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是不是国家级期刊?

偷偷摸摸
辩护人
还不错,该刊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即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和2008年版北大核心期刊,并被 俄罗斯《文摘杂志》和美国《化学文摘》(CA)收录。是中文核心期刊,应该是的

分析实验室是不是核心期刊

侠客行
孰短孰长
《分析试验室》是北京大学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1版)收录的核心期刊。不是“分析实验室”。

中国学术期刊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类有哪些杂志

斑夏
世之所高
  这些都是核心杂志  自然科学  N/Q,T/X 综合性科学技术  1. 科学通报 2.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4.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5.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6.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7.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8.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9.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0.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11. 中国科学.E辑  12.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13.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4.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5.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6. 自然科学进展 17.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18.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19. 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 20. 高技术通讯 21.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2.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3.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4.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5. 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  26.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27.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8.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29.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0. 重庆大学学报 31. 天津大学学报  32. 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3.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34. 国防科技大学学报 35.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6.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7.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8.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9. 兰州理工大学学报  40.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1.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42.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3.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44. 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 45. 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  46.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7.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8.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49.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50. 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51.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52. 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 53.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54.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55.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56. 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57.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58. 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59. 应用科学学报  60.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61. 中国科学.G辑,物理学、力学、天文学  62. 扬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63.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64.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65.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66.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67. 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  68. 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69. 湘潭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70.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71. 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72. 桂林工学院学报 73. 空军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74. 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75.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76. 黑龙江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77.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78.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79. 山东大学学报.理学版  80. 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81.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82.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83. 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84. 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 85.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86.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87.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88. 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89. 自然杂志  90. 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91. 河北工业大学学报  92. 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93. 科技通报  94.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95.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96. 郑州大学学报.理学版 97.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理学版  98.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99.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00.中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01.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02.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03. 山东大学学报.工学版  104.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05.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06.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07. 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08.浙江工业大学学报 109. 西安理工大学学报  110.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11. 南昌大学学报.理科版  112.上海理工大学学报 113.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114.烟台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版 115.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16.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17. 海军工程大学学报  118.江苏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19.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  120.哈尔滨理工大学学报  N 自然科学总论  1.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 中国科学基金 3. 自然辩证法研究  4. 科学 5.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6. 系统工程学报  7.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8. 系统工程 9. 系统科学学报  10. 自然辩证法通讯 11. 实验技术与管理 12. 中国科技史杂志  13. 系统管理学报 14. 自然科学史研究 15. 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  TB5 声学工程 1. 噪声与振动控制 2. 应用声学  TB6 制冷工程 1. 低温工程 2. 制冷学报  TB7 真空技术 1.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2. 真空  TB9 计量学 1. 计量学报  TD 矿业工程  1. 岩矿测试 2.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3. 爆破  4. 金属矿山 5. 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 6. 中国矿业  7. 矿冶工程 8. 非金属矿 9. 矿业研究与开发  10. 矿业安全与环保 11. 工程爆破 12. 矿山机械  13. 化工矿物与加工 14.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TD82 煤炭开采  1.煤炭学报 2. 煤炭科学技术 3. 煤矿安全  4. 煤田地质与勘探 5. 选煤技术 6. 煤炭工程  7. 煤炭技术 8. 中国煤炭 9. 煤矿机械  10. 煤矿开采  TE 石油,天然气  1. 石油勘探与开发 2. 石油学报 3. 天然气工业  4.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5. 石油化工 6. 石油实验地质  7.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8. 石油钻采工艺 9. 油田化学  10. 新疆石油地质 11.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 12. 石油机械  13. 钻采工艺 14. 石油炼制与化工 15.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16.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7.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18.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19. 油气储运 20. 石油天然气学报 21. 中国海上油气  22. 石油钻探技术 23.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24. 石油物探  25. 油气田地面工程 26. 天然气地球科学 27.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28. 测井技术 29. 断块油气田  TF 冶金工业  1. 冶金分析 2. 钢铁 3. 粉末冶金技术 4. 钢铁研究学报  5.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6. 轻金属 7. 炼钢 8. 中国稀土学报  9. 稀有金属 10. 有色金属 11. 特殊钢 12. 炼铁  13. 粉末冶金工业 14. 稀有金属与硬质合金 15. 稀土 16. 烧结球团  17. 硬质合金 18. 贵金属 19. 中国有色冶金 20. 湿法冶金  21. 冶金自动化 22. 钢铁钒钛 23. 黄金  TG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1. 金属学报 2.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3. 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  4.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5. 金属热处理 6.铸造 7. 焊接学报  8. 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 9. 材料保护 10. 腐蚀科学与防护技术  11. 热加工工艺 12. 塑性工程学报 13. 材料热处理学报  14. 中国表面工程 15. 机械工程材料 16. 铸造技术 17.锻压技术  18. 材料科学与工艺 19. 表面技术 20. 轻合金加工技术 21. 焊接  22. 腐蚀与防护 23. 焊接技术 24. 电焊机 25.轧钢  26. 金刚石与磨料磨具工程  TH 机械、仪表工业  1. 中国机械工程 2. 机械工程学报 3. 摩擦学学报 4. 机械科学与技术  5. 机械设计 6. 光学精密工程 7. 机械设计与研究 8. 润滑与密封  9. 仪器仪表学报 10. 机床与液压 11. 机械传动 12. 液压与气动  13. 流体机械 14. 自动化与仪表 15. 现代制造工程 16. 工业设计学报  17. 振动、测试与诊断 18. 光学技术 19. 机械设计与制造 20. 制造业自动化  21. 水泵技术 22. 制造技术与机床 23. 轴承 24.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  25. 自动化仪表 26. 压力容器 27. 仪表技术与传感器  TJ 武器工业  1.弹道学报 2. 兵工学报 3. 火炸药学报 4. 弹箭与制导学报  5. 探测与控制学报 6. 火工品 7. 含能材料 8.现代防御技术  9. 火力与指挥控制 10. 飞航导弹 11. 火炮发射与控制学报  TK 能源与动力工程  1. 工程热物理学报 2. 内燃机学报 3. 动力工程 4. 热能动力工程  5. 太阳能学报 6. 燃烧科学与技术 7. 内燃机工程 8. 热力发电  9. 锅炉技术 10. 汽轮机技术 11. 车用发动机 12. 电站系统工程  13. 小型内燃机与摩托车 14. 可再生能源  TL 原子能技术类  1. 核动力工程 2. 强激光与粒子束 3. 原子能科学技术 4. 辐射防护  5. 核科学与工程 6. 核技术 7. 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  TM 电工技术  1.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 电力系统自动化 3. 电工技术学报 4. 电网技术  5. 电池 6. 电源技术 7. 高电压技术 8. 电工电能新技术  9. 中国电力 10.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11. 电力自动化设备  12.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 13. 电力电子技术 14. 高压电器 15. 微特电机  16. 电化学 17. 电机与控制学报 18.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 19. 变压器  20. 微电机 21. 电气传动 22. 磁性材料及器件 23. 电机与控制应用  24. 华东电力 25. 绝缘材料 26. 低压电器 27. 电瓷避雷针  28. 蓄电池 29. 电气应用 30. 大电机技术 31. 电测与仪表  32. 照明工程学报  TN 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  1.电子学报 2. 半导体学报 3. 通信学报 4. 电波科学学报  5.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 6. 光电子、激光 7. 液晶与显示 8. 电子与信息学报  9. 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 10.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11. 现代雷达  12. 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13. 信号处理 14. 红外与激光工程 15. 半导体光电  16. 激光与红外 17. 红外技术 18.光电工程 19. 电路与系统学报  20. 微电子学 21. 激光技术 22. 电子元件与材料 23. 固体电子学研究与进展  24. 电信科学 25. 半导体技术 26. 微波学报 27.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8. 光通信技术 29. 激光杂志 30. 光通信研究 31.重庆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2. 功能材料与器件学报 33.光电子技术 34.应用激光 35. 电子技术应用  36. 数据采集与处理 37. 压电与声光 38. 电视技术 39. 电讯技术  40. 应用光学 41. 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 42.微纳电子技术 43.电子显微学报  TP 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1. 软件学报 2. 计算机学报 3.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4.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型学学报 5. 自动化学报 6. 中国图象图形学报  7.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8. 系统仿真学报 9. 计算机工程  10.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11. 控制与决策 12. 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  13. 控制理论与应用 14. 计算机应用研究 15. 机器人  16. 中文信息学报 17. 计算机应用 18. 信息与控制  19. 计算机科学 20. 计算机测量与控制 21. 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  22. 计算机仿真 23. 计算机工程与科学 24. 遥感技术与应用  25. 传感器与微系统 26.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27. 测控技术  28. 传感技术学报 29. 控制工程 30. 微电子学与计算机  31. 化工自动化及仪表  TQ 化学工业  1.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2. 化工学报 3. 高分子学报  4. 化工进展 5. 精细化工 6. 现代化工  7.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8. 膜科学与技术 9. 化工新型材料  10. 应用化学 11. 化学工程 12. 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  13. 化学世界 14. 高分子通报 15. 过程工程学报  16. 精细石油化工 17. 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 18. 离子交换与吸附  TQ –TS 略  TU 建筑科学  1.岩土工程学报 2.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3. 建筑结构学报  4. 岩土力学 5. 土木工程学报 6. 建筑结构  7. 工业建筑 8. 城市规划 9. 城市规划学刊  10. 中国给水排水 11. 混凝土 12. 空间结构  13. 建筑学报 14. 给水排水 15. 建筑材料学报  16.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7. 重庆建筑大学学报  18. 工程地质学报 19. 世界地震工程 20. 暖通空调  21. 建筑技术 22. 混凝土与水泥制品 23. 工程勘察  24. 建筑科学 25. 中国园林 26. 国际城市规划  27.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8. 施工技术 29. 规划师  30. 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 31.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32.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33. 新型建筑材料  TV 水利工程  1.水利学报 2. 水科学进展 3. 泥沙研究  4. 水力发电学报 5. 水利水电技术 6. 水电能源科学  7. 水力发电 8. 人民黄河 9. 长江科学院院报  10.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11. 中国水利 12.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13. 人民长江

