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西方第一篇史学史和史学理论文章是什么?

阶也
乔豫
在《通史》第12卷中。波里比阿写了一篇针对马泰厄斯的批判文章,总结了古代希腊的史学成就,论述了历史研究和著述的领域、方法、目的。这是西方历史上第一篇史学史和史学理论文章。官方服务官方网站

读《中国史学史纲》有感的相关文章大全

洁宫
冥冥之中
20世纪的遗产与21世纪的前景》、《百年史学断想》现已撤下,而代之以《第十章史学的深刻变革——近百年来中国史学发展主要趋势》。对于这一变化,我想作一个简要的说明。20世纪以来百余年的中国史学,是中国史学史上变革最为深刻、成就甚为巨大的时期,《中国史学史纲》原以“附录”为殿,意在表明追求“通”的目标,是可以理解的,但从著述本身的内容之轻重、体例之严谨来看,似有未安。然而,若以一章或两章的篇帙试图阐明近百年来中国史学的变革、发展和成就,似亦难以作全面的概括和中肯的评价。依我个人的浅见,近百年来的中国史学,应有专门著作予以论述,庶可显示出其重大成就与前所未有的进步。显然,这有待于更加深入的研究和史学界同仁的共同努力。我之所以把第十章称之为“近百年来中国史学发展主要趋势”,一是使《中国史学史纲》仍然具有“通”的追求,并使其在体例上与全书大致趋于一致;二是详述既不可能,略述“主要趋势”,既可表明中国史学的走向,也便于通过提出问题,表明这是一个广阔的研究空间。

史学史的近代史学史

故曰
史学史“五四”以后,中国史学在资料搜集、整理、刊布与问题的研究上,取得了很大成绩。自20世纪初以来,陆续发现了一些很有价值的史料,经过整理,为历史研究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这些史料包括:①考古学方面发现了“北京猿人”、“山顶洞人”、“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等;②自发现甲骨文以来,王国维、罗振玉、董作宾、郭沫若等作了深入研究,商代历史以从来所未知晓的崭新面貌出现;③汉晋竹木简的发现,为当时边疆的开发、军事的设施、民族关系与中外关系等,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珍贵史料④敦煌宝藏的发现——几万卷写本和大量壁画、雕塑等,为中古时期的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等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历史资料。此外还有明清档案的整理,太平天国史料的发现,等等。这些都是近代史学中意义重大、成绩卓著的工作。五四运动以后,历史研究的内容发生了变化。昔日以帝王将相和某些名人为主要研究对象,这时开始扩大到研究社会各方面,撰写的史书有通史、断代史以及各种专史和专题论著。论著的形式也不同以往,主要是章节体的著述和专篇的论文。同时出现不少专门性的历史刊物,如《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各大学的学报等。这些成绩,很多都为以后史学工作者所继承和利用。在古代史和近代史的研究方面,傅斯年和蒋廷黻起了倡导和推动作用。 顾颉刚最先以“疑古”著称,所编著的《古史辨》是以此观点考辨古史的集体著作。他以疑古为手段而以考信为目的,提出了“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的观点,对一些古史的荒谬传说起了廓清作用。他对历史地理也有研究倡导之功,创办了《禹贡》半月刊,同时也重视少数民族史和中外交通史的研究。 不少学者重新审视中国历史,在通史、断代史、专史的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邓之诚撰写的《中华二千年史》,以王朝为序,叙述各朝政治经济文化因革递嬗之迹,是一部具有通识的力著。周谷城的《中国通史》、岑仲勉的《隋唐史》、郑天挺的《清史探微》、孙毓棠的《中国古代经济史论丛》,皆各具特色,不同程度地填补了中国历史研究的空白。 在近代史方面,有范文澜的《中国近代史》上册,胡绳的《帝国主义与中国政治》等著作问世。范书以马克思主义作指导,在占有大量材料的基础上,系统地叙述了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具体过程,揭露了帝国主义侵略的本质,指出中国人民与统治阶级走着不同的道路,热情地歌颂了人民反帝反封建的英勇斗争,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研究走上了科学的道路。胡书是马克思主义的近代史专著中的代表作,阐述了帝国主义勾结封建势力将中国变为半殖民地,中国人民与中国反动势力对待帝国主义的不同态度。这个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具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分析占有材料,总结中国历史;二是为革命而从事历史研究和著述,也就是贯彻了史学的科学性和现实性。

历史论文有哪些好发的学报?

