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生物农药的行业走向

惠子
恶女帮
我国现有260多家生物农药生产企业,约占全国农药生产企业的10%,生物农药制剂年产量近13万吨;年产值约30亿元人民币,分别约占整个农药总产量和总产值的9%左右。目前我国生物农药类型包括微生物农药、农用抗生素、植物源农药、生物化学农药和天敌昆虫农药、植物生长调节剂类农药等6大类型,已有多个生物农药产品获得广泛应用,其中包括井冈霉素、苏云金杆菌、赤霉素、阿维菌素、春雷霉素、白僵菌、绿僵菌。在技术水平方面,我国已经掌握了许多生物农药的关键技术与产品研制的技术路线,在研发水平上与世界水平相当,人造赤眼蜂技术、虫生其菌的工业化生产技术和应用技术、捕食螨商品化、植物线虫的生防制剂等某些领域国际领先。

求论文:(农药市场营销)题目我国生物农药的现状与发展前景,高分求总结好的

斑夏
马赛曲
生物农药是指利用生物资源开发的农药。根据其来源大致可分为植物农药、微生物农药和抗生素等。由于生物农药具有对人畜的毒性较小、不污染环境以及病虫害不易产生抗药性等优点而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 目前,生物农药已成为一类重要的农药,对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维护生态环境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生物农药在研究、开发、生产和应用上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一是研究开发与生产脱节,科研成果不能成功转化为生产力,造成我国生物农药发展不能进入正常的轨道。 二是由于许多生物农药的有效成分为活体微生物,而其产品制剂化技术要求高,加上我国生物制剂的剂型及其工艺水平落后,致使活体微生物农药的制剂化成为生物农药发展的一个瓶颈。 三是生产企业规模小,其中乡镇企业占了很大一部分。这些企业的生产设备和条件差,缺乏技术人员和资金,且品种单一,易受市场的冲击。 四是由于生物农药作用和见效时间慢,加上绝大部分农民还没有综合防治、保护环境和农业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要求,致使生物农药推广应用存在困难。 尽管生物农药发展缓慢,在整个农药中所占份额还比较小,但生物农药的发展已成为一种趋势和方向。为实现我国生物农药的快速发展,从事生物农药研究、开发和生产的单位、人员必须解思想,以生产和市场为导向来开展工作,要建立能良性循环发展的生物农药研究、开发和生产的体制,调整科研和生产之间的关系,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要加强攻关,强化作用机理、毒性、残留以及对环境生态的影响等研究,解决生物农药发展的瓶颈问题;要加强推广和普及生物农药的力度,增强农民的环保意识,增进农民对生物农药的了解,推动生物农药的广泛应用;国家对于生物农药的研究、开发和生产应采取倾斜政策,扶持和促进我国生物农药的发展,使之走上健康快速发展的道路。 (来源:农民日报)浅谈我国生物农药的现状及发展前景摘要:生物农药对衣业害虫的防治具有明显的效果,同时又具有不杀伤天敌、对生态链影响小、无公害等优点。随着我国政府对生物农药产业的重视,生物农药将逐步地取代化学农药。本文分析了国内生物农药产业的现状,阐述了生物捉药的生产新工艺,最后给出了我国生物衣药产业的发展趋势。关键词:生物衣药,真菌杀虫刺,发酵工艺1992年在“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上,中国承诺2000年国内使用的生物农药将达到国内农药市场的60% 以上 虽然现在还未能达到该比例,但体现了我国政府对生物农药的态度。2007年我国的300多家原药生产厂和1 600多家农药加工企业的生产能力已超过77万吨 年总产量达42 4万吨,化学防治面积达40多亿亩次 几十万吨化学农药的使用 导致病虫抗药性增强、污染环境、破坏生态、杀伤天敌而形成恶性循环,严重地破坏了我国的生态系统。而生物农药由于其与环境的相容性,不杀伤天敌,对生态链的影响很小而备受世界瞩目。目前.全世界生物农药产品已经超过1 00多种,其中生物技术产品有1 0余种在生物农药中,90% 以上是微生物杀虫剂,即真菌杀;中剂。由于生物农药产品开发方面有明显优势.因此世界各国都争相投资,研究和开发新型生物农药。一、我国生物农药产业现状我国生物农药经过多年的发展,随着国家政策的宏观调控及资金的扶持,截止到200 7年,国内有30多家研究机构,研发人员500多人,50多个登记品种,国内生产生物农药的厂家达200余家,年生产生物农药6万吨,形成了一定的产业化规模。由于生物农药属于高新技术领域,其研发和生产都需要高投入和高技术,一些企业具有雄厚的资金,自身科研力量却不足,导致生物农药产品防治效果不好,生产工艺落后、成本高昂 而科研院所具有一定的技术力量,但是却缺少雄厚的资金保障,无法开展毒理学和环境行为学试验。以上两种原因使得我国现有的生物农药种类具备商品化条件的品种却不多,真正能开发成产业化品种或当家品种的更少,直接后果就是国内仍然普遍采用化学农药进行害虫防治。二、国内生物农药的生产工艺我国的生物农药传统生产工艺采用的是深层液体发酵工艺。该生产工艺主要缺点是:产孢率低、发酵参数难以控制 菌种易退化以及产品脱水不充分 生产周期长等.不利于生物农药的大规模生产。目前最新的生产工艺是由江西天人生态工业有限责任公司与安徽省生物防治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共同研发的“气相双动态固态发酵”新技术。该生产工艺通过了由国家林业局、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清华大学等专家组成的科学技术委员会鉴定。鉴定委员认为该技术与设备填补了国内空白,居国际领先水平。该生产工艺以棉麻混合无纺布作为固体培养的载体.接种茵液,进入气相双动态固态发酵培养室进行培养 7 d~9 d即可大量产孢,干煤、检测后即可包装成品 该生产工艺首次确定了培养基、温度、湿度和光照等因子诱发变异退化的规律 评价了菌种退化在生产上的损失 提出了菌种退化控制途径和管理措施 这在全世界的真菌杀虫剂应用史上是首次, 为指导真菌杀虫剂大规模生产奠定了基础。该工艺还可以筛选出连续20代不退化的优良菌株 并且验证了变异的遗传机制。该工艺主要是吸收了载体生产和平板生产的长处 将工艺参数进一步优化,发展成载体灭菌双相发酵工艺,首次采用先进的理论和设备对真菌杀虫剂的工厂化大规模生产工艺,从根本上解决常规真菌开放式生产发酵参数难以控制,产品质量不稳定的弊病,建立了真菌杀虫剂的固态发酵新工艺,使染菌率降低到0 1% 以下,发酵水平比常规固态发酵提高1倍~2倍,周期比旧工艺缩短51 5% ,成本降低21 35%产品质量的稳定性比以往有了明显改善。三、发展趋势及企业对策随着国家宏观调控的不断强化与引导,扶持政策力度的加大与资金的投入.农药及农产品法律法规的完善,应用技术研究以及产学研实质联合的加强 国外相关生物农药企业的进入, 国内生物农药市场的竞争将成为白热化。预测至201 0年,世界微生物杀虫剂需求量在400万吨每年以上,国内需求量在80万吨每年。国内农药企业应该对生物农药行业引起足够的重视,进行产品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将生产重心放到生物农药产品上来 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 加大企业的技术力量投入,大力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工艺、新产品。1 企业要积极跟进世界先进技术,不断推进技术进步,降低成本,建立高效的销售体系 在质量 价格和服务方面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技术、研发、管理及生产效率上达到一流水平2 加快研发技术转化和应用.抓住市场的真正需求.快速将适销对路的新技术产品投放市场.才能使公司有更快的发展。不断以创新技术和创新产品来满足曰新月异的市场变化需求。建立和完善企业人才引进、使用、报酬等制度,尤其要高度重视研发团队的培养和企业科技能力建设。3 在各个环节上制定严密有效的事先防范和事后防范措施.建立完善的企业风险管理流程和预警处理机制.及时有效地转移、降低或化解风险。综上所述.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入、农药及农产品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我国农药企业将面临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市场,农药企业只有制定和实施正确的发展策略及目标,及时调整产品结构 优化资源配置,推动企业的产品创新,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才能在未来的农药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获得长足发展。参考文献:[1]刘助仁:美国捉业生物技术应用蓬勃发展一兼论美国捉业生物产业公共政笼的运用九.财经政法资讯、2 0 0 6.6:1 01—1 0 5[2]李万德 张剑:浅谈我国捉业生物技术产业[J]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 0 0 6(1)[3]张俊勇:有机氟捉药对食品污染的危害及预防[J].商场现代化 1 987(4)[4]李惠娟:中国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产业关联分析[J].改革2 OO3(1)

