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是不是核心期刊

短后之衣
雌雄片合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是核心期刊,而且影响因子很高,非常不错的刊物。刊名: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Research and Exploration in Laboratory主办: 上海交通大学周期: 月刊出版地:上海市语种: 中文;开本: 大16开ISSN: 1006-7167CN: 31-1707/T邮发代号: 4-834历史沿革:现用刊名:实验室研究与探索曾用刊名:研究与探索创刊时间:1982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SA 科学文摘(英)(2011)Pж(AJ) 文摘杂志(俄)(2011)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2008)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是不是国家级期刊?

活精彩
钓球
还不错,该刊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即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和2008年版北大核心期刊,并被 俄罗斯《文摘杂志》和美国《化学文摘》(CA)收录。是中文核心期刊,应该是的

实验室技术与管理和实验研究与探索,实验科学与技术哪个好投

况爵禄乎
尝试论之
术与管理和实

论文被实验室研究与探索拒了,该怎么修改

城之大者
您好,请问是实验类的期刊吗?投稿多久告知被拒的?

分析实验室是不是核心期刊

墨西哥
暴力链
《分析试验室》是北京大学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1版)收录的核心期刊。不是“分析实验室”。

关于探究性实验室的仪器装备

稿者
伦敦梦
小学创新探究实验室装备如下:1 声音的特征 探究响度、音调和音色跟哪些因素有关 2 空中排箫 探究物体振动发声与管长等有关   3 声驻波 知道声驻波现象以及声音具有能量   4 小孔成像 探究小孔成像的原理   5 铝棒发声 探究物体发音的条件及原理   6 颜料的混合 探究三原色混合时的色彩变化现象   7 多像镜 探究成像个数与镜间夹角的关系   8 电磁铁 探究通电线圈产生磁场的强弱   9 潜望镜 光的直线传播与反射原理的应用   10 魔箱 平面镜成像原理的应用   11 角反射器 光反射原理及平面镜组合应用   12 笼中鸟 探究视觉暂留现象及规律   13 火山爆发模型 演示火山爆发过程   14 锥体上滚 重心的降低可使物体的势能转化为动能   15 压力与压强实验仪 研究压力、接触面积与压强的关系   16 液体内部的压强 探究液体内部压强与深度有怎样的关系   17 气悬球 探究气流对小球所产生力的作用及方向   18 机翼升力演示仪 研究风力对机翼的作用   19 二力平衡 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及规律   20 潜水艇的浮与沉 探究潜水艇的沉浮条件   21 风速风向仪 观察探究风速和风向   22 伽利略针和单摆实验 探究单摆的势能与动能的相互转化及规律   23 地表模型演示仪 做有山有水的地表模型,绘制平面图   24 组合式眼球模型 探究眼睛和照相机的关系   25 水土保持演示仪 探究水土保持与流失现象   26 磁悬转轮 认识磁极间的相互作用   27 电动机与发电机 研究电动机与发电机的原理及关系   28 无线电报机 研究莫尔斯电码电报机的原理及操作技巧   29 太阳能演示器 研究太阳能可以转化为电能   30 奇怪的碰撞 探究小球之间的碰撞特点及实验方法   31 动量守恒(碰碰球) 观察研究小球碰撞的现象及其规律   32 喷气反冲演示仪 认识气流的反冲现象及特点   33 共振摆球 探究共振发生的条件及应用   34 有趣的肥皂膜 认识表面张力及其特点   35 无弦琴 研究光控技术特点及应用   36 辉光球 观察研究气体分子电离发光现象   37 电磁弹簧振子 探究弹簧振子振动的条件、方法、技巧   38 变向轮轴 研究力矩变化对运动的影响   39 超声雾化 观察超声纵波对液体作用现象   40 太阳钟 研究利用太阳光影计时的方法   41 多轨竞速 比较哪条轨道上的小球先到达   42 彩色喷泉 探究压强差的特点   43 变色龙 研究颜色变化与不同色光照射的关系   44 时光隧道 观察平面镜多次反射成像的规律   45 司南 探究地球磁场对永磁体的作用   46 月相变化演示仪 观察月相的变化规律   47 光的反射和折射演示器 探究光的反射和折射规律   48 桥梁的研究 探究不同桥梁结构及承受力的比较   49 电磁秋千 研究电磁感应现象和涡流现象   50 三棱镜 探究太阳光和七色光的关系   51 浮沉小鱼 观察研究小鱼的浮沉与水流等因素有关   52 奇妙的声音传播 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   53 手电池 探究蓄电池的工作原理   54 起重机工作原理 研究杠杆滑轮组的工作原理   55 地动仪模型 观察研究地动仪的结构和应用