天爵
大体
历史研究》、《世界史研究》、《近代史研究》、《文史》、《中国史研究》、《史学史研究》、《中华文史论丛》,专一点看《唐研究》、《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国学研究》、《燕京学报》等等

李帆的论文发表

甚矣
伯常骞曰
李大钊与民粹主义,《吉林大学学报》,1994年第5期.晚年毛泽东与中国传统史学,《史学月刊》,1997年第1期.韦伯学说与美国的中国研究:以费正清为例,《近代史研究》,1998年第4期.美国中国学的新探索:柯文《在中国发现历史》,《当代西方社会科学名著导读》,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清末民初学术史勃兴潮流述论,《吉林大学学报》,2000年第5期.清季学术新潮流述论,《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6期 .清代朴学重镇:“扬州学派”,《文史知识》,2000年第12期. 刘师培论先秦学术,《长白学刊》,2000年第3期 .刘师培论清代学术,《明清论丛》第2辑,紫禁城出版社2001年版. 陈独秀与刘师培,《安徽史学》,2001年第1期.《刘申叔先生遗书》编误举例,《文献》,2001年第1期 .论刘师培学术史研究的地位与特色 ,《大陆杂志》,(台湾)第102卷第6期,2001年6月.仪征刘氏学术述略,《中国文化月刊》(台湾)第256期,2001年7月.刘师培与北京大学,《北京大学学报》,2001年第6期.歧路彷徨:也谈刘师培的政治选择 ,《文史知识》,2002年第6期.学术史:清末民初的显学,《光明日报》,2002年8月6日.近代中国思想史上的戴震,《史学论衡》,(庆祝北师大百周年校庆历史系论文集),北师大出版社2002年版 .章太炎、刘师培、梁启超与近代的戴学复兴,《安徽史学》,2003年第4期简论民国时期中学历史教育的嬗变,《历史教学》,2003 年第11期近代中国学术史上的戴震 ,《中国文化月刊》(台湾)第287期,2004年11月.中国古典学术向现代的迈进:严复、刘师培吸纳西学之比较, 《江海学刊》2004年第6期 .章太炎、刘师培、梁启超对戴震理欲观的评析,《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中国与世界: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1840-2000)——相关国际学术研讨会在维也纳大学举行,《世界汉学》第3期,2005年4月. 从《刘向歆父子年谱》看钱穆的史学理念,《史学史研究》,2005年第2期.民族主义与国际认同之间:以刘师培的中国人种、文明西来说为例,《史学理论研究》,2005年第4期.关于民族精神研究的两点思考,《史学史研究》,2006年第1期.论清代嘉道之际的汉宋之争与汉宋兼采,《求是学刊》,2006年第5期 .科举考试与清代中期的理学,《长白学刊》,2006年第5期.姚鼐学术思想述论,《福建论坛》,2006年第10期 .李绂与陆王心学,《清史研究》,2006年第4期 .章太炎论清代学术,《山西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从“仁”和“性命”之解说看阮元的理学思想,《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中国近代学术史研究的若干思考,《史学史研究》,2007年第3期 .近代中国的民族认同和民族精神的弘扬,《史学集刊》,2008年第1期 .人种与文明:拉克伯里学说传入中国后的若干问题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西方近代民族观念和“华夷之辨”的交汇,《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略论清代中期的理学,《明清论丛》第9辑,2009年8月.刘师培对康有为变法理论的经学驳难,《晋阳学刊》,2010年第4期 .关于清代畿辅地区内务府纳粮庄的若干问题,《满族研究》,1994年第4期 .清代畿辅皇庄的经营与管理,《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第1期 .论清代畿辅皇庄,《故宫博物院院刊》,2001年第1期.评《中国东北农业史》,《历史研究》,1996年第4期.

