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术盒
一、“研学后教”的内涵认识 (一)“研学后教”类型 从结构上来看:“研学后教”可以看着是先研学,再教。与以前的老师先教,学生再进行模仿地学习相比,不但在表面上的顺序是有更改,而且在更深层次的教学思想、教学本质、教学模式都进行了大的变革;性质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是以学定教,教在学之后,教在关键处。 (二)“研学”的类型 研学的类型,可以从以下的不同角度来进行分类:关系、时间、任务、内容等。 在“研学”关系的分类中,我们可以从教学元素来进行研究。第一、教师与教材内容;第二、学生与教材内容;第三、教师与学生。 在“研学”时间的分类中,我们可以从课堂中的先学与课外先学来进行研究。第一、课堂外的“研学”主要解决的问题是学生在”研学文本”指导下自主阅读学习,独立思考,解决相关的问题。第二、课堂中的“研学”主要解决的问题是在学生独立学习的基础上,组织小组讨论交流,解决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疑惑。 在“研学”任务的分类中,把从不含作业的“研学”和含作业的“研学”来进行研究。第一、不含作业的“研学”,从小组内部分工说起,合作学习小组通常由6名学生组成,在构成上要求小组成员的性别、学业成绩、智力水平、个性特征、家庭背景等方面有着合理的差异,使每个小组成为全班的缩影或截面,这样构建的合作学习小组“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第二、含作业的“研学”主要处理好教师所出的“研学文本”的科学性以及学生完成的程度,和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学生所表现出来的素质。 在“研学”内容的分类中,我们可以从文本性(理论性)的“研学”它所包括有教科书以及课外书和活动性(实践性)的“研学”,它所包括有实验与实践。 (三)“后教”的类型 将“后教“分成以下三类: 1.自己教(自我教育)与现代教育理念的自主、探究学习一致; 2.同伴教(互助教育)与现代教育理念的合作、探究学习一致; 学生教学生,小老师制,学生之间充分互动,责任和成绩共享;知识在交流互动中清晰、增值、内化和升华,坚持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精神。采取各种形式,鼓励和要求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让学生在相互帮助、相互沟通、相互质疑中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3.老师教(教师教育)坚持“三讲”与“三不讲”原则 “三讲”即:讲学生提出的问题,讲学生不理解的,讲知识缺陷和易混易错知识;“三不讲”即:学生不预习之前不讲,没问题不讲,有问题学生不讲之前不讲。 (四)“研学后教”特点 1.“研学”的特点 (1)超前性:就时间而言,学先于教,课内研学或课外研学。 (2)独立性:就性质而言,“教学”等于“学”+“教”,相对独立性(独立的任务),区别于传统预习(附属性);“后教”为研学服务(“后教”服从并服务“研学”);区别于传统预习(从属性)教为本学为本。 (3)异步性: 就结果而言,时间安排、进度掌控、深度把握都将因人而异,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共同进步与个性发展的完美结合。 2.“后教”的特点 (1)针对性 针对性,在这里的理解是:教师必须在研究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以及教材,并且对学生的情况完全了解的基础上才能编写出“研学文本”,所以“研学文本”是一份符合本校学情的学习文件之一,这是针对性之一;学生在研究与学习教材内容后,根据老师所给的“研学文本”,结合自己的学习情况有目的地完成“研学文本”。因为教材只是一个区域内的通用学习文本,这是针对性之二;教师在学生完成后,收回来进行了解学生所做的情况,这是针对性之三;学生在完成“研学文本”后再参加课堂中的讨论,更加有目的性地参与并了解自己所不董的知识,通过展示交流后学会的,也不教!这样学生学习就更加有针对性。 新的改革理念:少教多学。这样,我们的课堂就可以实现“学在教之前,教在关键处”。即,有针对性的教。 (2)参与性 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课堂要做到:全员、全程、全心。 传统教育教学,是老师准备的提前,学生只是在课堂上才知道本节上课的内容。“研学后教”的教学理念课堂的三维元素要全部协调。