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天文研究与技术每次接受多少文章

可谓畏矣
大奖赛
你错了。没有望远镜怎么行呢。你只看到了科学家坐在电脑前,却没看到电脑是远程连在望远镜上的。电脑只是数据处理的终端,没有望远镜的观测数据。电脑就不能发挥作用。现在望远镜的大量观测数据电脑还没来得及分析。所以有一项活动是利用个人电脑的空闲时间来帮忙分析天文数据。

中国哪个大学有学天文的

功之怒
白天使
紫金山天文台——中国现代天文学的摇篮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是中国科学院直属事业单位。前身为成立于1928年2月的国立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是我国自己建立的第一个现代天文学研究机构,被誉为“中国现代天文学的摇篮”。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以天体物理和天体力学为主要学科方向,以国家战略需求和世界前沿研究为主线,着眼于解决若干重大和关键的科学问题和国家战略需求问题,努力在天文学基础研究和为国家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及社会进步提供高层次服务方面作出基础性、前瞻性、战略性的贡献。紫金山天文台总部位于江苏省南京市北京西路2号,在全国有7个天文观测站:江苏南京紫金山科研科普园区,青海观测站、盱眙天体力学观测基地、赣榆太阳活动观测站、洪河天文观测站、姚安天文观测站和青岛观象台。紫金山天文台以总部及观测站为依托,在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科研科普园区、盱眙铁山寺风景区、青岛观象台、青海省德令哈市(筹建中)、云南省姚安县(筹建中)等地建设(或与地方政府联合建设)5个天文科普园区,面向社会公众开展天文科普教育。紫金山天文台有4个研究部:暗物质和空间天文研究部、南极天文和射电天文研究部、应用天体力学和空间目标与碎片研究部、行星科学和深空探测研究部。每个研究部在其学科方向按照 “研究单元-实验室-观测基地”的三角结构加以布局,共有19个研究团组、实验室和基地单元,构建了从基础研究到技术研发到应用需求的完整的科技创新价值链。紫金山天文台建设和运行中国科学院射电天文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空间目标和碎片观测重点实验室,是中国科学院空间目标和碎片观测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南极天文中心(筹)以及中国天文学会的挂靠单位,也是《天文学报》(季刊)和英文刊《Chinese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的承办单位。知识创新三期,紫金山天文台组织了以暗物质粒子和空间天文、恒星形成和太赫兹技术、空间目标与碎片观测研究、行星科学与深空探测四个重大方向为牵引的科研组织体系,在暗物质粒子空间探测、嫦娥1号伽玛谱仪研制、建设中科院空间目标与碎片观测研究体系、太赫兹超导探测技术研究与应用等多方面取得重要创新性科研成果。

天文学杂志投稿问题

请问游是
玻璃湖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Journal of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飞碟探索 The Journal of UFO Research 空间科学学报 Chinese Journal of Space Science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年刊 Annals of Shanghai Observatory Academica Sinica 天体物理学报(英文版) Chinese Journal of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 天文爱好者 AMATEUR ASTRONOMER 天文学报 Acta Astronomica Sinica 天文学进展 Progress in Astronomy 天文研究与技术-国家天文台台刊 Astronomical Research & Techonolgy-Publications of National Astronomical Observatories of China 紫金山天文台台刊 Zijinshan Tianwentai Taikan 其实的话只要把稿子邮寄给他们的一些编辑部之类的就行了主要的步骤有哪些,文体应该是怎样的,需要注意哪些地方。。汗 只要把稿子放到袋子里 还有联系方式 然后寄到他们刊社就行了啊 文体 天文学咋写的就咋样呗 需要注意的应该是地址 联系方式 还有稿子清晰度

研究天文学的意义?以及天文学和生产生活服务的意义?

