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什么是问题研究

匡坐而弦
圣传
1、汉字不解释2、短语指将以把事物搞明白为目的的行为。3、问题研究也讲究“知己知彼”首先,你研究的是一个什么问题其次,可能得到的结果有哪些。希望得到的结果是什么。参考文献的收集!研究时:影响结果的因素有哪些,都是对结果怎样影响的。哪些是阻碍得到希望结果的因素,哪些对得到希望的结果有帮助。怎样开展了解这些因素之间关系,需要什么数据,如何得到这些数据。处理这些数据的方法,最科学的是哪种。自我理解,我就是这么做的。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研究问题怎么写?

吉祥止止
菅野
开题报告的基本内容及其顺序:论文的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概况;论文拟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论文拟撰写的主要内容(提纲);论文计划进度;其它。其中的核心内容是“论文拟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在撰写时可以先写这一部分,以此为基础撰写其他部分。具体要求如下:1、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明确提出论文所要解决的具体学术问题,也就是论文拟定的创新点。观点或方法正是需要通过论文研究撰写所要论证的核心内容,提出和论证它是论文的目的和任务,因而并不是定论,研究中可能推翻,也可能得不出结果。开题报告的目的就是要请专家帮助判断你所提出的问题是否值得研究,你准备论证的观点方法是否能够研究出来。一般提出3或4个问题,可以是一个大问题下的几个子问题,也可以是几个并行的相关问题。2、国内外研究现状只简单评述与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密切相关的前沿文献,其他相关文献评述则在文献综述中评述。基于“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提出,允许有部分内容重复。3、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简单阐述如果解决上述问题在学术上的推进或作用。基于“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提出,允许有所重复。4、论文研究主要内容初步提出整个论文的写作大纲或内容结构。由此更能理解“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不同于论文主要内容,而是论文的目的与核心。扩展资料:围绕研究的课题来写啊结合研究对象的历史、现状、展望、特征、功用等总结出研究的必要性。全面深入地进行市场分析、预测。调查和预测拟建项目产品国内、国际市场的供需情况和销售价格;研究产品的目标市场,分析市场占有率;研究确定市场,主要是产品竞争对手和自身竞争力的优势、劣势,以及产品的营销策略,并研究确定主要市场风险和风险程度。以地貌学的研究手段而言,研究初期受到客观条件和认识水平的限制,研究多停留在描述性的感知认识上,但这些通过地貌考察得到的结论可为定量方法提供理论指导。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研究方法

力学问题研究

奚之
禽兽成群
