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水泥市场调研报告

而侈于性
可不哀邪
上海水泥销售概况: 一、基本面   上海为迎接2010世界博览会的顺利开展正在大规模的开发周边城市,嘉定作为上海市重点开发区域之一,F1汽车赛的顺利举行标志着嘉定开始登上世界这个大舞台,并将发挥更大的优势。在水泥方面嘉定区、普陀区更具有优势,方便的河道造就了很多优秀的混凝土企业,他们正源源不断的向周边施工地输送混凝土,随着一大批新兴项目的开发,更使水泥需求量不断增加,市场前景广阔。 二、基本分布情况   嘉定混凝土公司的分布及基本运作情况如下:混凝土公司主要分布位于吴凇江及苏州河边缘,一是为了方便,二是为了节省成本。公司所统计的几个混凝土公司基本位于这两条河边,直径范围也基本位于以公司为中心的10公里以内,并且统计的几个混凝土公司在实力、信誉、市场运作效益上都是比较突出的。伴随着上海市政府关于《关停并转苏州河下游(华江路桥以东)混凝土及中转站通知》文件的下达(将于2005年1月1日开始执行),我公司的地理位置愈加突出,对市场开发更具信心,更有实力。 三、结算方式 据调查表明混凝土公司基本结算方式:   (1) 垫资时间两周至四周,(2) 有的按吨数铺垫逐月结算; (3) 付款方式基本采用4—3—3式。   (4) 中间商以协商价现款结算,(5) 每吨提取8—10元。 水泥需求量 一般混凝土公司月需求量大致6000---10000吨以上。 目前主要采用的水泥品种 1海螺水泥2 吴凇江水泥3盘固水泥4海豹水泥5榴园水泥6江苏恒来7申金水泥8三狮水泥等单位 水泥价格 调查报告中水泥价格限12月18日前调查均价,上下浮动10元以内,具体以市场价格为准。因不同时间调查,不同支付方式,中间商垫付等情况价格均有不同。 周边项目情况   调查报告中的项目比如兴力达广场、四高小区等是该地区中比较有代表性的项目,而该地区正在开发及正在施工的项目达100多个,比如:顶峰广场(外资企业)、陆冈别墅、长粤大厦、嘉宝花园、凯旋华庭、长裕大厦、中环线、民生大厦、西文邸景观、盛亿宝盛小区、大华云亭、三民汽车城等等还包括在建的学校及一些大型工厂,项目繁多不胜枚举。 以上报告内容仅限嘉定区内,调查内容仅供参考。 上海晨超建筑材料有限公司 2008年1月1日

水泥行业的发展前景?

忠也
生生
  水泥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原材料,水泥工业与经济建设密切相关,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水泥仍将是人类社会的主要建筑材料。作为传统行业的建材行业,一直以来被称为“两高一资”行业,是仅次于冶金、化工行业的第三大耗能大户,因此水泥单位产品能耗对建材工业节能降耗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交通运输业快速发展等等这些因素的影响,水泥的需求量呈现增长趋势。在国家产业政策的支持下,高度分散的中国水泥行业即将迎来重组和整合时代。我国将重点支持优势企业在水泥行业内并购重组落后和困难企业,鼓励大型企业联合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资源利用率。  目前,水泥市场各地不一,水泥行业集中度较低,全国前十大生产厂商市场占有率不到20%,未来行业并购整合,并从区域竞争逐渐扩张到全国性竞争将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水泥行业的地域性特征,使得各地市场景气度各不相同。西部和北部受益于政府经济刺激计划,水泥市场产销两旺,因此毛利率较高。其中西北地区水泥企业毛利率最高,高出全国平均水平70%多;东部和中部由于经济发达,行业竞争过于激烈,毛利率偏低。西北区域水泥需求主要依靠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拉动。而西南区域新型干法比例及城市化率都偏低,且由于西南地区运输相对封闭,水泥价格一直位居全国首位。且灾后重建再加上4万亿投资中的大型基建项目,都进一步推进西南区域的水泥需求和价格。西南区域将是全国六大水泥区域中景气度最好、发展最具潜力的区域市场。  “十二五”期间,随着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国内市场对水泥总量需求将由高速增长逐步转为平稳增长,增速明显趋缓。但水泥基材料及制品发展加快。预测水泥年均增长3%~4%,2015年国内水泥需求量为22亿吨左右。可见水泥行业未来发展的空间是巨大。  想要了解关于水泥行业的发展前景及未来发展趋势,请访问《2014-2020年中国水泥机械行业深度调研及发展趋势分析报告》,宇博智业市场研究中心提供市场规模和潜力研究、市场细分和用户行为研究、渠道模式研究、竞争对手调查、市场进入研究、消费者研究、可行性研究、商业计划、产业规划等系统的市场研究咨询服务。在消费品、能源化工、机械电子、it软件、教育培训、车辆交通、零售百货等众多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研究经验和实战咨询顾问经验。宇博智业研究中心专业的投资分析人员为您的投资保驾护航,为您的投资减少一份风险,增添一份保障。

水泥预制厂可行性研究报告范文

摧花手
性情
写过 预拌混凝土的可行性报告, 预制厂的没弄过

电石渣生产水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罗宾森
商頌
去百度文库,查看完整内容>内容来自用户:好牛图文电石渣生产水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可编辑二〇一七年八月目录第1章总论1.1项目概况和背景1.1.1项目概况项目名称:电石渣生产水泥生产线项目建设地点:xx县制氧厂建设单位:XXXX市XXXX能源化工有限公司法人代表:XXXX1.1.2企业概况XXXX市XXXX能源化工有限公司是由内蒙古XXXX有限责任公司在XXXX市组建的新公司,内蒙古XXXX有限责任公司是在原xx集团公司的基础上,经国家经贸委批准以债转股的方式于2002年3月26日组建的有限责任公司,是xx市大化工基地的骨干企业,也是内蒙古自治区60户重点企业之一,有着多年氯碱、聚氯乙烯生产经验,和有着强大的技术队伍。注册资金为18615万元。经营范围PVC树脂、烧碱、电石、液氯、盐酸、编织袋;机械加工修理、非标件制作、白灰生产。主要产品PVC树脂、烧碱。公司下设氯碱厂、树脂厂、电气厂、机修厂,共有职工400人,专业技术人员123人,经过多年的化工生产技术改造,培养和锻炼了一批技术过硬、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力量。目前企业经营正常,效益良好。XXXX有限责任公司坐落在内蒙古西部著名的资源性工业城市xx市,该地区矿产资源丰富,交通便利,黄河流经市区、包兰铁路、京藏高速、110、109国道穿市而过,新建的xx飞机场正式投入使用。该市是内蒙古自治区依托资源开发,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基地。XXXX根据国家对环保、水泥工业的有关法规政策及——为了彻底消除电石渣和粉煤灰对环境造成的

水泥调价报告

歌情人
绿松石
你好 , ,1、你每月销售多少吨水泥? 是不是一级代理商?如果销售的少 或不是一级,就去找一级说。 2、价格调低需要条件, 你销售的水泥比市场上的同类水泥价格高, 或 你手上有有份量的工程, 做一份价格比较给厂里人看就行了你可以咨询其它水泥生产厂家的出厂价格,然后以此为依据。

环渤海湾特种水泥市场分析。1现状市场分析。2,市场前景与顾客群体分析

凤凰谷
丘也眩与
  参考《2016-2021年中国水泥行业产销需求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前瞻》显示,中国经济重心北移速度加快,环渤海经济圈地位更加凸显,已成为中国北方经济发展的“引擎”,成为继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之后的中国经济第三个“增长极”。中国已经进入工业化加速时期,由此带动的重化工业加速发展也将为“环渤海经济圈”带来历史性发展机遇,环渤海地区未来发展具有巨大的潜力和空间。  由于矿产资源的制约,天津市水泥行业的年产能只有600万吨,新型干法水泥产量不足40%,产能达到100万吨的企业只占3家,小型水泥生产企业占到了六成以上。为此天津市决定在未来3年内要淘汰落后产能300万吨。  据了解,2007年天津市的水泥需求量达到1500多万吨,2008年将要达到1700多万吨,2010年超过2000万吨。因此,周边地区的供给量就需要1500万吨以上。而此时又恰逢天津市滨海新区建设规模处在高速发展时期,如何既能保证供应高质量的水泥,又能按照国家水泥发展计划适时淘汰落后,就成为摆在天津市水泥行业面前的大事。