生物农药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修迪
慧思
Things in this world are temporary、 If events are turning well, enjoy it、 If they go wrong don’t worry, it won’t last long、世界上的所有事情都是暂时的,如果事事顺心,那就好好享受;如果发生意外,不要过于担心,一切都会过去的。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3-2017年中国农药制剂行业深度调研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分析认为,在我国,农药制剂行业高度分散,国内最大的纯农药制剂生产商诺普信的市场份额大约在4%左右,行业集中度非常低。这导致国内农药市场无序竞争,整个行业始终处于产品同质、压价竞争的恶性循环中。报告通过五力模型进一步分析了我国农药制剂行业的竞争情况,具体如下:一、行业市场竞争格局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3-2017年中国农药制剂行业深度调研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分析认为,我国农药原药企业和制剂企业已形成相对专业的分工格局。原药企业主要从事化合物(原药)的研发与生产,或对本身生产的原药适度延伸至制剂产品,而具有一定规模的制剂企业一般从事多种制剂产品的经营,更加关注市场营销和终端拉动。从企业性质来看,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3-2017年中国农药制剂行业深度调研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分析认为,中国农药制剂行业占主要地位的是民营企业,2011年民营企业收入占全行业营业收入的比重为83.37%;三资企业收入占比为12.62%;国有企业收入占比在4%左右。另外,民营企业中又以私营企业销售收入最多,占全行业的比重为40.55%。从优势企业来看,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3-2017年中国农药制剂行业深度调研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分析认为,最近几年诺普信公司始终稳居国内最大的农药制剂生产商,2011年市场份额大约在4%左右;国内较大的农药制剂企业还有广西田园生化股份有限公司、青岛海利尔药业有限公司、江西正邦化工有限公司等。其主要竞争对手为国外农药跨国企业,如先正达、拜耳等在华子公司。

生物农药的发展前景?有哪些企业在做这一块?

光亮
被发揄袂
  生物农药是指利用生物活体或其代谢产物对害虫、病菌、杂草、线虫、鼠类等有害生物进行防治的一类农药制剂,或者是通过仿生合成具有特异作用的农药制剂。中国生物农药按照其成分和来源可分为微生物活体农药、微生物代谢产物农药、植物源农药、动物源农药四个部分。按照防治对象可分为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杀螨剂、杀鼠剂、植物生长调节剂等。  随着人们对环保和健康的关注,高效、高毒的有机磷农药的使用在各国都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高效、低毒、低残留是农药产业的发展方向,主要包括两大类——高效、低毒的化学农药和生物农药,所以生物农药的发展前景广阔。  虽然当前国内的农药市场上仍然存在一些阻碍生物农药行业发展的因素,但就长期来看,国家政策扶持逐步带动农民收入增长;行业整合起步,优势企业将脱颖而出;高毒农药削减,为生物农药腾出巨大空间;国际农药产业向中国转移;生物农药的发展前景不可限量,近几年会保持一个相对平稳、快速的发展态势。预计2009年中国生物化学农药及微生物农药制造行业总体增长速度将比2008年有所提升。随后三年(2010-2012)行业增长速度基本上比较稳健,2012年收入将达到235.3亿元;2012年利润可达17.1亿元。  中投顾问2009-2012年中国生物农药市场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武汉武大绿洲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专做生物农药的。目前是做的比较成功的。

