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如何写水产养殖尾水排放调查报告

毕沅
吹鼓吹
要写出时间,地点,调查的问题,过程,结论,附加你的感悟就好可以按照这个模式写,适当做修改即可城乡居民消费差异城乡差距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问题,城乡之间的差距表现在城乡的收入、消费、社会保障、公共基础设施、医疗卫生等多个方面,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的高低及其差距。在世界经济增长减速,国际市场需求疲软的外部环境下,“扩内需”成为“保增长”的根本途径,也是下阶段我国经济工作的重点,刺激城乡居民消费是扩大内需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城乡居民消费差异的表现城乡居民的消费差异,既有消费水平差异又有消费结构差异。具体表现在消费水平、恩格尔系数、消费结构等方面的差异。1.居民消费水平的城乡差异。收入是居民消费的硬约束,收入水平的高低直接制约着居民消费水平,并与消费水平成正向关。1985年到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904元增加到22727元,增长25.1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549元增加到9258元,增长16.8倍。与收入的大幅提高相对应,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也大幅增加。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由1985年的795元增加到2008年的15158元,增加14609元,增长18.4倍;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从474元增加到7072元,增加6598元,增长14.0倍。城镇居民收入增加多,消费增长快;而农村居民相对于城镇,无论水平还是增速均要低一些。2.恩格尔系数的城乡差异。恩格尔系数是一个家庭用作购买食品的支出与家庭总收入之比,通常是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高低。其一般情况,随着家庭和个人收入的增加,收入中用于食品方面的支出比例将逐渐减小,即从长期来看,居民恩格尔系数呈现下降趋势。如果居民收入增长低于一些农产品价格涨幅,居民消费量稳定,费用就会增加,从而导致恩格尔系数上升。如,2008年食品类价格上涨2.9%,其中粮食价格上涨1.5%,水产品价格上涨8.4%,鲜菜价格上升5.9%,鲜蛋价格上涨22.9%。而同期,全省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也出现上升,其中农村居民为38.0%,比2007年的36.4%上升1.6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为36.4%, 上升1.7个百分点。3.居民消费结构的城乡差异。消费水平决定消费结构,消费水平的城乡差异决定了城乡消费结构也必然存在一定差别。城乡居民消费不仅在量上存在差距,而且在质上也有差异。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城乡家庭消费结构总体差异较大。城市家庭的消费水平明显要高于农村家庭的消费水平。2008年,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的消费性支出为15158元,比农村居民家庭的7072元高出8000多元,差距最大的三项是食品、衣着和文化教育。食品支出,城镇为5523元,农村2690元;衣着支出,城镇1546元,农村441元;文化教育支出,城镇1179元,农村499元。其他各项消费水平上也存在明显的城乡差距,如农村家庭医疗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7.2%,比城市家庭6.2%高出1个百分点;城市娱乐支出平均1017元,占6.7%,农村仅234元,占3.3%。人口是低档服装的主要消费群体。在交通通讯消费方面,2008年城镇居民用于交通和通讯消费(2393元)是农村居民(777元)的3.1倍。从消费顺序看,城镇居民基本上是按吃行穿住的消费序列,农村居民则是吃住穿行的序列。从1985年到2008年,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由食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文化教育娱乐服务、居住、医疗保健、交通通讯的消费序列转变为食品、交通和通讯、文化教育娱乐、衣着、居住、医疗保健、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农村居民从食品、居住、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文化教育娱乐服务、医疗保健、交通通讯转变为食品、居住、交通通讯、文教娱乐服务、医疗保健、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其中交通通讯、文化教育的支出是支出结构中变化最明显的部分。三是城乡家庭生活质量存在一定差距。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家庭收入水平的提高,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稳步升级,大众耐用消费品日渐普及。城镇和农村家庭彩电、固定电话、手机等的保有量差异不大,在中低收入家庭中也开始普及。而冰箱、洗衣机、微波炉、摄像机等消费品还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如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家用电脑79.5台,照相机45.8部,而农村居民每百户家用电脑只有23.4台,照相机只有9.6部。家用汽车作为新兴的耐用消费品,农村家庭的保有量同样也远远低于城市家庭。二、影响城乡居民消费差异的原因影响城乡居民消费差异的原因,非常复杂,也是众多因素综合的结果,尤其是社会保障制度、消费环境、收入差距、消费观念等因素直接影响着城乡居民消费的差异。1.社会保障制度的差异。农村居民消费增长趋缓,有效需求不足表现突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社会福利制度不够完善。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享有的社会保障政策不同,预期收入和支出的不确定性增加了农村居民的风险预期,这就促使居民增加预防性储蓄,这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消费,也将加大城乡居民消费的差异。2.消费环境的差异。近年来,城市居民消费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变,绿地、公园、广场等设施明显增多,流通现代化已达到新的水平。农村居民消费环境虽有较大改观,但整体不如城市,交通设施、商业网点、文化娱乐、生活环境等明显滞后于城市,如电力不足、交通不便、供水不畅、市场上供应的商品结构与农村居民消费需求不相适应等,大型超市、连锁店等现代流通二是城镇家庭享受型消费特征明显。在衣着消费方面,2008年城镇居民用于衣着方面的消费占其消费支出的比重高于农村居民4.0个百分点。据有关资料,我国高档服装的消费者占城市人口的0.6%;中档服装消费者占城市人口的70-75%,占农村人口的26%;65%的农村方式只有少量延伸到农村,这一切无疑也加大了城乡居民消费的差异。3.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是导致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差异的主要原因。无论是城镇居民还是农村居民,其消费对收入都有很强的依赖性。农民的消费还停留在比较低的阶段和档次上。农民增收难,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改善升级。4.消费观念的差异。造成城乡居民消费观念差别的主要因素有城乡居民文化素质的差别、生活环境和风俗习惯的不同。我国农民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受教育程度较低,不仅对农民脱贫致富有制约作用,还会对他们的消费行为产生影响。城市居民的文化素质和消费观念相对优于农村居民,信息来源较广,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强,对家庭用品的舒适、品牌档次和技术含量要求较高。这种观念和素质的差异也是造成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差异的原因。三、缩小城乡居民消费差异的建议在国际金融危机引发中国经济波动的情况下,促进消费、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已经成为普遍共识。在当前环境和条件下,提振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和档次是目前摆脱困境,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和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加大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的投资,完善全省居民公共财政制度,扩大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逐步消除家庭正常消费的后顾之忧,坚定家庭居民的消费信心,采取鼓励大众消费的积极措施。1.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中低收入者的实际收入。创造条件让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增加农民收入是提高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缩小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距的根本,把增加农民收入放在突出的位置,加快农村结构性调整,合理调整国家资源分配制度,加大财政对农业的补贴。2.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减少普通家庭正常消费的顾虑。刺激消费、拉动内需必须建立在包括住房、医疗、教育等一系列社会保障机制相对完备的基础之上,加大教育投入和医疗保障,减少普通家庭正常消费的顾虑。要继续建立城乡衔接、公平统一的社会福利制度,努力探索建立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救济制度、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和农村大病医疗保险及大病统筹制度,减少居民对未来预期的不确定性的开支,增加即期消费。目前,农村家庭耐用消费品保有量低于城市家庭,但其购买意愿却高于城市家庭,不同层次的农村家庭购买意愿均高于城市家庭。当前,中央实施的“家电下乡”政策,给农村家庭购买家用电器予以补贴,这有利于激活农民购买能力,加快农村消费升级,扩大农村消费,促进内需和外需协调发展。3.向城乡提供同质的公共服务产品,改善消费环境。提高消费质量、改善消费环境是扩大消费需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条件。要调整不合理的消费政策,将巨大的消费需求转换为现实的购买力,及时取消限制消费的各项不合理的政策和行为,鼓励发展新的消费方式。积极为农民提高消费水平、消费质量和消费层次创造条件。要加快农村消费品市场建设,用现代化的信息手段去改造传统的商业网点和建设新的网点,加强城镇与乡村市场的衔接,大力挖掘农村市场的发展潜力。4.强化新农村建设,解决农民生活中的难点、盲点。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使亿万农民的潜在购买意愿转化为巨大的现实消费需求,拉动整个经济的持续增长。特别是通过加强农村道路、住房、能源、水利、通信等建设,既可以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消费环境,又可以消化当前部分行业的过剩生产能力,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5.改革户籍制度,加快城镇化步伐。中国特色的城镇化,本质上是城乡协调发展,城乡居民共同富裕的城镇化。政府应坚持公平和效率的原则,使农民工在城市的就业合法化和制度化。在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同时,将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去,实现农村城镇化。要打破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体制,允许和鼓励有条件的农民在城镇定居创业,实行与城市市民相同的待遇。可按放开中小城市,积极发展小城镇,适度发展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基本原则,来改革完善城市的户籍管理,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制度,逐步用身份证制度代替现行的户籍管理制度。

绿色水产品养殖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红外线
鱼丽
去百度文库,查看完整内容>内容来自用户:黄国庆绿色水产品养殖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第1章总论1.1概述1.1.1项目名称、建设单位及法人1.1.1.1项目名称:某有限公司绿色水产品养殖基地建设项目1.1.1.2项目法人代表:(绿色水产品养殖基地总经理)项目执行单位:某市水产局1.1.1.3建设单位法人代表:建设单位:1.1.1.4项目性质:新建1.1.1.5项目建设地点:某有限公司绿色水产品养殖基地建设项目建设地点位于镜泊湖与小北湖之间1.1.1.6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单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1.1.2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的依据和原则1.1.2.1依据我省渔业资源现状和未来发展的趋势1.1.2.2依据《中华人民共和水资源法》、《渔业法》、《环境保护法》及国家有关政策和法律法规。1.1.2.3依据调研设计人员的实地勘探详细资料,参考宁安市镜泊湖渔业历史资料背景。1.1.3项目提出背景1.1.3.1宁安市镜泊湖养殖区基本概况:镜泊湖位于东经129.五、北纬42.2,古称忽汗海,金女真人称毕尔腾湖,清初称瑚布图湖,后称镜泊湖满语为毕尔腾候温,即程度如镜的湖面,海拔351米,全湖南边和北边长45千米,最宽处9千米,最深处62米,湖平行面或者物体表面的大95平方千米,蓄水量16亿立米米,镜泊湖群山环抱、山重水复、景致秀丽,镜泊湖出产湖鲫、红尾、鳌花等黑龙江省过去水产养殖一直延续着传统生产方式,主要是以鲤、鲢、草鱼等为当家品种,而且生产技术落后产量偏低