郭小凌的主要论文

五蕴
一生一世
1、《论希腊战俘的命运及其与奴隶制发展的关系》,(《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8-5)2、《西方奴隶制认识的历史考察》,(《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0-3)3、《梭伦改革辨析》,(《世界历史》,1989-6 )4、《是工商业文明,还是农业文明?》,(《史学论衡》第1辑,北师大出版社,1990年)5、《原始社会史几个问题刍议》,(《史学论衡》第2辑,北师大出版社 1992年)6、《浅论宏观史学与微观史学研究》,(《世界历史》,1993-4)7、《说古代近东的历史记录》,(《史学史研究》,1994-1)8、《希腊军制的变革与城邦危机》,(《世界历史》,1994-6 )9、《关于波里比乌的史学贡献》,(《史学史研究》,1995-1)10、《论普鲁塔克〈名人传〉的史学意义》,(《史学集刊》,1995-2)11、《古典史学中的客观主义原则与史家个人的实践》,(《史学理论研究》, 1996-2)12、《奴隶制:一个历久未衰的论题》,(《世界史研究年刊》,1996年,总第二期)13、《吕库古的社会平等思想与社会改革实践》,(《世界社会主义思想通鉴》,人民出版社,1996年)14、《阿基斯的共产思想和改革尝试》,(《世界社会主义思想通鉴》,人民出版社,1996年)15、《古希腊作家的民主价值观》,(《史学理论研究》,1998-1)16、《文章不写一字空――评顾诚〈南明史〉的治史方法与治史精神》,(《史学理论研究》,1998-4)17、《古代世界的奴隶制与近现代人的诠释》,(《世界历史》1999-6;另载《古代世界的奴隶制与近现代人的诠释》,《史学论衡》第4辑,2002年;彭小瑜、高岱:《外国史读本》上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8、《关于民主政体的主要社会基础和经济基础》,(《史学论衡》第3辑,北师大出版社,1999年)19、《古代的史料和世界古代史》,(《史学理论研究》,2001-2)20、《从理想的经济模式向现实的经济模式的转变》,(《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9-专刊)21、《唯物史观仍然是一种有效的认识历史的方法》,(《南开大学学报》,2002-1)22、《论唯物史观及其历史命运》,(《史学理论研究》2003年第1期)23、《被误读的希罗多德》,(《西学研究》2003年第1辑,商务印书馆)24、《世界上古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河南大学学报》,2003-2)25、《雷海宗先生与他的体大精深的历史纲要》,(《安徽史学》2004-1)26、《从全球史观及其影响所想到的》,(《学术研究》,2005-1)27、《我国世界上古史研究近况述评》,(与祝宏俊合撰,《世界历史》,2006-3)28、《古希腊人的妇女观》,(《学术研究》,2007-1)等50余篇,另发表散文、随笔、非史学评论20余篇

