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土地经济学是研究什么的?

无念
不虑而对
土地经济学的基础理论与学科前沿2005年05月24日 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 黄贤金土地经济学首先是由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教授T.Ely在其1922年出版的《土地经济学大纲》中提出的。此后,社会经济运行所带来土地问题的日益复杂化,以及经济科学理论与方法体系的不断创新,有力地促进了现代土地经济学理论和方法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一、土地经济学的学科性质及地位土地经济学在土地学科体系中具有重要性、先导性、基础性的作用。该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将有效地促进土地学科体系的完善化、科学化以及应用性的增强。(一)从土地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可以看出其在土地学科体系中地位的重要性土地经济学是关于人地关系和因其产生的人与人经济关系的总和及其内在规律的一门学科。当然,关于人地关系的研究,也是土地科学研究的核心所在,而无论是关于土地资源、土地规划、土地信息、土地生态、土地保护、地籍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归根到底也是为人地经济关系的规范化服务的,因此,土地经济学是土地科学中的主干学科。(二)从土地经济学的产生可以看出其在土地学科体系形成与发展中的先导性土地问题大致可以归为土地分配(产权)、土地利用(经济生产)和土地收益分享三类问题。而最早的农业共同体就是以对土地的排他性公有产权为基础的。因此,土地产权的出现,就意味着土地问题已经开始出现,由此也带来了土地利用等的问题。而与此相对应,土地经济学的产生也具有先导性,土地经济学第一次成为大学教育的课程,是从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开授《土地财产》讨论课时开始的。正式成为单独研究领域则是在1919年美国在农业部内设立土地经济司时开始。土地经济学的先导性发展,以及土地问题的分化,也促进了相关学科的产生,由此推进了土地学科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三)从土地经济学的应用领域可以看出其在土地学科体系中的基础性土地经济学的基础性作用主要表现在土地学科建设、发展与实践的全过程。1.土地学科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由于土地经济学产生的先导性,土地经济学的发展为其他土地学科的发展提供了相关理论和方法基础。20世纪80~90年代我国土地估价、土地生态经济、土地政策、土地行政等学科的产生与发展,也是以土地经济学科为基础的。因此,土地经济学在土地学科建设中具有原生性、基础性作用。2.土地学科发展的基础性作用虽然我国当前的土地问题分别隶属于不同学科,但是通过土地经济学的发展,也有效地推进了相关学科的发展。例如,将土地经济学理论与方法引入土地规划学,则可以增强土地规划的可行性,同时也可以实现土地规划实施手段的多元化,这都将更有效地推进土地规划的实施。3.土地学科应用的基础性作用土地经济杠杆对于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地租地价、土地税费、土地产权等制度的完善,不断提高了我国土地利用和土地管理的效率。因此,土地经济学的应用性研究,将更有利于其他土地学科理论与方法在土地管理实践中的应用。二、土地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土地经济学的主要基础理论有:1.市场供求理论 土地供求分析是土地经济学研究的起点和终点,而土地需求又是土地供给的起因,很大程度上对于土地供给产生着决定性的影响。从土地供求关系来看,必须通过两者的相互作用,并通过价格信息予以体现,才能形成有效需求和有效供给。实践中必须依据这一基础理论,进行深入分析,才能更为科学地反映土地供求关系变化的态势。2.产权经济理论 相对于土地资源而言,土地产权更是一个重要的经济要素。土地经济运行实践都是以具有一定产权的土地资源为单元进行资源配置的。土地产权要素对于土地资源配置效率产生直接的影响,并且还引导着土地资源配置的方向。产权经济理论作为土地经济学的基础理论,有效推进了土地经济学的进一步发展。3.地租地价理论 地租地价理论既是土地经济学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土地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其对土地收益分配关系合理确定的重要依据。当前有关地租地价的研究已经开始建立定量化的经验模型进行分析研究。而地租地价的研究,不仅与土地利用,而且与基础设施的合理布局、城市规划的合理化程度等,都有密切的关系。因此,有必要将地租地价理论应用的面加以拓展。4.边际效用理论 边际效用则是指从消费一件商品的一个额外的数量中所获得的额外的满足。在边际效用理论应用中存在两个重要原则,一是边际效用递减原则,即一种商品的消费越多,那么额外数量的消费给效用带来的增加也越来越小;二是相等边际原则,即只有当消费者使花在所有商品上的单位投资所带来的效用相等时,才会使效用最大化。这两个原则,对于合理确定土地利用规模以及产业部门之间土地资源的分配关系具有实践性意义。三、土地经济学前沿问题当今土地经济问题日益复杂化,土地经济问题的解决必须借助经济学或其他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体系,当然这本身也推进了土地经济学的发展。基于这一认识,当前土地经济学前沿问题及其可能的解决途径主要有:一是从政府土地利用行为角度,研究土地市场秩序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问题。当前存在的一些主要土地问题与政府财政对于土地收益依赖性的增强有很大关系,同时这与各级政府追逐“政绩经济”、“诸侯经济”有关。因此,必须从机制、体制、法制等几个方面来共同探讨规范土地市场的途径,以通过土地市场秩序的有序化,推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二是从土地价格形成与运行的角度,研究地价与房价关系问题。一是要研究地价与房价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从而探求如何通过地价杠杆的作用,合理调控房地产业的发展;二是要针对不同类型城市研究地价与房价之间的定量化、模型化的互动关系,从而为科学制定住房用地供应政策,实现房地产价格机制的有序化服务。三是从经济行为分析角度,研究用地者土地市场行为问题。主要是研究企业、农户等用地者,对于政府土地政策决策的市场响应过程,从而为合理引导用地者行为提供理论和方法依据。当前研究的重点主要有:国有企业改制中的土地市场流转行为、企业用地者行为、农户土地流转行为等方面。四是用经济学的理念,重新认识土地法的相关问题。包括土地法规运行的成本、效益,土地执法手段的经济成本,土地法规监督的成本与监督制度的改革,以及土地执法难的经济学分析等问题。这些研究有利于提高土地法规的运行效率。五是土地经济学方法论问题。土地经济学方法论问题,关系到土地经济学学科自身如何建设与发展。当前不仅提倡问卷调查方法在土地经济问题研究中的广泛应用,还要不断地创造性引进新的方法论,如博弈理论、神经网络理论等在土地经济学研究中的应用。如果想深入理解这门课程,还需要阅读微观经济学的著作,向你推荐平狄克和鲁宾费而德编著的微观经济学.