谁能给我5个探究性实验,并写出实验报告及材料

爱很美
鬼流星
通过资料的查阅、收集了解植物精油的实用价值与功效。搜集工业化及实验室提取精油的有效方法,选择最适合的实验方法订立实验方案并加以实施。根据实验结果调整实验方案,总结经验,加以改进,进行第二次实验。最终分析两次实验的结果,得出关于精油提取最佳方案的结论。关键词:精油 玫瑰 水蒸气 蒸馏 萃取 植物精油为花朵芳香味的来源,具有医疗功效,同时也十分昂贵。我组组员经过讨论后认为通过对植物精油提取资料的收集,了解可以加深我们对这门提取工业的认识。通过亲自选择,拟定实验方案,可以提高我们的科学探究水平。实验带来的种种不可预测的变化又能够使我们亲身感受到科学实验成功的来之不易。最终决定,把题目定为:植物精油的提取方法的选择与实验探究。订立研究性学习的题目后,我们首先收集了关于植物精油提取方法的有关资料。主要提取方法有:水蒸气蒸馏法,化学溶剂萃取法,油脂分离法(脂吸法),冷冻压缩法(压榨法),二氧化碳萃取法。此五种方法各有特色:水蒸气蒸馏法:操作最简单,成本较低,是最常用的萃取方法。化学溶剂(有机物)萃取法:是花类精油的常用萃取方法。油脂分离法(脂吸法):是花朵精油的昂贵的萃取方法。冷冻压缩法(压榨法):专门用来萃取贮藏在果皮部分的精油,如柑橘类的果实。二氧化碳萃取法:是一种十分昂贵的方法,所萃取的精油品质近乎完美,价格也非常昂贵。我们经过对实验成本与实验难度等多方面的考虑并结合学校现有实验条件后最终决定选用了水蒸气蒸馏法与有机物萃取法提取精油。第二步,我们选取了实验材料(植物的品种):在众多的植物中(柠檬香茅,薰衣草,迷迭香,天竺葵,茶树,檀香,佛手柑,尤加利,松树,玫瑰,月季,薄荷等)最终从实验材料的价格,运输难易程度,与对实验效果的预测出发,选择了玫瑰花瓣作为我们的实验材料。实验的准备工作就绪以后,我们着手开始实验:经过讨论,我们决定按照课本拟定了第一次实验的方案:材料及用具:提取物,蒸馏水,酒精,苯酚,NaCl, 导管,锥形瓶,蒸馏设备,烧杯,胶塞,细玻璃管,温度计,铁架台,研钵,酒精灯,玻璃棒等实验步骤:如图组装好提取设备后,将玫瑰花瓣均等的分成两组(α,γ)。将α组花瓣放入烧瓶,加入蒸馏水致1/2处后点燃酒精灯。水沸腾后,蒸发出来的气体会在冷凝管处凝集,从牛角管流出进入锥形瓶。收集提取液。待收集约20ml提取液后停止收集。熄灭酒精灯。将提取液分为4组:a1,a2,a3,a4,装入试管。将a1组内放入一小勺NaCl, a2组内放入苯酚,a3组内放入NaCl与苯酚,a4为对照组。将烧瓶中沸腾以后的溶液(黄色)过滤后收集,分为相等的4组b1,b2,b3,b4,实验步骤与前者对应相同。将γ组花瓣研碎放入烧杯中,加入乙醇,用玻璃棒将花瓣在乙醇溶液中搅匀,静置,待乙醇溶被被染成玫瑰色后将所得溶液分成4组r1, ,r4,实验步骤与a组相同。全部试管盖上橡皮塞后封存。理论根据:精油提取出来之后会形成混浊液,因为密度与溶液密度相近所以不易沉淀。加入NaCl的目的为增加溶液密度,使精油漂浮于液体上层从而利用分液漏斗加以分离,得到精油。加入苯酚与酒精的目的为利用精油易溶于有机溶剂的性质达到提纯目的。实验说明:a,b组互为对照精油在实验装置中的含量的高低,判断从实验装置的那部分提取精油更高。横向为比较装置相同位置的液体应选用何种提取方法更加理想。a2,b2,r4可以对照酒精与苯酚溶液对不同装精油的萃取效果。实验结果:静置1周之后 ,a组与1周前状态相同,未出现任何现象。通过对b组的认真观察发现b3组底部存有极少量絮状沉淀,其他组内为初始的淡黄色,但都具有淡淡的植物香味。r1,r4试管上层漂浮着薄膜似的不明物质。打开试管口后有嗅有浓重的酒精气味。也许是冲淡了精油的芳香,我们没有闻到芳香气味。第一次实验结果大大出乎我们的意料。这几乎宣布了实验的失败。我们立即着手检查问题,认真分析了每一步骤可能存在的缺陷。