张觉的论文著作

黑娥
红茶镇
已出版著作有33部:1.《韩非子导读》(38万字,巴蜀书社1990年)2.《商君书、韩非子》(点校,24万字,岳麓书社1990年)3.《白话搜神记》(17万字,岳麓书社1991年)4.《韩非子全译》(94.3万字,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5.《商君书全译》(23.8万字,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6.《吴越春秋全译》(36.6万字,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7.《〈论语〉〈孟子〉精华译评》(10万字,中国旅游出版社1993年8.《〈韩非子〉精华译评》(15万字,中国旅游出版社1993年)9.《白话商君书》(6.5万字,岳麓书社1994年)10.《全本搜神记评译》(合作,32万字,学林出版社1994年)11.《荀子译注》(51.5万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12.《韩非子》(译注,繁体字本,104.8万字,台湾古籍出版社1996年)13.《吴越春秋》(译注,中文繁体字本,41万字,台湾古籍出版社1996年)14.《中小学生实用成语词典》(主编,68.6万字,宇航出版社1996年)15.《商君书》(译注,中文繁体字本,27万字,台湾古籍出版社1997年)16.《曾巩散文精选》(评注,38万字,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17.《中国商家谋略经典》(主编,88万字,改革出版社1998年)18.《潜夫论全译》(69.5万字,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年)19.《常用成语词典》(47万字,黄山书社2000年)20.《〈孟子〉句式变换释例》(18.8万字,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21.《现代汉语规范指南》(43万字,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2年)22.《<韩非子>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23.《吴越春秋校注》,岳麓书社2006;24.《荀子校注》,岳麓书社2006;25.《韩非子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26.《潜夫论校注》,岳麓书社2008;27.《韩非子导读》,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9;28.《商君书导读》,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9;29.《韩非子:帝王的法术》,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30.《韩非子校疏》,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31《劝学篇·荀子》,吉林外语教育出版公司2011;32.《韩非子校疏析论》,知识产权出版社.33.《商君书校疏》,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此外,在《文史》(北京)、《古籍整理与研究》(北京)、《中华文史论丛》(上海)、《辞书研究》(上海)、《史学史研究》(北京)、《汉学研究》(台北)、《孔孟学报》与《孔孟月刊》(台北)、《学术集林》(上海)、《中国书评》(香港)、《语文建设》(北京)、《中国图书馆学报》(北京)、《修辞学习》(上海)、《编辑学刊》(上海)、《语言研究》(武汉)、《汉语学习》(延吉)、《古汉语研究》(长沙)、《社会科学》(上海)、《鲁迅研究月刊》(北京)、《学术研究》(广州)、《语文建设通讯》(香港)、《国文天地》(台北)等112种刊物上发表了各种文章258篇。●已在123种刊物上发表文章293篇,主要有:古字、今字、本字、借字及其关系《语文学习》1986年第10期《岳阳楼记》之“古仁人”探讨《语文学习》1987年第1期从文献和文物看古代的“策”《贵州文史丛刊》1987年第3期《尔雅》的词义辨析《辞书研究》1987年第5期从《归园田居》(其一)看陶渊明的语言艺术追求《修辞学习》1987年第6期古汉语研究中的“举例法”批评《东岳论丛》1988年第3期《秦晋肴之战》人物形象谈《文艺学习》1988年第3期简论韩非用人方略《领导工作研究》1988年第6期通假字通说《文科月刊》1988年第8~12期汉语语音史上一个千年误会——为颜之推辩解 