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方志敏(简介)

错体人
周繇
  编辑本段简介  方志敏,1899年生,江西省弋阳县人。1922年8月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636f707962616964757a686964616f31333236393730团。1923年3月转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1月,参与领导弋横起义,创建赣东北苏区,领导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10军。先后任赣东北省、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主席,红10军、红11军政治委员,中共闽浙赣省委书记。他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赣东北实际相结合,创造了一整套建党、建军和建立红色政权的经验,毛泽东称之为“方志敏式”的根据地。  1934年11月初,方志敏奉命率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北上,任红10军团军政委员会主席。至皖南遭国民党军重兵围追堵截,艰苦奋战两月余,被7倍于己的敌军围困。他带领先头部队奋战脱险,但为接应后续部队,复入重围,终因寡不敌众,于1935年1月27日在江西玉山陇首村被俘。被捕那天,两个国民党士兵搜遍方志敏全身,除了一块怀表和一支钢笔,没有一文钱。诚如方志敏所说:“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在狱中,面对敌人的严刑和诱降,他正气凛然,坚贞不屈。1935年8月6日在江西南昌下沙窝英勇就义,时年36岁。  编辑本段名人名言  1、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  2、“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因为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为着共产主义牺牲,为着苏维埃流血,那是我们十分情愿的啊!”  3、我能舍弃一切,但是不能舍弃党,舍弃阶级,舍弃革命事业。我有一天生命,我就应该为它们工作一天!  编辑本段1、童年  1900年农历八月十三日,方志敏出生在江西省弋阳县湖塘村。湖塘村是一个优美的地方,村前是两口水明如镜的鱼塘,一条小河流过村口的一座小桥,村后有座土山,长满了高大的枫树。  方志敏的家很穷,每逢春天家里都断了粮,缸里的一点粮食还是跟财主家借的。刚刚三、四岁的小志敏饿得肚子咕咕叫。小志敏拽着妈妈的衣襟不断地嚷:“妈妈!我饿,我饿啊!”小志敏看见财主家的孩子吃的是白面馒头,仰着头问妈妈:“为什么财主家的孩子有馒头吃,我们家没有呢?”妈妈只好回答说:“人家财主命好,有地又有钱;咱们命苦,要啥没啥,孩子也跟着受罪!”小志敏听了还是不明白,同样是人,财主不干活不流汗都吃白馒头,爸爸累死累活都让儿子饿肚子,这是为什么?方志敏7岁的时候,爸爸向财主借高利贷让他上了私塾。  小志敏高高兴兴背上书包去上学了。一开始的几天,小志敏觉得挺新鲜,老先生摇晃着脑袋,“子曰”、“诗云”的念,学生们也摇头晃脑的跟着念。时间长了,小志敏就不耐烦了,觉得没什么意思,坐在那儿老打瞌睡。  老先生见小志敏不好好念书,走过来揪着他的耳朵问:“我刚念的是哪一句?”小志敏直着脖子,说:“不知道!还不是老掉牙的旧书,我懒得听!”  老先生气得胡子都翘了起来,拿起戒尺就朝志敏的手心打,一边打还一边骂:“我让你不学圣人的书!”小志敏的手被打得又红又肿,但他咬着牙一声不吭。  回到家里,妈妈看着儿子的手,心疼得流下了眼泪。小志敏说:“我明天不上学了,我放牛拾柴去。!”  爸爸正在抽旱烟,听儿子嚷嚷不上学了,吐了一口烟,说:“哪有上学不挨老师打的,学还得上。供你念书,爸爸受苦受累还有个盼头。不然,你也和爸爸一样当个睁眼瞎,咱家这穷日子还有什么指望改变呢!”  气归气,小志敏还得去上学。只要爸爸、妈妈高兴,这书还得好好念。  1916年秋天,16岁的志敏在弋阳县高小读书,他在学校图书室看了很多进步书籍,并组织了“九区青年社”,专门与土豪劣绅做斗争。  当时,有个姓张的大地主想弄个“省议员”当当。他让手下用钱去买选票,老百姓议论纷纷。方志敏想,这个地主坏得很,头上长疮,脚底流脓,要是他当上了议员,不定要做出多少坏事。  为了阻挡姓张的大地主,方志敏一夜没睡觉,写了一篇小字报:“张地主十大罪状”,抄写了好几份,连夜贴在县城最显眼的地方。城里的人都挤着去看小字报,拍手称快。张地主气得浑身发抖,派人把小字报撕掉,到处寻找方志敏。  方志敏的同学劝他找个地方躲一躲,说张地主有钱有势,惹不起他。方志敏笑着说:“我不怕,他能把我吃了?”  张地主终于找到了方志敏。几个狗腿子推搡着方志敏,方志敏被带到了张地主家。  张地主歪在太师椅上,咕噜咕噜在抽水烟,迷着两眼瞅着方志敏说:“你就是方志敏?”  方志敏昂着头不说话,心想,你知道还问什么?  张地主又说话了:“你是学生,应该好好读圣贤之书,不要瞎折腾。我找你来,想让你写个声明,就说你受别人唆使,我是清白无辜的,怎么样?”  方志敏摇了摇头,张地主马上翻了脸,把水烟袋往桌子上一扔,满脸凶相,说:“我在弋阳城里说一不二,整死你像踩死个蚂蚁。”一个打手揍上来要动手,方志敏不慌不忙,不紧不慢地说:“我早给报馆和警察署写好了信,今晚我要回不去,就有人将信寄出去。你残害学生的事情全省的人都会知道。”  张地主一听,一个十五、六岁的毛孩子还留了一手,真难对付。想来想去,如果把方志敏打死,就会惹恼全省的人。还是咽下这口气吧,只好一挥手,让方志敏走了。  方志敏并没有给同学留下什么信,只是让张地主逼急了,才急中生智说出那套话。张地主最终没有当上议员,方志敏却成了弋阳城里有名气的学生。  编辑本段2、青年  1918年,北洋军阀段祺瑞卖国政府投靠日本帝国主义激起了群众极大民愤。  这一天,弋阳高小的师生在操场举行声讨段祺瑞卖国政府的集会。方志敏平时最敬佩的一位青年教师刘老师,登上台子演讲。他慷慨激昂地说:“卖国政府把我们的国家一片片出卖,日本帝国主义又要鲸吞我们的神州。我们应该从自己做起,抵制日货。”说着,刘老师把平时用的日本牙粉,日本脸盆拿出来,一脚踩碎牙粉盒,又把日本脸盆用石头砸碎。  同学们都被刘老师的爱国行动感染。方志敏抬腿跑到宿舍,把他铺的一床日本草席抱出来,跑上讲台,点着一根火柴把日本草席点着说:“我向刘先生学习,坚决不用日货。”  1919秋天,方志敏在南昌江西第一甲种工业学校上学,他阅读了《新青年》等进步刊物,思想觉悟提高很快。  当时,方志敏所在的这所学校办得很糟糕。学校凭私人关系任用教师,有的教师什么都不懂,甚至连学生都不如,只要有门路,就能教课。学生们意见很大,方志敏代表全班同学,向校方提出更换教师,胖校长打着官腔说:"研究研究",几个月过去了,也不见音信。  正好,学校宣传队要排节目。方志敏灵机一动,编写了一个剧本《私塾怪现象》。戏中有3个主要人物,校长、校长老婆、校长的儿子。校长当领导,校长老婆连字也不识,啥课都敢教,校长的儿子只管摇铃。  《私塾怪现象》主要是讽刺学校的腐败,受到学生的欢迎,大家看得开怀大笑。可是校长看了戏,血压上升,恼羞成怒,下令立即停演,还给方志敏记大过一次。  学生记大过是很严重的事情,可是,方志敏一点也不在乎,继续带领学生同校长斗争,公开揭露学校的黑暗。胖校长气得不行,要开除方志敏。方志敏不甘示弱,带领学生自治会贴布告:开除校长!  1921年秋天,方志敏又进了同文学院。这是一所教会学校,对英文抓得很紧。方志敏找到了英文的《资本论》和《共产党宣言》,一边学英文,一边学这两部伟大著作,同学们给他起了一个外号叫“社会主义”,因为方志敏开口闭口不离“社会主义”这个词。方志敏还专门成立了一个读书会,专门学习和探讨社会主义。  那时候,阅读革命书籍非常困难。书籍、报刊杂志常被没收。方志敏托校外的同学订进步杂志,再带进学校阅读;白天不方便,晚上熄灯后,几个人才悄悄地进行讨论。  教会学校三天两头做礼拜,方志敏非常厌烦。可是,他一想,何不在做礼拜的时候,带上要看的书,“你做你的礼拜,我读我的书”。  编辑本段3、闹革命  1922年夏天,方志敏到了上海。  那时候上海是帝国主义的殖民地。在上海的马路上,方志敏看到,洋人的警棍在黄包车夫的身上飞舞;喝得烂醉的外国士兵,肆意侮辱中国的百姓。  一天,方志敏和几个朋友来到“法国公园”想进去玩玩。他们走到公园门口,一个显眼的牌子映入眼帘:“华人与狗不准入园。”  方志敏站在“华人与狗不准入园”的牌子面前热血沸腾脸发烧,感到一种奇耻大辱。堂堂的中国人,在自己的土地上都不能自由行走。  面对“华人与狗不准入园”这块耻辱牌,方志敏暗暗发誓,一定要赶走帝国主义列强,为中华民族解放面奋斗到底!一定要铲除“华人与狗不准入园”这块耻辱牌!  很快,方志敏加入了社会主义青年团,也很快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坚定地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在火与血的考验中百炼成钢,成为解放中华民族的先锋。  下面讲几个方志敏闹革命的故事:  1925年夏天,方志敏在家乡湖塘村秘密成立了农民协会,带领贫苦农民与地主展开了斗争。  那年天旱欠收,到了秋天,许多贫苦的农民发愁交不起租,还不了地主的债。  方志敏召开了贫雇农大会,对大家说:“今年地主收租讨债,我们就要求减租减息。如果地主不肯,咱们就跟地主斗,不交租,不还债!”  农民们都害怕地主,不敢行动。方志敏带领一部分积极分子先把一个地主抓了起来,要他减租,并把借据还给农民。这一来,农民们有了劲头,都准备跟着方志敏干。不料,方志敏的五叔、地主方雨田跳出来,带头对抗农民运动。其他地主不敢收租收债了,方雨田却气急败坏地质问方志敏:“我是你亲叔,你该不会六亲不认吧?”  方志敏觉得不把方雨田的气焰打下去,斗争就不能取胜。他对大家说:“你们不要以为方雨田是我五叔,我就循情看面子。他既是地主,又和我们对抗,咱们就跟他斗争到底!”  一天晚上,他带领全村的贫雇农,手拿铁叉、锄头,包围了地主方雨田的大院,而冲在最前面的是方志敏。  方雨田紧关大门,躲了起来。几个农民翻墙进入方家大院,把门打开,大家一下子冲了进去。方雨田狗急跳墙拿刀想行凶,农民夺下他手中的刀,用绳子把他捆了个结实。  地主方雨田被斗倒了,震动了整个弋阳县。农民运动蓬勃开展起来。  江西的农民在方志敏的领导下,把土豪劣绅打得屁滚尿流。农民从漆工镇警察所里缴获了两条半枪。一条是“汉阳造”,一条是“三八式”,还有一条“九响毛瑟”被截去了半截枪筒,只能算半条枪。方志敏出门时就把这半截枪筒的枪带在身边当作防身武器。很快,“方志敏两条半枪闹革命”的消息就传遍了方圆几百里的地方。方志敏带着那半条枪,有时穿件灰袍子,化装成商人;有时光脚穿草鞋,化装成农民,四处宣传鼓动领导革命运动。