首先,一个物体受力是不一定需要和施力物体接触的。因为处在“场”中而受力的情况就不需要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接触。比如处在引力场中的物体会受到引力,在磁场中的物体会受到磁力等。再来,匀速直线运动在经典力学中应该要看做一种状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和静止状态都是“状态”,状态是不需要力来维持的(就好像要保持物体的颜色是不需要加颜料的)。力所能做的是改变状态,比如加速减速。我们日常生活中看到手离开车后,车就慢慢停下来了,其实是因为车与地面接触,地面有摩擦力作用于车上,在不断改变车的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让车减速)。而惯性只是用来形容物体保持一种状态的能力大小的。比如说一辆车惯性大,是指这辆车更容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需要更大的力或者更长的时间才能显著改善这种状态。

存在问题及研究思路、研究内容

掠骨者
机械姬
1.3.1 存在的主要问题(1)呷村矿床模型问题矿床发现之初,学者们认为呷村矿床具有“下筒上层”的结构模式和“下黄上黑”的金属分带模式,与其他典型的VMS型矿床类似(傅德明等,1996;侯增谦,1991),但后来又发现矿床下部的脉状-网脉状矿体不是呈筒状或漏斗状垂直于上部的层状块状矿体,而是呈似层状近于平行展布,与上部块状矿体呈整合或似整合产出,又提出 了“层状矿席+层控网脉状矿带式”的矿床模型(侯增谦等,2001)。大多数研究者都认为,呷村VMS型矿床喷流沉积的矿体在岛弧裂解阶段形成之后,与围岩地层一起经历了燕山期弧-陆碰撞和喜马拉雅期陆内走滑作用。这两个成矿后的构造演化阶段,必然对矿床地层和矿体发生改造,形成强烈的紧闭褶皱和大量的逆冲断层和韧性剪切带,导致岩层和矿体的重叠或缺失,从而改变矿床的结构模式和蚀变矿化模式(鲁婷等,2008)。如果不能充分认识后期构造对矿床的改造,则难以建立符合客观实际的矿床模型,也难以正确指导矿山深部和外围的找矿工作。(2)含矿层位对比问题即有热矿区含矿层位与呷村矿床含矿层位是否属于同一层位。由于有热矿区目前发现的矿体与岩石组合与呷村矿床有一定的差别,因此关于呷村矿床含矿火山岩系是否南延到有热矿区存在较大的争论。生产勘查单位(108地质队,1984;403地质队,1993,2010)认为,呷村-有热同处呷村复式倒转背斜内,呷村含矿火山沉积岩系向南延至有热矿区,有热与呷村为同一含矿岩系。张文宽等(1994)曾认为,“从成矿有利度等值线趋势看,在第19线以南深部可能存在呷村矿床的第2个成矿中心。若是如此,呷村矿床储量再翻番是有可能的”。但曹新志(2009)持不同看法,认为有热含矿层位与呷村含矿层位不属同一层位,有热含矿岩系位于呷村含矿岩系之上,是呷村矿床东侧第Ⅶ含矿沉积韵律单元的南延。(3)含矿带对比问题即有热矿区目前已发现的块状矿体是否可与呷村矿床东矿带富矿体对比的问题。生产勘查单位(108地质队,2010)笼统认为,有热已发现的矿体就是呷村矿体的南延,特别是发现了块状黄铁矿矿体,虽然银铜品位很低,仍认为可与呷村矿床的块状矿体对比。侯增谦等(2001)曾对呷村矿床东矿带进行过详细的观察和描述,并建立了东矿带块状矿体的精细结构柱状图,但未对中矿带和西矿带进行对比研究。有热已知矿体除部分为块状“黄矿”矿石外,大多为脉状-网脉状铅锌矿石,缺乏重晶石岩和硅质岩等喷气-化学沉积岩,缺乏银铜工业矿体,与呷村矿床东矿带难以直接对比。因此,在前人工作基础上,补充呷村矿床中矿带和西矿带的精细结构研究,再将有热矿体结构模型与呷村矿床各矿带进行对比,是评估有热矿区找矿潜力的关键所在。(4)构造问题作为一个产于火山-沉积断陷盆地内的VMS型矿床,呷村矿床的形成和展布受控于盆地构造及其影响的沉积相,特别是南北向断层与东西向断层的交汇部位,有可能控制了热水喷口位置,从而影响矿体厚度和品位。因此,查明南北向和东西向同生断层的位置、性质及其分布规律,对成矿预测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呷村矿床形成之后,经历了印支运动以来的俯冲、碰撞造山和陆内构造变形作用,导致矿区火山-沉积地层发生强烈的褶皱和断裂作用,使近于水平的岩层和矿体变成近于直立,后期变形变质作用生成的片理、劈理与层理不易区分,故前人对矿区总体构造样式一直存在着不同的认识和争议,主要有复杂褶皱(徐明基等,1989)、单斜构造(403地质队,1993)、楔冲构造(曹新志,2009)、构造“重构”(鲁婷等,2008)等观点。