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武汉市蔬菜科学研究所的下属研究机构

仲村
黄震
武汉市蔬菜科学研究所设有水生蔬菜研究室、十字花科研究室、茄果研究室、植物保护研究室、栽培与采后研究室、病理与食用菌研究室、展示中心、信息资料室及蔬菜良种试验场等二级部门。国家种质武汉水生蔬菜种质资源圃、国家蔬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水生蔬菜工程技术研究部、武汉水生蔬菜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中国园艺学会水生蔬菜分会、国家蔬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华中育种与示范工作站、国家农业部农药药效检测试验站、现代产业技术体系大宗蔬菜武汉综合试验站、现代产业技术体系食用菌武汉试验站等全国性单位挂牌我所。其中,国家种质武汉水生蔬菜资源圃以其保存的丰富的水生蔬菜种质资源闻名全国,并被业内人士称为“国内首创,国际罕见”,现保存水生蔬菜种质资源1800余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水生蔬菜种质资源圃。水生蔬菜已成为具有世界性优势的专业学科。

想找一个农业专家

草木遂长
大洪拳
一、莲藕的起源、分布、营养价值、经济效益 莲藕 ,简称莲,别名莲菜、荷藕等, 起源于我国,种植历史3000多年,是一种用途十分广泛的水生经济作物,它不仅可供食用,药用,还是中国十大名花之一,深受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 莲藕全身是宝,它的根、茎、叶、花、果都有经济价值。除了藕和莲子供食用外,花粉、荷叶、莲芯等,也都可以作菜肴或饮料及保健食品。藕中一般含淀粉10~20%,蛋白质1~2%,莲子中的淀粉和蛋白质含量分别高达40~50%和19~22%,而且都含有多种维生素,是优良的水生蔬菜和副食佳品,可供生食、熟食、加工罐藏、制作蜜饯和藕粉等。产品比较耐贮藏和运输,在国内外市场上销路很广,是出口创汇的重要商品。莲藕还是中医常用的药物,藕节、莲根、莲芯、花瓣、雄蕊、荷叶等都可入药。 荷花,因她的花、叶艳丽多姿、高雅清香,在中国园林中常作为水景布置的重要植物材料。 莲藕在我国分布十分广阔,资源丰富,从东北大地到海南岛,从东海之滨到西藏高原都有它的踪迹,栽培主产区在长江流域和黄淮流域,以湖北、江苏、安徽等省的种植面积最大,目前估计全国栽培面积在50~70万hm2,湖北省栽培面积在9万hm2左右,今后,随着广大水乡湖滩资源的开发利用,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进一步对外开放,中国的莲藕生产和销售必将得到新的发展和提高。 二、生长发育特点 莲藕是多年生宿根植物,一年一度完成它的年生长发育。在一个年生育周期内,它都要经过萌芽、展叶、开花、结实、结藕、休眠等各个生长发育阶段。它与大多数先长叶后开花或者先开花后长叶的植物不同,在生长发育初期是先长叶后开花,到中期则是叶、花同出。开花结实也不像其他植物那样整齐一致,而是陆续开花,陆续结果,蕾、花、果、叶常可以同时并存于同一植株。终花以后,进入生长发育后期才开始结藕。因此莲藕与其它植物的差别又表现在:并不是先进行营养生长,后进行生殖生长,而是营养生长贯穿于它的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 按照莲藕的生长发育规律,一般分为幼苗期、成苗期、花果期、结藕期、休眠期等5个时期: 1、幼苗期:从种藕根茎萌动开始,到第一片立叶展出为止。在平均气温上升到15℃时,莲藕开始萌动,这一时期长出的叶片全部是浮叶。 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一般 4月上旬,莲开始萌动长出浮叶,5月中旬抽生立叶。在华南及西南的云南地区,3月上旬就开始萌动生长,而华北的河南、山东等地在4月下旬或5月上旬才开始萌动生长。东北地区要到6月上旬才开始萌动。莲的物候期还与品种有较大关系。一般情况下,莲的萌动期也就是莲藕定植的最佳时期。 2、成苗期:从出现第一片立叶开始到现蕾为止。 长江中下游流域一般从5月中旬开始进入成苗期。这一时期的典型特征是植株生长速度加快,叶片数不断增加,总叶面积加大,自身光合作用的效率加强,营养物质的形成与积累也在加速,在短期内形成一个庞大的营养体系。 3、花果期:从植株现蕾到出现终止叶为止。莲藕的花是陆续开放的,花期一般延续2个月左右。开花的多少因品种而不同,子莲在长出3~4片立叶后,基本上是一叶一花。而藕莲的花较少甚至无花。长江中下游流域一般6月开始现蕾开花,7~8月为盛花期。 4、结藕期:从后栋叶出现到植株地上部分变黄枯萎为止。莲生长到一定时期,根状茎开始膨大形成藕,早熟品种一般在7月上旬,中晚熟品种在7月下旬或8月上旬进入这一时期。 5、休眠期:从植株地上部分变黄枯萎,新藕完全形成后,直到第二年春天叶芽、顶芽 开始萌发为止。 长江流域一般在10月下旬到第二年3月为藕的越冬休眠期。 三、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莲是喜光喜温性植物。莲的萌芽始温在15℃左右,生长最适温度为28~30℃,昼夜温差大,利于莲藕膨大形成。 莲在整个生育期内不能离水,适宜水深在100厘米以下。同一品种在浅水中种植时莲藕节间短,节数较多,而在深水中种植时节间伸长变粗,节数变少。 莲对土质要求不严格,在较大范围内都能生长,适宜PH值为6.5~7.5。耐肥,适宜在有机质丰富,耕作层较深(30~50厘米)且保水能力强的粘质土壤中生长。 四、类型及品种 1、类型 根据不同的依据,可以将莲藕分为不同的类型。比如 以主要栽培目的为依据,莲藕可以分为花莲、籽莲和藕莲三大类型,以观花为目的称为花莲,以采收莲籽为目的称为籽莲,以采收肥大的地下根状茎为目的称为藕莲,通常也称作莲藕、莲菜、藕等。 以适宜栽培水深为依据:分为两类,一类是浅水藕,指栽培适宜水深为5~50厘米的品种;一类是深水藕,指栽培适宜水深为50~100厘米的品种。 此外,还可根据熟性分为早熟类型、中熟类型、晚熟类型。等等。 2、品种 莲藕的品种资源十分丰富,现就栽培种植推广面积较大的几个藕莲品种简要介绍一下。 1、鄂莲一号 早熟。 花少。入泥浅,主藕6~7节,长130厘米,单支重5kg左右,皮色黄白。 7月上旬每亩可收青荷藕1000kg,9~10月后可收老熟藕2000~2500kg左右,宜炒食。 2、鄂莲四号 中熟。花白色,主藕5~7 节,长120~150厘米,单支重5~6kg左右,梢节粗大,皮淡黄白色。 7月中下旬可收青荷藕,亩产750~1000kg左右,9月可开始收老熟藕,亩产2500kg左右,生食较甜,煨汤较粉,也适宜炒食。 3、鄂莲五号(3735) 早中熟。 主藕5~6节,长120厘米,藕肉厚实,通气孔小,表皮肤白色。 7月中下旬每亩产青荷藕500~800kg,8月下旬产老熟藕2500kg。生长势旺,不早衰,抗逆性强,稳产,炒食和煨汤的风味都好,在南方和出口市场倍受欢迎。 4、新一号莲藕 主藕 5~6节,长120厘米 。藕型肥大,皮白肉脆,商品性好。 8月中下旬成熟后,一般亩产2500kg左右。煨汤粉,凉拌、炒食味甜。 五、进行微型种藕研究的目的、意义 近几年来,随着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很多水稻田改种莲藕等经济效益较好的水生蔬菜,而莲藕老产区,为了增强莲藕种植优势,也在积极更换莲藕新品种,而且不少老产区的莲藕品种由于种植时间长,退化严重,病害也很严重,因此对藕种的需求量急剧增加。十几年来,武汉市蔬菜科学研究所水生蔬菜研究室选育的鄂莲一号、二号、三号、四号、五号等鄂莲系列莲藕新品种,已推广到全国18个省160余个县市,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但莲藕是以无性繁殖为主的作物,它地下肥大的根状茎既是产品器官,也是繁殖器官,每亩用种量200kg以上,体积大、损耗多、运输极不方便,费用高,而且繁殖系数低(约1:10)、周期长(一年一代)、易带病菌,莲藕新品种供应量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限制了莲藕的生产发展。利用莲藕组培快繁等生物技术手段,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的途径,因此我们开展了有关方面的技术研究。首先我们通过组织培养获得了莲藕试管苗,但是试管苗移栽困难,成活率低,在生产上的应用受到限制。我们就继续研究诱导形成了试管藕,试管藕是在试管苗的基础上,在试管内诱导形成的小藕。试管藕一般有3-5节,平均长约3厘米,粗约0.5厘米,重约2克左右,它是一个完整的离体器官,克服了试管苗的缺陷,便于长途运输,移栽成活率大大提高,2001年我们进行了小面积的试管藕大田栽培试验,已成功长成商品藕,但由于试管藕个体小(仅重2g左右),在大田应用上容易漂浮,前期也容易被杂草遮盖以及受恶劣气候的影响,栽培管理技术要求相对较高,仍然不便于农民掌握推广。因此我们又在试管藕的基础上,进行室外水培繁殖,形成微型种藕。微型种藕一般250克左右,比试管藕大,比常规藕小,兼有试管藕和常规藕的优点,便于农民掌握和应用。微型种藕无毒、节本、省工、高效,主要用于取代莲藕传统栽培用种,加速全国莲藕品种更新换代。 六、微型种藕的主要优点有: 1、繁殖速度快。常规种藕是用可食的商品藕进行繁殖,繁殖系数为1:10,即种10亩田的藕就要留1亩田的藕作种。而微型藕是建立在组培快繁技术基础上,一个茎尖一年就可繁殖成千上万支藕,有利于新品种推广。 2、便于运输和携带,节约成本,降低损耗,方便远途农民购种。传统藕种体积较大,一般单支重4~5kg,长100~120cm,每亩用种量200kg以上;而微型种藕一般单支重0.25kg左右,长30 cm左右,微型种藕做种藕时,每亩用种量 120~150支,总重量约30~40kg。可以大大节约长途运输成本和损耗。 3、栽培管理技术更简便易行,成活率高,有利于农民掌握应用这一技术。 4、不带病菌。莲藕腐败病已成为制约莲藕生产的一大因素,而微型种藕是通过茎尖培养获得的,在第一步就脱去了病菌。由于腐败病通过种藕和泥土传播,所以新藕区引种无病种藕十分重要。 5、可工厂化生产。组培快繁是在人工控制的室内环境下进行的,不受季节限制。 2003年和2004年我们连续两年对微型种藕进行了大田种植试验,结果发现:定植开始时,微型种藕比常规种藕生长速度慢,叶片也较小,一个月后,微型种藕生长速度超过常规种藕,生长中后期,株高接近或超过常规种藕。 如果将微型种藕应用到生产中,应该具有广阔的前景。

十字花科蔬菜包括哪些

人皆取先
拜访者
十字花科蔬菜的种类有很多,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种:1、白菜类:小白菜、菜心、大白菜、紫菜薹、红菜薹等;2、甘蓝类:椰菜、椰菜花、芥蓝、青花菜、球茎甘蓝等;3、芥菜类:叶芥菜、茎芥菜(头菜)、根芥菜(大头菜)、榨菜等;萝卜等;4、水生蔬菜类:油菜和白菜有许多变种,如塌菜、乌菜之类都属于这一族,它们颜色深绿,炒食后味道浓香,大致与油菜的营养价值相近,是优质蔬菜。拓展资料有益功效1、抗癌功效美国宾夕法尼亚州举行的国际肿瘤会议发表报告称,包含十字花科植物在内的食谱,例如卷心菜、西兰花和覆盆子,可以预防多种常见疾病,抗癌效果也更佳。美国俄亥俄大学的研究员发表报告指出,覆盆子可以预防食道癌。因为这种浆果可以减轻胃食道逆流的症状,而胃食道逆流可能导致食道癌。俄亥俄大学肿瘤学教授劳拉·克列斯特指出,覆盆子在癌细胞出现之前或者已经出现在人体中的时候,均可以起到抗癌作用。她还表示,以蔬菜水果为主,特别是水果居多的饮食结构与降低罹患食道癌几率关系密切。另一方面,纽约州罗斯韦帕克癌症研究所的科学家通过对小白鼠的试验确定,西兰花这种烹饪界褒贬不一的蔬菜对预防膀胱癌具有重要作用。科学家再次提醒,生食西兰花抗癌效果较好。2、清除肺部有害物多吃西兰花、芥蓝、甘蓝、小白菜等十字花科蔬菜,有助肺部清除有害细菌,这是研究人员在小鼠身上试验得出的结论。 吸烟会损害肺,美国研究人员发现,十字花科植物富含的萝卜硫素,这是一种常见抗氧化剂,能激活一种信号通道,使细胞发挥“清道夫”作用,让肺部保持清洁,预防感染。吸烟者及慢性阻塞性肺病(慢阻肺)患者正是失去了这种清理功能。虽然试验结论还不能确定萝卜硫素能否治疗肺部疾病,但提醒大家,爱吸烟者的饮食中不可缺了十字花科蔬菜。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十字花科 蔬菜  有益功效