《贵州文史丛刊》1988年第4期论通假与同源之关系《语言研究》1988年第2期《孟子》否定句代词宾语的变换研究《宁夏社会科学通讯》1989年第2期韩非术治思想新探《四川大学学报》1989年第2期副词“相”、“见”的指代作用《中文自修》1989年第5期古汉语中的尊称《贵州文史丛刊》1989年第2、第3期古汉语中的谦称《贵州文史丛刊》1989年第4期“鸡犬相闻”发微《中国语文天地》1989年第5期出自《孟子》的警策《江海学刊》1989年第6期《韩非子索引》指瑕《辞书研究》1989年第6期《孟子》中的强调表达法《古汉语研究》1989年第4期浩然之气的语言表现《修辞学习》1990年第1期《孟子》中目的句式的变换分析《烟台大学学报》1990年第1期《韩非子》使用历史故事和寓言的独特风格浅说《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90年第2期《韩非子》所记先秦史料考察《史学史研究》1990年第2期语言学与政治工作《政工研究文摘》1990年第2期“池塘”说解辨正《辞书研究》1990年第3期方策是编连诸方而成册的书吗《社会科学战线》1990年第3期江浙地区对《韩非子》流传所作的贡献《东南文化》1990年第4期《论语》“问”字句研究《宁夏教育学院学报》1990年第4期《韩非子》编集探讨《贵州文史丛刊》1990年第3期一种便宜的训诂法——词训法《广西大学学报》1990年第5期《商君书》《申子》《慎子》流传考略《中国图书馆学报》1991年第1期为情造文——我国古代诗论的现实主义传统论略《宁夏社会科学》1991年第1期《左传》“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误解辨正 《古汉语研究》1991年第1期《荀子简释》校勘真相管窥《学术研究》1991年第1期《孟子》句式变换例札《营口师专学报》1991年第2期“恣君之所使之”中“所”字之我见《淮北煤师院学报》1991年第3期略论韩非理论文之文学价值《西北师大学报》1991年第4期论《孟子》的双宾语句式及其变换《宁夏教育学院学报》1991年第4期“比”字古义通解纠缪《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第4期《韩非子》校后记《中国图书馆学报》1991年第4期《荀子》善本旧刻经眼录《上海高校图书情报学刊》1991年第4期《韩子浅解》校勘失误管窥《河北师院学报》1991年第4期“鲧禹决渎”索解《求索》1991年第6期《左传》“死君”说解辨正《广西大学学报》1992年第1期《搜神记》校点勘误《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2年第3期《韩非子》版本源流述略《古籍整理与研究》第七期,中华书局1992年论主谓之间助词“之”的作用《宁夏教育学院学报》1992年第4期“鉴赏辞典”的规范性《辞书研究》1993年第1期《韩非子》“乾道本”流传始末《文献》1993年第2期周伯琦及其《说文字原》《辞书研究》1993年第3期《商君书注译》校勘失误管窥《宁夏教育学院学报》1993年第4期《吴越春秋》考《中国图书馆学报》1994年第1期《商君书》杂考纠缪《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4年第5期甲骨文数字探源及其他《中国书评》1995年3月总第四期先秦簙戏考《文献》1995年第2期《孟子》误读辨正《孔孟月刊》1996年5月第34卷第9期《孟子》中的复音词凝固现象《上海大学学报》1996年第3期梁启雄《韩子浅解》校勘失误补正《汉学研究》1996年6月第14卷第1期韩愈发牢骚的技巧——《进学解》“诡道”发微《国文天地》1996年7月第12卷第2期试论屈原的品格《古今艺文》1996年8月第22卷第4期一本错误百出的写作教材《写作》1996年第9期苏轼《杨花词》词意发微《晋阳学刊》1996年第5期上海滩上的“火井”与用字混乱现象《光明日报》1996年10月3日从古籍译注看文化“下海”《二十一世纪》1996年10月号孟子辩论中比喻与逻辑推理的妙用《读写月报》1996年第10期编写小学教科书尤应谨慎从事《中国出版》1996年第12期《陋室铭》仿作辑评《明道文艺》1997年1月第250期我们现在怎样研究鲁迅《鲁迅研究月刊》1997年第9期《韩非子·解老》校释辨正《孔孟学报》1997年9月第74期试论王符《潜夫论》的文化价值《孔孟月刊》1997年12月第36卷第4期“策”、“简”辨《学术研究》1998年第4期二十四节气的涵义及其科学道理《古今艺文》1998年5月第24卷第3期形训、声训的方法论检讨《社会科学》1998年第5期王符《潜夫论》考《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8年第4期“笫”字误说辨正《辞书研究》1999年第1期行文亦行诡道 巧发满腹牢骚《明道文艺》1999年2月第275期《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注音失误辨正《语文建设通讯》1999年4月第59期无偏无党——《文心雕龙》之二点论管窥《孔孟月刊》1999年5月第37卷第9期“一字之变”的探讨——“吃不×”漫谈《阅读与写作》1999年第6期辞书编纂与学术争鸣《辞书研究》1999年第4期论鲁迅《秋夜》的象征主义特征及其象征意义《鲁迅研究月刊》1999年第8期《孟子》引语研究《学术集林》卷十六,上海远东出版社1999“比数”之确诂当为“亲近”《词库建设通讯》1999年11月第21期《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修订本)释义商讨 