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国内互联网数据中心(IDC)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探究

采色不定
功用
数据中心概念解析数据中心(Data Center)通常是指在一个物理空间内实现对数据信息的集中处理、存储、传输、交换、管理,一般含有计算机设备、服务器设备、网络设备、通讯设备、存储设备等关键设备。简单来说,数据中心即企业用以集中放置计算机系统和诸如通信和存储这样的相关设备的基础设施,是场地出租概念在因特网领域的延伸。数据中心规模划分目前我国数据中心的规模划分主要以中心覆盖的机架数量作为标准。其中,超大型数据中心是指规模大于等于10000个标准机架的数据中心;大型数据中心是指规模大于等于3000个标准机架小于10000个标准机架的数据中心;中小型数据中心是指规模小于3000个标准机架的数据中心。超大型数据中心应该优先建设在气候寒冷、能源充足的地区;而中小型数据中心则要建设在靠近用户所在地、能源获取便利的地区。(注:此处标准机架为换算单位,以功率2.5千瓦为一个标准机架)数据中心级别界定对于数据中心级别的界定,国内外所采用的标准存在一定差异。数据中心标准组织和第三方认证机构Uptime Institute所提出的《Data Center Site Infrastructure Tier Standard: Topology》和《Data Center Site Infrastructure Tier Standard: Operational Sustainability》是现阶段数据中心业界最知名、权威的认证,在全球范围得到了高度的认可。目前全球共有50多个国家,超过350个数据中心通过了Uptime颁发的认证。Uptime TIER数据中心等级认证体系分为Tier I—Tier IV四个等级的最高等级。我国目前关于数据中心级别认证相关标准主要为《数据中心设计规范》GB 50174-2017。与Uptime Institute将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可用性、可靠性及运维管理服务能力认证划分为四个级别不同,《数据中心设计规范》只认证了A、B、C三个级别,主要根据数据中心的使用性质、数据丢失或网络中断在经济或社会上造成的损失或影响程度确定所属级别。可用机架稳步增长数据中心服务器机架主要用于容纳数据中心IT设备,如:服务器、存储器、HUB和网络交换机等,旨在提高数据中心网络管理和运营的效率。2016-2019年我国数据中心可用机架数量稳步增长。根据工信部数据,2019年我国数据中心可用机架数量为244万架,较2016年增长120万架,涨幅较大。作为数据中心重要组成部分和规模划分依据,机架数量的增长有助于我国数据中心整体建设以及规模以上数据中心占比的提升。市场规模持续扩张2012-2019年我国数据中心市场规模持续扩张,2019年我国数据中心市场规模估计已突破1000亿元,2020年预计接近1500亿元。增速方面,2012-2019年我国数据中心市场规模同比增速维持在30%左右,说明我国数据中心产业发展势头良好,规模增长较快。主要得益于我国现阶段互联网的迅速普及,数据产生与处理量激增,从而进一步刺激下游数据中心产业的市场需求。5G助力未来增长目前全球5G建设进程进展迅速,在2019年4-8月短短5个月时间内,全球5G终端厂商数量便已从26家增长至59家,共计增长33家,增长速度较快。由于5G网络的峰值速率、流量密度、连接密度等显著优于4G,使得“万物互联”计划得以进一步推行。而未来5G技术在多个产业的应用势必将使数据量爆炸性增长,数据中心的市场需求受此影响亦将迅速提高。5G技术推动下,数据中心产业有望迎来新一轮发展小高峰。——以上数据来源于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数据中心IT基础设施第三方服务行业发展前景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