古代报纸有什么特征

神剃
茶太
我国的古代报纸,分为官报和民报两种。其中官报指的是“邸报”,它有很多名称,比如“状”、“邸吏状”、“进奏院状报”、“朝报”、“邸钞”等等,“邸报”是一个约定俗成的通称。民报又包括两种,一种是产生于宋代的非法的小报,另一种是出现于清朝的合法的京报。它们突破了官方的信息控制,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民众的意见和需求,和邸报比起来,形式和内容都更为先进,具有的社会进步性。 但是,从本质上来说,不论是官方的“邸报”,还是民间的小报和京报,都只能是古代报纸。它们共同的具有古代报纸的特征。这些特征是什么呢?是通过与现代报纸相比较,而得出的一些不同之处。 首先,它的内容不同于现代报纸。它刊登的是皇帝的谕旨、臣僚的奏折以及官员的任免升降奖惩、宫廷动态等公告性材料。没有自己采写的新闻,也没有任何言论。 其次,它的形式也不同于现代报纸。它只是一个材料又一个材料的堆砌,没有分栏,也没有标题,更没有消息、通讯、评论等不同新闻体裁的区分。它没有四开或对开的版面,而是抄印在单张的纸上,或者装订成小册子的形式。 中国古代的邸报,有1100多年的历史,小报有近千年的历史,民间报房出版的京报、辕门抄,也有近400年的历史。它们从诞生到结束,持续的时间都不算短,但发展不快,形式内容的变化不大,在信息量和新闻的时效性等方面,都难以和西方的近代报纸相比。这些报纸之所以发展缓慢,固然受到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和各王朝限制报纸出版的文化政策的影响,但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封建自然经济的制约。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生活,安土重迁、分散经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封闭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心理状态,都不利于新闻事业的发展。在这样的土壤上,很难产生对新闻的数量和时效要求较高,和商品化的程度较高的报纸。明末清初,受资本主义经济萌芽的影响,一度出现过产生这类报纸的契机,但很快就在日益激化的阶级和民族矛盾面前,被当时的封建统治者扼杀了。 古代报纸长期发展不快、变化不大的状态,直到鸦片战争爆发,中国的封建自然经济被迫瓦解,封建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被迫取消,和商品经济有了较大幅度的发展以后,才有所改变。但是这时,旧时的邸报和京报,从形式到内容都已完全僵化,适应不了改变的要求,无法再继续发展下去,只得逐渐被近代化的新型报纸所取代。 中国古代报纸发展的背景以及各个时期的特点1、中国古代报纸主要有三类:朝廷官报邸报,非法民报小报,合法民报京报。 2、对唐代“开元杂报”有详细记载的是唐代孙樵的《经纬集》的《读开元杂报》一文。 3、报房京报从崇祯末年以后才普遍使用活字印刷。 4、我国唐朝出现的古代报纸是有史料为证的,约发行于887年的敦煌“进奏院状”的发现,提供了研究古代报纸的第一个原始材料。 5、宋朝从宋真宗咸平二年起开始实行定本制度。 6、“小报”在北宋末年再现,盛行于南宋,当时被称为“新闻”。 7、中国近代报刊上出现的第一则消息是关于“月食”的,刊载于第一份近代中文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计传》。该报创刊于1815年8月5日,主编是米怜,地点是马六甲。 8、第一个打入中国本土创办中文近代报刊的西方传教士是郭士立,1833年8月,他在广州创办了《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1834年,该报上刊载的《新闻纸略论》,是中文近代报刊上出现的第一篇论述西方近代报纸的专文。 9、1838-1840年间,林则徐在广州组织人编译外报,这些材料后人称之为“澳门新闻纸”。 10、1822年9月在澳门创办的葡文《蜜蜂华报》,被认为是我国领土上出现的第一份外文报纸。 11、英文《字林西报》是1864年在上海创刊,其前身是1850年创刊的《北华捷报》,拥有人是字林洋行。1882年,字林洋行又创办中文报纸《字林沪报》,1897年,该报创办附张《消闲报》,开我国报纸副刊之先声。 12、中国近代第一份中文商业报纸是1857年11月在香港出版的《香港船头货价纸》。 13、1872年,路透社首先在上海设立远东分社,成为第一家在中国设立分支机构的外国通讯社。 14、中国第一份政论报纸是创刊于1872年2月4日的《循环日报》,第一个报刊政论家是王韬。 15、《申报》于1872年4月30日创刊于上海,创办人是美查。我国最早的白活报是申报馆于1876年创刊的《民报》 16、在北京出版的以康梁为首的维新派创办的第一份报刊是《万国公报》。戊戍变法时期影响最大的改良派报纸是《时务报》,报刊宣传家是梁启超,“时务体”就是以他的政论文章为代表。戊戍政变后,改良派在海外建立的第一个宣传阵地是1898年在日本横滨创刊的《清议报》,由梁启超主持编务。戊戍政变后,得以继续出版的维新派报刊是《知新报》(澳门)。 17、太平天国设立的“刷书衙”是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队伍所办的第一个出版宣传机关。 18、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了阐述他的报刊思想的第一篇文章《论报馆有益于国事》,首次提出了“耳目喉舌”论。 19、资产阶级改良派创办的中国第一份妇女报是《女学报》,是上海女学会的会刊。 20、维新时期重要思想家严复的重要译文《天演论》和《群学肄言》(部分)最初发表在《国闻汇编》 21、1911年7月,《大江报》发表了两篇著名时评:《亡中国者和平也》和《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作者是詹大悲。 22、《苏报》易帜后,开设了“学界风潮”专栏,集中报道学生革命团体活动的消息。 23、兴中会办的第一份正式机关报是1900年1月25日在香港出版的《中国日报》,第一任社长是陈少白。 24、黄远生的采访四能是: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 25、1872年外国传教士在北京创办了中文月刊《中西见闻录》。 26、于右任的笔名有骚心,大风,神州州主等。所谓“竖三民”是指他创办的《民呼日报》、《民吁日报》和《民立报》。 27、香港历史上存在时间最长的两家英文报纸是《德臣报》和 28、同盟会在海外创办的最重要的机关报是在东京出版的《民报》,首任主编是胡汉民,后由章太炎主编,与在横滨出版的保皇派报纸《新民丛报》展开关于革命与改良问题的大论战。 29、中国在清代末年才开始有专门的新闻出版法《大清印刷物专律》、《报章应守规则》(1906年)和《大清报律》(1908年,第一部新闻法) 30、我国境内第一座广播电台是美国人奥斯邦于1923年1月在上海建立起来的。国人自办电台最早的是1926年的哈尔滨电台。 31、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办的教会报刊中,出版时间最长,发行量最大,影响最大的是《万国公报》,其原名为《中国教会新报》,由林乐知于1868年创刊。 32、五四时期著名刊物《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1915年9月15日创刊于上海,主编陈独秀。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最初即发表在《新青年》上。李大钊把他轮值主编的第六卷第五号《新青年》编成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并发表了他自己的长篇论文《我的马克思主义观》。1920年9月出版的《新青年》第八卷第一号上发表陈独秀写的《谈政治》一文,并开辟“俄罗斯研究”专栏,这表明它的改组基本完成,由启蒙报刊转变为无产阶级报刊。为及时进行政治宣传鼓动,《新青年》同时创办了小型政治报纸《每周评论》,1918年-1919年在北京出版,宣传了新思潮和马克思主义,参加该报编辑的三位文化名人是陈独秀、李大钊和周作人。 33、中国共产党中央的第一个政治机关报《向导》1922年9月13日创刊于上海,第一任主编是蔡和森。第一个党的日报是《热血日报》,主编是瞿秋白。《热血日报》办有副刊《呼声》,刊载评论、通讯和文艺作品。 34、由周恩来领导组建的延安新闻广播电台1940年12月30日开始试验播音,呼号XNCR,1945年9月5日正式播音。 35、新华社前身是1931年11月在江西瑞金创办的“红中社”,1937年1月改为现名,1939年初,与《新中华报》分开而成为独立的新闻机构,第一任社长是向仲华。 36、抗日战争时期,上海共产党的《译报》停刊后的第二年,改名为《每日译报》出版,以英商的名义发行,此类报纸被称不“洋旗报”。 37、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的第一份机关报是《先驱》。1923年8月,在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召开的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决定创办《中国青年》,作为团中央的机关报,该报23年10月创刊,第一任主编为恽代英。恽代英在《中国青年》上常用的笔名有但一、天逸、稚宜等。《青年实话》是共青团苏区中央局机关报,创刊于1931年7月,在动员苏区青年投身革命方面做出了贡献。 38、胡政之是采访巴黎和会的惟一中国记者。 39、《大公报》最早由英敛之于1902年在天津创刊。1926年9月,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以新记公司的名义复刊出版了《大公报》。新记公司接办《大公报》时,曾声称“四不”,指的是不党、不卖、不私、不盲,以后成为《大公报》的社训。 40、《中国报学史》的作者是戈公振,该书出版于1927年。 41、1945年11月1日,中共中央东北局机关报《东北日报》在沈阳创刊。 42、1926年被奉系军阀杀害的两位著名新闻工作者是邵飘萍和林白水。 43、1947年,在解放区新闻战线开展了一场反“客里空”运动,打击了新闻报道中虚夸不实的报道作风,维护了新闻真实性原则。 44、1920年,上海共产主义小组主办了《新青年》月刊和《共产党》月刊,宣传马克思主义,为建党进行思想和理论准备。理论机关刊物《共产党》月刊1920年11月7日在上海创刊,主编是李达。 45、中国左翼新闻记者联盟成立于1932年3月20日。 46、毛泽东1919年7月曾主编《湘江评论》,发表了一篇连载的大文章,题为《民众的大联合》……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以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名义主办的《政治周报》于1925年12月5日在广州创刊。毛泽东主编,编辑了前四期,写了《政治周报发刊理由》等文章,以子任的笔名为《政治周报》的“反攻”专栏写了一系列的犀利杂文。 47、邓小平1933年5月曾主编《红星报》 48、《新华日报》于1938年1月11日在武汉创刊,社长是潘梓年。抗战时期,周恩来曾兼任《新华日报》的董事长。1945年11月和1946年4月,《新华日报》曾先后发表《与大公报论国是》和《可耻的大公报社论》两篇文章,与《大公报》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 49、复旦大学新闻系于1929年正式组建,首任系主任是谢六逸。 50、长征中,红一军团的《战士报》曾详细报道红军抢渡大渡河的事迹。 51、1946年,中国共产党在北平创办了公开机关报《解放》。 52、抗日战争胜利后,国统区进步新闻工作者曾开展拒检运动。 53、1948年,毛泽东发表《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刘少奇发表《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阐述了党的新闻事业的作用和任务。这是中国共产党党报理论的重要文献。 54、陕甘宁边区面向群众的报纸是1940年创办的《边区群众报》。 55、1918年10月,中国第一个新闻学术团体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在蔡元培的倡导下成立。 56、1941年中共中央决定将《新中华报》和《今日新闻》两个报纸合并,改成大型的《解放日报》。1941年5月,中共中央大型机关报《解放日报》在延安正式创刊,第一任社长是博古,第一任主编是杨松。该报于1942年改版,进一步加强党性、群众性、战斗性和组织性。《解放日报》发表了一系列总结无产阶级党报经验的文章,其中1943年9月1日发表陆定一写的《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运用于新闻学研究。 57、抗战时期,《晋察冀日报》的社长、总编是邓拓。1950年到58年,他担任《人民日报》总编辑、社长。为党的新闻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58、拒检运动中,国统区第一本拒检出版的书籍是《延安归来》,作者黄炎培。 59、左翼新闻记者联盟倡导集纳批判,目的是批判反动新闻事业,建立代表大众利益的新闻事业。 60、1948年6月,晋察冀解放区的《晋察冀日报》和晋冀鲁豫解放区的《人民日报》合并为中共华北局机关报《人民日报》。 61、民国初年著名记者黄远生,以写作新闻通讯著称,他曾反对孙中山,但对袁世凯某些专制和卖国行为表示不满,1915年12月27日在美国遭暗杀。其著作后人编成四册。 62、旧中国报业家史良才,曾任《时报》主笔,1912年10月接办《申报》,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倾向抗日,革新《申报》,1934年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63、五四运动时,周恩来在天津学习时,主编革命报纸《天津学生联合会报》。他组织革命团体,1920年1月创办《觉悟》革命刊物。 64、邵飘萍的《实际应用新闻学》是中国自撰的第一部论述新闻采访学的著作,于1923年出版。 65、1931年,在中央苏区创办的《红星报》,由邓小平、陆定一先后担任主编。《红星报》在长征中继续出版。 66、著名新闻记者、政论家和出版家邹韬奋主编出版《生活》周刊、《生活日报》、《大众生活》周刊等报刊,宣传抗日救亡运动,在读者中产生很大的影响。 67、解放前,《大公报》记者范长江曾在西北地区考察旅行,发表了大量的旅行游记,后汇集成《中国的西北角》一书。 68、五四前后,我国报纸著名的四大副刊是《觉悟》、《京报副刊》、《晨报副镌》和《学灯》。其中上海的两大报纸副刊是指《民国日报》的副刊《觉悟》、《时事新报》的副刊《学灯》。其余两刊则在北京出版。 69、成舍我所办的《立报》之所以能创当时报纸发行的最高记录,是因为它具有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大众化”。 70、著有《中国的西北角》和《塞上行》两本通讯集的范长江,在采写这些通讯时是《大公报》的记者。 71、徐宝璜所撰的《新闻学大意》,是中国人自己撰写的第一本新闻学著作。 参考资料:http://e.sina.com.cn/exam/2007-03-12/150274123.html

请说出一位名人的资料.