因此,查明矿区总体构造样式,确定矿区是否为一倒转地层,确认是否存在韧性剪切带,其对矿床结构和蚀变矿化分带是否形成构造“重构”等问题,是本次研究的一个重点问题。只有在正确甄别和恢复各矿化体的初始空间位置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获得更符合客观实际的矿床模型。(5)找矿方向和隐伏矿定位预测问题有热矿区是否具有寻找富矿体的找矿潜力?如果有,则下一步的找矿方向在哪里?如何确定隐伏富矿体的空间位置?这是本次研究需要回答的最终问题。有热矿区的找矿工作已进行多年,虽有一定的进展,但找矿突破不大。按原有的找矿思路,肯定是难以突破,必须创新成矿理论,采用多元信息找矿模型,才能另辟蹊径,取得找矿成果的新突破。1.3.2 研究思路本次工作以VMS型矿床模型和构造解析的理论方法为指导,野外与室内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以大比例尺地质图修编和构造解析、坑道和钻孔综合修编为手段,在详细解剖呷村超大型银多金属矿床的基础上,按比较矿床学的思维,将重点放在有热矿区,对呷村-有热矿区进行详细的地层对比、火山喷发旋回划分、矿体特征、矿化结构和蚀变分带研究、含矿层位和含矿带精细结构研究、矿田构造解析、流体包裹体和稳定同位素分析、岩石地球化学测量、前人物探成果再解译等工作,其目的:一是在构造解析的基础上重建矿床模型;二是在精细结构对比的基础上确定呷村-有热矿区含矿层位和含矿带的对比问题;三是综合地物化资料,确定找矿方向,对隐伏矿体进行定位预测。1.3.3 研究内容(1)矿床构造解析和矿床模型重建对呷村-有热矿区进行详细的构造解析,通过对矿区褶皱、断裂、劈理、节理等各种面状构造和线状构造的研究,确定矿床总体构造样式,大致反演矿床构造演化史。重点查明逆冲断层和韧性剪切带对地层和矿体的改造,明确岩层和矿体是否以构造岩片形式产出。在此基础上,正确甄别和恢复各矿化体的初始空间位置,重建矿床的矿化分带和蚀变分带的矿床模型。重点研究东西向断层的几何学特征,判别断层运动方向、位移量等运动学特征。最终确定断层位置、性质,以及对沉积相、含矿层位和矿体的控制和改造。查明南北向同生断层的位置、性质,及其与矿体厚度和品位的关系,确定同生断层中热水喷口位置及其分布规律,为找矿靶区的确定提供资料。(2)含矿层位的划分和对比通过详细的剖面测制和填图,确定呷村-有热矿区的岩性组合和变化特征,合理划分地层单元。在此基础上,对呷村-有热矿区含矿层位进行进一步的细分和研究,划分火山喷发韵律,查明各韵律的厚度、岩性组合、岩相及空间变化特征,蚀变和矿化结构分带特征,建立呷村-有热矿区含矿层位柱状对比图,最终确定呷村含矿火山岩系是否向南延伸至有热矿区。(3)含矿带精细结构的划分和对比通过坑道和钻孔编录,对呷村矿床各矿带及有热矿区目前已发现的矿体进行精细结构划分,确定各个矿带的岩石组合、蚀变和矿化特征、结构特点。重点解决有热矿区已知矿带是否存在下部为脉状-网脉状矿体,上部为块状矿体的微“双层”结构特征,查明有热矿体上部流纹质火山岩的顶部是否存在喷气-化学沉积岩。建立呷村-有热矿区含矿带精细结构柱状对比图,最终确定有热矿区已知矿体与呷村矿床各矿带的对比问题。(4)成矿流体物理化学特征和同位素特征对比研究通过对呷村-有热矿区主成矿期石英流体包裹体进行显微测温、显微激光拉曼光谱测定,以及石英H、O同位素和硫化物S同位素分析,示踪成矿流体和成矿物质来源,探讨成矿机制,加深对VMS型矿床成矿流体系统的认识。同时,从成矿流体地球化学和成矿机制的角度进一步将有热矿体与呷村矿床各矿带对比。(5)呷村矿床南部矿体空间形态研究对呷村矿床南部7~11线间进行详细的坑道编录,查明矿化体和标志层在走向上和倾向上的空间变化特征,编制重晶石岩层厚度等值线图、矿体厚度和品位等值线图,确定岩相空间变化规律,恢复卤水池的空间形态和侧伏方向,从而推测矿体的侧伏方向,为找矿靶区的确定和矿山下一步的坑道开拓以及边部探矿工程设计提供依据。(6)岩石地球化学研究以已知的呷村矿床为参考,对有热矿区各勘探线进行系统的原生晕地球化学测量,运用数理统计学和计算机技术,编绘地球化学异常图,研究矿床地球化学异常几何特征、矿化元素含量、元素比值垂向变化特征,从岩石地球化学的角度确定呷村-有热矿区的对比问题。