大数据中心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怪尸记
三名
去百度文库,查看完整内容>内容来自用户:韩磊大数据中心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2017.10数据中心的建设是为了解决政府部门间信息共享,实现业务部门之间的数据交换与数据共享,促进XXX市电子政务的发展。具体目标如下:建立数据中心的系统平台。完成相应的应用软件和数据管理系统建设,实现数据的交换、保存、更新、共享、备份、分发和存证等功能,并扩展容灾、备份、挖掘、分析等功能。(一)建立数据中心的系统平台。完成相应的应用软件和数据管理系统建设,实现社会保障数据的交换、保存、更新、共享、备份、分发和存证等功能,并扩展容灾、备份、挖掘、分析等功能。(二)建立全市自然人、法人、公共信息库等共享数据库,为宏观决策提供数据支持。对基础数据进行集中管理,保证基础数据的一致性、准确性和完整性,为各业务部门提供基础数据支持;(三)建立数据交换共享和更新维护机制。实现社会保障各业务部门之间的数据交换与共享,以及基础数据的标准化、一致化,保证相关数据的及时更新和安全管理,方便业务部门开展工作;(四)建立数据共享和交换技术标准和相关管理规范,实现各部门业务应用系统的规范建设和业务协同;(五)为公共服务中心提供数据服务支持,实现面向社会公众的一站式服务;(六)根据统计数据标准汇集各业务部门的原始个案或统计数据,根据决策数据中心的元数据包括基础数据元和共享数据元,由数据中心统一管理。基础数据元由数据中心定义,共享数据元由业务部门定义并注册到

2019年数据中心IDC行业研究报告

第四层
感观
去百度文库,查看完整内容>内容来自用户:平家宏2019年数据中心IDC行业研究报告目录1.头部互联网企业驱动IDC快速发展.................................51.1中国IDC机柜数量维持较快增长...............................................................61.2主流云计算厂商的Capex支出及云计算增速.........................................72.阿里、腾讯、字节跳动IDC建设规划..............................92.1阿里IDC规划及天蝎机柜解读...................................................................92.2腾讯IDC规划及进展..................................................................................122.3字节跳动IDC规划及进展.........................................................................123.IT设备(服务器、存储)需求快速增长.........................133.1服务器、存储随云计算需求增长而快速增长.........................................133.2上游芯片带来的服务器更新换代..............................................................133.3云计算厂商服务器白牌化成为一种趋势.................................................144.CT设备(交换机、防火墙、路由器)国产化替代明显..154.1中国CT设备市场空间巨大.......................................................................154

数据中心的研究热点是什么

裨灶
菅野
如何降低成本 降低pue 和提高设备利用率

IDC数据中心细分知识分析

必趋
归故里
大的分类还是属于建筑行业,数据中心只是建筑行业的一个 分支。如果不考虑楼宇的基建,剩下的部分主要是属于智能建筑的范畴了。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数据中心建设的未来前景如何?

其息深深
黑暗面
施耐德电气针对数据中心建设表示既要实现数据中心节能,又要保证数据中心的碳排放最小化,针对数据中心用户的需要提出了解决的方案,借助施耐德电气的管理软件、专业服务及参考设计库为用户实现可预测的性能、更快速的部署、全生命周期的可扩展性和灵活性。数据中心,顾名思义,是数据集中存储和管理的中心。在互联网大背景下,各行业业务数据类型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数据中心是互联网当前及未来发展的方向。  随着IT架构正在经历从“以网络为核心”向“以数据为核心”的转变,大量数据的绿色存储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位置,存储系统作为IT架构核心组成的地位得到空前强化,成为了海量数据存储的基础载体。如何高效的管理数据中心的数据,轻松实现对数据的访问,同时又能保证数据的安全是所有数据中心管理者关心的问题。  数据中心的发展牵动着每一个企业的动脉,大家都将目光瞄向了新一代数据中心的发展。权威机构日前发布了《2010年中国企业级数据中心市场研究报告》,报告主要剖析了中国企业级数据中心市场现状,并揭示了未来数据中心市场发展趋势,为用户制定决策提供参考。现状分析:  在行业应用领域,出现市场集中度高,差异性大的特点。政府、制造、金融、电信这四大行业约占数据中心整体市场的三分之二。2009年政府、金融行业的建设速度有所放缓,但仍是数据中心市场的主要领域。  在产品方面,各类产品投入稳定增长,服务器仍居主要地位,但份额微幅下降。2009年,中国企业级数据中心产品中,服务器以41.6%的份额仍然占据较大份额,较之前稍有下降。网络、服务、存储的份额都随着企业需求的增长有一定增加。  虚拟化在数据中心发展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虚拟化概念已经延伸到I/O、桌面、统一通信等领域。不仅仅包括传统的服务器和存储的虚拟化,还囊括I/O虚拟化、桌面虚拟化、统一通信虚拟化。趋势分析:  新一代数据中心将是一个能高效利用能源和空间的数据中心,并支持企业或机构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计算环境。高利用率、自动化、低耗、自动化管理成为国内新一代数据中心建设的关注点。  随着数据中心的强势发展,以浪潮为主,形成了面向下一代数据中心整体解决方案,集中化管理和一站式购买成为趋势,一体化数据中心解决方案将成主流。  在国际金融危机蔓延扩散和出现明显回暖转折的过程中,国际社会又迎来了一次新的信息化浪潮。在海量数据存储的引领下,企业数据中心将更具灵活性,对实现绿色数据中心理念也将有巨大推动,也为数据中心市场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数据中心建设与管理指南主要说了那些内容?