水产养殖立项申请书

吉原
忘年忘义
  这个问题太专业了吧?我也是读水产养殖的,那么多项目,我们也不知道你是啥项目,即使知道这种问题也不好回答,只能靠你自己去归纳总结。建议你在网上多收集一些立项申请书的材料,如具体格式,注意事项,有何禁忌等等,然后再尽可能的对自己的项目进行总结。最后祝你早日成功!!!  下面提供百度百科的格式  目 录     一、项目总论  1.1 项目基本情况  1.2 项目单位基本情况  1.3 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写单位  1.4 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  1.5 项目建设内容与规模  1.6 总投资及来源  1.7 经济及社会效益  1.8 结论与建议     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2.1 项目建设背景  2.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2.3 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三、项目单位基本情况     四、项目产品市场分析  4.1 项目业务及产品产能  4.2 项目市场容量分析  4.3 项目市场推销策略     五、项目技术工艺方案     六、项目总体规划与土建工程  6.1 项目建设地址  6.2 项目总平面布置与厂内外运输  6.3 主要车间设备布置  6.4 项目土建及配套工程  6.5 项目土建工程造价  6.6 其他辅助工程     七、项目的招标方案     八、环境保护与劳动安全  8.1 环境保护  8.2 资源利用与能耗分析  8.3 节能分析  8.4 消防措施  8.5 劳动安全卫生     九、企业组织与劳动定员  9.1 企业领导组织机构  9.2 建设机构及监理单位  9.3 运营维护机构  9.4 项目组织结构及劳动定员  9.5 人员培训     十、项目实施进度安排  10.1 项目实施的各阶段  10.2 项目实施进度表     十一、项目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11.1 项目总投资估算  11.2 资金筹措  11.3 投资使用计划     十二、项目财务评价  12.1 计算依据及相关说明  12.2 总成本费用估算  12.3 销售收入、销售税金及附加和增值税估算  12.4 损益及利润及分配  12.5 盈利能力分析  12.6 盈亏平衡分析  12.7 敏感性分析     十三、效益分析  13.1 经济效益  13.2 社会效益     十四、项目风险与风险管理  14.1 项目风险提示  14.2 项目风险防控措施     十五、附件主要是桂鱼的养殖桂鱼是一种有很高经济价值的鱼,可是尽管我是读水产的,但也没写过具体的立项申请,我给你的资料也是在网上找的,要我写可能太难了!我前面也说了,这种事具体的内容,要写些什么,能写些什么,什么是你们的优点也只有你们自己最清楚,你们缺少的仅仅是不知道如何去写好立项申请书,因此才建议你在网上多查一些立项申请书的格式,注意事项之类的,也可以找一些正规的,写好的立项申请书瞧一瞧。还有你要有信心,对你项目的信心,以及对你写好立项申请书的信任!加油,祝你成功!!!\(^o^)/~参考资料:http://..com/question/11877546.html http://ke..com/view/5131874.htm这是例子,望满意。 项目名称 新型海水观赏鱼渔场项目立项项目概述 海水观赏鱼的养殖我公司在本土地的基本情况:1、有各种理想指标符合养鱼的井水土地2亩。2、地理位置靠近沿海,水源充足,排放方便。3、公司领导有良好的社会关系与过硬管理经验。建设标准:建设保温大棚,砖混结构,钢筋骨架,pv透光板棚盖,附保温层。在棚内建6米乘6米或7米乘7米的养鱼池,其数量根据投资量而定。配套设施,设备有高位储水池,办公用房和员工住房,供电设施、给氧机、水泵及制冷设备 供暖设备等。(附加地热采暖设施会增加初期投资)生产经营:人员组成1. 厂长1人2. 2.技术员5人3. 财务2人4. 杂工2人合计:10人5. 1.使用饵料,鱼类投放后,在幼鱼喂养合成饵料,成鱼喂海鱼饵料,使其逐步向自然采食环境发展。2.放养密度,每口渔缸可养40尾鱼。鱼类投放初期,可按50%标准进行投放,以此确安全,逐渐达到满符荷饲养规模。逐步调整投进鱼期和批次,在第一次投鱼以后,要逐步调整投鱼期,随鱼出售,随时投鱼,使其形成一个完美的循环周期,逐步实现每个月都有新鱼投放和商品鱼的出售。这样就避免了价格的波动以及市场的正常供应量。市场保障:前几年,海水观赏鱼销售的市场主要局限在一些大城市,随着产业化的形成,价格的降低,近年来已经销售到了中小城市,适合中底收入的群体了,固此市场不断扩大,需求量也不断争加,然而在我国适合养殖的地方及少。利润分析:每条成品鱼的价格在6-10000元,总成本在 1万元人民币左右其中鱼约5%-10%利润,电费约每度1.2元、饵料和人工约每月2万元。目前的市场价格,每条鱼平均按50元计算,利润5元人民币,减去税费和成本费用,其利润在8元人民币左右,每周批发数量在1000-2000尾周毛利润在5000元, 月毛利润2w元。养殖规模及收益:建100平方米的鱼池,可以养4000尾鱼,目前的利润为8元/尾,考虑到市场价格的因素,可以按7元/尾的利润计算,一个周期在一个月个月左右,4000尾鱼可获利润3.2万元人民币,成本利润达到了30%。销售情况:主要供应东北、北京、华北等。北京市场的需求很大,在每个观赏鱼市场都能看到海水鱼经营体。在我们的规模扩大的进行当中,我们逐步建成我们自己的营销体系,使我们海水观赏鱼的生产销售模式,形成一个完美的产销一条龙的良性发展体系。发展前景:养殖海水观赏鱼是一个很有发展前景的行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反映出来。从鱼的品种方面看,它是产于海洋的品种,在我国只能靠进口获得成品鱼,这种鱼的生活习性不好在我国的北方繁殖生长,所以销量只能保持在一定的水平。从技术条件方面看,在引进初期技术不成熟,成活率达不到70%,而现在的技术很成熟,成活率在90%以上。所以不存在技术的问题,确保了养殖批发的规模化发展。从鱼方面看,最初的每尾低端鱼的价格在30元—200元元人民币左右人民币,而现在的价格为5-200元人民币,养殖的技术不断提高,成本不断下降,有充足的种类供应。从成本方面看,由于鱼类的价格大幅降低,动物性饵料的使用,降低了养殖成本,过去的养殖成本是现在的5倍以上。从价格方面看:过去市场的最底价为几百块左右,而现在的价格是几十块。这个价格已经被人所接受。从市场方面看:过去只销往大城市,现在已经进入了中小城市,市场面比以前更宽了。项目:海水观赏鱼工厂养殖是一个很有发展前景的产业,作为原产于海洋的鱼种,对水质,水温要求比较高,只有具备了适应其生长条件的地方,才能建厂生产。我地区具备养殖的地方。固此我方应建立了此项事业部门,愿与可以进行新型养殖的地区在进行合作。拟建1.7亩养殖厂。 资金使用计划固定资金使用数量17万元(建设期二月)1.建700平方米的保温棚,每平方米的价格为200元。共计14万。2.40立方米的储水池4个,每个2万,共8万。3.办公用房一座,共5万。4.机房,员工住房50平方米xx元/平方米,共计6万。5.,2000米长线路,价格1万。6.50千瓦发电机组1台,每台1.85万,共计2万。7.大型蛋白分离器一台30吨处理水量,每台2.2万,共计2.2万。8.自吸水泵12台,配电箱及工具等,合计1万9.大型制冷设备及通风设备,共计4元生产用的流动资金15万元人民币700平方米的规模可养4000尾鱼,每条鱼的综合成本25,合计10万元。海水观赏鱼的养殖周期是1个月左右,根据(市场要求规格),流动资金可在12个月内分期投入,在一次性购鱼以后,随着鱼类种类重量的增加,资金投入也逐月增加。还款计划养殖厂的建设期为二年,还款在第一年中开始连续四年,每年还款本金的20%,另加红利20%。五年还清。20xx年11月30日还本金200万(加红利)20%本金200万我们真诚的与您合作,共同发展我们的美好事业!您的真诚朋友、可以信赖的合做人。投资地区 天津市投资总额 Xx万元尚缺资金 Xx万元合作方式 风险投资