求一篇关于临安的生态环境调研报告

五戒
骈于辩者
2006年杭州市环境状况公报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之规定,现发布《2006年杭州市环境状况公报》。 一、综述 2006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按照“发展、创新、节约、稳定、为民、和谐”的总要求,围绕“十一五”规划的目标任务,深入实施“五大战略”,破解“七大问题”,引领“和谐创业”, 打造“平安杭州”,加快建设生活品质之城,经济社会保持了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据统计,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3440.9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3%,连续16年保持两位数增长。人民生活品质不断提升,实现了“十一五”时期的良好开局。 过去的一年是我市全面推进生态市建设的关键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和国家环保总局、省环保局具体指导下,全市环保系统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围绕构建和谐社会和“环境立市”的战略目标,以生态市建设为载体,以环境污染整治为重点,抢抓机遇,扎实工作,开拓创新,经过全市环保战线广大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我市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工作取得了明显成绩,在生态省考核中连续第四年被评为优秀,为杭州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水环境 1、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 钱塘江干支流44.4%市控以上断面达到或优于Ⅲ类水质,功能区达标率为37%,较上年上升10%。钱塘江上游氮磷污染仍然较重,但水质有所好转,下游耗氧物质和氮污染较重。 苕溪流域水体符合或优于Ⅲ类水质的监测断面比例有所提高,由上年的33.3%上升为42.9%,而功能区达标率由上年的50%下降到42.9%,超标项目以粪大肠菌群、石油类为主。 西湖水质总体提高,处于轻度富营养状态,但综合营养状态指数相对上年下降。西湖综合保护工程绩效得到显现,近几年总磷、生物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总体处于下降趋势,透明度不断提高。 千岛湖水质与去年基本持平,平均水质为Ⅲ类,湖区自净能力较强,主要污染指标从入湖口至出湖口基本趋于逐步下降,透明度逐步上升。湖区综合营养状态指数为29.5,仍属贫营养水平。 青山水库水质较上年未见明显改善,水质劣于Ⅴ类,未能达到水功能区目标水质Ⅲ类要求,主要超 标指标为总氮和总磷。库区综合营养状态指数为57.0, 较去年上升3.6,属轻度富营养水平。 运河杭州段水质类别与上年相比未见明显变化,全项评价仍劣于Ⅴ类,但下降趋势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溶解氧、氨氮指标较上年略有所好转,但溶解氧浓度仍然较低。总磷指标稍有下降,高锰酸盐指标与上年相比基本不变。运河污染来源多而复杂,自净能力极为有限、配水量的大小对其水质影响非常明显。 城市内河水质有所改善,但总体水质仍然较差,按全项评价,各监测断面均超过相应水功能区目标,且为劣Ⅴ类水质,主要污染指标为溶解氧、氨氮、总磷、石油类和粪大肠菌群等。 杭州市区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项目达标率在76%~88%之间,水质总体达标率为84.1%,比上年下降5.6个百分点,超标项目按超标频次从高到低依次为石油类、溶解氧、粪大肠菌群、铁、锰、氨氮、氟化物以及总磷。县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总体达标率为84.2%,超标项目主要为溶解氧。 2、工业废水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 全市工业废水排放量7.65亿吨,比上年下降11.7%,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11.21万吨,比上年下降1.2%,氨氮排放量0.37万吨,比上年增加28.1%。 3、措施与行动 抓好重点区域整治。全面推进7个市级重点监管区域污染整治工作。萧山南阳化工区、桐庐钟山石材2个重点监管区已通过市政府验收;萧山区成立了东片环境重点监管区整治指挥部,确保2007年摘帽任务的完成;富阳市已关停76条造纸生产线,年削减造纸废水3240万吨;建德市化工企业累计投入8000余万元,新增污水治理设施17套,减少废水排放757万吨。 抓好重点流域整治。完成了钱塘江、太湖(运河)水系流域污染防治规划编制。出台了《太湖流域水质明显改善三年实施方案》,下达了《2006年度杭州市运河综合整治工作任务的通知》,运河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全面展开。加大沿河(含支流)企业的查处力度,加强日常监督管理。推动市区截污纳管工作,完成了75个生活小区、149家公建单位、100个污染源的截污纳管工作,实现新增纳管污水量4万吨/日。加大运河主要断面的水质监测频次,启动了运河(杭州市)出境断面水质改善课题研究和运河流域县(区)交接断面水质自动监测站工程。 开展了市区河道综合整治工作。截止到2006年11月底,完成清水河道建设169.4公里,超计划41%;累计完成715.38公里,超计划8%。完成了 51条河道的综合整治任务。完成13条河段的水生生态系统恢复示范工程建设。开展了河道水环境状况的突击检查,有效改善了市区内河的水环境卫生。 抓好重点行业和企业整治。对电镀行业实施分类整治,鼓励发展先进生产工艺,创造条件促使电镀企业进园区发展,同时对位于环境敏感区域或规模小、管理差、工艺落后的电镀企业坚决实施关停并转迁;开展水泥行业整治,关停5条水泥机立窑生产线,全市154条水泥机立窑生产线全部实现关停;责成全市103家重点危险化学品单位开展环境风险评价、应急设施建设和应急预案编制;抓好重点企业管理,下达在线监测任务244家、限期治理任务100余家、清洁生产审核工作任务 60余家,以及环境审计20余家。 加大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为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我市加快建设和完善集中式污水处理厂、污水收集管网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市区七格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已投入运行,处理能力达到了55万吨/日;萧山东污水处理厂一期(30万吨/日)已通水试运行;富阳污水处理厂三期主体已完成,春江污水回用工程一期(4.5万吨/日)已投入运行,八一城市综合污水处理厂15万吨/日处理工程已投入运行,春南综合污水处理厂25万吨/日处理工程已完成2亿左右的投资,灵桥综合污水处理厂15万吨/日处理工程已开工建设,大源综合污水处理厂10万吨/日处理工程将开工建设;淳安千岛湖镇污水处理工程已通水试运行;余杭塘栖污水处理厂已建成;良渚和余杭两镇污水处理厂已基本建成;建德梅城镇污水处理厂已开工建设;临安锦城污水处理厂的脱氮除磷设施正在建设中。目前,全市已建成或在建的县以上污水处理厂19个,污水处理能力达到275.5万吨/日。 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区创建和巩固工作。为保障群众喝上放心水,把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列为污染防治工作的重中之重的首要任务。一是编制了杭州市饮用水源保护规划并经市政府批准实施,在已完成11个生活饮用水源达标区的基础上,2006年又完成了15个生活饮用水源达标区的创建,拆除了22个设在保护区内的排污口,拆除8条采砂船,削减采砂量40万吨。二是开展了重点水源地饮用水源水质监测工作,在开展有机污染物监测调查工作基础上,对有能力监测的项目开展了全面监测,并编制了杭州市饮用水源水质监测月报。三是为保障饮水安全,编制了《杭州市突发饮用水源污染事故应急预案》,基本建立起我市饮用水源水质预测预警应急体系。四是为保障杭州市饮用水长期安全,编制了《杭州市饮用水安全保障规划》,启动了闲林备用水源工程。 继续开展畜禽养殖业污染综合整治工作。2006 年,完成了省下达57家规模场及市下达的37家猪牛规模场、29家禽类规模养殖场的的综合治理任务。截止2006年底,禁养区和限养区内累计削减生猪 44.4126万头、奶牛10011头、家禽386.4650万羽;关闭养猪场20个,养牛场35个;城区限养区内养殖场全部实施了关停迁转,无新建养殖场。全市共有219个(其中省治理项目74个)合计存栏量在83万头左右的规模化生猪、奶牛和禽类养殖场(户),采用粪尿干湿分离、干粪作有机肥、污水经厌氧后综合利用或达标排放等综合治理方法, 完成了治理工程建设,通过了省、市验收(含5个养殖专业村和7个养殖小区)。 三、大气环境 2006年全市环境空气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可吸入颗粒物为主要污染物,呈现煤烟与汽车尾气混合型污染的特征。全市大部分区域处于重酸雨区。 1、环境空气质量状况 2006年,杭州市区环境空气质量达到一级(优)、二级(良)的天数共299天,比上年减少2天,占全年总天数的81.9%。影响空气质量的三项指标中,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均达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可吸入颗粒物浓度总体呈下降趋势,但仍超过二级标准,不容忽视。其余各县(市)环境空气二氧化硫年均浓度、二氧化氮年均浓度达到二级标准,临安市、淳安县和富阳市可吸入颗粒物年均浓度达到二级标准,总体各类污染物浓度较上年有所上升。 2、酸雨 酸雨污染较为严重,大部分地区处在重酸雨区。降水pH范围为3.31~7.27,最低值出现在富阳。中心城区pH年均值4.39。酸雨发生频率较上年有所下降,其中以富阳下降最多。杭州市区酸雨频率为79.8%,较上年下降2.2%。 3、降尘 近几年中心城区、萧山区和余杭区降尘浓度呈波动状态。2006年中心城区降尘较去年略有上升,萧山区、余杭区有所下降,降尘年月均值分别为9.43、8.14和6.97吨/平方千米•月。 4、工业废气中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 2006年,全市工业废气中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如下: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2.12万吨,比上年下降3.7%,烟尘排放量3.36万吨,比上年下降6.1%,粉尘排放量为4.79万吨,比上年下降20.9%。 