李曙轩的我国蔬菜生理学的创建者

女人香
九罭
李曙轩,曾用名李佛光,1917年2月出生于广东省惠阳县一个商人家庭。1936年9月,考入中央大学农学院园艺系。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李曙轩随中央大学内迁重庆。当时,学校条件艰苦,但他刻苦学习,努力吸取园艺科学知识。1940年毕业,因成绩优异被留校任助教,师承曾勉。作为年轻助教,他的生物学、植物学和园艺学知识广泛而扎实。当时重庆北碚有个私人植物庄园“静观园”。李曙轩经常带领学生步行数十里去那里进行现场教学。有时则深入缙云山考察,沿途向学生讲解各种观赏树木、花卉、果树的分类、学名、植物学特性。他指导的实验课,内容新颖、形式活泼、联系实际。他在黑板上迅速而准确地勾划出植物的形态和解剖结构,形象逼真,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学效果极佳。在曾勉的指导下,他进行芸薹属蔬菜分类的研究,1942年与曾勉联名在《中国园艺专刊》上用中文和拉丁文发表了《中国栽培芸薹属的初步研究》论文。首次对起源于中国的小白菜、大白菜、乌塌菜和根用芥菜进行科学分类,确定学名。迄今,仍沿用他们的分类方法和命名。1945年,中国农学会选派留学生去美国学习。李曙轩以优异的成绩被录取。当时,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尾声。李曙轩辗转到达印度,然后乘船去美国。同年10月入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学习。李曙轩学习非常刻苦,仅用一年多时间就获得了硕士学位。尔后又继续攻读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蔬菜采后生理和保鲜的作用。1948年,他完成博士论文,顺利通过答辩,获得哲学博士学位。由于他学习成绩优异,曾两次荣获该校金钥匙奖,并被推荐为美国园艺学会会员,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员。李曙轩以其杰出的研究成果、勤奋钻研的精神和踏实苦干的作风赢得了导师和校方的器重。他们希望李曙轩能留在密歇根州立大学任教,并要推荐他去美国的公司和研究所任职。李曙轩热爱祖国,决心为祖国的繁荣、进步贡献力量,他谢辞了美国朋友的挽留,于1948年10月毅然踏上归国的途程。他没有带回任何高级生活用品,除一架英文打字机、一部照相机外,带回的是一颗报效祖国的炽热的心,以及许多书籍、文献、资料,各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和化学试剂。1948年,李曙轩受聘于四川大学农学院,任园艺系教授,兼华西大学教授,其时年仅32岁。当时实验室里最高级的仪器只是一台显微镜,李曙轩就是靠这台显微镜,开展了鳞茎类蔬菜解剖结构的研究,后来在《植物学报》上发表了题为《几种鳞茎类蔬菜叶部的比较解剖》论文。1950年9月,李曙轩受南京大学之聘,任园艺系教授,兼系主任。他既重视理论教学,又强调理论必须联系园艺生产实际。他常常带领学生到郊区调查总结生产经验,到苏州、无锡和扬州一带调查莲藕、茭白等水生蔬菜,到上海的“地货行”调查蔬菜贸易情况。在南京大学的两年期间,他进行了2,4-D对大白菜、花生叶部影响的研究,还协助曾勉共同进行了有关豇豆分类、桃树枝条生长习性方面的研究,并发表了多篇论文。当时南京大学创办了全国第一份在全国发行的园艺刊物《园艺新报》,曾勉任主编,李曙轩负责审稿、编辑,他经常通宵达旦地工作,虽然繁忙、劳累,但他感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自己报国的夙愿得以实现,心情十分舒畅。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进行院系调整,李曙轩调到浙江农学院园艺系任教授。1960年,浙江农学院更名为浙江农业大学。此后,李曙轩一直担任该校园艺系教授,1977~1984年期间兼任系主任。他在杭州华家池畔度过了38个春秋,在教学园地里辛勤耕耘,付出了全部精力和心血。这期间,他虽然遭遇过曲折和磨难,但他没有怨言,没有停止科学研究,体现了一位爱国科学家的博大胸怀和执著追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他看到党和国家对知识、对人才的重视,看到了教育和科研战线出现的蓬勃生机,更激发出旺盛的工作热情和创造精神,将全部身心投入工作之中。他一生共撰写了90多篇论文,有的曾在美国、荷兰、前苏联等国的刊物上发表。李曙轩从1957年起开始招收研究生,1985年起招收博士研究生,1988年,他被国家教委批准为指导外国博士研究生的导师。李曙轩从教50年,培养了大批园艺人才,在科学研究上取得了累累硕果。他担任了《中国大百科全书·农业卷》编委,《中国农业百科全书·蔬菜卷》主编,主编出版了《现代蔬菜科学丛书》一套12本,并担任《蔬菜栽培学总论》和《蔬菜栽培学各论》(南方本)的主编,出版了《植物生长调节剂与农业生产》等专著。他从1978年起担任中国园艺学会第三、四、五届副理事长,中国农学会第二届理事,中国植物生理学会第二、三届常务理事,浙江省植物生理学会第一、二、三届副理事长,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常务委员。他还受聘为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和北京市蔬菜研究中心顾问。1982年,被授予浙江省劳动模范光荣称号,并被推选为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第三届代表。从1983年起担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第六、七届委员。1981年起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二届农学学科评议组委员。1987年受聘为农业部全国蔬菜专家顾问组组长,同年,还荣获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先进工作者称号。1988年受聘为浙江省高校教师职务评审委员会园艺、林、蚕、茶学科组组长。李曙轩于1956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84年起任中国民主同盟浙江省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求种植莲藕技术

牟子
阮瞻
一、莲藕的起源、分布、营养价值、经济效益 莲藕,简称莲,别名莲菜、荷藕等, 起源于我国,种植历史3000多年,是一种用途十分广泛的水生经济作物,它不仅可供食用,药用,还是中国十大名花之一,深受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 莲藕全身是宝,它的根、茎、叶、花、果都有经济价值。除了藕和莲子供食用外,花粉、荷叶、莲芯等,也都可以作菜肴或饮料及保健食品。藕中一般含淀粉10~20%,蛋白质1~2%,莲子中的淀粉和蛋白质含量分别高达40~50%和19~22%,而且都含有多种维生素,是优良的水生蔬菜和副食佳品,可供生食、熟食、加工罐藏、制作蜜饯和藕粉等。产品比较耐贮藏和运输,在国内外市场上销路很广,是出口创汇的重要商品。莲藕还是中医常用的药物,藕节、莲根、莲芯、花瓣、雄蕊、荷叶等都可入药。 荷花,因她的花、叶艳丽多姿、高雅清香,在中国园林中常作为水景布置的重要植物材料。 莲藕在我国分布十分广阔,资源丰富,从东北大地到海南岛,从东海之滨到西藏高原都有它的踪迹,栽培主产区在长江流域和黄淮流域,以湖北、江苏、安徽等省的种植面积最大,目前估计全国栽培面积在50~70万hm2,湖北省栽培面积在9万hm2左右,今后,随着广大水乡湖滩资源的开发利用,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进一步对外开放,中国的莲藕生产和销售必将得到新的发展和提高。 二、生长发育特点 莲藕是多年生宿根植物,一年一度完成它的年生长发育。在一个年生育周期内,它都要经过萌芽、展叶、开花、结实、结藕、休眠等各个生长发育阶段。它与大多数先长叶后开花或者先开花后长叶的植物不同,在生长发育初期是先长叶后开花,到中期则是叶、花同出。开花结实也不像其他植物那样整齐一致,而是陆续开花,陆续结果,蕾、花、果、叶常可以同时并存于同一植株。终花以后,进入生长发育后期才开始结藕。因此莲藕与其它植物的差别又表现在:并不是先进行营养生长,后进行生殖生长,而是营养生长贯穿于它的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 按照莲藕的生长发育规律,一般分为幼苗期、成苗期、花果期、结藕期、休眠期等5个时期: 1、幼苗期:从种藕根茎萌动开始,到第一片立叶展出为止。在平均气温上升到15℃时,莲藕开始萌动,这一时期长出的叶片全部是浮叶。 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一般 4月上旬,莲开始萌动长出浮叶,5月中旬抽生立叶。在华南及西南的云南地区,3月上旬就开始萌动生长,而华北的河南、山东等地在4月下旬或5月上旬才开始萌动生长。东北地区要到6月上旬才开始萌动。莲的物候期还与品种有较大关系。一般情况下,莲的萌动期也就是莲藕定植的最佳时期。 2、成苗期:从出现第一片立叶开始到现蕾为止。 长江中下游流域一般从5月中旬开始进入成苗期。这一时期的典型特征是植株生长速度加快,叶片数不断增加,总叶面积加大,自身光合作用的效率加强,营养物质的形成与积累也在加速,在短期内形成一个庞大的营养体系。 3、花果期:从植株现蕾到出现终止叶为止。莲藕的花是陆续开放的,花期一般延续2个月左右。开花的多少因品种而不同,子莲在长出3~4片立叶后,基本上是一叶一花。而藕莲的花较少甚至无花。长江中下游流域一般6月开始现蕾开花,7~8月为盛花期。 4、结藕期:从后栋叶出现到植株地上部分变黄枯萎为止。莲生长到一定时期,根状茎开始膨大形成藕,早熟品种一般在7月上旬,中晚熟品种在7月下旬或8月上旬进入这一时期。 5、休眠期:从植株地上部分变黄枯萎,新藕完全形成后,直到第二年春天叶芽、顶芽 开始萌发为止。 长江流域一般在10月下旬到第二年3月为藕的越冬休眠期。 三、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莲是喜光喜温性植物。莲的萌芽始温在15℃左右,生长最适温度为28~30℃,昼夜温差大,利于莲藕膨大形成。 莲在整个生育期内不能离水,适宜水深在100厘米以下。同一品种在浅水中种植时莲藕节间短,节数较多,而在深水中种植时节间伸长变粗,节数变少。 莲对土质要求不严格,在较大范围内都能生长,适宜PH值为6.5~7.5。耐肥,适宜在有机质丰富,耕作层较深(30~50厘米)且保水能力强的粘质土壤中生长。 四、类型及品种 1、类型 根据不同的依据,可以将莲藕分为不同的类型。比如 以主要栽培目的为依据,莲藕可以分为花莲、籽莲和藕莲三大类型,以观花为目的称为花莲,以采收莲籽为目的称为籽莲,以采收肥大的地下根状茎为目的称为藕莲,通常也称作莲藕、莲菜、藕等。 以适宜栽培水深为依据:分为两类,一类是浅水藕,指栽培适宜水深为5~50厘米的品种;一类是深水藕,指栽培适宜水深为50~100厘米的品种。 此外,还可根据熟性分为早熟类型、中熟类型、晚熟类型。等等。 2、品种 莲藕的品种资源十分丰富,现就栽培种植推广面积较大的几个藕莲品种简要介绍一下。 1、鄂莲一号 早熟。 花少。入泥浅,主藕6~7节,长130厘米,单支重5kg左右,皮色黄白。 7月上旬每亩可收青荷藕1000kg,9~10月后可收老熟藕2000~2500kg左右,宜炒食。 2、鄂莲四号 中熟。花白色,主藕5~7 节,长120~150厘米,单支重5~6kg左右,梢节粗大,皮淡黄白色。 7月中下旬可收青荷藕,亩产750~1000kg左右,9月可开始收老熟藕,亩产2500kg左右,生食较甜,煨汤较粉,也适宜炒食。 3、鄂莲五号(3735) 早中熟。 主藕5~6节,长120厘米,藕肉厚实,通气孔小,表皮肤白色。 7月中下旬每亩产青荷藕500~800kg,8月下旬产老熟藕2500kg。生长势旺,不早衰,抗逆性强,稳产,炒食和煨汤的风味都好,在南方和出口市场倍受欢迎。 4、新一号莲藕 主藕 5~6节,长120厘米 。藕型肥大,皮白肉脆,商品性好。 8月中下旬成熟后,一般亩产2500kg左右。煨汤粉,凉拌、炒食味甜。 五、进行微型种藕研究的目的、意义 近几年来,随着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很多水稻田改种莲藕等经济效益较好的水生蔬菜,而莲藕老产区,为了增强莲藕种植优势,也在积极更换莲藕新品种,而且不少老产区的莲藕品种由于种植时间长,退化严重,病害也很严重,因此对藕种的需求量急剧增加。十几年来,武汉市蔬菜科学研究所水生蔬菜研究室选育的鄂莲一号、二号、三号、四号、五号等鄂莲系列莲藕新品种,已推广到全国18个省160余个县市,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但莲藕是以无性繁殖为主的作物,它地下肥大的根状茎既是产品器官,也是繁殖器官,每亩用种量200kg以上,体积大、损耗多、运输极不方便,费用高,而且繁殖系数低(约1:10)、周期长(一年一代)、易带病菌,莲藕新品种供应量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限制了莲藕的生产发展。利用莲藕组培快繁等生物技术手段,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的途径,因此我们开展了有关方面的技术研究。首先我们通过组织培养获得了莲藕试管苗,但是试管苗移栽困难,成活率低,在生产上的应用受到限制。我们就继续研究诱导形成了试管藕,试管藕是在试管苗的基础上,在试管内诱导形成的小藕。试管藕一般有3-5节,平均长约3厘米,粗约0.5厘米,重约2克左右,它是一个完整的离体器官,克服了试管苗的缺陷,便于长途运输,移栽成活率大大提高,2001年我们进行了小面积的试管藕大田栽培试验,已成功长成商品藕,但由于试管藕个体小(仅重2g左右),在大田应用上容易漂浮,前期也容易被杂草遮盖以及受恶劣气候的影响,栽培管理技术要求相对较高,仍然不便于农民掌握推广。因此我们又在试管藕的基础上,进行室外水培繁殖,形成微型种藕。微型种藕一般250克左右,比试管藕大,比常规藕小,兼有试管藕和常规藕的优点,便于农民掌握和应用。微型种藕无毒、节本、省工、高效,主要用于取代莲藕传统栽培用种,加速全国莲藕品种更新换代。 六、微型种藕的主要优点有: 1、繁殖速度快。常规种藕是用可食的商品藕进行繁殖,繁殖系数为1:10,即种10亩田的藕就要留1亩田的藕作种。而微型藕是建立在组培快繁技术基础上,一个茎尖一年就可繁殖成千上万支藕,有利于新品种推广。 2、便于运输和携带,节约成本,降低损耗,方便远途农民购种。传统藕种体积较大,一般单支重4~5kg,长100~120cm,每亩用种量200kg以上;而微型种藕一般单支重0.25kg左右,长30 cm左右,微型种藕做种藕时,每亩用种量 120~150支,总重量约30~40kg。可以大大节约长途运输成本和损耗。 3、栽培管理技术更简便易行,成活率高,有利于农民掌握应用这一技术。 4、不带病菌。莲藕腐败病已成为制约莲藕生产的一大因素,而微型种藕是通过茎尖培养获得的,在第一步就脱去了病菌。由于腐败病通过种藕和泥土传播,所以新藕区引种无病种藕十分重要。 5、可工厂化生产。组培快繁是在人工控制的室内环境下进行的,不受季节限制。 2003年和2004年我们连续两年对微型种藕进行了大田种植试验,结果发现:定植开始时,微型种藕比常规种藕生长速度慢,叶片也较小,一个月后,微型种藕生长速度超过常规种藕,生长中后期,株高接近或超过常规种藕。 如果将微型种藕应用到生产中,应该具有广阔的前景。

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植物科技系的校容校貌

鬼赌鬼
源源而来
完备的教学设施植物科技系具有较完备的实验和教学设施,实验室主要设有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室、生物化学实验室、园艺实验室、园林花卉实验室、植物实验室、土肥实验室、气象实验室、作物栽培实验室、遗传育种实验室、昆虫、病理实验室、植物组织培养中心、微生物技术中心、园林规划设计与电子制图中心和校外教学基地,校内实习基地主要有果园(占地60亩,内有南方最新果树品种26个,可进行果树生产技术实习)、花卉园(占地30亩、内有一个四连栋温室,6个塑料大棚,可进行蔬菜无土栽培、鲜花、盆花、盆景、园林绿化苗木繁殖教学实习及生产实习)、作物标本园(占地5亩,可进行作物及蔬菜苗木栽培实习)、气象观测园(占地0.5亩,可观测各气象要素)、网室(占地0.5亩,可进行作物各种科学实验)、水田(占地30亩,可进行水稻和水生蔬菜生产技术实习和科学实验)。校外实习基地主要有:湖南省农业现代化设施示范园、湖南省优质果茶良种场、长沙市开福区农业生态观光园、浏阳市柏加乡、广州花卉研究中心、广东维生园艺公司、广州台湾七巧园艺公司、广东惠州中昌园艺公司、广东华盛园艺公司、广东惠林园艺公司、北京都市绿州园艺公司、北京农林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基地、苏州未来农业大世界、中国农科院海南基地等。并且已与这些基地签定了长期全作协议,对广州市花卉研究所等5个基地已正式挂牌“校外实习基地”。