小旻
不若审之
通过数据中心的规划、建设和运维,从数据中心生命周期和数据中心可持续发展的六个基本要素出发,全面阐述了数据中心建设、管理的科学体系和方法论,以及企业级数据中心的评价体系.具体可以参考《数据中心建设与管理指南》一书,有详细介绍。书的目录如下:目录:第1章数据中心发展现状及趋势 1.1国内数据中心现状 1.1.1信息化推动中国数据中心快速发展 1.1.2现有数据中心存在的问题 1.2数据中心发展趋势 1.2.1数据中心业务发展历程 1.2.2新一代数据中心的发展趋势 第2章数据中心可持续发展能力 2.1什么是数据中心可持续发展能力 2.2数据中心的生命周期 2.2.1数据中心项目全生命周期 2.2.2数据中心全生命周期预测分析 2.3数据中心可持续发展能力分析 2.3.1数据中心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 2.3.2数据中心可持续发展评价 第3章数据中心规划 3.1数据中心业务定位 3.2数据中心建设规模 3.3数据中心建设标准 3.4数据中心指标体系 3.5数据中心选址 3.6数据中心技术要求 3.6.1总体设计理念 3.6.2总平面布置要求 3.6.3建筑工程要求 3.6.4供配电要求 3.6.5空调暖通要求 3.6.6消防、给排水要求 3.6.7建筑智能化要求 第4章数据中心的节能 4.1数据中心的能耗审计 4.2数据中心能耗测量指标 4.2.1国内外主要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4.2.2数据中心能源效率指标 4.2.3绿色数据中心能效评价要素 4.3数据中心节能目标 4.4节能技术方案举例 4.4.1建筑群体的节能 4.4.2机房管理与节能 4.4.3IT系统管理与节能 第5章数据中心建设管理 5.1数据中心业主方设计管理 5.1.1工程设计的阶段划分 5.1.2设计管理目标和中心任务 5.1.3设计管理模式与选择 5.1.4设计管理内容 5.1.5设计阶段的管理 5.1.6工程设计过程的管理 5.2数据中心工程建设管理 5.2.1确定数据中心的建设管理模式 5.2.2项目建设流程 5.2.3施工管理 5.3数据中心建设施工测试与验收 5.3.1中间验收 5.3.2系统测试 5.3.3竣工验收 第6章数据中心专业化运维 6.1数据中心运维管理概述 6.1.1运维目标 6.1.2运维对象 6.1.3运维要求 6.2数据中心运维管理框架 6.2.1运维管理架构4Ps概述 6.2.2运维管理的人员要求 6.2.3运维管理的流程要求 6.2.4运维管理的信息化要求 6.3数据中心运维管理测量 6.3.1运维管理成熟度的评估 6.3.2运维管理认证的意义 6.3.3运维管理标准介绍 6.4数据中心运维管理提升 6.4.1建立可持续改进的运维管理 6.4.2建立多重符合性的运维管理 6.4.3建立高度自动化的运维管理 第7章数据中心成本分析 7.1一次性投入成本分析 7.1.1新建数据中心 7.1.2改建数据中心 7.2长期运营成本分析 7.3数据中心建设及运营案例介绍 7.3.1项目概况 7.3.2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7.3.3一次性投入成本情况 7.3.4长期运营成本情况 第8章数据中心建设模式分析 8.1建设模式分析 8.2国内外数据中心建设模式现状及趋势 第9章数据中心与信息系统灾难恢复 9.1数据中心是信息系统灾难恢复的载体 9.2数据中心的灾难恢复策略 9.3灾备中心对数据中心的特殊要求 9.3.1选址要求 9.3.2基础设施要求 9.3.3运维管理要求 9.4灾难恢复国家和行业标准规范 第10章企业级数据中心评价体系 10.1企业级数据中心评价基本原则 10.2企业级数据中心评价方法论和指标体系

为什么说虚拟化是数据中心架构的核心技术?