大家知道环境影响评价方面有哪些期刊可投吗?

三性
环卫梦
都可以还有其他的《实验室研究与探索》等综合型期刊都可以投再有是大学学报y_hao(站内联系TA)1、《环境影响评价动态》(月刊)本刊收录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最新颁布的环境保护政策法规,发布最新的建设项目环境管理信息,介绍环评相关专业技术和学术动态主办单位: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境工程评估中心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影响评价分会;编辑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境工程评估中心2、《环境科学与管理》(月刊)本刊辟有:环境管理、环境法规、环境生态、环境研究、环境论坛、环境评价、治理技术及环境监测分析等栏目。主管单位: 黑龙江省环境保护局主办单位: 黑龙江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3、《环境保护》(半月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双核心期刊内容涉及污染防治技术、监测与评价、环境标准、环境经济、环境与健康等方面,介绍国内外环保的新技术,交流各地环保先进工作经验。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主办: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4、《环境保护科学》(双月刊)内容涉及环境科学各个领域,主要刊登环境科学领域的新成果、新技术、新方法,环境管理的新理论、环境科学发展的新动向等方面的学术论文。主管部门:沈阳市环境保护局主办单位:沈阳环境科学研究院5、《环保科技》(季刊)创刊于1995年,是贵州省环境科学研究设计院主办的贵州省惟一的环境科学期刊。本刊立足贵州,面向全国,是开展环境科学领域内学术交流、学术讨论的园地。6、《安全与环境学报》本刊为: 科技核心 中文核心期刊2001年创刊,是安全与环境学科的学术性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逢双月下旬出版,《安全与环境学报》是中文核心期刊主要刊载石油、化工、环保、矿业、信息、网络、冶金、建筑、交通、勘探、国防等相关领域的安全科学理论、安全工程与技术、安全管理与监察理论、安全检测与监测技术、职业安全与卫生、安全评估方法、事故调查与剖析、网络信息安全、安全数值模拟与仿真、环境科学理论、环境工程与技术、社会与环境、环境与生态、环境保护与管理、灾害及其防治、环境污染及其防治、废物处理及其综合利用、环境质量评价与环境检测等科学研究新成果、新进展及新方法。7、《环境科学研究》(月刊)创刊于1988年,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主管,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为国家一级刊物,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生物医学核心期刊。办刊宗旨是,及时刊登反映国内外环境科学发展新动向、环境科学领域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国内与国际重大区域性环境问题的调查与分析、国家环境重大决策与管理的最新动向、国内外环境科学领域新的研究成果和热点问题的论文;国家重点环境科研项目最新科研成果论文;切中国家环境保护所需的、集中关键及要害问题、有较强实用价值、分类或分体系的理论与实践的系统论述;有关国家环境保护宏观决策、大气环境、水环境、区域生态、土壤环境、生态毒理、环境治理工程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和工艺、固体废物、环境监测与分析技术、环境经济、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管理等的最新研究成果jin860414(站内联系TA)《绿色科技》(英文名:Journal of Green Science and Technology)是由湖北省林业厅主管、花木盆景杂志社主办、武汉新兴绿色科技研究所联办的绿色科技类学术期刊,原名《绿色大世界》,2010年变更刊名为《绿色科技》。本刊是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期刊网、万方数字化期刊群、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龙源国际期刊网、等全文收录期刊。本刊创办于1963年,月刊,国内统一刊号:CN42-1808/S,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4-9944,国际大16开本精美印刷,全国公开发行。是全国从事农业、林业、园林、生态、环保、旅游、自然资源、绿色产业与经济、绿色建筑等行业科研、教学、经营、管理工作者的重要参考刊物和论文发表台

教育部门认可的刊物都有什么?

大好人
惠以
教育部门认可的刊物都有:一、《中小学教育》《中小学教育》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中国人民大学主办,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编辑出版的教育专业期刊杂志。为了全面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加强教育教学学术交流。《中小学教育》期刊给一线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展示自己教育教学才能的平台,为评职晋级提供理论依据。本刊以探寻本真理念、关照教育实践、引导改革潮流、推动教育创新为宗旨,为理论研究和教育决策提供参考,为教学实践提供指导。二、《教学与管理》《教学与管理》创刊于1984年,是由太原师范学院主管、主办,中国陶行知研究会教师教育专业委员会联办的教育类期刊。据2019年5月《教学与管理》官网显示,《教学与管理》编委会共有编委15人。《教学与管理》主要设有理论研究、实践研究、办学改革、教育管理、学校管理、师资建设、学生管理、德育建设、教研活动、教学内容、教学方略、教学评价、教材研究、考试研究、外国教育、教师论坛等栏目。三、《教师杂志》《教师》杂志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登记,由海南省出版社出版的大型教育类学术理论期刊(半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系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来源期刊、CNKI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龙源国际期刊网全文收录期刊。四、《新课程》《新课程》是2005年山西三晋报刊传媒集团出版的杂志,是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的教育类学术期刊,系山西省一级、国家二级期刊,主要围绕教学改革和实践方面的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是一份教育工作者教育教学的指导刊物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研究刊物。五、《陕西教育》《陕西教育》(高教)属于综合性学术刊物。主要是为高等院校、高职院校及中等职业等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发表具有学士学位以上的高学历人群各类原创性的学术理论、成果综述、评职、晋级等方面提供主阵地。国内外公开发行,属于ASPT来源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龙源期刊网全球版权唯一代理期刊。望陕西及全国各地从事教育、科研、专业技术工作的同仁多赐佳作。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小学教育百度百科—教学与管理百度百科—教师杂志百度百科—新课程百度百科—陕西教育