优良新品种引进

使圣人寿
势为天子
引进优良品种是一项投资少、时间短、效益高、见效快的“短、高、快”技术。优良新品种引进主要是解决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对优质高产品种的需求,是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农业资源利用与实现农业增产增收的重要途径。通过引进优良新品种,并加以消化、吸收和利用。形成示范区的优势品种,更好地促进“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发展。在引进新品种时,着重考虑示范区及同类型区域的气候、水土、生产条件,明确引进品种的适应性、生长习性与抗性、产品质量、产量优势以及市场前景。对于作物优良品种的引进气候条件是否适宜是关键,水土资源条件是基础;对于畜禽良种的引进,气候、水土、饲养物源条件也十分重要,同时要明确引种的目的,是纯种扩繁,还是改良当地品种。本示范项目,根据桂中地区的农牧业生产的气候、水土资源与环境质量、生产物质基础条件,开展了优良作物、果蔬新品种和畜禽良种的引进示范。主要引进品种及技术要点如下。(一)优质常规作物品种1.花生良种桂花22是用贺粤一号作母本、野生种A.correntina作父本,进行远缘杂交选育而成的高产、高油花生新品种,在广西多年多点试种荚果平均产量达247.85kg/亩。该品种主茎高50 cm,株型紧凑,分枝8条,结果枝5~6条,单株结果16~18个,果数682个/kg,百果重156 g,百仁重67.3 g,出仁率73%,含油率55.25%,单株结果16.5个,抗倒性强、中抗青枯病和锈病,生育期115~120 d。桂花22作为油用型花生品种,适合在广西各地中等以上肥力的水旱轮作地种植。桂花26是以本地品种作母本,粤油223作父本,经多代选育而成的高产、多抗花生新品种,经试种,荚果平均产量达267.5kg/亩。该品种株型直立紧凑,生长势强,主茎高45 cm,分枝长50 cm,总分枝7条,结果枝5条,单株结果16~20个,饱果率81%,双仁果率83.2%,百果重185 g,百仁重73 g,果数606 个/kg,出仁率70%,主要特点是单株结果多,荚果偏大,果型美观,出仁率高,抗倒性好,生育期120 d。桂花26适合各地水旱轮作地种植。2.玉米优质品种除了宣传鼓励示范区群众使用耐旱、适应性强的优良品种,如正大619、迪卡007等种子市场推广品种外,重点引进了本区科研成果南校15号优良新品种。该良种是以6047做母本,9229做父本杂交组合而成。属紧凑型品种,穗位上叶片较宽而上冲,茎秆粗壮,叶片数17~19片,株高235 cm左右,穗位89 cm左右,果穗长圆筒形,穗长18~22 cm,穗行数14~16行,穗轴白色,出籽率83.0%,籽粒黄色,半硬粒型,千粒重280~300 g。南校15号属中熟品种,桂东南早造生育期113 d,晚造93 d。抗多种玉米病害;接种鉴定,大斑病 0~1.0 级,小斑病 0~0.5 级,黑粉病 2.9%,青枯病 0.8%,纹枯病22.8%。较易感纹枯病。该品种籽粒均匀饱满,色泽美观,商品性好,品质优良,广西大学生物技术中心分析测试结果:籽粒蛋白质含量 11.05%,赖氨酸 0.29%,粗脂肪5.48%,淀粉69.4%。1999年参加广西玉米新品种筛选试验,在35个参试种中,早造7个试点平均公顷产量7 623kg列第二位;2000年参加广西玉米良种第十五周期区域试验,平均公顷产量6 685.5kg,居参试种第三位,7个试点有5个点比对照增产,占参试点71.4 %。据广西农科院玉米研究所试验研究表明,南校15号为半紧凑大穗型品种,单株叶面积较大。高肥地块密度不宜超过4 000株/亩,中肥地块不宜超过3 500株/亩。南校15号较喜肥水,应给予中上等肥水投入。每亩施农家肥1 500~2 000kg、复合肥50kg作基肥,追肥注意氮、磷、钾合理搭配,一般每亩施氮素15~18kg,磷素(P2O5)5~6kg,钾素(K2O)15~18kg。南校15 号轻感纹枯病,注意防治病虫和降低田间湿度。另外,在氮肥过多,养分不协调时,会出现怪苞现象,应增施钾肥和及时摘除怪苞。本项目在小平阳示范区引进种植南校15 号60亩,结果显示与试验区原来种植的品种相比较,南校15号玉米新品种抗旱性能较佳,具有茎秆粗壮、矮化、结穗多、穗大、产量高等优势,平均产量比老品种高30%~50%,该品种适合在桂中地区推广种植。(二)优质高效经济作物品种1.具有气候带优势的优质水果广西区是全国水果生产主省区,主产亚热带、热带水果。果树业已成为农业和农村新兴的支柱产业和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目前广西水果业已逐步实现规模化,基地化布局。龙眼、荔枝、菠萝、香蕉、芒果、柑橘、柿子、桃、李、板栗、沙田柚,分布广西东西南北,但桂中水果生产还十分薄弱。上述水果面积大总产量高,加入WTO后还受国外的冲击,已由产量型向质量型过渡,已不宜开辟新的产业基地,加入世贸后,纵观国内外水果市场,不受国外同类水果冲击的品种有:黄皮、橄榄、枇杷、石榴等;能够发挥产地环境优势的引进新品种有火龙果、蜜瓜等。从本项目目的及国内外水果生产现状考虑,枇杷为早熟淡季水果,市场优势明显,但区外的福建、浙江、四川等省多年前便已形成产业化生产,跟随其后在桂中发展难以抢夺国内外市场,以适度发展种植为宜(桂南发展好些)。橄榄种后始果期长,结果前期产量低,且市场消费量有限,只宜作生态、经济兼用林。我国水果生产世界第一,出口只占2%,加工只占总产的10%,专家及权威部门指出,加入世贸后我国水果生产的主攻方面一是扩大出口,二是大力发展加工型品种(广西区水果发展战略也倡导要大力发展加工型品种)。据上所述,本示范项目引进的优质水果有如下品种。(1)大果无核黄皮其技术经济优势在于,①是我国南方特有的优良果树品种,是岭南佳果之一,具大众型消费口味,鲜食加工俱佳的营养型保健型淡季水果,而无核黄皮是新选育的优良品种,果实大,果肉含量高,风味品质好,鲜食加工俱佳,是十分理想的外销品种;②无核黄皮适宜种植区域仅限桂中以南,目前尚未形成规模种植,远远满足不了鲜果市场的需求,其酸甜可口,消食保健,消费市场很大,加之能加工成高档果酱、果汁、饮料,是国家倡导发展的出口型,加工型品种;③无核黄皮易管病虫少,果农容易接受和掌握栽培技术及利于生产无公害果品,且有生长快、投产早、产量高、连年丰产的优点,易于规模化种植,产业化经营,变品种优势为商品优势和经济优势,其发展潜力很大;④无核黄皮属芸香科,是由黄皮发生芽变而成的一个优良品种,具有果大、味甜、产量高和适应性广等优点。无核黄皮忌湿,有较强的耐旱能力,示范区气候十分适宜无核黄皮生长,是无核黄皮最适宜种植区,土地资源丰富。无核黄皮最适宜生长在年平均温度20℃以上,一月平均温度8℃以上,≥10℃年积温在6 000℃以上,无霜期在300 d以上,霜日在6 d以下的地区栽培。示范区黎塘镇属南亚热带季风型气候,多年平均年降水量1 584 mm,年平均气温20.9℃,年均日照时数1 600.5 h,无霜期332 d,霜日1.5 d。地形地貌为岩溶孤峰平原和岩溶丘陵地带,旱地面积广,以红壤土为多,质地粘重,有机质含量低,土壤贫瘠。土地资源相当丰富,宜农宜牧的坡地,荒山多,人均耕地面积大。具有适宜发展的气候、水土资源条件。引进的无核黄皮具有适应性强,生长快,投产早(种后3年投产),病虫害少,管理容易,效益高,经济寿命长,丰产稳产等特点,且果实大(最大可达30 g/颗),果肉含量高(90%),风味品质好(可溶性固形物20%,总糖含量17.6%,有机酸含量0.9%),成熟期在7月上旬至9月上旬的夏秋水果淡季。(2)大果枇杷枇杷是我国南方特有的亚热带常绿果树。大果枇杷是近年选育推广的优质品种。它果肉柔软多汁,风味甘甜,品质细腻,富含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元素。常食枇杷可止咳、润肺、利尿、健胃、清热,对肝脏疾病也有疗效,是重要的营养果品和保健果品。果实成熟时,正值初夏其他水果不能上市的关键时期,因此深受人们喜爱。除鲜食外,枇杷还可加工成罐头等,在国内外市场十分畅销。大果枇杷属蔷薇科植物,起源于我国西南地区,除中国外,在美国、西班牙、日本、澳大利亚亦有少量栽培。枇杷喜温暖湿润气候,在年平均气温15℃以上,年降水量800~2 200mm的地区均能正常结果。虽然枇杷性喜温暖,但在南方常绿果树中它的抗寒力最强。年平均气温在12℃以上的地区枇杷能正常生长,年平均气温15℃以上的地区进行经济栽培效果良好。枇杷的花能抗-4℃的低温,幼苗能抗-7℃的低温,成年树能抗-18℃的低温。大果枇杷栽培、管理简单,山地、平原均可栽种,不论砂质或粘壤土,枇杷均能正常生长结果。对土壤的酸碱度的适应范围较广,在pH值4.5~8.5 的地区均能正常生长结果。枇杷病虫害少,用药量及用药次数比柑橘等果树少得多,特别适合一般农户种植。枇杷具有生长快,结果早的特性,嫁接苗定植后,第二年即可试花挂果,最高株产能达5kg;第三年株产可达9kg;五年后进入丰产期,株产50kg,高者株产可达100~200kg,甚至。枇杷树姿优美,四季常绿,分枝规律性强,即使不进行整形修剪也能形成较规范的树形,因此,同时具有经济和生态效益。(3)火龙果火龙果属仙人掌科,具肉质茎,自然状态下匍匐于地面生长,支撑力差,根系分布较浅,耐旱力强,生产周期长,投产快、产量稳定。火龙果是一种成活率极高、恢复期短、生长迅速和结果期早的果树,对水肥的需求量较多。火龙果耐旱忌涝,成活率几乎达到100%,在定植15 天后即开始萌发新芽,每年抽芽5次以上,并且在定植当年即有部分植株开花结果,第3年即进入盛产期,产量可达到1 500kg/亩以上。在岩溶地区,充足的水肥供应是火龙果速生、丰产和优质的重要前提。火龙果的施肥分基肥和追肥,每年施基肥两次,即生长季前(3月)和采完果后(9月)各一次,每次20~25kg/坑。“早、薄、勤”是火龙果追肥的基本原则。“早”是指在其成活萌芽后不久即开始施肥;“薄”是指以麸水、沼气水等水肥为主,浓度要低;“勤”是指间隔期要短,次数要多,每隔10~15天一次,在其开花前至采完果后还要适当缩短间隔期。每年7月初为火龙果的初花期,然后陆续开花和结果至9 月中旬,因而开花数量较多,持续时间较长,但在自然状态下座果率较低和果实较小,因而需要疏花疏果和人工授粉。疏花是在其开花初期摘去生长弱小的花芽或花蕾,每一生长枝(节)只保留1 个花蕾;而在开花后,用毛笔蘸花粉后再轻触柱头即可。2002年在黎塘示范区的补塘村委新埠村示范种植200亩,增加该村经济果林种植面积,为进一步提高示范区经济效益,增加农民生产收入的途径。如示范户叶方标一家6口,4个劳动力,有耕地面积8.2亩,其中水田面积4亩,旱地面积4.2亩。过去农业产业主要以水稻、玉米为主,农业经济水平比较低,2000年家庭人均收入只有1 420 元。2002年,在示范区项目实施小组的组织下,他种植了2.2亩火龙果。2003年,在县科技局、黎塘镇人民政府和镇农业服务中心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加强了技术技能培训,使他坚信了走科技兴农致富道路的信念,年均亩产上升到522.5kg,同时上半年套种花生、下半年套种黄豆,年平均亩产值达2 300元,比过去种植玉米亩增1 520元,初尝甜头的他,对示范项目进一步有了认识。2004年自己专职管理并试套种辣椒1亩,在得到镇农业服务中心技术人员的定期指导下,2004年,经测产验收,火龙果平均亩产达1 520kg,花生平均亩产162kg,辣优4号辣椒平均亩产850kg,年亩产值达6 300元,进一步走上脱贫致富之路。2005年,火龙果进入了盛产期,他又利用1亩火龙果园试套种生姜。2005年10月,经测产验收,火龙果平均亩产达2 052kg,花生平均亩产170kg,预计生姜平均亩产达500kg,年亩产值达10 000元,单这一项,家庭人均收入就达3 300元,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生产经济效益。在他的影响下,带动原来管理不善的种植户,并有部分种植户扩大了种植面积,决心在2006年争取更大的经济效益。2.优质高产的蔬菜品种广西区是我国南方蔬菜主产区之一,蔬菜产业已成为种植业中仅次于粮食的第二产业。据统计2002年蔬菜播种面积96.4×104hm2,总产量2 660.75×104t。平均每亩产量达1.69 t,生产成本普遍低于国内外其他主产区,优质的蔬菜产品国内价格仅相当于发达国家的1/8~1/5。近几年来,广西蔬菜出口有较大幅度的增长。2000年蔬菜出口38 513 t,创汇1 580万美元。2002年仅向东盟国出口的食用蔬菜、根及块茎等为2 573.39万美元,出口的主要品种有大蒜、洋葱、生姜、芋头、马铃薯、莲藕、番茄、水煮笋、速冻蔬菜、香菇、蘑菇、木耳、辣椒干等。广西光温水土资源丰富,被誉为“天然大温室”。广西气候适宜蔬菜生产,一年四季均可种植和收获,冬季一般不需特别的防寒保温措施,生产成本相对较低,具有明显的自然条件优势和市场竞争优势。基于这一优势,广西蔬菜产业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发展迅猛,种植面积由1996年的61×104hm2,猛增至2002年的103.3×104hm2,农业产值达190.3亿元。各级政府积极发展名特优蔬菜生产,激发农民种植蔬菜的积极性。目前,蔬菜种植规模已占广西全年农作物总面积的15.8%,仅次于稻谷,在农作物中排第二位。广西蔬菜品种丰富,常年栽培的蔬菜品种至少在250个以上,其中当地名特优和引进的优良品种超过100个。今后蔬菜产业效益的高低将主要取决于花色品种、商品质量和时间差上的竞争力。而适合广西气候的抗病优质品种、加工专用品种少,新品种的选育、引进两高一优蔬菜作物品种,结合反季节栽培、无土栽培、集约化栽培以及喷灌滴灌节水等配套技术开发,可为我区外向型蔬菜产业发展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本示范项目根据当地气候、水土资源和产地技术经济条件,主要开展如下优质新品种的引进。(1)双季莲藕莲藕是营养价值很高的水生蔬菜,而且产量高,经济效益十分可观。在示范区种植莲藕历史悠久,近年来,随着农业结构的不断调整,莲藕已成为示范区的主要蔬菜品种。特别是低洼水田,种植水稻产量低、效益差,把这部分稻田用来发展莲藕生产,产生的效益比种水稻高4~5倍,对提高农民收入有明显效果。莲藕属多年水生草本植物,适宜在水塘、湖泊、低洼田栽植,要求温暖湿润的环境,主要在炎热多雨的季节生长。在广西桂中地区,春藕种植适期为二月下旬至三月中旬;秋藕在7月下旬至立秋前10天种植最适宜。双季莲藕栽培选择引进了抗逆性强、早熟、高产的品种,如春藕采用嘉鱼藕、鄂莲1号和3号等;秋藕采用嘉鱼藕。(2)白萝卜萝卜属耐寒蔬菜,喜温和、冷凉气候环境,生长期因品种而异,一般45~90 d。常规品种,种子开始发芽温度为2~3℃,以20~25℃最为适宜。幼苗期生长适温6~18℃,此期可忍耐24℃的高温和2~4℃的低温。如长期处于24℃以上高温和干燥条件下,会妨碍肉质根生长,引起开裂,易发生病害。萝卜叶面积大,蒸发量大,侧根少,抗旱力差,要求较多的空气湿度和土壤湿度。一般土壤湿度60%~80%,空气湿度80%~90%为宜。过于干旱引起开裂,辣味浓,须根多。萝卜喜中性至微酸性土壤,pH值5.5~7.0为宜,要求土层深厚,松散肥沃的土壤,对肥料的要求最低为(N,8 g;P,3.5 g;K,12 g;CaO,3 g)/m2。萝卜对光照要求不严格,在弱光或经常阴暗的天气里也能生长良好。短日照条件下能够延长生长日期,产量有所提高。在10~12 h光照条件下不能开花结实。在示范区,针对当地气候条件引进了耐旱、耐高温的新品种,如韩国“极品春雪莲”萝卜新品种,该品种株高50 cm,肉质根长23.6 cm,横径6.5 cm,长圆锥形,春季种植生育期75 d左右。抗寒性强,又耐高温,抗抽薹,品质好,商品价值高。春季2~3月播种,利用4~5月萝卜淡季上市,亩产2 500~3 000kg;“白玉夏”萝卜,该品种抗病性强、耐热性好、生长期50~55 d,纤维含量少,肉质脆,口感好,商品性高,单根重1.0~1.5kg,每亩产量3 000~4 000kg。以及国产耐高温新品种“春雪白萝卜”,适宜温度5~30℃,超茎种播,亩栽4 000~5 000株,南方可四季种植;“夏长白萝卜”喜温暖,抗病性能好,抗热性能优越。生长速度快,产量较高。叶片直立,色绿,肉质根长圆柱形,长25 cm左右,横径6 cm左右,入土部分占二分之一左右,皮肉白色,光泽好,品质风味极佳,纤维素少,不糠心,单根重0.5~1.0kg,播后45~50 d即可上市,亩产2 000kg左右。(3)夏阳白菜夏阳白是国内外选育出抗热速生型的大白菜品种。夏阳白因具有抗热耐湿,抗病耐贮运,品质优等特点而为示范区及周边地区的广大种植农户所喜爱。新品种的引进主要选择有抗热、抗病、耐贮运、品质优的品种,示范区在春夏季节引进推广的主要生育期短、较耐高温的“黄清河”系列品种,秋冬种植大白菜引用“夏阳白303”、秦白3号、山东8号等品种。(4)法国青刀豆法国青刀豆为矮生型豆科作物,适宜生长温度18~28℃。一般情况下,株高45~50 cm;适宜本区早春、晚秋种植,播种后6~7 d出苗,35 d左右开花,45 d左右即可采摘鲜豆,采摘期约35 d,全生育期80~90 d。该豆一年可种植两季,一季亩产900~1 000kg。根据示范区气候温度较高的特点,应选择较耐热、抗病力强、适应性广、且结荚率高、结荚相对集中的较矮生品系品种,最高亩产可达900kg以上。(三)适应农业发展的畜禽良种引进广西人口众多,人均耕地少,粮食生产条件较差,生产水平较低,粮食自给率较低。当前,广西粮食供需的总体状况是全区粮食生产总量低于消费总量,粮食供给总量明显不足。其中,稻谷基本上能够保障有效供给,但品种结构的矛盾依然存在,需调进调出调剂余缺;而玉米的供给缺口较大,每年需从外地调入100多万吨才能满足需求。据广西壮族自治区农调队资料显示,2003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为5 205万亩,比2002年减少130.4万亩,减2.4%。粮食总产量1 465×104t,比2002年减产22×104t,减1.5%。人均粮食产量为303.3kg,比历年最高水平的1999年下降了30.9kg,下降约9%。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生产和生活用粮约312kg,城镇居民家庭人均购买粮食约95kg;按2003年全区农村和城镇人口统计量推算,全区农村和城市居民生产和生活用粮约1 210×104t,加上非农户养殖畜禽及饲料企业制造饲料用粮、副食转移及其他工业用粮,2003年广西粮食消费需求总量约为1 540×104t,人均粮食消费需求317kg,超过人均粮食产量13.3kg。广西人均占有粮食比全国低70~80kg,人均耕地低于全国人均1.1亩的水平,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较低,贫困人口较多,抵抗粮食风险的能力较弱。在粮食利用上,饲料用粮约占粮食消费总量的35%,随着畜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这个比例不断攀升。因此大力发展草食型、节粮型畜禽养殖生产,发展青绿饲料和水生饲料,利用农作物秸秆转化成饲料,用淀粉代替面粉、大米等等,在保障广西粮食安全的同时,科学发展畜牧养殖业,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本示范项目在养殖技术开发示范中,兼顾生态、生产、生活均衡发展,为加速岩溶地区畜牧养殖业专业化、规模化、畜禽品种优良化,发展桂中旱片地区经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重点通过引进推广良种肉牛、奶水牛、二元杂瘦肉型种猪,良种鸡、兔、鹅等品种,进行饲养和品种改良,种植高产优质牧草,导入先进的科学种养技术,建立以“种植(青饲料)—养殖(草食动物)—沼气—种植(青饲料)”为模式的良性循环农牧生态链,为桂中岩溶旱片区人民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一个高标准的科技致富样板。如小平阳示范区青岭村的黄月优,2001年在各承担单位的支持下,引进了杜洛克种公猪1头,长白母猪5头,二元杂母猪32头,经过四年的发展,累计已出栏瘦肉型仔猪800多头,肉猪400头,成了当地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的良种猪繁养大户,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官方服务官方网站