山楂
乃今也得
  鲁迅照片鲁迅(1881.9.25~1936.10.19),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他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头发像刷子一样直竖着,浓密的胡须形成了一个隶书的“一”字。毛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  中文名: 周树人  别名: 鲁迅,周樟寿,周豫才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  出生地: 浙江绍兴  出生日期: 1881年9月25日  逝世日期: 1936年10月19日  职业: 文学 作家,杂文家,思想家  毕业院校: 南京路矿学堂,仙台医学院  代表作品: 《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狂人日记》《朝花夕拾》  身高: 161厘米  重要事件 : 新文化运动  人物生平  鲁迅  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来改为周树人)字:豫山,后改为豫才,于1881年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官僚地主的家庭里。13岁那年,他原来在京城做官的祖父因科举舞弊案锒铛入狱,此后他的父亲又长期患病,终致死亡,家境败落了下来,因此卖了房子。家庭的变故对少年鲁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是家庭的长子,上有孤弱的母亲,下有幼小的弟妹,他不得不同母亲一起承担起生活的重担。天真活泼的童年生活就这样结束了,他过早地体验到了人生的艰难和世情的冷暖。  鲁迅年历  鲁迅文言1881年 一岁  八月初三(公历9月25日),生于浙江绍兴府城内东昌坊口。姓周,原名樟寿,字豫山、豫亭、豫才。  1886年 六岁  是年入塾,从叔祖周玉田先生初诵《鉴略》。  其五六岁时,宗党皆呼之曰“胡羊尾巴”。誉其小而灵活也。  1888年 八岁  十一月,以妹端生十月即逝世,当其病笃时,先生在屋隅暗泣,母太夫人询其何故,答曰:“为妹妹。”  是岁一日,本家长辈相聚推牌九,父伯宜亦与焉。先生在旁默视,从伯慰农先生因询之曰:“汝愿何人得赢?”先生立即对曰:“愿大家均赢。”  1892年 十二岁  正月,往三味书屋从寿镜吾先生怀鉴读。以比目鱼对寿先生的独角兽。  在塾中,喜乘闲描画,并搜集图画,而对于二十四孝图之“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独生反感。先生外家为安桥头鲁姓,聚族而居,幼时常随母太夫人前往,在乡村与大自然相接触,影响甚大。《社戏》中所描写者,皆安桥头一带之景色,时正十一二岁也。外家后迁皇甫庄、小皋步等处。  十二月三十日曾祖母戴太君卒,年七十九。  1893年 十三岁  三月祖父介孚公丁忧,自北京归。  秋,介孚公因事下狱,父伯宜公又抱重病,家产中落,出入于质铺及药店者累年。  1896年 十六岁  九月初六日父伯宜公卒,年三十七。父卒后,家境益艰。  1898年 十八岁  闰三月,往南京考入江南水师学堂,改名为树人。  1899年 十九岁  正月,改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路矿学堂,对于功课并不温习,而每逢考试名列前茅。课余辄读译本新书,尤好小说,时或外出骑马。  1901年 二十一岁  十二月,路矿学堂毕业。  1902年 二十二岁  二月,由江南督练公所派赴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课余喜读哲学与文艺之书,尤注意于人性及国民性问题。  1903年 二十三岁  是年为《浙江潮》杂志撰文。秋,译《月界旅行》毕。  1904年 二十四岁  六月初一日,祖父介孚公卒,年六十八。  八月,往仙台入医学专门学校肄业。  1906年 二十六岁  六月回家,与朱安女士结婚。同月,复赴日本,在东京研究文艺,中止学医。  1907年 二十七岁  是年夏,拟创办文艺杂志,名曰《新生》,以费绌未印,后为《河南》杂志撰文。  1908年 二十八岁  是年从章太炎先生炳麟学,为“光复会”会员,并与二弟作人译域外小说。  1909年 二十九岁  是年辑印《域外小说集》二册。六月归国,任浙江两级师范学堂生理学化学教员。  1910年 三十岁  四月初五日祖母蒋太君卒,年六十九。  八月,任绍兴中学堂教员兼监学。  1911年 三十一岁  九月绍兴光复,任绍兴师范学校校长。  冬,写成第一篇试作小说《怀旧》,阅二年始发表于《小说月报》第四卷第一号。  1912年 三十二岁  一月一日,临时政府成立于南京,应教育总长蔡元培之招,任教育部部员。  五月,航海抵北京,住宣武门外南半截胡同绍兴会馆藤花馆,任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  八月任命为教育部佥事。是月公余纂辑谢承《后汉书》。  1913年 三十三岁  六月,请假由津浦路回家省亲,  八月由海道返京。  十月,公余校《嵇康集》。  1914年 三十四岁  研究佛经。  1915年 三十五岁  一月辑成《会稽郡故书杂集》一册,用二弟作人名印行。同月刻《百喻经》成。  喜搜集并研究金石拓本。  1916年 三十六岁  五月,移居会馆补树书屋。  十二月,请假由津浦路归省。  仍搜集研究造象及墓志拓本。  1917年 三十七岁  一月初,返北京。  七月初,因张勋复辟乱作,愤而离职,同月乱平即返部。  1918年 三十八岁  自四月开始创作以后,源源不绝,其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以鲁迅为笔名,载在《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掊击家族制度与礼教之弊害,实为文学革命思想之急先锋。  1919年 三十九岁  一月发表关于爱情之意见,题曰《随感录四十》,载在《新青年》第六卷第一号,后收入杂感录《热风》。  八月,买公用库八道湾屋成。  十月发表关于改革家庭与解放子女之意见,题曰《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载《新青年》第六卷第六号,后收入论文集《坟》。  十一月修缮之事略备,与二弟作人俱移入。  十二月请假经津浦路归省,奉母偕三弟建人来京。  1920年 四十岁  一月,译成日本武者小路实笃著戏曲《一个青年的梦》。  十月,译成俄国阿尔志跋绥夫著小说《工人绥惠略夫》。  秋季起,兼任北京大学及北京高等师范学校讲师。  1921年 四十一岁  二三月又校《嵇康集》。仍兼任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讲师。  1922年 四十二岁  二月八月又校《嵇康集》。  五月译成俄国爱罗先珂著童话剧《桃色的云》。仍兼任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讲师。  1923年 四十三岁  八月迁居砖塔胡同六十一号。  九月小说第一集《呐喊》印成。  十二月买阜成门内西三条胡同二十一号屋。同月,《中国小说史略》上卷印成。  是年秋起,兼任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及世界语专门学校讲师。  1924年 四十四岁  五月,移居西三条胡同新屋。  六月,《中国小说史略》下卷印成。同月又校《嵇康集》,并撰校正《嵇康集》序。  七月住西安讲演。  八月返京。  十月译成日本厨川白村著论文《苦闷的象征》。  仍兼任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及世界语专门学校讲师。  是年冬为《语丝》周刊撰文。  1925年 四十五岁  八月,因教育总长章士钊非法解散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鲁迅与多数教职员有校务维持会之组织,被章士钊违法免职。随后鲁迅向专管行政诉讼的平政院投递诉状,控告章士钊滥用职权。  十一月,杂感第一集《热风》印成。  十二月译成日本厨川白村著《出了象牙之塔》。  是年仍为《语丝》撰文,并编辑《国民新报》副刊及《莽原》杂志。  是年秋起,兼任北京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中国大学讲师,黎明中学教员。  1926年 四十六岁  一月,新任教育总长易培基取消过去对鲁迅的免职处分,教育部佥事恢复,到部任事。  二月,平政院开会作出裁决,正式取消章士钊对鲁迅的处分,判定鲁迅诉胜。  三月,“三一八”惨案后,避难入山本医院,德国医院,法国医院等,至五月始回寓。  七月起,逐日往中央公园,与齐宗颐同译《小约翰》。  八月底,离北京向厦门,任厦门大学文科教授。  九月《彷徨》印成。  十二月因不满于学校,辞职。  1927年 四十七岁  一月至广州,任中山大学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  二月往香港演说,题为:《无声的中国》,次日演题:《老调子已经唱完!》。  三月黄花节,往岭南大学讲演。同日移居白云楼。  四月至黄埔政治学校讲演。十五日,赴中山大学各主任紧急会议,营救被捕学生,无效,辞职。  七月演讲于知用中学,及市教育局主持之“学术讲演会”,题目为《读书杂谈》,《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八月开始编纂《唐宋传奇集》。同月《野草》印成。  八日,移寓景云里二十三号,与番禺许广平女士同居。  十月抵上海。沪上学界,闻先生至,纷纷请往讲演,如劳动大学,立达学园,复旦大学,暨南大学,大夏大学,中华大学,光华大学等。  十二月应大学院院长蔡元培之聘,任特约著作员。同月《唐宋传奇集》上册出版。  1928年 四十八岁  二月《小约翰》印成。同月为《北新月刊》译《近代美术潮论》,及《语丝》编辑。《唐宋传奇集》下册印成。  五月往江湾实验中学讲演,题曰:《老而不死论》。  六月《思想•山水•人物》译本出。《奔流》创刊号出版。  十一月短评《而已集》印成。  1929年 四十九岁  一月与王方仁,崔真吾,柔石等合资印刷文艺书籍及木刻《艺苑朝花》,简称朝花社。  五月《壁下译丛》印成。同月十三,北上省亲。并应燕京大学,北京大学,第二师范学院,第一师范学院等校讲演。  六月五日回抵沪上。同月卢那卡尔斯基作《艺术论》译成出版。  九月二十七日晨,许广平生一男。  十月一日名孩子曰海婴(周海婴)。同月为柔石校订中篇小说《二月》。同月卢那卡尔斯基作《文艺与批评》译本印成。  十二月往暨南大学讲演。  1930年 五十岁  一月朝花社告终。同月与友人合编《萌芽》月刊出版。开始译《毁灭》。  二月“自由大同盟”开成立会。  三月二日参加“左翼作家连盟成立会”。此时浙江省党部呈请通缉“反动文人鲁迅”。“自由大同盟”被严压,先生离寓避难。同时牙齿肿痛,全行拨去,易以义齿。四月回寓。与 神州光社订约编译《现代文艺丛书》。  五月十二日迁入北四川路楼寓。  八月往“夏期文艺讲习会”讲演。同月译雅各武莱夫长篇小说《十月》讫。  九月为贺非校订《静静的顿河》毕,过劳发热。  同月十七日,在荷兰西菜室,赴数友发起之先生五十岁纪念会。  十月四五两日,与内山完造同开“版画展览会”于北四川路“购买组合”第一店楼上。同月译《药用植物》讫。  十一月修正《中国小说史略》。  1931年 五十一岁  一月二十日柔石被逮,先生离寓避难。  二月梅斐尔德《士敏土之图》印成。  同月二十八日回旧寓。  三月,先生主持“左联”机关杂志《前哨》出版。  四月往同文书院讲演,题为:《流氓与文学》。  六月往日人“妇女之友会”讲演。  七月为增田涉讲解《中国小说史略》全部毕。同月往“社会科学研究会”演讲《上海文艺之一瞥》。  八月十七日请内山嘉吉君教学生木刻术,先生亲自翻译,至二十二日毕。二十四日为一八艺社木刻部讲演。  十一月校《嵇康集》以涵芬楼景印宋本。同月《毁灭》制本成。  十二月与友人合编《十字街头》旬刊出版。  1932年 五十二岁  一月二十九日遇战事,在火线中。次日避居内山书店。  二月六日,由内山书店友护送至英租界内山支店暂避。  四月编一九二八及二九年短评,名曰:《三闲集》。编一九三〇年至三一年杂文,名曰:《二心集》。  五月自录译著书目。  九月编译新俄小说家二十人集上册讫,名曰:《竖琴》。编下册讫,名曰:《一天的工作》。  十月排印《两地书》。  十一月九日,因母病赴平。同月二十二日起,在北京大学,辅仁大学,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师范大学,中国大学等校讲演  1933年 五十三岁  一月四日蔡元培函邀加入“民权保障同盟会”,被举为执行委员。  二月十七日蔡元培函邀赴宋庆龄宅,欢迎萧伯纳。  三月《鲁迅自选集》出版于天马书店。同月二十七日移书籍于狄思威路,税屋存放。  四月十一日迁居大陆新村九号。  五月十三日至德国领事馆为“法西斯蒂”暴行递抗议书。  六月二十日杨铨被刺,往万国殡仪馆送殓。时有先生亦将不免之说,或阻其行,先生不顾,出不带门匙,以示决绝。  七月,《文学》月刊出版,先生为同人之一。  十月先生编序之《一个人的受难》木刻连环图印成。同月“木刻展览会”假千爱里开会。又短评集《伪自由书》印成。  1934年 五十四岁  一月《北平笺谱》出版。  三月校杂文《南腔北调集》,同月印成。  五月,先生编序之木刻《引玉集》出版。  八月编《译文》创刊号。同月二十三日,因熟识者被逮,离寓避难。  十月《木刻纪程》印成。  十二月十四夜脊肉作痛,盗汗。病后大瘦,义齿与齿龈不合。同月短评集《准风月谈》出版。  1935年 五十五岁  一月译苏联班台莱夫童话《表》毕。  二月开始译果戈里《死魂灵》。  四月《十竹斋笺谱》第一册印成。  六月编选《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并作导言毕,印成。  九月高尔基作《俄罗斯的童话》译本印成。  十二月编瞿秋白遗著《海上述林》上卷。  十一月续写《故事新编》。  十二月整理《死魂灵百图》木刻本,并作序。  1936年 五十六岁  一月肩及胁均大痛。同月二十日与友协办之《海燕》半月刊出版。又校《故事新编》毕,即出书。  二月开始续译《死魂灵》第二部。  三月二日下午骤然气喘。  四月七日往良友公司,为之选定《苏联版画》。同月编《海上述林》下卷。  五月十五日再起病,医云胃疾,自后发热未愈,三十一日,史沫特莱女士引美国邓医生来诊断,病甚危。  六月,从委顿中渐愈,稍能坐立诵读。可略作数十字。同月,病中答访问者《论现在我们的文学运动》。又《花边文学》印成。  七月,先生编印之《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出版。  八月,痰中见血,为《中流》创刊号作小文。  十月,体重八十八磅,较八月一日增约二磅。契诃夫作《坏孩子和别的奇闻》译本印成。能偶出看电影及访友小坐。  八日往青年会观第二回“全国木刻流动展览会”。  十七日出访鹿地亘及内山完造。  十八日未明前疾作,气喘不止。修书一封,托内山完造请医,此为绝笔。  十九日上午五时二十五分逝世。  家庭背景  出生日期:清光绪七年辛巳年八月初三(1881年9月25日)  青年鲁迅出生地:生于浙江绍兴府会稽县东昌坊口新台门周家,鲁迅原名周樟寿,后名周树人,字豫山、豫亭、豫才。至三十八岁,使用鲁迅为笔名。 与周作人和周建人成为“周氏三兄”。  祖父:周福清(1838~1904),原名周致福,字震生,又字介孚,清同治十年(1871年)辛未科进士,翰林院庶吉士,曾任江西金溪县知县,此时正在北京任内阁中书。  父亲:周伯宜(1861~1896),字伯宜,曾改名文郁,秀才,闲居在家。因肺结核而死。  母亲:鲁瑞(1858~1943)当地举人鲁希曾孙女,思想颇为开通,出身于绍兴平桥村一户官宦人家,没念过书,但以自修得到能够看书的能力。  二弟:周作人(1885-1967),暮年译《希腊神话》  三弟:周建人(1888-1984),曾任浙江省省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鲁迅逝世时,郁达夫在《怀鲁迅》中写下这样的话:  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虽有了伟大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拜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怀鲁迅》郁达夫,一九三六年十月二十四日在上海,原载一九三六年十一月一日《文学》第七卷第五号。  2009年9月14日,他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参考资料:http://ke..com/view/2004.htm?fr=ala0_1_1