5、措施与行动 以专项工作以及各项创建活动为抓手,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积极采取各种措施,逐步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一是全面完成了大气污染综合整治(第四阶段)工作,主城区87家、萧山区22家和余杭区16家单位共125家单位完成了炉窑灶改造任务,累计发放“禁燃区”专项补助资金近500万元,并出台了杭州市大气污染综合整治(第五阶段)工作方案,经市政府批复后实施。 二是控制机动车尾气污染。加大机动车污染监测、控制力度,强化对不达标车辆的环境监管力度,对冒黑烟汽车进行曝光。 三是控制扬尘污染。市环保局与市建委、市城管办、市城管执法局等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加大城市扬尘污染的控制力度,推进建筑工地全自动车辆冲洗设施的安装,采取综合措施防治建筑、拆迁、市政等施工现场、市区道路和运输以及市区各种露天堆放物的扬尘污染,初步遏止了扬尘污染上升的趋势。 四是继续实施《杭州市服务业管理办法》,全面开展餐饮业油烟气污染整治工作。餐饮企业均安装了油烟净化器等污染治理设施。 五是继续巩固和扩大“烟尘控制区”和“一部三沿”等烟尘控制工作,制定了今后5年的大气污染整治工作任务,并大力推行清洁能源的应用,全面开展了脱硫工程和工艺废气达标治理工作。余杭、富阳、桐庐等3个县(市)扩大烟尘控制区,并通过市政府验收。 四、声环境 2006年市区声环境质量总体与上年基本持平,生活、交通和建筑施工噪声依然是环境噪声的主要来源。 区域环境噪声 杭州市区区域环境噪声平均等效声级为55.9分贝,为轻度污染。桐庐县、建德市处于轻度污染水平;临安市、富阳市处于较好水平。 道路交通噪声 城市道路交通噪声为67.3分贝,比上年下降0.6分贝,低于国家70分贝的考核标准值。杭州市中心城区、余杭区较去年略有下降,萧山区、富阳市与去年持平,其余均有所上升。 杭州市区道路交通噪声超标路段占总路段的10.8%,较上年有所下降。桐庐县、临安市、建德市和富阳市道路交通噪声超标路段占总路段长的比例分别为 40.9%、24.1%、34.8%和10.8%;淳安县无重度和中度污染路段,但轻度污染路段占到总路段长的56.7%。 措施与行动 一创建“绿色工地”。2006年共创建103个绿色工地。加强夜间建筑施工的审批监管工作,进一步规范夜间建设施工审批程序,加强现场监督管理。在夜间施工审批工作中严把审批关,对不符合规定要求的坚决不批。同时坚持现场踏勘制度,对需审批的施工单位提出环保要求。根据群众反映的施工噪声问题,及时进行处理解决,对发现不按环保要求的施工提出整改意见并督促整改,使我市建筑施 工环境噪声得到有效控制。 二开展“绿色护考”。中高考期间,市环保局会同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联合制定开展噪声污染专项检查的方案,开展专项执法检查,共出动环境监察人员120余人(次),对敏感区域重点查,检查工地 325家(次),查到一家,重罚一家,共查处违法施工单位15家(次),有效地打击和遏制了夜间违法施工行为,给广大考生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 三创建“安静小区”。2006年共创建 43个“安静小区”,累计创建82个“安静小区”。 四加强工业噪声治理和管理,巩固深化噪声达标区工作。 五实施道路禁鸣,降低道路交通噪声。 五、固体废物 1、工业固体废物 2006年全市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546.09万吨,综合利用量524.54万吨,其中综合利用往年贮存量10.23万吨,综合利用率为94.29%。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0.15万吨。 2、生活垃圾 2006年市区生活垃圾产生量158.48万吨,通过填埋、部分焚烧,生活垃圾实现无害化处理率100%。 3、危险废物 按国家对危险废物管理的有关规定,全市共办理危险废物交换、转移计划报批共1016家次,比上年度增加了49%,其中工业危险废物716家次,医疗废物345家次。 2006年全市产生工业危险废物61774.98吨,无害化安全处置15607.45吨,企业储存待处置209.12吨,综合利用45988.32吨。 2006年收集并无害化安全处置医疗废物8714.17吨,收集范围涵盖整个杭州地区的各医疗机构。 4、措施与行动 建设杭州市工业固体废物处置中心项目。在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该项目的安全填埋场部分于2006年3月22日全面恢复施工,完成库区清基,地下水导排系统、截洪沟、锚固沟建设和首层粘土碾压,防渗漏检测系统首层电极安装,首层土工复合排水网铺设及值班室、变电所、调蓄池土建、场内道路路基、挡土墙、护坡、平基降坡等工程建设任务。 开展历史遗留危险废物无害化处置工作。在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有关部门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已处置铬渣约7000余吨,为我市无害化处置历史遗留危险废物和修复污染土壤开创了先例,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同时,开展了西湖文化广场废油渣污泥处置工作。 建设杭州市第二工业固体废物处置中心项目。为促进我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确保环境安全,在建德市建设杭州市第二工业固体废物处置中心项目。该项目已列入杭州市重点工程建设项目,浙江省发改委已对该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了批复。 六、辐射环境管理 1、基本情况 全市共有放射源应用单位167家,放射源917枚,其中极高危险源和高危险源共计197枚。射线装置应用单位398家,射线装置1183台。全市共有辐射工作单位542家,涉及辐照、水泥、热电、建材、医疗、造纸、勘测等各个领域。 2006年,我市购买、转让放射源118枚,收贮27家辐射工作单位闲置、废弃放射源46枚,放射性废物24桶。 2、措施与行动 一是组织开展了放射性同位素专项执法检查和射线装置调查摸底工作,进一步摸清底数。我市下发了《关于开展放射性同位素专项执法检查和射线装置调查摸底工作的通知》,开展了企业申报登记、管理部门地毯式排查核实等多种形式的排查工作。 二是加强监督管理与执法检查。我市开展杭州市2006年辐射环境安全整治专项行动和辐射安全监管联合执法专项行动,市环保局、市公安局和市卫生局多次对辐射工作单位开展联合执法检查。确定了75家辐射工作单位为市级重点辐射工作单位,通过加强对重点辐射工作单位培训和执法检查,强化我市放射源和射线装置的管理。 三是开展辐射安全许可证集中换证工作。我市已有116家辐射工作单位办理了《辐射安全许可证》,254家辐射工作单位持有有效的《射线装置工作许可证》,有100余家辐射工作单位正在进入申领辐射安全许可证的程序。 四是切实做好建设项目辐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和验收工作。根据省环保局《关于加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级审批的意见》文件精神,目前我市共审批销售、使用Ⅳ、Ⅴ类放射源项目,新建、改建、扩建的丙级非密封性物质工作场所,医用X射线装备类等建设项目辐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119项。 五是协调解决历史遗留放射性废物埋存点的安全隐患问题。经过多方努力,将浙江大学之江学院60年代遗留在山洞内的放射性同位素及核废料全面收贮。 七、生态环境保护 为加大生态市建设推进力度,2006年,市委、市政府将“生态市建设”列为新一轮“十大工程”之一,并在原来每年不少于4000万元生态专项资金的基础上,又新增加5000万元的生态补偿专项资金;市人大对2003-2005年《加快推进杭州市生态市建设的决议》实施情况进行了全面考察和绩效评估。在市委、市人大、市政府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我市按照生态市建设规划要求,以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书为龙头,以 “1250” 生态建设工程、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及生态乡镇、村创建为抓手,扎实开展生态市建设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绩。目前,5个主城区、8个县(市)、区及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已全部完成生态建设规划;全市143个乡镇、55个街道中有142个乡镇、32个街道编制了生态建设规划并通过了论证;3686个村中有1342 个村编制了生态建设规划。2006年,12个乡镇获得“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称号、8个乡镇获得省级生态乡镇称号、19个乡镇获得市级生态乡镇称号、19个村获得市级生态村称号。至此,全市已建成县(区)级生态村358个,市级生态村40个,市级生态乡镇(街道)28个,省级生态乡镇15个,全国环境优美乡镇14个。继杭州市主城区、富阳、临安、淳安、建德建成“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或“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后,桐庐县又获得“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命名,至此,我市已实现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一片绿”。2003-2006年我市连续四年在浙江生态省建设工作考核中获优秀等次。 耕地/土地资源 据国土资源部门提供的数据,截止2006年10月31日,杭州市土地总面积2128亩,其中农用地20908800亩,占82.8%,建设用地2861792亩,占11.3%,未利用地1490537亩,占5.9%。 耕地变化情况。2006年我市耕地减少81946亩,其中建设占用耕地减少49226.1亩,农业结构调整减少耕地21908.6亩,其他减少耕地 10811.3亩;耕地增加54445亩,其中通过土地开发增加耕地13512亩,土地整理增加耕地23140亩,农业结构调整增加耕地1039.8亩,土地复垦增加耕地1225.1亩,其他原因增加耕地15527.6亩。耕地净减少27502亩。加上可调整土地338192亩,全市2006年末耕地总量为3620270亩。 耕地占补平衡情况。2006年全市建设占用耕地49266.1亩,通过我市自行土地开发、整理、复垦等补充耕地37877.1亩,通过有偿调入土地整理折抵指标等方式委托外市补充耕地17130亩,合计补充耕地55007.1亩,实现了耕地“占补平衡”。 