确定呷村矿床是否存在隐伏矿化体的前缘晕(或边缘晕),建立隐伏矿原生晕的判别标志,确定有热矿区是否存在东部矿带的前缘晕特征,最终对可能的隐伏含矿地段进行靶区预测。(7)前人地球物理资料的重新解译以上述新获得的地层、岩浆岩、构造、矿体等地质资料为基础,重新对前人物探成果资料进行再解译,验证地质推论是否与物探异常相吻合,在此基础上圈定找矿靶区。(8)找矿方向和隐伏矿定位预测以矿床模型为指导,在含矿层位和含矿带精细研究以及成矿流体物理化学条件研究基础上,定性判别有热矿区是否存在隐伏的东部矿带,确定找矿方向。通过研究卤水池和矿体的空间形态变化特征,结合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勘查资料,对隐伏矿体进行定位预测。本回答被网友采纳官方服务官方网站

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重写本
阖辟
地下水元素迁移不能脱离水的流动,因此水文地球化学的研究必须与地下水运动紧密结合。地下水水质的演变具有时间上的继承特点,自然地理与地质发展历史给予地下水的化学面貌以深刻影响;因此,不能从纯化学角度,孤立、静止地研究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及其形成,而必须从水与环境长期作用的角度出发,去揭示地下水化学演变的内在依据与规律(王大纯等,2006)。浅层高氟地下水分布区,非饱和带土体和浅层地下水构成一个相互作用的水文地球化学系统(任福弘,1986)。将浅层地下水系统视为多相的、开放的动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地下水的氟含量因水动力和化学动力条件在时空上的随机变化而出现分异现象,这种分异现象与可以改变氟的赋存形态,影响氟的活性的地球化学作用相联系(曾溅辉,1994)。因此如何从系统的角度,尤其是以耗散结构为特征的系统角度认识氟在地下水系统中的迁移、富集,如何从动态的、离子多类型协同作用下研究高氟地下水的形成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就研究方法而言,目前经常采用的方法主要是根据水中检出的化学组分,运用已有的化学理论推断水中曾经发生的化学反应过程。应该指出,作为传统的手段,这些方法有其简便、快捷的优点,但在理论上是有缺陷的。其一,测试结果的解释推断主要是依据传统的化学理论,即以孤立系统平衡态(化学平衡)认识为基础的,而地下水样品则取自开放系统非平衡态的地质环境中。其二,前人构建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在已知反应物组分、数量的前提下得出的,反应物和生成物在物质总量上是守恒的,实验的化学反应体系往往是低维的(参与反应的元素种类较少,物理相态单一),与之不同的是,地下水所处的环境是由岩(土)、水、气、生构成,而且水中的组分也十分复杂,这种环境条件在化学上属于多相多元的化学体系,或者说是高维的。其三,水样中组分含量不是多相多元化学体系的全部生成物,而只是其中一部分。而各相之间存在着物质交换,地下水运移途中也会有物质的补充或流失,所以水样测试结果难以提供化学反应前后的完整信息,从而导致研究结果的不确定性(多解)和主观臆断性。具体而言,存在问题主要有:(1)研究中缺乏系统思维。无论是高氟地下水的形成机理研究还是影响因素的分析,基本上延续的是线性思维,没有系统的、多态的、开放的思维方式。(2)方法中缺乏“过程”思想。大部分实验方法均采用孤立的、平衡态的思路,却试图用这种思路去解决只是“暂态”,仅仅是一个水化学过程的某一环节的问题,得到的结果自然也很难解释“过程”。(3)缺乏地质因素的解读。地质动力无疑是高氟地下水运移、集聚的主要因素,但目前的研究把注意力过多地放在了化学因素方面,而对地层、构造、微地形变化、地下水流动系统等的重要作用解读不够。(4)在防治方法中过于注重化学方法和改水措施,对于是否适于各地实际缺少调查研究,而且对新方法的探讨不够。官方服务官方网站