老师是有准备的:因为他们在准备“研学文本”的时候,就已经将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教材内容、教学对象都已做了研究,是主动参与的;学生是有准备的:绝大部份学生是在完成“研学文本”后来参与课堂,所以,学生们了解本节课要上的内容,并且在完成“研学文本”的时候,也形成了自己的观点和不懂的地方。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就想将自己明白的、有独立新意的问题表露出来。 (3) 发展性 “后教”就是让学生这个主体在“研学”的基础上有进一步的提升和收获;在交流的过程当中获取不同的思维、方法与角度;在展示过程中获取自信;在评价的过程中获得发展。 二、“研学后教”在我校的实践 (一)大岗中学“导学、导练、导发展”课堂教学模式的流程 按照大岗中学“研学后教”下“三导”教学的模式,可以将学校的课堂看以下流程构成: 1.导学 (1)课前导学:1、印发导学案,提前2天发给学生,进行提前预习指导;2、学生根据导学案最少提前一天完成导学案自学内容; (2)课堂导学: 第一步:目标展示,10分钟课前知识点、学习要点导学; 第二步:学生独学; 第三步:学生对学、互学; 第四步:学生群学; 第五步:组内小展示; 第六步:班内大展示; 第七步:整理学案,达标测评。 时间分配:1、课前自学15分钟;2、教师导入10分钟,课中独学、对学、群学、展示25分钟;3、小结、检测、反馈5分钟。 2.导练 (1)教师编制训练型学案。 (2)学生完成训练学案(学生独立完成;小组同伴互查纠正;群力突破难点)。 (3)教师对学生进行达标检测或评价反馈。 导练(含练习、展示、反馈):包括学生复习、完成基本练习,巩固双基、作业、实验操作、实际运用、实践、自测(可2~3人相互出题、批改)、改错、自结(反思、小结)、测验用书面或口试、实践与活动,让学生考出兴趣。教师侧重验收—检查、批改、评价(总结、评定);观察并记录学生的表现,因材施教、着重辅导学困生,掌握动态。 3.导发展 广义方面,指引导学生的全域发展。即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注重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学生是发展的主体,要充分引导、发挥学生自身潜在能力的倾向,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自身潜能,实现知、情、意、行的全域发展。 狭义方面,指引导学生课堂教学中的学力发展。这个学力发展主要包括基础学力、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三个方面: (二)“三导”教学模式 “导学案”的集智形成 学校根据年级和学科人员构成,实行科组集智备课,形成各科结构相对稳定而又各具特色、符合本科实际的“导学案”。 集智备课的基本程序是:个人主备集体集智研讨个性修改形成定案。 1.个人主备形成初案 备课组长根据教学内容进行详细分工,安排好每位教师的主备任务,每位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写出导学案初稿。备课中,要求教师认真把握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弄清所备内容的学习目标、重点难点,精心设计导和学的教学情境,设计突破重、难点的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精选导练习检测题。初步形成融入自己教学思想和学生实际的初案。 2.集体研讨形成共案 集体集智研讨是备课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步,其目的就是为了发挥科级团队优势、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形成符合班级学生实际的最优共案。在每周备课组活动中,首先由主备人作中心发言,对下一周的导学案进行解读,并提出导学案的修改意见和具体使用方法,然后进行集体集智研讨。主备人综合集体的意见,对设计的导学案进行二次修改,形成具有集体智慧的年级导学共案。 3.个性修改形成特案 集体集智研讨后的导学案在使用前,任课教师要根据本班学生的认知基础、层次差异和学识水平,结合自己的教学风格再度思考,再次优化,在众人智慧的基础上归纳、提升、再创新,将自己具体的教学思路和方法,特别是具体的操作层面上的方法、技巧写入导学案,将导、学案真正一体化。形成集众家之长,又兼有个人特色的导学案,更好地提高教学实效。 4.课后反思形成定案 课后反思就是通过自我反思,明白教学中的得失,写出以后改进的建议,达到改进教学实践,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和提高教师专业素养的目的。导学案主备人搜集其他教师使用后的反馈意见,归纳、整理和改进导学案,形成定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