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实验研究方法的设计过程

王昭君
胡绳
从研究过程的大体步骤来看,实验方法与一般实证研究(即经验研究)相类似,通常可分以下几个步骤:1、在对现实经济生活中各种现象作观察思考并对有关文献进行回顾分析的基础上,确定研究问题;2、根据理论,作出合乎逻辑的推测,提出假设命题;3、设计研究程序和方法;4、搜集有关数据资料;5、运用这些数据资料对前面提出的假设命题进行检验;6、解释数据分析的结果,提出研究结论对现实或理论的意义以及可以进一步研究或改进的余地。在实验研究中特别引人注目的是第3个步骤——实验设计过程,它是实验研究的核心。实验研究用以检验假设的数据是对实验现象观察得到的,因此实验的设计如何直接关系研究成败。仔细观察已有的实验研究成果,可以发现,在以上步骤的具体实施上,实验方法与经验研究方法还是有所不同的。这一点在第2个步骤中就已经显示出来。将假设命题具体化为可以检验的模型,与实验设计有直接关系,研究者在对研究结果做出理论预期(即假设)时,必须考虑实验的可实施性;在建立可证伪的检验模型时必须考虑变量的值可以通过实验取得。研究的第4个步骤是数据资料收集,在实验研究中就是实施实验并记录实验情况。实验研究中用于假设检验的数据来自研究者自己设计的实验,而经验研究应用的数据来自经验,如统计资料或报刊杂志(即现实世界中存在的数据),这个差别在方法定义时就已经明确。

实验过程和步骤

豕虱是也
珍珠港
(一)实验材料实验装置采用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廊坊分院核磁共振实验仪器。实验材料选用有机玻璃管及不同含油饱和度的压实泥质(玻璃微珠和天然泥质)、不同渗透率的人工岩心和实际油田岩心、优质煤油、含200×10-6的Mn2+的无离子水。筛选玻璃微珠,漂洗烘干后完全饱和锰水,装入中间容器内,饱和一定比例的油;岩心完全干燥脱水后,饱和锰水;将饱和好油、水的玻璃微珠装填在有机玻璃模型管中压实,其间将饱和好水的岩心放在管的中部一起压实装填;将装填好的有机玻璃模型放入中间容器内加压,保持要求的压力后,将中间容器放入恒温箱中加温。按一定的时间间隔取出有机玻璃模型,扫描成像后,加压加温。(二)实验步骤实验分组进行,改变不同的实验参数,在不同的实验条件下,模拟砂岩透镜体成藏的过程和不同参数对透镜体成藏的控制作用(表4-6)。(三)实验图像及其处理实验结果以图像的方式显示,图4-17是透镜体成藏物理模拟实验扫描图像,左边为横切面图像,右为纵切面图像。两图像中,模型外部为围岩(压实的含油的玻璃微珠)的扫描结果,中间范围是岩心的扫描图像,在模型的边部放置定标管。为了更好地反映实验的结果,将扫描的图像进行定量处理。图4-18和图4-19为核磁共振实验岩心图像和定标管含油(水)饱和度统计信息图,图的上部为信息的统计值,分显示值(Display)和实际像素点的值(Source),分别求取了像素点的范围大小(Area)、平均值(Mean)、最小值(Minimun)、最大值(Maxium);显示的亮度值从0~255范围内,亮度值越大,含油(水)性越好。图的下部为像素点分布的显示值的统计曲线,曲线的横坐标为像素点亮度,其值从0到255,亮度加大,含油(水)饱和度增加,纵坐标为像素点的个数。官方服务官方网站

实验法研究一般包括几个重要步骤?