求关于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的书籍,报刊,杂志等等。 一定要有详细出处,作者姓名等等。 给的多给的详细的

三玄
父没
第一章 发展基础 第一节 发展现状 (一)经济稳步增长。2000年至2007年,经济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2007年达到3765亿元,占西北地区的28.6%;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5%,2007年达到189亿元,占西北地区的16.3 %。经济增长速度不断加快,运行质量明显提升,发展实力显著增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接近2000美元,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 (二)基础设施明显改善。2000年至2007年,共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511亿元,年均增长23.4%,相继建成一批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区域综合交通设施日趋完善,电力、通信、市政等基础设施保障能力不断增强。 (三)产业发展迈出新步伐。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现代农业快速发展。工业增势强劲,产业结构调整加快,2007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1271亿元,占西北地区的23.8%。商贸旅游业等第三产业不断壮大,所占比重明显高于西部地区平均水平。 (四)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基本公共服务逐年改善,教育、卫生、文化事业不断进步,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均比2000年翻了一番。 第二节 发展优势 战略区位重要。经济区处于我国内陆中心,是亚欧大陆桥的重要支点,多条铁路、公路、航线、管线在此交汇,是全国交通、信息大通道的重要枢纽和西部地区连通东中部地区的重要门户。 科教实力雄厚。拥有80多所高等院校、100多个国家级和省级重点科研院所、100多万科技人才,2007年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7%,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科教综合实力居全国前列。 工业基础良好。拥有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21个、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基地5个和大学科技园区3个,是国家国防军工基地、综合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重要装备制造业聚集地。 文化积淀深厚。该区域是华夏文明重要发祥地,著名的丝绸之路源头和羲皇故里,也是13个王朝古都所在地,拥有大量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和丰富的人文自然资源。 城镇带初步形成。西安特大城市对周边地区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区域内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2007年底,经济区城镇化率达到43%以上,西陇海沿线城镇带已具雏形。 第三节 发展机遇 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机遇。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经济区的软硬环境已经得到极大改善,产业投资的集聚效应逐步凸显,为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国家坚定不移地继续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必将为经济区跨越式发展带来更多新的机遇。 进一步扩大国内需求机遇。随着全球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推进,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扩大内需成为保持经济增长最重要的推动力。经济区人口密集、市场广阔、需求旺盛、潜力巨大,有利于吸引海内外投资等各类要素在此集聚和重组。 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机遇。东部沿海地区要素成本持续上升,加快经济转型和结构升级的需求极为迫切,产业转移动力日趋增强。经济区基础设施比较完善,要素成本优势明显,具备了承接产业转移的有利条件。 加快构建创新型社会机遇。实施创新型国家战略,为经济区加强科技资源整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带来机遇。经济区科教、人才资源富集,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重要领域科技创新能力位居全国前列,具有成为创新型发展区域的有利条件。 第四节 面临挑战 当前,经济区总体经济实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不强,产业集聚度不高。体制机制创新活力不足,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城乡发展失衡,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差距明显。社会事业发展仍较薄弱,基本公共服务、人力资源开发水平亟待提高。水资源总量不足、综合利用水平较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任务繁重。与周边地区和国际市场的联系不够紧密,对内对外开放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 第二章 总体要求 推进经济区科学发展,必须进一步明确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找准发展重点,明确发展目标,创新发展模式,提升发展质量,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第一节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在西部地区实现率先发展。着力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区域综合竞争力,率先建成内陆开放型经济区;着力推进自主创新,优化经济结构,率先构建创新型区域;着力统筹城乡改革,加快城镇化进程,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着力改善民生,加强社会事业建设,率先建成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示范区。力争用10年多一点的时间,把经济区建设成为全国区域协调发展新的重要增长极,实现经济繁荣、山川秀美、人民富裕、社会和谐。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和谐发展。努力改善民生,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坚持统筹兼顾,注重协调推进。注重城市与农村、人与自然、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相协调,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推进体制创新。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为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坚持开放合作,实现互利共赢。积极参与国内外区域分工与合作,寻求合作机遇,拓宽合作领域,在合作中谋求发展。 第三节 战略定位 ——全国内陆型经济开发开放战略高地。优化对外开放格局,创新区域合作机制,拓展对外开放空间,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推进科技创新体制改革,加快产学研一体化,统筹军民科技互动发展,促进科教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探索新路径。 ——全国先进制造业重要基地。以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为重点,打造航空航天、机械制造等若干规模和水平居世界前列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知名品牌。 ——全国现代农业高技术产业基地。以杨凌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为依托,发展新型农业生产方式,建设代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平台。 ——彰显华夏文明的历史文化基地。充分发挥历史文化资源集聚优势,建设国际文化交流平台,打造一批具有世界影响的历史文化旅游品牌,展现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第四节 发展目标 ——综合经济实力实现新跨越。到2020年,经济总量占西北地区比重超过三分之一,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翻两番以上,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大幅提高,自我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创新能力有新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综合科技实力居全国领先地位,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提升。基本建成以西安为中心的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新材料基地、新能源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现代农业高技术产业基地。 ——基础设施建设有新突破。交通、水利、市政、信息等基础设施得到根本改善,覆盖经济区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基本建成,水资源优化配置和管理水平取得明显提高。 ——城镇化水平有新提高。实现西(安)咸(阳)经济一体化,形成国际现代化大都市,城镇群集聚发展,城乡统筹取得突破,城镇化率达到60%。 ——公共服务达到新水平。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从业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2年。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 ——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新进展。森林覆盖率达到47%以上,自然湿地保护率达到60%以上;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显著降低,渭河干流达到Ⅲ类水质,中心城市市区空气中SO2和NO2含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城镇污水、生活垃圾、工业固体废物基本实现无害化处理。 第三章 空间布局 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发展潜力,科学确定功能分区,优化经济区人口分布、生产力布局、产业结构和城乡布局,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第一节 空间结构 城市地区。按照土地集约、产业集聚、资源集合、人口集中的原则,夯实基础设施,改善投资环境,优化工业布局,提升产业层次,形成较大规模的产业集聚和较高水平的工业园区。适当扩大城市空间,提升城市服务功能,有序承接人口转移。以特大城市为依托,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形成辐射带动作用强的城市群。 农村地区。稳定基本农田数量,加大关中平原、渭北旱塬、天水川道、商丹盆地耕地保护力度。根据当地农业资源条件,实现种植业、养殖业的良种化、专业化、规模化和基地化。加强闲散用地整合,鼓励低效益用地增容改造和深度开发。结合新农村建设积极推进节地型村镇改造,合理减少农村居住用地,促进农村各项建设节约集约用地。 生态地区。坚持保护优先、适度开发、点状发展,对秦岭北麓、黄土丘陵沟壑水土流失防治区,以及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地区,因地制宜发展资源环境可承载的生态旅游等特色产业,加强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对自然保护区、重要水源地、重要湿地等实行强制保护,严格控制人为干扰,禁止各类开发建设活动。 第二节 空间战略 构筑“一核、一轴、三辐射”的空间发展框架体系。 “一核”:即西安(咸阳)大都市,是经济区的核心,对西部和北方内陆地区具有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 “一轴”:即宝鸡、铜川、渭南、商洛、杨凌、天水等次核心城市作为节点,依托陇海铁路和连霍高速公路,形成西部发达的城市群和产业集聚带。 “三辐射”:即核心城市和次核心城市依托向外放射的交通干线,加强与辐射区域的经济合作,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带动经济区南北两翼发展。以包茂高速公路、西包铁路为轴线,向北辐射带动陕北延安、榆林等地区发展;以福银高速公路、宝鸡至平凉、天水至平凉等高速公路和西安至银川铁路为轴线,向西北辐射带动陇东平凉、庆阳等地区发展;以沪陕、西康、西汉等高速公路和宝成、西康、宁西铁路为依托,向南辐射带动陕南汉中、安康和甘肃陇南等地区发展。 第三节 城镇体系 构建由核心城市、次核心城市、三级城市、重点镇和一般镇五级组成的城镇体系。 ——核心城市:加快推进西(安)咸(阳)一体化建设,着力打造西安国际化大都市。2020年,都市区人口发展到1000万人以上,主城区面积控制在800平方公里以内。把西安市建设成国家重要的科技研发中心、区域性商贸物流会展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以及全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基地。 ——次核心城市:宝鸡、铜川、渭南、商洛、杨凌、天水的中心城区。以这些次核心城市为节点,加快人口聚集、产业聚集,构筑较大规模的城市群。支持宝鸡等条件较好的城市率先发展,将宝鸡建成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经济区副中心城市。 专栏3: 次核心城市功能和规模 宝鸡市。主要发展机床制造业、重型汽车制造业、有色金属加工制造业、商贸旅游业。2020年,城市建成区人口达到120万人,面积控制在130平方公里,建成区域重要的交通枢纽,国家新材料研发和生产基地,生态园林城市。 铜川市。主要发展能源、建材、农副产品加工业。2020年,城市建成区人口达到55万人,面积控制在60平方公里。 渭南市。主要发展机械电子、生物医药、农副产品加工业,适度发展煤化工产业。2020年,城市建成区人口达到75万人,面积控制在80平方公里。 商洛市。主要发展现代材料、现代中药、绿色食品加工以及生态旅游等产业。2020年,基本实现商(州)丹(凤)一体化,城市建成区人口达到50万人,面积控制在68平方公里。 杨凌区。主要发展现代农业示范、现代农业科教和装备制造、生物医药、食品加工与农资等产业。2020年,城市建成区人口达到30万人,面积控制在35平方公里,建成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 天水市。重点发展机械制造、电工电器、医药食品、现代农业及商贸旅游等产业。2020年,城市建成区人口达到80万人,面积控制在80平方公里。 ——三级城市:包括韩城、彬县、蒲城、华阴、礼泉、蔡家坡、洛南、柞水、凤翔、陇州、长武、甘谷、秦安、武山等中小城市。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产业发展基础和条件,促进企业集中布局和配套生产,提高经济发展的集约化水平,大量吸纳周边农村富余人口,打造一批特色鲜明、功能完善、产业配套的中小城市。 ——重点镇:靠近中心城市和交通枢纽等基础较好的中心镇,重点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采矿业和旅游业,实施“关中百镇”建设工程和经济综合开发示范镇建设工程,合理安排重点镇建设、农田保护、产业集聚、村庄分布、生态环境等空间布局。 ——一般镇:其他建制镇,重点提升面向农业、农村、农民的公共服务和市场服务能力,促进城镇发展。 第四章 构建创新型区域 第一节 体系创新 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配置相结合,整合创新资源,聚集创新要素,强化创新功能,建设特色鲜明和优势突出的区域创新体系。支持西安在统筹科技资源、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方面开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依托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大学科技园区等,大力扶持科技创新型企业,积极承接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把各类园区建设成为高新技术研发聚集地、孵化基地和产业化基地。加强重点实验室、工业研究院、工程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建设。统筹军民结合、军地结合、寓军于民的国防科技创新体系的协调发展。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为支撑,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 第二节 技术创新 统筹原始科学创新、关键技术自主创新、重大系统集成创新的协调发展,统筹支持基础研究、高技术创新、知识技术转移转化和规模化产业化的协调发展。不断提高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系统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在重点领域和核心技术实现突破性进展。大力支持产业技术联盟,搭建公共服务、技术转移和知识产权交易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和区域核心竞争力。重点推进航空航天、新材料、电子信息、先进制造、现代农业等领域的研发创新和成果转化。在重点领域掌握一批核心技术,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造就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 第三节 环境创新 构建区域创新网络,促进企业之间、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之间的信息传递、知识流动和技术转化。大力培育和发展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鼓励科技中介服务机构面向企业为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提供专业化服务。引导各类金融机构重点支持自主创新,改善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金融服务,加快发展创业风险投资。加大财政对竞争前技术和共性技术研发、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初创型科技中小企业的引导性投入。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强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和管理。 第四节 人才开发 优化人力资源开发环境,创新人才开发机制,培养和吸引创新型人才。鼓励创新人才通过兼职、定期服务、技术开发、项目引进、科技咨询等方式自由流动,吸引和留住各类人才服务经济区建设。健全人力资源市场体系、人才公共服务体系和人才社会保障体系。改革和完善企业分配激励机制。组织实施一批人才开发重点项目, 加大引进高端人才力度。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大中型企业,以重大科研项目为载体,加快建设创新型人才培养基地。加强国际合作交流,发展和完善多种形式的科技创新人才国际化培养模式。 