一九二零年的中国教育总长是谁呀,请把民国时期的那些教育界的文化名人给我介绍一下吧,鲁迅先生就不用介

白玉不毁
  643762一九二零年的中国教育总长是范源濂。  中华民国教育部历任教育总长:  1.蔡元培(到任时间1912年1月3日)  2.范源濂(到任时间1912年7月29日)  3.汪大燮(到任时间1913年年9月)  4.严修(到任时间1914年2月20日)  5.汤化龙(到任时间1914年5月)  6.张一麟(到任时间1915年10月)  7.张国淦(到任时间1916年4月)  8.范源濂(到任时间1916年7月12日)  9.傅增湘(到任时间1917年12月)  10.范源濂(到任时间1919年8月11日)  11.黄炎培(到任时间1921年12月25日)  12.范源濂(到任时间1924年1月12日)  等等下边还有。  中国近代教育家名人录:  蔡元培(1868---1940) 近现代著名民主革命家、教育家。字鹤卿,号子民,浙江绍兴人。1892年中进士及第,授翰林院编修。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深感清政府无望,遂萌发教育救国论思想,断然弃官南下,从事教育,以启发民智先后任绍兴中西学堂监督,嵊县剡山书院院长、南洋公学特班总教习。1902年发起组织中国教育会,任会长。同年秋,创办爱国学社和爱国女学、并亲自主管校务。1907年赴德国留学,入莱彼锡大学研究哲学、美学和心理学等。1912年回国后,任南京监时政府教育总长,发表了《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反对清末学部颁布的教育宗旨,认为“忠君”与共和政体不合,“尊孔”与信仰自由相违,提出以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世界观教育和美学教育五教育并举的教育方针,成为临时政府制订教育宗旨的依据。南北政府成立后,继任教育总长,主持召开全国临时教育会议,宣布废除忠君、尊孔和读经,改革学制、修订课程,实行小学男女同校,推行社会教育。1915年同吴玉章、李石曾等人在法国巴黎组织勤工俭学。191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对北大实行全面改革,提倡学术自由、兼容并收,规定凡在学术上有高深造诣者,不论其他条件,均可登大学讲台执教;管理上实行教授治校,学生自治,鼓励支持学生成立各种研究会、社团和创办刊物,并收开大学男女同校的先例;尤其是提倡民主和科学思想,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创造了条件。1927年就任南京国民政府大学院院长,建议在全国实行大学区制。不久,改任中央研究院院长。“九•一八”事变后,力主抗日,与宋庆龄、鲁迅、杨兴佛等人在上海发起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任副主席,积极营救被捕的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1937年后,拥护国共合作,为抗日救亡事业竭力奔波。1940年3月5日在香港病逝。中共中央在唁电中称其“为革命奋斗四十余年,为发展中国教育文化事业勋老卓著,培植无数青年,促成国共两党合作。”毛泽东在唁电中更称其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主要著作有《中国伦理学史》、《蔡元培教育文选》、《蔡元培全集》。  陈嘉庚(1874---1961) 著名爱国华侨领袖和教育家。福建厦门人,曾长期侨居新加坡,从事橡胶业。1910年在新加坡参加同盟会,积极支持孙中山的革命活动。抗战爆发后,投身抗日运动。1940年曾率“南洋华侨回国慰劳视察团”到重庆、延安等地慰劳抗战军民。抗战胜利后创办《南侨日报》,进行爱国民主活动。全国解放后,历任中国人民政协第二、三届副主席等职。1961年8月12日在北京病逝。陈嘉庚毕生致力于兴办教育,他认为“教育为立国之本,兴学乃国民天职。”20岁便在家乡创建惕斋学塾。1913年在集美创办厦门大学,并资助福建各县市73所中学。在新加坡创办有道南等五所华文学校和图书馆、科学馆等社会教育机构。教泽广被,培育英才,积功祖国,誉满南洋。主要论著有《陈嘉庚言论集》。  张伯苓(1876---1951) 近代著名教育家。名寿春,天津人,1895年毕业于北洋水师学堂。甲午中日战争以后,痛感中国积弱不振,认为“自强之道,端在教育”,决心献身教育事业。1904年在天津创办敬业中学,后改称南开中学。1919年创办南开大学。以后又成立南开女中、南开小学以及重庆南开中学,先后担任校长40余年。抗战爆发后,南开大学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在昆明组成西南联合大学,任校务会常委。1938年任国民参议会副议长,1948年出任考试院院长,不久辞去。1951年2月23日病逝于天津。张伯苓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坚持“重视体育,提倡科学,倡导团体组织,注重道德训练,培养救国力量”的办学方针,培养了大批人才,在旧中国教育界影响很大。主要著作有《四十年南开学校之回顾》等。  徐特立(1877---1968)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著名教育家。原名懋恂,湖南长沙人。早年受私塾教育,曾任乡蒙馆教员。1905年考入长沙宁乡速成师范学校,受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毕业后在长沙城郊创办梨江高级小学。1906年到长沙周南女校任教,常向学生宣传革命思想,反对清政府媚外政策,曾东渡考察日本教育,并于1910年创办办湖南第一教育刊物《周南教育》。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积极响应并参加长沙起义的筹备和组织工作。1912年创办长沙师范学校校长,注意招收贫苦子弟。1913---1919年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任教,还兼任湖南孤儿院院长。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下,积极投入反帝、反军阀斗争,同进倡导并亲自参加留法勤工俭学运动。1924年归国后,创办长沙女子师范学校,任校长。1925年后,又担任湖南省第一女子师范学校校长。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摈弃教育救国论思想,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坚定走上了革命道路。1928年赴苏联莫斯科劳动大学学习马列主义理论。1930归国,赴中央苏区,在红军总部从事政治宣传和教育工作。历任中央教育人民委员部副部长、部长、苏维埃大学副校长等职。努力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教育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主张用革命精神、革命办法举办革命教育。并从根据地的实际情况出发,因陋就简,创办了列宁小学、列宁中学、列宁师范、农业学校等,有力促进了苏区教育事业的发展。1934年参加长征,到陕北后,任陕某宁边区教育厅厅长,积极实施多种形式办学,广泛开展搞战教育工作。1940年后,任自然科学院院长、中央宣传部副部长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出任中央宣传部副部长,仍十分关心中国的教育事业,积极从事教育科学及青年教育问题研究,还经常到全国各地视察指导教育工作。1968年11月28日在北京病逝。著有《徐特立教育文集》。  黄炎培(1878---1965)现代民主革命家、著名教育家、职业教育的奠基人。字任之,号抱一,上海浦东川沙县人。1901年考取上海南洋公学特班,选习中文,并从蔡元培先生接受新文化教育。1903年创建川沙小学堂。因积极组织爱国宣传,为清廷所忌,逃亡日本。旋归国,主持创办上海广明小学、文明师范和浦东中学,对推广新学校了示范作用。1905年秋加入中国革命同盟会,参与辛亥革命活动。辛亥革命后,任江苏省教育司司长。1913年任教育部“课程标准起草委员会”委员,拟订了“江苏省教育行政五年计划书”,推动地方兴办各级学校时,发表《学校教育彩实用主义之商榷》一文,提倡教育要适用于实际生活,成为职业教育思想的发端。1914年辞教育司长职,以上海《申报》旅行者的身份,走遍皖、赣、浙、鲁、冀诸省进行考察,进一步看到了教育与生活、劳动严重脱节的现象,提出沟通教育与职业的主张。1917年联合国内各界知名人士在上海发起成立中国第一个以研究、提倡、实验、推广职业教育为职责的全国性机构---中华职业教育社,全力从事职业教育活动,创办有《教育与职业》杂志。翌年,在上海创设中华职业学校,提出“手脑并用、双手万能”,实行工读结合的职业教育原则。1925年又提出“大职业教育主义”主张,认为单就职业教育而论职业教育是行不通的,职业教育必须参加到社会改革和政治运动中去,必须顾及劳动人民的实际利益,如此职业教育才有可能进一步发展和获得成功。“九.一八”事变后,积极投身广西、贵州及云南等地创办许多职业学校、职业实习学校及函授学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政务院副总理兼轻工部部长、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政协全国副主席、民主建国会主任委员等职。1965年12月21日在北京病逝。著有《实用主义小学教育法》、《黄炎培教育考察日记》、《中华职业教育社宣言书》、《我之人生观与吾人从事职业教育之基本理论》等。1985年,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有《黄炎培教育文选》。  陶行知(1891---1946) 现代著名民主革命家、教育家,中国民主同盟主要领导人之一。原名文,后改名知行,又改为行知,安徽歙县人。1910年考入南京金陵大学中文系。1914年赴美留学,先入伊利诺斯大学学市政,获政治硕士学位;后转哥伦比亚大学研究教育,成为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J.杜威和P.孟禄的学生,获该校都市学务总监学位。1917年秋回国,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教务主任、教育科主任,对教育颇多革新,主张改“教授法”为“教学法”,认为这更能反映教学的实质,概念也比较科学。1921年参与组织中华教育改进社,任总干事,致力于学制改革,反对帝国主义的文化侵略。1923年与朱其慧等人发起组织“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积极提倡平民教育,亲自编印《平民千字课》读本,创办许多平民读书处,并深入全国许多省市、机关、商店和家庭推行平民教育。1926年起草发表《中华教育改进社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开始提倡生活教育。1927年3月,与东南大学教授赵权愚一起创办了南京试验乡村师范学校,按其生活教育理论施教,以万物为导师,以宇宙为教室,以生活为课程,旨在培养乡村试验人材。1931年从日本回国后,提倡“科学下嫁运动”,通过创办自然科学园、编辑科学丛书以普及科学知识。同时,提出创办工学团计划,认为工学团就是一个小工场、一个小社会、一个小学校,规定工学团要普遍地进行军事、生产、科学、识字、民权和体育六大训练,使成为改造乡村生活且富有活力的新细胞。1932年在上海与宝山之间创办了山海工学团,采取边学习、边工作的方式,自编教材《老少通千字课》,提倡“小先生制”和“即知即传”的普及教育方法。“一二.九”运动后,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和影响下,政治态度和教育观念大有改变和进步,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反对蒋介石的独裁统治,积极宣传抗日,投身于民族民主革命运动和教育运动。1939年在重庆创办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曾得到周恩来及董必武的关心和支持,培养出不少革命人才。1946年7月25日猝然在上海病逝。毛泽东亲笔题词:“痛悼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平生著述甚多,主要有《中国教育改造》、《普及教育》、《幼稚教育论文集》及《教学做合一讨论集》等。1981年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了《陶行知教育文选》。  胡适(1891---1962) 现代著名学者、教育家。原名洪,家适之,安徽绩溪人。他早年肄业于上海中国公学,1910年赴美留学,受业于著名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获哲学博士学位。1917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提倡文学改良,是新文化运动的著名人物之一。1919年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一文,反对马克思主义。1925年参加段祺端策划的善后仁义,与孙中山领导的国民会议对抗。后来历任上海光华大学教授、中国公学校长、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等职。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支持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发表"全盘西化"的主张。1938年后历任国民党驻美大使等职。1946年任北京大学校长。1948年后长期居住美国,后去台湾,1962年病逝。胡适一生宣传实用主义,著作极多,在学术界、教育界影响极大。主要著述有《胡适文存》等。  晏阳初(1894---) 近代著名教育家。又名兴复、遇春,四川巴中人。从小就学于教会学校,后赴美留学荣获博士学位。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赴法国组织华识字。1920年回国后在长沙、烟台等地开展平民教育运动。1923年与陶行知等发起成立“中华平民教育促进总会”,任总干事。1926年在河北保定地区开始乡村平民教育实验。1929年在河北定县开始“乡村建设”计划。1933年河北省县政建设研究院在定县成立,任院长兼实验县县长。1940年在四川创办“乡村建设育才院”,不久改名“乡村建设学院”,任院长。他认为中国农村的基本问题是愚、贫、弱、私,根治的办法是开展文艺、生计、卫生、公民“四大教育”,实现政治、教育、经济、自卫、卫生和礼俗“六大整体建设”,从而达到强国救国之目的。1950年由台湾赴美国,协助菲律宾等国建立乡村改造促进会。60年代在菲律宾创办国际乡村改造学院,任院长。后任该院理事会主席。主要著作有《平民教育概论》、《农村运动的使命等》。  杨贤江(1895---1931) 现代著名教育理论家。字英甫,笔名李浩吾、叶公朴、直夫、李之宜等,浙江余姚人。1908年入诚意学堂读书,毕业后留堂任教,开始教育生涯。1912年考入杭州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学习之余积极参加社团活动,萌发“教育万能论”思想。1917年师范毕业。1919年经邓仲夏介绍,加入“少年中国学会”,任南京分会书记,参与会刊《少年世界》编辑工作。1921受聘担任《学生杂志》编辑,辟有“通讯”、“答问”专栏,成为青年学生的良师益友。并以此为阵地,热心宣传马列主义,指导和鼓励青年学生参加民主革命运动。1923年,在恽代英等同志的影响和帮助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协助编辑《中国青年》。从此,自觉地、积极地从事革命宣传和教育活动。1924年兼任上海大学教授。1927年4月,调任武汉《革命军日报》社社长。1931年因患肾结核,至日本就医,8月9日不幸病逝,终年36岁。平生著述颇多,发表论文300篇,写给青年的通讯100多封,回答青年学生的问题1,000多则,译文30多篇,译著3部。尤其是撰写了两部影响圈套的教育专著;《教育史ABC》和《新教育大纲》。最早用马列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来系统地阐述教育理论,同时对资产阶级的教育学说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奠定了用马列主义指导中国教育研究和实践的理论基础。1983年,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了《杨贤江教育文集》。好像是蔡元培、名人有周作人、胡适、啥的