缉毒战
三材
一般有7个重要步骤:1.发现并提出问题2.收集与问题相关的信息3.做出假设4.设计实验方案5.实施实验并记录6.分析实验现象7.得出结论

物理 科学研究实验的七个探究步骤

能所
罗汉钱
1、提出问题2、猜想或假设3、设计实验4、进行实验5、分析论证6、评估7、交流具体解释1、提出问题:在问题的思考上,进行初始化的提问,力求问题得到最原始的提问。2、猜想与假设:对于一个未知事物进行理论性上的猜想,以便于接下来进行情景的假设。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在符合一定科学依据的基础上,进行猜想与假设的实施,帮助这些猜想得到证明。4、进行实验与搜集数据:严谨的进行实验,并且在过程中记录足够的数据,来完成最终论证的可靠性。5、分析与论证: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科学性的讨论,帮助证明自己的假设。6、评估:对自己实验中的不足,进行一定的误差分析,判断自己的数据是不是可以严谨的验证猜想。7、交流与合作:把这份实验的结果进行大众交流,让人来分析自己的猜想与论证。扩展资料实验构成无论何种类型的科学实验,它们都是由三个部分构成的。1、实验者这是组织、设计和进行科学实验的人。实验目的的确定,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步骤的制定、实验过程的操作、实验结果的处理解释等,没有一个环节可以脱离实验者。实验者是实验活动的主体。实验者从事科学实验是为了取得对自然界特定对象的认识。没有实验者这个认识主体,科学实验就不会发生。不过在此需要指出的是,不能把实验者理解为孤立的个人。在任何情况下。实验者都不是作为孤立的个人在活动,而是作为社会的人在活动。实验者继承着前辈们所已经建树起来的积极成果,也借鉴着同时代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同时还依赖着人们之间进行的各方面的协作劳动。因此,实验者所取得的任何一点有益成果,都将融汇到社会精神财富的总体中去。这样说,并不是要否认实验者个人的创造能力,而是说这种创造能力只有不脱离社会这个基础时才能得到发挥。2、实验对象这是实验者所要认识的对象。实验对象可以是自然界的物体及其现象,例如太阳光,也可以是人们生产出来的物体及其现象,例如机床、布匹。但是,不管何种种实验对象,它既是实验者进行变革和控制的对象,又是实验者的认识对象。因此,从认识论上看。实验对象是处于认识客体的地位。3、实验手段实验手段是由实验的仪器、工具、设备等客观物质条件组成,实验仪器是其中的主要成分。实验手段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实验者通过实验手段把自己变革和控制实验对象的意图传递给实验对象,使实验者的意图得到物化。另一方面,实验手段又显示实验对象的特性,而把实验对象在经受变革与控制后呈现的状态传递给实验者,使实验者能够获得关于实验对象的有关认识。所以,实验手段是实验者和实验对象之间的中介环节。没有适当的实验手段,实验对象的某些特性就不能暴露出来,人们就不能获得对这些特性的认识。在这个意义上,实验手段的状况,决定着科学实验所能达到的认识水平。实验手段的每一步改进,都意味着人们对实验对象的可观察量的增加,意味着科学实验水平的提高。从科学史上可以看出,新的实验手段的采用,往往会带来科学理论上的重大突破和发展。因此,有意识地改进实验手段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措施。但是,一个时代的实验手段又是那个时代生产力水平的具体表现,为当时的生产力发展状况所制约。因此,实验手段的改进,新实验手段的装备,只有伴随着整个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才能实现。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科学实验

物理探究的一般步骤是?