第五章 产业发展 第一节 航空航天 依托西安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重点发展大型运输机、涡桨支线飞机、通用飞机等主干产业,航空发动机及配套产业、机载系统等分支产业,航空关键部件、专用设备、维修业务等配套产业。加快新舟系列飞机产业化、大型飞机零部件生产及服务外包。以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为载体,重点培育和发展航天运载动力产业集群、卫星及卫星应用产业集群。 专栏4:西安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 阎良航空制造园。重点发展大型运输机、涡桨支线飞机以及大型客机零部件制造。 蒲城通用航空产业园。依托蒲城通用机场和低空空域资源,重点发展通用航空飞行员培训、航空俱乐部等通用航空产业项目。 咸阳空港产业园。重点发展民用飞机维修、定检、大修、客改货、公务机托管、零部件支援、航空物流等项目。 宝鸡航空安全装备产业园。重点发展光纤通信系统、组合导航系统、飞行安全监测系统等。 19 第二节 装备制造 以西安、咸阳、宝鸡、天水为集中布局区域,加强重点产业集群建设,强化区域整体实力和竞争能力,全面提升重大装备制造水平。重点发展数控机床、汽车、特高压输变电设备、电子及通信设备、工程机械和特种专用设备、太阳能电池等产业。加快企业优化重组和战略性调整,打造一批主业突出、技术领先、管理先进、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装备制造企业集团。 第三节 资源加工 以宝鸡、渭南、铜川、商洛、天水等地为重点,加快重要矿产资源开发及深加工。宝鸡重点发展铅锌、钛产业,建设钛材料生产和集散基地。渭南重点发展煤炭、化肥、钼精深加工等产业,建设钼产业生产科研基地。铜川重点发展铝加工、建材、陶瓷等产业,建设现代建材基地。商洛重点发展钼、钒等采冶加工和多晶硅等新型材料产业。天水以非金属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为重点,大力发展建材产业。依托辐射区内延安、榆林、平凉、庆阳等地的煤炭、石油、天然气资源,促进能源化工产业向资源综合利用延伸。 第四节 文化产业 发挥该地区历史源远流长、文化积淀深厚的优势,积极发掘历史文化遗产,传承和创新秦风唐韵、佛道宗教等历史文化。大力弘扬现代文化,发展广播影视业、新闻出版业、文娱演出业和创意产业。构建一批文化产业基地,壮大一批名牌文化企业,培育陕西作家群、唐乐舞系列、长安画派等现代文化品牌。 第五节 旅游产业 以西安为中心,加快旅游资源整合,大力发展历史人文旅游、自然生态旅游、红色旅游和休闲度假旅游。加强精品旅游景区和精品旅游线路建设,完善配套设施和服务功能,提升旅游资源产业化经营水平。加强旅游管理机制创新,大力发展旅游经济,把经济区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 第二节 农业产业化 优化农副产品加工布局,促进农副产品加工聚集区建设。大力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重点发展粮油、果蔬、畜禽、奶制品等深加工业。以培育龙头企业发展带动农产品基地建设,积极培育一批知名品牌和竞争力强的企业。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壮大县域经济。加快发展杨凌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 第三节 农业服务 加快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搞好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加强农业技术推广、疫情疫病防治及农业信息化建设。建立健全农村金融体系,办好村镇银行,加大对“三农”的信贷投入。加快发展“三农”保险,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开拓农村市场,推进农村流通现代化,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等工程。 第四节 城乡一体化 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劳动就业、社会管理等,积极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形成城乡互促共进机制。加强村庄规划,改善村容村貌。加快建立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长效机制,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引导农民就近转移就业,扶持农民工创业,加大对农村实用人才和农村创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加快建设宝鸡—蔡家坡、铜川—富平、渭南—华阴、杨凌—武功—扶风、彬县—长武—旬邑、韩城—蒲城、天水—秦安、礼泉—乾县、商州—丹凤等城乡统筹重点示范区。 第七章 基础设施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布局合理、设施先进、畅通便捷、城乡共享的基础设施网络,为加强经济区内部经济联系和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奠定坚实基础。 第一节 交通 加强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提高综合运输能力。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优势,扩大规模、完善网络、优化结构,建设现代化综合交通网络。加快铁路客运专线、煤炭运输通道、关中城市群城际铁路以及西安铁路枢纽建设,构建以西安为中心的发达的铁路网络。加快陕甘两省高速公路网和连接中心城镇及资源富集区、通达县乡(镇)村的道路建设,提高公路等级和通达能力。力争到2010年,实现区域内部通道和对外交通干线网络化;到2020年,实现区域内所有县(市、区)通高等级公路,通乡(村)公路全部实现水泥或沥青路面,形成以西安为中心的“两环三横四纵六辐射”高速公路网络。进一步强化西安咸阳国际机场枢纽功能,有序建设支线机场。建成覆盖中心城市和重点用户的油气管网系统。 专栏10:交通建设重点工程 一、公路建设 新建国家高速公路连霍线宝鸡—牛背、沪陕线西安—蓝田—商州、福银高速公路联络线、十堰—天水等线;新建平凉—宝鸡—汉中、咸阳—旬邑、渭南—蒲城—白水—黄龙、府谷—华阴—商州、西安大环线、西咸北环线、合阳—铜川—彬县—凤翔、大荔—铜川—淳化—永寿—岐山、乾县—扶风—凤翔、商州—柞水、丹凤—镇安—宁陕、法门寺—绛帐、太白—凤县、平凉—天水、天水—武都等线。改扩建国家高速公路连霍线潼关—西安—宝鸡、包茂线西安—铜川—黄陵等线。 二、铁路建设 建设郑州—西安—兰州客运专线、西安—汉中—成都铁路快速客运通道、大同—西安铁路、西安—平凉铁路、平凉—天水铁路、黄陵—韩城铁路以及一批铁路支线和专线;西安—合肥铁路复线、西包铁路扩能改造、西康铁路二线、陇海、宝中铁路扩能改造,西安、宝鸡、天水铁路枢纽工程。关中城市群城际客运系统。 三、航空和机场建设 扩建西安咸阳国际机场,新建宝鸡机场,迁建天水机场。 四、管道建设 加快陕北—陇东—关中的石油、天然气管道建设,积极推进建设新疆—西安—广东输气管道以及兰州—天水—宝鸡天然气管道输送工程。 第二节 能源 优化发展火电,加快淘汰小火电机组,优先建设“上大压小”电站项目。鼓励发展热电联产,重点解决地级城市集中供热问题。科学布局煤电基地,采用高效、清洁技术改造现役火电机组。建设好西安灞桥热电厂、渭河发电厂改扩建,秦岭电厂“上大压小”扩建、韩城二电厂二期、蒲城电厂三 26 期。有序开发旬(邑)耀(州)、彬(县)长(武)、麟(游)陇(县)等地煤炭资源。扎实推进彬长、平凉、庆阳煤电一体化等大型燃煤坑口电厂等项目。积极发展新能源和清洁能源。 建设乾县、渭南、宝鸡、西安南等750千伏变电站,建成经济区750千伏网架。建设陕北、陕南、天水至关中、天水至陇南的750千伏输电通道。优化330千伏及以下电网结构,实现各级电网协调发展,提高网架运行稳定性。 第三节 水利 坚持节约优先、合理开发、优化配置的原则,加快重点水利工程建设。重点实施一批骨干水源工程、城镇供水工程、大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工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防洪保安工程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加快实施渭河流域重点治理工程,加强渭河流域水资源管理。抓紧推进大中型水库、水源工程前期工作。建立城乡供水安全保障体系和综合防洪减灾体系。强化农业和城乡节水措施,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实施跨流域调水工程,有效缓解水资源瓶颈制约,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用水需求。 专栏11:重点水利工程项目 一、渭河流域重点治理工程、泾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 二、“引红济石”、“引汉济渭”、“引洮一期工程向渭河补水”等跨区域调水工程。 三、泾河东庄水库、黑河亭口水库、蓝田李家河水库等水源工程。 四、宝鸡峡、泾惠渠、东雷抽黄等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大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和小型农田水利设施项目。 五、渭河中游干支流防洪、渭洛河下游治理、农村饮水安全、城镇供水、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三门峡库区防洪保安工程。 27 第四节 信息 积极发展第三代移动通信,推动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和业务应用。加快关中—天水干线光缆环形结构网络建设。积极采用光纤接入技术,大力发展用户宽带接入网。推进数字化区域建设,建成有线、地面和卫星三位一体的广播电视传输网络,全面推进数字电视业务发展。 第五节 市政 加快城镇道路、给排水、污水和垃圾处理、集中供热、供气、通信、绿化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形成便捷通达的城市道路网络和公共交通体系、配套完善的供排水系统、清洁安全的城市能源供给系统、完善可靠的城市防灾减灾和预警、应急处理系统,努力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加快城市之间公路交通和城市路网的全面对接,加快西安(咸阳)地铁建设,加快核心、次核心城市与三级城市、重点镇间的快速干道建设。我要的是书籍名称,详细的书名,出版社,作者等等。不是介绍和分析啊~