主要有如下4点:1, 加入烧瓶的花瓣未经研碎,或许对精油的萃取产生影响。导致效果不明显。2, 精油未溶于蒸馏水中,导致蒸馏后所得溶液近乎于蒸馏水。3, 酒精气味过于浓烈,导致精油物质的芳香气味无法闻到。4, 无法提取与测定“可疑物质”是否确实是玫瑰精油。我们针对第一次实验产生的问题,自行设计了实验方案2:材料及用具:提取物,酒精,NaCl, 导管,锥形瓶,蒸馏设备,胶塞,温度计,铁架台,水浴锅,研钵等实验步骤:如图组装好提取设备后,将研磨好的花瓣放入烧瓶中,加入酒精致1/2处。点燃酒精灯,控制酒精温度于摄氏78度左右。持续收集10ml蒸馏液。将其分为2组:D1,D2组。D1组放入NaCl溶液,D2 组为对照组。分别装入锥形瓶中用保鲜膜覆盖瓶口,扎上小孔,使酒精能够挥发出来,而尘土不易进入。实验说明:在本次试验中,我们将花瓣研碎避免了问题1的出现。由于上一实验已经证实精油确实溶于酒精(酒精颜色发生改变,有薄膜状物质产生),我们决定用酒精对玫瑰花瓣进行有机溶剂萃取的同时进行蒸馏,让酒精蒸汽带出精油。精油溶于酒精从而避免了问题2的出现。由于酒精的沸点为摄氏78度,为避免由于瓶内液体温度过高(高于精油沸点)导致精油自行逸出而无法收集的后果,我们决定将液体温度控制在酒精的沸点。从而使精油与酒精“协同”蒸馏而出。针对最后的酒精气味浓烈与精油成分判定的问题,我们决定用酒精易挥发的性质使酒精自行挥发完成最终的提纯工作。实验结果与备注:从锥形瓶液体中能够闻到明显的植物香味。这说明蒸馏液中已经含有了精油成分(重大突破)。静置一周后发现D,E组无明显差异,液体透明,无色。有淡淡的植物香味。截止至今日为止,D,E组的酒精尚未挥发完成。未发现有明显的精油迹象(絮状沉淀)。两次实验的总结:第一次实验我们按照书本所叙述的设计了实验方案。第一次存在的问题在第二次自主设计的实验中得到了较好的解决。直接效果便是提取出了(与第一次实验比)拥有较浓芳香气味的液体。虽然至今无法尝试使用我们自己提取出来的精油,我们的收获却远远不止那10支试管与2瓶具有芳香气味的液体。在研究性学习的两次试验的准备,计划与实施中,我们对真正的探究性实验有了清晰的认识。主要收获有如下3点:切身感受到了书本的非万能性:书本仅仅局限于叙述实验的大体步骤,许多关系到实验成功与否的重要细节却欠详细。而这些细节的发现者却往往是那些亲身体验到实验失败的人们。我们得到的经验便是不能盲目相信课本教授的知识。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拥有了科学实验的实践经验:通过对课本实验的再现与改进,我们自行设计并执行了实验方案。而实验的结果直到最后一刻才展现在我们面前。这如同是在进行一次真正的科学发现实验。如此从始至终自主的探究性实验是在原来从未经历过的。我们从中体会到来作为一个真正的科研工作者的艰辛历程。我们从中体验到的远远不止精油宜人的香味……懂得了成功的实验成果的来之不易:2次实验的设计,实施与分析,组员们无一不投入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但实验成果却不那么尽如人意。在失望的同时,冷静下来想想,世界上又有哪个重大的科技成果凭借仅仅凭借2次实验就能够获得成功呢?科学的发展就是一个不断发现与完善的过程,失败的泪水始终伴随着成功的微笑。我们要想获得实验的成功只有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完善方案,经过多次的失败后成功才可垂青于我们。而对实验始终执著的精神是万不可动摇的。结论:我们达到了了解精油提取业的预期目标,完成了两次实验,从中收获了书本中无法获得的实践经验;从中体验了自主性探究的发现过程;从中懂得了科学成果的来之不易……达到了课程目的,圆满地完成了高一学年的研究性学习课题。