一道,,,十分简单的题,,,,,,,,谢谢

菊丸
李斯
荷花学名为Nelumbo nucifera Gaertn,荷花属睡莲科(Nymphaeaceae)莲属(Nelumbo)。 莲属(Nelumbo Adans.)植物是被子植物中起源最早的种属之一。据古植物学家研究化石证实,一亿三千五百万年以前,在北半球的许多水域地方都有莲属植物的分布。那时候,正植巨型爬行动物恐龙急剧减少的后期,它在地球上生长的时间比人类祖先的出现(200万年前)早得多。前苏联A.H.克里斯托弗维奇《古植物学》(1965)称,莲属化石发现于北美北极地区和亚洲阿穆尔河流(即黑龙江)的白垩纪及欧洲和东亚(库页岛)、日本的渐新世和中新世地层中。那年月,地球上气温比现在温暖,莲属植物约有10~12种,五大洲均有分布。后冰期(Ice Age)来临,全球气温下降,使得不少植物灭绝,另一些植物被迫漂迁,完全打破了原来的地理分布状况。遭此劫难,莲属植物幸存2种,分布范围缩小了。分布在亚洲、大洋州北部者为中国莲(Nelumbo nucifera),漂迁至北美洲的为美洲莲(N.lutea)古植物学家还研究指出,在日本北海道、京都发掘的更新世至全新世(200万年前)的莲化石,和现代的中国莲相似;在中国柴达木盆地发掘的1000万年前荷叶化石,和现代中国莲相似。70年代中国石油化学工业部石油勘探开发规划研究院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渤海沿海地区早第三纪孢粉》一书记载:在辽宁省盘山、天津北大港、山东省垦利、广饶及河北省沧州等地发现有两种莲的孢粉化石。第三纪热带植物地理区内的我国海南岛琼山长昌盆地地层中,也发现有莲属植物的化石。现我国黑龙江省扶远、虎林、同江、尚志等县的湖沼地,仍有原始野生莲分布。以上说明莲是冰期以前的古老植物,它和水杉(melasequoiagly plostroboides)、银杏(Ginkgo biloba)、中国鹅掌楸(Liriodendron chinese)、北美红杉(Sequoia sempervirens)等同属未被冰期的冰川噬吞而幸存的孑遗植物代表。 二莲叶防水和自洁之谜 荷叶的表面附着着无数个微米级的蜡质乳突结构。用电子显微镜观察这些乳突时,可以看到在每个微米级乳突的表面又附着着许许多多与其结构相似的纳米级颗粒,科学家将其称为荷叶的微米-纳米双重结构。正是具有这些微小的双重结构,使荷叶表面与水珠儿或尘埃的接触面积非常有限,因此便产生了水珠在叶面上滚动并能带走灰尘的现象。而且水不留在荷叶表面。 三 藕断丝连的科学解释 谈到荷,自然就要提到藕。荷属睡莲科,是多年生草本植物,种植在浅水塘中。其茎生于淤泥中,变态为根状茎,即是藕,也称莲藕。藕横长在泥中,靠基茎节上的须状根吸取养分。由于藕肉质肥厚,脆嫩微甜,含有大量的淀粉,营养丰富,所以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喜爱的食品。 当我们折断藕时,可以观察到无数条长长的白色藕丝在断藕之间连系着。为什么会有这种藕断丝连的现象呢? 这就要观察一下藕的结构了。原来植物要生长,运输水和养料的组织,叫导管和管胞。这些组织在植物体内四通八达,在叶、茎、花、果等器官中宛如血管在动物体内一样畅通无阻。 植物的导管内壁在一定的部位会特别增厚,成各种纹理,有的呈环状,有的呈梯形,有的呈网形。而藕的导管壁增厚部却连续成螺旋状的,特称螺旋形导管。在折断藕时,导管内壁增厚的螺旋部脱离,成为螺旋状的细丝,直径仅为3~5微米。这些细丝很像被拉长后的弹簧,在弹性限度内不会被拉断,一般可拉长至10厘米左右。 藕丝不仅存在于藕内,在荷梗、莲蓬中都有,不过更纤细罢了。如果你采来一根荷梗,尽可能把它折成一段一段的,提起来就像一长串连接着的小绿“灯笼”,连接这些小绿“灯笼”的,便是这种细丝。这种细丝看上去是一根,如放在显微镜下观察,会发现其实是由3~8根更细的丝组成,宛如一条棉纱是由无数棉纤维组成一样。 细密缠绵的藕丝,很早就引起了古人的注意。唐朝孟郊的《去妇》诗中就有“妾心藕中丝,虽断犹连牵”之句。后来,人们就用“藕断丝连”的成语来比喻关系虽断,情丝犹连。 四 千年古莲发芽之谜 申女士是美国加州洛杉矶大学的植物学家,她的实验室里培育着各种各样的植物,但是她最珍爱的却是两棵古莲--它们的年龄都在500年左右。 “普通的花卉只能存活几年。”申女士介绍说,“这两棵古莲却大不相同,它们的种子经历了几百年的时间洗礼,现在居然发芽开花了。” 沉睡千年的古莲醒了 数年前,申女士到北京访问中国植物研究所;临回美国时,北京的同事送给她7粒莲花种子。“据说这些种子是从东北的湖底泥士中挖掘出来的,我知道它们的年龄很老,但是不知道确切的数字。”申女士说,“当时它们没有引起我足够的重视,倒是我的实验室同事约翰·萨森发现了它们的价值。” 约翰·萨森利用碳同位素测试仪,对古莲种子的年龄进行鉴定,发现它们竟然是1200年前遗留下来的!更令人惊奇的是,当申女士用刀片切去种子的外壳并把它们浸泡在培养液中后,没过多久它们居然发芽了! 遗憾的是,这些种子发芽后存活的时间很短,但是它们已经被列为目前世界上最古老的能够发芽的种子。 千年的种子能够发芽?!这激起了申女士极大的兴趣,她决定再次返回中国寻找这些神秘的生命。当时申女士已经是国际植物学界的知名学者,许多科学家愿意协助她完成此项研究工作。 科学的道路并不平坦 申女士带到美国的第二批古莲种子有21粒,年龄都在200岁到500岁之间。1997年,申女士在德国研究莲花培育技术,通过实施“小手术”,第一粒种子发芽了,但是它只存活了不到3个月。 “随后三年中,我在美国加州植物研究所培育了另外三粒种子,但是它们都没有开花--很明显,我使用的方法不当。”申女士回忆往事说,“后来好像很幸运,这两粒种子都开花了,就是现在你们看到的这两棵,其中一棵的年龄是408岁,另一棵则是466岁。” 尽管古莲开花了,但是它们与现代的莲花有许多不同,不能完全适应现代的环境。“我正在想尽一切办法,使它们能够茁壮成长。” 据申女士介绍,莲花能够如此长寿,应该有其特别的原因;如果能发现莲花长寿的内在机制,人类将会受益匪浅,例如可以解决粮食储存问题,减少世界饥饿人口,还有可能延长人类的寿命。 关键问题是:莲花长寿的秘密是什么呢?申女士称,可能与土壤的辐射有关。 盖曼·哈伯特是一名化学家,他是申女士的工作同事。哈伯特发现,古莲种子周围的土壤能够发出轻微的辐射。“尽管辐射的强度很低,但是数百年之后其产生的效果也是相当惊人的。”申女士解释说,“这或许是古莲种子为何能够存活至今的原因。” 据悉,申女士目前还剩下15粒古莲种子,她准备提供给其他科学家,使得该科研项目能在世界范围内进行。“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所以它在佛教中它代表着特殊的意义。”申女士说,“现在我们要找出莲花长寿的秘密,造福于全人类。” 在地下沉睡了千年的古莲怎么还会开花呢? 这与莲子的结构有关。莲子的外种皮坚硬致密,像个小小“密封包”,把种子密闭在里面,可防止外面的水分和空气的渗入,也可以防止种子内的水分和空气散失,因此莲子的生命活动极为微弱,相当于休眠状态。这是古莲子还有生命力的重要原因。 此外,与古莲子所埋藏的环境也有关。这些古莲子是被埋在深约30-60厘米的泥炭层中,而泥炭的吸水防潮性能良好;再加上泥炭层的上面又有很厚的泥土覆盖,因此古莲子几乎处于一个密闭的环境中。在这样的环境中,古莲子不具有生根发芽的条件,因此而得以保存了生命力。 五 莲生长繁殖特别快的原因 六、由莲而来的科技发明 从20世纪70年代起,从事植物分类研究的德国波恩大学植物研究所所长威廉·巴特洛特及其领导的小组,通过电子显微镜对一万多种植物的表面结构进行了研究。这项研究终于揭示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在莲花叶面上倒几滴胶水,胶水不会粘连在叶面上,而是滚落下去并且不留痕迹。表面覆盖着一层极薄蜡晶体的叶子干干净净,这正是防水叶面的特点。这一现象引起巴特洛特的好奇心,并作出这样的假设:在防水性和抗污性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经过努力,他发明了一项新技术,生产出表面完全防水并且具备自洁功能的材料。这是一项用途广泛的新技术,它使人们不再为建筑物顶部和表面的清洁问题发愁,也不必再为汽车、飞机和各种运输工具的清洁问题大伤脑筋。 莲,又称荷,睡莲科,属多年生水生宿根草本植物,其地下茎称藕,能食用,叶入药,莲子为上乘补品,花可供观赏。古人称荷花为鞭蓉、水芙蓉、水芝、水芸、水旦、水华等,溪客、玉环是其雅称,未开的花蕾称菡萏,已开的花朵称鞭蕖,乃我国十大名花之一。 依据《中国荷花品种图志》的描述,碗莲是指在口径26厘米以内的花盆中能正常开花,同时必须具备以下三项指标:平均花直径不超过12厘米,立叶平均高度不超过33厘米,立叶叶片的平均直径不超过24厘米。 碗莲是以藕身做种藕栽培的,在一个生长周期要经过萌芽、展叶、开花、结实、长藕和休眠等过程。从种藕萌发开始至立夏、小满期间为萌芽出土阶段。春分以后,当气温升到10摄氏度以上时,种藕上的藕芽开始萌动,清明以后,气温达15摄氏度以上时,开始长出浮时,并抽生藕鞭;当气温达20摄氏度以上时,主鞭抽生立叶,并已有较强的根系,吸肥能力增强。 从立叶长出到出现后为旺盛生长阶段。6月下旬,进入梅雨季节,雨水较多,湿度大,气温高,最适宜于藕的生长,此时即进入旺盛生长期。以后,大约每隔5—7天长出一片立叶,而且一片高于一片;主鞭、侧鞭也很快生长,同时新的侧鞭不断出生,并现蕾开花。此阶段要严防大风侵袭,避免折叶伤根。 栽培容器 现在许多碗莲品种种植株仍嫌高大,因而仅有少数品种可种植于市场出售的菜碗、汤碗之中。目前市场上还没有专供种植碗莲的花盆,而常见的素烧花盆(即泥盆、瓦盆)易渗水,所以不宜作为碗莲栽培容器。釉盆、瓷盆、紫砂盆,不易渗水,可选作碗莲栽培用盆。但这类盆一般都留有底洞,选用时可用水泥和砂堵死,或用橡胶垫片堵塞。花盆的形状、色彩要与碗莲相协调,使之浑然一体。可选用方形、圆形盆。花盆的口径在20厘米左右,深为15厘米左右。初种碗莲者可适当放大些,这样易于开花。 栽培场地 每天接受7—8小时的光照,能促进其花蕾多,开花不断。碗莲最忌在阴处养护,更不能像室内观叶植物一样,放在室内培养。光线不足,荷叶徒长减绿,不能孕蕾。在院落中栽培碗莲,花盆一定要放在光照充足或南向阳台的外沿上。开花季节,需要放入室内观赏的,可采取早进晚出,或晚进早出,每天仍应保持一定光照。碗莲需要有较充足的光照,但也忌雨后暴晴。 碗莲系水生花卉,生长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水分,但又怕大水浸沉叶片,故场地应取水、排水方便。碗莲惧大风,场地因尽量选择背风处。 栽培土壤 碗莲要求含腐殖质较丰富的塘泥或稻田泥作栽培土,切忌用工业污染土。黄泥粘度大,使用量要适当,过粘会影响藕鞭的伸长和藕的膨大;沙质土疏松,粘性不够,容易遭风害而折损,有碍于根系的生长,一般以黄泥、沙质土按7:3的比例混合使用为宜。如无沙质土,可加黄沙,但比例要略小些。城市郊区,可直接选用蔬菜地的园土;城市中还可用春季盆花换盆的宿土加一半的黄泥作栽培土。 每盆用20克左右的腐熟干鸡粪或其他肥料,与盆土充分拌匀作基肥,拣去其中的杂质和石砾,清除土中的小虫和蚯蚓,然后放入盆中。土层一般占全盆容积的3/5左右。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研究所赵家荣试验表明,用干塘泥100份,豆饼水2份,草木灰水6份,猪、牛蹄水2份,烂头发水2份,骨粉1份的配方种植碗莲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栽培温度 碗莲是喜温植物,对温度要求较严,一般8-10摄氏度开始萌芽,14摄氏度藕鞭开始伸长。早期播种时,也要求温度 15摄氏度以上,否则幼苗生长缓慢造成烂苗下游地区,4月中旬以前一般不采用露地播种育苗,主要是因为温度这不到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需要。随着温度升高,持续烈日高温(40摄氏度以上),也不利于碗莲的生长发育。22—35摄氏度是碗莲生长发育的最适宜温度。18—21摄氏度时,开始抽生立叶,开花则需要22摄氏度以上,25摄氏度生长新藕,这时需要日温较同,夜温稍低的气候。大多数栽培种在立秋前后气温下降时转入长藕阶段,表现为盆土明显上涨。 莲与佛教的关系十分密切,可以说“莲”就是“佛”的象征。 当我们走进佛教寺庙时,便可到处看到莲花的形象。大雄宝殿中的佛祖释迦牟尼,端坐在莲花宝座之上,慈眉善目,莲眼低垂;称为“西方三圣”之首的阿弥陀佛和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也都是坐在莲花之上。其余的菩萨,有的手执莲花,有的脚踏莲花,或作莲花手势,或向人间抛洒莲花(如天女)。寺庙墙壁、藻井、栏杆、神账、桌围、香袋、拜垫之上,也到处雕刻、绘制或缝绣各种各色的莲花图案。可见莲花与佛教的关系何等的密切。 莲花与佛教的密切关系,还表现在佛教将许多美好圣洁的事物,以莲花作比喻,以莲花为代表。在佛教故事中,佛祖释迦牟尼的母亲,长着一双莲花般的美丽清亮的大眼睛。佛祖降生时,皇宫御苑中出现了八种瑞相,其中最主要的一种瑞相,便是池中突然长出大如车轮的白莲花。佛祖降生时,在他的舌根上放射出千道金光,每一道金光化作一朵千叶白莲,每朵莲花之中坐着一位盘足交叉,足心向上的小菩萨。 佛教以莲为喻的词语,更是数不胜数。佛座称为“莲花座”或“莲台”;结跏跌坐的姿势,即两腿交叉、双脚放在相对的大腿上,足心向上的姿势,称为莲花坐势;佛教宣传的西方极乐世界,比作清净不染的莲花境界,故称“莲邦”;《阿弥陀经》描写的西方极乐世界的情景是:“极乐国土有七宝池,八功德水……池中莲花大如车轮。”故称佛国为“莲花国”;佛教庙宇称为“莲刹”。“刹”为梵语,即西方净土,以莲花为往生之所托,故称“莲刹”;念佛之人称“莲胎”,比喻住在莲花之内,如在母胎之中;佛眼称为“莲眼”,以青莲花比喻佛眼之好妙;胸中之八叶心莲花称为“莲宫”,即心中的莲花般的境界;释迦牟尼的手称为“莲花手”;僧尼受戒称“莲花戒”;僧尼之袈裟称“莲花衣,谓清净无杂之义;五智中的妙观察智称为”“莲花智”;称善于说法者为“舌上生莲”;谓苦行而得乐为“归宅生莲”;佛经《妙法莲花经》简称《法华经》,都是以莲花为喻,象征教义的纯洁高雅;东晋东林寺慧远大师创立的我国最早的佛教结社称为“莲社”;佛教净土宗主张以修行来达到西方的莲花净土,故又称“莲宗”。总之,莲与佛教结了不解之缘,佛教在很多地方都是以莲为代表,可以说莲即是佛,佛即是莲。 