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思想教育研究是哪一年的cssci

捧喝
秋毫为小
2014-2015年cssci扩展核心期刊目录里可以找到,目前只是cssci扩展核心期刊

教育类期刊都有哪些。评职称用。

曲者中钩
韩公主
G3 科学,科学研究1. 科学学研究 2. 科研管理 3.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4. 研究与发展管理 5. 中国软科学 6. 中国科技论坛 7. 科技进步363131与对策 8. 科学管理研究 9. 科技管理研究 10. 科技导报G4 综合性教育1. 教育研究 2. 比较教育研究 3. 全球教育展望 4.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5. 教育理论与实践 6. 教师教育研究 7. 外国教育研究 8.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9.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10. 教育与经济 11. 中国教育学刊 12. 教育科学 13. 当代教育科学 14. 中国电化教育 15. 教育学报 16. 电化教育研究 17. 教育探索 18. 中国远程教育 19. 教育评论 20.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1. 开放教育研究 22. 教育导刊 23.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4. 江西教育科研(改名为:教育学术月刊)G61 学前教育1. 学前教育研究G64 高等教育1. 高等教育研究(武汉) 2. 教育发展研究 3. 中国高等教育 4.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5. 江苏高教 6. 中国高教研究 7. 现代大学教育 8.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9. 高教探索 10. 黑龙江高教研究 11. 复旦教育论坛 12.中国大学教学 13. 辽宁教育研究 14. 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思想政治工作论文的核心期刊有哪些

万物皆化
天刑
不是属于月刊的, 你是要发表讠 仑 文吗?望采纳!!!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青少年研究,当代青年,思想理论研究,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凯洛夫提出以什么理论编写教育学

和宫
文竹
凯洛夫的教育思想他是第一个应用马克思主义思想编著教育学的教育家,凯洛夫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①关于教育的本质和作用.他根据关于人类起源于劳动和劳动创造人的理论,明确提出教育也是起源于劳动,教育是从人类社会的实际需要中产生,是客观的必然.同时,他指出教育存在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是一个永恒的范畴.而在阶级社会中,教育的历史性和阶级性彼此相联,教育同该社会中政治经济及社会关系也紧密相联.②关于共产主义教育的目的和任务.强调苏维埃学校应该进行共产主义人生观的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苏维埃国家的积极建设者和勇敢的保卫者.③关于教学理论.肯定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和人类在其历史发展中认识世界的过程具有共同之点,因此教学过程应在科学的认识论的指导下进行.强调上课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充分肯定教师在教育和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并强调教科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之一.凯洛夫在改革苏联的国民教育和发展教育理论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提出了发展教育科学的计划,建议开展教育科学研究,充实和扩大教育研究机构,并为普通学校和高等学校主持编写了多种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发表了许多论文和报告.他主编的教科书《教育学》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体系的第一部比较系统的著作,50年代在中国教育界广为流传,并产生过较大的影响.  然而,凯洛夫也对中国教育产生了巨大影响.他的理论使中国教育界意识到,自我的教学内容是不够的.在解放前,国语甚至科举考试往往将重点放在文章(写作)中,受凯洛夫影响,又加入了基础知识的内容,成今日规模.  21世纪现在世界范围内教育学的理论的来源,研究实践的领域依然是把西方自然科学研究成果应用于经济发展为核心的以学校教育为主要手段的发展模式上,这种模式对发展经济中国家特别是中国所起的巨大作用和贡献是不言而知的,现在的问题是素质教育也就是人格魅力问题.  社会解决经济问题后如何实现健康发展问题,这应该是未来教育学应该考虑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健康是生理、心理和适应力的结合体,不健康的人群不仅仅伤害自己和别人,也在破坏和浪费人类地球上的资源和财富,所有不健康的现象和行为给人们带来的损失和负面消极影响绝对不亚于物质财富.人的思想意识的教育问题,西方经济和社会学家们现在是不能也没有彻底解决的.这就是教育发展的方向.  人的知识,能力,技能和思想境界及幸福和谐的家庭,加上良好的社会环境是个人伟大成就的根本,现在以学校和社会主流,以应试和经济为表象的教育是不太适应时代发展潮流的.研究素质教育的理论及具体实践方式是教育的重心.  完成教育中心的转移问题是面临当代教育工作者的主要问题.这是个本世纪必须要解决的共识问题.  凯洛夫一生著述甚多,其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是他主编的《教育学》一书(有俄文1948年和1956年两个版本).  凯洛夫《教育学》的理论体系是在20世纪30年代后期开始形成的.关于《教育学》的思想渊源,作者曾在书中指出,包括以下三个部分:“(1)作为科学一般方法论基础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以及马克思、恩格斯、斯大林关于文化和教育的学说;(2)经过批判地改造过了的教育学的历史遗产,学校及其他教育机关的工作与发展的历史经验,特别是苏联进步的教育学对于科学的贡献;(3)苏联学校及其他教育机关的现代工作经验以及家庭教育的经验.”①凯洛夫着重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认真的领会、研究和吸收工作.这三个方面是30年代联共中央为调整和整顿普通教育作出的各项决议的精神,以实施这些决议为主要内容的苏联教育经验和经加工整理的教育历史遗产特别是在资本主义上长时期形成的教育理论遗产.这三者是凯洛夫教育思想的主要来源和依据.正是这些重要的来源和依据,构成了凯洛夫《教育学》的基本体系和具体内容.这三个方面的地位是有所不同的:联共中央决议精神是凯洛夫《教育学》的核心部分;苏联教育经验则是用以验证中央决议的必要性和正确性的;至于教育历史遗产特别是西方传统的教育理论主要是作为充实和丰富〈教育学〉的具体内容而选用的。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所帮助~资讯请关注明尚官微msexam~