急求一篇调研报告 关于农村某种经济的报告 字数2000字左右

约书亚
惊唇劫
  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将开始实施第三步战略部署,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推进现代化进程,对农业将提出更高的要求。我国的经济结构能否顺利调整,国民经济能否发展的更快一些、更好一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业基础是否稳固。只有加强农业基础,确保农产品供给,才能顺利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只有加强农业基础,开拓农业市场,才能支持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  农业效益和农民收入问题不仅关系到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稳定,而且关系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十五”计划纲要提出,必须高度重视农民收入问题,把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做好新阶段农业和农村工作、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基本目标。  “靠天吃饭”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祖祖辈辈唯一的谋生手段,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方式显然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需要。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后,农业生产受到资源和市场的双重约束,市场风险增加。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农业将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带领全村人走上了致富之路在产品供求关系发生变化、市场竞争加剧的情况下,必须对农产品的品种结构进行调整,面向市场,依靠科技,进一步加强优质品种的引进、选育、繁育和推广工作,尽快淘汰和压缩劣质品种,全面优化农作物品种结构,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种植业。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这么几个问题。第一个是这里的信息渠道很不畅通,有55%的人认为他们是不容易得到有效的信息的,有30.5%的人认为他们是比较容易得到有效信息,有8.3%的人根本就得不到有效信息,只有5.5%的人可以容易的得到有效信息。而信息就是金钱,得不到有效信息就不能够很好的发展。  第二个是我们对于农民的理解有一些误区,在我们的传统印象中,农民伯伯似乎就是每天扛着锄头去种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在田地里。他们对子女的教育、对于国家的政策等等不是很关注的样子。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再皋落村,他们对农业科技、政策新闻、教育和健康的关注度依次是21%、21%、21%和20%,而对娱乐、财经和军事的关注度依次是11%、4%和1%,对于旅游的关注度为0。这其中,我们在教育上对农民伯伯的误解最深,我们总是说农村不重视教育问题,其实不是他们不重视,一是因为村里的教育水平低,而是家里的经济状况不允许,才造成了现在的样子。  第三个是关于农业种植方面的问题,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这里的居民从种植到对农作物的管理,全市以前的经验,没有任何的科学的方法和思想的介入。所以他们的种植效率很低。例如有很多的农户种上种子之后就不进行管理了,也不灌溉,只是等着上天的恩赐----雨水。  综合上述问题,经我们的查找资料和讨论,我们认为要想解决问题,首先我们必须 建立农村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它应包括以下几个系统:  1、作物生产与病虫害防治信息系统  以北方主要农作物(如:玉米、谷子、大豆、土豆等)为对象,内容应涉及栽培技术、良种选择、肥水管理知识,同时还应对农作物生产操作规程开展研究和收集整理。  系统应对主要作物病虫害的有关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基本信息进行采集,建立病虫害多媒体知识库,包括病害的传播途径、发病条件、流行病学、危害特点,害虫的名称、危害作物、危害区域、危害分布、形态特征、发生规律、害虫图片等,以及提供病虫害的农业、化学、生物和其它防治方法。  2、畜禽生产与疫病防治信息系统  系统应收集猪、鸡、鸭、牛、兔、鹅等畜禽的饲养管理技术,介绍规模养殖条件下,动物从出生到宰杀全过程的饲养、管理技术。畜禽疫病防治主要收集畜禽疫病的有关文字、图片等基本信息,包括疫病的病害介绍、传播途径、发病条件、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病变、诊断技术、防治措施等。  3、农业数据库系统  农业数据库系统资源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引进农业文献资源部分,包括世界三大农业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年鉴资源、电子图书等,总数据量4000多万条。二是自行开发部分,包括农业科技成果、实用技术、专家、政策法规、品种、科普数据库及馆藏期刊图书库等。  自建数据库资源,以国内公开发行的图书、期刊、网络上的农业信息和科研实践知识为收录范围,以农村基层干部、农技人员、广大农民为服务对象。主要采集解决农业企业、农户生产管理过程中迫切需要的基础知识,内容涵盖了农业信息的各个方面。其特点是直接面向基层,提供的技术成熟、简单、实用、可靠性强,基本能够满足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的信息需求。  其次我们还要注重以下几方面的建设:  (一)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  鼓励农民服务组织创新,培育经纪人队伍,加强农业质量标准体系、农产品质量检测检验体系和市场信息体系建设,加快制订或修订农业行业标准和重要农产品质量标准,推广采用国际标准,创建一批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有计划地兴建或扩建一批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和科技、劳务等要素市场。搞好农业服务,大力推广优良品种,引导农民发展优质高效经济作物;搞好对农民的科技教育和培训,组织技术人员深入到农户,及时为农民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  (二)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推进规模经营和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也是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带动力量。  1、鼓励采取公司加农户、订单农业等多种形式。要采取财政、税收、信贷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扶持重点龙头企业发展。从信息、技术、资金等方面为龙头企业搞好服务,支持龙头企业建设农产品生产、加工和出口基地,引进、开发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销售企业和科研单位带动农户进入市场,与农户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合理调整农业生产区域布局,发展特色农业,形成规模化、专业化的生产格局。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  2、提高农产品加工水平和效益。农产品的转化主要是发展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目前,我国农产品加工业水平还很低,通过运用高新技术,实行对初级产品的深加工,还可以为农产品的增长提供极为广阔的市场空间。要加快农产品加工技术和设备的引进开发,发展农产品销售、储运、保鲜等产业,积极促进初级农产品的转化和加工,不断开发名、优、特、新品种,搞好优良品种的繁育。  3、扩大对外开放,发展创汇农业。“十五”期间,我国将加入世贸组织,要以此为契机,千方百计引进国外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我国农产品结构调整优化和升级。建设农产品出口创汇基地,重点扶持和扩大畜禽、水产品、水果、蔬菜、花卉及其加工品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特色产品和有机食品的出口。有计划地组织劳务输出,参与国外农业开发、水利工程承包等。  (三)积极有序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  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步从种植业向多种经营、乡镇企业和小城镇转移,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必由之路,也是使农村丰富劳动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的客观需要。  1、向农业的深度和广度进军。引导农民地从事非农产业,要立足当地资源优势,重点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储藏、保鲜、运销等行业,加快改造传统工业,积极发展商业、运输、饮食服务、旅游等劳动密集型产业。  2、发展个体私营企业和乡镇企业。通过深化改革,完善机制,充分调动投资者、经营者的积极性,引导乡镇企业加快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加快科技进步和体制创新,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名、优、特、新产品,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提高乡镇企业的科技水平和竞争能力。  3、加快发展小城镇。小城镇是转移农民的基地,是二、三产业的载体,对增加农民收入具有强大的带动作用。有选择的培育一批重点的中心集镇,努力在城镇投资体制、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等方面取得突破,使小城镇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4、鼓励、支持和组织农民开展劳务输出。采取多种形式,通过多种渠道,把农村富余劳动力组织起来,到大城市和沿海开放城市务工经商,加快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步伐。  这次"三下乡"活动虽然早已结束,但它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思考,使我们这些“读圣贤书”的人也开始关心“窗外事”。它时时刻刻提醒我们,在生活着九亿多农民的广大农村中,还存在着许许多多这样或那样问题,那里的经济还不够发达,那里的政治体制还不够健全,非常需要我们这些大学生为祖国的繁荣昌盛,为人民生活水平的整体提高,为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尽自己应尽的一份力,作出自己应做的一份贡献!参考资料:http://wenku..com/view/eaa9502b3169a4517723a3f2.html