农药行业分析怎么写

卡伊
猖狂妄行
农药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和救灾物资,对防治农业有害生物,保障农业丰收,提高农产品质量,确保粮食安全,以及控制卫生、工业等相关领域的有害生物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我国农药的生产能力和产量已经处于世界前列,不仅能够满足国内农业和相关领域的需求,而且成为全球重要的农药生产和出口国。但是,在农药工业快速发展中,存在重复建设严重、产能过剩、行业结构性矛盾突出、经营秩序混乱等问题,影响了农药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为加快农药工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增强农药对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的保障能力,引导农药工业持续健康发展,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特制定本政策。第一章 政策目标第一条 确保农业生产和环境生态安全。通过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高农药对粮食等作物生产的保障能力,确保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确保环境生态安全,促进农药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第二条 控制总量。全面权衡国内外需求、经济效益与社会、资源、环境等关系,坚持适时、适度、有序发展的原则,遏制追求局部利益、忽视资源消耗、造成环境污染的盲目扩张和重复建设行为,严格控制农药生产总规模,将农药工业的发展模式由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高。第三条 优化布局。促使各地区农药工业合理定位、协调发展。大力推动产业集聚,加快农药企业向专业园区或化工聚集区集中,降低生产分散度,减少点源污染。到2015年,力争进入化工集中区的农药原药企业达到全国农药原药企业总数的50%以上,2020年达到80%以上。第四条 加速组织结构调整。大力推进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优化产业分工与协作,推动以原药企业为龙头,建立完善的产业链合作关系。促使农药工业朝着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特色化的方向转变。到2015年,农药企业数量减少30%,国内排名前20位的农药企业集团的销售额达到全国总销售额的50%以上,2020年达到70%以上。第五条 加快工艺技术和装备水平的提升。严格生产准入,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提高新技术和自动化在行业中的应用水平。到2015年制剂加工、包装全部实现自动化控制;大宗原药产品的生产70%实现生产自动化控制和装备大型化,2020年达到90%以上。第六条 提高企业创新能力。进一步夯实创新基础,完善现有农药创新体制和机制,强化知识产权导向,推动农药创新由国家主导向企业或产学研相结合转变。到2015年,国内排名前十位的农药企业建立较完善的创新体系和与之配套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创新研发费用达到企业销售收入的3%,2020年达到6%以上。第七条 降低农药对社会和环境的风险。严格农药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强化工艺创新和污染物治理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推进清洁生产和节能减排;加快高安全、低风险产品和应用技术的研发,逐步限制、淘汰高毒、高污染、高环境风险的农药产品和工艺技术;建立和完善农药废弃物处置体系,减轻农药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到2015年,污染物处理技术满足环境保护需要,“三废”排放量减少30%,副产物资源化利用率提高30%,农药废弃物处置率达到30%。到2020年,“三废”排放量减少50%,副产物资源化利用率提高50%,农药废弃物处置率达到50%。第八条 规范市场秩序。强化市场监管,规范市场行为,提高监管效率。推进诚信建设,提高行业自律水平,维护公平竞争环境;实施名牌战略,着力培养主导品牌,提高其市场份额。到2015年,在农药市场中拥有驰名商标的农药产品的销售额达到全国农药总销售额的30%以上,2020年达到50%以上。第九条 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政府宏观调控与中介组织协调的协同作用。理顺和完善农药市场调控、法规管理和中介协调体系,创造公平竞争、充分协调和管理高效的市场环境。 第二章 产业布局第十条 综合考虑地域、资源、环境和交通运输等因素调整农药产业布局。通过生产准入管理,确保所有农药生产企业的生产场地符合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区域规划和城市发展规划,并远离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和环境敏感地区。第十一条 新建或搬迁的原药生产企业要符合国家用地政策并进入工业集中区,新建或搬迁的制剂生产企业在兼顾市场和交通便捷的同时,鼓励进入工业集中区。第十二条 对不符合农药产业布局要求的现有农药企业原则上不再批准新增品种和扩大生产能力,推动其逐步调整、搬迁或转产。 第十三条 严格控制产能过剩地区新增农药厂点和盲目新增产能,限制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产能过剩产品的生产。引导中、西部地区发展适合本地资源条件、符合当地市场需求的产品。 第三章 组织结构第十四条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鼓励优势企业对其控股、参股、联营、兼并、重组的企业进行生产要素重组和统一品牌经营;支持优势企业异地扩展优势产品生产能力,发展主导品牌;推动社会资源向优势企业 集中,支持优势企业做大做强。第十五条 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促进知识产权、农药登记资料等无形资产合理流动和转移,推动农药行业调整、优化生产要素,实现集约化、规模化生产。第十六条 支持农药生产企业跨地区合理利用生产要素,推动已取得相同产品的登记和生产许可的企业间委托生产。第十七条 建立和完善原药去向备案制度,推动原药企业与制剂企业通过产品链建立长期稳定的分工、合作关系,形成战略联盟,共创品牌,净化市场。第十八条 完善农药企业退出机制。通过严格行业准入条件和限制过剩、淘汰落后,拓宽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整合的渠道,完善相关引导政策和退出补偿机制,加快产品结构不合理、技术装备落后、管理水平差、环境污染严重的农药企业退出市场。 第四章 产品结构第十九条 国家通过科技扶持、技术改造、经济政策引导等措施,支持高效、安全、经济、环境友好的农药新产品发展,加快高污染、高风险产品的替代和淘汰,促进品种结构不断优化。第二十条 重点发展针对常发性、难治害虫、地下害虫、线虫、外来入侵害虫的杀虫剂和杀线虫剂,适应耕作制度、耕作技术变革的除草剂,果树和蔬菜用新型杀菌剂和病毒抑制剂,用于温室大棚、城市绿化、花卉、庭院作物的杀菌剂、种子处理剂和环保型熏蒸剂,积极发展植物生长调节剂和水果保鲜剂,鼓励发展用于小宗作物的农药、生物农药和用于非农业领域的农药新产品。大力推动农用剂型向水基化、无尘化、控制释放等高效、安全的方向发展,支持开发、生产和推广水分散粒剂、悬浮剂、水乳剂和微胶囊剂和大粒剂(片剂)等新型剂型,以及与之配套的新型助剂,降低粉剂、乳油、可湿性粉剂的比例,严格控制有毒有害溶剂和助剂的使用。 鼓励开发节约型、环保型包装材料。第二十一条 加强非农用市场的研究,积极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和使用技术,拓展农药应用范围,满足国民经济相关领域的需求。第二十二条 国家适时发布鼓励、限制、淘汰的农药产品目录,并通过土地、信贷、环保等政策措施严格控制资源浪费、“三废”排放量大、污染严重的农药新增产能,禁止能耗高、技术水平低、污染物处理难的农药产品的生产转移,加快落后产品淘汰。  第五章 技术政策第二十三条 支持和鼓励企业运用新技术和新装备,加快技术进步,提高信息化水平,实现生产连续化、控制自动化、设备大型化、管理现代化。