赋格曲
逮德下衰
1、提出问题;也就是探究什么,针对什么现象设问。如在探究物质密度的实验中,首先针对自然界中存在的各种物质,有些物质体积相同,质量却不同;而有些物质,体积大小不同,质量却相同,提出设问。2、猜想与假设;实质上就是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对提出的问题进行猜想。根据新的课程理念,学生的生活经验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所以应让学生大胆猜想。3、制定计划、设计实验;这一环节是教学的核心。教师启发学生讨论、思考,让学生理解实验研究方案,积极投入探索学习。4、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在实验中加强实验规范操作、安全操作的指导,实验数据及时填入记录表中。5、分析论证;实质就是对探究的数据进行描述,对探究现象归纳总结的过程。学生通过对记录表中数据的计算、分析、比较后很容易得到这样的结论6、评估;评估的实质是对探究的反思过程,讨论科学探究中所存在的问题、获得的发现和改进建议等。评估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教师要以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养成对探究的过程和探究结果有评估的意识。7、交流与合作。全班或同一组内围绕得到什么结论,如何得出结论,有什么体会等问题进行讨论与交流。扩展资料按性质可以分为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1、定性研究从研究的逻辑上看,定性研究是基于描述性的研究,它在本质上是一个归纳的过程,即从特殊情景中归纳出一般的结论。定性研究侧重于和依赖于与对事物的含义、特征、隐喻、象征的描述和理解。定性研究是根据社会现象或事物所具有的属性和在运动中的矛盾变化,从事物的内在规定性来研究事物的一种方法或角度。它以普遍承认的公理、一套演绎逻辑和大量的历史事实为分析基础,从事物的矛盾性出发,描述、阐释所研究的事物。进行定性研究,要依据一定的理论与经验,直接抓住事物特征的主要方面,将同质性在数量上的差异暂时略去。2、定量研究定量研究主要搜集用数量表示的资料或信息,并对数据进行量化处理、检验和分析,从而获得有意义的结论的研究过程。它通过对研究对象的特征按某种标准作量的比较来测定对象特征数值,或求出某些因素间的量的变化规律。由于其目的是对事物及其运动的量的属性作出回答,故称定量研究。定量研究则与演绎过程更为接近,即它从一般的原理推广到特殊的情景中去。定量研究侧重于、且的依赖于对事物的测量和计算。

科学探究的过程:

鲿鲨
  科学探究的7个步骤:  第一步骤是提出问题。也就是探究什么,针对什么现象设问。如在探究物质密度的实验中,首先针对自然界中存在的各种物质,有些物质体积相同,质量却不同;而有些物质,体积大小不同,质量却相同,提出设问。  第二步骤是猜想与假设。实质上就是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对提出的问题进行猜想。根据新的课程理念,学生的生活经验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所以应让学生大胆猜想。对第一要素中提出的现象,学生可能猜想是不是与物质本身的某种特性有关呢?如果能找出表示这种特性的方法,可能会找出问题的答案。另外,既然涉及到体积和质量,进一步猜想:1.同一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是否相同?2.不同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是否相同?  第三步骤是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这一环节是教学的核心。教师启发学生讨论、思考,让学生理解实验研究方案,积极投入探索学习。根据前面的猜想,学生讨论后设计如下的探究方案:1.选体积、质量不同的水、铜、铁三种物质作为探究对象;2.选用天平、量筒、刻度尺等作为探究工具;3.分别测量三种物质的体积和质量;4.求出质量与体积的比值,进行比较。  第四步骤是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在实验中加强实验规范操作、安全操作的指导,实验数据及时填入记录表中。  第五步骤是分析与论证。实质就是对探究的数据进行描述,对探究现象归纳总结的过程。学生通过对记录表中数据的计算、分析、比较后很容易得到这样的结论:1.对水这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总相同;对铜这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也总相同;对铁这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还总相同;2.但是,对水、铜、铁这三种不同的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却不相同。因此,恰好是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在学生已获得上述结论的基础上告诉学生:在物理学中,正是用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来反映物质的这种特性,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用公式表示为:ρ=mv。  第六步骤是评估。评估的实质是对探究的反思过程,讨论科学探究中所存在的问题、获得的发现和改进建议等。评估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教师要以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养成对探究的过程和探究结果有评估的意识。例如对以上的探究实验,以问题的形式做如下评估:你的猜想与探究结果一致吗?探究过程中测出的质量和体积是对于同一研究对象的吗?实验过程中发现新问题了吗?此实验方案和探究工具有什么缺陷吗?你有更好的实验方案吗?等等。  第七步骤是交流与合作。全班或同一组内围绕得到什么结论,如何得出结论,有什么体会等问题进行讨论与交流。探究实验是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完成的,教师要注意加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这个环节还要求学生能对探究过程做出简单报告。