重庆环境调查报告

而问之也
  重庆市生态环境现状调查报告  一、生态环境现状  (一)土地  重庆市幅员总面积822.69万公顷,其中陆地面积97.01%,水域面积2.99%。土地构成为:农用地292.94万公顷,林地297.39万公顷,居民点、工矿及交通用地55.01万公顷,未利用土地150.61万公顷,其中农用地、林地所占比例较大,未利用土地不足20%。根据市国土部门提供的动态数据显示,与1997年比较,2000年耕地、林地、未利用土地面积减少;而园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及水域面积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其中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面积显著增加。  1、耕地截止2000年,重庆市耕地总面积为252.29万公顷,人均耕地仅0.082 公顷,低于全国人均水平(0.106 公顷)。其中15度以上坡耕地占48.2%,25度以上的坡耕地占16.1%。重庆市中低产田占耕地面积的60%-80%不等,其中中部、东部、东南部的区县大多占80%左右。重庆市耕地垦殖指数为30.74%,大足等5个县(市)的垦殖指数大于50%,渝西地区的垦殖强度大于渝东地区,西部地区的土地后备资源更为贫乏。与1997年相比,减少耕地1.84万公顷,每年减少耕地面积0.61万公顷。在减少的耕地中,城镇建成区向外围拓展与交通建设占用良田沃土的情况比较突出。  2、牧草地 2000年重庆市有牧草地23.86万公顷,在未利用地中拥有荒草地34.27万公顷。与1997年相比,重庆市草地面积增加了0.04万公顷。退耕还林还草及林地退化可能是草地面积增加的重要原因。重庆市牧草地的理论载畜量为670万羊单位,而1999年草场实际载畜量为250万羊单位,表明我市的畜牧业整体上还有发展潜力。但是,草地的生态保护工作相对滞后,受鼠害及人类活动的影响,草地退化面积接近草地总面积的19%。  3、林地 2000年,重庆市林地面积为297.39万公顷,占幅员面积的36.53%。其中有林地面积177.92万公顷,占重庆市林地面积59.83%,森林覆盖率为23.1%。林地分布极为不均,主要集中分布在东部与南部的中、低山区,中部平行岭谷区。与1997年相比,林地面积减少0.02万公顷。村镇与交通建设占用林地、毁林开荒、林地衰退等是导致林地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  4、水土流失 1999年重庆市水土流失面积52130.27平方公里,占重庆市幅员面积63.26%。其中,轻度侵蚀25.11%,中度侵蚀48.42%,强度侵蚀19.41%,极强度侵蚀5.80%,剧烈侵蚀0.26%。平均土壤侵蚀模数每年每平方公里4261吨,重庆市土壤侵蚀总量为每年2.22亿吨,年侵蚀耕地厚度约7.5毫米,相当于全重庆市2.3毫米的表层被侵蚀殆尽。与1987年相比,水土流失面积扩大3226.73 平方公里,侵蚀面积上升3.78个百分点,年扩展速率为0.42%。因重点流域进行治理,强度侵蚀面积下降12.15个百分点,极强度侵蚀与剧烈侵蚀的面积得到有效控制,但中度侵蚀面积增加幅度大,净增11.62个百分点。  5、矿产资源开发 据初步调查,重庆市拥有各类矿山企业6474个,矿产开发历年破坏土地总面积320012公顷,其中林地102246 公顷、耕地31641公顷、草地135851 公顷、其它类型50274 公顷,造成7995 公顷的土地受到污染,被破坏的土地仅2.8%得到恢复。  (二)水环境状况  1、水资源 境内各类水资源合计4624.42亿立方米,其中过境水资源量3981.32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当地地表水资源量511.4亿立方米。在空间分布上,西部丘陵地区水资源相对贫乏,东南部山地相对较丰。在季节分配上,夏秋多,冬春少,中小河流在伏旱期及冬季断流现象时有发生。  2、地表水水质 2000年,除黄草峡断面外,长江、嘉陵江水质都基本保持1995年水平。2001年2-3月,乌江220公里河段水质已出现严重的富营养化现象。在重庆市68条次级河流、160个水质监测断面中, 16.9%水质优于水域功能要求,20.0%满足水域功能要求,63.1%不满足水域功能要求。西部地区永川、大足等8区(市)县次级河流水质已受到严重污染,不能满足水域功能要求,水资源的供需矛盾不断加剧,一些地方已出现严重的水荒。  3、水面养殖 1999年,重庆市水产养殖面积54750公顷,占重庆市水域面积的20.74%。污染严重的水库、池塘面积10601公顷,为水产养殖面积的19.27%。网箱、围栏养鱼的不合理发展,引起塘、库与河道富营养化问题日趋严重。自1986年以来,严重污染的面积以每年递增20%的速度扩展,部分水库、河道水质已不能满足水域功能要求。  4、湿地 市域内湿地面积共计1006469 公顷,以人工湿地为主体,占湿地总面积83.25%。  (三) 生物多样性  1、物种 在市域内分布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5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22种,国家三级保护植物25种,分别占全国同类植物62.5%、4.1%、23.1%。珍稀濒危植物主要分布于南川、江津、巫溪、巫山,占重庆市珍稀植物种数的85.4%。在市域内分布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56种;其中一级保护野生动物13种,二级保护野生动物43种。受三峡水库影响的陆生植物物种涉及120科、358属、550种。以数量计,影响最大的是禾本科、菊科、大戟科与蔷薇科植物。三峡库区移民搬迁、人类活动区间沿淹没线上移,对土地的垦殖增加,部分动物的栖息环境受到破坏。  2、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 重庆市已建自然保护区31个,总面积606992.4公顷,占重庆市幅员面积7.32%,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省级自然保护区6个。有各类风景名胜区42个,总面积449290公顷,占重庆市幅员面积的5.46%,其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4个,省级风景名胜区23个。森林公园49个,总面积60613公顷, 占重庆市幅员面积的0.74%。  (四) 农业生态环境  1、化肥 1999年重庆市化肥使用水平445.5公斤/公顷,年使用的化肥总量(折纯)为71.03万吨。从80年代开始,无机化肥的使用成直线上升。无机化肥使用增加了90%,但粮食增产不足30%,其中增加的粮食产量仅9%左右来自化肥的贡献。由于作物吸收及土壤吸持力有限,全年有17.63万吨氮素、磷素从农田流失,造成面源污染。  2、农药 1999年重庆市农药使用水平10.01公斤/公顷,使用总量为7361吨,折纯量为2544.6吨。  3、农膜 1999年重庆市农用塑料薄膜使用总量为1.86万吨。其中地膜使用量为1.28万吨,使用面积为152358 公顷, 使用水平为84.01公斤/ 公顷。  4、畜禽养殖 据统计,1999年产生畜禽粪便9263万吨。其中,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或专业户153户年产生畜禽粪便167.8万吨。大量规模化养殖场的畜禽粪便未经处理直接排放,成为我市主城郊区次级河流被污染的主要污染源。  5、绿色食品与有机食品 主城区近郊部分土壤受到Pb、Cd、Hg等重金属污染,引起部分粮食、蔬菜产品的重金属含量超出食品卫生标准。但郊区以外的农田未受到明显的污染,尤其市域外围的山区具有发展绿色食品与有机食品的良好条件。  6、农村能源 农村生活用能的主要途径是薪柴与秸秆直接燃烧。从农村能源构成调查来看,秸秆直接燃烧占37.22%,小煤窑占31.78%,小水电占17.04%,薪柴占12.32%,生物能源-沼气占1.63%。  二、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  (一) 水土流失严重,土地退化,河道淤塞  水土流失仍然严重。与1986年比较,水土流失的总面积仍在增大,侵蚀总量仍在增加,治理速度赶不上扩展速度。由水土流失引起生态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土地退化加剧。水土流失导致表层土壤被侵蚀,土层变薄,岩石出露增加,严重的地方表土被冲失殆尽,出现"石化"现象,尤其25°以上的坡耕地最为突出。重庆市石漠化面积已达2903 平方公里,占幅员面积的3.53%。水土流失加速了土壤营养物质的流失,土壤肥力逐年降低,土地的生产力下降。如涪陵区土壤有机质含量由1958年的2.0-5.0%下降到目前的1.3%。二是水利工程受损,河道淤塞严重。水土流失使水利工程寿命缩短,工程效益降低。我市不少河流淤积现象严重,造成河床抬高,过流断面缩小,洪水位抬高,洪水危害次数增加。  (二) 森林质量下降,林地分布不均,生态功能降低  --重建设轻保护,生态建设的部分成果被抵消。由于人为破坏与其他原因,林地破坏与退化速度大于植树造林速度,林地面积正在减少。由林地→灌木林→草地的逆向演替,是部分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衰退的重要标志。  --森林覆盖率上升但质量不高。由于重庆市约70%森林面积为马尾松林,有林地以中幼林为主,虽然我市森林覆盖率逐年上升,但林地质量不高,防护效益与森林抗逆力差。  --林地分布不均匀。重庆市林地相对集中于海拔500米以上的低、中山区,各地区之间的生态环境质量差异很大。人口密集的城市(镇)周遍地区的林地较少,对人居环境质量的调节作用较低。  (三) 次级河流污染严重,水的供需矛盾突出  长江、嘉陵江、乌江水质基本稳定,但次级河流污染严重,主要以Ⅳ类、Ⅴ类水质为主,部分河段出现劣Ⅴ类水质,约63%的监测断面不符合水域功能要求,导致我市西部地区水的供需矛盾不断加剧,一些地方 "水荒"频繁发生。  (四) 野生动植物丰富区减少,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  --随着人口不断增长,由于毁林开荒严重,大量森林资源被破坏,再加上长期大量使用农药以及污染物向环境中排放,使生态脆弱区域的物种受到威胁,不少资源逐渐处于濒危状态甚至消失绝迹。  --新建自然保护区质量不高。近年来,作为自然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基地,我市自然保护区建设发展迅速,但批而不建,建而不管的现象比较普遍,开发力度较大,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质量不高,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受到威胁。  --三峡库区濒危物种保护进展缓慢。2003年,三峡工程开始蓄水发电,库区特有的珍稀濒危物种迁地保护工作尚未有实质性的进展,大量濒危物种、渐危物种仍处于易遭受人类活动干预的状态。  (五) 农村面源污染失控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养殖业快速发展,规模化畜禽养殖粪便的直接排放,成为我市主城郊区的次级河流被污染的主要污染源,加重了地表水与次级河流的污染,畜禽养殖专业户及企业逐步成为新的污染大户。尤其是水产养殖快速发展,由于大量投放富含氮、磷的饲料、化肥及畜禽粪便进行肥水养鱼,池塘、水库、河道污染面积呈高速发展之势,地表水富营养化问题日益严重。由于缺乏正确引导与监督不力,农用化学物品不合理使用,尤其大量化肥的有效养分流失进入环境,加重了三峡库区水体污染,并且使我市的部分农产品受到污染,同时还影响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六) 矿产资源开发不合理,矿山地质环境受到破坏  由于矿产资源的不合理开发,矿山生态破坏严重,造成地表失稳、塌陷、地裂、崩塌,地下水位下降,井、泉、塘枯竭,局部地区居民用水困难、农业灌溉用水短缺。大量排放的矿坑水、洗煤水造成导致地下水水质超标,形成局部区域的恶性水循环体系。水土流失与泥石流、水石流使基岩大面积裸露,石漠化现象加剧,危及铁路、公路、航道的安全运行。  三、生态破坏的后果  由于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养殖污染、矿山资源开发破坏等生态问题,导致重庆市遭受了洪涝干旱、滑坡崩塌、病虫害等各种自然灾害,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据统计,1999年因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达39.43亿元,2000年上升至59.98亿元,分别占同年重庆市国民生产总值的2.64%与3.77%。需要指出的是,以上计算未包括基因、物种消失等许多难以测算的间接经济损失,而直接经济损失仅仅是生态破坏中很小的一部分。据初步估计,我市的生态损失与西部地区平均水平相当(13.07%)。从掌握的调查资料来看,自五十年代以来,自然灾害总体上呈上升趋势。70年代以后水灾影响面积显著增大,旱灾与病虫害影响面积上升趋势更为明显。同时,说明我们为抵抗自然灾害所付出的经济代价也日益增大,严重的自然灾害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生态破坏的原因分析  (一) 人口对生态环境形成沉重的压力  1999年重庆市人口密度374人/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位于西部地区12省(直辖市、自治区)之首。从粮食水平来看,近15年来重庆市人均拥有粮食346-385公斤,低于粮食自给自足标准(人均400公斤),现有人口已超出土地承载力。由耕地的承载能力来看(其标准为最低耕地面积0.048公顷),由于耕地的质量较差,养活一个农村人口需要耕地面积0.13-0.17 公顷,耕地的实际人口承载量已超过其人口容量。  (二) 对生态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1、重资源开发,轻生态保护。少数地方、部门、单位与个人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借发展经济、保吃饭或脱贫致富为由,为增加收入往往偏重于资源的开发利用,甚至是高强度掠夺式的开发利用,忽视了生态保护与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  2、重生态建设,轻生态保护。