第二十四条 重点支持农药核心技术、关键共性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加强高效催化、高效纯化、定向合成、手性异构体深度利用、生物技术的应用,加快低溶剂化、水基化、缓释化制剂及高效、经济的“三废”治理等技术的研发与推广。第二十五条 国家继续将农药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在基础平台建设、创新体系完善和新品种创制等方面给予扶持,支持企业建立技术中心,与研究单位、高等院校等组成产学研实体。国家组织制定《农药工业技术发展指南》,引导企业、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开展有针对性的创新工作。第二十六条 鼓励农药企业采用投资、合资、合作、并购等方式到境外设立技术研发机构,广泛吸纳国际先进技术和优秀人才。支持企业、研究单位到海外申请专利、登记产品和注册商标。第二十七条 完善知识产权管理机制,从科研、生产到销售、出口等环节,强化知识产权意识,提升农药企业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和保护能力。第二十八条 国家结合农药行业发展情况,适时更新和发布鼓励、限制和淘汰的工艺技术与装备目录,引导和规范投资,促进技术进步,提高行业整体水平。第二十九条 在农药行业全面推行ERP(企业资源计划,如SAP)等信息管理体系,全面提高农药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 第六章 生产管理第三十条 国家对农药生产实行准入管理、对农药产品实行登记和生产许可制度,未经核准的企业不得从事农药生产,未取得登记和生产许可的产品不得生产、销售、出口和使用。农药生产和登记管理部门应及时向社会公布农药企业核准、延续核准、产品登记和生产许可信息。第三十一条 国家对农药企业生产升级和新增生产类型以及企业搬迁视同新开办农药厂点实行准入管理。第三十二条 建立包括农药准入许可、生产、销售、环保、出口、诚信记录、知识产权等相关内容的农药企业信息库,逐步实现工业、农业、环保、工商、质检、海关、统计、知识产权等相关部门的信息资源共享,提高管理效率。第三十三条 农药企业要建立健全从原料购进到产品销售、出口全过程的相关数据档案,完善产品质量的可追溯制度。第三十四条 建立和完善国家防灾减灾农药储备和预警机制,加大农药淡季储备投入,提高应对突发自然灾害的能力。完善税收和信贷政策,根据国内外市场变化和淡旺季节差异,调节农药进出口,确保农药市场供应。第三十五条 规范并加强农药产品质量标准的制定和管理工作体系,确保农药产品标准制定科学、统一。积极推动标准的制定、修订和完善,并加大标准贯彻执行力度,确保产品质量。第三十六条 加强统计工作,确保农药统计数据的真实、准确。农药生产企业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的要求,严格执行国家统计制度,认真按照统计指标含义和填报要求,准确填报统计数据。生产主管部门要协助统计部门做好农药生产统计工作。行业协会要协助统计部门加强数据审核工作。为农药法律法规、行业规划、产业政策、标准规范等制定和实施提供决策依据。 第七章 进出口管理第三十七条 改进农药进出口管理制度。加强出口农药的生产准入、生产许可和登记审核。禁止环保不达标的企业生产和出口农药。限制或禁止列入“双高”目录的农药产品进出口。第三十八条 强化农药外贸企业的相关资质审查,鼓励农药外贸企业和合法农药生产企业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严禁借证、套证等非法出口行为。第三十九条 完善原药和制剂产品的相关税收政策,鼓励农药深加工产品出口,提高附加值和出口竞争力。制定限制高污染、高环境风险农药产品出口的相关税收政策,优化农药产品出口结构。第四十条 加强进口农药的原产地标识、登记和产品质量等管理,确保消费者的知情权和市场公平竞争。第四十一条 建立农药产品进出口信息平台和预警机制,加强农药国际交流和国际农药发展态势研究,积极应对国际贸易摩擦,保护企业合法权益。第四十二条 健全相关风险基金、信用担保、投融资机制,支持有条件的农药生产企业到境外兼并重组、扩展生产能力,拓展国际市场。 第八章 市场规范第四十三条 推动农药市场监管的有效整合,明确职责、合理分工,确保权力和责任统一,提高市场监管效率,维护公平竞争秩序。第四十四条 建立并完善社会举报渠道和举报奖励制度,提高社会监督效率。第四十五条 加强农药企业品牌建设和商标管理,实现由产品经营向品牌经营转变。鼓励企业实施品牌和商标发展战略,充分发挥优势农药品牌的带动和 引领作用,支持企业之间开展品牌联合或整合经营,扩大优势品牌的市场份额。第四十六条 鼓励创新营销模式和开发安全、环保的农药使用技术,强化企业对农药使用的指导,提高科学用药水平,减少农药的浪费及其对环境的污染。第四十七条 建立和完善重大事故应急处置制度和机制。试行问题产品召回、处置制度和损失赔偿基金制度。 第九章 中介组织第四十八条 支持相关行业协会、商会、咨询机构和产品检测、认证机构等中介组织的建设,完善组织体系和服务定位。鼓励农药企业积极加入行业协会、商会等中介组织。第四十九条 大力发挥行业协会、商会等社会中介组织在有关农药规划、政策制定、生产和进出口、贸易争议及知识产权保护中的作用,进一步完善政府征询、购买服务、工作委托等制度,提高中介组织的参与度和影响力。第五十条 支持行业协会、商会围绕规范市场秩序,健全各项自律性管理制度,约束机制和行业协调机制,提高行业自律水平。制订并组织实施行业职业道德准则,大力推动行业诚信建设,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行业协会、商会等中介组织应建立和完善信息统计与发布、技术开发与交流、知识产权咨询、管理创新、人才培养、进出口协调、贸易促进、争端与摩擦协调等服务平台,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第五十一条 大力推动合法检测和认证机构的检测、认证结果在各部门的平等认同工作,积极维护检测、认证机构的第三方公正地位。 第十章 社会责任第五十二条 严格执行国家和地方相关环境保护、污染治理和清洁生产、农药管理等法律法规、标准及总量控制要求,完善污染预防和治理措施,努力降低农药企业产污强度,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定期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工作,全面改善农药生产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第五十三条 加快农药工业综合能耗、资源消耗、污染物排放等标准的制定,加强综合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第五十四条 鼓励和支持农药企业使用可循环、环保的包装材料,强化农药企业回收处理过期、废弃农药和包装物的责任,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回收处理农药废弃包装物,减少农药废弃物的污染。第五十五条 推行“责任关怀”体系建设,建立评定标准、评价指标以及有效的监查、评估和约束机制。建立和完善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第五十六条 加快农药行业诚信体系建设,开展农药企业信用评级,引导农药企业遵守商业道德、诚信经营、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第五十七条 农药企业应当履行社会责任,积极配合国家应对自然灾害或突发事件,服从国家在特殊时期的计划安排、调拨和征用。 第十一章 其他第五十八条 国家制定农药产业政策和农药工业发展规划,加强和规范行业管理,引导行业健康、有序和可持续发展。 各地农药生产主管部门,应贯彻执行国家农药产业政策和农药工业发展规划,并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制定本地区农药工业发展规划,指导本地农药工业的发展。第五十九条 有关农药管理部门要按照《农药管理条例》和相关法律法规,各司其职,加强部门间沟通与协调,形成合力,提高管理效率。第六十条 境外投资者在中国内地投资农药工业的,按本政策的规定执行。第六十一条 本政策自发布之日起实施,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部、环境保护部,质检总局依据各自职责分工负责解释,并根据产业发展情况会同有关部门及时进行修订。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为什么生物农药和有机肥料发展缓慢,而常规农药和肥料的发展趋势怎么样?