玛丽亚
徐爱
随着信息化的多年建设与发展,诸多商业银行数据中心形成了固化的建设扩展模式,即以具体项目建设为中心,根据应用需求的增加节奏,尽量将发展最大化,通常大都独立配置与搭建服务器和存储系统平台。在发展之初,这种模式被认为简单高效、有的放矢,然而长期以往,这种模式的弊病就渐渐显现出来:系统割据、资源分散、投资巨大、能耗居高不下、管理低效等。本论文正是针对上述问题,结合某银行实际情况解决这些痼疾,通过详细讨论分析某商业银行当前数据中心IT架构的痛点,形成一套系统的解决方案。论文重点讨论了通过PowerVM虚拟化技术完成对生产系统的升级改造,PowerVM的核心技术主要分解为以下前六点特性,正因为这些先进的特性保障了升级后生产系统的持续稳定性。通过使用以下第七点SCE云计算平台搭建技术对商业银行开发测试环境进行改造升级,改造后的开发测试环境能够达到预计的快速方便部署应用的目标,满足开发测试环境特点的要求。1.研究微分区技术芯片级虚拟化技术,可实现0.1个CPU为单位划分CPU资源,并以0.01为单位调整资源。由于动态逻辑分区的资源调整功能让系统管理员可自由添加、删除或在分区之间移动系统资源。由于引入了微分区技术,更使得动态逻辑分区的资源调整功能不但可以让物理资源被移动,而且虚拟资源也可被移动、增减。根据分区系统负荷和分区业务运行特点,IT管理员就可随时将资源动态分配到需要的地方,能够大大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灵活性。2.研究虚拟I/O服务器技术,VIOS实现以太网、SCSI和光纤通道磁盘的共享。虚拟I/O服务器用于为客户机分区提供虚拟I/O资源。因此,传统专用网络适配器、磁盘适配器与磁盘驱动器的需求将被虚拟I/O服务器消除掉,从而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3.研究集成虚拟化管理器技术,IVM是为了将虚拟技术带给中低端UNIX服务器用户,帮助他们充分利用虚拟技术简化系统管理和提高系统利用效率,IVM是集成虚拟化管理器。4.研究动态分区迁移技术,LPM能够将正在运行中的逻辑分区随时迁移至不同物理服务器上运行。动态分区迁移允许将正在运行中的Linux或AIX分区,以及分区系统承载的各种应用程序从一台物理服务器迁移至其它物理服务器上运行,同时对于基础服务也不会带来任何干扰。5.研究工作负载分区技术,工作负载分区(WPAR)技术是AIX提供一种全新的软件虚拟技术,这将使得用户与应用程序被隔离。也不会依赖于硬件特性,是AIX多种核心技术的综合体现。6.研究实现动态应用程序迁移,工作负载(而不是整个分区)能够在线移动实现。不同的服务器均可是WPAR实现的目标,当然更加允许是在同一台服务器上来实现完成。能够让将负载较轻的服务器接管负载较重服务器上的部分业务应用,以此来提高业务应用的性能。在非高峰期间物理服务器被允许进入睡眠状态,这个效果是通过采用移动工作负载方式来实现,从而帮助企业节约电能。7.研究基础架构云计算管理技术,IBM SmartCloud Entry(SCE)是IBM基础架构云计算管理平台,可简化部署,方便使用。它可以工作在用户既存的Power服务器基础架构上,使数据中心管理者通过一个简单的界面,快速部署虚拟化工作负载的自助服务,从而提高IT资源使用效率,降低管理成本。