土地经济学的研究领域

木札岭
第三章
完整地说包括三个方面,即土地利用经济;土地制度;土地价值。土地利用经济是指土地在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分配与使用,具体包括土地资源的勘察,技术经济评价,土地规划,土地开发、利用、保护与整治等方面的经济问题。所研究的是人与土地之间的关系问题。土地制度是指土地所有制、土地使用制,以及土地国家管理制度的建立、演变及其实施等方面的问题。所研究的是土地利用中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问题。土地价值是指土地在权属转移及其收益分配中的价值形式及其量化表现。如土地作为商品买卖的价格,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时土地使用者向土地所有者支付的地租,以及国家参与土地收益分配的具体形式——土地税收等。土地价值所研究的也是在土地利用中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但它所涉及的是土地权属转移和土地收益分配中所发生的土地关系问题。以上三个方面是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合理地利用土地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需要,是我们的目的。土地作为生产力的基本要素投入生产过程,都必须在一定的社会制度下进行。建立并维护合理的土地制度,是合理利用土地的根本保证。人们在土地利用中必然会发生土地权属的转移及土地收益的分配问题,因此,正确确定土地权属转移的条件和方式,合理分配土地收益,即合理确定土地价值形式并使其恰当量化是正确处理土地关系,保证土地合理利用的重要手段与措施。