求助一些好中的生物核心期刊

杜弼
女猎人
黑龙江畜牧兽医、大自然探索、生物技术世界、生物技术进展、生物信息学、人与自然、中国病毒学对中国内地出版的期刊中核心期刊的认定,目前国内出版核心期刊目录的主要有四个机构: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北京大学图书馆;南京大学。1、《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由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共同资助,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主办。核心库的来源期刊经过严格的评选,是各学科领域中具有权威性和代表性的核心期刊。扩展库的来源期刊也经过大范围的遴选,是我国各学科领域较优秀的期刊。学科范围:理、工、农、林、医及管理科学。来源期刊表按汉语拼音音序排列,核心库期刊:645种(以*号为标记);扩展库期刊:351种。该库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推选人、自然基金委资助项目后期绩效评估等指定查询库;自然基金委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查询库。2、《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由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主办。收录中文科技核心期刊1200多种。学科范围:自然科学领域各个专业。该数据中心每年根据数据库论文收录数量发布国内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及各单位、各部门科技论文发表排名情况。我校科技处公布的“北京交通大学论文分类标准”中理工类中文期刊即参考了该数据库收录核心刊情况。3、《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由北京大学图书馆和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主持编纂。收录中文核心期刊1571种。学科范围: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各个专业领域,分属七大编75个学科类目:第一编哲学、社会学、政治、法律;第二编经济第;三编文化、教育;第四编自然科学;第五编医药、卫生;第六编农业科学;第七编工业技术。每种核心期刊均有详细的书目信息和对期刊内容的简单介绍。该“核心刊目录”综合性强,在高校范围内影响很广泛。4、《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由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主办。2000、2001年度收录中文期刊共419种,另加海外华文期刊16种。我校科技处公布的“北京交通大学论文分类标准”中社科类中文期刊即参考了该数据库收录核心刊情况。以上四种核心刊目录1、2以理工类为主,4为社会科学类,3是各学科综合性目录。读者可根据需要选择相应的核心刊目录浏览检索。

求 实验性研究 备课笔记,速~~!!