条理
七仙女
天文学是一门古老的科学,它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程产生、发展起来。翻开人类的文明史,各文明古国都用自己的文字写下了天文学的第一章,中国的甲骨文、埃及的金字塔、巴比伦的泥碑都是历史的见证。一、天文学的研究内容天文学和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学同为六大基础学科,它是人类认识宇宙的一门科学,其研究的对象是辽阔空间的天体。几千年来,天文学家通过接受天体头来的辐射,发现它们的存在,测量他们的位置,研究它们的运动、结构及演化规律,并逐步扩展人类对广阔宇宙空间中物质世界的认识。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是由近到远逐步扩展的,起初是从地球到太阳系。随后从恒星到银河系,目前已扩展到比100亿光年更远的宇宙深处。天体测量学是天文学中最先发展起来的一个分支,也是应用最广泛的一门学科。在天文学产生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人类只限于用肉眼观测太阳、月亮、行星和恒星在天空中的位置,研究它们的位置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在对星星测量的基础上,古代的天文学家注意到恒星在天空的位置相对不动,由此绘制出星图,划分星座和编制星表;进而研究太阳月亮及行星的运动,在测量天体是运动的基础上编制历法。17世纪初发明了望远镜;17世纪下半叶又创立了微积分,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拥有望远镜的巴黎天文台和格林尼治天文台相继建立起来了。天体测量学的新发现,如光行差现象、地轴的章动现象、恒星视差的测定等等接连为人们所认识,天体测量学的成果通过时间服务和历书计算等,被运用到大地测量和航海事业等方面。天体测量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和测定天体的位置和运动,建立基本参考坐标系和确定地面点的坐标。它包括天文学、方位天文学、实用天文学和天文地球动力学。球面天文学的主要任务是确定天体的位置及其变化。为此,它首先要研究天体投影在天球上的坐标的表示方式,还要研究坐标之间的关系和坐标的修正。方位天文学的研究内容是测定天体的位置和运动。实用天文学的课题是以天体作为参考坐标,来测定地面点在天球上的坐标,为大地测量、地球物理学、地质学、地理学和制图学以及航空、航海的导航提供必要的参考数据。对地球自转与地壳运动的研究,有发展成为天文地球动力学,它是天体测量与地学各有关分支之间的边缘学科。目前,天体测量学的手段已从可见光观测发展到射电波段,以及红外、紫外、X射线γ射线等波段;观测的天体也向星数、星等更暗的光学恒星、星系、射电源和红外源等扩展,观测精度也不断提高。天体力学也是较早形成的另一个分支学科。16世纪哥白尼提出的日心体系,17世纪开普勒提出的行星运动三定律以及伽利略在力学方面的研究,为天体力学的创立奠定了基础。17世纪后期,牛顿根据前人在力学、数学和天文学方面的成就,以及他自己20多年的反复研究,于1687年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把人们带进了动力学范畴,天体力学在此基础上诞生了。天体力学的诞生,使天文学家从单纯描述天体的几何关系,进入到研究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阶段。天体力学主要研究天体的力学运动和形态,其主要研究对象是太阳系内的天体。自天体力学诞生到19世纪后期,是天体力学的奠基时期。牛顿和莱布尼茨共同创立的微积分学,是天体力学的数学基础,分析力学是它的力学基础。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50年代,是天体力学的发展时期,在研究对象上增加了太阳系内大量的小天体(小行星、彗星和卫星等),这段时期可称为天体力学时期。20世纪50年代以后,由于人造天体的出现和电子计算机的浓,天体力学进入了一个新时期,研究对象又增加了各种类型的人造天体和成员不多的恒星系统。天体力学主要有六个分支学科:摄动理论、天体力学数值方法、天体力学定性理论、天文动力学、历书天文学、天体的形状和自传理论。