地之下也
骨肉不葬
常规农药和肥料可以利用大规模生产,原材料适应性强,来源广泛,容易提高生产速度生产效率,提高产品数量提高产品质量,利于降低成本,可以专注于农作物产量而不记后果的施用。生物农药和有机肥料本身多利用生物方法,生物方法多在温和环境下进行,从热力学角度分析,反应时间反应效率反应规模就低于和小于化学方法。其物质来源也有严格限制,生产后,需要对微生物进行卫生方面的处理,这些都会变向提高生产成本,使其市场化受到影响。主要是经济利益驱使,普通消费者当然首选便宜的咯。  有机肥料使用在我国有较为悠久的历史,但受传统观念制约和原材料利用不规范的影响,我国有机肥料市场并未得到有效的市场推广和重视。行业内企业也多以中小企业为主。这造成了目前我国有机肥料的使用率占化肥比重偏低。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有机肥料行业产销需求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数据显示,目前,美国、日本、英国等西方国家有机肥料用量已占肥料使用总量的50%,而我国有机肥料使用量占比不到10%。以市场规模为例,2013年为例,我国肥料制造工业市场规模突破9000亿元,而有机肥料市场规模不到800亿元。  回顾2013年,虽然肥料市场大环境整体不景气,但我国有机肥料市场依然取得了快速稳定的增长。  在市场规模上,2013年,我国有机肥料行业市场规模近800亿元,继续保持快速增长。虽然行业目前整体规模仍偏小,但却增长迅速,是我国肥料制造行业增长最为快速的市场。自2008年以来,我国有机肥料行业年复合增长率达到36.81%,远超过肥料制造行业其它细分市场。