我想问,土地经济学和土地规划哪个好学

源源不绝
适来
土地经济学的基础理论与学科前沿2005年05月24日 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 黄贤金土地经济学首先是由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教授T.Ely在其1922年出版的《土地经济学大纲》中提出的。此后,社会经济运行所带来土地问题的日益复杂化,以及经济科学理论与方法体系的不断创新,有力地促进了现代土地经济学理论和方法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一、土地经济学的学科性质及地位土地经济学在土地学科体系中具有重要性、先导性、基础性的作用。该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将有效地促进土地学科体系的完善化、科学化以及应用性的增强。(一)从土地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可以看出其在土地学科体系中地位的重要性土地经济学是关于人地关系和因其产生的人与人经济关系的总和及其内在规律的一门学科。当然,关于人地关系的研究,也是土地科学研究的核心所在,而无论是关于土地资源、土地规划、土地信息、土地生态、土地保护、地籍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归根到底也是为人地经济关系的规范化服务的,因此,土地经济学是土地科学中的主干学科。(二)从土地经济学的产生可以看出其在土地学科体系形成与发展中的先导性土地问题大致可以归为土地分配(产权)、土地利用(经济生产)和土地收益分享三类问题。而最早的农业共同体就是以对土地的排他性公有产权为基础的。因此,土地产权的出现,就意味着土地问题已经开始出现,由此也带来了土地利用等的问题。而与此相对应,土地经济学的产生也具有先导性,土地经济学第一次成为大学教育的课程,是从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开授《土地财产》讨论课时开始的。正式成为单独研究领域则是在1919年美国在农业部内设立土地经济司时开始。土地经济学的先导性发展,以及土地问题的分化,也促进了相关学科的产生,由此推进了土地学科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三)从土地经济学的应用领域可以看出其在土地学科体系中的基础性土地经济学的基础性作用主要表现在土地学科建设、发展与实践的全过程。1.土地学科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由于土地经济学产生的先导性,土地经济学的发展为其他土地学科的发展提供了相关理论和方法基础。20世纪80~90年代我国土地估价、土地生态经济、土地政策、土地行政等学科的产生与发展,也是以土地经济学科为基础的。因此,土地经济学在土地学科建设中具有原生性、基础性作用。2.土地学科发展的基础性作用虽然我国当前的土地问题分别隶属于不同学科,但是通过土地经济学的发展,也有效地推进了相关学科的发展。例如,将土地经济学理论与方法引入土地规划学,则可以增强土地规划的可行性,同时也可以实现土地规划实施手段的多元化,这都将更有效地推进土地规划的实施。3.土地学科应用的基础性作用土地经济杠杆对于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地租地价、土地税费、土地产权等制度的完善,不断提高了我国土地利用和土地管理的效率。因此,土地经济学的应用性研究,将更有利于其他土地学科理论与方法在土地管理实践中的应用。二、土地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土地经济学的主要基础理论有:1.市场供求理论 土地供求分析是土地经济学研究的起点和终点,而土地需求又是土地供给的起因,很大程度上对于土地供给产生着决定性的影响。从土地供求关系来看,必须通过两者的相互作用,并通过价格信息予以体现,才能形成有效需求和有效供给。实践中必须依据这一基础理论,进行深入分析,才能更为科学地反映土地供求关系变化的态势。2.产权经济理论 相对于土地资源而言,土地产权更是一个重要的经济要素。土地经济运行实践都是以具有一定产权的土地资源为单元进行资源配置的。土地产权要素对于土地资源配置效率产生直接的影响,并且还引导着土地资源配置的方向。产权经济理论作为土地经济学的基础理论,有效推进了土地经济学的进一步发展。3.地租地价理论 地租地价理论既是土地经济学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土地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其对土地收益分配关系合理确定的重要依据。当前有关地租地价的研究已经开始建立定量化的经验模型进行分析研究。而地租地价的研究,不仅与土地利用,而且与基础设施的合理布局、城市规划的合理化程度等,都有密切的关系。因此,有必要将地租地价理论应用的面加以拓展。4.边际效用理论 边际效用则是指从消费一件商品的一个额外的数量中所获得的额外的满足。在边际效用理论应用中存在两个重要原则,一是边际效用递减原则,即一种商品的消费越多,那么额外数量的消费给效用带来的增加也越来越小;二是相等边际原则,即只有当消费者使花在所有商品上的单位投资所带来的效用相等时,才会使效用最大化。这两个原则,对于合理确定土地利用规模以及产业部门之间土地资源的分配关系具有实践性意义。三、土地经济学前沿问题当今土地经济问题日益复杂化,土地经济问题的解决必须借助经济学或其他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体系,当然这本身也推进了土地经济学的发展。基于这一认识,当前土地经济学前沿问题及其可能的解决途径主要有:一是从政府土地利用行为角度,研究土地市场秩序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问题。当前存在的一些主要土地问题与政府财政对于土地收益依赖性的增强有很大关系,同时这与各级政府追逐“政绩经济”、“诸侯经济”有关。因此,必须从机制、体制、法制等几个方面来共同探讨规范土地市场的途径,以通过土地市场秩序的有序化,推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二是从土地价格形成与运行的角度,研究地价与房价关系问题。一是要研究地价与房价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从而探求如何通过地价杠杆的作用,合理调控房地产业的发展;二是要针对不同类型城市研究地价与房价之间的定量化、模型化的互动关系,从而为科学制定住房用地供应政策,实现房地产价格机制的有序化服务。三是从经济行为分析角度,研究用地者土地市场行为问题。主要是研究企业、农户等用地者,对于政府土地政策决策的市场响应过程,从而为合理引导用地者行为提供理论和方法依据。当前研究的重点主要有:国有企业改制中的土地市场流转行为、企业用地者行为、农户土地流转行为等方面。四是用经济学的理念,重新认识土地法的相关问题。包括土地法规运行的成本、效益,土地执法手段的经济成本,土地法规监督的成本与监督制度的改革,以及土地执法难的经济学分析等问题。这些研究有利于提高土地法规的运行效率。五是土地经济学方法论问题。土地经济学方法论问题,关系到土地经济学学科自身如何建设与发展。当前不仅提倡问卷调查方法在土地经济问题研究中的广泛应用,还要不断地创造性引进新的方法论,如博弈理论、神经网络理论等在土地经济学研究中的应用。如果想深入理解这门课程,还需要阅读微观经济学的著作,向你推荐平狄克和鲁宾费而德编著的微观经济学.