我国地质信息服务现状分析及展望

狂屈似之
不谴是非
温雪茹 刘 冰 李银罗 翟国平(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摘 要 信息服务已成为 21 世纪各国地质工作的战略重点。本文对我国地质信息服务体系现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指出了存在的主要不足,并且对我国将要建立的地质数据集群系统做出了展望,指出应当在实现一站式服务的前提下,实现六个方面的主要功能,包括:完整的地质信息资源目录、丰富的网络在线资源、强大的信息加工处理和分析能力等。关键词 地质资料 地质信息 信息服务 集群化1 引言地质信息是地质工作的主要成果,是广大地质工作者在基础地质调查、矿产勘查、环境(灾害)地质调查、海洋地质调查和地质科学研究过程中辛勤劳动的结晶,是对地球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及演化规律的认识和知识。地质信息是地质工作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载体,是国土资源调查、规划、管理、保护、合理利用和国家重大工程建设的重要基础信息资源,对于缓解资源约束、保障经济发展、推进城乡建设、开展国土整治、防治地质灾害、改善人居环境等都具有重要的利用价值。地质资料是地质信息的主体,指在地质工作中所形成的以文字、数据、符号、图形、图像、声音等方式记载的纸介质、存储介质,以及岩心、标本、样品、光薄片等相关实物。地质资料是对地质工作过程及成果的记录,具体包括成果地质资料、原始地质资料、图书期刊、实物地质资料和数据库等。地质信息服务是主要以地质数据、信息和知识的提供与传播、地质信息处理以及提供软件服务为主要内容的信息服务[1]。进入 21 世纪以来,信息服务已成为各国地质工作的战略重点[2]。目前全国地质资料馆、各省地质资料馆藏机构、六大地调中心和各省地调院以及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中国地质图书馆等单位构成了中国地质信息服务提供者的主体[3]。2011 年全国部、省两级地质资料馆藏机构的资源总量达 40.3 万种[4],中国地质图书馆国内外地学文献资源量为 60 万卷(册),全国实物地质资料中心库存岩心长度150745米,标本10992块(数据来源于中国地质图书馆、中国实物地质资料信息网站)。目前我国地质信息服务现状是传统与现代并存、以传统为主的方式;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资源分散、数字化比例小、共享程度低、信息产品深度加工不够等方面。因而,中国地质调查局于 2010 年 3 月 1 日在全国地质调查工作会议上正式提出要加强“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就是通过构建共享机制、搭建共享平台,汇集、整理、挖掘地质资料信息产品,延伸产品链,提供服务集中度,提高服务规模效益的过程[4],将实现领域内应用层面的互通互联、资源共享和协同工作。2 地质信息服务方式2.1 传统服务方式传统方式表现为借阅人到馆藏机构获取资料的模式。借阅人通过目录检索或者卡片检索,查询到所需资料后,需要到馆藏机构提取纸质资料阅览或复印或拷贝电子数据。网络目录检索和电子阅览室,在借阅过程中能够起一定的辅助作用,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模式。在传统信息服务方式中,信息服务提供者各自开展服务。客户为解决一个问题,常常需要从分布在不同位置的提供者处分别获得所需服务[5]。2.2 现代服务方式现代服务方式主要应用 WEBGIS、网格、数据库等先进技术,使用户能够便利地获取地质信息,主要包括信息提供服务、信息处理服务、软件提供服务,以及基于知识的咨询服务等。它的主要特点是用户通过运行在互联网上的系统,即可在任何位置上快速实现对所需信息的查找、浏览、评价、获取和利用,并不需要关心信息的存放位置。2.2.1 集成的信息产品服务中国地质调查局在“十五”初期开始实施我国基础地学数据库体系建设计划。该体系包括基础地学数据库和综合成果数据库两大部分,共 30 余个数据库,主要包括[6]:(1)区域地质图数据库全国 1∶5 万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全国 1∶20 万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全国 1∶25 万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全国 1∶50 万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全国 1∶250 万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全国 1∶500 万地质图空间数据库。