在处理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的关系方面,缺乏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整体合力。在实际工作中,生态建设部分项目建设没有将生态要素、生态环境问题与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有机结合起来;重生态环境破坏后的恢复与重建,轻破坏前的保护与预防,呈现边建设边破坏的局面;重项目建设,轻项目完成后的管理。  (三) 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加大了环境压力  冶金、建材、采掘业等对自然资源依赖性很强的行业在重庆市GDP 中占较大的比例,不仅增加了自然资源的稀缺程度,也加重了环境压力。1999年重庆市万元GDP能耗为2.20吨标煤,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93吨标煤/万元,1998),远大于广东、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  (四) 宏观决策机制不健全  生态保护是按环境要素实行各部门分工负责的资源管理体系,鉴于资源经营管理与执法仍集于一体,各行业的政策导向仍然是重开发轻保护,不利于生态保护,难以对具有有机整体性很强的自然生态系统实施有效的统一监督管理。由于生态保护缺乏制度保障,我市目前仍然有许多开发建设项目缺乏生态保护的制约措施。决策前期无生态保护评估、咨询,决策过程中未充分考虑生态保护,决策实施缺乏生态保护监督,实施后无生态保护审计或回顾性评价制度。  (五)政策法规不健全,执法不严  我国颁布的一系列资源法大都是针对自然环境中的某一特定要素制定的,没有考虑到自然环境的有机整体性与各自然要素的相互依存关系,因而出现了开发一种资源却影响与破坏了其他相关资源,造成生态环境整体恶化的现象。  在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时期,我国尚未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体系,现行的生态保护政策不能满足实际管理的需要。我国缺乏鼓励对保护生态环境进行长期投资的金融政策;没有建立起生态补偿政策体系,目前已有部分省、市开始征收生态环境补偿费,但我市还缺乏具体的征收、使用政策,更没有形成有效的监督机制;缺乏有利于生态保护的科技投入政策机制;环境保护法规对破坏生态环境的法人具有较强的约束力,而对于个体约束力较软弱,尤其在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承包或转包的现象,一旦生态环境破坏行为发生后,责任人易逃避有关法规的处罚。  在生态保护执法方面,普遍存在有法不依与执法不严的现象,致使生态破坏的违法案件得不到应有的处罚与制裁。不少地方普遍存在以罚款代替执法的现象,影响了执法的效果与执法监督作用。其次,还表现在执法力量薄弱,执法手段落后,执法队伍素质不高,监测、取证、破案技术不能适应保护工作的要求,以及许多生态破坏案件因公诉人环境意识低而得不到合理处置等。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行政严重干预生态保护执法的问题。  (六)投入不足  重要生态功能区、自然保护区、生态示范区等生态保护缺乏资金投入保障,是生态破坏趋势难以得到有效遏制的关键。  五、 对策与建议  (一) 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以生态系统学的观点解决生态环境问题  要充分认识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紧迫性、长期性、艰巨性,增强生态环境的忧患意识与危机感,认真贯彻落实江总书记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国务院《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以及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决定》,站在全局与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把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列为重庆市必须着重解决的重大战略性问题,妥善处理好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生态环境质量继续恶化是重工程建设(包括生态建设)、忽视生态保护的结果。因此,要从思想上纠正边建设边破坏与克服重建设轻保护的倾向,认真贯彻执行国务院关于"生态建设与生态保护并举"与"保护优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政策,控制生态破坏程度与范围不再扩大,是遏制生态破坏趋势的关键。生态保护主要运用生态系统学的观点,以维护生态系统结构合理、功能齐全为宗旨,而不能只依靠工程建设,不能单纯追求植被覆盖率。  (二) 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建立环境与发展的综合决策机制  在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实行分工负责,建立部门对生态保护与建设的目标责任制,逐步形成由多部门的分散管理协调到统一监督管理的轨道。各区县(自治县、市)政府要加强生态保护工作,提高管理人员素质,形成由市级环保、计委、农业、林业、水利、国土等部门以及区县(自治县、市)政府齐抓共管的局面。  建立环境保护党政"一把手"负责制。党政"一把手"要对本辖区内生态环境质量负责,将生态环境质量作为对党政领导干部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进行考核奖惩。  实行重大决策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自然资源开发及生态建设等非污染性项目,必须进行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对于可能造成生态环境破坏与不利影响的项目,必须做到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措施与资源开发与建设项目的同步设计,同步检查验收。对可能造成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的项目,应严格评审,坚决禁止。  (三)加强法制建设,加大执法力度,强化生态环境监督管理  加强立法,尽快制定《重庆市农村面源污染控制管理办法》、《重庆市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重庆市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等法规,健全生态保护的法律体系。制定相应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标准,以弥补现有自然资源法中生态保护的不足。  从严执法,加大对重点地区、重点行业的重大生态破坏案件的查处力度,尤其要加大严重影响城市、风景名胜区环境质量的开山取石行为的查处力度,严格控制重庆市大中型水库的肥水养鱼,遏制水产养殖造成水体富营养化迅速扩展的趋势。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在重庆市范围内严禁收购、出售、运输国家级濒危动植物与市级重点保护的野生动植物,严厉打击盗猎、倒卖野生珍稀动植物的违法行为。  (四)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加强生态保护与建设  尽快作好重庆市生态环境功能区划,统一编制重庆市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及其配套的专项规划。根据重要生态功能区、重点资源开发区与生态环境良好地区三种不同类型区域的生态特点与保护要求,实行分类指导、分区推进,指导自然资源开发与产业合理布局,推动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健康发展。  按照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原则,在生态脆弱的矿区、林区及重要生态功能区分期分批划定一批禁采区、禁伐区,限制不合理的开发活动。加强旅游资源开发的环境管理,严禁开展破坏生态环境、破坏生物多样性与污染环境的旅游,强化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环境监督,在重点风景名胜区推进创建ISO14000国家示范区的活动。按照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原则,矿产资源开发对耕地、草地、林地、水土保持造成的破坏,采矿单位与个人应采取回填、复垦、植树种草等措施进行恢复。强化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引起生态破坏的环境监督。  坚持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并重的原则,加强天然林保护及坡耕地退耕还林(草)。充分利用我市水热资源条件丰富、生物初级生产力大的优势,着重加强生态环境严重破坏区域以及重要交通干线、库岸、水土流失重点监控区、重大项目建设区域进行重点植树造林。同时,通过加强生态保护,限制不合理的人为活动,充分利用生态系统的自我更新能力恢复植被,减轻水土流失,以有限的生态建设资金尽快恢复生态功能,避免生态建设项目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推动生态农业建设,合理施用农药与化肥,开发与推广生物防治技术;加强农膜的回收与再利用,积极推广可降解地膜;加强水产养殖、畜禽养殖的监督管理,严格控制肥水养鱼,规范养殖场的污染物排放行为;大力推广农村沼气、小水电等能源工程,减少生活对新炭林的采伐,逐步减轻农村环境压力。  在生态环境恶化的区域,将单纯的经济扶贫模式转向生态移民与扶贫脱困的有机结合,加大生态移民的力度,积极引导农民进入城镇,改善其生活、生产条件,减轻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五)多渠道筹集资金,建立健全长期、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  按照投资多元化,运用市场机制,多渠道、多层次筹集保护与建设资金,切实增加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投入,尤其要解决生态保护的投入问题。逐步提高其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并建立相应的考核检查制度。把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投资列入预算,建立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专项资金。除了重点加强天然林保护工程外,还应当重点加强自然保护区、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生态示范区与生态监测的投入。  坚持"谁污染、谁治理"、"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实行自然资源的有偿使用,逐步征收土地、水体、物种等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活动中的资源开发补偿费与生态补偿费,对受到破坏的生态系统恢复进行合理补偿;对从事采集、采矿者实行许可证制度,并征收资源开发税,运用价值规律的调节作用限制资源开发的无序活动。  (六)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广泛开展生态保护的宣传教育,重视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加强生态环境警示教育,努力提高重庆市人民的生态保护意识,真正把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变为广大群众的自觉行动。充分依靠各级人大、政协的监督作用,增强各级领导的使命感,围绕生态保护的重点,有针对性地作好各项保护工作。深入开展环境国情、国策教育,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知识培训。  (七)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及时编制生态保护与建设项目建议书,充分利用国外的资金、技术、信息、人才及管理优势,推进重庆市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特别是加强自然保护区、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生态灾害防治等方面的合作。  (八)需要重点研究解决的生态环境问题  1.加强库区生态环境问题的研究。鉴于2003年三峡工程蓄水后,库区淹没区的生物资源、地理环境等将发生重大变化,搜集淹没区的生态环境基础数据的机会将永远消失,必须尽快展开全面调查、监测及抢救工作,建立库区综合的生态环境现状基础数据库,同时加强成库后水环境容量及库区江段污染物允许排放量、水体富营养化、水库对重庆主城区大气环境的影响、水库对人群健康的影响等问题进行重点攻关研究。建议国家重点支持三峡库区尽快建立生态环境监测体系以及研究库区生态环境的演变趋势。  2.加强库区生态经济补偿政策的研究。重点研究因三峡工程建设,重庆库区所付出的经济代价及生态损失。建议市政府将库区生态经济补偿政策的研究作为重大研究课题,由市科委、市社科院、市环保局、市移民局等共同完成。根据"污染者付费、开发者补偿、破坏者恢复"的原则,建议国家出台三峡工程受益地区以及三峡工程发电收益对重庆生态环境保护的经济补偿政策。  3. 目前,重庆市生态环境脆弱性研究、生态破坏造成的经济损失等方面的研究不够深入,生态环境现状、存在问题以及对策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深入开展,有待于市级有关部门落实资金,给予支持。