开以阴阳
惑者胜也
第一节 概 述一,含义试验研究是临床科研方法的一个重要研究类型,它是按随机分配的原则将研究对象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最大用途就是能强有力地检验各种类型的假设.通常分为现场试验和临床试验. 二,特点(1)必须设立对照组.(2)研究对象必须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3)干预措施是人为施加的.(4)研究方向是前瞻性的,即是从"因"到"果"的研究.(5)多采用盲法收集资料.三,优,缺点(一)优点(1)研究者可以按照研究设计,对所选择研究对象的条件,暴露,干预措施和结果分析进行标准化. (2)通过随机分配,将研究对象随机地分到试验组和对照组中去,平衡了试验组和对组中已知的和未知的混杂因素,从而提高了两组的可比性.(3)在一般情况下,试验组和对照组样本量大致相等,故有较高的统计学效力.(4)由于试验组和对照组研究时间同步,外来因素的干扰对两组同时起作用,故对结影响较小. (5)由于试验组和对照组的结果可以在研究结束时观察到,故可以确定干预措施的并症或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二)缺点(1)设计和实施较为复杂,实际工作中有时难以办到.(2)对研究对象的有关条件控制过严. (3)当施加效果未知的干预措施时,应该有医学伦理上考虑. 第二节 现场试验现场试验,又称人群试验或干预试验.它以社区人群为主要研究对象.按照设计原理可分为随机化对照试验和类试验两种类型. 一,设计原理与使用范围(一)设计原理现场试验是指在一个社区人群中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人群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配的原则,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二)适用范围(1)用于人群中某项预防措施的效果评价.如预防接种,药物预防效果,健康教育的果评价等等. (2)用于疾病的病因学研究.如人为地消除或控制某种可疑致病因素后,观察比较某种疾病的发生情况. 二,现场试验的设计与实施(一)研究现场的选择(1)所进行试验的单位或社区人口应相对稳定,流动性小,人口的数量和特征能满足研究的要求.(2)在进行预防措施效果评价时,应选择具有较高而稳定发病率的地区,以保证在试验结束时,试验组有足够的患者,便于进行流行病学效果评价.(3)在评价疫苗效果时,应选择近期内未发生过该病流行的地区.(4)现场应具备一定的医疗条件,卫生保健机构健全,各种常规登记记录较为完善.(5)当地领导重视,政府支持,群众的依从性高 .(二)研究对象的选择研究对象是指从符合研究要求的一组人群中随机抽取的一个样本.研究对象是根据研究目的确定的. 遵循以下的原则:1.从干预可能有效的人群中选择研究对象 .2.选择预期发病率较高的人群作为研究对象.3.已知干预措施对其有害的人群不能作为研究对象. 4.选择高依从性的人群作为研究对象.(三)样本量的估计现场研究,由于涉及到现场人群,工作量较大,必须对样本量进行估计.样本量过小,会降低研究的效力,得不出研究的结果;样本量过大,则导致不必要的人力,物力,时间的浪费. 估计样本量大小的主要决定因素为:①某疾病在一般人群中的发生率;②试验组与对照组某些特征差异的大小;③检验的显著性水平和检验效力(1-p);④拟采用单侧或双侧检验等. 1.计数资料样本量大小的值计数资料样本量大小估计公式为:式中pc为对照组发生率,p1为试验组发生率例:设对照组年发病率为20%,试验组年发病率为15%,每名对象观察1年.α=0.05,β=0.1,本研究为双侧检验,计算样本量.查正态分布的分位数表得:Zα为α水平标准正态差.zβ为1-β水平相应的标准正态差.N为计算出的样本数. 即每组样本量约为1210人. 2.计量资料的样本大小 δ为估计标准差,d为两连续变量之差. 例:设某药物可能使试验组血清胆固醇水平比对照组低10mg/d1,根据文献资料,δ约为50mg/dl,本研究为双侧检验,α=0.05,β=0.1,试计算每组样本数. 代人公式,得:N=2×(1.96+1.282)2×(50)2/(10)2=525每组样本量约为525人,总样本量为1050人. (四)随机化选择研究对象在现场试验中,随机化的概念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为随机抽样,是指每个个体都有同等的机会被抽取作为研究对象;二为随机分组,即所有的研究对象都有同等的概率被分到试验组或对照组. 常用的随机化分组的方法有以下3种:(1)简单随机分组可将选取的研究对象,用抽签或使用随机数字表的方法,将研究对象随机地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2)分层随机分组先按照研究对象的特征,如年龄,性别,病种,病程等可能产生混杂作用的因素将研究对象分层,然后,再在每个层中将研究对象随机地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3)整群随机分组以家庭,学校,医院,乡村,街道等为单位,随机地将各个单位分成试验单位和对照单位.(五)盲法盲法是指研究对象或研究者不知道研究的分组情况,也就是不知道某研究对象到底接受什么样的干预. 1.公开也称公开试验.即研究者和研究对象均知道分组情况.如比较手术治疗与药物治疗的效果时,对照组不可能使用假手术来掩饰.优点是易于实施,易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缺点是易产生观察性偏倚. 2.单盲即研究者或研究对象有一方不知道研究的分组情况.它的优点是易于实施,可有效地避免观察性偏倚.3. 双盲即研究对象和研究者均不知道每个研究对象的分组情况.优点是可以避免研究者和研究对象所造成的偏倚.缺点是方法复杂,较难实施. 4.三盲是双盲试验的扩展,是指研究对象,研究者及资料分析人员均不了解研究分组情况,能更客观地评价反应变量.缺点很难及时处理. (六)安慰剂的使用一种为消极安慰剂,是一种外表形状与所试药物相似,但不对研究有影响.另一种称为积极安慰剂,它又叫标准药,是指具有明确的,公认的疗效而且最常使用的一种处理或干预措施. (七)对研究中的人为干预措施的要求 现场试验因涉及面广,参加人员多,在实施时应特别谨慎.一般认为,人为的干扰措施应符合下列条件.1.安全 现场试验属于实验性研究的一种,它必须对研究群组施予干预措施.这种措施应首先保证对人安全,无害.安全性的评价可基于动物实验,个别的人体试验及小规模的人群试验等资料,也可根据预试验的情况来确定. 2.符合伦理 现场试验的研究对象是人群,所以必须考虑伦理问题.国际上关乎医学研究中的伦理问题已在Helsingen(赫尔辛基)宣言中详述. 包括内容:(1)研究必须符合科学原理,具备良好的实验室条件,动物实验基础及充分的科学文献知识. (2)研究计划必须提交伦理委员会审查. (3)要求研究对患者产生的利益大于社会,和科学的利益.(4)患者有权同意或拒绝参加研究. (5)研究中,一旦发现危害性超过所得利益,应该立即中止研究. 3.可接受性应考虑到群众的可接受性. 4.简便易行 不易开展操作复杂的检测工作. 5.经济用较少费用获得较大的利益.(八)观察指标的确定观察指标应符合下列要求: 1.特异性2.要有时间界限3.可测量性 4. 可重复性 (九)现场试验中常用的指标1.评价治疗效果的主要指标(1)有效率有效率=治疗有效例数÷治疗的总例数*100%(2)治愈率治愈率=治愈人数÷治疗例数*100%(3)N年生存率N年生存率=N年存活的病例数÷随访满N年的病例数*100%2.评价预防措施效果的主要指标 (1)保护率.保护率=(对照组发病率-试验组发病率)÷对照组发病率*100%(2)效果指数.效果指数=对照组发病率÷试验组发病率*100% (十)研究中的标准化问题1.研究方法的标准化在现场试验研究中,所使用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检测方法都需要明确地规定和详细地说明,所使用的问卷也应该尽可能地标准化. 2.诊断标准和观察指标的标准化在现场试验中,对疾病的诊断标准应该明确,并且尽可能地标准化.最好使用国内或国际上统一的分类标准或诊断标准,以便与他人的研究结果相比较.各种观察指标应客观,统 一.3.测量方法的标准化在同一研究中,要求尽量使用同一厂家,同一品牌及同一批号的试剂.在研究开始前对各种检测仪器应该进行校正,尽量在相同的或相似的条件下对样本进行检测.同时,应该对研究人员进行统一培训,统一调查方法,统一判断标准.三,常见的偏倚最常见的偏倚是无应答偏倚和失访偏倚. 四,研究实例 氟化钠预防龋齿的人群试验 为了最后确定氟化钠与龋齿的关系,探索饮水中人工加入1*10-6氟化钠对龋齿的效果及其安全性,Ast及其同事们在纽约开展了一项为期10年的人群试验. Newburgh和Kingston是纽约的两个集镇.两镇人口各有30000左右,年龄,性别,肤色构成基本相同.两镇相距仅30英里,均位于哈得逊河畔,气候,水土诸地理条件类似.居民饮水均取自哈得逊河,河水含氟浓度均为1*10-7以下 .在试验之前,Ast曾组织有经验的医师对两镇儿童的牙齿和健康状况进行检查.牙齿受检对象为6-12周岁儿童,两镇各检查了3200名. 健康状况检查的受检对象是婴儿至9周岁儿童,两镇各约500名,以后对新生儿逐年进行健康检查与登记.牙检,健康体检结果两镇无明显差异.见表5-2. Ast设Newburgh镇为试验区,Kingston镇作为对照区.试验区从1945年5月起通过该镇供水系统加入氟化钠,使之保持1*10-6.对照区不加任何措施,继续饮用含氟低于l*10-7的河水. 1955年6月,对两镇儿童进行齿病和健康状况复查.结果表明:在6~9周岁中,New-burgh镇每100名儿童的恒齿患龋齿数为98.4,而Kingston镇每100名儿童的恒齿患龋齿数为233.70 . N镇比K镇低57.9% .10~12,13~14及16岁组,N镇比K镇的患龋齿数相应地低53%,47.9%和40.9%.根据为期10年的干预试验,Ast认为:有充分证据说明,氟化物是抑制龋齿发生的重要因素,饮水中含1*10-6氟化钠可以有效地降低龋齿的发病率. 五,类试验一个完整的现场研究应具备实验性研究的4个基本特点,即设立对照,随机分组,人为干预,前瞻追踪.如果一项试验研究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特征,这种实验就称为类试验.类试验按其有无对照可分为两类:(一)不设对照的类试验①完全自身对照.它是指同一受试者接受干预措施前后的比较. ②与已知的不给措施的结果比较.例如,我国携带HBsAg的母亲发生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几率平均为40%-50%.在现阶段,如果欲观察乙型肝炎疫苗阻断母亲传播的效果,不一定要设立对照组,可将实验结果与已知的,公认的率进行比较,得出结论 .(二)非随机设立对照的类试验例如,甲地饮用水中加氟,乙地不加氟;甲校注射乙肝疫苗,乙校不注射;将两者结果进行比较. 本研究的假设是:大规模的健康教育可使试验人群中的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比对照组降低20%o研究者希望通过本计划的实施,在居民中建立起一定的促进健康的机构,监测心血管疾病发病,死亡变动趋势,探讨其病因. 本研究选择了加州北部的5个城市.每个城市人口多于3万,总人口大于30万.5个城市的人口学特征类似,地理位置彼此孤立.其中,2个为试验组,3个为对照组. 试验使用的宣教工具为电视,无线电以及多种印刷品.如在广播电台中的节目中,设立有关心脏健康的专题广播,在报纸上设立专栏,并通过卫生部门,医院,学校等健康机构向群众广泛宣传. 评价方法是利用问卷收集居民健康行为与饮食资料.对被调查者进行身高,体重,血压,血尿检验及运动试验等.用流行病学监测的方法掌握心血管疾病的发病与死亡资料. 观察期结束后,比较试验组与对照组间心血管病和危险因素在量上的差异,进行t检验.结果显示:健康教育对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有很好的作用,而且效益较高.领导座谈会 出版刊物所获荣誉证书编辑部人员正在紧张工作中 ---《实用预防医学》于1994年创刊,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的中华预防医学会系列杂志、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AJ-CD)规范》执行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本刊为综合性医学技术类期刊,双月刊,并以光盘版形式向国内外公开出版发行。本刊宗旨:预防为主,面向基层,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推广国内外预防医学新技术、新成果、新经验、新动态,为预防保健事业服务。刊登内容:预防医学领域各学科各专业论文急慢性传染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肿瘤、意外损伤、职业病、寄生虫病、地方病、流性病学调查及防治研究;公共卫生监督监测、社区卫生、学校卫生、心理卫生、妇幼保健、卫生管理与改革;性病、艾滋病的公共卫生管理及预防医学理论模式探讨。 主要栏目:论著、讲座|、调查分析、方法介绍、基层园地及相关疾病控制、卫生监督监测、妇幼保健、健康教育、等专栏。读者对象:医学大专院校、医学科研机构、疾病控制与卫生监督、医疗机构和其他所有预防医学领域内的科技工作者、教育工作者、医务工作者及医学生、研究生均适宜阅读本刊。编辑部主任:张立新人员组成: 主编、编辑、编辑校对、编辑排版、广告发行联系电话:4305942