近年的研究与进展

八十八
绿荫岛
20世纪70年代后期,沉积学新理论特别是碳酸盐岩研究的成果被引入磷块岩研究,使磷块岩的研究有了长足进展,在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在“全国磷矿学术讨论会”(昆明,1981)和“第五届国际磷块岩讨论会”(昆明,1982)的推动下,我国磷矿研究达到一个高潮,特别是鄂、湘、黔、川、滇等省地质队、研究所及中央所属研究院(所)、地质院校等单位一大批从事磷矿地质勘查和研究的地质工作者、专家、教授,对扬子地块震旦纪—寒武纪磷块岩的矿床地质、岩石学、矿物学、沉积学、沉积环境、岩相古地理、磷块岩成因等领域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取得了许多可喜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多以论文形式报道,大部分被收集在1981年和1982年国内与国际磷矿学术论文集中。近35年来磷块岩研究迈出两大步,第一步以物理富集成矿说为主线,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可以说物理富集成矿说发展到鼎盛时期,其标志是叶连俊等(1986)的“工业磷块岩物理富集成矿说”的发表和他们的《中国磷块岩》一书的出版(1989)。叶连俊等在其著作里对磷块岩物理富集成矿作了这样的论述:“中国的工业磷块岩均主要为具碎屑结构的层状磷块岩,它们是各种类型的矿源层经碎屑、搬运、再沉积,多次冲刷簸选物理富集的产物”。磷块岩研究迈出的第二步是生物成矿说的发展。1981~1983年,东野脉兴在我国南方晚震旦世与早寒武世各主要工业磷块岩矿床的矿石中,发现了大量多种形态的磷质微生物(化石),研究认为微生物建造了磷块岩,并发表了“微生物建造的磷块岩”(沉积学报,1985),叶连俊对其评价指出:“本文为磷块岩生物成矿提供了新的事实,是一次新的贡献,在磷块岩成因研究方面是非常重要的文献”。朱士兴等(1984)通过对开阳磷矿的研究认为,磷块岩的形成与藻类和古代微生物有密切关系。沈丽娟、曾允孚(1989)研究滇东磷块岩,发现5大类15个种属的藻类磷质化石,认为藻类对磷块岩的形成起主导作用。叶连俊等(1989)在《中国磷块岩》一书中把生物作为主要磷质来源之一,并列述了细菌和显微藻类的遗迹等7种生物源。东野脉兴(1985,1989,1990,1991)将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和医学等学科引入磷块岩的研究,继而又进一步研究了生物成矿作用、生物聚磷机理、成矿条件、成矿构造古地理和区域成矿规律,推出“磷块岩生物成矿论”并被推荐在“中国地质学会七五重要地质成果交流会”(1991,北京)大会交流。这些研究成果表明,我国南方晚震旦世和早寒武世磷块岩主要是生物特别是磷质微生物建造的。生物成矿是当代地球科学发展前沿领域的重大课题,受到叶连俊院士的高度关注,他在“生物成矿研讨会”上的报告指出:“过去,生物成矿作用的研究在长时期内进展缓慢,但是近年来开始受到国际科技界的广泛关注。在国际地学界最大的地质大会中,过去几届涉及生物成矿的内容相当零散,但在1989年第28届大会上不仅设立了生物成矿专题,而且在其他分组会议上也有大量的生物成矿为内容的报告;作为地球科学发展的前沿领域,生物成矿作用已引起了我国地学界的浓厚兴趣。但是总的说来仍然处于薄弱甚至空白的状态,我们必须急起直追,迎头赶上”。在他的倡导下,于1990年初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资环局共同主持召开了“生物成矿研讨会”,与会学者包括8位学部委员(院士)和近百名专家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论证,提出了“生物成矿作用和成矿背景研究”的立项意向,建议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和采纳,并于1991年底被确定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国科学院重点项目加以实施。在叶连俊院士主持下,一个由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和微生物研究所及中国地质大学、南京大学、成都理工学院等的科研教学单位的科研人员组成的多学科研究集体,从1992年正式开始对这一高难度课题进行了不断探索,选择了扬子地区的黔、湘、桂、陕南、皖、浙西等地区作为主要研究地区,选择Mn,P,Fe,Pb-Zn,天然碱,Ba和Au等矿床重点解剖,经过4年的研究,取得重要研究成果。