关于水污染的研究报告

贪得忘亲
未信
调香师好美

如何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的调研报告

废车场
玻璃屋
(XX年XX 近日,本人围绕如何加快推进全县农业产业发展步伐为主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在全面调查了解全县农业产业发展情况的基础上,认真总结分析 2012 半年农业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开展好下半年工作进行深入调研,现提出如下建议。 (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含义。农业产业化经营就是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当地农业的支柱产业、主导产品为重点,优化各种生产 要素组合,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 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农工商、农科教 一体化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经营体系、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概括起来 说就是将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依靠农业龙头企业带动,走市场化和集约 化的道路。实现一体化经营的农业。 设过程中,农户小生产与大市场大流通的矛盾,一直未能彻底地解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解决好一家一户分散的小生产与逐渐扩大的市场之间的矛盾,必 须进行组织制度的创新;城乡关系、工农关系不协调,农业比较效益低,农民务 农积极性不高,投入严重不足,农民收入增长减缓;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业与非农产业的利益分配的矛盾,农村经济运行机制与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不相 适应的矛盾日趋明显;农业领域市场法规不配套、不完善,通过规模经营和多层 次加工,既提高了流通效率,又实现了产品增值,从而改变了原始产品供应状况, 有效地提高了农业的经济效益。 (三)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义。加快农业产业 化发展是农业农村经济工作中带有全局性、方向性的大事,是坚持科学发展、加 快转变发展方式、建设富裕和谐生态XX 的重要举措,也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统 筹城乡发展、拉动财政增长、提高农民组织化经营程度和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必 然选择;是使农业走上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良性发展轨 道的现代化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实质是指对传统农业进行技术改造,推动 农业科技进步的过程,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有利于丰富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解决一家 一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对接的矛盾;有利于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战略 性结构调—2— 整,发展规模经营和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有利于扩大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 (一)强化基础夯实基地。把加快农田水利建设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条件,根据产业布局稳步推进中低产田地改造和农田水利建设,突出以骨干水 源、农田排灌、农田林网、土地整治、机耕道路、流通设施和通讯信息为重点的 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到“十二五”末,围绕 12 类优势特色产业,建设专业化、规 模化、优质化、标准化的农业产业化原料基地 40 万亩;加强职业型农民培训, 培育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劳动者3 万人,打牢农业产业化发 展的基础。 (二)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围绕建设富裕和谐生态县的目标,依托资源,依靠科技,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绿色产业和新兴产业。培育优质稻、烤烟、甘蔗、茶 叶、中药材、果品、蔬菜、核桃、木兰植物、香料、畜牧、水产等 12 大主导产 业。建设集生态、旅游、休闲为一体的特色农业试验、示范、培训科技园区。建 设原料生产基地,做好生物资源开发创新,培育示范类龙头企业,突破加工营销, 推进系列产品开发,促进机构配置,不断提高规模化集约化水平,提升产业的规 模和效益。 商引资优惠政策(试行)》《XX县招商引资工作奖励办法(试行)》,采取独资、 合资、合作、股份制等多种形式,招商引资,吸引国内外参与XX 农业产业化建 设。促进农业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继续加大对重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 重产业体系的配套完善,发挥龙头企业带动和聚合作用。每一个区域性的特色主导产业,都要重点培育一个龙头企业、建设一个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基地、配套 一个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完善体系,形成不同层次、各具特色的农业产业化体系。 促进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循环经济发展,推进龙头企业和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壮 (四)拓展市场打造品牌。加强市场与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市场功能,构建辐射州内外的现代市场体系,形成有利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市场流通网络。在 加快建设兴街进出口加工贸易区的同时,建设农产品综合交易市场,大型活畜禽 交易市场,发挥货物集散功能、物质仓储功能、市场信息功能、物流配送功能、 市场交易功能、配套服务功能,集产品展示、现货批发、期货订单、货物保险、 资金结算等现代商品交易提供便利条件,促进商品快捷贸易。鼓励龙头企业通过 “创造一个名牌,激活一个企业,带动一片产业”,生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 和有机食品,申报“三品”、原产地认证和知名商标、引导企业实施名牌战略,提 升XX 农产品绿色、营养、生态、安全、健康的整体形象。 (五)科技创新技术支撑。加快建设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构建农产品加工科技创新体系和推广应用平台,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鼓励龙头企业开展技术 研发和技术创新,改进加工生产工艺,不断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推进 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不断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和产品档次。构建以 龙头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大力培育科技人才队伍。 支持龙头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共建研—4— 发机构,对关键技术开展联合攻关。扶持一批在生物技术、良种培育、丰产栽培、节水节能、冷链保鲜、疫病防控等领域取得创新成果的科技型龙头企业,提 高科技对产业化发展的支撑能力。 (六)建立完善经营机制。鼓励产业化经营组织与农户签订产销合同;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形成相对稳定的购销关系;鼓励龙头企业采取 设立风险资金、利润返还等多种形式,与农户建立更加紧密的利益关系;鼓励产 业化龙头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引导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资金、技术、劳 动力等生产要素入股,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与龙头企业结成利益共享、 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 (七)开发产品注重质量。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加强质量管理工作,推动按标准进行生产加工。坚持和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产地环境标准、生产技术规范,开 发系列特色优质农产品,不断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效益。支持龙头企业开展国际 质量体系和食品安全管理等质量管理体系认证,通过定量包装、标识标志、商品 条码等手段,提高农产品流通领域的标准化管理水平。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 切实落实农产品生产、收购、储运、加工、销售各环节的质量安全监管责任。建 立健全农产品生产档案、质量认证和市场准入三项制度,杜绝不合格产品进入市 场,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长效机制。 (八)培育专业合作组织。大力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分散经营的农户提供市场信息、农资供应、技术辅导、信贷资金和产品加工、 贮藏、运销等系列化服务。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与农业龙头企业形成“风险共 担、利益共 享、相互协作”的联结机制,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加快形成“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户”等组织形式,大力发展订单 农业,降低农业风险,不断提高农民组织化经营程度。 一是全县总人口XX万人,共有耕地XX 万亩,人均耕地XX 亩,耕地总量不 足且零星破碎,局部地区水资源极度缺乏,现代化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加之近几年不断出现的干旱、洪涝、冷冻等自然灾害,给全县粮食增产、农业丰 收带来许多困难和不确定因素,特别是今年7 月份持续强降雨天气,造成大部分 地区洪涝灾害,导致全县各乡(镇)农业生产不同层度受灾;二是各乡(镇)对 农业产业发展的认识不够,重视程度各异,相关发展政策和扶持措施还需要完善, 引进企业扶持产业发展的力度不够,农业产业发展不平衡,多数产业难以形成规 模,农业产业发展后劲不足;三是生产资料价格较高,且稳定性差,部分群众收 入较低,生产资料投入受到制约,加之农村中科技知识较丰富、栽培管理技能较 强的大量青壮劳力外出务工,造成农业生产和科技措施推广的落实难度增加,农 业生产成效不明显;四是全县扶贫面较大,财政困难,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部分山群村寨交通条件差,种植养殖业销售不利,制约了农村农业产业化发展步 伐;五是招商引资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强,吸纳社会各农业产业发展扶持力度不够, 规模以上产业较少,严重制约了全县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 五、下步工作建议针对当前农业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在一步工作下,需进 一步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州关于农村工作的决策部署,深入推进带动农民参 与发展现代农业、带动农民持续稳定增收,切实改变农业发展方式,增强农业竞 争力、建设现代农业,促进我县农村经济加速发展,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发展步伐。 (一)高度重视,提高认识。农业产业发展是促进农民增收,加快农村经注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发展水平,促进农业增收的有效方法。改革开放二十多年 来,随着我国农业生产力 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优化,特别 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定,农业生产的高效、持续发展对科学技术、信息 技术、生产资料供应、农产品质量、农业生产者素质的要求愈来愈高,加快农业 产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思,因此,全县要树立发展意思,在推广理念、推广 内容、特别是在机构设置、运行机制、管理方式、投资渠道等方面要创新方法促 进农业产业发展。 (二)突出特色,优化结构。以市场为导向,立足自身优势,因地制宜,大力发展适销对路特别是品质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名优特新农产品,增强特 色产品的竞争力。此外,我县地处亚热带,气候温和,光照充足,沿线耕地质量 较好,有利于发展粮食、果蔬、中草药、畜禽、水产等农牧渔业,要逐步优化区 域布局,打造主导产业,加快特色农业生产基地和产业带建设。一是抓住“XXX” 发展规划的实施战略,大力发展以金银花、猫 豆、石斛、重楼等为主的生物药材;二是利用全县小坝子交通水利优势,着力发展优质大米、菜籽油为主的粮油产品;三是走“公司加基地连农户”的“订单农 业”路子,按照先示范后规模和基地建设、企业引进、市场连接同步进行的原则, 大力发展甘蔗、烤烟、乌骨鸡、生猪等种养业。 (三)培育龙头,促进经营。继续扶持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把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环节作为推进特 色农业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加大对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扶持力度,加强引导 和规范管理,力争在蔬菜、水果、食用菌等营销协会建设上实现新突破。同时搞 好农民经纪人培训,壮大经纪人队伍,提高经纪人素质,引导他们在积极调整结 构、发展特色农业生产中发挥更大作用。要以兴街江龙专业合作社为试点,积极 探索推广“农村合作社加公司连基地带农户”的发展模式,整合资源和力量,狠抓 特色产业培育,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四)强化宣传,示范引路。采取电视、网络、标语、会议、信息等宣传方式,广泛宣传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目标任务、工作重点、方法措施,引导全县 各级各部门、各族群众和社会各界关注、关心、支持和参与农业产业发展,营造 声势,形成凝聚人心、坚定信心、振奋精神、齐心协力做好全县农业产业发展的 良好氛围;与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相结合,坚持先示范、后推广的原则,每个 产业兴办1—3 个示范样板,每个养殖业建—8— (五)强化培训,提高能力。一是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视听媒体进行科技宣传报道,结合科技示范项目实施及春季动物防疫等工作,以出版报、印发宣传资 料、街天宣传、举办专题培训、科技人员进村入户等各种形势,广泛开展农村实 用技术宣传培训活动,力求使科技宣传培训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漏村户,不 留死角。二是通过抓良种工程,加快新品种更新换代步伐,完善良种培育、选育、 引育体系,推动良种繁育、推广应用的市场化进程。特别是强化农业科技推广和 培训工作,围绕主导产业开展培训,大力推行实用新技术,开展劳动力技术培训 和多渠道、多形式的农业实用技术培训;三是在认真做好退耕还林基本口粮田、 万头猪场建设等在建项目实施的同时,认真研究中央、省州农业发展项目投资意 向,结合县情实际及时编制适宜的农业发展项目申报,加强项目对接协调工作, 提高项目预期可行性,以项目实施带动各项农业科技事业的发展,努力提升农业 装备水平和科技服务能力,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发展。 (六)健全制度,落实责任。要进一步健全完善各项制度,紧紧围绕促进群众增收目标,加大农村实用科技推广应用力度,着力培育发展产业,加快产业结构 调整,强化惠农政策和各项科技措施的落实,促进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健康 发展。一是县委、政府分管领导经常深入农业农村进行检查督促指导工作,认真 研究协调解决农业发展进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二是县 农科局全体领导班子成员在产业培育、防汛抗旱等工作中,实行分片挂钩联系责任制度,深入各乡镇指导检查各项工作;三是各级党委、政府和涉农部门认真 贯彻落实县委、政府的决策部署,狠抓各项工作措施的落实,在抗旱救灾、科技 推广、项目建设等工作中相互配合协作,促进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 (七)统筹协调,形成机制。农业科技推广工作面向的是广大的农业、农村和农民,科技服务的阵地在农村、服务的对象是农民群众。在新的科技管理体制下, 如何理顺管理关系,明确职责,确保各项科技推广措施的落实实施,是农科部门 在改革发展进程中必须要高度重视的重大事项。因此,在新形势下,县农科局要 通过鼓励龙头企业建基地、合作经营组织建基地、农民合作建基地等多种形式, 促进耕地向种田能手、合作组织、龙头企业集中,实现集约化经营、标准化生产、 市场化发展。坚持农户的市场主体地位,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兼顾农 民土地权益和经营者权益;要切实加强与乡镇、部门的协调配合,理顺各种工作 关系,特别是怎样理顺对乡镇农业技术综合服务中心的业务管理关系