陶行知教育思想中,“创造教育”的定义是什么?

泰也
春秋后伦
创造教3431343564育:英国心理学家、优生学家高尔顿开创造教育研究之先河,著有《遗传的天才》等。20世纪40年代美国奥斯本研究集体创造思考方法,著有《思考的方法》。20世纪50年代以来,这种教学在美国得到发展。如布法罗大学开设了指导学生创造性思维实验课程。20世纪60年代以来创造教育在日本亦受重视,1960—1979年有关创造力培养著述译作有250多种,并开展这方面的实践活动,设“发明教室”等。德国则把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渗透在中小学各年级的课堂教学中。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创造教育受到广泛重视,初步形成理论体系。创造教学已成世界性潮流。陶行知为中国创造教育开拓者,于20世纪30年代在育才学校设立“育才创造奖金”,后发表《创造宣言》。60年代后,台湾省教育界亦就此进行实验研究。如贾馥茗1968年在国语科中进行小学生创造力发展的实验等。70年代末80年代初创造教育在中国再度兴起。如1982年中华创造力开发研究所研究人员在上海和田路小学进行实验,运用一些专门编排和设计的教法。此后,这方面的研究在各地普遍开展。陶行知是我国创造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开拓者,创造教育思想是他生活教育理论体系的精髓,其创造教育实践更是贯穿于他整个教育活动之中。创造教育思想是陶行知针对中国传统教育的种种弊端,结合中国教育实际,在美国教育思想家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教育思想的基础上而提出的一种既符合中国国情、又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的新的教育理论。陶行知实施创造教育的目的,可以从学生和教师两方面来看。就学生而言,创造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学生“手脑双挥”“手脑联盟”“手脑双全”——这就是创造教育要达到的目标,又是实现创造教育的手段。陶行知曾经说过,“手脑结合,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就教师而言,教师的创造,不像宗教家、恋爱至上主义者、美术家,不是造神,不是造石像,不是造爱人。教师“所要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他指出:“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说得正确些,先生创造学生,学生也创造先生,先生、学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创造教育的手段。要解放儿童的创造力。陶行知提出了著名的“六大解放”,并认为“有了这六大解放,创造力才可以尽量发挥出来。”创造教育的三个关键:在培养儿童创造力方面,陶行知提出了“充分的营养、良好的习惯和因材施教三个关键”。

山东农业大学思想教育研究生好考吗(属于马克思原理的)

戴晋人曰
垃圾梦
好考,此类型专业难度均不是太大,重要的事英语必须强大!