佛教为什么如此推崇莲花呢?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佛教产生于印度,印度地方气候炎热。荷花盛开于夏,给人们带来凉爽和美的享受。人们对于这种夏季暑热时盛开的美艳之花,自然十分喜爱,因此在印度的文学作品特别是民间流传的民间文学作品中,莲花都是美好、善良、圣洁、宽容大度的象征。这类故事非常之多,影响很深,如《莲花王子的故事》,便将道德高尚、善良、正直、奉行为王十法(布施、持戒、慷慨、正直、和蔼、自制、忌怒、忌杀、宽容和大度)的好国花比作莲花。《莲花王的故事》说莲花王为了拯救百姓的饥荒,他跳进恒河之中,变成一条大赤鱼,告诉百姓割他的肉吃,他的肉割了以后又生起来,这样坚持了十二年,他用自己的肉供养全国百姓,度过长达十二年之久的灾荒。《鹿母莲花夫人》的故事,说鹿母莲花夫人每走一步,脚后立即现出一朵美丽的莲花,她一胎生下五百个童男,个个都是俊美的大力士,均是保卫国家的英雄,因此鹿母莲花夫人成了能多生美男的象征。 释迦牟尼创立佛教,主张废除古印度等级森严的制度,实行种姓平等,以慈悲为怀,普度众生。为了弘扬佛法,使广大群众能够理解和接受佛教教义,便以俗语传道。又迎合民众的爱莲心理,将莲喻佛,使得佛教能够迅速传播开来,信众广泛。 佛教以莲喻佛的另一方面原因也是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莲花的品格和特性与佛教教义相吻合。佛教是着重寻求解脱人生苦难的宗教,将人生视作苦海,希望人们能从苦海中摆脱出来,其解脱的途径是:此岸(人生苦海)——济渡(学佛修行)——彼岸(极乐净土)。即从尘世到净界,从诸恶到尽善,从凡俗到成佛。这和莲花生长在污泥浊水中而超凡脱俗,不为污泥所染,最后开出无比鲜美的花朵一样。 佛教的重要信条之一,是广爱博施。施予一切有生命者以慈悲。所谓慈悲,是指希望和帮助他人解脱苦难,获得快乐。慈心是希望他人得到快乐,慈行是帮助他人得到快乐;悲心是希望他人解除痛苦,悲行是帮助他人解除痛苦。佛教要求对于有生命者,不计善恶,不分人畜,都应施予慈悲。对种种恶行,都要容忍和宽宥,用慈悲心去帮助他们,感化他们,使之向善,成为善良之辈,结出善果。但严戒同流合污,要身处污浊的尘世而不为其污染,保持自己的洁净清芬。用来表达这种思想观念的最好不过的是莲花。 莲生在污泥之中,犹如人生在浊尘的世界,这自然要与污浊相处在一起,受许多邪恶污秽事物的侵扰,佛教称这些邪恶力量为“魔”。佛教要求人们不要受世间邪恶污秽(即魔)的侵扰和影响。莲花“出污泥而不染”,开出洁美的鲜花,确是最好的象征,因此佛经常常将莲性比佛性。《大智度论·释初品中户罗波罗蜜下》说:“比如莲花,出自污泥,色虽鲜好,出处不净。”《从四十二章经》说:“我为沙门,处于浊世,当如莲花,不为污染。”所以拯救世界的梵天王是坐在千叶金色妙宝莲花上出生的。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都是坐在莲花之上,或手执莲花,表示佛是出自尘世而洁净不染的境界。 爱莲说 够经典吧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别的七、与莲有关的诗歌 1、古诗十九首(其六)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赠送)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2、西洲①曲(南朝乐府民歌) 忆梅下②西洲,折梅寄江北。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③。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日暮伯劳④飞,风吹乌桕树。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⑤。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⑥彻底红⑦。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⑧。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⑨。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注释】①〔西洲〕地名,未详所在。它是本篇中男女共同纪念的地方。②〔下〕落。落梅时节是本诗中男女共同纪念的时节。③〔鸦雏色〕形容头发乌黑发亮。鸦雏,小鸦。④〔伯劳〕鸣禽,仲夏始鸣。 ⑤〔翠钿〕用翠玉做成或镶嵌的首饰。⑥〔莲心〕和“怜心”双关,就是相爱之心。⑦〔彻底红〕就是红得通透底里。⑧〔望飞鸿〕有望书信的意思,古人有鸿雁传书的传说。⑨〔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此二句似倒装。意思是秋夜的一片蓝天像大海,风吹帘动,隔帘见天便觉似海水荡漾。一说这里把江称为海,“海水”即指江水。〔悠悠〕渺远。天海寥廓无边,所以说它“悠悠”,天海的“悠悠”正如梦的“悠悠”。 〔君〕指住在江北的爱人。 3、《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摘录(李白)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4、绝句漫兴(其七)(杜甫) 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笋根稚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 5、采莲曲(朱湘) 小船呀轻飘,/杨柳呀风里颠摇;/荷叶呀翠盖,/荷花呀人样娇娆。/日落,/微波,/金丝闪动过小河。/左行,/右撑,/莲舟上扬起歌声。 菡萏呀半开,/蜂蝶呀不许轻来,/绿水呀相伴,/清净呀不染尘埃。/溪间/采莲,/水珠滑走过荷钱。/拍紧,/拍轻,/桨声应答着歌声。 藕心呀丝长,/羞涩呀水底深藏;/不见呀蚕茧,/丝多呀蛹裹中央?/溪头/采藕,/女郎要采又夷犹。/波沉,/波升,/波上抑扬着歌声。 莲蓬呀子多,/两岸呀榴树婆娑,/喜鹊呀喧噪,/榴花呀落上新罗。/溪中/采莲,/耳鬓边晕着微红。/风定,/风生,/风荡漾着歌声。 升了呀月钩,/明了呀织女牵牛;/薄雾呀拂水,/凉风呀飘去莲舟。/花芳,/衣香,/消溶入一片苍茫;/时静,/时闻,/虚空里袅着歌音。荷花--花中仙子 学名:Nelumbo mucifera 英名:Hin Lotus 别名:莲花、芙蕖、水芝、 水芙蓉、莲 科名:睡莲科 形态特征:多年生水生植物。根茎(藕)肥大多节, 横生于水底泥中。叶盾状圆形,表面深绿色,被蜡质白粉背面灰绿色,全缘并呈波状。叶柄圆柱形,密生倒刺。花单生于花梗顶端、高托水面之上,有单瓣、复瓣、重瓣及重台等花型;花色有白、粉、深红、淡紫色 或间色等变化;雄蕊多数;雌蕊离生,埋藏于倒圆锥状海绵质花托内,花托表面具多数散生蜂窝状孔洞,受精后逐渐膨大称为为莲蓬,每一孔洞内生一小坚果(莲子)。花期6月-9月,每日晨开暮闭。果熟期9月-10月。荷花栽培品种很多, 依用途不同可分为藕莲、子莲和花莲三大系统。 根据《中国荷花品种图志》的分类标准共分为3系、50群、23类 及28组。 即: A、中国莲系: I、大中花群: a.单瓣类:1、单瓣红莲组 2、单瓣 粉莲组 3、单瓣白莲组 b.复瓣类:4、复瓣粉莲组 c.重瓣类:5、重瓣红莲组 6、重瓣粉莲组 7、重瓣白莲组 8、重瓣洒锦组 d.重台类:9、红台莲组 e.千瓣类:10、千瓣莲组 II. 小花群: f.单瓣类:11、单瓣红碗莲组 12、单瓣粉碗莲组 13、单瓣白碗莲组 g.复瓣类:14、复瓣红碗莲组 15、复瓣粉碗莲组 16、复瓣白碗莲组 h.重瓣类:17、重瓣红碗莲组 18、重瓣粉碗莲组 19、重瓣白碗莲组。 B.美国莲系: III、大中花群: i、单瓣类: 20、单瓣黄莲组 C.中美杂种莲系 IV、大中花群: j、单瓣类: 21、杂种单瓣红莲组 22、杂种单瓣粉莲组 23、杂种单瓣黄莲组 24、杂种 单瓣复色莲组 k、复瓣类: 25、杂种复瓣白莲组 26、杂种复瓣黄莲组 V、小花群:l、单瓣类: 27、杂种单瓣黄碗莲组 m.复 瓣类: 28、杂种复瓣白碗莲组 应用:至秦汉时代,先民们还将荷花作为滋补药用,荷花药用在中国也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荷花是圣洁的代表,更是佛教神圣净洁的象征。荷花出尘离染,清洁无瑕,故而中国人民和广大佛教信徒都以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尚品质作为激励自已洁身自好的座右铭。荷花是友谊的象征和使者。中国古代民间就有春天折梅赠远,秋天采莲怀人的传统。自古中国人民就视莲子为珍贵食品,如今仍然是高级滋补营养品,众多地方专营莲子生产。莲藕是最好的蔬菜和蜜饯果品。莲叶、莲花、莲蕊等也都是中国人民喜爱的药膳食品。可见荷花食文化的丰富多彩。传统的莲子粥、莲房脯、莲子粉、藕片夹肉、荷叶蒸肉、荷叶粥等等举不胜举。在中国花文化中,荷花是最有情趣的咏花诗词对象和花鸟画的题材;是最优美 多姿的舞蹈素材;也是各种建筑装饰、雕塑工艺及生活器皿上最常用最美的图案纹 饰和造型。荷花不愧为中国的传统名花荷花学名为Nelumbo nucifera Gaertn,荷花属睡莲科(Nymphaeaceae)莲属(Nelumbo)。 莲属(Nelumbo Adans.)植物是被子植物中起源最早的种属之一。据古植物学家研究化石证实,一亿三千五百万年以前,在北半球的许多水域地方都有莲属植物的分布。那时候,正植巨型爬行动物恐龙急剧减少的后期,它在地球上生长的时间比人类祖先的出现(200万年前)早得多。前苏联A.H.克里斯托弗维奇《古植物学》(1965)称,莲属化石发现于北美北极地区和亚洲阿穆尔河流(即黑龙江)的白垩纪及欧洲和东亚(库页岛)、日本的渐新世和中新世地层中。那年月,地球上气温比现在温暖,莲属植物约有10~12种,五大洲均有分布。后冰期(Ice Age)来临,全球气温下降,使得不少植物灭绝,另一些植物被迫漂迁,完全打破了原来的地理分布状况。遭此劫难,莲属植物幸存2种,分布范围缩小了。分布在亚洲、大洋州北部者为中国莲(Nelumbo nucifera),漂迁至北美洲的为美洲莲(N.lutea)古植物学家还研究指出,在日本北海道、京都发掘的更新世至全新世(200万年前)的莲化石,和现代的中国莲相似;在中国柴达木盆地发掘的1000万年前荷叶化石,和现代中国莲相似。70年代中国石油化学工业部石油勘探开发规划研究院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渤海沿海地区早第三纪孢粉》一书记载:在辽宁省盘山、天津北大港、山东省垦利、广饶及河北省沧州等地发现有两种莲的孢粉化石。第三纪热带植物地理区内的我国海南岛琼山长昌盆地地层中,也发现有莲属植物的化石。现我国黑龙江省扶远、虎林、同江、尚志等县的湖沼地,仍有原始野生莲分布。以上说明莲是冰期以前的古老植物,它和水杉(melasequoiagly plostroboides)、银杏(Ginkgo biloba)、中国鹅掌楸(Liriodendron chinese)、北美红杉(Sequoia sempervirens)等同属未被冰期的冰川噬吞而幸存的孑遗植物代表。 二莲叶防水和自洁之谜 荷叶的表面附着着无数个微米级的蜡质乳突结构。用电子显微镜观察这些乳突时,可以看到在每个微米级乳突的表面又附着着许许多多与其结构相似的纳米级颗粒,科学家将其称为荷叶的微米-纳米双重结构。正是具有这些微小的双重结构,使荷叶表面与水珠儿或尘埃的接触面积非常有限,因此便产生了水珠在叶面上滚动并能带走灰尘的现象。而且水不留在荷叶表面。 三 藕断丝连的科学解释 谈到荷,自然就要提到藕。荷属睡莲科,是多年生草本植物,种植在浅水塘中。其茎生于淤泥中,变态为根状茎,即是藕,也称莲藕。藕横长在泥中,靠基茎节上的须状根吸取养分。由于藕肉质肥厚,脆嫩微甜,含有大量的淀粉,营养丰富,所以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喜爱的食品。 当我们折断藕时,可以观察到无数条长长的白色藕丝在断藕之间连系着。为什么会有这种藕断丝连的现象呢? 这就要观察一下藕的结构了。原来植物要生长,运输水和养料的组织,叫导管和管胞。这些组织在植物体内四通八达,在叶、茎、花、果等器官中宛如血管在动物体内一样畅通无阻。 植物的导管内壁在一定的部位会特别增厚,成各种纹理,有的呈环状,有的呈梯形,有的呈网形。而藕的导管壁增厚部却连续成螺旋状的,特称螺旋形导管。在折断藕时,导管内壁增厚的螺旋部脱离,成为螺旋状的细丝,直径仅为3~5微米。这些细丝很像被拉长后的弹簧,在弹性限度内不会被拉断,一般可拉长至10厘米左右。 藕丝不仅存在于藕内,在荷梗、莲蓬中都有,不过更纤细罢了。如果你采来一根荷梗,尽可能把它折成一段一段的,提起来就像一长串连接着的小绿“灯笼”,连接这些小绿“灯笼”的,便是这种细丝。这种细丝看上去是一根,如放在显微镜下观察,会发现其实是由3~8根更细的丝组成,宛如一条棉纱是由无数棉纤维组成一样。 细密缠绵的藕丝,很早就引起了古人的注意。唐朝孟郊的《去妇》诗中就有“妾心藕中丝,虽断犹连牵”之句。后来,人们就用“藕断丝连”的成语来比喻关系虽断,情丝犹连。 四 千年古莲发芽之谜 申女士是美国加州洛杉矶大学的植物学家,她的实验室里培育着各种各样的植物,但是她最珍爱的却是两棵古莲--它们的年龄都在500年左右。 “普通的花卉只能存活几年。”申女士介绍说,“这两棵古莲却大不相同,它们的种子经历了几百年的时间洗礼,现在居然发芽开花了。” 沉睡千年的古莲醒了 数年前,申女士到北京访问中国植物研究所;临回美国时,北京的同事送给她7粒莲花种子。“据说这些种子是从东北的湖底泥士中挖掘出来的,我知道它们的年龄很老,但是不知道确切的数字。”申女士说,“当时它们没有引起我足够的重视,倒是我的实验室同事约翰·萨森发现了它们的价值。” 约翰·萨森利用碳同位素测试仪,对古莲种子的年龄进行鉴定,发现它们竟然是1200年前遗留下来的!更令人惊奇的是,当申女士用刀片切去种子的外壳并把它们浸泡在培养液中后,没过多久它们居然发芽了! 遗憾的是,这些种子发芽后存活的时间很短,但是它们已经被列为目前世界上最古老的能够发芽的种子。 千年的种子能够发芽?!这激起了申女士极大的兴趣,她决定再次返回中国寻找这些神秘的生命。当时申女士已经是国际植物学界的知名学者,许多科学家愿意协助她完成此项研究工作。 