(2)区域水文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全国1∶5万重点城市及经济开发区水工环综合地质数据库,全国1∶20万数字水文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全国 1∶600 万水工环地质图数据库,全国小比例尺数字水工环空间数据库,地下水资源动态监测数据库。(3)基础地质数据数据库中国地层数据库,全国 1∶20 万自然重砂数据库,全国同位素地质测年数据库,全国岩石数据库(试建库)。(4)全国矿产地数据库原地矿系统矿产地数据库,全国地质工业行业矿产地数据库,中国铬镍(铜)钴铂(族)矿产地数据库(在建)。(5)全国钻孔地质数据库(试建库)(6)全国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遥感数据库全国 1∶500 万航磁数据库,全国 1∶100 万航次数据库,全国区域重力数据库,全国电勘查数据库,地质调查地球物理测井数据库系统(试建库),全国区域地球化学数据库,全国资源卫星遥感影像数据库,全国 1∶25 万标准图幅卫星影像数据库,全国物性数据库(试建库)。(7)海洋地质数据库我国 1∶100 万海洋地质数据库、我国海洋地球物理数据集。(8)地质资料数据库全国地质资料馆馆藏资料目录数据库,图文地质资料数据库,地质调查成果资料目录检索数据库,地学图书期刊类文献标题和摘要的网络数据库,地质调查与科技信息数据库。(9)工作部署与综合成果数据库地质调查专题图数据库(全国及大区各专业不同比例尺地质调查工作部署与工作程度数据),全国地质工作程度数据库,地学数据库元数据库。10 余个国家级已建数据库通过运行维护管理,初步依照国家相关法规开展了社会化服务利用。数据发布方式分为在线和离线两种。中国地质调查局网站以中英文两种语言发布了元数据。据 2003 年 6 月至2005 年 6 月间不完全统计,地调局提供各类数据总量接近 100GB[7]。2.2.2 网络在线信息获取服务(1)中国地质图书馆网站(http://www.cgl.org.cn/)提供 10 余个大型地学文献数据库的在线浏览下载服务,提供馆藏图书的目录检索服务,馆藏图书尚没有提供在线浏览服务,尚处于数字化积累阶段。(2)全国地质资料馆网站(http://www.ngac.cn/)提供馆藏地质资料目录检索服务,部分资料的在线浏览与下载服务、部分地学数据库的元数据提供服务。(3)中国地质调查信息网站(http://www.gsigrid.cgs.gov.cn/),提供地质数据信息和应用软件共享服务,主办方是中国地质调查局,运行由局发展中心承担,支撑项目为国家“863”计划课题“资源环境应用网格构建”;(4)国土资源科学数据共享网站(http://www.geoscience.cn/),提供地质数据信息服务,主办方是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运行由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和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承担,支撑项目为“国土资源科学数据中心建设”。2.2.3 信息加工分析服务中国地质调查信息网络提供了以下应用软件共享服务:①水质评价服务,面向不同类型的用户,提供水质评价的信息服务和软件共享服务;②地下水水位预测,利用动态观测数据,预测指定区域未来水位的变化情况;③网络环境下成矿信息提取与综合:使用证据权方法完成网络矿产综合评价过程;④常规计算方法的固体矿产资源评价方法软件共享服务。2.2.4 专业软件提供服务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研发的数字地质调查系统,是贯穿整个地质矿产资源调查完整全过程的软件,涵盖地质调查、固体矿产勘查、矿体模拟、品位估计、资源储量估算、矿山开采系统优化等内容,实现了地质填图、固体矿产勘查的全数字化过程。该软件系统由四大子系统构成:数字地质填图系统、探矿工程数据编录系统、数字地质调查信息综合平台、资源储量估算与矿体三维建模信息系统。3 存在的不足我国地质信息服务总体来说,虽然有了一定数量的数据资源,但是比较分散,没有形成完整的服务体系;有关服务的政策和机制不健全,尤其是缺乏公开服务的管理办法,责权利不统一。3.1 集群化程度低目前,我国地质信息产品不少,国家投资也比较大,但是一个数据库一个服务系统,没有完整的产品目录,多重注册情况严重,不能满足用户的一站式需求。3.2 网络在线数据量少目前,我国地质资料数字化比例较低。截至 2011 年底,全国各省(区、市)累计完成成果地质资料数字化总量 23.9 万种,数字化比例约 59%,其中全国地质资料馆累计完成近 6 万种地质资料数字化,数字化率 48%[4]。此为成果地质资料数字化情况。原始地质资料的数字化还未全面启动。