教师教学问题研究例文

黑巫术
理迹
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看了很多研究的文章和经验介绍后,我觉的搞好作文教学的研究工作,首先要有一个规范的共识,否则只能是“各自为战,天下大乱”。所以我尝试从基本的内容开始去解答一些问题。  一、作文教学研究的对象与内容是什么?  1、作文教学研究的对象  关于作文教学研究的对象,我只想说:我们应该“把作文当作文”来研究。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看到很多老师在介绍经验时,经常把作文训练的目标定在“教学生做人”上。(我不反对作文教学要体现出育人的内容——尤其是汉语本身的有承载文化内涵方面的要求。)但我们要看到教育和教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大多数教师在研究作文教学时没有到意识到二者的区别,因此在教学设计和内容落实上“教学目标”往往被“教育目标”所取代!学生应掌握的“技能”被“思想意识”所取代。可能会有老师问:只研究写作技巧,那中国传统的“文以载道”怎么体现呢?我要说,要先有“文”,“道”才能有依附的对象;没有“文”,“道”只能是玄而又玄的空言。同样在作文训练中过分强调人文性,而忽视作文本身的规律,实际上也是本末倒置的做法,因为人文精神的实质不是在口头上,而是在实践中。因此我们应该看到:作文作为一种文字的运用,它有自身的规律,你可以在运用这个规律的时候加入育人的内容,但这个规律本身和育人的理念无关。  2、作文教学研究的内容  我理解作文教学研究的内容应该是找到尽可能地排除各种因素影响的一种规律,这种规律是人的认知规律。这种规律是每个人都能够通过学习而掌握的,而且这种规律不会因其他因素的影响而难以掌握。比如说,有两个人,其中一个略懂电脑,另一个是电脑高手,两个人对电脑知识的了解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但两个人打开电脑的过程却是相同的。再比如,一名赛车手和一名普通的司机,两个人开车的速度和技巧上有着很大的区别,但都需要使用点火装置使发动机运转。我想通过对作文教学过程的分析,把作文教学研究的内容固定在“相同”这一点上。这样可以保证每个学生都通过训练掌握了“相同”的技能。  二、作文教学研究成果的应用对象  我们的研究成果或者说写作规律是为了谁服务的呢?这个问题涉及到,以什么样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的问题。实际上我们的研究对象和服务对象是统一的。也就说规律应从一定水平学生的身上总结,反过来又在同水平的学生身上实施。所以就要看我们如何确立研究对象了!弗洛伊德只采用支持他理论的病例,所以精神分析学说日渐衰微;马斯洛伊正常状态的人为研究对象,所以人本主义被广泛应用。孔子曾把自己的学生分为“中人以上”和“中人以下”并采取了不同的态度。但现代的教育观念告诉我们教育不应该只面向那些“中人以上”的“精英”,而应该面向那些“中人以下”的“普通人”。既然我们作文教学研究的是一种人人能掌握的本质规律,那么作文教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基于水平最低的学生的展开的。因此上,只拿个别学生的现象来推广所谓经验的做法,完全是无视教育原则的行为。  三、说不清楚的“作文”  在实际教学中,作文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小学生写的叫“作文”,中学生写的叫“作文”,大学生写的叫“作文”,甚至专业作家也可以写“作文”。虽然我认为从宏观的角度看,联系每个人的认知水平,每一篇作文都是一种创造性地劳动。(从这个层面上讲小学生的习作和大作家的作品在本质上是没有区别的。)但从内容和技巧的角度分析,“习作”和“作品”之间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也就是说,以往“大而化之”的被称作作文的这个概念,根本没有体现出不同年龄、不同知识水平差异。