生物农药发展前景怎么样

次矣
点对点
生物农药具有安全、环保、无残留等特点,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绿色食品需求的不断增长和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其推广速度日益加快。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生物农药行业的投资增幅要远远大于化学农药行业的增幅,这说明投资者对我国生物农药产业的发展前景十分看好。

求有机食品的行业分析报告

驴蹄沟
有机食品(Organic Food)也叫生态或生物食品等。有机食品是目前国标上对无污染天然食品比较统一的提法。有机食品通常来自于有机农业生产体系,根据国际有机农业生产要求和相应的标准生产加工的。除有机食品外,目前国际上还把一些派生的产品如有机化妆品、纺织品、林产品或有机食品生产而提供的生产资料,包括生物农药、有机肥料等,经认证后统称有机产品。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食品安全问题日益重视,而“无公害食品行动”和绿色食品渐为消费者所接受,也为有机食品在我国生根发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目前,我国有机食品产业已具备了一定的发展基础,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并形成了以有机豆类为主的东北地区、以有机蔬菜为主的山东省、以有机茶叶为主的江浙皖赣等几大集中生产区域。  2010年我国共有有机食品生产企业1202家,生产有机食品5598种,有机食品国内认证面积达到3673.56万亩。2010年有机食品国内销售额为145.39亿元,出口总额达到0.95亿美元。我国近年来有机食品的消费市场也迅速增长。  为严格规范有机产品认证活动,确保有机产品认证的有效性,自2012年3月1日起,《有机产品认证目录》开始实施;2012年7月1日起,我国《有机产品认证实施规则》全面实施,7月1日之后出厂销售的有机产品将统一加施国家有机产品认证标志(含有机转换产品认证标志)、唯一编号(有机码)和认证机构名称(标识)。  近年来,苏丹红、三聚氰胺、瘦肉精以及转基因等名词相继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食品安全问题成为民生的头等大事。于是,打着“无污染”、“纯天然”标签的有机食品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关注。  在中国,有机食品是朝阳产业,目前认同有机的人群数量还有限,但是随着安全意识的进一步增加,有机产品正在成为高端人群的高关注类别。现在有机食品在整个食品行业市场份额中所占的比例还很小,但政府政策的支持将为有机食品的发展打造一个美好的未来。第一章 有机农业及有机食品概述  第一节 有机农业概述    一、有机农业的定义    二、有机农业的特征    三、有机农业具有的优势  第二节 有机食品的介绍    一、有机食品的概念及种类    二、有机食品的产生及其背景    三、有机食品应该具备的条件    四、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的不同点  第三节 中国有机食品相关介绍及发展意义    一、中国有机食品的发展历程    二、中国有机食品标志的含义    三、中国发展有机食品的意义    四、发展有机食品有助于推进经济增长第二章 有机农业发展分析  第一节 国际有机农业发展概况    一、世界有机农业的发展进程    二、世界有机农业发展近况    三、美国有机农业发展综况    四、欧洲有机农业发展现状    五、法国有机农业呈加速发展态势    六、2011年西班牙有机农业发展现状    七、瑞士有机农业发展状况简述  第二节 中国有机农业的发展分析    一、中国发展有机农业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二、中国有机农业市场发展迅速    三、中国有机农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分析    四、2012年有机农业行业资本投资持续升温    五、有机农业与生物多样性的管理分析    六、中国有机农业发展前景光明  第三节 中国部分地区有机农业的发展    一、广西有机农业发展现状分析    二、山东青州有机农业的发展优势及发展思路    三、山东沂源县对有机农业发展给予财政支持    四、淄博淄川区有机农业发展现状    五、2011年四川成都市出台新政推进有机农业发展    六、2012年江西万载县有机农业发展成绩卓著    七、广西乐业县采取多项措施壮大有机农业    八、未来哈尔滨有机农业基地建设规划  第四节 有机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制约我国有机农业发展的问题    二、中国有机农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三、有机农业在中国的发展策略    四、有机农业的市场突围路径探索    五、建设有机农业基地需注意的三个基本原则第三章 国际有机食品行业的发展  第一节 国际有机食品行业发展综述    一、全球有机食品行业发展概况    二、全球有机食品行业发展特点    三、全球有机食品市场消费快速增长    四、2012年国际有机食品行业兴起整合潮  第二节 欧盟    一、欧洲有机食品市场发展回顾    二、欧盟有机食品的消费模式    三、进入欧盟有机食品市场的准入条件    四、欧盟对有机食品实施的新规定介绍    五、欧盟有机食品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第三节 德国    一、德国有机食品行业发展概况    二、德国有机食品发展迅速的影响因素    三、德国有机食品市场的准入政策及进入机会    四、德国有机食品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四节 美国    一、美国有机食品发展概况    二、美国有机食品市场正逐渐扩大    三、美国有机食品的消费热潮    四、美国有机食品产业遭受巨大的保费压力  第五节 英国    一、金融危机重创英国有机食品市场    二、英国有机农产品消费需求空间巨大    三、英国有机食品进口的有关规定介绍  第六节 其他国家    一、丹麦有机食品市场发展趋热    二、法国有机食品市场消费状况    三、意大利有机食品市场运行简况    四、2011年荷兰有机食品市场稳定增长    五、台湾消费者对有机食品信任问题分析第四章 中国有机食品行业分析  第一节 中国有机食品行业概况    一、中国有机食品发展的三个阶段    二、我国有机食品产业发展综述    三、2010年中国有机食品行业主要指标统计    四、2011年中国有机食品行业主要指标统计    五、中国有机食品行业发展优势    六、中国有机食品生产企业发展势头趋好  第二节 有机食品市场状况分析    一、中国有机食品市场发展现状    二、实力企业积极引导有机食品消费    三、国际有机食品巨头看好中国市场    四、2012年有机食品开始发力礼品市场    五、有机食品的市场推广措施  第三节 中国有机食品消费情况    一、我国有机食品的消费现状    二、有机食品消费人群浅析    三、消费有机食品是否增加对生物污染物的暴露分析    四、制约有机食品销售的主要因素    五、2012年有机食品消费者调查分析  第四节 有机食品认证情况分析    一、中国有机食品认证概述    二、中绿华夏有机食品认证中心认证情况    三、2011年中国有机食品认证遭遇美国质疑    四、中国有机食品认证存在的主要问题    五、我国有机食品认证市场混乱  第五节 中国有机食品出口情况分析    一、有机食品出口欧盟市场有新政    二、中国有机食品出口存在的问题    三、中国有机食品出口大有潜力第五章 有机蔬菜  第一节 有机蔬菜相关概述    一、有机蔬菜的定义    二、有机蔬菜基地的三个基本要求    三、有机蔬菜生产主要栽培技术措施  第二节 国际有机蔬菜行业发展状况    一、全球有机蔬菜产业发展概况    二、有机蔬菜在西方市场广受青睐营养价值仍存争议    三、日本有机蔬菜的产销模式分析    四、台湾有机蔬菜发展状况分析  第三节 中国有机蔬菜发展状况    一、中国发展有机蔬菜具有重要意义    二、中国有机蔬菜转攻国内市场    三、中国有机蔬菜出口国际市场潜力分析    四、有机蔬菜及农场受风投青睐    五、网上有机蔬菜市场启动  第四节 