信息资源的拥有量和能够提供在线服务的信息量也极不匹配,截至2010年,全国地质资料馆累计提供网络浏览资料14274种,当年馆藏总量为 11 万种[8],提供在线服务的比例为 13%。因此,造成网络在线数据量少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地质信息的数据积累不足;二是地质资料的保密是一个瓶颈,需积极推进地质图地理要素非涉密化处理;三是政策机制不健全,公益性不够。3.3 地质资料获取费用高虽然我国的定价原则已经确定,但到现在也没有确定的公开的地质信息与信息服务详细的分类价格,这造成很多数据的服务受到限制,并且各地的收费不一致,有的收费偏高。4 展望地质信息服务应当在数据一体化管理和共享平台下,按照统一标准和存储规范,形成逻辑上统一、物理上分布的国家地质数据集群系统。集群系统应当在实现一站式服务的前提下包含以下主要功能:(1)完整的地质信息资源目录。建立全国范围内完整的地质资源检索目录,一方面包含地质资料和图书文献,另一方面包含各级馆藏机构和地勘科研单位长期以来积累的地质信息资源。在发达国家,USGS、GSC、BGS、GA 等都提供了完整的各类地学信息的目录查询检索系统,帮助用户快速便捷地检索到所需信息和数据。(2)丰富的网络在线资源。在发达国家,由于在线资源极为丰富,其地质信息网站的访问也十分活跃。以美国 USGS 为例,2005 年平均每月成功的服务请求达 2400 万次,经网上传输的数据量达 180 多 G。5 年间访问 USGS 网站的次数约 76260 万次,是在大约相同的时间内访问全国地质资料馆 CGS 网站次数的 600 倍[3]。在对地质资料信息网络获取率调查中,加拿大用户可以通过网络获取 29%的数据,美国可以获取 27%,澳大利亚可以获取 8.5%[5]。我国地质资料解密工作研究,已部署在“十二五”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综合研究中,为今后地质资料的在线服务提供了基础。(3)强大的信息加工、处理和分析能力。中国地质调查信息网络在这方面作出了示范。应用网格技术编制软件对地质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将在某些方面大大提高工作效率。网络技术最直观的优点之一便是超强的计算能力,它能够把一个集群的计算机连成一个局域型网络,形成一台超级计算机,大大提高计算效率。原先在单一 PC 上运行需要花费几个月时间完成的计算,在网格中运行一两天就能够完成。(4)应用软件服务。提供各种高性能的专业工具软件服务。(5)敏感信息的实时发布。天气预报、台风、地震波观测数据的实时发布,以及通过专用系统发布地震、海啸、火山喷发、台风龙卷风等自然灾害预警信息。(6)提供科学咨询、决策分析、科普宣传与教育培训等服务。5 结语2009 年,中国地调局开展了地质资料信息集群化产业化研究,包括“地质资料信息集群化产业化理论”“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体系建设”“地质资料信息共享与服务平台建设”等 13 个专题的研究工作。国土资源部确定在上海、山东、湖南、湖北、安徽和青海 6 省市进行试点工作[9]。在这些工作部署中,我们看到了我国地质信息服务的光辉前景。参 考 文 献[1] 国土资源部 . 国土资源部推进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 [EB]. http://www.gov. cn/gzdt/2009- 09/18/content_1420534. htm,2009.[2] 姜作勤 . 地质工作信息化的若干问题 [J]. 地质通报,2004,23(9/10):839 ~ 845.[3] 尚武等 . 中国地质信息服务体系的现状、差距及对策 [J]. 中国地质,2007 Vol.34,No.4:730 ~ 735.[4] 国土资源部 2012 年 05 月 14 日通知公告:2011 年度全国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情况 .[5] 姚华军等 . 推进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和产业化的研究 [J].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9/09:4 ~ 7.[6] 姜作勤,马智民,杨东来等 . 地质信息服务体系框架研究 [J]. 中国地质,2007,34(1):173 ~ 178.[7] 中国地质调查局年鉴 . 2003,2004.[8] 国土资源部 2011 年 4 月 14 日通知公告:2010 年度全国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情况 .[9] 国土资源部通报第 14 期 . 2009 年度全国地质资料管理情况 .官方服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