《南昌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论古汉语的归纳研究《古今艺文》2000年2月第26卷第2期语言学鸟瞰《阅读与写作》2000年第2期《西厢记》杂谈《明道文艺》2000年3月号如何解决“无错不成书”的问题《编辑学刊》2000年第2期使楚庄王一鸣惊人者考辨《文史》总第50辑,中华书局2000年7月余怒未消 刚柔交融《名作欣赏》2000年第4期论《论语》中的“得”《古今艺文》2000年8月第26卷第4期“按部就班”的本义是什么《语文建设》2001年第1期“籁”在古代指声音吗《咬文嚼字》2001年第2期商、慎、申、韩四子思想鸟瞰《古今艺文》2001年2月第27卷第2期“作”与“做”该如何区别使用《汉语学习》2001年第2期关于异体字淘汰与使用问题的学术思考《编辑学刊》2001年第3期谁执“左券”《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1年第5期《汉魏六朝同形反义现象捃拾》商榷《古今艺文》2001年11月第28卷第1期“无精打彩”的“彩”错了吗《阅读与写作》2001年第12期“戛纳”之“戛”应读ɡā《语文建设》2001年第12期“执热”新解《九江师专学报》2001年第4期“六书”理论及其在现代的利用《阅读与写作》2002年第5期《孟子》句式变换释例《宁夏大学学报》2002年第24卷第2期读《老子·第一章》札记《中华文史论丛》2002年总第68辑王力上古入声说质疑《宁夏大学学报》2002年第24卷第3期《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修订版)误断后起意义辨正《阅读与写作》2002年第6期“俾昼作夜”误解辨正《学术研究》2002年第6期热血凝成千古文,烈士浩气永长存《明道文艺》2002年8月号说“想象”《读写月报》2002年10月号歧义结构的类型及其消除方法《语文建设通讯》2002年11月第72期《孟子》存在句式变换研究《古汉语研究》2002年4期关于“异读字”正名《学术研究》2002年第12期规范词典的内容必须符合国家规范《辞书研究》2003年5月第3辑《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修订版)引文勘误《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3年7月第4期古汉语中名词用作动词的鉴别标志《国文天地》2003年8月第19卷第3期书名号用法补说《语文建设通讯》2003年12月第76期“轻声”只是一种变调吗?《国文天地》2004年7月第20卷第2期陈奇猷《韩非子新校注》伪校伪注初揭《中国文化研究》2005年2月春之卷文学明珠无尽藏——《前赤壁赋》艺术成就面面观 《明道文艺》2005年2月号《醉翁亭记》艺术成就漫谈《明道文艺》2005年5月号七言诗辨源《学术研究》2005年第9期《韩非子》真伪考辨《孔孟学报》2005年9月第83期《孟子》“巨屦”、“小屦”新解 《语言研究集刊》第三辑,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论韩非的人性“自利”观《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6年10月第5期元校残本《韩非子》流传考述《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6年11月第6期古代诗歌鉴赏漫议(一)《古今艺文》2006年11月第33卷第1期古代诗歌鉴赏漫议(二)《古今艺文》2007年2月第33卷第2期宋刻本《韩非子》流传考述《中国文化研究》2007年2月春之卷《孟子》“万取千”“千取百”新解《古汉语研究》2007年3月第1期古代诗歌鉴赏漫议(三)《古今艺文》2007年5月第33卷第3期古代诗歌鉴赏漫议(四)《古今艺文》2007年8月第33卷第4期《新编现代汉语》商榷(语音篇)《宁夏大学学报》2007年第29卷第5期明代全刻本《韩非子》流传考述《云南大学学报》2008年3月第2期《韩非子》所记古代史实辨证《东南大学学报》2008年7月第4期《韩非子》所记战国人物考释《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五辑改革完善对外汉语教学体制 促进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年第6期《故训汇纂》指误《中国文化研究》2009年8月秋之卷适应素质教育潮流 加强通识教材建设《财经高教研究》2009年9月第3期明代节选本《韩非子》流传考述《云南大学学报》2009年9月第5期历代《韩非子》研究述评《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七辑古籍注释与汉语语法研究《书目季刊》2010年6月第44卷第1期韩非思想杂谈《孔孟月刊》2010年12月第49卷第3、4期《孟子》“见于王”误解辨正《孔孟月刊》2011年4月第49卷第7、8期韩非传论《孔孟月刊》2011年8月第49卷第11、12期现代汉语实践能力培养与案例教学《财经高教研究》2011年9月第3期《论语》第一章意蕴发微《孔孟月刊》2011年10月第50卷第1、2期