据农业局统计,2006年全市全年共使用化肥614515吨(折标),较上年减少0.44%;农药使用量9475吨,较上年增长1.70%,其中除草剂总量3240吨,杀虫剂总量4268吨,杀菌剂总量为1967吨。 水利/森林资源 据林业水利部门提供的数据,2006年全市水资源总量为109.8亿立方米。总用水量为48.7亿立方米,耗水量为21.0亿立方米。人均拥有水资源量为1656立方米。人均年综合用水量为735立方米;城镇公共用水量人均为 72 立方米。水资源利用率为44.4%。水资源量的空间分布总的趋势是由西部山区向东部平原递减。 全市林业用地面积1725万亩,森林面积1592万亩,人均2.41亩,林木蓄积量3342万立方米,人均5.06立方米;全市森林覆盖率64.0%。较“十五”初期,全市森林面积增加23万亩,林木蓄积量增加949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增加1.4个百分点。 杭州市境内有森林植物155科1200多种,其中蕨类植物20多科39种,裸子植物8科49种,被子植物127科1100多种。陆生野生动物5类39目156科779种。 全市脊椎动物有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兽类5个主要类群,共642种,分属47目135科。属于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有69种,占全国重点保护动物总种数的35%,占浙江省内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种数的53%。其中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10种;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59种 。 措施与行动 土地管理措施和对策 一是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规模。 二是大力开展土地开发整理。土地开发整理是“保障用地和保护耕地”的结合点。我市将进一步加大土地开发整理的力度,工作重点逐步从农用地整理转向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内部挖潜,努力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确保耕地占补平衡。同时,通过土地开发整理,筹措建设用地指标,保障建设用地需求。 三是努力提高集约节约利用土地水平。通过推行工业用地招牌挂新政,提高供地门槛,促使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率。同时积极开展“批而未供、供而未用”清查,盘活存量建设用地,防止闲置、浪费土地资源。 四是严肃查处违法用地。通过扩大卫星遥感监控区域等手段,加强土地执法力度。对发现的土地违法行为,要严肃查处,做到查人与查事相结合,切实起到查处一件震慑一片的效果。 稳步提高耕地质量 2006年全市耕地质量稳步提高。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标准农田三位一体的农田基本建设成效显著,全市50%以上的农田基本消除了水旱威胁、主要粮油经济作物产区土壤综合生产能力得到巩固与提高。据监测,全市主要土壤类型及主要理化性状(有机质、有效磷等)呈上升趋势。土壤次生潜育化、沼泽化进程受到较好的抑制。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与“肥药双控”示范区建设工作开展,达到了稳产优质、节本增收的成效。示范区基本达到控制标准,全市围绕着“控氮活磷增钾补微”施肥技术达到了预期目标。全市化肥使用日趋合理,总量呈现减氮、减磷、增钾、增复混肥的态势。 太湖、钱塘江两大流域农田环境质量监测工作逐步深入,评价结果证实绝大多数地区农田土壤环境保持稳定,94.5%的区域土壤符合生产要求,个别重金属如镉、铅含量偏高问题调研正在深入,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环境评价成效明显,粮油及特色农产品产地环境评估工作正在兴起,生态农业园区、新型畜牧小区及循环农业建设稳步推进,农业废弃物利用率显著提高,农田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水土保持 完成小流域治理11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77.6平方公里。 市区河道配水和保洁 加强对市区河道长效管理和配水保洁工作的考核力度,完成市区河道配水量23.7亿立方米,河道保洁率达97%。 建设三堡引水工程,引钱塘江水入运河,输水能力超过30立方米/秒,对运河及杭州市区河道水质改善发挥了重要作用。 对县、市(区)交界河段的违法采砂事件进行重点打击,维护了正常的采砂秩序。取缔在饮用水源保护区内的采砂作业,核实并削减采砂总量,全市全年实际采砂量比计划采砂量减少59万吨。 森林资源保护措施 以加强林木采伐管理为重点,完善林木采伐管理的各个环节,全面推广林木采伐公示制,严格执行采伐限额。 加大木材检查执法力度。据统计,全市共检查运输木材车辆29185车次,查处违章运输木材案件4282起,查处违章运输木材16372.5立方米,挽回经济损失43406万元。 加强野生动植物宣传保护力度。举行“关注鸟类,关注人类,预防禽流感”为主题的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月暨“爱鸟周”活动。与国家濒管办杭州办事处共同开展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野生动植物进出口管理条例》宣传活动。联合工商、公安、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等部门先后开展了代号为“绿剑一号”、“绿锋二号”、“绿盾行动”的专项行动。启动候鸟疫情疫病监测项目——杭州野生动物疫情疫病(候鸟)监测项目。 深化森林火灾综合治理。加强林区野外火源管理,实施“清火行动”。在森林火灾重点防范区域新建生物防火林带210公里,在临安、淳安、建德和天目山、清凉峰自然保护区合计建成5个森林灾害远程视频预警监控系统。推进群众性森林消防队伍建设及武警森林消防队伍建设,提高应急反应能力,努力把火灾消灭在始发状态。全年森林火灾受害率0.1‰,发生率1.1次 /10万公顷,未发生重特大森林火灾。 加强主要森林病虫害的工程治理,积极开展生物、物理、化学和营林措施等综合治理。全市共发生林业有害生物面积91345亩,同比下降26.5%;实施监测面积921.3847万亩,监测覆盖率为100%。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一是不断提高农村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的处理率。建立农村垃圾收集系统,采取户聚、村集中、乡镇中转、县(市)以上处置的办法进行处置,推广实施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置示范工程,2006年全面完成了98个村的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工程建设;妥善处理农村生活污水,采取了铺管进网、建设集中处理设施以及采用生物技术、土地利用、沼气工程等适宜处理措施和技术,建成了97个村的农民生活 污水处理工程。 二是大力开展“肥药双控”示范区建设。全市建立了“肥药双控”省、市级示范工程37个,示范方面积为33220亩,建成示范区核心方4600余亩。 三是逐步扩大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无公害基地和绿色品牌。按照建设科技含量高、综合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优势充分发挥的新型农业要求,大力推广循?/ca>临安六大举措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来源:临安市 发布时间:2006-07-26 今年以来,临安市围绕建设“强市、名城、胜地”战略目标,采取六大举措,切实整治农业农村污染,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质量,取得了显著效果,为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基础。 举措一:建设农村生活污水、垃圾处理工程。在去年加快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垃圾处理工程的基础上,今年确定了“八八”生态建设重点工程项目,本月将全面动工。 举措二:处理养殖业污染物和农产品加工污染物。目前,乐平双干村、河桥云浪村、临安市中塘种猪场以及板桥乡祝家村董建强养殖户,已全面动工建设污染治理设施。其中,双干村以畜牧小区形式实行集中饲养、统一治理,养殖排泄物实行干湿分离,粪便集中封闭式堆积发酵,污水统一纳入沼气池后用于周边的板栗林、桑树林,走农牧结合循环经济之路。 举措三:生态修复矿山、建设生态墓地。目前,该市共治理了9家废弃矿山,通过清理废石、平整场地、客土回填、生态复绿等措施,共削坡和清理危石1250立方米,整理出宕口场地6250平方米,整理出可耕地6100平方,复绿面积12600平方米,基本消除了这些矿山的地质灾害隐患,改善了生态环境。同时,全市迁移、绿化坟墓560穴,7个生态墓地示范点已经按照标准全部建成,达到美化环境、节约国土、移风易俗的目的。 举措四:建设绿色和无公害食品基地工程。今年,天目本鸡已经完成有机食品认证,天目青豆、清凉峰无公害吊瓜、天目山无公害蔬菜、万丰绿色食品公司已经通过无公害食品基地认证,幸福生态农庄无公害养鸡场已经完成基地建设,正在组织认证工作。 举措五:综合利用清洁能源和农业废弃物。2005年,临安市农村生活用能中新能源所占比例为80%,清洁能源的利用正成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一项重要内容。该市今年将要建成太湖源镇盛村坞村等9个清洁能源利用示范村。目前,这9个村中液化石油气和电能的使用已经达到100%,太阳能热水器的利用率也达到80%以上。潜川镇生态农庄基本实现“猪—沼-果”生态养殖模式,所产生的沼气用于农庄照明、烧饭等,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示范点建设初见成效。 举措六:治理小流域、整治河道。目前,已开展楠溪、南苕溪、锦溪、白水溪等四条河道的综合整治工作,白水溪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总投资660万元,目前已经基本完成,在提高防洪能力、改善流域水环境质量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南苕溪城区段治理一、二期工程已全面完成,极大地改善了城区内河水生态环境,具有休闲娱乐、游览观光功能的城区新景观初具规模;锦溪治理工程采取市场化运作,目前已经完成总工程量的78%,完成投资6150万元;楠溪流域整治已经完成500米参考资料:http://www.zjagri.gov.cn/html/main/informationView/2006072678391.html