土地经济学的前沿问题

黑房子
其德全矣
当今土地经济问题日益复杂化,土地经济问题的解决必须借助经济学或其他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体系,当然这本身也推进了土地经济学的发展。基于这一认识,当前土地经济学前沿问题及其可能的解决途径主要有:一是从政府土地利用行为角度,研究土地市场秩序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问题。当前存在的一些主要土地问题与政府财政对于土地收益依赖性的增强有很大关系,同时这与各级政府追逐“政绩经济”、“诸侯经济”有关。因此,必须从机制、体制、法制等几个方面来共同探讨规范土地市场的途径,以通过土地市场秩序的有序化,推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二是从土地价格形成与运行的角度,研究地价与房价关系问题。一是要研究地价与房价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从而探求如何通过地价杠杆的作用,合理调控房地产业的发展;二是要针对不同类型城市研究地价与房价之间的定量化、模型化的互动关系,从而为科学制定住房用地供应政策,实现房地产价格机制的有序化服务。三是从经济行为分析角度,研究用地者土地市场行为问题。主要是研究企业、农户等用地者,对于政府土地政策决策的市场响应过程,从而为合理引导用地者行为提供理论和方法依据。当前研究的重点主要有:国有企业改制中的土地市场流转行为、企业用地者行为、农户土地流转行为等方面。四是用经济学的理念,重新认识土地法的相关问题。包括土地法规运行的成本、效益,土地执法手段的经济成本,土地法规监督的成本与监督制度的改革,以及土地执法难的经济学分析等问题。这些研究有利于提高土地法规的运行效率。五是土地经济学方法论问题。土地经济学方法论问题,关系到土地经济学学科自身如何建设与发展。当前不仅提倡问卷调查方法在土地经济问题研究中的广泛应用,还要不断地创造性引进新的方法论,如博弈理论、神经网络理论等在土地经济学研究中的应用。