张西曼的主要经历

狼跋
花烛错
1908年,继兄张仲钧之后,经宋教仁、谭仁凤介绍加入同盟会。1909年,入学京师大学堂。并秘密从事地下工作。1911年1月,到海参崴,考入俄国东方语文专科学校攻读政治经济学,在此期间曾赴俄彼得堡、莫斯科等地考察,并开始接触俄国革命党人和马克思主义著作。曾赴海参崴深山招募反满骑兵支援辛亥革命。1914年,经外蒙回国至东北从事革命工作,秘密开始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1917年,在哈尔滨滨江道尹公署工作期间与友人共同创办了东华学校,后改名为哈二中,该校成为中共东北建党的据点和国内革命者赴苏俄学习和考察的中转站。1918年,受俄国十月革命影响,为接触相关的宣传材料,再赴海参崴,开始翻译列宁起草的《俄国共产党党纲》。同时致函孙中山、蔡元培等建议成立社会主义研究会,中俄互助,以学习十月革命的经验,避免以往仅仅利用新军和会党的不足。1919年7月,应邀回到北京进入北京大学图书馆编目室工作,并依靠这里的便利条件,与李大钊、陈独秀等组织了社会主义研究会,宣传俄国十月革命。同时任外交部俄文专修馆教员,是瞿秋白等的老师。从1919年到1922年,曾三次向孙中山建议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1920年出版《俄国共产党党纲》中译本,秋季,任北京大学俄文专修科教员,曹靖华是二期的旁听生。1921年与北大俄文教员柏烈伟合编出版《俄文文法》一书。 同年与熊希龄、李大钊等创“俄国灾荒赈济会”,熊希龄任会长,李大钊任文书股副主任,张西曼任总务股副主任。并在会上为前来北京的苏俄全权代表越飞和熊希龄之间任翻译。1922年1月以陈独秀为首的中共中央执行委员会将张西曼译的《俄国共产党党纲》作为“康民尼斯特(共产主义的音译)丛书第二种”印行初版本,据陈独秀1922年6月30日给共产国际的报告,初版即发行3000册,译者笔名用的是“希曼”。1923年出版《中等俄文典》。同时兼任冯玉祥学兵团中吉合、何基沣、边章武所在连的俄文教员,并创办了中国大学、民国大学等一系列学校的俄文班。1924年,创办北方交通大学俄文班。张冲是该校俄文班第二期学生。1925年,在北京创办中俄大学。出版《新俄罗斯》读本。1926年,1月17日在北京参加各界纪念黄爱、庞人铨大会,再版《中等俄文典》和《新俄罗斯》读本。中共中央执行委员会印行《俄国共产党党纲》中译本第五版(已发现有两个不同的第五版版本)。北伐军占领武汉后,南下任武汉国民政府政治顾问,兼鲍罗廷外交顾问。1927年,参加筹备成立武昌中山大学,任校务委员会委员兼法学院院长、俄文法政学系主任。出版《苏俄民法》、《苏俄刑法》、《苏俄宪法》。中共中央执行委员会印行《俄国共产党党纲》第六版。“七·一五”汪精卫叛变后营救中大师生二百余人出狱。1928年,与高鲁等4人同时担任大学院秘书,辅佐蔡元培掌管全国的大学教育。1929年,任孙中山奉安专刊编辑主任,6月参加奉安大典,后任北平大学法商学院教授,于伶、宋之的、王季愚等受教于先生,同时兼任陆军大学政治教官,是杜建时、黄翔、郭汝瑰、黄维等的老师。1930年,译著《苏联文学家传略》刊南京《民生报》。1931年,随陆军大学迁往南京,“九·一八”事变后积极主张抗战到底,反对妥协投降。1932年,任参谋本部边务组专门委员。同时在中央大学教授“俄国近代史”。日寇进攻上海,蒋介石坚持“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疯狂围剿苏区,先生是秋向蒋介石条陈宪政改造,力主停止内战,建立民主统一政权,对日本绝交、宣战,以政见不协,拒任蒋介石让他担任的湖北省主席的邀约。1933年,任行政院新疆建设委员会委员。1934年,《中国边疆图书总目》初稿成。1935年,在南京发起创建中苏文化协会,任常务理事。1936年,出任蒙藏委员会委员、国民政府立法委员,支持南京各界救国会的工作。在北平大学法商学院第一个开设了“抗战的国家总动员”课程,号召学生积极投身抗战。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参加“庐山谈话会”,呼吁停止内战,国共合作,全国一致抗击日寇。参加发起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援助绥远抗战,救助七君子和孙晓村、曹梦君等救国会人士出狱。1938年,在武汉发起国际反侵略协会中国分会,3月两次发表公开声明,为陈独秀的“汉奸”问题辩诬。特别是3月18日的第二次声明,顶着巨大的政治压力,更坚决表示了“敢负责”为陈独秀辩诬的立场,坚持认为陈独秀“至少是个爱国的学者”,斥责康生、王明在没有确凿证据的情况下就指斥陈独秀是“汉奸”的行为是“骨肉相残,殃民祸国”。1939年,就“五·三”、“五·四”重庆大轰炸致函《新华日报》表示慰问。任中国边疆学术研究会理事长,1941年,10月兄张仲钧因抨击湘省时政被暗杀,回湖南奔丧。1943年,积极营救被盛世才关在新疆狱中的赵丹。1945年,在重庆创办《民主与科学》杂志。任中央大学教授,1946年1月与楮辅成、许德珩等任九三学社筹备组成员。2月任中国民主宪政促进会理事长、4月离开重庆返回南京,5月4日当选九三学社第一届理事会理事、中央大学教授。11月发表谈话,反对蒋介石召开伪国大。1947年,从上年底积极参加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学生运动,多次发表公开演讲。为此家中受到特务搜查,被免去立法委员等一切职务,被开除国民党党籍。1948年底,在中国共产党帮助下,秘密离开南京,先后到达江汉军区和中原军区,受到李先念、邓子恢和陈毅等的宴请。1949年2月抵达北平,4月参加南社新南社雅集,后随民主东北参观团赴东北解放区,6月参加社会科学工作者代表大会筹委会,并出席第一次全国文代会。1949年7月10日,因多年革命奋斗积劳成疾,身患肺癌在北京病逝,遗嘱“生不能多作贡献于中国受苦的人民,死亦不愿玷污净土”,愿将遗体捐赠协和医院“作科学上继续解剖研究之用”,“以福利于后之患者”,终年仅54岁。

廖承志是经历哪位知道?