山东省有机蔬菜发展状况    一、山东沂南有机蔬菜取得创新发展    二、肥城有机蔬菜成为全国行业龙头    三、肥城有机蔬菜行业发展势头良好    四、泰安有机蔬菜种子标准研究制定打破出口门槛    五、德州打造有机蔬菜配送上门服务  第五节 其他地区有机蔬菜发展状况    一、郑州有机蔬菜行业销售现状    二、台企开拓成都有机蔬菜市场    三、河北怀来县斥巨资发展有机蔬菜产业    四、河南漯河市大力推广有机蔬菜发展    五、2013年哈尔滨双城建设大型棚室有机蔬菜基地    六、长沙有机蔬菜市场现状及未来展望    七、“十二五”南京市拟扩大有机蔬菜种植规模  第六节 有机蔬菜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发展策略    一、中国有机蔬菜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我有机蔬菜出口面临标准接轨难题    三、发展有机蔬菜的对策分析    四、推广及规范有机蔬菜行业发展的建议    五、有机蔬菜建立可追溯制度的建议第六章 有机茶  第一节 有机茶相关概述    、有机茶相关介绍    二、有机茶发展的意义    三、有机茶开发和茶业产业化两者关系探析  第二节 有机茶行业发展分析    一、中国有机茶产业发展迅速    二、中国发展有机茶的有利条件    三、中国有机茶产业的区域发展格局    四、中国有机茶认证的发展    五、目前国内外主要的有机茶认证机构  第三节 部分地区有机茶发展状况    一、江西婺源有机茶产业发展分析    二、浙江武义生态有机茶产业发展概述    三、天台县有机茶工程实施取得明显成效    四、安徽休宁县有机茶产业发展概况    五、2013年福建安溪巨资打造大型有机茶庄园    六、纳溪上马镇大力发展有机茶产业  第四节 中国部分茶企有机茶发展状况    一、湖南茶业公司有机茶出口高速增长    二、湖南茶叶总公司优质低农残茶与有机茶关键技术探析    三、亿健茶业成功开拓国际有机茶市场    四、2012年黄山松萝有机茶公司经营状况及未来规划  第五节 有机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策略    一、中国有机茶市场必须打假    二、中国有机茶开发和出口面临的挑战    三、我国有机茶国内市场开拓策略    四、中国有机茶行业可持续发展建议    五、有机茶产业化发展策略  第六节 有机茶行业标准情况    一、《有机茶》标准    二、《有机茶产地环境条件》    三、《有机茶生产技术规程》    四、《有机茶加工技术规程》    五、《有机茶标识管理章程》第七章 其他有机食品发展分析  第一节 有机水果    一、中国有机水果的发展状况及优势    二、北京延庆县有机水果产业效益突出    三、西充县有机水果行业发展乐观    四、2012年麦积区建造我国第一大有机水果出口中心    五、有机水果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建议  第二节 有机大米    一、泰国有机米发展概况    二、柬埔寨有机大米成功进入美国市场    三、宜春成江西省绿色及有机大米主产区    四、临沂有机大米产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五、2012年南宁生产首批有机大米    六、有机大米加工技术规程  第三节 有机奶制品    一、国内外有机奶发展现状    二、有机奶制品成英国奶制品行业发展最快的部分    三、丹麦有机奶制品市场已突显商机    四、我国有机奶受国际权威机构认可    五、三大国产有机奶品牌抢滩上海市场    六、内蒙古源真乳业打开中国有机奶消费新时代  第四节 有机水产品    一、世界有机水产品市场发展状况    二、印度政府支持有机水产品的发展    三、中国有机水产品发展概况    四、千岛湖绿色有机水产品出口基地建设已取得显著成效    五、2011年丹江口高端有机水产品成功进入江城超市    六、沂蒙有机水产品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七、临沂市有机水产品发展态势良好    八、内蒙古有机水产品市场紧俏第八章 中国主要地区有机食品的发展  第一节 江西省    一、江西有机食品产业发展的优势与措施    二、2010年江西有机食品产业发展概述    三、2011年江西绿色有机食品产业发展良好    四、2012年江西万载县拟建我国第一大有机食品加工中心  第二节 北京市    一、北京发展有机食品产业的主要优势    二、北京有机食品推行连锁销售    三、国内首个超有机食品专营市场在北京开业    四、2011年北京有机食品打入欧洲市场  第三节 黑龙江省    一、2011年黑龙江绿色有机食品业运行回顾    二、黑龙江与俄罗斯继续合作开发绿色有机食品    三、哈尔滨发展有机农业及有机食品的五大优势    四、哈尔滨绿色有机食品稳步增长    五、哈尔滨有机农业及有机食品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第四节 新疆自治区    一、2010年新疆有机食品产业发展取得新突破    二、新疆积极打造有机食品生产基地    三、新疆木垒哈萨克积极发展有机牛羊肉    四、新疆有机食品产业发展面临新要求    五、新疆有机食品面临品牌缺失出疆难的困局  第五节 其他地区有机食品发展状况    一、辽西有机食品行业发展潜力巨大    二、湖北省十堰山地有机食品发展状况分析    三、天津蓟县大力发展绿色有机食品    四、牡丹江积极推动绿色有机食品产业发展    五、四川西充全力构建西部有机食品基地第九章 有机食品重点企业  第一节 陕西天人有机食品股份有限公司    一、公司简介    二、天人有机成中国有机食品的“蓝海”领航员    三、天人有机欲领军农业产业化    四、2011年天人集团扩大深加工柑橘产能  第二节 泰安泰山亚细亚食品有限公司    一、公司简介    二、泰山亚细亚发展状况分析    三、泰安泰山亚细亚公司创新有机种植模式    四、泰安亚细亚发展的四大策略解析  第三节 北京欧阁有机农庄科贸发展有限公司    一、公司简介    二、欧阁有机农庄的成功运营经验    三、欧阁有机农庄营销渠道转变解析    四、欧阁有机农庄实现跨越式增长之路    五、欧阁有机农庄发展建议  第四节 江西省婺源大鄣山绿色食品有限公司    一、公司简介    二、大鄣山茶发展概况    三、大鄣山茶牵手欧盟造就有机食品品牌  第五节 福建闽中有机食品有限公司    一、公司简介    二、2011财年福建闽中经营状况分析    三、2012财年福建闽中经营状况分析    四、2013财年第一季度福建闽中经营状况分析  第六节 其他有机食品重点企业介绍    一、黑龙江巨龙食品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二、绿都集团股份公司    三、福州超大嘉和茶业有限公司第十章 有机食品投资与前景趋势  第一节 有机农业及有机食品投资分析    一、投资环境概述    二、行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三、有机农业投资情况    四、有机农业投资机会    五、有机食品的投资运作策略探讨  第二节 国际有机食品发展前景及趋势    一、国际有机农业和有机食品发展新动向和趋势    二、有机食品将引航国际消费新时尚    三、全球有机食品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第三节 中国有机食品发展前景展望    一、2014-2018年中国有机食品行业预测分析    二、有机食品将成中国下一个朝阳产业    三、未来有机食品行业发展形势看好    四、中国有机食品经销市场展望    五、有机食品市场拓展趋势分析第十一章 有机食品政策标准  第一节 有机食品政策标准概况    一、国家11部门对推进有机食品产业发展的意见    二、有机食品认证管理移交国家认监委    三、有机食品配料使用情况规定    四、2013年3月1日《有机产品》新国标实施  第二节 有机食品认证标准及要求    一、有机食品认证程序    二、有机食品认证的基本要求    三、有机产品认证实施规则    四、有机食品认证收费管理细则  第三节 有机食品相关规范要求    一、有机食品技术规范    二、有机(天然)食品运输技术规范    三、有机(天然)食品贮藏技术规范    四、有机(天然)食品销售技术规范    五、有机食品检测技术规范  全文链接:http://www.cir.cn/2014-02/YouJiShiPinHangYeYanJiuBaoGao/  略…………