土地经济学的内容简介

祖孙情
果哉
《土地经济学》将土地经济学理论内容阐述与实践问题分析相结合,在阐述土地经济学研究对象及其学科特征的基础上,依据对人地关系的分析,从人口—生态—环境—能源—粮食等角度较为全面的介绍了土地资源承载力理论与方法,继而介绍了土地价值、土地需求与供给、土地市场、地租、地价、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区位等相关理论与方法,并基于对土地利用外部性及市场失灵的阐述,介绍了土地产权及制度变迁以及土地保护、土地利用规划的经济学分析等相关内容,阐述了土地金融制度、土地征用制度、土地税收制度等内容,最后从土地制度与经济发展相互关系角度,介绍了土地宏观调控政策及其政策评价方法。《土地经济学》可作为土地管理、城市规划、农业经济管理、资源与环境管理等相关专业研究生、本科生教材或教学参考书,同时也适合从事土地经济学及相关学科教学、研究、管理实践人员参考。

土地经济学的基础性作用

红影子
惠施
土地经济学的基础性作用主要表现在土地学科建设、发展与实践的全过程。 边际效用则是指从消费一件商品的一个额外的数量中所获得的额外的满足。在边际效用理论应用中存在两个重要原则,一是边际效用递减原则,即一种商品的消费越多,那么额外数量的消费给效用带来的增加也越来越小;二是相等边际原则,即只有当消费者使花在所有商品上的单位投资所带来的效用相等时,才会使效用最大化。这两个原则,对于合理确定土地利用规模以及产业部门之间土地资源的分配关系具有实践性意义。

土地经济的简介

祖甲
散而成章
土地利用过程中生产力的组织和生产关系的调节。就土地利用中的生产力组织问题而言,土地经济不是把土地作为一项自然资源,对其物理学的、化学的和生物学的性质和特征进行研究,而是把土地作为一个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对在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下投入生产过程之后所发生的一系列经济问题进行研究,诸如土地与劳动力及其他生产要素在时间、空间及数量上如何相互配合,建立土地利用的合理结构和空间布局等。就土地利用中的生产关系而言,这种关系包括一切与土地有关的土地所有者、使用者围绕土地所有、使用、买卖、出租、抵押、课税和管理等而发生的经济关系。任何社会都要依据生产力的发展和整个社会经济制度的要求,建立一定的土地关系,并在该社会制度所允许的范围内,采取必要的措施对土地关系进行适当的调节,以保证其协调与巩固,促进土地的合理利用与生产的发展。土地经济包括土地利用经济、土地制度和土地权属转移及收益分配三方面。土地利用经济是指土地在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分配与使用,具体包括土地资源的勘查、技术经济评价、土地规划、土地开发、利用、保护等方面的经济问题,是人与土地以及各类土地相互间的关系问题。土地制度指土地所有制、土地使用制以及土地管理制度的建立、演变及其实施等问题。土地权属转移及收益分配指土地权属转移的条件、形式和土地收益分配的具体形式,如土地作为商品买卖时的价格、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时的地租,以及国家参与土地收益分配的具体形式—土地税收等,也是土地利用中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问题。以上三方面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合理利用土地是目的,建立并维护合理的土地制度是合理利用土地的根本保证,正确确定土地权属转移的条件和方式,合理分配土地收益是保证土地合理利用的重要手段与措施。