这也就是为什么有很多家长一直弄不清楚“为什么我的孩子在小学时作文挺好的,一到了中学就不行了?”其实,是因为小学与中学在作文要求上不同的缘故,是一种“名同质异”的情况。基于这种情况,如果我们用对大学生的标准要求小学生是不切合实际的,同样我们用小学习作成果来说明“作家创作是轻而易举的”也是片面的。  四、课堂教学中教师指导的可操作性、统一性和规范性  在课堂作文教学中有两种倾向,第一种倾向是把作文指导让位给课外阅读。第二种是把作文指导让位给课外练笔。课堂上无非是,读读好文章,分析分析结构和修辞,互相批改等等一些活动。这也是无视作文教学本体的做法!我们分析一下就可以看到,“学生通过阅读积累词汇,培养语感,增强写作能力”的实质是一种“无意识”的积累,这种积累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因学生的差异,有的效果能够很快体现,有的效果可能要很久之后才体现出来。而我们的作文指导应该尽量减少学生的无效劳动,让他们有“规”可随,有“径”可走。  再说第二种让位的情况,有的老师说“让学生每天写八百字的文章,肯定会提高!”的确,想当初海明威也只是每天练四百字嘛。每天写八百字能比海明威提前成功!但我们有没有想过八百字的文章要占用多少时间?如果说在小学其他科目比较简单的情况下,可以展开的话,到了高中在所有学科难度的压力下,每天八百字的目标又怎么可能达到呢?  在学生课余时间的安排上,我们不应该仅从本学科的角度出发,抢、占、挤,而应该注重指导,让学生自己安排,毕竟那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所以我设想应该有一种,能够在课堂中发挥作文指导作用,符合所有学生认知规律的标准的既简单又高效的训练内容,而且这些训练内容不因授课教师的水平而有差异。  五、作文教学在语文中的比重  如果我们细致分析一下,我们就会发现现在作文教学的研究已经成为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但作为一种语言训练的形式,作文教学是不是该永远与语文为伴呢?我想这个问题恐怕很难用一两句话来回答。但我的观点是作文训练应该有明确的量化的达标标准,这个标准是每个人都能达到的,而且任何人只要达标后,就可以不再接受统一的作文指导。  现在,有一种教学现象和试验就是抛开课本,只强调阅读与写作,并声称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我个人觉得这是绝对错误的倾向。  我的理由有两点:  一、这种试验往往是单方面的训练,同时这种训练是通过挤占学生大量的课余时间和其他学科学习时间、体育锻炼的时间而得 到作文方面的进步的。这样训练出来的学生,短时间内可能在作文上有所进步,但从长远上看,这种训练已经影响了学生的今后发展的可能性。  二、虽说,现行的教材本身有一定的缺陷,但只以识字为目标而舍弃教材的做法,不能挽救语文,只能害了语文。要知道写作不是语文教学的全部内容。更何况,语文教学还承担着传承传统文化的重任。在这里,我可以这样说,如果一名学生熟识了所有汉字却没有看过一本古代原始典籍的话,那他不是一个完整的中国人。

基础地质问题研究

掘火者
攻之
中国钼矿找矿进展取得重大突破,钼矿床(点)可谓“遍地开花”,新的工作项目大举推进,由此带来一个现实问题,即新发现矿床的研究呈现出模式化、程式化、套路化,导致矿床的研究程度不深,针对性不强,“千矿一面”,对各具体矿床的成因、蚀变特征、岩浆岩与成矿作用的关系等基础问题认识不清,即典型矿床的研究不再是研究的典型,失去了其原有的功能。同时,在典型矿床的研究中,还缺少主要钼成矿区带的钼矿形成的地质背景对比,成矿与构造、岩浆、地层的关系,成矿区带中钼成矿作用的时空分布,成矿强度与成矿效率等问题探讨与总结。这些都是在今后工作中应该要注意的基本问题。官方服务官方网站

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后世之乱
孝悌