关于焦煤集团演马电厂综合利用煤矸石情况的调研报告

共青城
颜元
煤矿在生产和洗选加工原煤时,要排放大量煤矸石,这些固体废弃物长期不能被有效利用,占用了矿区及周边城镇大量土地,污染大气环境。焦作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已有109 年的开采历史,伴随着煤炭开采量的不断增加,煤炭开采的伴生物———煤矸石大量堆放,即占地又扬尘,严重影响着焦作这座新兴旅游城市的生态环境。煤矸石电厂是用煤矸石为燃料,将其燃烧产生的热能转化为蒸汽热能,利用汽轮发电机组发电,属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全面步入振兴阶段的焦作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把煤矸石综合利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作为一项重要产业来抓。这一发展思路符合国务院国发[1996]36号文件的要求。位于焦煤集团演马庄矿东侧的焦作煤业(集团)演马电厂,始建于1988 年10 月,现有装机容量37 兆瓦,在职员工426人。用演马庄矿、九里山矿、凯马煤冶化公司等矿井产出的煤矸石从事发电生产,每年综合利用煤矸石30 万吨左右,发电量可达2 亿多千瓦时,供电煤耗控制在300克/千瓦时以下,降低燃料成本费用千余万元,为建材企业提供灰10余万吨,渣15万吨左右。建厂以来,已利用煤矸石100 余万吨,发电10亿多千瓦时,减少矸石占用耕地60余亩,改善了矿区环境,创造出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成为焦作煤业集团循环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一、综合利用矸石数量年年递增焦煤集团演马电厂是经原国家煤炭工业部批准兴建的煤矸石坑口电厂。一期工程装机容量2×6兆瓦,分别于1992年6月和1994年6月投入生产。二期工程25兆瓦机组于2003年元月投入运行。所发电力主要供给焦煤集团东部矿区使用。锅炉分别采用江苏无锡锅炉厂生产的UG—35/3.82—M12型循环硫化床锅炉和北京锅炉厂生产的 BG130/3.82—M型循环硫化床锅炉,燃料以煤矸石为主。多年来,该厂始终坚持走煤矸石综合利用之路,依靠资源优势,努力做好煤矸石发电利用及灰渣用于建材这篇大文章。强化煤矸配比,积极探索最佳运行方式,用矸量确保达到2/3以上。在企业内部狠抓节支降耗,加强成本核算,细化生产经营指标。从2004 年9 月份至今,持续开展生产指标劳动竞赛,以比用矸量、标煤耗、发电量等指标为内容的值与值之间的竞赛考核,进一步增强了广大职工的竞争意识,发电量明显提高,煤耗量明显下降,用矸量大幅度上升。该厂在积极组织集团公司内部矸石的同时,还主动出击到市场上寻找合适矸源,为发电机组正常运行提供有力保障。原来占用耕地并且污染环境的废弃物———煤矸石,在演马电厂得到了充分利用。2003 年用矸13 万吨,用煤9万吨;2004年用矸19.1万吨,用煤7.9万吨;2005年用矸19.2万吨,用煤5.67 万吨,2006 年用矸28.08 万吨,用煤6.46 万吨,发电量2.07亿千瓦时。2007 年第一季度用矸6.8 万吨,用煤1.5 万吨,发电量0.51亿千瓦时。煤矸石利用量逐年提高。二、技术改造年年创新为确保煤矸石综合利用效果,几年来,演马电厂大力推行生产设备技术工艺改造和创新,不断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1)改造燃料输送系统。煤矸石综合利用的核心就是多用、用好煤矸石。因此煤矸石的筛分、破碎系统是制约使用煤矸石多少的瓶颈。为了不断提高用矸量,演马电厂于2002 年投资140 万元,扩改建原有燃料输送系统,并多次进行技术改造,提高矸石筛分、破碎能力,使符合颗粒尺寸要求的煤矸石供应能力由原来的30吨/小时提高到80吨/小时,入炉煤的煤矸配比由原来的1∶2提高到1∶4以上,极大地提高了燃料保障能力,为煤矸石综合利用夯实了基础。采用集中控制系统。把演马庄矿洗煤厂出来的煤矸石,经皮带走廊运输至厂内,由矸仓运输至筛分破碎系统,再到煤矸配比混合的5部、6部皮带,直至炉前仓,整个操作过程全部由集中控制系统统一完成。(2)改造计量设备,提高煤矸配比技术。为了保证煤矸配比的科学化、合理化,演马电厂投资30万元进行了计量设备改造,把原来的机械皮带秤改为先进准确的核子秤,煤矸石的使用过程得到全程控制,对每台炉的煤矸瞬时量、班用量、日用量、月用量进行精确的记录和统计。安装使用灰分在线监测仪设备,用于对燃料发热量的瞬时监测,通过煤矸系统的变频给煤机及时调节煤矸配比,确保入炉燃料发热量均匀、稳定,进一步节能降耗。(3)发电机组、储矸设施改造。2004年投资120万元大修了1号机组,2005年投入近300 万元对3 号机组进行了大修,尤其是3 号锅炉防磨内衬的技术改造,使3号锅炉能稳定、连续、经济运行,并获得了省煤炭工业科技进步二等奖。2006年投资20多万元对3号炉给煤机进行改造,将原刮板给煤机改造为皮带机式给煤机,投运后运行稳定并且节能,故障率降低,维修量大为减少,改造后给煤机的总运行维修费用每年可节约20多万元左右。针对3号汽轮机经常出现的失磁、跳闸、无功不稳定现象,2007 年投入20余万元,采用中国电力科学院设计的励磁调节装置,彻底消除励磁机存在的隐患。投资10万元,为发电机组直流系统增加一组蓄电池,进一步提高直流系统稳定运行及备用能力。2004 年以来,投资600 多万元对煤矸棚进行了改造,使煤矸石储量增加一倍。(4)对水系统进行改造。完成了化水两台净水器的改造。改造后演马庄矿的来水净化量明显加大,地下水利用量明显减少。改造3号净水器;将反渗透浓水改至厂区中心花园的人工湖,使废水得到有效利用;改造燃运除尘系统供水方式,水源由深井水改为净化后的矿井排水,节约全厂总用水量。演马电厂3号机组的锅炉为循环流化床锅炉,经过多次技术改造,不断加强职工技术培训,提高职工技术素质和操作水平,目前机组整体运行状况达到历史最好水平。通过生产指标竞赛、系统节能降耗等活动,锅炉入炉燃料始终控制在2500千卡/千克以下。目前,操作人员对低热值燃料运行的适应能力大大增强。从2003 年下半年至今,经过不断的探索,逐步加大掺矸量,降低煤耗,入炉燃料在1500 千卡/千克左右也可稳定运行,2000千卡/千克可满负荷运行,煤矸石燃烧技术是我国同类型机组中的佼佼者。三、拓展循环经济链条演马电厂致力于提高灰渣活性,增加灰渣的综合利用价值。该厂年产出废渣15万多吨,全部被焦煤集团千业水泥厂、焦作市强胜建材厂等厂家利用。产飞灰10万多吨,全部被焦作市强胜建材厂、焦作韩王工业有限公司及待王水泥厂所用,做到了煤矸石、渣灰等废弃物的充分回收利用。起到了“煤———电———建材”产业链中承上启下、变废为宝的作用,促进循环经济的良性发展。自1994年至今,演马电厂连续7 次被省市等有关部门认定为综合利用企业。《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审核方法》试行期间,演马电厂作为河南省发改委确定的首批试点审核企业进行了审批,并且是惟一一家达标的审核企业。2004年底,经省发改委复查继续被认定为资源综合利用企业。认定证书编号为ZQRD—05—141。2003~2005年,共完成发电量7.78 亿千瓦时,供电量6.76 亿千瓦时,创产值233400万元。2006年完成发电量2.07 亿千瓦时,供电量1.78 亿千瓦时,销售收入4668.45 万元,煤耗量6.46 万吨,矸耗量28.08 万吨,发电煤耗242 克/千瓦时,供电煤耗 281 克/千瓦时,燃料费用成本降低了1163.91万元,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焦煤集团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四、强化以人为本管理理念演马电厂注重强化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管理理念,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把安全生产作为企业管理的永恒主题。经常组织职工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安全活动,每年都举办安全法律法规知识答题及考试,合格率100%。坚持每年开展两次“百日安全无事故”活动,每年6月份开展“安全生产月”活动,组织职工安全操作规程知识答题及安规测试,提高全体职工的安全意识。扎实推进安全文明生产达标工作,每月召开一次安全现场办公会,组织一次安全大检查,对查出的安全隐患及时整改。2007 年元月在河南省煤炭行业组织的质量标准化达标验收中,演马电厂获得省特级质量标准化企业。截至2007年3月底,该厂已实现安全文明生产5382天。以人为本,关心员工,坚持把全心全意为职工群众服务落到实处,给职工群众提供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及时解决职工群众生活福利方面的问题。近年来为职工群众办了多件实事:一是为职工解决上下班班车问题。二是提高职工夜班费,并落实班中餐待遇。三是加强职工食堂管理,保障职工食堂饭菜供应。四是在运行职工中开展首席员工及技术能手评选活动,激发职工的工作热情。作为焦作煤业集团所属的一家新兴综合利用型企业,演马电厂十几年的建设与发展,带动了集团公司及所在地区的循环经济发展。在企业发展的同时,也陷入窘境,面临一些问题,值得审慎探讨:(1)发展煤矸石电厂,以煤矸石综合利用促循环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有利于煤炭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推进煤炭企业节能生产,延伸煤炭产业链,走循环发展和多元发展的道路,促进煤炭企业的转型。同时,发展煤矸石电厂对促进环境保护、缓和缺电矛盾、缓解矿区就业压力、促进地方税收增长都有积极的作用。综合利用煤矸石发展循环经济既利废又节能,是煤炭开采地区一项十分有益的重大课题。演马电厂的建设与发展,尽管收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但是也面临着小火电机组被关停的危机。因此,政府在制定关停小火电机组政策时,应该给煤矸石综合利用型机组多一些相关的扶持政策,把煤矸石综合利用机组与一般小火电机组区别对待,不应该将其纳入小火电机组的关停之列,以保证其在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中发挥更好的作用。(2)作为综合利用型企业,演马电厂把社会效益同企业经济效益联系在一起,加大环境保护投入。近几年来,演马电厂坚持采用含硫量在0.2%~0.3%以下的特低硫入炉燃料,同时利用循环硫化床锅炉自身脱硫优势,采用石灰石脱硫法进行炉内脱硫,使二氧化硫排放量降低到了200 毫克/标准立方米以下。使用先进的电除尘设施有效降尘,按国家环保政策要求,投资140万元在烟气系统安装烟气在线监测设备,保证烟尘排放控制在标准要求之内。承担着循环经济发展重要任务的演马电厂,仍需进一步提高节能减排意识,加大环保治理工作力度,确保综合利用企业的发展既能产生企业效益又能产生社会效益,有利于保护自然环境。官方服务官方网站