天体物理学是天文学中最活跃、内容最丰富的分支学科。19世纪中叶,人们将物理学和化学的最新成果——光谱分析、光度测量和照像术用于天体观测后,对天体的结构、化学组成和物理状态的研究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天体物理学。天体物理学是应用物理学技术方法和理论研究天体的化学成分、物理性质、运动状态和演化规律的学科。它的研究对象、内容、方法多样而广泛,其分支学科也很多,主要有:实测天体物理学、理论天体物理学、太阳物理学、太阳系物理学、恒星物理学、恒星天文学、星系天文学、宇宙学、宇宙化学、天体演化学等分支学科。另外,射电天文学、空间天文学、高能天体物理学也是它的分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探空火箭、人造卫星和探测器的相继发射,突破了地球大气与磁场这两到屏障,赋予天文学以崭新的生命力。气象卫星、测量卫星、地球资源卫星等等从环绕地球的轨道上,居高临下仔细观察地球,使我们对地球的认识大大前进了一步。千百年来,我们对太阳系中的其它天体只能从远处凭眺,可望而不可及。现在,我们能发射探测月球和行星的卫星,并已把探测器降落到几个行星表面,直接收集第一手材料。随着观测设备和手段的不断进步,观测的波段也由单一的光学观测发展到全波段观测,使X射线天文学、γ射线天文学红外天文学和紫外天文学等新的研究领域争放异彩。在空间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天文观测研究已由地面观测进入空间时代。 研究天文学的意义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初期,人类的生活不能没有时间、日期、季节和年代。上古时代,太阳的出没成为人们判断时间和日期的标准和安排劳动的依据。春秋时期,我国就发明了用土圭测定日影长短来确定季节和一年长度的方法。在战国和西汉期间,逐渐形成了天文、气象、农业相结合的二十四节气,成为重要的农业生产准则。古埃及人则根据天狼星在天空中的位置来确定季节,掌握尼罗河泛滥的时间。天文历法石油生产的需要发展起来的。在近代生产活动中天文学也有许多重要的应用,如授时、编历、导航、人造卫星轨道设计以及大地测量等。在现代化的社会中,卫星的发射和操纵、遥测遥感信号的同步、精密的测量和实验都要求精确的时间。由于人类一切活动都在地球上进行,要求有一个同地球自转相联系的系统。因此,观测天体的位置、测定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周期,对于确定时间仍是必不可少的。现代测量更离不开天文学。要准确知道一个地点在地球上的位置,把大范围的测量统一起来,就必须对天体进行观测。所以,天文大地测量是近代测量的主要方法。在现代的远洋航行中,利用利用六分仪观测天体的位置,可以定出船舶在海上的位置。星际航行中,天文学就更加不可缺少了。火箭、卫星、飞船的发射、回收条件、运行的轨道,都需要运用天体力学理论来进行设计、计算,飞行中的位置需要用天文方法来观测确定。姿态的保持要按照天体的位置来校正和控制。此外,太阳表面的激烈活动往往抛射出大量的带电粒子和强紫外光线,是地球的磁场和电离层受到严重的骚扰,一直引起短波无线电通讯中断。因此,必须仔细观测太阳,监视和预测太阳表面的各种活动现象。随着现代化技术的发展,人类对天体的影响将会更加敏感,从而对天文学提出更高的要求。由于天文学是人类认识宇宙的科学,因而它在人类自然观的发展中起着特殊的作用。例如,在人类自然观的发展史上。托勒密地心体系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人类对宇宙结构的认识模型。由于它与宗教把地球视为宇宙中心的观点一致,因而在欧洲维持了1400多年。随着天文学的发展,地心体系越来越不能与观测结果相符合。当时,一些具有进步思想的政治学家和天文学家。对这个体系产生怀疑。哥白尼的日心体系就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诞生了。哥白尼主张以简单的几何图形或数学关系来表达宇宙的规律,把统帅整个的支配力量赋予太阳,而各个天体都有其自然的运动。哥白尼日心体系的建立,是人类认识历史上的一次大变革。