方将踌躇
蝎蝎螫螫
廖承志的一生富于传奇色彩。曾经七次半被捕、坐牢(“文革”软禁,他自己戏称半次),平均每周就有一天是被囚禁的。本文叙述了他的铁骨传奇。 赤坂拘留所毒打下的成熟 1927年9月的深夜,17岁的廖承志正在东京赤坂一所民居内苦读德文。他答应了母亲何香凝,准备去德国学本事。 随着一阵猛烈的砸门声,一大群日警撞进卧室。 廖承志来自血雨腥风的中国,不问也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搜查完毕,几个日警簇拥着他往外走。警车跟前,廖承志看到姐姐梦醒和刚才在她屋里谈话的一个同学早已被押在车前。他知道姐姐确实是在与不少人联系,又在搞学生运动。他想奔上前去,却被押到了后面的车上。 警车开进东京赤坂拘留所,廖承志被单独推进一间小黑屋,他明白,这就是过去常听父母讲的:拘捕。 第二天一早,廖承志被带进了审讯室,四五个警员轮番盘问他和廖梦醒为什么来日本?是不是共产党?与什么人来往?廖承志操着纯正的日语,一一回答。面对一个17岁的孩子,四五个警员问不出半点破绽,恼羞成怒,抽耳光、用带钉的皮靴猛踢。廖承志有生以来第一次遭到毒打。 一个月后,因证据不足,廖承志被释放,廖梦醒被驱逐回国。临走前廖梦醒叮嘱弟弟:“你以后真正是一个人了,一定要记住父母的话,照顾好自己。” 荻洼警署请出权贵戏日特 1928年,廖承志进入父亲廖仲凯早年就读的早稻田大学。在这里,因蒋介石“四·一二”政变愤而脱离国民党的廖承志,想寻求一条不同于国民党的道路,他开始系统地研究学习马列原著,仔细对比三民主义和共产主义,想明白了很多道理。并由留学生郑汉先介绍,参加了中国共产党东京特别支部组织的“社会科学研究所”。 1928年1月,因参加社会活动太多,又有坐牢的前科,廖承志被学校开除。 5月,“济南惨案”传到日本,东京特支联合各地同乡会配合国内进行斗争。日本政府马上逮捕了“特支”成员,并驱逐出境。廖承志将留学生重新组织起来,搞联络、撒传单、干纠察,不久他又被日本特务抓进了荻洼警署拘留所。 一个月过去了,软硬不吃的廖承志被移送至东京警察总局,由特高科头目继续审讯:“你与哪些日本人来往?” “我生活在日本,来往的人太多了,每天都有。” “总有具体名字吧?” “宣野长知。” 审讯室里仿佛扔进炸弹,审讯草草收场。 宣野长知在日本是个神通广大的人物。廖仲恺、何香凝与他往来频繁,还领廖承志拜见过他。 这可忙坏了东京警署特高科。有给宣野长知打电话询问落实的,也有急向上司请示汇报的,也有回头来找廖承志好言好语表示“友情”的。当天,廖承志就被几个特务恭恭敬敬送出了警署大门。 走过了几条街,廖承志发现身后还有特务盯着,他连笑了几声,直奔宣野长知公馆,真的请安道谢去了。 被永远驱逐出荷兰、德国 1928年冬,何香凝给儿女弄到了公费留学德国的名额。德国共产党是当时第三国际的领头雁,刚成为中共党员的廖承志是去担任德国国际海员工会执行委员,中央趁此机会让他转为德国共产党员。 1931年初,受国际海员码头工人总工会派遣,廖承志来到荷兰鹿特丹,教授中国海员学英文。他专门制作了一本图文并茂的“廖版”专辑杂志,上有世界各国革命动态,中国国内新闻,以及海员关心的各种问题。 6月上旬一天深夜,因包工头向国民党驻荷兰领事馆告发,廖承志在住所被荷兰警察带走,关进鹿特丹警察拘留所。六周之后宣判:驱逐出境。 回到德国汉堡中国海员工会,廖承志照样出期刊、画漫画,鼓动中国海员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小廖”的名气是越来越大。 9月,中国海员争取同工同酬大罢工取得了胜利,廖承志住所再一次被德国警察搜查,尽管没有找到任何证据,他还是被“永远逐出汉堡”。 上海滩英国巡捕上当 1932年,廖承志取道苏联回到上海,担任中华全国总工会宣传部长、全国海员工会党团书记。此时,淞沪抗战已然打响,他奔走于海员、华侨和外国友人之间。为不连累母亲,也为了自己的安全,母子俩虽近在咫尺,却不能相见。 返沪两个星期后,3月28号,是全国总工会党团书记罗登贤主持接头的日子。哪知上海中共特科领导人顾顺章叛变,上海地下党面临灭顶之灾。安排好海总其他同志转移,经验不足的廖承志鬼使神差地跑回接头地点再探究竟,结果自己投进了英国巡捕房的罗网。 廖承志开动脑子,叫来英国巡捕,表示自己要交代一条“大鱼”。巡捕高兴地跟着他去“抓鱼”,跟着他来到法租界何香凝住宅门前。一见廖承志手上的手铐,何香凝什么都明白了。廖承志趁机在母亲耳边讲了一句别人听不懂的广东话:“我住在家里,您让我替东北抗日联军买茶叶。” 第二天,何香凝就致电全国军事长官,表示情愿“与儿共留囹圄,唯不愿留外国囹圄,要求解往华界”。通电发出不久,又有消息传来,当局要将廖承志转押南京。何香凝不顾心脏病发作,叫人用藤椅把自己抬上汽车,由柳亚子陪同,来到上海市公安局,坐在寒风凛凛的院子里。 事已闹大,迫于各方的压力,蒋介石不得不放了廖承志。 披枷戴锁长征行 出狱后的廖承志显然已不适合留在上海。在周恩来的举荐下,他改名何柳华,来到川陕苏区。 天性的直爽与幽默,加之对战友的绝对信任,廖承志没有想过要给自己涂一层保护色,等他意识过来,已经晚了。导火索缘于临行时母亲千针万线缝制的一条裤腰带,里面藏了给儿子救急用的一百元钱和一个金戒指。廖承志每天都扎着,也从不洗,裤带变得又黑又脏。战友郑义斋开玩笑要替他丢掉,廖承志夺过裤带,讲起由来,最后感叹:“为了天下的母亲,我也要革命到底呀。” 腰带的故事传开了,张国焘一拍大腿:铲除廖承志的时候到了。张国焘如此讨厌廖承志,起初是因为一年前廖承志来时带的那封信,中央在信中批评他放弃老区。张国焘认定廖承志是中央派来卧底的,况且最近边区大“肃反”,这个“丧门星”老是提出不同意见。 在他的授意下,廖承志被当作蒋介石派来的特务关押起来,理由有二:“来自白区,被捕过,是否叛变被释,有待审查”;“身揣金戒指,中央银行还另有存款,此为国民党的活动经费”。 廖承志被单独关押,但是他的手绝对没有闲着:画领袖像,刻蜡板,根据地的钞票设计都非他莫属,更无人取代他红色中华通讯社外事翻译的差事。 1935年9月,张国焘公开打起分裂的旗帜南下。被隔离审查一年多的廖承志不顾一切地说:“党中央只有一个,红军不能分而治之。”张国焘再也不管什么与共产国际有牵连的“廖公子”,在一次相当级别的党员大会上当场宣布:何柳华系反革命分子,永远开除党籍。 由于张国焘的固执己见,红四方面军不得不三过草地,廖承志随部队进入甘肃、宁夏。黄河边上,他意想不到地遇见了周恩来。廖承志正在犹豫,周恩来几步走上前来,紧紧握了一下他的手就离开了。 当天晚上,廖承志被带到一间大办公室,周恩来、张国焘、朱德、刘伯承等好些领导人都很严肃地坐着。周恩来盯着廖承志,声色俱厉地问:“廖承志,你认识错误了吗?” 廖承志正欲申辩,却发现朱德在张国焘的背后朝自己直眨眼。他明白了,低下头小声承认“错误”。 “改了就是好同志!张主席还是欢迎你的。”周恩来几句话就为廖承志的“错误”定了性。张国焘本来已宣布当晚处决廖承志,现在只好下令“以观后效”。 不久,廖承志恢复自由,离开了红四方面军,1936年12月恢复党籍。 马家洲集中营的快乐生活 1942年5月,廖承志对文化名人的“秘密大营救”和设法将海外抗日捐款不经国民党而直接转入延安,大大惹恼了蒋介石,将廖承志交由中统,关押于江西泰和马家洲集中营。 在与死神同舞的日子里,廖承志给自己安排了丰富多彩的狱中生活:早晨唱歌,饭后作画写诗,看书。一次监视特务从小孔中发现,廖承志一个人手舞足蹈——指挥蚂蚁搬饭粒。 每天为廖承志送饭的看守姚宝珊,心里同情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更从骨子里敬佩廖承志。1942年9月的一天,他进来送饭,低声告诉廖承志自己想去延安,可以帮他捎书信给亲人。 廖承志平静的心一下子翻江倒海,他当时并不完全信任姚宝珊,但这是个机会,万一消息可以传出去,党组织和家人对他的情况就有了了解。他不声不响地坐了半晌,写下两首诀别诗和家信。但对党组织、对周恩来的信,整整想了近一个月才完成,“希望你相信,小廖到死没有辱没光荣的传统!其余,倘有机会,可面陈,无此机会,也就算了。就此和你们握别。中国共产党万岁!” 他的牢房里,叛徒来过,女人来过,蒋经国也来与他联床夜话过,可一切仍然是徒劳。在与世隔绝的环境中,廖承志一过就是三年多。 重庆歌乐山痛骂蒋介石 1944年冬天,由于何香凝拿着姚宝珊捎来的书信,再也无法掩饰的蒋介石下令,廖承志被专机押解到重庆,却被投进歌乐山渣滓洞,整天伴随着他的是军统特务更为严厉的监视。 1945年9月,毛泽东要来重庆谈判,蒋介石居然想说服廖承志,从而给毛泽东一个难堪。于是廖承志三年多来第一次穿上新衣,出现在蒋介石重庆官邸。蒋介石强装风度:“你的母亲还在外面等着你,你这样对得住父母吗?你才贯中西,我想把你留在身边,可是……”廖承志马上打断他的话:“道不同,不相为谋。” 1946年1月22日上午,几个军统特务令他收拾东西起身,廖承志以为骂过蒋介石,自己真死到临头了。没想到,汽车开到一栋“政协”大楼前停下,他被带进一间办公室。 正疑惑着,有人急步上楼梯,接着一声咳嗽,这是周恩来独有的。门开了,周恩来几步抢上前来,哽咽地一声“小廖”,将廖承志抱在怀里。囚禁四年未掉一滴眼泪的廖承志,抱着周恩来失声痛哭。 廖承志这才知道,四年前他被秘密绑架的那一天,周恩来亲自派乔冠华赶去韶关,通知他转移,但是晚了一步。而且党时刻没有忘记他,中共七大上,他以最高票数被选为33名候补中央委员的第一名。重庆谈判后,周恩来将廖承志、叶挺等一批高级干部将领列入首批释放名单。 廖承志跟着周恩来回家——中共代表团驻地重庆中山路263号。周恩来的机要秘书童小鹏拍下了两张珍贵的照片:一张是廖承志拥着邓大姐,手拿着自制竹烟斗,幸福开心地笑着。另一张是廖承志长发、小胡子的“囚犯”形象,当作过去四年的见证。 4月8日,中央决定让廖承志与刚获释的叶挺,还有王若飞、博古、邓发等人回延安。临行时,廖承志因有事留了下来。当得知飞机失事,廖承志并不为自己感到庆幸,他在祭文中写道:“他们永远不会回来了,只留下了他们的话——他们说过的话,未曾说完的话,这些话依然留在我的心中,直到永远……” 心透神明脑自通 解放后,廖承志一直致力于新中国的外交,尤其是中日友好工作,外国友人都昵称他“奇妙的廖”。“文革”开始后,廖承志一下子成为外交部和侨联两处造反派揪斗的对象,“火烧”、“砸烂”、“油炸”,大字报铺天盖地。周恩来急令,廖承志住进中南海,集中精力写“检查”。从来是妙语连珠、走一路笑一路的廖承志,此刻始终按总理吩咐,不出门,看书学习,绝不给总理惹麻烦。 可是周恩来的处境越来越困难,有着严重心脏病的廖承志终于被造反派从中南海“转移”到外办机构关押。此后长达两年八个月的“监护”中,属于他的,只有一套毛泽东全集和一套鲁迅全集。他硬是凭着记忆,在鲁迅文章扉页的空白处,用漂亮的蝇头小楷,回忆出自己多年来的感慨之作。心中充满爱与追求的人仍然胸怀如海,活得潇洒。他不仅自己这样,还尽力帮助同在一起被“监禁”的人,一起扛过了被林彪、“四人帮”迫害的日子。 这就是廖承志!一个永远快乐的廖承志!