改革开放三十年的调查报告

常春庵
杉铃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由此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这,无疑成为中国历史的标志点,因为,是改革开放,是解放思想,实现了中国当代发展历史性的转折,中国命运由此改变,社会转型也由此开始。 2008,我们迎来改革开放30周年。 中国于一九七八年走上改革开放的道路。改革开放激发了各行各业的活力,使中国的生产力不断得到发展。一个个新兴城市拔地而起。一项项重大科技成果得到制造和开发。一个个大型工程得到竣工。一个个超大型企业正在迅速成长。中国长得高了,长得壮了. 改革开放是二十多年来中国社会进步发展的根本动力. 西方有的人认为,邓小平提出“摸着石头过河”似乎是实用主义的,中国的改革开放似乎没有明确的理论指导,这是完全错误的。我们党是一个重视理论思维,善于对实践做出科学总结的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不是个一次完成的过程,而是要反复实践、反复探索、不断总结,寻找规律逐步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就是对我国改革开放30年发展历程做出科学总结的产物。既是对已有科学理论的充分继承,也包含着对中国发展最新实践的科学总结,既有对未来发展各种可能性的充分预见,还包含了对人类,对世界各国发展经验的吸收和借鉴。 在这30年内,中国人民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香港自秦起明确成为中原领土,直至19世纪中叶清朝对外战败,领域分批被割让及租借予英国成为殖民地,香港从而开通港口发展。1980年,中英两国落实香港前途问题,于1984年签订《中英联合声明》,决定199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这位远离母亲怀抱的游子终于感受到了母亲怀抱的温暖。 2001年7月13日北京时间22:00,万众瞩目的2008年奥运会举办城市终于在莫斯科国际奥委会第112次全会中揭晓。萨马兰奇雄浑的宣告声中只有一个名字:BEIJING! 中国北京凭借其过人的优势,完美的陈述报告,在五个2008年奥运会申办城市中脱颖而出,夺得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中国人几千年的飞天梦想终成现实。这次发射是人类探索太空历史上的一次重要成就。继俄罗斯和美国之后,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将人类送入太空的国家。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变得更加自信和成熟的中国人民,必定能突破当前社会发展中的复杂矛盾,使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更大成果。 或现实存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概括地说,改革开放,我们“改”出了一个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直观地考察我们的现实社会,经过改革开放,同三十年前相比,确实已经有了很大的差别。从全党和全国的工作重点看,早已由阶级斗争为纲转变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生产资料所有制看,已经由过去的“一大二公三纯”、公有制一统天下,改变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从经济体制看,已经由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从社会状态看,已经由封闭和墨守陈规的社会转变为对外开放、融入世界和全面进行改革、越来越活跃的社会;从出发点看,过去建设社会主义,强调为国家、为人类作贡献,现在强调改善人民生活,以民为本。 在全党全国工作重点转移后,通过改革开放形成和确立起来的以上五个方面的成果,可以看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要素。 这样一些重大的变化,给我们的社会和社会成员带来什么呢? 首先是经济的快速发展。1980年,我国工农业总产值是7100亿元(见十二大报告),到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达到21.09万亿元,即使扣除价格上涨因素,也增长了几十倍之多。我国的经济发展之快,被国际舆论视为奇迹。 人民生活普遍改善。进入历史新时期的时候,我国大约九亿人口,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的人口竟有2.5亿之多。现在,人民的温饱问题已经基本解决(还留下一个不小的尾巴),广大人民的生活普遍得到明显改善。这是大家都可以感受得到的事实,不必一一列举。 综合国力大幅度增长。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明显提高增强了。 人的精神面貌深刻变化。人民受教育程度提高了,青壮年文盲已基本扫除,九年制义务教育已基本普及,大学的毛入学率已经达到百分之二十。过去年代存在的那种个人迷信、思想僵化状态从根本上得到改变。人们敢于独立思考,参与意识大大增强。 什么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呢?以上这些,就是现实存在的、我们生活在其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当年,邓小平曾说:“坚持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68页)回过头来看,确实是这样。改革开放是推动中国发展进步的强大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从实践和历史的角度看,改革开放,其意义决不亚于民主革命时期找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以上事实,充分说明了中国的快速发展和巨大进步。特别要强调的是,生产力发展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 以上事实,充分说明了改革开放的路线是正确的,充分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生命力。 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体现 但是,国际国内都有人认为,改革开放搞了一个中国特色的资本主义,或者说,中国现在是共产党领导的资本主义。有人甚至想当然地列出几条,作为标准,对照现实社会,指责改革开放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这里涉及到一个老问题,就是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问题确实很重要,需要搞清楚。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能丢开老祖宗,随心所欲地发议论。那么,什么是科学的社会主义呢,老祖宗是怎么说的呢? 马克思和恩格斯着重在经济方面讲了什么是社会主义(从经济上分析和判断社会性质是唯物史观的基本方法),基本的思想和要求是: 首先要消灭资产阶级的私有制,由社会占有生产资料。恩格斯强调:社会主义同现存制度的具有决定意义的差别当然在于,在实行全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组织生产。(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4卷第693页)马克思和恩格斯将“公有制”与“社会占有生产资料”两个概念在同一意义上使用,但这两个概念的包容性是很大的,其具体实现形式决不限于国有制和集体所有制。 要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总量。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提出了这个要求,以后他们又不断地阐述这个思想。 “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3卷第633页)这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思想。 马克思和恩格斯一再强调,他们的理论是活的行动理论,而不是必须机械照搬的教条,这些基本原理的具体运用,完全取决于人们不得不在其中活动的那个特定的历史环境。就是说,要从各国的实际出发。 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3页)这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新概括,同老祖宗讲的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完全一致,而且有所深化。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的思维方法,是列举几条特征,来判断社会主义,而不善于从基本思想的高度、从本质的高度理解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我们认定发展是硬道理,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我们强调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生活,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更是提出了以人为本。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较好地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由于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又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特别要强调的是,以人为本,用中国语言表达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思想。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应当提升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 应当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比传统模式的社会主义,更好地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思想和要求。 传统模式的社会主义,从消灭了剥削制度、建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以及确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来看,都属于科学社会主义的范畴。