国内外对县域经济的研究现状

在路上
芭芭拉
  日前,中郡县域经济研究所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中心在有关单位和专家学者的支持下,以公开资料为基础,再经资料的对比、核实、甄别,在前六届的基础上,完成了第七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工作。  第七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西部百强县(市)、中部百强县(市)和东北十强县(市)名单公布。全国县域经济强县的空间格局已经形成。  在第七届评价中,在“区域经济强县组团”、“强县富民”和“科学发展环境”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  第七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报告  中郡县域经济研究所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中心  2007年8月  中郡县域经济研究所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中心在有关单位和专家学者的支持下,以公开资料为基础,再经资料的对比、核实、甄别,在前六届的基础上,完成了第七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工作。  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工作开始于2000年,采用县域经济的综合性、可比性、客观可行性的核心数据进行评价。评价的特点是“公开、客观、可比”,评价坚持的原则是“三不原则”(不收费、不发证、不授牌)。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积极引导了全社会对县域经济的关注,为全国各省(市、区)以及县(市、旗)提供了一个动态的、相对的参照坐标,为探索县域经济发展规律提供非常有益的帮助,并将继续为推动县域经济的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一、全国县域经济强县  参加第七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的县域经济单位不包括县级市辖区,共计2002个,其中县级市368个、县1462个、自治县117个、旗49个、自治旗3个、特区2个、林区1个。  第七届全国县域经济强县包括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西部百强县、中部百强县、东北十强县,共有305个,占全国县级行政单位的10.66%。全国县域经济强县的总人口为21490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6.34%,地区生产总值为45550亿,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21.7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为2134亿,占全国的11.67%;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454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98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0900,分别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54.04%、138.83%、92.69%。  全国县域经济强县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先锋队,是东部率先发展、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北振兴的中坚力量。全国县域经济强县与中心城区将共同构成全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主要空间载体,为国内外经贸合作和生产力布局提供科学向导。  1、第七届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  第七届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在各省(市、区)的分布是:河北省6个,山西省2个,内蒙古自治区2个,辽宁省5个,上海市1个,江苏省24个,浙江省25个,福建省8个,山东省25个,河南省7个,湖南省2个,广东省1个,四川省1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个。  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东部地区有90个,东北地区有5个,中部地区有11个,西部地区有4个。  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前10名分别是:【江苏江阴市、江苏昆山市、江苏张家港市、江苏常熟市】、江苏吴江市、浙江慈溪市、浙江绍兴县、江苏太仓市、福建晋江市、江苏宜兴市、浙江义乌市、浙江余姚市、山东荣成市。江苏江阴市、昆山市、张家港市和常熟市等相连的四个县级市作为“区域经济强县组团”并列第一名。  新进入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的有9个:河北三河市,山西孝义市,江苏铜山县、仪征市、兴化市,河南新郑市、荥阳市、禹州市、登封市。  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的平均规模:人口81.45万人,地区生产总值268.17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3.36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3596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790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05%、15.86%、22.57%、16.43%、8.99%。  2、第七届中国西部百强县(市)  评价中心将参加第七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的西部十二个省(市、区)的县(市、旗)单列出来,按照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进行排列,评价出西部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简称中国西部百强县(市)。  第七届中国西部百强县(市)在西部十二个省(市、区)中,除西藏外,均有分布,具体是:内蒙古自治区21个、广西壮族自治区10个、重庆市8个、四川省21个、贵州省5个、云南省10个、陕西省7个、甘肃省1个、青海省2个、宁夏回族自治区2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3个。  