我国教育研究者从多少年开始提出“教育中国化”

百骏图
丽拉说
教育的中国化与现代化 陈序经与《独立评论》结缘始于1933年。这一年3月26日,第43号《3330336331独立评论》发表他的《教育的中国化和现代化》。这是一篇重要论著,它是陈序经在中西文化及教育论战中的总纲,与其西化理论一脉相承。即使在近70年后的今天,我们重读此文依然感觉亲切,因为陈序经当年批驳的理论依然存在,中国教育现代化的问题依然没有解决,我们的大学教育没有传统可言,也没有真正与现代化接轨,政策一变再变,院系或拆或合,一个完整的合理的教育体系不知何时才能真正建立。   《独立评论》创刊于1932年5月22日,由胡适、蒋廷黻、丁文江等发起。胡适称该月刊旨在“不依傍任何党派,不迷信任何成见,用负责任的言论来发表我们个人思考的结果”,以“引起社会上的注意和讨论”。   1932年第十一号《独立评论》发表邱椿《关于教育崩溃的一个责任问题》的通信。邱为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学生,为国内著名教育学专家,后来曾任西南联大教育学系教授兼主任。针对傅斯年《教育崩溃之原因》一文中批评该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中国毕业生,邱文提出反批评。他指出,中国新教育,最初抄袭日本,后来模仿法国,近三四年来,中国教育界觉悟到纯粹抄袭的错误,而提倡中国化的教育。当时有不少政客、学者提倡所谓的教育中国化、农村化、职业化问题,陈序经认为这些都是逆教育现代化的潮流而动,他遂写作《教育的中国化和现代化》一文,但是一直没有发表。   旭生(徐旭生)的《教育罪言》洋洋数万言,分6篇在《独立评论》陆续发表。徐旭生(1888~1976),名炳昶,河南唐河县人。1906年赴北京考入河南公立旅京豫学堂,旋入京师译学馆学习法文。1913年公费赴法国巴黎大学专攻哲学。1919年学成归国。1921年受聘担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1926年被聘为北京大学教务长,协助校长蔡元培主政北大。1927年担任中国西北科学考察团团长,与瑞典斯文赫定博士合作考察新疆。1929年担任国立北平大学女子师范学院院长。1931年改任国立北平师范大学校长。次年兼任北京史学研究所所长。1949年后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徐旭生写作《教育罪言》,当在其卸任国立北平师范大学校长之后,其前五篇都是批评性的,指出中国现行教育的缺点;第六篇才是建设的,提出自己的教育改革方案。陈序经看到前五篇,还“很觉得高兴和同情”,待看到第六篇(发表于1933年2月19日第38号《独立评论》)时,“却生出很大的失望”。原来徐旭生的方案是要提倡中国教育的农村化。陈序经实在按捺不住,便将自己这篇旧文拿出,交给《独立评论》发表。   陈序经在“著者附志”中写道:“我的意想就是假使中国教育而像旭生先生所说的要农村化,则这个农村化,还是要现代化的,或西洋的农村化;决不是,而且决不应该要中国固有的农村化。其实,近来国人所提倡的农村运动,本来还是近代西洋人对于城市的‘畸形’发展的一种反响。这种农村运动,还是西洋人的农村中的事情,并非中国农村的事情。假如是了,那么中国教育,老早已农村化了数千年,用不着我们来呐喊,来提倡。”由于文章写于近一年前,所以并非针对旭生文章,其中所谈是他本人对中国教育现代化的见解,他认为“这是中国教育上一个最重要的问题”。胡适编辑此文时,特加“编者附记”,可见十分重视。   陈序经中国教育现代化的观点建立在其文化学架构之中。他说:“人们因为精神时间的有限,不得不把文化来分门别类,使能对于某一门,或一类上,能够专精。于是有的叫做教育,有的叫做政治,有的叫做宗教,经济等等,然文化本身上,并没有这样的分门别类。她是一种复杂的总体,而分开不来的。所谓分开,不外是我们对于事物认识上的一种主观作用。文化本身既不能分开,一方面的波动,必引起他方面的影响。因为了这个原故,新教育的中国化,或是中国教育的现代化,都和文化其他的方面,有了密切的关系。”   提倡教育中国化的人们有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那就是:中国有自己固有的国情,教育要符合中国国情,所以必须中国化。陈序经狠狠地批评了这种观点,他说:“新教育的中国化,的确是数年来一般教育家的时兴口号,而且是国内一种很普遍的思想……然其结果——据我个人的意见,是很有中国教育再趋向于复古运动的危险。”