但是,由于在指导思想上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认识不完全清醒,思想僵化,传统模式的社会主义中确有不少不符合科学社会主义的东西,概括地说,主要有:“一大二公三纯”的所有制、计划经济体制、以阶级斗争为纲、高度集权。通过改革开放,这些不符合科学社会主义的东西,有的相当彻底地改掉了,有的正在改变。总之,我们的改革开放,改掉的是不切合中国实际的东西,是不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东西,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符合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任重道远 但是,我们要清醒地看到,从传统模式的社会主义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转变还远远没有完成,我们的改革开放任重道远。 观察我们的社会,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市场秩序还不够规范,市场的发育程度还比较低;传统社会主义模式还有残存,旧体制的思想、观念、习惯、活动方式、领导方法还存在,等等。还要看到,在我们的现实社会中,还存在一些非社会主义的东西,这主要是指封建主义的残余影响。邓小平曾指出,党和国家领导制度存在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现象、家长制现象、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这些弊端都带有封建主义色彩。最近揭露出来的山西黑砖窑,是比封建主义还要落后的东西,带有奴隶制的色彩。以上这些,其性质都是非社会主义的,都在革除之列。 回顾三十年来的改革开放,总体上很成功,但在某些方面也存在失误失衡。现实社会中的各种关系,最基本的是经济与政治、经济体制与政治体制的关系,而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不够协调,经济体制改革迈出了几大步,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政治体制改革却是碎步缓行,进展不大。“官本位”非但没有削弱,还有增强之势。目前存在的民生问题突出,贫富差距拉大,为富不仁现象增多,丑恶现象陈渣泛起,社会风气败坏,腐败严重等问题,都同政治体制改革不到位有关。 目前改革处在关键阶段,问题很多,矛盾复杂,难度很大,各种议论纷起,我们要下最大决心,拿出民主革命时期提出将革命进行到底那样的决心、气概和魄力,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 回顾三十年来的改革,我们体会到,从旧体制转变为新体制,从传统模式的社会主义转变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确实是一场革命。在改革进程中,困扰改革者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姓资姓社”的问题。改革从起步时起,就有人指责是走了资本主义道路;改革每前进一步,都伴随着“姓资姓社”的争论。 邓小平针对“姓资姓社”的争论,明确指出:“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2页)这就是有名的“三个有利于”标准。“三个有利于”标准不仅是实践标准的发展,更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三个有利于”标准是邓小平改革思想的精髓。 “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廓清“姓社姓资”迷雾的有效武器。正如有的领导干部所说,这些年,我们就是靠“三个有利于”标准壮了胆。 坚持改革开放,就要坚持以“三个有利于”为判断标准。我们看到,有的文章谈论改革,洋洋万言,引了不少邓小平的话,但就是不讲“三个有利于”标准,真是咄咄怪事!不赞成“三个有利于”为判断标准,必然要另立判断标准,这是挑起“姓社姓资”争论的习惯做法。实践已经证明,离开“三个有利于”标准谈改革开放,很可能南辕而北辙。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的头脑要保持清醒。 恩格斯说,社会主义“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这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条重要原理。我们坚持改革开放,完全符合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的要求,也适应了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的内在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中形成,在改革开放中发展。只要我们坚持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将会取得更大的发展和进步。因为和专业相关,我选择环境领域,看看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得失。如上题所述,这 三十年的改革是一个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过程,这个过程在私人领域非常成功, 极大地增加了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人们的收入和生活水平,但是在环境这个公共领域, 却积累了很多问题,环境持续恶化的趋势至今为止没有改变。 1 中国三十年的环境变化情况 选取对生活影响最大的水质量、大气质量,比较直观地表现中国三十年环境变化。 1.1水质量。根据2006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全国地表水总体水质属中度污染,七大水系中 超过一半劣于三类水(不能作为饮用水源),松花江、黄河、淮河为中度污染,辽河、 海河为重度污染。2006年,27个国控重点湖(库)中,没有I类水质湖泊,满足Ⅱ类水质 的湖(库)只有千岛湖、丹江口水库这两个,Ⅴ类、劣Ⅴ类水质的湖(库)18个,占67% 。 饮水不安全。全国113个重点环保城市的222个饮用水地表水源的平均水质达标率仅 为72%,不少地区的水源地呈缩减趋势,有的城市没有备用水源,有3亿多农村人口的饮 用水存在安全问题。 一些地区甚至出现“有河皆干、有水皆污”的现象。 地下水的水质逐年恶化,浅层地下水由于工业排放和生活污染,以及不适当的开采利用 ,超过一半城市的地下水污染严重。在华北、西北、华东地区,由于超采地下水,水位 逐年下降,形成了巨大的地下水降落漏斗,达到上百甚至上千平方公里。 重大污染事故屡屡进入公众视野,04年四川沱江污染,05年松花江重大水环境污染,广 州北江镉污染,06年广西钦州水污染……造成的直接损失都以亿计,间接损失更是难以 计算。 有一则民谣形象地描述了一些地区水质污染的演变:上世纪50年代淘米洗菜,60年代洗 衣灌溉,70年代水质变坏,80年代鱼虾绝代,90年代不洗马桶盖。 1.2大气质量。最近奥运会临近,有一条消息很吸引眼球:澳大利亚田径队运动员由于“ 北京的大气污染情况严重”而不参加北京的奥运会开幕式,只在比赛期间才到北京参赛 。“运动员最多能在北京待五六天,如果超过五六天将不可避免地给运动员的呼吸系统 带来问题”(《悉尼先驱晨报》,08年6月17日)。 在中国,肺癌的发病率,在过去30年上升了465%,占全部恶性肿瘤死亡的22.7%,代替肝 癌成为我国恶性肿瘤首位死亡原因(08年4月29日,卫生部第三次全国居民死亡原因抽样 调查结果)肺癌发病率的大大增加,一方面和吸烟等习惯有关,另一方面也和城市空气 污染情况密切相关。 工业带来的废气逐年增加,下图是1999年以来工业废气的增加量(统计局网站目前只有1 999年以来的数据),触目惊心。 空气污染和能源消耗密切相关,下图是30年能源消耗变化趋势,30年,我国能源消费总 量提高到1978年的5倍(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而且其中煤炭增加量更大,燃烧造成 的污染比石油、天然气更加严重。 其他环境问题还有:酸雨、城市垃圾、沙漠化和水土流失、森林砍伐和生物多样性丧失 、矿产开发带来的生态破坏、海洋污染、土壤重金属污染等。由于环境污染和破坏引发 的冲突也逐年增加,从1995年的年均不到6万人次增加到2005年的60万人次,增加了10倍 。 篇幅有限,这些问题不再展开陈述。单从环境质量角度来看,中国人民面临不断恶化的 环境,付出的代价是非常巨大的。根据世界银行和中国政府2007年的一份合作研究报告 《中国环境污染损失》(Cost of Pollution in China – Economic Estimates of Physical Damages),室外空气和水污染对于中国经济造成的健康和非健康损失的总和 就有每年约1000亿美元,相当于中国GDP的5.8%. 2 环境领域问题成因分析 2.1环境问题的经济学分析 我对经济学的理解简单说是这样几句话:资源是稀缺的(预算约束),人是理性的(追 求利益最大化),也是各不相同的(偏好曲线不同),竞争是有益的(降低成本,促进 技术进步),信息也是有益的(降低交易成本),制度是重要的(形成稳定的预期,惩 罚不守信用者)。 环境问题之所以成为环境问题,经济驱动力是非常重要的因素。较为普遍的、长期存在 的环境损害其实都有经济制度上的原因(当然也有法律、道德等因素,但经济驱动力是 最为强大和持久的)。从经济学角度分析环境问题,可以发现环境问题有这样几个特性 : 一、环境具有公共物品属性,即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或者排他的成本非常高),比如 大气和水资源,森林的生态服务价值等等。环境物品当然是有价值的,包括使用价值、 美学价值、生命支持系统的价值等等,但是这种公共物品属性决定了环境价值很难形成 可交易的市场,往往形成了很强的外部性,无法内部化,人们对环境的真实需求无法通 过市场来体现或者显现出来。更进一步,因为没有市场,人们没有交易的锻炼,对于环 境的定价更是无所适从。 在环境基础设施的提供上,还明显地体现为区域性和垄断性。比如一个地区给排水、电 力、公共交通供应,自然保护区开放和维护等,都表现得比较明显。 解决方法,一是更加深入地使用市场化工具,尽可能地将外部性内部化,通过公权力的 强力干预来引入多元的交易主体,形成市场(比如排污权交易市场);二是通过民主制 度的建设,对自然垄断的环境物品提供进行监督监管,体现人们的环境需求。但这些都 需要很多条件支持,尤其是法律制度的完善程度和执行力。 二、环境问题具有累积性和阈值。环境污染从积累到成为环境问题有一个过程,短的可 能几小时,几天,长的可以达到数十年(比如臭氧层空洞),甚至上百年(比如核废料 );同时环境问题的爆发是有一个阈值的,污染在达到这个阈值之前不一定有明显的显 示,但一旦达到阈值就可能突然爆发形成环境问题,比如太湖的富营养化程度和蓝藻爆 发之间的关系。 由于这种属性,环境问题特别难以查找“肇事者”,因为这个“肇事者”很可能是多个 机构或个人的共同行为,甚至于已经不存在了,区分和追索责任非常困难,信息的不充 分性也造成监管的困难。