中国农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必趋
赫克托
1.新物种塑造。主要通过生物技术、核技术、光电技术和农业常规育种技术的结合,综合不同物种的优良性状,按人类需要有选择地定向塑造新的物种和物种类型。 2.新型快速繁育技术的应用。即利用植物细胞的全能性,通过无性繁殖途径,发展人工种子制造产业;利用胚胎移植和胚胎分割技术。发展动物胚胎生产、贮存、运输与利用的新兴产业;利用动物的生长激素基因转移技术,加快畜禽性别鉴定技术,进行定向繁育和饲养等。 3.构建新型农业工厂。21世纪,随着现代农业科学技术、计算机技术及材料科学等的发展和综合运用,农业工厂化生产将有长足发展,建成种植养殖全过程的工厂化、自动化生产体系。 4.新型人造食品和饲料生产。利用微生物发酵处理秸秆,利用生物技术培育新菌种等,加快氨基酸发酵的利用,大规模生产不同用途的氨基酸等单细胞蛋白资源,生产高蛋白饲料与食品。 5.新能源开发。21世纪,利用生物量发展新能源产业将成为可能。开发“绿色能源”,除薪炭林外,重点利用多年生和一年生植物、藻类及作物秸秆大量生产沼气、乙醇等,部分替代石油。 6.新的空间领域拓展。像对待地力一样提高“海力”,促进水产养殖、增值向集约化、农牧化方向发展,营造“海洋农场”、“海洋牧场”、“海洋林场”,实现“蓝色革命”。还可将航天科学与农业科技相结合,发展太空农业。 从科学家们以上的趋势预测不难看出:未来的农业是一种知识型农业。在2012年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就农业发展问题,会议提出要毫不放松抓好农业生产,落实和完善扶持政策,加大农业科技投入,鼓励发展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加强农田水利和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整体来说,作为政策的延续和递进,农业发展依然会是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主要内容,而农业产业化可能是目前最可能实现突破的领域。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农业产业化与农产品加工深度调研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显示,截至2012年底,我国农业产业化组织总数达到30.87万个,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6.88万亿元、净利润4667.8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9.93%、14.11%。我国农业产业化组织明显增加,经营效益稳步提升。但是,农业产业化的主要特征包括:生产专业化、布局区域化、经营一体化、服务社会化、管理企业化。此外,根据中国各地情况不同,产业化必然会出现发展水平、组织形式、产业种类多样化的特点,所以,农业产业化需要从宏观上进一步把控和引导,政策的支持和引导必不可少。