燕山运动是燕山地区以及东部濒太平洋带的一个重大基础地质问题,侏罗纪—白垩纪时期,虽然燕山地区位于中朝地台的中央核心部位,但突然发生了强烈的大规模花岗岩类岩浆活动和褶皱作用、收缩和伸展断裂活动以及盆地内的陆相沉积充填作用,形成了一个特殊的所谓 “板内”造山带,被称为 “一个迷惑的造山带” ( an enigmatic orogen) ( Daviset al.,1998) 。研究岩石圈厚度等主要有以下途径: 地球物理方法、典型剖面法、岩石学探针方法等。其中岩石圈地幔主要是通过基性、超基性岩约束; 大陆深部地壳主要通过地球物理、产于火山岩中的深部地壳包体、出露地表的大陆地壳剖面、岩浆岩示踪法等来研究; 大陆上地壳主要通过对大区域出露的不同岩石进行系统取样和分析、对代表大陆上地壳物质细粒碎屑沉积岩的平均混合样品等的研究 ( 高山等,1999; 高山,2005) 。目前对于大陆地壳的研究,已获得如下共识: ①地壳垂向存在明显的变质分层,其中上地壳主要由未变质的岩石及绿片岩相岩石和花岗质侵入体组成,中地壳主要由角闪岩相岩石组成 ( 如英云闪长-奥长花岗-花岗闪长质片麻岩) ,下地壳主要由麻粒岩相岩石组成;②对全球大陆地震波速和地表热流的研究要求从上地壳至中地壳至下地壳随着深度增加,岩石逐渐变得更基性,即 SiO2含量降低。引起地壳厚度变化的原因有: ①物质加入及运动变化 ( 如底板垫托、岩浆侵入、沉积加厚、部分熔融、岩浆喷发等) ; ②构造变形 ( 如拉伸变薄、挤压增厚等) 。过去认为大陆地壳生长主要发生在太古宙时期 ( Taylor et al.,1995) ,其生长和消失主要发生在与俯冲作用有关的大陆边缘环境 ( continental margin) 。近年的研究表明,元古宙和显生宙地壳生长可能亦十分重要,主要与地幔柱岩浆活动有关的板内 ( intraplate) 环境 ( 大陆内部和大洋盆地) 同样是大陆地壳生长的重要场所 ( Rudnick,1995) 。除喷发至地表以外,玄武质岩浆的底侵作用 ( underplating) 是板内幔源岩浆进入地壳的主要方式之一。底侵作用不仅造成地壳生长,同时底侵作用带来的异常热源是诱发地壳深部熔融,形成花岗岩浆的重要驱动力 ( Voshage et al. ,1990) 。底侵作用使得地壳生长从下地壳开始,地壳最深部最年轻。这种地壳年龄结构与过去根据地表研究得出的随深度增加岩石变老的年龄结构相反( Rudnick,1990) 。众所周知,太古宙初生大陆地壳的岩石和化学组成与现今的大陆地壳不同,它主要是英云闪长岩、奥长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质 ( TTG) 。地球化学和实验岩石学的研究已证明,TTG 是由已转变为含石榴子石的斜长角闪岩和榴辉岩的太古宙拉斑玄武岩局部熔融而来,这种拉斑玄武岩的动力学背景一直悬而未决,它取决于板块构造学对太古宙是否起作用。目前存在两种假说: 一种认为 TTG 是由一种热的俯冲板片 ( hot subcting slab) 熔融而生成; 另一种则认为 TTG 是由热点处底侵玄武岩 ( underplated basalts) 熔融而形成。代表中新生代地壳生长主要部位之一的环太平洋岛弧活动大陆边缘的侵入岩浆活动亦以 TTG 和花岗岩浆为特征,许多显生宙造山带也具有类似性。实验岩石学研究证明,地幔橄榄岩的部分熔融不可能产生具 TTG 典型特征的岩浆,TTG 岩浆的产生主要通过玄武质榴辉岩部分熔融产生,其形成压力≥1. 6GPa ( Rapp et al. ,1991; Rudnick,1995) 。自埃达克岩 ( adakite) 概念引入我国后,我国学者开展了一定的工作,并取得了较大进展 ( 王焰等,2000; 张旗等,200la,2001b,2001c,2001d,2003,2004,2005,2008;王强等,2001a,2001b,2003,2008; 吴福元等,2002; Xu et al. ,2002; Xiao et al.,2006; 张丽芬等,2006; 余良范等,2008; 曾俊杰 等,2008; 张海祥 等,2008; 李永军等,2008; 康志强等,2009) 。