苹果产业发展的研究性学习报告

北少林
红指甲
 部分数据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苹果生产国,也是惟一一个苹果收获面积上百万公顷、产量上千万吨的国家,产量占全球苹果产量的一半还多。但是,随着苹果种植面积和苹果产量的迅猛扩大与快速增长,苹果价格跌多升少,我国苹果产业的发展正受到日益严峻的挑战。在国内外消费需求增长跟不上苹果产量增长的情况下,如何根据苹果市场供求状况制定行之有效的苹果产销战略,把产地的资源优势转变为市场优势,把苹果生产的数量优势转变为质量优势,就成为进一步推动我国苹果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  一、产业发展趋势和现状  1. 栽植面积由快速扩张向平稳发展  根据国家苹果产业技术体系的调查研究,1982~1989年期间和1991~1996年期间,我国苹果产区经历了两次大规模扩张,但自1996年后,环渤海湾优势产区苹果面积以每年平均5.1%的速度持续下降,而黄土高原优势产区在1997~2002年种植面积减少后,从2003年至今保持年均 4.53%的速度平稳增长,到2013年我国苹果栽植面积达到225.14万公顷,近三年苹果收获面积相对稳定,但产量却呈稳步增长态势。  2. 区域布局由分散发展向优势产区集中发展  我国苹果主产区地处黄土高原、华北平原、环渤海湾地区,海拔高、光热资源丰富、昼夜温差大,具有发展苹果生产得天独厚的地理和气候资源优势。但在这些地区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适宜大力发展苹果产业,只有其中的优势产区更适合发展苹果产业。目前,从苹果区域布局来看,环渤海湾苹果产区种植面积保持动态平衡,逐步向本区域优势产区集中;黄土高原苹果产区种植面积保持稳定增长,优势产区陕西、山西、甘肃发展较快。目前,全国苹果生产面积在10万公顷以上、产量在100万吨以上的有陕西、甘肃、山东、河北、河南、山西和辽宁等7个省。我国苹果产业布局持续向劳动力丰富、病虫害少、生产成本较低的西北高海拔地区迁移扩张。  3. 产量水平由“大小年”明显变化向逐年稳步增长发展  过去,在苹果生产上,由于基础设施和栽培投入少,果园土肥水综合管理跟不上;传统栽植修剪果树,树体密闭通透性差等原因,年际间产量水平差异较大,出现“大小年”周期变化的现象。近年来,受苹果种植面积持续增加、技术进步、果农对果园投入与管理增加、经济效益良好和政策扶持力度加大等多种因素影响,我国苹果产量年际间呈持续稳步增长趋势。2013年全国苹果产量3849.07万吨,比2012年增加6.96%,约占世界苹果产量的52.3%。  4. 栽培模式由传统栽培向高效集约化发展  我国的苹果树大部分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大发展时期栽植的,主要采用以乔砧密植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制度,果园郁闭,通风透光不良;果园管理标准化程度低,生产成本高,机械化作业困难。导致果品质量不高,市场竞争力降低。  近年来,通过间伐减密、提高栽植标准等措施,推广应用了既省工、省力、优质、高效,又便于机械化作业的宽行矮砧集约高效栽培模式,2013年全国示范推广面积达2.6万公顷。果园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管理、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对推动我国苹果栽培制度与国际接轨、集约使用土地,实现苹果生产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5. 出口贸易竞争加剧,近年形势有所回暖  自2004年以来,我国就一直稳居全球鲜苹果出口第一大国地位,出口量总体呈增长态势,但在2010~2012年出口量逐年下降,到2013年苹果出口形势有所回暖,出口苹果数量为111.22万吨(同比增长1.9%),金额为11.5亿美元(同比增长7.3%),平均单价为1035.6美元/吨(同比增长5.3%)。尽管目前苹果出口形势有所好转,但我国苹果出口所面临的发展约束因素渐增,一是国内劳动力要素和资本要素价格持续上涨因素,导致出口竞争力逐步减弱;二是国际市场需求不足,加上贸易保护加剧国际市场竞争,使我国出口市场增长空间有限;三是质量标准与海关检验检疫也是约束我国鲜苹果扩展发达国家市场的重要因素。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 苹果产业化程度低  目前,国外苹果的产业化处于较高的水平,如日本批发市场与农协、农民结成紧密的一体化联合体,形成以批发为龙头、以农协为纽带、联合众多农户的一条龙体系。而我国的苹果生产基本上是以家庭为单位,产业化程度低。虽然也建立了果农协会、专业合作社等经济组织,但远未起到应有的作用,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基地(农户)的产业化格局并未完全形成。  2. 生产布局和品种结构不尽合理  由于前些年对苹果发展宏观调控不力,果农盲目引种,加之果苗市场品种混乱,造成在非适宜区发展了不少果园,在适宜区栽培了一些不适宜品种。品种结构不尽合理:一是品种单一,传统品种缺乏。目前,全国红富士苹果栽培面积约占苹果总面积的50%以上,新选育推广的品种也多是富士系列,而受消费者喜爱的金帅、青香蕉、黄香蕉等传统品种在市场上几乎看不到。二是早中晚熟品种搭配不合理。长期以来,形成了“早熟较缺、中熟不足、晚熟过剩”的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的品种结构。三是鲜食与加工品种比例失调。发达国家,如美国45%、日本25%的苹果用于加工,而我国鲜食苹果则占到总面积的 90%以上。  3. 标准化生产技术普及慢,果品整体质量有待提高  近年来,由于农村青壮年劳力普遍外出务工,留守在家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中老年人,科技文化程度普遍较低、接受新鲜事物能力有限,致使果园标准化技术无法很好地推广应用、生产的果品质量参差不齐。在苹果采后加工处理上,发达国家90%的苹果经过机械化清洗、打蜡、分级、包装后才投放市场,而我国目前能达到这种标准的苹果仅有5%左右,多数是直接采摘进入市场。从生产到加工,果品整体质量不高,这也是我国苹果难以进入国际高端市场的重要原因之一。  4. 果品质量安全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我国是农药使用大国,年使用量80万~100万吨,属世界首位。目前,果树病虫害防治中生物农药应用相对较少,主要还是依赖化学农药,且由于农药的不科学(剂量、时间、次数)使用,导致农药残留量超标。还有些果农安全意识淡薄,随意加大农药使用量和采前用药不注意安全间隔期等,导致人畜中毒问题的发生。化肥仍是目前果园使用肥料的主流,农家肥、沼肥、生物肥比重相对较少。此外,由于污水灌溉、工业“三废”(废水、废气、废渣)排放等问题导致土壤重金属含量增加,这些都给果品质量安全造成一定威胁,也成为苹果产业发展的重大隐患,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三、发展对策  1. 调整结构,发展优质果品  根据近几年国内外苹果产业发展和市场形势来看,我国苹果栽培面积不宜再扩大,而应保持基本稳定。苹果产业发展应将工作重点转移到调整结构、发展优质水果上来。一是在区域布局上,应遵循因地制宜、适地适树、适当集中的原则,尽量做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二是优化品种结构,在调减富士系列的同时,适当增加金帅、嘎拉等优良品种种植比例,把早、中、晚熟苹果种植比例调整到2∶2∶6的较合理范围内。三是适当发展加工品种,如有计划地种植高酸度苹果或通过高枝换头等方式将部分苹果改造成专用酸苹果,逐步建设果汁加工专用苹果种植基地。  2. 提高产业化水平,实现规模化生产经营  一是提高果农的组织化程度,借鉴国内外有关果品协会、合作社建设的经验,将分散的千家万户果农组织起来,成立各类专业合作社或协会,以利于形成有效的价格约束机制,规范市场秩序,加强苹果生产者与市场之间的联系。二是发展龙头企业,把企业的资金优势、管理优势与生产者的土地优势、果园优势结合起来,扩大规模化生产经营,解决分散生产与大市场、大流通的矛盾,以适应产业发展的需要。三是提高苹果产业现代化水平,按照不同苹果品种特点,分别做好清洗、分级、打蜡、包装等工作,提高果品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力。四是尽快建立和完善具有现代化电子报价、电子信息发布、电子统一结算和检测检疫系统等功能的果品批发市场。  3. 正确处理果品质量安全与产业发展的关系  优质、安全是当今世界果品生产和消费的总趋势,针对我国苹果质量标准体系不完善,与国际不能接轨等问题,应大力抓好果品质量安全工作。一是加强标准化生产,全面实现苹果质量安全达标。坚持以标准控制质量、以标准规范生产、以标准引导果农,加快果业标准化步伐,尽快形成适应现代果业发展的果业标准化体系。二是建立市场准入制度,加大果品质量安全检测力度。启动果品例行检测项目,确定强制检测的农药残留种类限量,严格产地环境、投入品使用,对果品生产过程、产品质量实行全程监控,建立并严格执行果品市场准入制度,杜绝不合格产品进入市场。三是全面推行果品基地认证,积极发展有机果品。  4. 不断提高竞争力,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首先要认识到提高苹果出口竞争力必须在果品质量上下工夫。先进技术是生产高档优质苹果的保证,因此,应重视各个环节的技术操作和先进技术的运用。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强对果农的技术咨询和信息服务,加强病虫害综合防治和先进技术的示范推广,最大限度地保证我国苹果的质量安全。果农在苹果种植过程中应严格按照苹果生产标准进行各项操作,提高生产技术水平,从而保证苹果生产品质。其次要建立健全苹果出口检验检疫标准体系,对出口苹果生产、价格、储运和销售进行全程控制,不断优化苹果品质,从而提高我国苹果国际竞争力。最后要在巩固东南亚和俄罗斯等传统低端苹果销售市场的基础上,积极开拓欧盟、北美等高端苹果销售市场,逐步建立多元化的苹果出口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