研究共点力合成实验步骤

吉原
天月
1.把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板上的A点。 2.用两条细绳结在橡皮条的另一端,通过细绳用两个弹簧秤互成角度拉橡皮条,橡皮条伸长,使结点伸长到O点(如图) 〖点拨〗经验得知两个分力F1、F2间夹角θ越大,用平行四边形作图得出的合力F的误差也越大,所以实验中不要把θ角取得太大,一般不大于90°为最佳。橡皮条、细绳、测力计应在同一平面内,测力计的挂钩应避免与纸面磨擦。3.用铅笔记下O点的位置,画下两条细绳的方向,并记下两个测力计的读数。 〖点拨〗拉橡皮条的细线要长些,标记每条细线方向的方法是使视线通过细线垂直于纸面,在细线下面的纸上用铅笔点出两个定点的位置,并使这两个点的距离要尽量远些。4.在纸上按比例作出两个力F1、F2的图示,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合力F。〖点拨〗作图要用尖铅笔,图的比例要尽量大些,要用严格的几何方法作出平行四边形,图旁要画出表示力的比例线段,且注明每个力的大小和方向。5.只用一个测力计,通过细绳把橡皮条上的结点拉到同样的位置O点,记下测力计的读数和细绳的方向,按同样的比例作出这个力F′的图示,比较F′与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得的合力F,比较合力大小是否相等,方向是否相同。6.改变F1和F2的夹角和大小,再做两次。 另外,还有:1. 基本测量工具和测量数据 ① 基本测量工具及其使用 ①弹簧秤测两个分力的大小和等效合力的大小②量角器测量由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图得到的合力F与用一个弹簧秤直接拉出的合力F′的夹角θ③刻度尺(或者绘图三角板)则是作力的方向时画线和用一定比例长度表示力的大小使用弹簧秤应注意:①使用前要先调到零点,再用标准砝码检查示值是否准确,如不准,可以旋转卡在弹簧圈的三角形钢片来改变弹簧的工作圈数,对于示值偏大的,应把三角片向上拧几圈,减少弹簧的工作圈数,增大劲度系数;对于示值偏小的则采取相反措施。②使用时弹簧的伸长方向和所测拉力方向要一致。③弹簧、指针、拉杆都不要与刻度板和刻度板末端的限位卡发生磨擦。(2)测量数据的有效数字。①J2104型测力计,其刻度是“0-5牛”,分度值0.1牛,在任意点的示值误差都不大于0.05牛,因此测量数据的有效数字末位就在精度的同一位,只准确到0.1牛即可,若无估读,则在百分位上补“0”表示测量的准确度。

科学探究的过程一般要经历“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实验和论证”等环节.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

明见无值
(1)因为只有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时,摩擦力和拉力才是一对平衡力,它们的大小才会相等,因此,实验中应用弹簧测力计拉着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2)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有压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三次实验中,图甲和图乙的实验符合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相同,压力不同的实验条件,能说明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的大小有关;(3)图甲和图丙的实验相比较,两次的压力相同,只是改变了接触面的粗糙程度,而拉力的大小不同,因为可说明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4)从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看出,三次实验中木块运动的速度越来越大,而拉力的大小却始终不变,因此可证明,猜想C是错误的,即摩擦力的大小与运动的速度无关;(5)本实验中,分别探究了摩擦力与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粗糙程度,以及与物体运动速度多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运用的是控制变量的方法.故答案为:(1)匀速直线;(2)甲、乙;(3)接触面的粗糙程度;(4)错误;(5)B.

探究性实验的一般过程

给母亲
上治人者
假设,实验,分析,结论,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