科学的道路并不平坦 申女士带到美国的第二批古莲种子有21粒,年龄都在200岁到500岁之间。1997年,申女士在德国研究莲花培育技术,通过实施“小手术”,第一粒种子发芽了,但是它只存活了不到3个月。 “随后三年中,我在美国加州植物研究所培育了另外三粒种子,但是它们都没有开花--很明显,我使用的方法不当。”申女士回忆往事说,“后来好像很幸运,这两粒种子都开花了,就是现在你们看到的这两棵,其中一棵的年龄是408岁,另一棵则是466岁。” 尽管古莲开花了,但是它们与现代的莲花有许多不同,不能完全适应现代的环境。“我正在想尽一切办法,使它们能够茁壮成长。” 据申女士介绍,莲花能够如此长寿,应该有其特别的原因;如果能发现莲花长寿的内在机制,人类将会受益匪浅,例如可以解决粮食储存问题,减少世界饥饿人口,还有可能延长人类的寿命。 关键问题是:莲花长寿的秘密是什么呢?申女士称,可能与土壤的辐射有关。 盖曼·哈伯特是一名化学家,他是申女士的工作同事。哈伯特发现,古莲种子周围的土壤能够发出轻微的辐射。“尽管辐射的强度很低,但是数百年之后其产生的效果也是相当惊人的。”申女士解释说,“这或许是古莲种子为何能够存活至今的原因。” 据悉,申女士目前还剩下15粒古莲种子,她准备提供给其他科学家,使得该科研项目能在世界范围内进行。“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所以它在佛教中它代表着特殊的意义。”申女士说,“现在我们要找出莲花长寿的秘密,造福于全人类。” 在地下沉睡了千年的古莲怎么还会开花呢? 这与莲子的结构有关。莲子的外种皮坚硬致密,像个小小“密封包”,把种子密闭在里面,可防止外面的水分和空气的渗入,也可以防止种子内的水分和空气散失,因此莲子的生命活动极为微弱,相当于休眠状态。这是古莲子还有生命力的重要原因。 此外,与古莲子所埋藏的环境也有关。这些古莲子是被埋在深约30-60厘米的泥炭层中,而泥炭的吸水防潮性能良好;再加上泥炭层的上面又有很厚的泥土覆盖,因此古莲子几乎处于一个密闭的环境中。在这样的环境中,古莲子不具有生根发芽的条件,因此而得以保存了生命力。 五 莲生长繁殖特别快的原因 六、由莲而来的科技发明 从20世纪70年代起,从事植物分类研究的德国波恩大学植物研究所所长威廉·巴特洛特及其领导的小组,通过电子显微镜对一万多种植物的表面结构进行了研究。这项研究终于揭示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在莲花叶面上倒几滴胶水,胶水不会粘连在叶面上,而是滚落下去并且不留痕迹。表面覆盖着一层极薄蜡晶体的叶子干干净净,这正是防水叶面的特点。这一现象引起巴特洛特的好奇心,并作出这样的假设:在防水性和抗污性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经过努力,他发明了一项新技术,生产出表面完全防水并且具备自洁功能的材料。这是一项用途广泛的新技术,它使人们不再为建筑物顶部和表面的清洁问题发愁,也不必再为汽车、飞机和各种运输工具的清洁问题大伤脑筋。 莲,又称荷,睡莲科,属多年生水生宿根草本植物,其地下茎称藕,能食用,叶入药,莲子为上乘补品,花可供观赏。古人称荷花为鞭蓉、水芙蓉、水芝、水芸、水旦、水华等,溪客、玉环是其雅称,未开的花蕾称菡萏,已开的花朵称鞭蕖,乃我国十大名花之一。 依据《中国荷花品种图志》的描述,碗莲是指在口径26厘米以内的花盆中能正常开花,同时必须具备以下三项指标:平均花直径不超过12厘米,立叶平均高度不超过33厘米,立叶叶片的平均直径不超过24厘米。 碗莲是以藕身做种藕栽培的,在一个生长周期要经过萌芽、展叶、开花、结实、长藕和休眠等过程。从种藕萌发开始至立夏、小满期间为萌芽出土阶段。春分以后,当气温升到10摄氏度以上时,种藕上的藕芽开始萌动,清明以后,气温达15摄氏度以上时,开始长出浮时,并抽生藕鞭;当气温达20摄氏度以上时,主鞭抽生立叶,并已有较强的根系,吸肥能力增强。 从立叶长出到出现后为旺盛生长阶段。6月下旬,进入梅雨季节,雨水较多,湿度大,气温高,最适宜于藕的生长,此时即进入旺盛生长期。以后,大约每隔5—7天长出一片立叶,而且一片高于一片;主鞭、侧鞭也很快生长,同时新的侧鞭不断出生,并现蕾开花。此阶段要严防大风侵袭,避免折叶伤根。 栽培容器 现在许多碗莲品种种植株仍嫌高大,因而仅有少数品种可种植于市场出售的菜碗、汤碗之中。目前市场上还没有专供种植碗莲的花盆,而常见的素烧花盆(即泥盆、瓦盆)易渗水,所以不宜作为碗莲栽培容器。釉盆、瓷盆、紫砂盆,不易渗水,可选作碗莲栽培用盆。但这类盆一般都留有底洞,选用时可用水泥和砂堵死,或用橡胶垫片堵塞。花盆的形状、色彩要与碗莲相协调,使之浑然一体。可选用方形、圆形盆。花盆的口径在20厘米左右,深为15厘米左右。初种碗莲者可适当放大些,这样易于开花。 栽培场地 每天接受7—8小时的光照,能促进其花蕾多,开花不断。碗莲最忌在阴处养护,更不能像室内观叶植物一样,放在室内培养。光线不足,荷叶徒长减绿,不能孕蕾。在院落中栽培碗莲,花盆一定要放在光照充足或南向阳台的外沿上。开花季节,需要放入室内观赏的,可采取早进晚出,或晚进早出,每天仍应保持一定光照。碗莲需要有较充足的光照,但也忌雨后暴晴。 碗莲系水生花卉,生长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水分,但又怕大水浸沉叶片,故场地应取水、排水方便。碗莲惧大风,场地因尽量选择背风处。 栽培土壤 碗莲要求含腐殖质较丰富的塘泥或稻田泥作栽培土,切忌用工业污染土。黄泥粘度大,使用量要适当,过粘会影响藕鞭的伸长和藕的膨大;沙质土疏松,粘性不够,容易遭风害而折损,有碍于根系的生长,一般以黄泥、沙质土按7:3的比例混合使用为宜。如无沙质土,可加黄沙,但比例要略小些。城市郊区,可直接选用蔬菜地的园土;城市中还可用春季盆花换盆的宿土加一半的黄泥作栽培土。 每盆用20克左右的腐熟干鸡粪或其他肥料,与盆土充分拌匀作基肥,拣去其中的杂质和石砾,清除土中的小虫和蚯蚓,然后放入盆中。土层一般占全盆容积的3/5左右。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研究所赵家荣试验表明,用干塘泥100份,豆饼水2份,草木灰水6份,猪、牛蹄水2份,烂头发水2份,骨粉1份的配方种植碗莲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栽培温度 碗莲是喜温植物,对温度要求较严,一般8-10摄氏度开始萌芽,14摄氏度藕鞭开始伸长。早期播种时,也要求温度 15摄氏度以上,否则幼苗生长缓慢造成烂苗下游地区,4月中旬以前一般不采用露地播种育苗,主要是因为温度这不到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需要。随着温度升高,持续烈日高温(40摄氏度以上),也不利于碗莲的生长发育。22—35摄氏度是碗莲生长发育的最适宜温度。18—21摄氏度时,开始抽生立叶,开花则需要22摄氏度以上,25摄氏度生长新藕,这时需要日温较同,夜温稍低的气候。大多数栽培种在立秋前后气温下降时转入长藕阶段,表现为盆土明显上涨。 莲与佛教的关系十分密切,可以说“莲”就是“佛”的象征。 当我们走进佛教寺庙时,便可到处看到莲花的形象。大雄宝殿中的佛祖释迦牟尼,端坐在莲花宝座之上,慈眉善目,莲眼低垂;称为“西方三圣”之首的阿弥陀佛和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也都是坐在莲花之上。其余的菩萨,有的手执莲花,有的脚踏莲花,或作莲花手势,或向人间抛洒莲花(如天女)。寺庙墙壁、藻井、栏杆、神账、桌围、香袋、拜垫之上,也到处雕刻、绘制或缝绣各种各色的莲花图案。可见莲花与佛教的关系何等的密切。 莲花与佛教的密切关系,还表现在佛教将许多美好圣洁的事物,以莲花作比喻,以莲花为代表。在佛教故事中,佛祖释迦牟尼的母亲,长着一双莲花般的美丽清亮的大眼睛。佛祖降生时,皇宫御苑中出现了八种瑞相,其中最主要的一种瑞相,便是池中突然长出大如车轮的白莲花。佛祖降生时,在他的舌根上放射出千道金光,每一道金光化作一朵千叶白莲,每朵莲花之中坐着一位盘足交叉,足心向上的小菩萨。 佛教以莲为喻的词语,更是数不胜数。佛座称为“莲花座”或“莲台”;结跏跌坐的姿势,即两腿交叉、双脚放在相对的大腿上,足心向上的姿势,称为莲花坐势;佛教宣传的西方极乐世界,比作清净不染的莲花境界,故称“莲邦”;《阿弥陀经》描写的西方极乐世界的情景是:“极乐国土有七宝池,八功德水……池中莲花大如车轮。”故称佛国为“莲花国”;佛教庙宇称为“莲刹”。“刹”为梵语,即西方净土,以莲花为往生之所托,故称“莲刹”;念佛之人称“莲胎”,比喻住在莲花之内,如在母胎之中;佛眼称为“莲眼”,以青莲花比喻佛眼之好妙;胸中之八叶心莲花称为“莲宫”,即心中的莲花般的境界;释迦牟尼的手称为“莲花手”;僧尼受戒称“莲花戒”;僧尼之袈裟称“莲花衣,谓清净无杂之义;五智中的妙观察智称为”“莲花智”;称善于说法者为“舌上生莲”;谓苦行而得乐为“归宅生莲”;佛经《妙法莲花经》简称《法华经》,都是以莲花为喻,象征教义的纯洁高雅;东晋东林寺慧远大师创立的我国最早的佛教结社称为“莲社”;佛教净土宗主张以修行来达到西方的莲花净土,故又称“莲宗”。总之,莲与佛教结了不解之缘,佛教在很多地方都是以莲为代表,可以说莲即是佛,佛即是莲。 佛教为什么如此推崇莲花呢?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佛教产生于印度,印度地方气候炎热。荷花盛开于夏,给人们带来凉爽和美的享受。人们对于这种夏季暑热时盛开的美艳之花,自然十分喜爱,因此在印度的文学作品特别是民间流传的民间文学作品中,莲花都是美好、善良、圣洁、宽容大度的象征。这类故事非常之多,影响很深,如《莲花王子的故事》,便将道德高尚、善良、正直、奉行为王十法(布施、持戒、慷慨、正直、和蔼、自制、忌怒、忌杀、宽容和大度)的好国花比作莲花。《莲花王的故事》说莲花王为了拯救百姓的饥荒,他跳进恒河之中,变成一条大赤鱼,告诉百姓割他的肉吃,他的肉割了以后又生起来,这样坚持了十二年,他用自己的肉供养全国百姓,度过长达十二年之久的灾荒。《鹿母莲花夫人》的故事,说鹿母莲花夫人每走一步,脚后立即现出一朵美丽的莲花,她一胎生下五百个童男,个个都是俊美的大力士,均是保卫国家的英雄,因此鹿母莲花夫人成了能多生美男的象征。 释迦牟尼创立佛教,主张废除古印度等级森严的制度,实行种姓平等,以慈悲为怀,普度众生。为了弘扬佛法,使广大群众能够理解和接受佛教教义,便以俗语传道。又迎合民众的爱莲心理,将莲喻佛,使得佛教能够迅速传播开来,信众广泛。 佛教以莲喻佛的另一方面原因也是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莲花的品格和特性与佛教教义相吻合。佛教是着重寻求解脱人生苦难的宗教,将人生视作苦海,希望人们能从苦海中摆脱出来,其解脱的途径是:此岸(人生苦海)——济渡(学佛修行)——彼岸(极乐净土)。即从尘世到净界,从诸恶到尽善,从凡俗到成佛。这和莲花生长在污泥浊水中而超凡脱俗,不为污泥所染,最后开出无比鲜美的花朵一样。 佛教的重要信条之一,是广爱博施。施予一切有生命者以慈悲。所谓慈悲,是指希望和帮助他人解脱苦难,获得快乐。慈心是希望他人得到快乐,慈行是帮助他人得到快乐;悲心是希望他人解除痛苦,悲行是帮助他人解除痛苦。佛教要求对于有生命者,不计善恶,不分人畜,都应施予慈悲。对种种恶行,都要容忍和宽宥,用慈悲心去帮助他们,感化他们,使之向善,成为善良之辈,结出善果。但严戒同流合污,要身处污浊的尘世而不为其污染,保持自己的洁净清芬。用来表达这种思想观念的最好不过的是莲花。 莲生在污泥之中,犹如人生在浊尘的世界,这自然要与污浊相处在一起,受许多邪恶污秽事物的侵扰,佛教称这些邪恶力量为“魔”。佛教要求人们不要受世间邪恶污秽(即魔)的侵扰和影响。莲花“出污泥而不染”,开出洁美的鲜花,确是最好的象征,因此佛经常常将莲性比佛性。《大智度论·释初品中户罗波罗蜜下》说:“比如莲花,出自污泥,色虽鲜好,出处不净。”《从四十二章经》说:“我为沙门,处于浊世,当如莲花,不为污染。”所以拯救世界的梵天王是坐在千叶金色妙宝莲花上出生的。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都是坐在莲花之上,或手执莲花,表示佛是出自尘世而洁净不染的境界。 爱莲说 够经典吧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别的七、与莲有关的诗歌 1、古诗十九首(其六)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赠送)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2、西洲①曲(南朝乐府民歌) 忆梅下②西洲,折梅寄江北。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③。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日暮伯劳④飞,风吹乌桕树。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⑤。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⑥彻底红⑦。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⑧。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⑨。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注释】①〔西洲〕地名,未详所在。它是本篇中男女共同纪念的地方。②〔下〕落。落梅时节是本诗中男女共同纪念的时节。③〔鸦雏色〕形容头发乌黑发亮。鸦雏,小鸦。④〔伯劳〕鸣禽,仲夏始鸣。 ⑤〔翠钿〕用翠玉做成或镶嵌的首饰。⑥〔莲心〕和“怜心”双关,就是相爱之心。⑦〔彻底红〕就是红得通透底里。⑧〔望飞鸿〕有望书信的意思,古人有鸿雁传书的传说。⑨〔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此二句似倒装。意思是秋夜的一片蓝天像大海,风吹帘动,隔帘见天便觉似海水荡漾。一说这里把江称为海,“海水”即指江水。〔悠悠〕渺远。天海寥廓无边,所以说它“悠悠”,天海的“悠悠”正如梦的“悠悠”。 〔君〕指住在江北的爱人。

