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人以德
江淮汽车公司(即JAC),自九十年代以来就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销售收入由1990年的三千多万元增至2002年的52亿元,年均增长率超过50%,在业内形成了令人瞩目的“江淮现象”。江淮汽车集团公司董事长左延安先生对“江淮现象”作了这样解释:如果说有什么秘 诀的话,那就是坚持不懈地抓了员工的教育培训,孜孜不倦地培育了企业的学习力。 一、更新思维,树立新观念。二、传统的竞争优势要素——资金和规模,从绝对意义上看,其作用正随着环境变化逐渐减弱。与此相反,具有先进思想的人,却在确保竞争优势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JAC较早地预应了这一趋势,有一个具有前瞻的战略模型——“江汽大厦”,即支柱是“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房顶是“企业文化”。虽然简单,却极富深意。 保证“江汽大厦”三根支柱立稳站牢的根基是全员培训工程,因为离开了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人,创新就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人才基础越厚实,创新支柱越牢靠。 JAC深刻认识到:无论一个企业引入了多么现代的体制和管理方式,也无论这个企业如何仿效最先进的行政管理制度,如果执行这些制度并使之付诸实施的那些人,没有从心理、思想和行动方式上实现由传统人到现代人的转变,真正能顺应和推动现代经济制度的健康发展,那么,这个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只能是徒有虚名。 在JAC有两条生产线:一条是汽车产品生产线,一条是员工教育生产线。JAC把提升员工素质放到与生产产品同等重要的位置。 JAC认为,企业的一切生产经营活动的品质都是以人的素质为基础,显然培养优秀的人也是增加企业的资产,并且这种资产又会产生更高的附加值,这样就形成一个不断增值的放大效应。 JAC充分尊重员工的人格尊严,珍爱每一个生命。JAC对员工的价值观是:系统运用JAC的一切资源,让每一位进入JAC的人能有机会成全自我。JAC的人才不比其他企业多,JAC的员工不比别人聪明,JAC人都是平凡的人,但是一群平凡的人走入了JAC这所大学校,就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为此JAC为员工创建了三条成长路径,一条是技术人员成长路径,一条是管理人员成长路径,一条是生产人员成长路径。每条成长路径都有相应的职务序列,每个职务的晋升又都有相应的品格、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不同的职务给予不同职务津贴。配合成长路径,JAC培训中心编制了一套培训取证和技能达标的课程大纲,每个员工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成长需求,自由选课。这就为每一位员工提供了努力方向,明确了学习目标,创造了成长空间,激发了向上动力。目前,JAC正形成一股充满生机的学习流,很多员工业余时间的一大趣事就是到培训中心参加培训。 制定员工培训制度 学科带头人的自主培养制度。每年选派部分优秀员工到省内外著名大学进修深造;有近百人参加了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吉林工业大学等MBA在职研究生学习,并长期选派人员去境外的一些著名企业、高校进修。同时又与合肥工业大学合作建立了硕士生工作站,2002年底又建立了博士生工作站。 中高层干部的脱产轮训制度。JAC的中高层领导,每年都必须参加15天的脱产轮训,不参加轮训或轮训不合格的,来年不再聘用。 全员参与的“40+4”培训制度。国家经贸委原培训司司长王忠明曾在《中华英才》杂志上撰文指出:“规定每个员工每周不光要工作40小时,还要利用业余时间或节假日集中听课4小时,江汽人长此以往,不但造就了鲜明的培训特色,而且给企业带来了生生不息的向上活力。” 品格训练,潜移默化的熏陶。JAC有这样一个推论:品格好才能产生信任,有了信任才能形成合作,有了合作才能形成团队,好的团队就能创造奇迹!2000年JAC领导团队作出决定,从中层以上干部入手对员工进行“品格第一”的训练,JAC人的品格序列包括:自重、明理、尽责、热诚、守信、主动、宽容、感恩……跨进JAC,似乎每一株小草都在向你展示着JAC人的品格。近乎一尘不染的公司干道两旁一排灯箱上有JAC品格的诠释,教室、会议室、职工之家处处有精心设计的品格张贴画,车间班组园地有员工的品格承诺,报纸上有员工品格感悟,电视上有员工的品格表彰……。两年的品格训练称得上是JAC人的一次精神之旅,JAC品格第一工程也因此化为源源不断的实践能力。 JAC的培训管理已走向规范化,越来越得到国内以及国际培训管理机构的认可,在国内外都拥有良好声誉。2002年12月,“JAC大学”正式挂牌。2003年初,JAC顺利通过了《ISO10015》即培训教育体系的认证,成为我国汽车行业第一家通过此认证的企业。 JAC的培训道路还很长,江汽集团董事长左延安先生有着独到的见解:“JAC企业不仅要出产品,更要出人才,出人品。没有良好的人品,没有优秀的人才,就制造不出优良的产品;人才和人品要靠企业去培养。从这个意义上说,企业不仅是一座工厂,更是一所学校。在这所学校里,要使江汽公司的员工具有创新精神,超越能力,同时也要学会如何做人。把JAC员工培养成为有思想、有感情、有创意、会合作的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