为了传播和维护哥白尼体系,意大利思想家布鲁诺在1600年2月17日被宗教裁判活活烧死在罗马繁华广场上;意大利著名物理学家伽利略也因为维护哥白尼学说,1633年遭到罗马宗教审判所的两次审判。直到1846年,天文学家用望远镜在勒威叶和亚当斯应用天体力学推算的位置上找到了太阳系的第八颗大行星——海王星,才有力的证实了日心体系的正确性,使哥白尼的日心说由假说变成了科学理论。天文学的观测和研究证明了宇宙是物质的,无论观测到多么遥远的宇宙空间,都是有各种各样的天体构成的物质世界。天文学不仅证明一切天体不但有位置变化的机械运动,而且它们的物理、化学性质也在不断的变化。康德-拉普拉斯关于太阳系演化的星云说揭示了天体的发展过程,说明了天体物质不同形式间的质的转化。近代恒星演化理论用充分的科学论据和详细的数值计算描绘了恒星的起源、演化和衰亡的过程。此外,天文学的观测研究还充分说明了宇宙间一切物质都是按一定的规律演变的,这种变化是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天体演变的动力是它内部的矛盾运动,其结果是不断向新的状态发展。作为自然科学的一门基础学科,天文学同其他自然科学有着密切的联系,能动的促进这其他科学的发展。数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角度的概念是从天文学中产生出来的;球面三角学视为测量和计算天体的位置而发展起来的。由于天体力学的需要,是微分方程的解法有了很大的发展。由于天文学的观测研究对象是宇宙中的天体,对暗星体的研究就必须用精密的大型天文望远镜才能进行,这就促进了光学的发展。由于地球和周围的天体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因而研究地球的地学,其发展也需要天文学的成果。寻找矿藏(地质学)、探索地震成因(地震学)和气候变化的规律(气候学)就要弄清地球内部和大气的构造及其气候变迁的规律,就要追溯地球的起源和发展史,因而就必须探索太阳系的演化史。对于生物学来说,火星就是一个探讨生命发展的、不受人为干扰的环境;而星际空间更可以使我们把生命起源追溯到从简单分子合成有机物的过程。对于物理学和化学,天体的研究更具有直接意义。30年代,物理学家从理论上发现原子核聚变反应能放出极大的能量。当时,没有实验条件去试验这种理论。天文学家对太阳能量来源的探索促进了原子能科学的发展,热核反应理论就是首先在太阳这个天然的物理实验室里得到验证的。于是,人们积极的在地球上实现了这种反应,果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结果研制成了氢弹。化学元素的起源,也必将从宇宙学和天体演化的角度来探索。现在,我们在天体上观测到更强的能量辐射和极大规模的爆发,而这些都是地面上物理实验室中无法实现和获得的。对高能天体本质的探索和研究。可为揭示未知的物质状态及其规律、探寻新能源等,展现难以预计的前景。天文学中的新发现和新问题,可能就是自然科学中的突破点,是自然科学中的一些新课题别开生面,使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天文学是研究天体、宇宙的结构和发展的科学,内容包括天体的构造、性质和运行规律等。 人类生在天地之间,从很早的年代就在探索宇宙的奥秘,因此天文学是一门最古老的科学,它一开始就同人类的劳动和生存密切相关。它同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学同为六大基础学科。 天文学的研究对于我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实际意义,如授时、编制历法、测定方位等。天文学的发展对于人类的自然观有很大的影响。哥白尼的日心说曾经使自然科学从神学中解放出来;康德和拉普拉斯关于太阳系起源的星云说,在十八世纪形而上学的自然观上打开了第一个缺口。 天文学的一个重大课题是各类天体的起源和演化。天文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是观测,不断的创造和改良观测手段,也就成了天文学家们不懈努力的一个课题。天文学和其他学科一样,都随时同许多邻近科学互相借鉴,互相渗透。天文观测手段的每一次发展,又都给应用科学带来了有益的东西。 天文学循着观测-理论-观测的发展途径,不断把人的视野伸展到宇宙的新的深处。

