场真正成为繁荣中国电影产业的决定性力量》,《电影艺术》2012年第1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影视艺术》2012年第4期全文转载86.《微时代·微电影·微现实》,《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1月11日87.《构建过渡性市场:中国主流电影泛亚区域产业推广策略刍议》,《东岳论丛》2012年第1期88.《一个概念的熵变:“第六代”电影的生成、转型与耗散》,《文艺研究》2012年第2期89.《“中产”市场、品牌策略与明星类型》,《中国艺术报》2012年2月27日90.《务实知识分子的“导演力”》,《当代电影》2012年第3期91.《“原生态”叙事三辨》,《中国民族》2012年第3期92.《新媒体时代青年影像工作者的双重写实》,《电影新作》2012年第3期93.《微电影:演变、机遇与挑战》,《上海大学学报》2012年第4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影视艺术》2013年第1期全文转载94.《“搜索”网络正义:以电影之名?》,《当代电影》2012年第8期95.《媒体自律与人文关怀》,《解放日报》2012年8月4日96.《收视率:“无间道”还能玩多久》,《文汇报》2012年8月13日97.《后“协议”时代中国电影的“产业自救”》,《艺术评论》2012年第9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影视艺术》2012年第12期全文转载98.《上海创意·中国故事·亚洲叙述》,《文学报》2012年9月20日99.《两岸电影合拍:产业竞合与文化交往》,《电影新作》2012年第6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影视艺术》2013年第2期全文转载100.《新媒体,“微托邦”:崛起于网络的“青年中国”影像》,《当代电影》2012年第12期101.《电视剧主流叙事的新尝试》,《文汇报》2012年12月6日102.《类型试错与艺术“夹带”:试论新生代导演创作转型之困》,《艺术百家》2013年第1期103.《2012年中国电影艺术与产业生态备忘》,《电影新作》2013年第1期104.《新世纪上海电影院空间布局与发展》,《电影新作》2013年第2期105.《亚洲之窗,好莱坞之桥?——2012年韩国电影产业发展状况》,《当代电影》2013年第5期106.《奇观化,模式化,陌生化,平面化,空心化——新世纪以来原生态少数民族电影的创作问题与症结分析》,《艺术评论》2013年第5期107.《青春“初老症”与青年资本暴利——<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票房神话的时代精神动因》,《当代电影》2013年第7期108.《寻求“流动性”:新世纪内地与香港合拍片的现状与未来》,《电影艺术》2013年第7期109.《“骑墙者”的隐喻:华语青春片的“胖子”群像分析》,《电影新作》2013年第7期110.《青春资本化的暴利狂飙》,《解放日报》2013年5月17日111.《新媒体语境下国产穿越剧的重生与重复》,《南方文坛》2013年第4期上海大学影视学院上海市延长路149号308信箱 邮编:200072邮编:200072Postal Address:POB.308, 149 Yan Chang Road,Shanghai UniversityShanghai, 200072P. R.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