姓氏起源》左

古子君子
生火甚多
左姓历史来源「左」源出:1、以官名为氏。左史,原为周代史官。周穆王时有左史戎父,春秋时楚灵王有左史倚相,其后皆有左氏。2、据《姓考》及《吕览》所载,古有左国,以国为氏,黄帝臣左彻为其后。一说左彻为左姓之始。 3、出自姜姓,为春秋时齐国公族之后。据《广韵》所载,春秋时齐国公族有左、右公子之分,后左公子的后代便以左字为姓,形成左氏。4、以职官名为姓。据《元和姓纂》所载,春秋时各诸侯国大都置有左史官,其后便以左为氏。楚国威王有左史官倚相,周穆王有左史戎夫、左史老,均为左史官,后以官为氏。他们皆为左氏之祖。 5、春秋时宋国公族有左姓。 6、春秋时卫国公族有左姓。 7、出自他族或他族改姓而来。明、清云南永昌府腾越亭(今腾冲)、蒙化府(治所在今巍山)等土司有左姓,系彝族;清满洲八旗姓哈斯虎氏,后改为左姓;裕固族绰罗斯氏,汉姓为左;北宋时犹太人留居中国境内(主要在今河南省开封)者之后裔中有左姓;今云南省巍山彝族多此姓。 得姓始祖 左彻。上古时期黄帝时的官吏。据说曾帮助黄帝铸造三鼎于荆山之阳,令人惋惜的是黄帝在鼎成之日与世长辞。左彻悲痛难当,泪如雨下,于是他拿来黄帝的衣冠,几杖进行祭祀,以慰黄帝在天之灵。左彻之举,无疑为性情中人所为,乃获得世人之敬重。据说左彻为古时左国之嫡裔,由于左国立国之人无传,故左姓人奉左彻为其得姓始祖。 迁徙分布 左姓在西周时,有左儒、左鄢父仕周为大夫,春秋时鲁有左人郢、左丘明、左师展,晋有左史,战国时燕有左伯桃。可见在先秦时期,左姓已活动于西周之国都——镐京(今陕西省西安)及鲁(今山东省西南)、晋(今山西省一带)、燕(今河北省北部)等地。西汉时,左姓仅名左咸者就有四位(《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将四者合一,谬也),其一为任郡守九卿的琅琊(今山东省临沂一带)人左咸,另一左咸后赐爵关内侯,子孙袭爵留居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剩下两位因只有只言片语,不论。另外,由于淮南王外家姓左,故有左吴、左修事淮南王,此际其外戚见诸史册者还有一位女性——寡妇左阿君。表明左姓在此际已定居于今安徽南部一带。东汉时见诸史册之左姓愈多,左圣、左雄叔侄为南郡涅阳(今河南省镇平)人,左原为陈留(今河南省开封)人,左伯为东莱(今山东省掖县)人,左慈为庐江(今属安徽省)人,左恢为吴郡曲阿(今江苏省丹阳)人。另有两支左姓家族值得关注,一为清河国(今属河北省)王妃,后贵为汉安帝母后的犍为(今属四川省)人左小娥家族(其同父异母弟左次、左达生在清河国任郎中)。另一为河南平阴(今河南省孟津)人左忄官家族(其兄左称、左胜均封南乡侯,弟左敏,左觉亦在朝中任职),这两支家族风光显赫,使得左姓成为当时的北方著姓之一。此外也表明,此际南方的安徽、四川、江苏等地已有左姓人定居。魏晋时期,左姓在今山东、河南间地繁衍迅速,后昌盛为左姓济阳郡望。南北朝至隋唐,左姓由于避乱、仕宦、谋生等原因,逐渐播迁于江东各地。宋元以后,左姓在江南分布地更广,两湖、两广等地均有左姓人入迁。明初,山西左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陕西、甘肃、河北、河南、东北三省等地。此后,云贵、台岛均有左姓人入居。清初,两湖之左姓伴随湖广填四川的风潮入迁四川。如今,左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河北、山东、江苏、四川多此姓,上述四省之左姓约占全国汉族左姓人口的百分之五十九。左姓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四十二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零八六。 家族名人左庆延:宋代永新人,年十七登第,秦桧欲以女妻之,庆延固辞,于是十年不给升迁。终官太学博士。左雄:南郡涅阳(今河南省镇平)人,东汉学者、大臣。举孝廉,迁冀州刺史。对豪族“贪猾”者敢于揭发检举。后历议郎、尚书,累迁至尚书令(位同宰相)。他崇经术,修太学,使太学极盛一时。 左悺:河南省平阴人,东汉显宦。初为小黄门史,后因与单超等五人合谋诛灭外戚,以功迁中常侍,封上蔡侯。得势后,日益骄横,其兄弟亲戚多出任州郡官,侵压民产。被人告发后自杀。 左慈:庐江人,东汉末方士。据传有神道,并在曹操面前表演过。葛洪称他是其祖父葛玄之师。 左思:字太冲,临淄(今山东省淄博东北)人,西晋文学家。其怀才不遇,仅官至秘书郎。所作诗文借古抒情,多愤世不平之作。十年构思方写成《三都赋》,士人竟相传写,一时竟弄得洛阳纸贵。辑有《左太冲集》。 左鼎:江西省永新人,明朝大臣。进士出身。授御史,巡抚山西。居官清勤恤民,卓有声誉。以善写奏章著称,有左鼎手之誉。官至广东右参政、左佥都御史。 左权:湖南醴陵人,中共高级将领。黄埔军校一期毕业,曾留苏学习军事。回国后,历任中央红军军校教官,一方面军总部作战参谋,第一军团参谋长等职。长征到达陕北后,任红一军团代理军团长。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副参谋长。1942年在山西省辽县(今左权县)麻田阵亡,年仅36岁。 左丘明:春秋时鲁国人,后人因其目盲,称之为盲左。相传他曾任鲁太史,为《春秋》作传,成《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又作《国语》。先儒以为左丘明好恶同于圣人,故孔子作春秋为素王,丘明为素臣。述夫子之志而作传,是为左氏春秋。 左伯桃:春秋燕人左伯桃羊角哀,品高才横。时诸侯争霸,鱼肉百姓,愿救水火之中。闻楚庄王贤君,相约共赴。路暴风雪,饥寒交迫,伯桃病弱,角哀力竭,相扶一空心大树下,伯桃劝弃,角哀不忍。俩死不如一活,终明事理,受粮上路,一步三回,泪流成河。至楚庄王,急回寻之,伯桃冻儡树中,角哀痛不欲生。后逢忌日,角哀面荒原深拜,潸然泣之,祷也。 左小娥:东汉犍为人,清河王刘庆姬。有才色,喜辞赋。和帝赐给清河王,生子刘祜,后祜继承帝位为安帝,尊其为孝德后。 左君弼:庐州(今安徽省合肥)人,元末南方红巾军将领。曾盘踞庐州十余年,为天完政权汴梁行省首领。曾降元,后又降明。 左光斗:安庆府桐城(今属安徽省)人,明代直臣。万历进士。任御史时排斥宦官,后又弹劾*臣魏忠贤,被魏杀害。 左良玉:山东省临清人,明末大将。早年在辽东与清军作战,后入中原镇压明末农民起义军。与李自成、张献忠作战多年,因功升平贼将军,后加封宁南伯。顺治二年病死,终年四十六岁。 左懋第:山东省莱阳人,南明官吏。崇祯进士,南明弘光年间任右佥都御史,巡抚应天、徽州。后入北京与清廷议和,遭软禁,拒降被害。 左宗棠:湖南省湘阴人,清朝大臣。1860-1865年镇压太平军功勋卓著。后任陕甘总督镇压了西部捻军和陕甘回民起义。1876年击败俄、英支持的阿古柏侵略军,因功升军机大臣(位同宰相),调两江总督。有《左文襄公全集》。 左宝贵:山东省费县人,回族,清末将领。甲午战争时,以总兵之职率军赴朝鲜平壤拒日。督军浴血奋战,亲手燃放大炮。后中炮阵亡。 左光华 男,1938年生,山西省翼城县人。书法家,中师毕业,曾任教。平生淡泊名利,喜好文艺,酷爱书法。系中国农民书画研究会、中外书画交流协会、《农民日报》文化艺术联谊会、中国振鸣书画院、中华当代书画艺术研究会、中原书画研究院、山西省临汾地区、翼城县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书法作品曾多次入选国际国内书展,并厚载报刊、杂志。曾获跨世纪中外书画名人金奖,“和平杯”国际书画艺术交流大展赛金奖,第二届“世界华人艺术大奖”赛国际荣誉金奖,享受“华世界华人杰出艺术家称号等多次,作品传略入编《世界当代书画篆刻家大辞典》、《当代中国书画选集》、《当代书家佳作荟萃》、《跨世纪校园艺术人才名典》、《当代书画名人名作博览》、《跨世纪书画家精品集萃》、《国际书画家精品全集》、《国际现代名家教授大辞典》、《跨世纪华人书画艺术鉴赏大观》、《世界艺术家名人录》、《世界华人艺术大奖作品集》、1999世纪经典《中华百年》(人物篇),《中华骄子·专业人才卷》、《中华百年风云人物大典》、《中国改革二十年书画作品集》、《当代著名书画篆刻家润格博览》、《亚洲艺坛名流》、《中国百年风云人物大典》、《祖国颂庆祝建国50周年书画精品集》、《中国人才世纪献辞》、《迎澳门回归书画作品集》、《辉煌成就·世纪曙光》、《二十一世纪人才库》、《全国美术书法民间工艺大展选集》等多部辞书。他的信条是,不求成名成家,但图自娱、陶冶情操,。学海无涯,学无止境,他以加倍努力学习,执着与进取,鞭策自己,以翰墨接缘天下墨友,切磋技艺,不断进步,相互题坤墨宝,不断弘扬祖国书法事业。为祖国繁荣多做贡献。左开和: 男,1943年9月生,云南省巍山县人。云南阳宗海发电有限责任公司退管科技师。1954年毕业于巍山添泽小学(四年级),1955年在巍山古城小学读完五年级提前考取初中因家贫辍学,后参加县扫盲验收团,于1958年参加工作(从事发电厂高温高奔放管道安装检修36年)。1988年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人事部颁发的技师证。曾组织和参与发电厂“高加”、“主蒸汽管”、“除氧器”等多项技术改造,自编《管道手册》,并多次受厂部嘉奖和获省科技奖。1994年退休后从事文学创作。现为中国企业文化促进会会员,北方文学艺术研究所作家创作中心创作员,新世纪文学创作研究所创作员兼研究员。曾参加过全国职工文艺创作刊授班,《长城文艺》刊授班,中国语言逻辑函授大学等学习。1997-1999年参加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和山东作家报文学创作函授班学习,自1998年始在全国多家报刊发表30余篇文学作品,曾参与《清水芙蓉》和《岁岁诗心》等书的组稿和编委工作。作品有《泰山游记》入选《99桂冠散文》,获一等奖;《遥向黄河》诗歌参加“华歌标”全国写作大赛中获二等奖;另有诗歌《思母》入选《中华诗歌精品选》获三等奖;还有散文《祖父那句话》参加全国休闲杯文学大赛中获三等奖,现有200多首诗歌,80多篇散文和六篇小小说待发表。其传略被编入《二十一世纪人才库》和《另文学新人大辞典》及《中国文学艺术界名人大典》等。左可友:男,1937年11月生,湖南茶陵人,大学文化,中共党员.宁夏石嘴山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研究员。1965年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被分配到石嘴山市农科所、农技站工作。曾任站长、党支部书记。1985年被选为中共石嘴山市第四届委员,1998年被选为宁夏回族自治区第八届人大代表。1999年3月被选为石嘴山市第七届政协委员,1968年以来一直从事蔬菜技术工作。解决了一些生产中技术难题,1989年由他设计的节能日光温室在全自治区推广,在普及科技知识、提高广大农民科学知识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对推动科技进步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曾先后获自治区、农业部科技进步奖4项(一、二等奖各2项),厅、地级奖11项。曾多次被评为自治区政府、党委、及市委、市政府先进工作者和优秀共产党员。1996年被自治区党委、政府评为“八五”期间全区农业战线先进个人。1993年经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9年被石嘴山市政府评为科技明星。左莲之:女,1938年12月生,江苏省滨海县人。1965年8月毕业于南京医学院医疗系。现任安徽维尼纶厂医院内科副主任医师。一直从事内科临床工作,曾成功抢救多例冬眠灵及安坦中毒、脑血管意外、重症肝炎、肺性脑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危重病人。左旭东:男,1948年4月生,安徽省巢县人。工程师,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现任铜陵市科技咨询室主任。中国情报学会会员。花炮生产、无烟蚊香、特种电珠、羽绒生产等项目,调研报告和信息获市科技咨询奖。发表了“信息也是生产力”、“提高信息意识,增加投入、振兴我市中心企业”、“企业竞争和投资发展战略”、“采取有效措施,抓好扭亏增盈”、“铜陵外向劳务市场的培育与机制初探”、“开拓四国边贸市场”、“浅析我市外资引进的战略”、“尽快设立生产力促进中心机构——浅谈铜陵科技成果转化”、“组建股份企业强化监督机制是关键”、“技术与市场创新是股份制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举措”、“风险投资是知识经济的发动机”、“古铜都老区改造”、“白银深加工效益倍增”、“开发铜餐具前景可观”、“冻干食品的开发前景看好”,等论文与建议18篇,其中有4篇获市级优秀论文奖,有6篇被中国社会出版社1997年12月出版发行的《经济改革理论探索》;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年6月出版发行的《中国当代学者论文精选》;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1998年8月出版发行的《中国改革发展文论》;收录;巴蜀书社1998年3月出版发行《中国百科学者传略(一)》、中国人事出版社1999年6月出版发行《中国专家大辞典(3)》、中国社会出版社2000年出版发行《中国人才世纪献辞》等入编。1996年至1998年连续三年获铜陵市人民建议积极分子称号,安徽省科协六大代表,多次获市政府,科委先进、优秀工作者,全国科技情报(信息)系统先进工作者,兼任铜陵市科技情报学会秘书长。左一序:男,1944年7月6日生,江苏涟水人。1968年毕业于北京航空学院,改革开放以来,主要在宏观领域里致力于中国设备管理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1979年到1988年,在国家医式局工作,根据主持装备开发和推广等方面实践,主编《医药工业设备管理:历史、现状与对策》、《医药工业进口设备:地位、路局与管理》两本100余万言的学术专著,主持制订两项基本制度,组建中国医药设备管理协会,将中国特色医药设备管理推进到“全效益、全过程、全员工、全手段”的“四全管理”实践阶段。1988年调入中国设备管理协会,根据主持学术会议的成果,发表了《设备管理社会大徨模式》论文,首次发现并揭示了中国特色设备管理存在着微、小、中、大层次管理结构以及由宏观势能,改革内能和科技动能组成的三维动力结构,独创性地回答了“什么是”和“如何推进”中国特色设备管理的两个基本问题,被专家们称之为“国性性改革建议。“对发展中国现代设备管理理论和方法将是一个推动”。继而主编《设备管理知识题解》一书,发行30余万册,成为贯彻国务院《设备管理条例》的工具书,成功举办了有400余万人参加的全国设备管理知识竞赛活动。1998年发表了《中国特色设备管理事业20年—在设备管理工作中学习和实践邓小平理论的体会》论文,从元题论、运动论、动力论、技术论、社团论诸方面对中国特色设备管理作出了进一步的概括和,有关高层认为“有独到的见解”,获“中国设备管理改革20年大型征文活动”特别奖,入选《高等伟大旗帜,实现宏伟目标—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学习邓小理理论成果汇编》一书。左以彦: 男,1938年1月生,云南昆明人。1955年中等药学专业毕业。一直从事医院药学及药事管理工作,刻苦自学,大胆实践,辛勤耕耘了44个春秋。曾获省青年技术革新突击手,3等功臣,先进工作者,优秀党员等多项称号。书不释手集药医专著千册。原任“二甲”医院药剂科主任,副主任药师。现任顾问,搞继续教育工作。是中国药学会高级会员,曾系省药学会医院药学分科学会委员,市药学会理事,视系区医药卫生学会理事,《中华医学论文集》特约编辑及六集编委,《盘龙医药》责任编辑,现系《中华临床医学会》理事,世界华人远程学院“医院药学”终身教授“国际卫生医学研究院”药剂教授。 60年代就采用离子交换水进蒸流器先进技术生产大输液,为保安全亲身试用。70年代国外临床药学兴起,就自发地下临床当药疗参谋,为“药知医用,医知药情”做了大量临床药师起始工作,编有内资《中西制剂药物手册》,《输液与药剂》,撰写论文改善“重医轻药”状况。80年代后撰有“复方聚肌胞液外涂治疗尖锐湿疣49例”、“药学人员处方制统一摆药的引申刍议”等十余篇论文在省级以上专业杂志发表及《中华医学论文集》收载,上列二篇分别获优秀论文3、1等奖,并有多篇科普在《健康报》、《中国医药报》刊登。左中英:1932年3月生,山西省繁峙县人。1953年2月毕业于北京工业学院(现北京理工大学)机制专业3年,毕业后分配到太原重型机器厂工作。现任工厂咨询委员,成绩优异的高级工程师。1993年经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兼任全国铸造学会理事,山西省铸造学会理事长、山西省机械工程学理事等社会职务。他在铸铁车间从事铸造生产技术工作32年,参加了车间生产机械化改造,完成了重大产品的铸造任务。1981年在德国接受铸造技术培训,完成与国外合作生产钢管轧机的铸造任务,参加关键任务针状组织无限冷硬球铁轧辊的生产应用。撰写的“铸铁熔铸技术的发展方向”论文在全国冲天炉学术讨论会上交流。他在任副总工程师3年期间,协助总工负责工厂热加工技术工作,完成重大产品的质量创优,1986年组团赴美国、加拿大引进耐磨铸钢生产技术,生产出高强、高硬、低温、高韧钢铸件及A0D精炼超低碳不锈钢,与别人合写的“铸钢冒口微机辅助设计介绍与应用”,作为省学术会议论文进行了交流,并在直流电弧炉的推广与电炉排烟建设方面得到了应用。他任副总工程师兼技术改造处长期间,主要完成工厂“七五”国家限额以上技术改造项目。火车轴生产线、耐磨铸钢件铸造生产线、硬齿面表面处理等,调整了工厂产品结构,并以机械化生产线代替单机生产模式,加快了计算机技术在这些领域的应用以及环境保护项目的具体实施。1989年参加机械部A0D考察组赴美、德、瑞士执行了联合国援助项目的有关任务。郡望堂号 1、郡望 济阳郡:晋惠帝时将陈留郡之一部分置济阳郡,南渡后废,其故地在今河南省兰考县东、山东省东明县南一带。 2、堂号 传经堂:孔子作《春秋》,左丘明为了传《春秋》作了《左传》,详细解释了《春秋》的内容。 高义堂:春秋时候左伯桃和羊角哀一起到楚国去谋事,途遇大雪,天寒食绝。伯桃把自己的衣服、粮食都给了羊角哀,让他一人到楚国去,免得二人都冻饿而死。伯桃自己则钻到一棵大树的树洞里冻饿而死。羊角哀在楚国得官后,回到那棵柳树下劈开树干,重新礼葬了左伯桃。 此外,左姓的主要堂号还有:“三都堂”、“敦厚堂”等。 左姓宗祠通用对联 〖左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作春秋传; 成蹇谔名。 ——佚名撰左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春秋时史学家左丘明(一说复姓左丘,名明),鲁国人,约与孔子同时,双目失明。曾任鲁国太史,作《春秋左氏传》(《左传》),相传又作《国语》。《论语公冶长》载孔子说:“花言巧语,伪装和善,过分谦恭,这种态度,左丘明认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内心藏着怨恨,表面上装出友好的样子,这种行为,左丘明认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古代儒家认为左丘明的好、恶与圣人相同。下联典指东汉涅阳人左雄,字伯豪,安帝时举孝廉,官冀州刺史,举报贪官豪强,无所顾忌。顺帝初年官议郎,针对当时的朝纲废弛与大臣懈怠,他数次上书,深切进谏。尚书仆身虞诩称他为“蹇蹇王臣”。后官至尚书令。“蹇谔”,谓正直敢言。 匡襄国政; 羽翼圣经。 ——佚名撰左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左雄,安帝时举孝廉,永建初年拜议郎,时顺帝新立,大臣懈驰,雄数言事,其辞深切,迁尚书令。雄又上言郡国孝廉年不满四十,不得察举,帝从之。自是牧守畏栗,莫敢轻举,迄于永熹,察选清平,多得其人。下联典指春秋鲁国太史左丘明述孔子之志而作《春秋传》。先儒谓孔子作《春秋》而为素王,丘明传《春秋》而为素臣。 明推忠毅; 清著文襄。 ——佚名撰左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左光斗为魏忠贤所害,后谥忠毅。下联典指清·左宗棠卒谥文襄。〖左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志高局四海; 英名擅八区。 ——佚名撰左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浙江省清代大臣左宗棠祠联。左宗棠(1812-1885),字季高,湖南省湘阴人。道光举人。1860年随曾国藩襄办军务。1862年升浙江巡先。1875年任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次年大举出兵新疆,击败俄、英支持的阿古柏侵略军,收复除伊犁以外的天山南北各地。1881年升任军机大臣,调两江总督。1884年中法战争时,督办福建军务,力主抗击法国侵略者。有《左文襄公全集》。“局”,谓人的胸襟器量。 风云三尺剑; 花鸟一床书。 ——明·左光斗撰左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明代御史左光斗自题联。左光斗,字遗直,桐城人。万历进士,授御史。后为魏忠贤所害。追赠太子少保,谥忠毅。 大文师吏部; 古画爱将军。 ——清·左宗棠撰左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代大臣左宗棠撰联。〖左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千古素臣垂会绪; 三都丽赋诵清芬。 ——佚名撰左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湖南省醴陵市新阳左氏宗祠联。上联典指春秋时史学家左丘明,汉代一些研究《春秋》的儒者认为,孔子作《春秋》,立王者之法,有王者之道,但无王者之位,故称“素王”。左丘明作《左传》,阐明《春秋》之法,为素王的辅佐,故称“素臣”。“会绪”,谓统系,世系。下联典指西晋文学家左思,字太冲,齐国临淄人,曾官秘书郎,出身寒微,不善交游。相传他构思十年,门庭、厕所都放着纸笔,偶得一句急忙录下来,写成《三都赋》,豪贵之家竟相传写,一时洛阳纸贵。“清芬”,比喻高洁的德行。 铁铸肺肝忠贯日; 赋齐衡固字如珠。 ——佚名撰左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御史左光斗,字遗直,号浮丘,桐城人,万历年间与杨涟同举进士。任御史时办理屯田,在北方兴修水利,提倡钟稻。天启年间任左佥都御史,杨涟弹劾魏忠贤,他参与其事,又亲劾魏忠贤三十二斩罪,后与杨涟同被诬陷,死于狱中。下联典指西晋文学家左思。“衡”,指东汉科学家、文学家张衡,著有《二京赋》、《归田赋》;“固”,指东汉史学家、文学家班固,著有《两都赋》。 霁月光风在怀袖; 白云苍雪共襟期。 ——明·左光斗撰左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明代御史左光斗自题联。 季高戍边名中外; 丘明作传耀古今。 ——佚名撰左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代大臣民左宗棠。下联典指春秋时鲁国太史左丘明,好恶同于圣人孔子,故孔子作《春秋》为素王,他述孔子之志而作传,即《左氏春秋》,称为“素臣”。又作《国语》。后人因其失明,称为盲左。 涧道余寒历冰雪; 洞口经春长薜萝。 ——清·左宗棠撰左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代大臣左宗棠自题联。 大节忠贞彪史册; 正气磅礴壮山河。 ——佚名撰左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左权将军墓联。墓在河北邯郸。左权(1906-1942),湖南醴陵人。黄埔军官学校毕业后,去苏联陆军大学学习。1930年回国,历任八路烟副参谋长等职。1942年6月2日,在山西辽县今左权县)麻田指挥部队与日本侵略军作战中牺牲。〖左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庆延登科,妻辞不偶; 太冲作赋,妹亦能文。 ——佚名撰左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宋永新人左庆延,十七岁登第,秦桧想把女儿嫁给他,他不同意而辞去,因此十年不得升迁,最终官至太学博士。下联典指左思及其妹左芬。左芬少年好学,工于文词,以才德闻名于时。 年少登科,澹奄集传后世; 才高作赋,洛阳纸贵当时。 ——佚名撰左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进士左庆延的事典。下联典指西晋文学家左思,字太冲,齐国临淄人。构思十年,写《三都赋》,“豪贵之家,竟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左姓典故、趣事】 〖洛阳纸贵〗 “洛阳纸贵”源于《晋书·左思传》。 晋代的大文学家左思,少年时学习并不认真,他的父亲左雍对此非常不满。有一次,他的父亲对朋友说:“小儿左思不思进取,学习还不如我少年时用功。”左思听到这句话后非常难过,于是下定决心,刻苦读书,最终成为一名大文学家。后来,他写《三都赋》时,为了在内容、结构和语言等方面都有所创新,以便达到完美无缺的地步,前后用了十年多的工夫。在构思过程中,他在室内、门前、墙壁,以及厕所等处都挂上纸笔。不论他走到哪里,一想起一个好句子,就马上记下来。由于左思下的功夫非常大,《三都赋》写成之后,深得当时文人的一致好评,人们争先恐后地抄阅。由于抄写的人过多,以致于洛阳的纸张因供不应求而大涨其价。 后来,人们用“洛阳纸贵”来形容著作好,销售快,风行一时。