研究生怎样报考天文?

旦而田猎
冲遥
天文专业分很多方向,分理论天体物理,实测天体物理,天文地球动力学等之类的方向,需要的人才不一样,所需的专业就不一样,有的需要天体物理专业出生的(如理论天体物理),也需要普通物理专业出生的(普通物理),进去以后研究的方向不一样,可以登陆网上报名系统,查询想报考的专业有哪些学校在招人,点击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查询,然后直接在学科选择输入想报考的学科,比如0704天文学,后面如果想学天体物理,就输进去查询,就可以看到很多学校在招生。天文学的分支主要可以分为理论天文学与观测天文学两种。按照研究方法,天文学可分为:天体测量学天体力学天体物理学按照观测手段,天文学可分为:光学天文学射电天文学红外天文学空间天文学

天文学和力学哪个先产生?

吹鼓吹
黑房子
天文学的历史至少已经有5、6千年了。 在1687年出版《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标准力学体系,经典物理学的形成 。 其实在人类形成的时候就有了力学,上面的介绍是力学体系的形成时间。本人以为是力学诞生在先,天文学在后。材料说明如下:1.天文学的起源 可以追溯到人类文化的萌芽时代。远古时代,人们为了指示方向、确定时间和季节,而对太阳、月亮和星星进行观察,确定它们的位置、找出它们变化的规律,并据此编制历法。从这一点上来说,天文学是最古老的自然科学学科之一。早期天文学的内容就其本质来说就是天体测量学。从十六世纪中哥白尼提出日心体系学说开始,天文学的发展进入了全新的阶段。此前包括天文学在内的自然科学,受到宗教神学的严重束缚。哥白尼的学说使天文学摆脱宗教的束缚,并在此后的一个半世纪中从主要纯描述天体位置、运动的经典天体测量学,向着寻求造成这种运动力学机制的天体力学发展。十八、十九世纪,经典天体力学达到了鼎盛时期。同时,由于分光学、光度学和照相术的广泛应用,天文学开始朝着深入研究天体的物理结构和物理过程发展,诞生了天体物理学。二十世纪现代物理学和技术高度发展,并在天文学观测研究中找到了广阔的用武之地,使天体物理学成为天文学中的主流学科,同时促使经典的天体力学和天体测量学也有了新的发展,人们对宇宙及宇宙中各类天体和天文现象的认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 2.力学的起源 力学知识最早起源于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在生产劳动中的经验。人们在建筑、灌溉等劳动中使用杠杆、斜面、汲水等器具,逐渐积累起对平衡物体受力情况的认识。 二千多年前的春秋(公元前772年—公元前481年)战国(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1年)时期,生产关系的变革促使社会面貌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随着冶铁手工业的出现和铁制工具的使用,农田水利的发达,都邑建筑的兴盛,特别是各种原动力和简单机械的应用,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积累了相当丰富的关于力学的生产技术经验,作为中国古代物理学的最早分支之一的古代力学,也就随着生产的发展而发展起来了。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紫金山天文台主要研究什么课题?大神们帮帮忙