白鳍豚“淇淇”资料

虚实
鬼畜
  编辑本段一、白鱀豚淇淇的23年  淇淇,一头在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与我们朝夕相处的“长江瑰宝”白鱀豚,于 2002 年 7 月 14 日早晨 ,突然而又安详地离去了。淇淇在武汉生活了近 23 年时间。 23 年来,我国的鲸类学研究事业由小到大,由点到面,目前在国际上已引人瞩目。 23 年来,我国两代鲸类学研究专家也相继成长起来。 23 年来,世人对白鱀豚、对长江环境越来越关注,环保意识逐渐提高。这些发展和变化与淇淇的巨大贡献是分不开的。  编辑本段• 淇淇的到来  1980 年 1 月 11 日 ,湖北省嘉鱼县渔民在靠近洞庭湖口的长江边作业时,发现一头白鱀豚误入浅水区,遂用渔船堵住浅水区出口处,后用铁钩将该豚从水中钩起,并立即报告了当地水产部门。接到当地水产部门的报告,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科研人员连夜赶去,次日将该豚运回位于武汉的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内。通过测量,该豚体长 1.47 米 ,体重 36.5 公斤,估计年龄约 2 岁。  编辑本段• 给淇淇治伤  渔民用的铁钩在该豚颈背部钩成了两个直径 4 厘米 、深 8 厘米 、内部连通的洞。一星期后,伤口感染严重,该豚奄奄一息。经过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特别是采用了特制的“背心”和云南白药等,该豚经过 4 个多月的救治,伤口逐渐愈合,伤势逐渐恢复。  编辑本段• 给淇淇命名  该豚伤势恢复后,当时的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所长、著名鱼类学家、中科院院士 伍献文 教授和当时的副所长 胡鸿钧 教授给该白鱀豚命名为淇淇。其含义有三个方面,一是“淇”与“珍奇”、“稀奇”的“奇”谐音,有珍奇的意思;二是“淇”含有三点水,即有水中动物的意思;三是“淇”与当时称白鱀豚为“白鳍豚”的“鳍”字谐音。  编辑本段• 淇淇适应武汉的生活  淇淇来到人工环境以后,除了治伤,就是要尽快适应人工喂养环境,习惯于进食人工投喂的食物。为此,首先把适口的鱼的尾巴剪掉,以便减少鱼的游动能力,以便于淇淇咬食,然后坚持一日多餐,定时把鱼丢在淇淇的正前方,让它逐步理解这是喂食而不会对它造成伤害。在人工环境下,淇淇的食物变得单一,导致营养不良,为此开始曾试喂水果、蔬菜、猪肉、牛肉和鱼形馒头等多种食品,但淇淇除吃淡水鱼以外,其他一概不吃。为此还在鱼肚子里放进诸如维生素C 、 E 、复合维生素 B 、叶酸等各种营养药品,后来改喂施尔康。  适当的食量是保证动物健康的重要因素。淇淇刚到人工环境时,我们在饲养池中放了许多活鱼任其食用。开食以后,就定量喂食。为了摸索食量标准,先是每餐敞开进食,得到每日进食量,然后取平均日食量减半作为日进食量标准。通过计算,淇淇的日食量为体重的 10%-11% 。不同的季节略有变动,冬天多些,夏天少些。由于白鱀豚靠皮下脂肪的厚薄来调节其体温保持衡定 ( 约 36℃ ) ,所以,每年 9 月份开始,要喂营养价值高的底层鱼类,并增加食量。开春以后,逐渐代之以鲢、鳙鱼,并减少食量。  编辑本段• 定期打扫淇淇居室  白鱀豚生活在长江中,长江是流水,水质相对洁净,到了人工环境,每天排出大量排泄物,加上地面的一些污染物,饲养池水质会迅速恶化。最初淇淇生活的池子没有滤水设备,只能采用勤换水,定期清洗的办法来保持水质相对洁净。后来,在新白鱀豚馆内引进了先进的水处理设备,从而保证了白鱀豚饲养池的良好水质。尽管如此,定期给淇淇打扫居室,清除池中的藻类,同时还定期给淇淇体检也成了 23 年中雷打不动的工作。在淇淇的保健工作中,坚持以防为主,每月定期清洗豚池和体检,有病及时预防和治疗,并建立了完整的水质、气象、水文和喂食档案,不但有效地预防疾病,同时,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编辑本段• 淇淇在武汉渡夏  武汉素有火炉之称,夏天的气温可高达 40 多度。最初,淇淇生活的露天水泥池,水深 3.5 米 ,没有遮阳棚,池中的水温可达 30 多度。为了使淇淇安全渡夏,曾经探索过一系列降温措施。最初,用卡车拖冰块,向池中投放,效果不理想,不经济,也不安全。后来,给露天的池子搭上了遮阳棚,结合夏天给淇淇服用防暑降温的中成药,同时给淇淇冲凉,使淇淇安然渡过了一个个酷暑。 1992 年淇淇迁入新居后,池中使用的是可以降温的循环水,渡夏就更有保障了。  编辑本段• 给淇淇找伴儿  几乎在淇淇进入婚配年龄的同时,为淇淇寻求配偶的工作就已经展开。 1986 年 3 月,曾成功为淇淇寻求到一位佳丽——一头尚未成熟的雌性白鱀豚珍珍。珍珍与淇淇相伴整整两年半,差不多就要完婚时,因患肺炎,于 1988 年 9 月离淇淇而去了。 1995 年底,又从长江捕捉到一头雌性成年白鱀豚,放到位于湖北省石首市的长江天鹅洲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半年后,那头雌性白鱀豚触网而死。从那以后,受经费短缺所限,活体捕捉白鱀豚的条件和技术未能改善和提高,加上野外白鱀豚的数量越来越少,捕豚工作不得不中止,一直未能给淇淇寻求到一位伴侣。  编辑本段• 淇淇乔迁新居  1992 年 11 月,在当时的中国科学院院长方毅同志及其他领导人的关怀下,在中国科学院、日本国际协力事业团、日本江之岛水族馆等方面的大力支持下,一座先进的白鱀豚馆落成。该馆包括一个主养厅、一个繁殖厅、一套水处理系统和一栋实验楼。主养厅和繁殖厅内有肾形的主养池、圆形的副养池、小的医疗池和圆形的繁殖池,总水量 1500 吨。最初,把淇淇迁至肾形的主养池,习惯于圆形池的淇淇很不适应,拒绝进食。后来,不得不把它迁到圆形的繁殖池中。淇淇在繁殖池中度过了他的最后十年。  编辑本段• 淇淇也会生病  尽管淇淇过着独身生活,但淇淇的生活在饲养人员的安排下,一直是有规律的。淇淇一日三餐,每天吃掉约 10 公斤 的活鱼。淇淇每天还接受训练员给它规定的训练任务,并完成各种科学实验。每个月,要对淇淇进行一次例行的健康检查。抽血化验血相、测量体温、检查皮肤是否有水霉病、做心电图等等。有时还根据情况抽取胃液进行化验。若发现有不正常的情况,会在淇淇吃的鱼中添加维生素、抗菌素或微量元素及营养药物等。尽管如此,淇淇在 1996 年春仍大病一场。  1996 年 1~5 月间,淇淇患上了严重的肝损伤并发高血脂、高血糖症, GPT 指标高达 1500 单位(平常值的 150 倍!)、甘油三脂指标高达 11000 单位(平常值的 100 倍!)、血糖指标高达 900 单位(平常值的 9 倍!),病情危急、生命垂危。白鱀豚研究室紧急动员、全力救治,及时组织了有美国、香港、台湾专家加入的大会诊,并得到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有关专家的直接指导。经采用滴注、灌胃等一系列高难度的操作和长达近百天的精心护理,淇淇方转危为安,恢复健康。  编辑本段• 淇淇成为明星  1 、白鱀豚保护的“亲善大使”  淇淇是世界上第一头人工饲养成功的白鱀豚,也是生活在人工饲养条件下时间最长的白鱀豚。社会各界、世界各地关心白鱀豚的人们纷纷前来参观淇淇,并通过淇淇来了解整个白鱀豚的现状、探讨保护白鱀豚的对策。通过淇淇,人们直接感受到白鱀豚的美丽和可爱。凡是看过淇淇的人,无不被它那美丽的体形、漂亮的颜色、潇洒的游姿所打动。凡是了解到白鱀豚濒危状况的人,无不为之担忧。淇淇的名字和身影已被传遍世界各地,成为当之无愧的电影明星和电视明星,也成为人们关注白鱀豚的命运、甚至是关注中国珍稀濒危动物保护的焦点。  2 、认识和研究白鱀豚的最佳对象  23 年饲养淇淇的历史也是白鱀豚研究不断深入和发展的历史。围绕淇淇的饲养,在白鱀豚的饲养学、行为学、血液学、生物声学、繁殖生物学、疾病诊断与防治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一大批有价值的资料、经验积累和科学研究成果。这使得我国的鲸类学研究在淡水豚研究领域居世界领先水平。  3 、孩子们的朋友  23 年来,淇淇已成为无数关心大自然的孩子们的朋友,他们定期来看望淇淇,搜集有关淇淇的各种资料和报道、注视淇淇的一举一动。如,武汉市南望山小学成立了数年的淇淇护卫队,培养了一批热爱环保,关注白鱀豚的小环境卫士。又比如,武汉市育才小学潘晶同学获全国“孩子们心中的动物世界”征文一等奖的《让长江重现白鱀豚的身影》一文道出了孩子们的童心,读后感人至深。  编辑本段• 淇淇的离去  进入 2000 年以来,淇淇逐渐步入高龄,从身体外表、行为、摄食、生理指标等方面显现出衰老迹象。特别是 2001 下半年以来,淇淇的活动能力明显下降,喂食时,对目标很难定位,几乎抓不到活鱼。进食量也大为下降,食量由正常时的每天 9~ 10 公斤 减少到5~ 6 公斤 。体质下降,消化不良和呼吸道感染发生的频率增加。体表,特别是颈部皮肤松弛,皱纹增多。体重减轻。针对淇淇的衰老,研究人员采取了各种措施,以增加淇淇的抵抗力和代谢能力,延缓淇淇的衰老。经过上述努力,淇淇一度好转,进食基本正常。特别是7 月上旬,未见明显的进食缓慢和消化不良。 7 月 14 日早上 6 点半 ,饲养员巡视时,未见异常。 8 点 25 分,当饲养员给淇淇喂早餐时,发现淇淇已在池底“沉睡”,突然而又安详地离去了。  2002 年 7 月 16 日 下午,我所研究人员与曾多次参加 淇淇 疾病诊断治疗的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的医学专家共同对淇淇的死因进行了分析,根据大体解剖、行为、血液生化指标诸方面的情况,得出如下结论: 1 )食道和气管周围没有充血、肿胀、糜烂等损伤,呼吸道没有阻塞物,所以排除窒息或梗阻死亡的可能性; 2 )据近期心电图检查的结果及心脏冠脉没有缺血坏死性改变的解剖结果,排除心肌梗死致死的可能; 3 )心、脑、肾、肝、肺、胰及胃等诸脏器均未见弥漫性出血坏死性病变,不支持弥漫性血管内出血; 4 )肺部无明显出血及炎症,排除急性呼吸衰竭的可能; 5 )各脏器均未见肿瘤性病变。结论:近年来,淇淇食量明显下降,活动能力减弱,行为异常,体重逐渐减轻,以及一些生化指标的改变,表明淇淇已年老体弱,代谢能力持续下降,造成神经体液调节功能失调,内环境和活动规律紊乱,机体对外界适应能力降低,属高寿自然死亡。  编辑本段• 人们对淇淇的怀念  淇淇的辞世是白鱀豚研究和保护工作中的一件大事,引起了社会各界、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1 、社会各界关注淇淇的去世  白鱀豚淇淇去世的消息传出后,国内外许多关注白鱀豚命运的单位和人士纷纷表示关切之情,电子邮件、传真、电话、手机短信纷至沓来,共有 70 余份,对淇淇去世表示惋惜,对长期从事白鱀豚保护和研究的科研人员表示慰问,对继续做好白鱀豚保护工作给予支持和鼓励。单位有国家渔政渔港监督管理局、农业部水生野生动植物保护办公室、国务院三峡建设委员会、长江渔业资源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局、湖北省水产管理办公室、湖北省水产研究所等;个人有中国科学院陈宜瑜副院长、陈竺副院长,日本江之岛水族馆馆长崛由纪子(也是白鱀豚馆的名誉馆长),日本鲸类专家加藤秀弘、神谷敏郎、赤松友成等,美国鲸类专家汤姆•杰弗逊、亨利•苷茨等,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等中央及地方等媒体的多位报道过白鱀豚的记者,长江新螺段白鱀豚自然保护区、长江天鹅洲白鱀豚自然保护区和安徽铜陵白鱀豚养护场的同志,香港海洋公园、台湾野柳海洋世界和青岛水族馆的同行等。  2 、媒体纷纷报道淇淇去世消息  新华社率先于 14 日 23 : 10 分第一时间发出白鱀豚淇淇去世的消息。