其原因很简单,“原来新教育,既像从事这种运动的人们所说,不是中国固有的教育,而是从外面输运过来的东西,那么中国固有的教育,当然是旧的教育。旧的教育,是旧时代的产儿。新的教育,是新时代的产儿。要是新的时代是要有新的教育,那么新的时代的中国,也要有新的教育。换句话来说,就是中国的教育的新时代化,或是现代化。”   所谓“国情”论,陈序经时代盛行,现在仍不绝于耳。一谈到现代化,一谈到世界潮流,就有人要抛出此论以为挡箭牌。陈序经从文化的角度给此论以有力回击,他说:“我们首先就要问问,什么叫做国情?国情这两个字,虽可以包括一切的天然,气候,地理,物产,人种——以及文化的情况,然而事实上所指明的,却只能说是文化一方面。”“国情既是专指文化方面来说,教育又不外是文化的很多部分当中的一部分。因为她是文化的一部分,或是一方面,她不只和文化有密切的关系,而且还受文化的支配。因此之故,想对于教育上有相当和充分的了解,应当明白文化之对于教育的关系,以及教育之受文化的支配。”“他们忘记了现在的中国,已和六十年前的中国,很不相同。现在的中国的国情,事实上也非中国的固有国情。而且这些国情,正是朝向着新时代化的途程中。我们可以说,固有的中国的国情,不过是从旧的中国的国情,到新时代的中国的国情的过程中,逐渐的已成以及将成为过去的陈迹罢。”   中国的现代化,是整体发展趋势,教育如此,政治、经济亦然。正因为我们还没有达到现代化的标准,所以我们要加快步伐,迎头赶上;而提倡所谓“新教育中国化”,实际上是企图阻挡教育现代化的潮流。陈序经指出:“他们忘记了不但是教育,就是经济政治等,也是趋向着现代化的历程中。要是教育家不愿努力来求教育的现代化,而反要使新的教育,来适合正在变换历程中的旧的政治,经济,或礼教等,以及这些东西所产出的结果,或是所传下来的遗毒,试问我们何不专心去保存旧的教育,以及文化的其他的方面,来维持我们的固有的国情,却要多生枝节的,去采纳新的教育,而致徒劳无益呢?”   中国采纳新教育制度,距当时不过30多年历史,而中国教育现代化的起点却要追溯到60年前,即1872年容闳(字纯甫)带领第一批幼童赴美国留学。容闳的留美幼童计划终因保守顽固势力阻挠而流产。1876年,陈兰彬被指派为驻美公使,吴子登为留学监督,容闳受到排挤,这批留学幼童被迫撤离回国。容闳在《西学东渐记》中写道:“推彼(陈兰彬)之意想,必以为一己所受纯洁无暇之中国教育,自经来美与外国教育接触,亦几为所污染。”显然,留美幼童的撤回,是中国教育现代化所受第一次重大挫折。   此后直到中日甲午战争和庚子八国联军侵华后的1902年,中国始废八股、设学堂,再派遣留学生出洋。这次留学生以赴日本为最多,且绝大多数都是速成,“结果是大多数留日学生,不但是直接的西洋教育没有法子享受,连间接的日本教育也学不到家。”究其原因,陈序经认为,“名为维新,实为守旧的政府及人士,乃是最大的阻碍。曾国藩,李鸿章的惟务机器教育固不待说,像张之洞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尤为铸成大错的主因”。   当时一般人都以为中国教育是美国化的,陈序经却不以为然。他说:“我们以为设使中国的教育而是认认真真的美国化了,那么中国的教育断不会糟到这么田地。”他说一个人到美国读十年书,也未必能和美国人并驾齐驱,而要把中国教育在十年间彻底美国化是绝对不现实的事。   陈序经在这篇文章中再次显示初生牛犊精神,他对当时一些政治文化界名人甚至点名批评:“提倡精神文化的人,对于西洋教育之彻底采纳,当然存着怀疑态度,所以最近如邹海滨(鲁),陈果夫等的提倡停办文科法科,专事发展职业教育,无非表示我们之对于现代化的不彻底。我们试想,文科,法科及无论那科,才在萌芽的时期,就要停办,而专提倡职业教育,又岂非跑回到曾国潘,李鸿章们那条路吗?”   最后,陈序经旗帜鲜明地提出自己见解:“全部的中国文化是要彻底的现代化的,而尤其是全部的教育,是要现代化,而且要彻底的现代化。职业教育固是要如此,普通教育也是要如此。低级教育固是要如此,高等教育也是要如此。城市教育固是要如此,农村教育也是要如此。惟有现代化的教育,才能叫做活的教育。惟有现代化的教育,才能叫做生的教育。惟有现代化的教育,才能叫做新的教育。”   持此观点的陈序经在当时并不孤立。《教育的中国化和现代化》发表前后,《独立评论》还发表过吴景超的《都市教育与乡村教育》和蒋梦麟的《国联教育考察团报告书中几个基本原则的讨论》,他们的观点都与陈序经相似。教育中国化