西部百强县(市)前10名分别是:四川双流县、新疆库尔勒市、内蒙古准格尔旗、内蒙古伊金霍洛旗、云南安宁市、陕西神木县、云南大理市、四川郫县、内蒙古托克托县、四川绵竹市。  新进入西部百强县(市)的有9个:内蒙古新巴尔虎右旗、额济纳旗、乌拉特后旗,广西柳江县、扶绥县,贵州清镇市,陕西安塞县,宁夏灵武市,新疆奎屯市。  西部百强县(市)的平均规模:人口51.72万人,地区生产总值74.50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8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2346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880元,分别比上年增长-6.00%、14.60%、27.10%、30.62%、10.60%。  3、第七届中国中部百强县(市)  评价中心将参加第七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的中部六省的县(市)单列出来,按照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进行排列,评价出中部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简称中国中部百强县(市)。  第七届中国中部百强县(市)在中部六省中分布是:山西省13个、安徽省11个、江西省8个、河南省42个、湖北省10个、湖南省21个。  中部百强县(市)前10名分别是:河南巩义市、湖南长沙县、【河南偃师市、河南新密市、河南新郑市、河南荥阳市、河南禹州市、河南登封市】、山西河津市、湖南浏阳市、山西孝义市、江西南昌县、湖南宁乡县、河南伊川县、湖南望城县。河南偃师市、新密市、新郑市、荥阳市、禹州市、登封市等相连的六个县级市作为“区域经济强县组团”并列中部第三位。  新进入中部百强县(市)的有13个:山西襄垣县、怀仁县、柳林县,安徽怀宁县、广德县、颖上县,河南宝丰县、长垣县、西峡县,湖北当阳县,湖南祁阳县、桃源县、汨罗市。  二、第七届评价中的创新性探索  为了促进县域经济的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在第七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中,在以下三个方面做了一点创新性探索。  第一,提出“区域经济强县组团”概念。所谓“区域经济强县组团”就是在某一区域内,地理位置相连、经济总量相当、经济发展方式相近的几个经济强县组成的集合。区域经济强县组团的提出是基于以下考虑:淡化相邻强县的非正常竞争,促进政府转变职能;促进经济强县之间的经济协作;推动区域统筹,有利于在诸如产业结构调整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进行统筹规划,推进城市群建设,提高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现在比较成熟的有江苏省苏南四个县级市一起成为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的冠军组团,山东省青岛市下辖的三个县级市一起成为山东半岛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河南省中原地区的六个县级市,一起成为中原崛起的先锋力量。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的东山区和昌吉回族自治州的米泉市打破行政区划限制,融合发展,建立米东新区,推进乌昌经济一体化,也是一个非常好的探索。针对这方面的工作今后还要继续研究探索。  第二,县域经济发展要“以人为本”。为了体现“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做到“强县富民”的统一,在第七届评价中将所有经济强县的居民收入水平罗列出来,供参考。按照居民收入水平与全国的居民收入水平的比值划分A+、A、A-、B等四级,各级规范是:A+级(上):1.25以上;A级(中上):1.00-1.25;A-级(中下):0.75-1.00;B级(下):0.75以下。  居民收入水平A+级以上的县(市)共有83个,主要集中在东部(69个)。第七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数量比较多的浙江省、山东省、江苏省和福建省的居民收入水平A+级以上的县(市)的数量分别是31、9、15、6个。不难看出,山东省县域经济强县(市)的居民收入水平相对比例小,以后需要在“强县富民”的统一性上多做一些工作。  工业化和城镇化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主题和方向,但并不是在全国的每块土地上都要上工业项目,建城镇。应该说,全国每个地区的社会公民应该享有社会文明差异性不大的权利。因此,针对全国所有县域(或城区),无论经济强弱,以居民收入为基础,结合居民消费、储蓄和公共财政投入建立反映富裕程度的监测工作显得非常重要。在本届评价中先将收入水平公布出来,供大家参考,今后逐步完善,单独形成全国分地区富裕程度检测报告,为城乡统筹和区域统筹提供向导。  第三,县域经济要科学发展。县域经济工业化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县域经济还要走“生态化”发展道路,县域经济不仅是中心城市经济的原材料供应基地,也是区域经济的生态屏障。县域经济发展中的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等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在进行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时,开始探索评价县域经济的科学发展环境约束性因素,初步从考察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安全生产等方面的工作着手。评价采用定性的方法,分A+、A、A-和B等四级,具体规范为:A级为正常级,A+级为正常偏上级,A-级为正常偏下级。国家环保总局开展的区域限批和流域限批以及安全监管总局的特别重大事故信息工作为评价提供了参考,同时参考有关部门和新闻媒体报道信息;B级为非正常级,说明县域经济发展对环境造成长远性恶劣影响,甚至无法恢复。县域经济的科学发展环境评价的下一步工作是要逐步建立和完善评价信息网络。  县域经济发展进入新时期。新时期县域经济发展的大环境发生了变化,遇到了许多方面的约束,这些约束也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和方向。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在“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县域经济发展不仅要自己求解约束方程,也需要社会对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促进和支持,使县域经济沿着科学发展、又好又快的正确方面前进。