丝衣
折杨
紫金山天文台简介 建成于1934年9月的紫金山天文台是我国自己建立的第一个现代天文学研究机构,其前身是成立于1928年2月的国立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她坐落于南京市东郊风景如画的紫金山第三峰上,至今已有65年的历史。 紫金山天文台的建成标志着我国现代天文学研究的开始。中国现代天文学的许多分支学科和新建台站大多从这里诞生、组建和拓展。由于她在中国天文事业建立与发展中作出的特殊贡献,故被誉为“中国现代天文学的摇篮”。 紫金山天文台现有在职人员350人。其中科技人员291人;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研究员37人;副研究员、高级工程师108人。现有在学博士生23人;硕士生8人;另有博士后3人。 紫金山天文台拥有射电天文实验室、空间天文实验室、天体物理研究部和天体力学研究部四个主要研究单元。有青海、青岛、赣榆三个野外台站,其中青海观测站是我国目前唯一的大型毫米波射电天文观测站,装备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13.7米毫米波射电望远镜。中科院射电天文联合开放实验室,中科院人卫系统中心,中国天文学会挂靠在紫台。 紫金山天文台同国内外天文研究机构有着长期而广泛的学术交流。紫台出版的学术刊物与世界上51个国家和地区的220个天文研究单位建立了交换关系。 面向21世纪,紫金山天文台的发展目标为:以天体物理研究和天体力学应用基础研究为主学科;以毫米波射电天文和技术以及密切相关的星际分子云与恒星形成研究,天体物理若干前沿和基本理论研究,太阳系自然和人造天体动力学研究主要研究领域;使紫金山天文台成为我国毫米波、亚毫米波和红外天文的实测基地和卫星动力学的研究中心。同时充分发挥传统的综合优势,为国家经验和国防建设的需要以及社会的进步提供高层次的服务。使紫金山天文台成为我国一流的天文基础研究基地,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和世界性的天文研究中心。 紫金山天文台有一支训练有素基本功扎实的理论研究和工程技术队伍。其研究的内容几乎涉及天文学的各个分支领域。有发现新天体、新天象、积累天文资料的观测;有直接为国民经济和国家安全服务的研究项目;有天文学前沿的基础理论研究课题;有支持天文研究的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在这些研究中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丰硕成果。如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测轨预报方案的制定;小行星、彗星的探索发现和研究;非局部对流理论和恒星的结构与深化研究;人造卫星动力测地;彗木碰掸的准确预报;我国失控卫星的捕获、长期跟踪和陨落期预报和13.7米毫米波射电望远镜的建造等许多研究成果受到了有关方面的高度评价。自1978年以来,紫台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中科院二等奖12项;中科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7项;中科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8项;江苏省二等奖2项(以上奖项均为紫台独立完成或主持完成)。紫台近10年(1988-1997)共发表学术论文982篇,其中发表在国际核心刊物(SCI)上为169篇。 紫金山天文台现有在研课题共52个。其中:国家攀登计划项目1个;863计划项目1个,国家基金项目13个(含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2个,国家基金重点项目1个),中科院重点项目5个,重大国防军工任务项目3,个科院重大项目1个。各课题均按进度顺利实施。 如98年度我台已有五个重要项目分别通过相关机构验收。 中科院“八五”重大项目“90-115GH SIS结超导接收机”通过了中科院基础局和超导办主持的实验室验收,并于98年10月成功地安装在青海13.7米望远镜上,大大地提高了望远镜接收机的灵敏度。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八五”重大项目“太阳22周耀斑和活动区多波段观测和研究”及“分子云与恒星形成”通过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验收。 863-2课题“高层大气环境参数长期变动监测与模式研究”通过了863国家高技术航天领域专家委员会验收。 921-6-301工程“921近地近圆轨道测轨方法研究”通过了以陈芳允院士为主任的鉴定委员的鉴定验收。 人才方面,紫台基本完成了科技人才“代标转移”。我台现有45岁以下研究员13名,博士生导师4名,两个研究部和两个实验室主持工作的八位业务领导平均年龄40岁。在院重点项目中,青年人负责的项目已占七成以上。以这次进入国家天文观测中心创新人员为例:在进入创新工程的九个研究团组、一个中心、一个实验室、一个基地中,12位首席研究员、首席科学家中50岁以下研究员就有8位,已被评聘的首席研究员以外8位研究员中5名为45岁以下。 为了符合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的要求,紫金山天文台的改革目标是: 建立进入创新人员、流动人员、未入进创新且有课题、有经费的三类科技人员分类管理体制,使其各得其所,相互竞争。 搞好职能部门改革,将机关整合为3-4个职能部门,根据人员精干、高效、双向选择、择优聘用的原则,将现有职能部门人员精减到20人左右。 拓宽开发渠道,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妥善安排分流人员。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 一九九九年四月