刘虹的教育科研

戴震
苍蝇王
主要研3361303035究方向:中国教育史;侧重于对科举制度和中国教育近代化的研究。  主讲课程:中国教育史、中国教育思想史、中国教育近代化。  承担科研课题:  1.河北省社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清代河北科举研究, 2007-2008,经费:0.5万,项目负责人。  2.燕赵文化课题:清代直隶科举研究, 2007-2010,经费:1万,项目负责人。  教学、科研获奖情况:  1. 河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中国选士制度史(专著),一等奖, 1994年,独著。  2.河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中国教育思想史(第五卷),二等奖, 1996年,第二主编。  3. 河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近代学制与中国教育近代教育的嬗变,二等奖, 2004年,独著。  4.河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洋务教育与西学东渐(专著),二等奖, 2010年,独著。  著作:  1.《中国教育大事典 .选士》,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4年10月,参编。  2.《洋务教育与西学东渐 》,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年12月,独著。  3.《中国教育史》第八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年,独立主编。  4.《清代直隶科举研究》,科学出版社, 2012年,第一著者。  发表学术论文:  1.刘虹、魏慧茹,试论近代学制中关于中等教育的演进,教育评论, 2002年第4期.  2.刘虹 .科举制度对公务员制度的现实观照, 考试研究, 2003年第3期.  3.刘虹.从近代学制看职业教育的嬗变,教育评论, 2003年第4期.  4.刘虹,张秀坤.王国维、蔡元培美育思想之比较,教师教育研究, 2003年第6期.  5.刘虹.癸卯学制百年简论,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 2004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04.4期全文转载)  6.刘虹,石焕霞.从《四存篇》看颜元的实学思想,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 2004年第6期.  7.刘虹.从《聊斋志异》透视士林阶层的科第情结,大学教育科学, 2005年第4.  8.刘虹.科举制的文学视角,集美大学学报, 2005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05.7.  全文转载 )  9.刘虹.河北的科举与状元,教育评论, 2005年第期4期.  10.刘虹.科举制与文学,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2005年第4期.  11.刘虹.科举制度与文学, 湖北招生考试杂志理论版, 2005年第8期.  12.刘虹.早期留欧教育与洋务派的海防忧患意识,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 2005年第5期.  13.刘虹.从“经义式”到八股文形成的当代诠释 河北师范大学报教科版,2006年第2期.  14.刘虹.河北科举浅探 (废科举100周年国际研讨会论文)华中师范大出版社,2006年第10期.  15.刘虹、张森.试探颜元对科举的批判, 河北师范大学报教科版, 2006年第4 期.  16.刘虹.试析近代洋务教育课程从“西文”到“西艺”的历史跨越, 课程教材教法,2006年第11期.被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07年第3期全文转载.  17.刘虹,石焕霞.科举作弊与科举制度功能的异化, 科举文化与科举学(海风出版社), 2007年5月.  18.刘虹.试论清代河北进士的时空分布, 教育评论,2007年第6 期.  19.刘虹.从《聊斋志异》之梦幻透视士林阶层的科第情结,河北师范大学报社哲版, 2007期第6期.  20.刘虹、张森.明清河北进士时空分布之刍议, 河北大学学报教科版, 2009年第1 期.  21.刘虹、张森.河北书院与河北科举, 河北师范大学报教科版, 2008年第1期.  22.刘虹,石焕霞.顺天乡试案研究 , 河北师范大学报哲社版, 2008年第2期.  23.刘虹,石焕霞.清代顺天乡闱的空间、仪式与社会教化, 河北师大学报教科版, 2008年第7期.  24.刘虹.吴汝纶与张之洞课程观之刍议, 湖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年第1期.   25.刘虹.吴汝纶的近代课程观之刍议 , 河北师范大学报教科版, 2009年第1 期 .  26.刘虹,张森.明清河北科举与经济关系刍议, 河北师范大学报教科版, 2009年第7期.  27.刘虹.清代顺天乡试特点刍议, 湖南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0年第 3期.  28.刘虹.再议清代顺天乡试特点, 湖南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2年第 2期.