如何写好一篇博士论文开题报告

孙膑
远哉
开题报告虽然写作有一定难度,但只要你认真写反复修改总会通过的,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可以问我,提供一个范例范本供你参考加油: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范文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和深入,特别是Internet与校园网的接轨,为中小学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使网络教学真正成为现实,同时也为中小学教育开辟了广阔的前景。陈至立部长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全国实施中小学'校校通'工程,努力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校校通’工程的目标是用5年到10年时间,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建设,使全国90%左右独立建制的中小学校能够上网,使中小学师生都能共享网上资源,提高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校校通”工程的启动和发展,给中小学教学带来革新的机会,为学科教学信息化奠定了物质基础。如何有效地利用网上的资源,建构基于网络的现代教学模式是一个迫切研究的问题,而开展网络教学模式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就是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因此,开展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的探索与实践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一、课题研究背景(一)国内外的研究现状1、网络教学的设计理论与方法的研究缺乏系统性通过对国内外有关的学术刊物(如《电化教育研究》、《中国电化教育》、《Ecational Technology》等)、教育网站和国际国内有关学术会议(GCCCE、ICCE、CBE等)的论文集进行分析,网络教学的设计研究主要是关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设计和协作学习的设计等方面,缺乏系统的研究。可以说,网络教学的设计理论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去研究和探索。例如,在网络环境下如何利用网络资源进行主动学习、利用虚拟情境进行探究学习、利用通讯工具进行协商学习、利用工具进行创造学习的设计以及教师指导性活动的设计等方面,都值得我们去研究。2、网络教学的评价研究才刚刚起步随着Internet应用的普及,网络教学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场所。然而,与传统教学相比,网络教学的质量保证体系却显得不够完善、健全。如何保证网络教学的质量,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网络教学评价模型,已成为网络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时至2000年,教育部批准全国31所高校建立网络教育学院,但却没有制定出如何保证网络教育质量的相关政策。美国国家教育政策研究所(The Institute For Higher Ecation Policy)于2000年4月也发表了一份名为"在线教育质量:远程互联网教育成功应用的标准"的报告,然而,这些文章(报告)也仅仅是描述性的定义网络教学的评价指标,而对如何组织评价、如何获取定量数据、评价数据如何促进教学等方面则很少涉及。目前,网络教学的支撑平台中的学习评价模块往往只含有测试部分,而缺乏相应的分析与反馈。(二)课题研究的意义1、促进网络教学的发展,提高网络教学的质量由于网络教学可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在网上组织最优秀的教材和教法,使学习者在网上可以学到最新的知识,因此是教学改革发展的方向。通过本项目的研究与实践,使网络教学更能为学习者提供一个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充分体现学生的首创精神,学生有的机会在不同情境下去运用他们所学的知识,而且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行动的反馈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从而提供网络教学的质量。2、寻找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实现学生远程交互自主学习的教学设计的技术解决方案3、完善和发展教学设计理论网络环境下的教学与传统教学,不仅是教学环境的不同,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传播形式上都有本质的区别。通过本项目的研究,能够解决网络环境下,教学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如何调控教学过程,如何有效实施教学活动以达成教学目标,是对教学设计理论的完善和发展。二、课题研究内容(一)研究的主要内容1、网络教学设计理论体系的研究包括教学目标的设计、建构性学习环境的设计、学习情境的设计、学习资源的设计、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设计、学生协作学习活动的设计、教师指导性活动的设计、学习评价工具的设计等。2、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策略与教学模式的研究(1)网络教学策略的研究,如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内容组织策略、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情景营造策略、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对话组织策略、网络环境下的的课堂管理策略等(2)网络教学模式的研究,如项目化学习模式、探索性学习模式、研究性学习模式等3、网络教学评价的内容体系、方法、步骤与模型的研究4、网络教学设计系统软件的开发与应用5、网络教学评价系统软件的开发与应用根据上述研究内容,总课题下设如下子课题:1、网络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的理论研究(谢幼如、李克东)2、网络教学资源的开发(邓文新)3、网络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系统的开发(柯清超)4、Web课程的教学过程设计及支持系统的研究(陈品德)5、网络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理论的应用研究(余红)(二)课题的研究目标本项目的研究目标是:运用现代教学理论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通过教学改革与实验,探索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的理论和方法,开发相配套的网络教学的设计和评价系统软件,探索普通中小学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网络教学的途径与方法。(三)预期成果形式1、论文与专著发表有关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的一系列学术论文,出版专著《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2、电脑软件开发《网络教学设计系统软件》和《网络教学评价系统软件》,制作《网络教学设计》专题教学(学习)网站,建立《教学设计》多媒体资源库。三、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一)研究方法与步骤本项目的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实验研究、评价研究等方法。对于较大规模的教学设计与教学模式的试验研究,将采用行动研究方法。对于个别带有创新性的,能提出重要见解的小范围的教学研究,则通过建立科学的假设,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关于教学模式的评价和有关教学效果的分析,则采用评价研究方法。研究步骤如下:2002年5月-2002年8月,收集资料,建立模型2002年9月-2003年1月,开发软件2004年2月-2004年8月,教学试验,评价修改2005年9月-2005年12月,扩大试验,归纳总结(二)关键技术1、基于网络的协作化设计思维工具的通讯模型的构建;2、教学设计系统中师生教学活动的可视化表示与分析;3、网络教学的教学评价模型的构建;4、网络教学过程中学习反应信息的自动采集与处理。四、课题研究价值(一)创新点1、建立网络教学设计的理论体系与方法。2、建立基于网络环境的各类教学评价指标体系。3、开发出操作性强、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网络教学的设计工具和评价系统软件。(二)理论意义传统的教学设计是应用系统方法分析和研究教学的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他们的方法与步骤,并对教学结果作出评价的一种计划过程与操作程序。现代教学设计理论已经不拘泥于系统论的理论基础,不强调对教学活动的绝对控制,逐渐放弃呆板的设计模式,开始强调教学设计的关系性、灵活性和实时性,从而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课题的理论成果将完善和发展传统的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三)应用价值1、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总结并形成基于网络环境下学科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方法,优化中小学课堂教学结构。2、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并总结信息化时代如何改革传统的思想和模式,使学生学会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的方法和经验。3、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探索普通中小学利用网络资源的途径与方法,形成一批优秀的网络教学课例。4、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开发出具有应用推广价值的网络教学的设计工具和评价系统软件。五、研究基础(一)已有相关成果1、曾于93年、97年两度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其中《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项目的成果在全国的大中小学广泛应用,《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李克东、谢幼如编著,科学出版社)多次再版发行。2、出版的《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含教材与光碟)(谢幼如等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1999年)、《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与制作》(含教材与光碟)(李克东、谢幼如、柯清超编著,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0年)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李克东、谢幼如、柯清超等,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2001年)在全国广泛应用。3、97年《多媒体技术在基础教育改革中的应用实验研究》和《小学语文"四结合"教学改革试验研究》获国家教委全国师范院校面向基础教育改革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4、承担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研制开发与应用》(简称96-750)《小学语文科学小品文》、《小学语文古诗欣赏》、《小学语文扩展阅读》、《初中语文新诗赏析》四个子课题的研制与开发,4个项目6张光盘全部通过教育部组织的专家组鉴定,被评为优秀软件,并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和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在国内及东南亚地区发行。5、2000年所完成的《学习反应信息分析系统》获广东省高等学校优秀多媒体教学软件一等奖,并出版专著《学习反应信息的处理方法与应用》(谢幼如、李克东著,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二)研究条件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科是国家级重点学科,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是"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单位,我国的教育技术学博士点之一。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拥有从事计算机教育应用研究的人员近30名,其中包括教授2名、副教授5名、讲师8名、博士研究生4名和硕士研究生近15名。他们在长期的研究工作中,对各种多媒体教学软件、网络教学应用软件、学科教学工具、资源库管理应用系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索,并已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和成果。本研究所拥有先进的计算机软件开发实验室两个、国家级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制作基地一个,在国内教育技术领域方面处于领先地位。(三)参考文献1、《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李克东、谢幼如编著,科学出版社,1992年第一版、1994年第二版2、《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谢幼如等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1999年3、《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李克东、谢幼如主编,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2001年4、《学习反应信息的处理方法与应用》,谢幼如、李克东著,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5、《Global Ecation On the Net》,高等教育出版社、Springer 出版社,1999年6、《教学设计原理》,R.M.加涅、L.J.布里格斯、W.W.韦杰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7、《新型教学模式的探索》,谢幼如编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8、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GCCCE)第一届至第五届论文集,1997年(广州)、1998年(香港)、1999年(澳门)、2000年(新加坡)、2001年(台北)9、《改善学习--2001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国际研讨会论文选编》,吉林教育出版社,2001年10、《认知过程的评估》,J.P.戴斯、J.A.纳格利尔里、J.R.柯尔比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11、《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李克东编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六、研究组织机构本课题的研究人员由教学设计专家、信息技术教育应用专家、网络技术专家、学科教学专家、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研究人员与研究生组成,以大学的教育技术研究所为核心,主要以广东、江苏、浙江、福建等地区的部分中小学以及西部一些网络环境较好的中小学为研究基地,辐射其他地区的中小学,借助信息技术产业的技术力量,实现理论、技术与学科教学的优化整合。总课题组顾问:南国农教授(我国著名电化教育专家,西北师范大学)李运林教授(华南师范大学电化教育系原系主任)周君达教授(中央电化教育馆原副馆长)苏式冬教授(广东教育学院原副院长)许汉特级教师(广州市教研室)总课题组组长:谢幼如教授(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李克东教授(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总课题组成员:柯清超博士生(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陈品德副教授、博士生(华南师范大学网络中心)邓文新讲师(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余 红副教授(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总课题组秘书:王冬青博士生(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高瑞利硕士生(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刘铁英硕士生(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孔维宏硕士生(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徐光涛硕士生(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杨淑莲硕士生(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尹 睿硕士生(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