牛郎星的天文研究

郅都
暗意物也
美国密歇根大学的天文学家将四台望远镜的光组合在一起,终于成功拍摄到了牛郎星的表面细节。这是科学家首次清晰地拍到与太阳类似的恒星表面结构。密歇根大学的天文学家John Monnier和他的研究生赵明(音译)领导了一个国际天文学家小组,利用美国乔治亚州立大学设在加利福尼亚州威尔逊山上的CHARA干涉望远镜镜阵,完成了对牛郎星的精细观测。这项观测利用了镜阵中6台望远镜中的4台,它们相互间隔约270米。用所谓的光干涉测量法将光线组合起来之后,观测效果足以与一架面积与足球场相当的超大望远镜媲美,因此拍摄到的牛郎星照片分辨率极高,甚至比哈勃太空望远镜拍摄的最清晰的照片,还要精细大约100倍。其他的研究小组曾用这项技术拍到过其他恒星的表面照片,但那些恒星都比太阳和牛郎星大了上百倍。密歇根大学的这项观测,首次拍摄到太阳系外另一颗主序星的表面细节,堪称观测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主序星是指内部的热核聚变稳定发生的恒星,太阳和大多数夜空中可见的恒星都属于主序星。乔治亚州立大学参与此项观测的天文学家Harold McAlister指出,“对于我们来说,这只是刚刚起步。还在数不清的主序星有待我们观测,能够拍摄到它们的表面照片,将给未来的研究工作提供大量信息。” 牛郎星是天鹰座中最明亮的恒星,可以在北半球的夜空中清楚地用肉眼看到。这颗恒星比太阳更热、更年轻,直径约是太阳的2倍。牛郎星赤道区域的自转速度高达每小时102.7万千米,大约是太阳自转速度的60倍!因此,牛郎星不像太阳那样是个几乎完美的球体,它的快速自转让它的“腰围”明显胖出一圈,成了一个扁扁的椭球体。天文学家Hugo von Zeipel早在1924年就预言,快速自转会让恒星的赤道区域突起。他还预言突起的部分亮度会下降,产生所谓的重力昏暗(gravity darkening)现象,因为那里距离恒星核心更远,温度会较低。这次拍摄的牛郎星照片看似证实了他的预言,因为赤道区域确实显得较暗。但经过仔细的分析,Monnier指出,赤道区域变暗的程度超出了标准模型的预言,这说明现有的理论模型存在缺陷,有待进一步修正。