骆郁廷的学术论文

不眠夜
神似
论文题目 发表3361303133刊物 发表时间 刊物级别 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德育的基本经验 高校理论战线 2009-11-01 2008年CSSCI期刊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根源 江汉论坛 2009-10-01 2008年CSSCI期刊 发民文化软实力的四项战略选择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2009-09-01 奖励期刊论文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解析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9-09-01 一般期刊 思想政治教育新起点上的回顾与前瞻——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研究》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9-06-01 一般期刊 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战略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09-05-01 奖励期刊论文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新趋势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9-03-01 2008年CSSCI期刊 马克思主义主体性理念的三个维度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9-01-01 2008年CSSCI期刊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根源*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2009-01-01 奖励期刊论文 从举国抗震救灾看民族精神的弘扬 中国高等教育 02/12/2008 2008 年cssci期刊 新形势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的构建 高校理论战线 02/10/2008 2008 年cssci期刊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经验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02/10/2008 2008 年cssci期刊 抗震救灾中的价值震荡及其启示 高校理论战线 02/10/2008 2008 年cssci期刊 改革开放30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发展 思想理论教育 02/09/2008 2008 年cssci期刊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评价的实验评估方法初探 思想政治教育 02/07/2008 一般期刊 论当代大学生的竞合精神及其培养 思想理论教育 02/05/2008 2008 年cssci期刊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根源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02/05/2008 2008 年cssci期刊 强本固基的战略性工程 中国教育报 14/03/2008 一般期刊 澳大利亚高校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路 国际人才交流 02/03/2008 一般期刊 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趋势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02/03/2008 一般期刊 论孙中山的国民思想变革的理路 思想教育研究 02/03/2008 2008 年cssci期刊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思想政治工作 思想政治教育 02/01/2008 一般期刊 《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评价之我见》 《思想·理论·教育》 02/11/2007 一般期刊 《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评价的主体》 《思想·理论·教育》 02/07/2007 一般期刊 《自发与自觉: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范畴》 人大复印资料《思想政治教育》 02/05/2007 考核刊源期刊论文 《试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的特殊性》 《教学与研究》 02/04/2007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规律性初探》 人大复印资料《思想政治教育》 02/03/2007 考核刊源期刊论文 《中国古代的尚志思想及其现实价值》 《武汉大学学报》 02/03/2007   荣辱观教育的本质要求 光明日报理论版 28/11/2006   关于“思想道德教育与法律基础”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 思想、理论、教育 02/11/2006   加强高校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制度创新 中国高等教育 02/09/2006   着力提高高校领导班子总揽工作全局的能力 党建研究 02/08/2006   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重在价值选择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02/07/2006   论思想政治的发展价值 人大复印资料《思想政治教育》全文转载 02/07/2006   加强党在高校的执政能力,提高领导驾驭工作全局的能力 中国高教研究 新华文摘18期论点摘编 02/04/2006   略论“思想道德教育与法律基础”的科学依据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02/02/2006   社会转型期学校道德教育的嬗变 思想。理论。教育 02/11/2005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 中国高等教育 02/11/2005   回应时代要求 彰显学科特色 湖北日报理论版 09/02/2005   用理想信念之灯为大学生导航 中国教育报理论版 05/02/2005   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环节 思想。理论。教育 02/01/2005   精神动力的结构分析 《光明日报》(理论周刊) 08/12/2004   论精神动力形成的内化规律 《思想理论教育研究论丛》 02/12/2004   论精神动力的整合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全文转载 02/11/2004   论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思想互动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02/09/2004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高校领导体制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02/08/2004   论精神动力的形态结构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02/07/2004   现代社会条件下精神动力的价值 《社会主义研究》 02/06/2004   也谈思想政治教育要以人为本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02/06/2004   适应新形势 探索新思路 加大学生党员发展的力度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02/04/2004   论精神动力的共生规律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02/01/2004   抗击SARS对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影响,《SARS挑战中国》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出版 31/10/2003   历次高校党建会关于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论述综要 《中国高等教育》2003年第19期。 01/10/2003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思考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3年第9期 01/10/2003   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系统阐释--评《先进文化论》 中国教育报》,2003年8月13日 14/08/2003   抗击SARS振奋和弘扬了中华民族精神 《武汉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01/05/2003   "精神动力"范畴分析 《武汉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转载 01/05/2003   论精神动力的社会价值 《科学社会主义》2003年第2期 21/02/2003   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主体化探析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03/11/2002   以德治国与德育创新 21世纪中国德育改革与创新《学苑出版社论文集》 03/04/2002   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及其相互关系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03/04/2002   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的性质与特点辨析 武汉大学学报 03/04/2002   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及其优化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03/02/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