尤其是张旗等提出在中国东部燕山期存在大量埃达克质岩( 包括北京西山地区周口店岩体) 的观点,由于其岩浆形成深度对燕山期中国东部地壳厚度具有制约作用,并涉及中国东部中生代的地球动力学过程与演化,故而一经提出就引起了较大的反响。Xiao and Clemens ( 2006) 针对中国东部富钾埃达克岩进行的实验岩石学研究表明其起源深度可达 66 km,为重新认识花岗岩浆的形成深度提供了新的思路。虽然周口店岩体是我国研究历史最为悠久的岩体之一,但其研究工作尚在不断完善中,研究程度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周口店岩体所具有的高 Sr 低 Y 等地球化学特征与埃达克岩非常相似,使人们考虑周口店岩体是否应该属于埃达克岩,这样其成因和侵位机制就需要进行重新考虑。宋鸿林 ( 1996) 曾认为周口店侵入体是中生代的一个典型的变质核杂岩,而何斌等 ( 2005) 的研究则认为周口店地区可能不存在变质核杂岩,周口店岩体边缘的官地太古宙杂岩是基底岩石随岩体底辟流动上升带到地壳上部的。北京西山的变质作用研究较详细的是周口店岩体周围的接触热变质作用。王方正( 1990) 通过系统地层剖面的岩石学研究和地质填图工作,在该区发现一套有蓝晶石存在或与蓝晶石形成有成因联系的热动力变质岩 ( 称为蓝晶石带) ,为印支或更早时期的产物。并由此得出北京西山地区从印支期—燕山期是一个降压过程,反映该区盖层地壳总体上为抬升的趋势。这一结论是由野外证据推测所得,没有相应的同位素年龄数据支撑。总结北京西山地区中生代岩浆作用 ( 周口店岩体) 、变质作用以及华北东部中生代岩石圈厚度等研究领域,还存在许多问题有待深入研究。例如:1) 周口店岩体的准确侵位时间、岩浆起源深度、岩浆物质来源等问题及对岩石圈减薄的约束。2) 周口店岩体是否属于埃达克岩及侵位机制等问题对深部地壳变化的约束。3) 北京西山地区变质岩所代表的变质热事件对中下地壳变化的约束。4) 北京西山变形事件发生的时间问题及对地壳厚度变化的约束。5) 北京西山岩浆、变质、变形对地壳厚度变化的影响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变化,如何将这三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也是需要深入探索的问题。本书目的就是对上述问题进行探索,以求对华北东部中生代岩石圈增厚、减薄建立新的模式。官方服务官方网站

论文研究存在的问题怎么写

阿肖克
俞贤
 (一)选题把握不准  选题是确定毕业论文研究的方向,是毕业论文写作的第一步。即使教学学院给提供了一些参考选题,但学生在选题时仍有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追求热点,对药品现代物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公立医院改革、药妆等兴趣浓厚,选此类热点课题的多,能够创新的少;二是游离在所学专业或毕业实习之外,如在苏州礼来公司实习的医药贸易专业学生选题是“当前我国经济形势下的公路建设与发展”,在药品经营企业仓库实习的学生选题是“税收政策与促进就业的思考”,在山东步长制药实习的学生选题是“目前我国发展保障性住房的政策分析”等;三是理论性太强,选题难度太大,超出了本科生能够把握的范围,如在药品检验所实习的同学选题是“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构建研究”。  (二)拼凑现象严重  学生通过网络查找资料比较普遍,网络给学生带来便捷的同时,也打开了惰性的方便之门。直接从网络上下载他人的文章当然是严令禁止的,但拼凑却是屡禁不止。一是拼凑法,从网络上下载几篇同类型的论文,通过剪接拼凑成一篇论文,往往结构混乱,内容不完整,甚至自相矛盾;二是雷同法,几个同学的论文题目略有差异但内容雷同,甚至仅是顺序安排上略有差异;三是穿越法,为通过文献检索方法核查,把不同专业师兄师姐或不同年度的毕业论文,稍作修改或拼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