天文学历史

唐鉴
腹犹果然
天文学发展简史起源 天文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文化的萌芽时代。远古时候,人们为了指示方向,确定时间和季节,就自然会观察太阳、月亮和星星在天空中的位置,找出它的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并在此基础上编制历法,用于生活和农牧业生产活动。从这一点上来说,天文学是最古老的自然科学学科之一。早期天文学的内容就其本质来说就是天体测量学。全新的阶段 从十六世纪中哥白尼提出日心体系学说开始,天文学的发展进入了全新的阶段。在这之前,包括天文学在内的自然科学,受到宗教神学的严重束缚。哥白尼的学说使天文学摆脱宗教的束缚,并在嗣后的一个半世纪中从主要纯描述天体位置、运动的经典天体测量学,向着寻求造成这种运动力学机制的天体力学发展。十八、十九世纪,经典天体力学达到了鼎盛时期。同时,由于分光学、光度学和照相术的广泛应用,天文学开始朝着深入研究天体的物理结构和物理过程发展,诞生了天体物理学。二十世纪现代物理学和技术高度发展,并在天文学观测研究中找到了广阔的用武之地,使天体物理学成为天文学中的主流学科,同时促使经典的天体力学和天体测量学也有了新的发展,人们对宇宙及宇宙中各类天体和天文现象的认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本质 天文学就本质上说是一门观测科学。天文学上的一切发现和研究成果,离不开天文观测工具——望远镜和望远镜后端的接收设备。在十七世纪之前,人们尽管已制作了不少天文观测仪器,如在中国有浑仪、简仪等,但观测工作只能靠人的肉眼。1608年,荷兰人李波尔赛发明望远镜,1609年伽里略制成第一架天文望远镜,并很快作出许多重要发现,从此天文学跨入了用望远镜观测、研究天象的新时代。在此后的近400年中,人们对望远镜的性能不断加以改进,并且越做越大,以期观测到更暗的天体和取得更高的分辨率。目前世界上最大光学望远镜的口径已达到10米。射电天文学 1932年美国人央斯基用他的旋转天线阵观测到了来自天体的射电波,开创了射电天文学。1937年诞生第一台抛物反射面射电望远镜。之后,随着射电望远镜在口径和接收波长、灵敏度等性能上的不断扩展、提高,射电天文观测技术为天文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全可动射电望远镜直径为100米,最大固定式射电望远镜直径达300米。研究工作的深入 二十世纪后50年中,随着探测器和空间技术的发展以及研究工作的深入,天文观测进一步从可见光、射电波段扩展到包括红外、紫外、X射线和γ射线在内的电磁波各个波段,形成了多波段天文学,并为探索各类天体和天文现象的物理本质提供了强有力的观测手段,天文学发展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在望远镜后端的接收设备方面,十九世纪中叶,照相、分光和光度技术广泛应用于天文观测,对于探索天体的运动、结构、化学组成和物理状态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可以说天体物理学正是在这些技术得以应用后才逐步发展成为天文学的主流学科。二十世纪中,偏振观测、干涉测量、斑点干涉、CCD探测器以及多光纤等技术在天文观测中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毫无疑问,天文研究中取得的重要成果与后端探测设备的发展和改进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天文学的历史非常久远,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一门科学,而且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精密科学。天文学的萌生和发展一是源于先民渔猎和农耕社会关于判断方向、观象授时、制定历法等等的需要,二是源于先人关于星象与人事神秘关系的占星术。中国是世界上天文学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在战国、秦汉时期就已经形成了以历法和天象观测为主体的天学体系,在二十四史中有专门的《历志》《律历志》及《天文志》记载这些资料,它们对现代天文学也有重要参考价值。 近现代天文学思想的最早源头是古希腊,古希腊人的演绎推理方法和对事物的追根究底态度使他们对宇宙有了深刻而精密的认识,这种认识被文艺复兴时代的欧洲全盘接受。在历史上相当长的时期内,天文学与星占学是不分的,像著名的天文学家托勒密、第谷、开普勒等,也是大星占家。占星需要观测、推算天体的位置,这对天文学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从哥白尼建立日心说、伽利略使用望远镜、牛顿创立了微积分解析天体的运动开始,天文学跨入近代,天文科学开始与占星术分道扬镳。赫歇耳把观测视野从太阳系扩展到恒星,分光技术使人类可以了解遥远天体的组成,今天,天文学及其相关技术已经发展到我们可以直探百亿光年外的类星体、可以飞近太阳系行星拍照的水平。 因为天文学史是自然科学史的组成部分,所以它是一门特殊的史学。天文学史研究在中国有悠久的传统,二十四史相关志中就有大量天文学发展史的描述,西方到18世纪,已有题为《天文学史》的著作问世。而现代,天文学史早已成为一门成熟的学科,有分学科、地域、断代等多种研究途径。了解天文学史,对我们认识人类思维发展规律、指导前沿研究、利用古代资料和历史信息、丰富史学研究都有重要意义[编辑本段]天文学发展简史起源 天文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文化的萌芽时代。远古时候,人们为了指示方向,确定时间和季节,就自然会观察太阳、月亮和星星在天空中的位置,找出它的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并在此基础上编制历法,用于生活和农牧业生产活动。从这一点上来说,天文学是最古老的自然科学学科之一。早期天文学的内容就其本质来说就是天体测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