一些国家对于环境问题赋予了受害者历史求偿权,能够对于历 史遗留的问题进行追索,给予大公司很大压力,也促进了大公司重视环境问题。在我国 目前还没有创立这种制度。 三、环境问题具有科学上的不确定性。人类对于自然的认识在不断进步,但是仍然有很 大的空白。比如,1970年代以前,人们对于臭氧层空洞的形成机理还完全不了解,认为 氟利昂等氟氯烃是很安全方便的制冷剂;再比如,对于全球变暖的趋势,现在人类科学 家基本达成了一致意见(IPCC气候变化研究),但是对于人类活动对于全球变暖的贡献 程度和地球生态系统对于气候变暖的反馈程度,现在还众说纷纭,无法达成一致意见。 没有确定的依据,就难以进行决策。发达国家对于有些不确定的环境影响采取谨慎原则 (precautionary principle),尽量避免可能发生的环境影响,但在我国这方面还比较 薄弱。 总的来说,环境问题是一类很特殊的经济问题,理性人假设、充分竞争、充分信息等经 济学假设都很难在现实中更加难以体现,所以对于世界各国来说,破解环境问题都具有 相当的难度,在我国更是如此。 2.2我国环境问题形成的几个重要原因。 以上分析了环境问题的一般性、普遍性的规律,但是结合我国的国情,环境问题更加严 峻。大致有这样几个因素: 一、巨大的人口压力。中国在1949年之后的短短半个多世纪中,发生了人口增长方式的 历史性转变:由传统社会的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增率过渡到20世纪60-80年代的高 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增率,再转变到快速工业化时期(90年代后)的低出生率、低 死亡率和低自增率。尤其是建国初期,在生活水平的逐渐改善中,"多子多福"的传统生 育观使得人口在摆脱了战乱、疾病、动荡、贫穷等抑制因素后迅速增长。 从50年代中期,国家开始意识到人口压力,因此开始了“服务性的计划生育”,以鼓励 、宣传为主,从60-70年代才开始逐渐强硬起来,正式从80年代初实行部分地区(主要是 城市)独生子女政策 尽管实施了严厉的计划生育政策,2005年1月6日,中国人口总数也达到13亿,人口对生 态环境的压力以各种形式显现出来。为了生产足够的粮食,需要使用大量的化肥、农药 ,饲养大量牲畜,人们生活需要使用能源,在21世纪中叶建设成为中等发达国家的宏伟 目标下,人均物质消费水平也会不断提高,对环境的压力会持续不断地增加。 二、消费品快速发展阶段的影响。 从经济发展阶段来说,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认为经济发展有六个阶段:(1)传统社会阶 段;(2)起飞酝酿阶段;(3)起飞阶段;(4)成熟阶段;(5)大众化高度消费阶段 ;(6)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他的理论并不完善,但是提供了一种视角,就是:经济发 展的不同阶段,人们的需求是不同的。在经济发展的初期,人们追求基本的营养,基本 的医疗、教育等;之后这些物品的边际效益递减,开始追求消费品数量的增长,尤其是 家电、住房、汽车;当这个社会普遍拥有这些物品之后,才进入追求生活质量的阶段, 追求个人价值,金融、文化娱乐、旅游、医药等服务性行业进一步发展。对环境质量的 需求基本也属于这一阶段。 回顾改革开放的历史,可以看到,追求财富是中国人改革开放之后的最大心声之一。打 开国门,西方发达国家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点燃了中国人追逐财富的热情,甚至于 给国际上留下了中国人“能吃苦,能赚钱什么都干”的印象。加上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 的改革,提供了无数机会,消费品行业快速发展,人们的购买力不断增强,对于大众消 费品的需求增加非常迅猛。以汽车为例,中国1999年的消费量只有100万辆,而到了2007 年,我国汽车市场产销量达830万辆,总体增长率达16.3%。中国汽车消费量占全球总消 费量的12%左右,仅次于美国占世界第二位,且有可能在2015年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 汽车消费大国。 空调、电视年产销量也都在数千万量级。 考虑中国的城乡二元(或加上流动人口,三元)结构,在城市和部分发达地区的农村中 ,基本可以看做是进入了大众化高度消费阶段,并向追求生活质量阶段转移,而还有很 大一部分人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逐渐认同城市的生活方式,迅速进入大众高度消费阶段 的浪潮中。可以想象,短短三十年间,从传统社会迅速进入大众高度消费社会,而追求 环境质量的需求仅仅在部分较为发达的地区显现,这个过程对于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压力 是非常巨大的。 三、出口导向发展路径的影响 我们在经济改革过程中,选择了一条出口导向型的发展道路。这在初期内需很低的时候 ,是非常重要的,引入资本和技术,利用了闲置的劳动力资源,提高了经济效率。这条 道路我们一直沿用至今,低成本和低汇率的优势,以及中国人勤劳能吃苦的精神,将“ 中国制造”的皮鞋、玩具、打火机、化工产品、五金、家电、机械,甚至汽车,打入全 世界的市场。 但是这条路径对于中国自己的生态环境不吝一场灾难。发达国家由于人们对环境的需求 和呼声,环境门槛逐年提高,这些淘汰落后的产能转移到中国;同时我们自己对于资源 要素的价格(能源,金属非金属矿产,土地)和人力资源的价格一直采取压低的手段。 这些对于环境的影响都是负面的:由于价格压低,鼓励了高耗能、高污染、高资源消耗 的产业迅速发展(这些产业对于就业的贡献还很小),等于说是透支了子孙后代的资源 ,把将来可以用的资源在今天货币化、变现。我国钢材、水泥、部分化工产品都成为世 界产量第一,而产量第一的背后,必然也是污染的第一。而人力资源价格的压低导致工 人们难以对自己和下一代的人力资本进行投入,从而重复低端的劳动,与“以人为本” 的目标相当矛盾。 应该承认,中国处于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对于钢材、水泥等的需求是很大的,这些产业 的发展有其合理性;但是仍然需要区分那些污染留在中国,上下游却都在国外的产业, 对这些产业保持足够的警惕性,因为这些产业的中国部分处于“微笑曲线”的最底端, 利润稀少,环境污染却相当巨大。 四、中国特色的乡镇企业 中国特色的乡镇企业在环境问题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乡镇企业,最初叫社办工业,由1959年2月毛泽东称其为“社办工业”而得名,1972年改 叫社队企业,1984年改叫乡镇企业,1996年上升为正式的法律地位。从企业组织形式看 ,它既有公司制,也有合伙制,更多的是个人独资;从企业规模看,既有一些大型企业 ,但大部分是中型和小型企业,是我国中小企业的主体。乡镇企业的综合性可以概括为 多轮驱动、多轨运行、多元投资、多业并举这“四多”。 从经济学上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的变化可以发现,由于改革开放初期农业改革的 大大成功,极大地调动了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和生产效率,以至于1982-1984年就出现了卖 粮难的问题,农村富余劳动力不断增加。在城乡二元结构的压力下,农村劳动力难以进 城,中央为了解决富余劳动力的问题,鼓励农村“离土不离乡”,举办乡镇企业。 应该说,乡镇企业在解决就业和经济创新方面有独特的优势。在改革开放初期乡镇企业 利用短缺经济迅速完成了资本快速积累,1987年乡镇企业产值就首次超过农业总产值,1 992年邓小平南巡之后进一步鼓励乡镇企业发展,到2001年,中国乡镇企业工业增加值超 过2万亿元,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47.8% ,乡镇企业的活力一方面形成了国企改革 的“参照系”,另一方面乡镇企业的巨大需求也养活了不少上游的国企们。 但是,乡镇企业的“小、散、乱”,技术水平低下的特点是农村面源污染的最重要的成 因之一,给环境管理带来了极为巨大的困难:以水污染为例,乡镇企业大部分没有污水 处理设施,直接排放到水体的污水80%没有任何处理;小造纸、五金、水泥、印染、化工 、电镀、制砖遍地开花;乡镇企业平均下来每家只有6个人,93%在农村的家中购置机器 就开工运行,工艺落后,能效低,污染高,每年造成的水污染就造成占GDP4.5%-18%的代 价。 同时,另一方面,更为致命的是,乡镇企业在成立初期就和地方基层政权有着千丝万缕 的紧密联系,形成了利益共同体,环境监管法律对其几乎不起作用,监管成本极高,逃 避处罚的动力极大,中国的近5万名环境监管人员面对73万个村庄中的2000余万家乡镇企 业,几乎无法形成有效监管 。 五、对上负责的政治体制以及中央和地方的分税体制的影响 官员考评中的唯GDP论与对上负责制对环境问题有重要的影响。政府的目标很多,但是在 优先考虑经济发展的目标激励下,官员考评过分注重经济增长和GDP指标,加之我国的对 上负责制,再有公心的官员也很难照顾底层民众的呼声和需求,涉及环境问题的决策过 程隐蔽不公开,民众只有被动接受。 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在环境问题上也有重要的影响。分税制改革后,“中央收走西瓜, 给地方留下芝麻”,上级政府与下级政府“分灶吃饭”,一般性转移支付的不到位,使 得地方政府在日常支出上捉襟见肘,地方政府用45%左右的财政收入,支撑着75%左右的 支出责任,如公共教育、医疗,当然也包括环境保护 。这使得下级政府成为利益主体, 不惜一切招商引资,谋取财税收入,逼迫生态比较脆弱或者不适合发展重化工业的地区 也纷纷上马此类项目。厦门的px化工就是很明显的例子,一旦上马将占整个厦门市的GDP 的2/3,大大增加当地的财税收入,促使当地政府不顾厦门旅游城市的定位和居民的诉求 ,做出这个决策,引发了巨大的争议。 六、法制观念和执行的缺失 法制的缺失也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如前所述,我国对于形成环境物品的交易市场、对环 境公共设施的监督监管、对环境损害的追溯求偿、以及对涉及环境不确定性的公共决策 等法律规定上,都存在空白。 同时,我国宪法中对于居民的环境权,至今没有明确的规定,同时宪法的地位也偏低, 并不能作为判例的直接依据。 在法律执行上,执法的精华力量集中在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在基层,尤其是经济 相对不发达地区,执法的力量极为薄弱,对于分散的乡镇企业污染、农村生活污染、农 业污染难以控制,甚至难以有足够的人手进行统计。 3 结语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就环境领域来说,问题 非常严峻,而且趋势是在恶化,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将会在不久的将来付出重大的代 价,环境问题一旦出现,治理需要很长时间和非常巨大的投入。在现阶段的主要任务应 该是正视我们所处的发展阶段,改变增长观念,将环境成本纳入增长的代价,将环境成 本体现在发展过程中,理顺中央和地方的环境责任,增加环境投入,建设完善环境法制 ,并进一步进行公众参与环境决策的公共改革。经济改革取得了阶段性的巨大成功,下 一步的重要任务恐怕应该是政治体制改革,尤其在环境这个公共领域更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