选择题?

闻韶
或谓之死
正确答案选(D)请参考:最初,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从国民党福建南部重镇漳州,缴获了一批图书报刊运送到了瑞金叶坪村。于是,临时中央政府便在瑞金叶坪村的一幢“敖厅子”,建立“中华苏维埃中央图书馆”(即中央苏区图书馆),并配备专职管理人员。后来苏维埃中央政府教育部又发动苏区各机关部队和广大军民向中央图书馆捐赠了一批书报,从而丰富了馆藏,使其成为中央苏区规模最大的公共图书馆。据介绍,中央苏区图书馆每天都定时对全体军民开放,馆内除收集中央苏区出版的34种报纸外,还有《马克思选集》和列宁、斯大林著作等图书2000多册。图书馆还颁布了《图书阅览规则》、《图书出借规则》等条例,有三名工作人员管理报纸、杂志和图书。

古今中外的著名女作家

长青树
天元
二十世纪中国著名女作家传 上 卷 陈衡哲 白 薇 袁昌英 庐 隐 苏雪林 凌叔华 冯沅君 冰 心 石评梅 罗 淑 丁 玲 杨 刚 陈学昭 谢冰莹 葛 琴 沉 樱 彭 慧 罗 洪 萧 红 白 郎 草 明 赵清阁 杨 沫 曾 克 琦 君 陈敬容 韦君宜 林海音 下 卷 黄庆云 李 纳 郑 敏 杲向真 菡 子 张爱玲 柳 溪 聂华苓 黄宗英 茹志鹃 邢院生 宗 璞 贺玉抒 柯 岩 刘 真 葛翠琳 赵淑侠 於梨华 谌 容 张 洁参考资料:http://www.white-collar.net/wx_wxf/wxf02/nzjpz/nzjs.html李清照:(1084-约1151)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并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 》,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萧红(1911-1942),原名张西(加走字)莹,笔名萧红,悄吟,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为了逃婚出走,困窘间向报社投稿,并因此结识萧军,两人相爱,萧红也从此走上写作之路,两人一同完成散文集《商市街》。1934年,萧红完成长篇《生死场》,在鲁迅帮助下作为“奴隶丛书”之一出版。萧红由此取得了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萧红带有左翼现实主义风格的小说还有一部长篇《马伯乐》,但质量不高。她更有成就的长篇是写于香港的回忆性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以及一系列回忆故乡的中短篇如《牛车上》、《小城三月》等。这位没有受过高等教育却有着写作天才的女性命运悲凉,1942年1月22日死在香港时,她生命中的两个男人都不在身边。冰心(1900~ )冰心(1900~)现、当代女作家,儿童文学作家。原名谢婉莹,笔名冰心女士,男士等。原籍福建长乐,生于福州,幼年时代就广泛接触了中国古典小说和译作。 1918年入协和女子大学预科,积极参加五四运动。1919年开始发表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此后,相继发表了《斯人独惟悴》、《去国》等探索人生问题的“问题小说”。同时,受到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写作无标题的自由体小诗。这些晶莹清丽、轻柔隽逸的小诗,后结集为《繁星》和《春水》出版,被人称为“春水体”。 丁玲(1904—1986)女,原名蒋伟,字冰之,笔名丁玲、彬藏、丛喧、晓菡等,湖南临澧人。1922年进上海平民女校。次年入上海大学中文系学习。大革命失败后开始从事小说创作,发表《梦珂》、《莎菲女士的日记》等作品。1930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主编《北斗》。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5月被捕入狱。后在宋庆龄及其领导的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的营救下出狱。1936年赴延安,任苏区中国文艺协会主任。抗日战争爆发后组织和领导西北妇女战地服务团,到前线进行战地服务,受到宋的多次赞扬。1939年3月8日宋在香港国际妇女节集会上说:“丁玲,一位知识分子作家,领导着数百名女学生和产业工人出身的妇女在华北前线进行文化工作。”1942年7月宋在《中国妇女争取自由的斗争》中又说:“丁玲所领导的西北妇女战地服务团是所有战地服务组织中活动范围最广的,它进行了各种方式的教育和鼓动工作。他们画宣传画,编歌曲,演出自己所写的剧本,发动生产运动、参军运动,组织人民参加各项具体工作。这个战地服务团几乎在每一方面都为战地服务组织树立了榜样。”后任《解放日报》文艺副刊主编、陕甘宁边区文协副主任。1946年参加晋察边区的土地改革运动。1948年写成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1951年获斯大林文艺奖。1949年9月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并与宋等女代表合影留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和副主席、《文艺报》主编、中央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共中央宣传部文艺处长、全国文联党组副书记、《人民文学》和《中国》主编等职。多次参加国际和平促进活动和国际妇女进步活动,曾被推选为国际民主妇联理事会执行委员。1955年和1957年先后被错定为“丁玲、陈企霞反党集团”和“丁玲、冯雪锋右派反党集团”的主要成员。1958年遭到“再批判”,下放到北大荒劳动。“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到迫害、摧残,曾被关进监狱。在逆境中多次得到宋的援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得到平反,重返文坛,任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文联党组副书记、《中国》杂志主编等职。1986年3月4日在北京病逝。主要作品编为《丁玲文集》。张爱玲,现代女作家。笔名梁京。1943~1945年发表了《茉莉香片》等小说,代表作有《传奇》、《流言》等。抗战后,改行编写电影剧本,后居美国。自出道后,盛名至今不减,“张迷”遍布全球。古人云:传奇者,因奇而传。事,无奇不传。 对于传奇,张爱玲有自己的说法:书名则传奇,目的是在传奇里寻找普遍人,在普遍人里寻找传奇。其实,传奇无需寻找,张爱玲其文其事便是了。都市千般繁华下的满目苍凉,温柔富贵中的凄情哀婉,张爱玲的笔宛若金针,貌似漫不经心地描龙绣凤,实际上却将字字句句都刺在了你的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