随后,中央电视台、新华社、光明日报、科技日报、科学时报以及湖北省和武汉市的多家报纸和电视台均连续数天进行动态报道,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栏目的“时空连线”、“纪事”,“讲述 ” 栏目 ,“走近科学 ” 栏目以及“科技博览 ” 栏目等分别来采访拍摄,进行深度报道。淇淇去世后的两个月以来,除各大媒体新闻报道以外,中央电视台推出 5 套专题节目,湖北电视台推出“幸运地球村”专题节目,武汉电视台推出“科技之光”专题节目,中国电影集团与日本富士电视台推出 1 套专题节目。据不完全统计,各种报道累计已超过 100 篇次。许多网站也纷纷转载相关文字和图片。一时间“淇淇走了”、“别了淇淇”、“永远的淇淇”触目可见。  3 、淇淇去世后白鱀豚保护基金会收到首笔捐款  7 月 15 日 ,设在水生所的白鱀豚保护基金会收到深圳中臣合信息咨询公司康钧先生的传真:“让我们把对淇淇的爱,化作一种力量,让长江变得更清澈,让长江真正变成一条母亲河,使人类和淇淇们永远和睦相处。” 康钧先生还特意捐助 1000 元人民币,表示为保护长江、保护白鱀豚尽一点绵薄之力。这也是淇淇去世后收到的第一笔捐款。  4 、环保小卫士参观白鱀豚淇淇标本  7 月 18 日 上午, 35 位武汉市环保小卫士夏令营的营员抬着花篮来到白鱀豚馆,看望刚刚制作成标本的淇淇。花篮的缎带上写着“淇淇,我们永远的朋友”、“我们心中的最爱,我们永远记着你”。  孩子们原本在 7 月初就确定了这次活动,当 7 月 14 日 白鱀豚淇淇去世的消息传出后,孩子们表示尽管淇淇离去了,他们还是要来告别一下,以表达自己关注环境保护、关注白鱀豚的心愿。他们也是淇淇去世后首批前来参观的小学生。  在淇淇的标本前,获得“湖北省环保小卫士”称号的武汉市育才小学六年级学生马婕代表所有营员宣读了一封《给淇淇的信》:……今天我们见到的再也不是你那矫健活泼的英姿。此时,我们心中不仅仅只有悲痛,还有许许多多遗憾。虽说,你是带着人们对你的厚爱安详地离开的,但是你的同伴们至今还生活在长江的恶劣环境之中。你的离去,给我们留下的是一种启示:白鱀豚是国宝,可却快濒临灭绝了……只要全世界的人们都团结起来,努力保护环境,保护动物,把在死亡线上挣扎的濒危动物拯救起来,也就是拯救了全人类。放心吧!淇淇,我们会象关爱你一样关爱你的同伴,让他们都能拥有一个幸福美好的家园。  5 、陈宜瑜副院长、陈竺副院长指示水生所要继续做好白鱀豚和长江江豚的保护工作  7 月 16 日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陈宜瑜通过电话向水生所为淇淇人工饲养付出辛劳的全体同志们表示慰问;同时指出,淇淇 在人工饲养下存活近 23 年,成为 世界上饲养时间最长的淡水鲸类动物之一, 本身就是了不起的成绩。 23 年来,科研人员通过对淇淇的饲养和研究, 取得了丰富的科学资料,为保护白鱀豚这一我国特有的珍稀水生哺乳动物和其他珍稀动物作出了贡献,使得我国的淡水鲸类研究在世界上独树一帜,占有了重要地位。  陈宜瑜副院长强调说,淇淇虽然离去,但保护白鱀豚的工作不能停止。他要求水生所的科研人员继续努力,抓紧对白鱀豚的保护工作,同时加强对长江江豚的研究和保护,在水生野生动物保护方面作出新的贡献。  7 月 19 日 ,水生所又接到 陈竺副院长的电话指示,要求水生所认真研究、总结淇淇的饲养经验和死因,形成报告。就白鱀豚今后的保护工作和思路加以研究。  6 、水生所表示要继续做好白鱀豚保护工作  7 月 16 日 ,水生所副所长、鲸类专家王丁博士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各界表示:淇淇虽然离开我们,但并不意味着白鱀豚保护工作的终结。淇淇以其特有的方式警示我们要加快保护工作的步伐,因为长江中还生存淇淇的同伴以及近亲长江江豚,它们正濒临灭绝的边缘。水生所作为长期从事白鱀豚和长江江豚的研究单位,深知任重道远;同时也希望社会各界继续支持和关心白鱀豚和长江江豚的保护工作。  7 月 23 日 ,水生所向中科院提交了专题报告,提出了水生所今后白鱀豚研究与保护工作的思路: 1 、继续积极与农业部等有关部门配合,坚定不移地推动“白鱀豚迁地保护行动计划”的实施; 2 、配合迁地保护行动计划的实施,在条件适当的时候,再引白鱀豚进入白鱀豚馆,展开繁殖方面的研究; 3 、继续加强就地保护; 4 、抓紧时机,开展长江江豚的繁殖生物学研究与保护工作; 5 、利用已有的经验和条件,适当开展其他珍稀鲸类动物和其他珍稀水生动物的研究; 6 、进一步开展与白鱀豚有关的科普宣传和环保教育工作。  豚到中年 形单影只  1999年,“三•八”刚过,从武汉中科院水生所传来消息, “淇淇”近来食欲不好。以往一顿饭的5斤鱼三口两口就吃完了,可最近10分钟过去了,它的饭筒里还剩下好几条。  原来,每年的3-6月是其发情期,它已经孤独地在所里生活了18年零3个月。  “淇淇”是一头白鳍豚。它的知名度很高,因为人工饲养的白鳍豚全世界就这一头。白鳍豚,只生活在中国长江的中下游,它和大熊猫一样,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说到知名度,白鳍豚当然远远赶不上大熊猫。不过,要论起辈份,大熊猫的存在只有五六百万年,白鳍豚在地球上可生活了2500万年左右了。  白鳍豚在公元2000万年前离开海洋进入长江。公元200年前,《尔雅》中出现关于白鳍豚的描述,并称它为“长江女神”。科学家们相信,当时长江中的白鳍豚数量至少超过5000头。到了1979年,中国政府将白鳍豚定为“濒危水生动物”。1986年,中国专家在国际会议上宣布,白鳍豚已不足300头。同年,白鳍豚被国际自然环保联盟列为世界12种最濒危的动物之一。1993年,有关专家再次发出警告,白鳍豚数量已不足百头。  “淇淇”是1980年1月12日,在洞庭湖口被湖北嘉鱼县渔民捕获的。它的脖子上至今还留有被大铁钩子钩上岸时留下的两个深深的大洞。  1996年,“淇淇”得了非常严重的肝坏死,肝功能GPT正常值应为十几,“淇淇”最高时超过1000。整整4个月,“淇淇”靠中西医结合治疗才转危为安。  1997年暑假,北京自然博物馆举办了“长江瑰宝——白鳍豚”展览,随后,北京、江苏、香港的一些“绿家园志愿者”到武汉中科院水生所看望了“淇淇”。当时学生们问科学工作者:对“淇淇”来说,现在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科学家们回答说:赶快给它找个“女朋友”。现在“淇淇”发情的表现很明显,特别是春夏之交时,身体都变红了,并发出尖叫声,烦躁不安地绕着池子很快地游、打水,行为比较复杂。一个动物单独养在一个地方时间长了,可能有的变态行为,“淇淇”都出现了。据目前科学研究表明,白鳍豚的寿命是30多年,“淇淇”已是“豚”到中年。  女友“珍珍”英年早逝  几年前,国际上一些捕海豚的专家在长江考察后宣布:长江水面复杂,以他们的经验看不适于江上捕豚。  不过,带着为国争光的心劲儿,武汉中科院水生所的华元渝教授组织了两支渔民队伍,从捕江豚开始练手。到1996年,第一次一下子就围住了9头白鳍豚。站在严冬的江水里,渔民们拉着大网,硬是在水里和豚一起挣扎着。华教授说当时他有一个失误,捕之前他问渔民,如果把豚围住了,你们有没有办法捕起来。渔民们说:祖祖辈辈都是打渔的,只要围住没有起不来的?那天刚围到豚时,人们个个开心得不得了。可围得太大了,水流得又太快,沙滩上打不了锚,40多人怎么也拉不动,所有的人都被豚拉到水里了,水没到了胸,人一个个地都浮起来了,可谁也不松手中的绳子,华教授的嗓子都喊哑了,拼命叫大家把网放掉。最后实在是没有力气,眼睁睁地看着9头活蹦乱跳的豚捕出水面后又全都跑了,渔民们也一个个哭成泪人。好不容易围住的呀,那么多豚,那么可爱。  1996年3月31日,在我们国家保护白鳍豚的大事记中,这是值得记住的一天,中国第一次用科学的方法,为了保护白鳍豚而捕到了它们。那天,华教授带队发现两群白鳍豚,一群9头,一群7头。吸取了上次的经验,他们用切割的办法只围住了其中的3头,这显然是一个家族。围住后大家都非常激动,一个个忍不住往水里跳。3月份,水温14°,人下去浑身像刀割一样。其中一人下去后活活冻僵了,被人救起来。  当时捕豚有指标:两头。尽管知道人家是一个家族,也必须放掉一头。为了给“淇淇”找伴,决定捕两头雌性的。先捕起来的一头取名“莲莲”,有人说是母的;又捕上来的一头小的,后取名“珍珍”,是母的。捕到了两头“母的”,皆大欢喜。当时人们还没有认识到白鳍豚的家族观念那么强。人们意想不到的情景出现了:两头豚运走后,剩下的那头一直在那里转,直到第二天还在那段江里游来游去,孤独无助地哀嚎着。豚也是有灵性的动物,是我们人类把人家好端端的一个家给拆散了。  非常遗憾,“莲莲”是公的,和“珍珍”是父女。刚捕回来的“珍珍”因病没有力气浮出水面呼吸,“莲莲”怕“珍珍”憋死,就帮着女儿把它的头托出水面让它呼呼。可“莲莲”自己却从捕上来后就绝食,终于又饿死在我们人类的手中。在短短的时间里,“珍珍”先失去了母亲,又失去了父亲,孤零零地活在人世间。  “珍珍”来到武汉中科院水生所和“淇淇”见面时,“淇淇”在池子里已经养了4年,没有接触过任何同类。它初看到“珍珍”时非常紧张。一开始还没把它们放在一块,而是放在两个池子里,中间有一个过道。豚在里面可以交换信息。刚开始两只豚都紧张得不吃东西。后来它们慢慢往过道边上游,你看我,我看你,头对头好像互相观察。工作人员在水里放了一个水听器,能在水下采集信号。在众多信号中,有一种就是互相之间通信儿的信号,说明它们之间正频繁联络,沟通信息。有一天早上,工作人员发现“珍珍”游到“淇淇”的池子里去了。刚游进去时“淇淇”很紧张,在一个小地方使劲转,不愿意过去。大概两三天后,它们才慢慢熟悉了,那种呼唤声也没有了。  “珍珍”和“淇淇”共同生活时性未成熟。在它们都还没来得及感受“男欢女乐”时,“珍珍”在人工饲养的环境中,结束了她年轻的生命。当初捕到“珍珍”时,激动得跳到水里以至于冻僵了的那位年轻的科学工作者,知道这一消息时,泪水忍不住哗哗地流了下来。为了捕到白鳍豚,有多少个日日夜夜他们守在江里了解白鳍豚的习性。数九寒天,他们冻着过;三伏天,他们被蚊子咬得皮肤像纱窗似的。夜里看不到白鳍豚,他们练就出了辨别江豚和白鳍豚声音的本事:“呼哧、呼哧”的是江豚;“嘘哧、嘘哧”的是白鳍豚。“淇淇”是“女神”中的一个,1980年1月从洞庭湖口被渔民捕到,送进中国科学院武汉水生物研究所人工饲养,成为世界上唯一人工饲养的白鳍豚。 1997年10月,一位贵阳人从《中国青年报》认识“淇淇”后,便与之结下了不解之缘。这位贵阳人化名“爱淇”,自1997年武汉白鳍豚保护基金会成立后,每月坚持给“淇淇”寄钱,从未间断,直到2002年7月“淇淇”悄然去世,而当月10日, “爱淇”给“淇淇”的汇款,成了人类给“淇淇”最后的礼物。 “爱淇”一直不允许媒体透露他的真实姓名,他说:“爱”是自然的,谁都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爱,他无意通过自己的行为在报上宣传后去影响别人,这样也许爱才更真实、更永恒. 在中国长江污浊的泥水中、烟雾笼罩的江面上,再加上长江较快的水速,人们乘船寻找白鱀豚的踪影都还需要很大耐心,中科院水生所想定位活捕雌性白鱀豚对于20世纪80年代中国较落后的科研设备来说是难上加难。1985年10月中旬还请来了西德杜伊斯堡动物学院院长格瓦尔特博士,在八百多水里洞庭湖附近的长江流域乘船用测听白鱀豚的声纳设备做寻捕工作,但最终并没有取得成功。格瓦尔特博士当时还断言在没有更先进的设备与技术前,要想在长江活捕白鱀豚是不可能的。不过,5个月后,1986年3月31日,当时洪湖籍渔民出身的中科院水生所长江白鱀豚考察队副队长万恩权与他带领的由当地渔民组成的长江白鱀豚考察队队员们在中科院水生所高级工程师华元渝的指导和帮助下,在荆州观音洲的长江流域江面上成功地用定点围网的方式成功地捕捉到了一对白鱀豚,一雌一雄。这两头白鱀豚用同样的干运方式迁运至中科院水生所内的室外水池中,作为它们暂时的家。一开始并没有把它们放进白公馆是怕淇淇一时不适应,因为淇淇被捕时年仅两岁,而在白公馆被人工饲养了六年从未“见”(用声纳探听)过另一头白鱀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