后土地经济时代要关注什么?

刀斧手
春之梦
安邦首席研究员陈功不久前发表了谈中国的后土地经济的分析后,在市场上引起了不小的反响。尤其是一些地方政府,纷纷询问后土地经济的基本原理,以及应该如何发展后土地经济。 “后土地经济”是安邦在4年之前就已提出的创新性概念,但直到现在,当中国政府持续进行房地产调控后,这个概念才显出了它在战略上的前瞻性和预见性。然而,“土地经济”模式在中国有强大的惯性,这是各个地方政府运用最娴熟的经济手段,因此从土地经济转向后土地经济,这不仅是个政策调整问题,同样也是一个观念转变问题。 比如,安邦研究人员最近与某市市长沟通时,市长谈到在今年经济放缓的背景下,房地产受到调控,地方财政面临很大压力,同时招商引资也遇到困难,该市长最希望解决的有两个问题:一是如何在目前的背景下把土地卖出高价?二是如何对招商吸引到大的外资?安邦研究人员意识到,虽然这位官员考虑问题非常现实,无可厚非,但他的思维仍然停留在土地经济模式中,仍然对搞房地产寄予厚望,但这种思路现在已经行不通了。目前各个地方遭遇的问题,实际上都是没有及早针对后土地经济时代进行调整的结果。 安邦首席研究员陈功曾说过,过去中国的城市经济,其实就是房地产经济,中国经济发展中的“GDP主义”被极端化,变成了“房地产主义”。这种思路之下的发展,城市的价值损失是巨大的。在后土地经济时代,我们要把城市看成是一种资产,而城市资产是可以运营的。在资产运营的思维下,城市资产=土地+建筑+各类设施+管理+文化+增值,而各个环节如果运营得当,都可以增加城市资产的价值,这就是后土地经济时代城市经济的资产公式,就是地方官员们应该追求的最大目标。 而在土地经济的模式下,城市资产就基本等同于土地资产的价值了,在搞房地产的思路下,土地资产的价值就基本上等于卖地收入了。但是,对于城市管理者来说,这种简单的卖地方式是损失最大的一种开发方式。陈功对此表示,土地卖出去,城市就没了土地,还得倒贴钱搞基建,本来可以赚70年的钱,结果一次性卖出就勾销了。所以,土地经济在本质上是赔本的、短视的,我们过去傻乎乎地不知道才这样干,现在我们明白了“后土地经济”,今后就不能再这样干了。 明智的城市管理者都应该明白,今后要干的应该是“后土地经济”,也就是以社区建设为核心,不卖地或是少卖地了,转而以城市和城市资产的运营为重点,要通过管理和服务,在城市资产运营上赚70年的钱,而不是把70年的钱一次赚走。客观评价,过去谈城市资产运营还有些早,条件还不成熟,但现在中国的城市化率达到了一定的水平,房地产价格经过连年的上涨,很多城市搞城市资产运营的基本条件已经具备。因此,城市管理者在观念和方法上都要跟得上形势的变化,否则就会在过去的死胡同里继续转下去。 在“后土地经济”时代,一定要明白一些基本概念:一是后土地经济,这个概念与土地经济时代的概念有本质区别;二是城市资产,要以资产的眼光来看待城市的各种组成部分,这都是城市资产的不同表达形式;三是城市运营(不是城市经营),运营的对象就是各类城市资产,要让它们在各个领域里增值,这样才能做大城市资产。四是社区管理和社区规划,当以新开发房地产为主的城市化发展一定程度时,存量房地产要不断产生价值,就要依靠好的社区管理和社区规划。最重要的是,城市官员们应该真正明白城市经济的资产公式。 最终分析结论(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后土地经济时代已经扑面而来,它必将驱使各个地方政府转型。 (本文内容来自安邦咨询评论,仅用于学习,任何人不得用于商业用途,违者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