对生物有机质成矿的类型、作用、过程、标志及成矿生物的繁衍、成矿过程得以进行的环境和背景条件等方面都做了具体陈述,从而肯定了生物有机质作用在成矿全过程中的重要性能;确认成矿生物中最重要的是菌藻类微生物;确认并提出了生物有机质成矿的两类共10项成矿标志;揭示了生物有机质成矿是受到成矿的物质基础和成矿环境与背景制约的,是受到沉积分异相域及生物群落相域的协和与展布制约的,生物有机质成矿是事件性的,其时空定位受“沉积间断效应”和“沉积边界效应”制约,因而生物有机质成矿的时空定位是有规律可循的,成矿是可以预测的,是具有理论根据的。1997年经包括4位院士在内的专家组评议验收认为:项目在生物成矿研究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前述生物成矿研究成果已被普遍认可,但是仍然为没有生物成矿实验资料的支持而感缺憾。作者在多年研究滇东地区磷块岩的过程中,发现滇池是一个由20条汇水河流形成的汇水盆地,流域面积达3000km2,出水河流只有西南部螳螂川1条河流,外湖东、南、西分布大量寒武纪磷块岩,每年有大量磷质被带入滇池,特别是南部和东部流经磷矿区(层)的7条河流带入的磷质,例如柴河每年每平方千米输入总磷达355kg,可以说滇池是世界上磷质来源最丰富的湖泊之一,因此,滇池是研究磷的现代沉积和微生物成矿实验的天然实验室。他将这一设想和构思的成矿实验研究目的、方法、技术路线等于1998年当面求教于叶连俊院士,引起叶院士的极大兴趣,他鼓励说,这是一个大胆的、可行的、敢为人先的设想,如能取得实验研究成果,对生物成矿理论将是个重要贡献,要尽早立项实施。作者于1999年申请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项目“滇池磷的现代沉积与环境污染防治对策”。由中化地质矿山总局地质研究院和云南大学生物系微生物实验室合作,组成科研团队,经3年野外与室内实验研究,按一定网度对滇池水体及表层底质(泥)取样测试,依底泥磷含量划分五个区,每个区施工钻探岩(泥)心钻孔剖面取样,对水体、表层底泥及钻孔岩心剖面样品测试,研究细菌种群、数量、分布特点及其与磷含量的关系等。对滇池磷的现代沉积作用的研究发现,滇池微生物种群和数量繁多,但能对磷溶解、转化、迁移、聚集、沉积的微生物主要有解磷菌和聚磷菌两类。在底泥磷高含量区域,解磷菌的种群和数量与底泥磷含量成负相关关系,与水体磷含量成正相关关系,而聚磷菌的种群和数量与底泥磷含量成正相关关系,与水体磷含量成负相关关系;在底泥磷低含量区域,上述相关性则相反。表明当解磷菌的种群与繁衍量大于聚磷菌的种群和繁衍量时,底泥中的磷向水体迁移,反之,水体中的磷向底质迁移、聚集。这个事实令人信服地证明了微生物对磷循环的重要作用。滇池这种活着的微生物在自然环境条件下对磷的溶解、转化、迁移、聚集和沉积作用,为古磷块岩微生物成矿论提供了有力的证据,为微生物成矿论提供了可靠的实验研究资料,填补了生物成矿实验的空白。研究成果得到杨遵仪、叶连俊、叶大年等资深院士的高度评价,认为本项研究独树一帜、率先垂范,开了磷块岩研究的先河,研究成果居世界领先地位。研究成果支持了磷块岩微生物成矿论,为古磷块岩生物成矿提供了实验研究资料,是一次新的贡献,使磷块岩生物成矿理论研究又上升到一个新阶段。磷块岩生物成矿研究进展,近几十年来迈出三大步,第一步是磷块岩中发现大量多种藻菌类磷质化石及生物成矿作用研究,第二步是自然条件下现代活着的微生物对磷分解、迁移、富集及沉积作用的成矿实验研究,为古磷块岩微生物成矿提供了可贵的事实依据,第三步是磷块岩微生物成矿理论体系的问世及找矿实践的验证,其标志是《磷块岩成矿理论体系与找矿实践》一书的(即将)出版。本书从磷质微生物的发现到磷块岩微生物成矿论的创立,再到磷的现代沉积;从与微生物成矿论配套的陆缘坻成矿构造古地理到陆缘坻岩套、磷块岩序列模式,再到陆缘坻控矿(找矿)模型的建立;从区域成矿规律与富集规律到成矿预测,再到找矿实践的检验,构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系统的磷块岩成矿理论体系。可以说磷块岩生物成矿研究,目前已发展到鼎盛时期。事物的发展是无止境的,可以预期,磷块岩研究会有更新的发展。官方服务官方网站

某探究小组拟在实验室用图1所示装置和药品制取气体:⊥回答下列问题:(1)A装置中收集气体的仪器名称是_

第八日
忍岳
(1)A装置中收集气体的仪器名称是集气瓶;....  Cu+H2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