如何理解文史不分家 小论文

穷达
而似无有
二)观点要创新 毕业论文的创新是其价值所在。文章的创新性,一般来说,就是要求不能简单地重复前人的观点,而必须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学术论文之所以要有创新性,这是由科学研究的目的决定的。从根本上说,人们进行科学研究就是为了认识那些尚未被人们认识的领域,学术论文的写作则是研究成果的文字表述。因此,研究和写作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说,学术论文如果毫无创造性,就不成其为科学研究,因而也不能称之为学术论文。毕业论文虽然着眼于对学生科学研究能力的基本训练,但创造性仍是其着力强调的一项基本要求。 当然,对学术论文特别是毕业论文创造性的具体要求应作正确的理解。它可以表现为在前人没有探索过的新领域,前人没有做过的新题目上做出了成果;可以表现为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的研究,有新的发现或提出了新的看法,形成一家之言3也可以表现为从一个新的角度,把已有的材料或观点重新加以概括和表述。文章能对现实生活中的新问题作出科学的说明,提出解决的方案,这自然是一种创造性;即使只是提出某种新现象、新问题,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和思考,这也不失为一种创造性。国家科委成果局在1983年3月发布的《发明奖励条例》中指出:“在科学技术成就中只有改造客观世界的才是发明,……至于认识客观世界的科学成就,则是发现。”条例中对“新”作了明确规定:“新”是指前人所没有的。凡是公知和公用的,都不是“新”。这些规定,可作为我们衡量毕业论文创造性的重要依据。 根据《条例》所规定的原则,结合写作实践,衡量毕业论文的创造性,可以从以下几个具体方面来考虑: (1)所提出的问题在本专业学科领域内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或实际意义,并通过独立研究,提出了自己一定的认识和看法。 (2)虽是别人已研究过的问题,但作者采取了新的论证角度或新的实验方法,所提出的结论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给人以启发。 (3)能够以自已有力而周密的分析,澄清在某一问题上的混乱看法。虽然没有更新的见解,但能够为别人再研究这一问题提供一些必要的条件和方法。 (4)用较新的理论、较新的方法提出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实际生产、生活中的问题,取得一定的效果。或为实际问题的解决提供新的思路和数据等。 (5)用相关学科的理论较好地提出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本学科中的问题。 (6)用新发现的材料(数据、事实、史实、观察所得等)来证明已证明过的观点。 科学研究中的创造性要求对前人已有的结论不盲从,而要善于独立思考,敢于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敢于否定那些陈旧过时的结论,这不仅要有勤奋的学习态度,还必须具有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精神。要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任何创新都不是凭空而来的,总是以前人的成果为基础。因此,我们要认真地学习、研究和吸收前人的成果。但是这种学习不是不加分析地生吞活剥,而是既要继承,又要批判和发展。 资料来源:www.lw3721.com

历史方面的文章可以投稿哪些杂志?

红棋子
上帝
历史方面的期刊分为三个档次好像!好像只有一本是核心期刊,叫什么来着我忘了!不过有很多地方性的杂志像《西夏研究》等等这些杂志一般好投,对于那些核心期刊一般是很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