有机食品的SWOT分析

弟子虽饥
莫然吾魂
  中文名称:有机食品 英文名称:organic food 定义:来自于有机农业生产体系,根据国际有机农业生产要求和相应的标准生产加工的,通过独立的有机食品认证机构,如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FOAM)认证的食品。 所属学科: 生态学(一级学科) ;农业生态学(二级学科)  本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  百科名片  有机食品(Organic Food)也叫生态或生物食品等。有机食品是目前国标上对无污染天然食品比较统一的提法。有机食品通常来自于有机农业生产体系,根据国际有机农业生产要求和相应的标准生产加工的。除有机食品外,目前国际上还把一些派生的产品如有机化妆品、纺织品、林产品或有机食品生产而提供的生产资料,包括生物农药、有机肥料等,经认证后统称有机产品。  目录[隐藏]  有机食品的定义和来源  中国有机产品标志  有机食品与绿色食品  有机食品主要品种  有机食品判断标准  申请有机食品的认证  有机食品保持认证程序  有机食品认证的相关组织机构  有机食品标志的使用权是终身制吗?  有机食品和普通食品的价格比较  有机食品“不是”绝对无污染的食品  有机农业和常规农业的比较  有机食品与其他食品的区别  有机产品的确更有益健康  选择有机食品八大理由  中国的有机食品发展情况  “有机食品”和“超有机食品”  有机食品的未来有机食品的定义和来源  中国有机产品标志  有机食品与绿色食品  有机食品主要品种  有机食品判断标准  申请有机食品的认证  有机食品保持认证程序  有机食品认证的相关组织机构  有机食品标志的使用权是终身制吗?有机食品和普通食品的价格比较有机食品“不是”绝对无污染的食品有机农业和常规农业的比较有机食品与其他食品的区别有机产品的确更有益健康选择有机食品八大理由中国的有机食品发展情况“有机食品”和“超有机食品”有机食品的未来  有机认证标志  [编辑本段]有机食品的定义和来源  1939年,Lord Northbourne在《Look to the Land》中提出了organic farming(有机耕作)的概念,意指整个农场作为一个整体的有机的组织,而相对的,chemical farming(化学耕作)则依靠了imported fertility(额外的施肥),而且,cannot be self-sufficient nor an organic whole(不能自给自足,也不是个有机的整体)。 所以,这里所说的“有机”不是化学上的概念——分子中含碳元素——而是指采取一种有机的耕作和加工方式。有机食品是指按照这种方式生产和加工的;产品符合国际或国家有机食品要求和标准;并通过国家认证机构认证的一切农副产品及其加工品,包括粮食、蔬菜、水果、奶制品、禽畜产品、蜂蜜、水产品、调料等。  [编辑本段]中国有机产品标志  中国有机产品标志中国有机产品标志释义“中国有机产品标志”的主要图案由三部分组成,既外围的圆形、中间的种子图形及其周围的环形线条。 标志外围的圆形形似地球,象征和谐、安全,圆形中的“中国有机产品”字样为中英文结合方式。既表示中国有机产品与世界同行,也有利于国内外消费者识别。 标志中间类似于种子的图形代表生命萌发之际的勃勃生机,象征了有机产品是从种子开始的全过程认证,同时昭示出有机产品就如同刚刚萌发的种子,正在中国大地上茁壮成长。 种子图形周围圆润自如的线条象征环形道路,与种子图形合并构成汉字“中”,体现出有机产品植根中国,有机之路越走越宽广。同时,处于平面的环形又是英文字母“C”的变体,种子形状也是“O”的变形,意为“China Organic”。 绿色代表环保、健康,表示有机产品给人类的生态环境带来完美与协调。橘红色代表旺盛的生命力,表示有机产品对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编辑本段]有机食品与绿色食品  绿色食品是中国政府主推的一个认证农产品,他有绿色AA级,和A级之分,而其AA级的生产标准基本上等同于有机农业标准。绿色食品是普通耕作方式生产的农产品向有机食品过渡的一种食品形式。有机食品是食品行业的最高标准。  [编辑本段]有机食品主要品种  目前经认证的有机食品主要包括一般的有机农作物产品(例如粮食、水果、蔬菜等)、有机茶产品、有机食用菌产品、有机畜禽产品、有机水产品、有机蜂产品、采集的野生产品以及用上述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产品。国内市场销售的有机食品主要是蔬菜、大米、茶叶、蜂蜜等。  [编辑本段]有机食品判断标准  1、原料来自于有机农业生产体系或野生天然产品; 2、有机食品在生产和加工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循有机食品生产、采集、加工、包装、贮藏、运输标准,禁止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激素、抗生素、食品添加剂等,禁止使用基因工程技术及该技术的产物及其衍生物。 3、有机食品生产和加工过程中必须建立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生产过程控制体系和追踪体系,因此一般需要有转换期;这个转换过程一般需要2-3年时间,才能够被批准为有机食品。 4、有机食品必须通过合法的有机食品认证机构的认证。  [编辑本段]申请有机食品的认证  1. 申请 1) 申请人向分中心提出正式申请,领取《有机食品认证申请表》和交纳申请费。 2) 申请人填写《有机食品认证申请表》,同时领取《有机食品认证调查表》和《有机食品认证书面资料清单》等文件。 3) 分中心要求申请人按本标准 4 的要求,建立本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质量保证体系的技术措施和质量信息追踪及处理体系。 2. 预审并制定初步的检查计划 1) 分中心对申请人预审。预审合格,分中心将有关材料拷贝给认证中心。 2)认证中心根据分中心提供的项目情况,估算检查时间(一般需要2次检查:生产过程一次、 加工一次)。 3) 认证中心根据检查时间和认证收费管理细则,制定初步检查计划和估算认证费用。 4) 认证中心向企业寄发《受理通知书》、《有机食品认证检查合同》(简称《检查合同》)并同时通知分中心。 3. 签订有机食品认证检查合同 1) 申请人确认《受理通知书》后,与认证中心签订《检查合同》。 2 ) 根据《检查合同》的要求,申请人交纳相关费用的 50% ,以保证认证前期工作的正常开展。 3) 申请人委派内部检查员(生产、加工各1人)配合认证工作,并进一步准备相关材料。 4) 所有材料均使用书面文件和电子文件各一份,拷贝给分中心。 4. 审查 1) 分中心对申请人及其材料进行综合审查。 2) 分中心将审核意见和申请人的全部材料拷贝给认证中心。 3) 认证中心审查并做出“何时”进行检查的决定。 4) 当 审查不合格,认证中心通知申请人且当年不再受理其申请。 5. 实地检查评估 1) 全部材料审查合格以后,认证中心派出有资质的检查员; 2) 检查员应从认证中心或分中心处取得申请人相关资料,依据本准则的要求,对申请人的 质量管理体系、生产过程控制体系、追踪体系以及产地、生产、加工、仓储、运输、贸易等进行实地检查评估。 3) 必要时,检查员需对土壤、产品抽样,由申请人将样品送指定的质检机构检测。 6. 编写检查报告 1) 检查员完成检查后,按认证中心要求编写检查报告。 2) 检查员在检查完成后两周内将检查报告送达认证中心。 7. 综合审查评估意见 1) 认证中心根据申请人提供的申请表、调查表等相关材料以及检 查员的检查报告和样品检验报告等进行综合审查评估,编制颁证评估表。 2) 提出评估意见并报技术委员会审议。 8. 认证决定人员/技术委员会决议 认证决定人员 对申请人的基本情况调查表、检查员的检查报告和认证中心的评估意见等材料进行全面审查,做出同意颁证、有条件颁证、有机转换颁证或拒绝颁证的决定 。 证书有效期为一年。 当申请项目较为复杂(如养殖、渔业、加工等项目)时,或在一段时间内(如6个月),召开技术委员会工作会议,对相应项目作出认证决定。认证决定人员/技术委员会成员与申请人如有直接或间接经济利益关系,应回避。 1) 同意颁证。申请内容完全符合有机食品标准,颁发有机食品证书。 2)有条件颁证。申请内容基本符合有机食品标准,但某些方面尚需改进,在申请人书面承诺按要求进行改进以后,亦可颁发有机食品证书。 3)有机转换颁证。申请人的基地进入转换期一年以上,并继续实施有机转换计划,颁发有机转换基地证书。从有机转换基地收获的产品,按照有机方式加工,可作为有机转换产品,即“转换期有机食品”销售。 4) 拒绝颁证。申请内容达不到有机食品标准要求,技术委员会拒绝颁证,并说明理由。 9. 有机食品标志的使用 根据证书和《有机食品标志使用管理规则》的要求,签订《有机食品标志使用许可合同》,并办理有机食品商标的使用手续。  [编辑本段]有机食品保持认证程序  1. 通知 在新的生产年度,由中心/分中心 向获证企业发出保持认证通知,该通知包括以下内容: 1)企业应准备的文件:《有机食品保持认证调查表》《有机食品保持认证书面资料清单》要求的文件; 2)检查计划 ; 3)保持认证费用 . 2. 实地检查评估 1)认证中心派出有资质的检查员; 2)检查员应从认证中心或分中心处取得申请人相关资料,并现场取得《保持认证调查表》及《清单》要求的文件,依据GB/T19630.1-.4《有机产品》的要求,对申请人的质量管理体系、生产过程控制体系、追踪体系以及产地、生产、加工、仓储、运输、贸易等进行实地检查评估,尤其是申请人对上一年颁证整改要求的完成落实情况进行核实检查。 3) 必要时,检查员需对土壤、产品抽样,由检查员和申请人共同封样,将样品送指定的质检机构检测。 3. 编写检查报告 1) 检查员完成检查后,按认证中心要求编写检查报告; 2) 检查员在检查完成后两周内将检查报告拷贝给认证中 心。 4. 综合审查评估意见 1) 认证中心根据申请人提供的保持认证调查表等相关材料以及检查员的检查报告和样品检验报告等进行综合审查评估,编制颁证评估表。 2) 提出评估意见并报技术委员会审议。 5. 认证决定人员/ 技术委员会决议 认证决定人员 对申请人的基本情况调查表、检查员的检查报告和认证中心的评估意见等材料进行全面审查,做出同意颁证、有条件颁证、有机转换颁证或拒绝颁证的决定 。 证书有效期为一年。 当申请项目较为复杂(如养殖、渔业、加工等项目)时,或在一段时间内(如6个月),召开技术委员会工作会议,对相应项目作出认证决定。认证决定人员/技术委员会成员与申请人如有直接或间接经济利益关系,应回避。 1) 同意颁证。申请内容完全符合有机食品标准,颁发有机食品证书。 2)有条件颁证。申请内容基本符合有机食品标准,但某些方面尚需改进,在申请人书面承诺按要求进行改进以后,亦可颁发有机食品证书。 3)有机转换颁证。申请人的基地进入转换期一年以上,并继续实施有机转换计划,颁发有机转换基地证书。从有机转换基地收获的产品,按照有机方式加工,可作为有机转换产品,即“转换期有机食品”销售。 5) 拒绝颁证。保持认证期间严重违反有机食品标准要求,技术委员会拒绝颁证,并说明理由。  [编辑本段]有机食品认证的相关组织机构  欧盟认可的认证机构QC&I 美国认可的认证机构IBD 荷兰认可的认证机构Skal 中国第一批有机产品认证机构之一FOFCC(与QC&I与IBD签有互认协议)  [编辑本段]有机食品标志的使用权是终身制吗?  不是。按照国际惯例,有机食品标志认证一次有效许可期限为一年。一年期满后可申请“保持认证”,通过检查、审核合格后方可继续使用有机食品标志。  [编辑本段]有机食品和普通食品的价格比较  根据对北京和上海有机食品市场的调查,有机食品比普通食品的价格一般高出30%—80%,有些品种,例如有机蔬菜的价格为普通蔬菜的2—3倍。  [编辑本段]有机食品“不是”绝对无污染的食品  食品是否有污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世界上不存在绝对不含有任何污染物质的食品。由于有机食品的生产过程不使用化学合成物质,因此,有机食品中污染物质的含量一般要比普通食品低,但是过分强调其无污染的特性,会导致人们只重视对终端产品污染状况的分析与检测,而忽视有机食品生产全过程质量控制的宗旨。  [编辑本段]有机农业和常规农业的比较  在许多情况下,在开始转换之初可能会出现减产,特别是原来严重依赖化肥与农药的地区。但是,在那些原来对农药、化肥使用较少的地区,有机种植就可能不会减产,相反,还可能增产。原因是: 1、通过轮作、间作和各样种植,农业生产系统的多样性得到改善; 2、通过利用作物秸秆还田(或制作堆肥以后还田),促进了农田养分循环; 3、较好地利用了周围生态系统的有机物质; 4、将养殖业和种植业结合起来,改善了养分的管理水平。  [编辑本段]有机食品与其他食品的区别  我国食品安全结构图目前,我国有关部门在推行的其他标志食品还有无公害食品和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是按照无公害食品生产和技术标准和要求生产的、符合通用卫生标准并经有关部门认定的安全食品。严格来讲,无公害食品应当是普通食品都应当达到的一种基本要求。 绿色食品是我国农业部门在九十年代初发展的一种食品,分为A级绿色食品和AA级绿色食品。其中,A级绿色食品生产中允许限量使用化学合成生产资料,AA级绿色食品则较为严格地要求在生产过程中不使用化学合成的肥料、农药、饲料添加剂、食品添加剂和其它有害于环境和健康的物质。从本质上来讲,绿色食品是从普通食品向有机食品发展的一种过渡产品。有机食品与其他食品的区别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1) 是有机食品在其生产加工过程中绝对禁止使用农药、化肥、激素等人工合成物质,并且不允许使用基因工程技术;而其他食品则允许有限使用这些技术,且不禁止基因工程技术的使用。如绿色食品对基因工程和辐射技术的使用就未作规定。 2) 是生产转型方面,从生产其他食品到有机食品需要2-3年的转换期,而生产其他食品(包括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没有转换期的要求。 3) 是数量控制方面,有机食品的认证要求定地块、定产量,而其他食品没有如此严格的要求。 因此,生产有机食品要比生产其他食品难得多,需要建立全新的生产体系和监控体系,采用相应的病虫害防治、地力保护、种子培育、产品加工和储存等替代技术。  [编辑本段]有机产品的确更有益健康  《周日泰晤士报》称,为期四年、耗资1200万英镑的有机研究项目将结束数年来对有机的争议,并有可能颠覆政府有关人员的说法:食用有机食品仅仅是一种生活方式。研究发现有机蔬菜和水果中抗氧化剂的含量比常规产品高出40%,而科学家称抗氧化剂可以降低患癌症和心脏病的风险。同时有机蔬菜和水果还含有更高的有益矿物质,如铁和锌。 Carlo Leifert教授是欧盟投资项目的合作者,他说有机产品将有助于提高人们的营养吸收。研究人员在英格兰的诺森伯兰郡的占地725英亩的农场上种植水果和蔬菜,并在其有机和非有机地块上分别饲养奶牛,在欧洲其它地方也有奶牛基地。他们发现有机奶牛所产牛奶中的抗氧化剂含量比常规牛奶高出50%-80%。而有机小麦、蕃茄、土豆、卷心菜、洋葱和生菜与非有机品种相比较,其所含营养物质均高出20%-40%。  [编辑本段]选择有机食品八大理由  选择有机食品的8个理由: 1.较为健康 研究显示有机产品含有较多铁质、镁质、钙质等微量元素及维生素C,而重金属及致癌的硝酸盐含量则较低 。 2.味道较好 有机农业提倡保持产品的天然成份,因此可保持食物的原来味道。 3.避免爆发类似禽流感一类的疾病 密集式的动物饲养方式令疾病很容易散播,而有机农业要求开放的动物饲养方式则可以令动物有空间伸展活动,增强动物的抵抗力,减低疾病散播机会。 4.含有较少化学物质 在有机生产的理念下,所有生产及加工处理过程均只允许在有限制的情况下施用化学物质。 5.生产过程不含基因改造成分 在有机生产的理念下,所有生产及加工处理过程中均不可使用任何基因改造生物及其衍生物。 6.对环境及生态有利 有机生产鼓励使用天然物料,适量施肥及灌溉,减少资源浪费,提高农场内及其周边的生物多样性。 7.保护土壤 土壤退化及污染日趋严重,而土壤作为生产粮食的基本要素,人类必须对之加以保护。有机农业要求的土壤保护措施是希望恢复和维持土壤的生命力,令土壤能继续为人类提供足够而优质的食物。 8.其实一点都不贵 有机生产规模较小,人力投资大,风险成本及运输成本也相对高昂,因此有机产品售价自然比较贵。但是,常规农业并没有将环境成本如污染、泥土肥力下降等损害计算在内,如果将环境成本反映在价格上,常规农产品和有机农产品的价格会相若。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如果长期食用健康绿色食品,可以明显感觉免疫力增加,体质也会提升,这是体内毒素逐渐排除的正常现象。  [编辑本段]中国的有机食品发展情况  中国的有机食品正处在快速发展时期,但主要用于出口。因为有机食品在国际市场上大热,出口利润也相对较高,许多生产企业更倾向于出口。 2005年,中国有机食品行业经中绿华夏认证的企业数量达416个,产品种类数量为1249个;产品国内销售额为37.1亿元,出口1.36亿美元;总认证面积达165.5万公顷,其中认证面积最高的是野生采集,69.59万公顷,其次是加工业63.82万公顷,渔业16.74万公顷,畜牧业9.07万公顷,种植业6.28万公顷。 到2006年底,中绿华夏认证的企业数已达到601家(含转换期),产品数2647个,认证的面积共计264万公顷,产品实物总量211万吨,产品销售额61.7亿元,出口额1.6亿美元。认证企业数、认证面积、产品总量分别占全国的26%、50%、56%,发展速度和总量规模已位于国内有机认证行业之首。到2006年底,有机食品国内销售额达到56亿元,2007年市场规模已经达到61.7亿元,国内有机食品的生产企业达到2300多家。 中国有机食品行业要发展政府要在政策、经济方面大力扶持,企业要抓住机遇,转变观念,发挥自身优势,切实解决有机食品生产技术的难题,开拓国内国际市场。在“十一五”期间,中国政府有关部门将按照“引导、规范、培育、监督”的职责定位,大力促进有机食品产业的发展。中国有机食品产业潜力大,市场前景好,发展有机食品产业是防治农村、农业污染的最好方式,国家有关部门将加大扶植力度,制订产业发展规划。 目前,全球有机食品市场正在以年均20%至30%的速度增长,预计2010年将达到1000亿美元。与此同时,国际市场对中国有机产品的需求也在逐年增加,中国的有机稻米、蔬菜、茶叶、杂粮等农副产品和山茶油、核桃油、蜂蜜等加工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供不应求。2006年,中国有机食品出口额3.50亿美元,仅占国际有机市场份额的0.7%。广阔的市场,加上比常规产品高出两三倍的价格,让越来越多的生产者走上有机生产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