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生物产业园可行性研究报告

萌区有状
上善
去百度文库,查看完整内容>内容来自用户:uap30982生物产业园可行性研究报告二〇一二年十月1.1项目概况《生物产业园项目》项目建设单位:南京市项目拟建设地点为江苏省南京市。本项目规划用地300亩,引进先进的生物技术及设备建设****生物产业园项目。项目分两期建设,第一期占地面积**亩,建设期**年,规划总建筑面积**万平方米,其中研发区建筑面积**万平方米。第二期占地面积**亩,建设期**年,规划总建筑面积**万平方米,其中研发区建筑面积**万平方米。项目建成后,将发展成为全国领先的生命科学群基地,跻身全国最富活力成功生命科学园区前五甲。1)建设规模本项目拟引进先进的生物技术及设备建设**生物产业园项目,形成一个集生物科研、生产、展示及会议为一体的综合性生命科学园。同时组建一支训练有素国际型的技术、销售和管理人才队伍,健全一套完善的技术和管理体系,吸引国内国际优秀生物企业加盟,对入驻企业提供全方位入驻和配套服务,收取适当的园区综合服务费用。此外,项目将研发世界最先进的生物医药相关技术,并转让推广。根据其项目市场定位及市场价格走势预测,项目年收入**万元。2)建筑工程建设规模根据建设项目及建设地规划要求,本项目拟用地面积**平方米(约表6第二节五、服务竞争策略四、自然保护区、风景游览区、名胜古迹、以及重要政治文化设施一、投资使用计划2

高一生物课题研究报告,任选一个生物课题

包公误
其入不距
食品安全一、前言中国有句话:民以食为天。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条件。中国还有句话:病从口入。食品的质量不安全,将会影响到人们的健康。食品的安全问题关系到全人类的生活、生存、延续,是人类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正是由于食品市场的巨大潜力,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近几年我国食品加工业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使得各种新型食品层出不穷。每天只要我们打开电视,翻看报纸,都可以看到大量各式各样的食品广告。走上街头,不论是在商场、超市乃至街摊,食品都占据着市场的主要份额。而最近一个时期,随着各行各业透明度的进一步提高,食品的质量问题也频频被媒体所暴光,这直接导致了食品行业的安全问题成为人们最普遍关心的一大主题。如今食品安全已是我国消费者的“心头大患”, 事关消费者乃至下一代的健康和安全,是目前对公共健康面临的最主要威胁之一。因此,重视食品安全已经成为衡量人民生活质量、社会管理水平和国家法制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在看到世界性的食品安全存在问题的同时,应明白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各级有关政府部门应高度重视这一问题,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我国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与时俱进,这在当前尤为重要和迫切。二、我国食品安全的现状长久以来,关于种种劣质食品的报道几乎成了我们隔三岔五就能在媒体上看到的一个主要话题。比如说关于劣质奶粉、劣质面粉、劣质大米、劣质豆制品、染白粉丝、注水肉、苏丹红还有现在正搞得沸沸扬扬的三聚氰胺事件等等,我们可以列出长长的一列名单。这些频频曝光的食品加工中的黑幕对消费者来说已不再陌生。各级监管部门针对于此的执法检查,也始终没有停止过,而且还会在每年的元旦、春节等重大节日前加大执法检查的力度,在2007年还进行了全国食品安全隐患大排查。并相继制订了各种法和条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广东省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条例》等,可见我国对食品安全的整治力度有着铁的手腕。但令人不解的是,这些年来,各级监管部门的工作不可谓不努力,但劣质食品依然层出不穷,正如紧接着上演的含有“三聚氰胺”成份的食品不断曝光,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时时令我们提心吊胆。当前我国食品安全领域存在五大问题:微生物造成的食源性疾病、种植养殖方面的农药残留和兽药残留、生产经营者守法意识淡薄、食品生产新技术应用所带来的食品安全问题、环境对食品安全的影响。这些问题从而导致了我国食品生产行业的发展非常不均衡。 在我国曾发生两起较大的食品安全事件,至今还让人心有余悸。一起是1988年初在上海发生的因市民食用受到污染的毛蚶而爆发的甲肝大流行事件,当时患者达31万例,造成不少人员死亡,上海市民出行(指到外地)受到限制,食品出口遭到退回,经济损失惨重。另一起是1997年12月发生在香港的禽流感,该事件对我国禽肉的出口影响很大。近年来,危害人民身体健康甚至危及生命的食品安全方面的重大事件频频发生,其数量和危害程度呈日益上升的趋势。如2001年发生在浙江省的白砂糖中添加“吊白块”案件; 重庆市“毛发水”酱油案件;广东省劣质大米案件;江西省河豚鱼中毒案件;内蒙古死因不明羊肉案件; 天津市输液瓶灌装酱油案件;江西省病死猪肉加工食品案件;重庆市非法加工伪劣食品案件;因食用含有“瘦肉精”(即盐酸克伦特罗)的猪肉,致使杭州市60多人食物中毒和 广东省信谊县百余人食物中毒案件;再到到今天的孔雀石绿、苏丹红、大头婴儿、三聚氰胺案件等等。此外,涉及到因假酒、农药残留、食品或饲料中添加违禁物质造成的食物中毒,导致人员死亡和大批人员集体住院的事件时有发生。据专家估计,我国每年食物中毒报告涉及的总人数为2~4万人,但这一数字尚不到实际发生数的十分之一,也就是说我国每年食物中毒人数大约为20~40万人。从各种案例和数字来看,足以让我们触目惊心,这个定时炸弹就在我们身边,随时爆发。因此对食品安全的整治,提高食品安全系数,让我们食得安全,食得放心,这些工作刻不容缓。三、存在食品安全隐患的主要因素仔细回想这一连串的食品问题,发现并不是偶然巧合,而是目前特殊条件下多方社会经济道德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首先农产品种植和食品加工时操作的不当所造成,滥用农药、化肥,加工过程受污染等。再有我国目前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期间,原有制度在新的经济形势下明显有些“力不从心”,这就给一些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他们利用当前法律的盲点和漏洞,大肆造假,以谋取不法利润。当前社会大众对食品安全观念的淡漠也大大加重了食品安全的危险,此外,当前社会“金钱至上”“利润第一”的道德观无疑更加深了造假者的危害性。纵观原因种种,我们不难发现目前食品安全问题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而是跟我们目前特殊的社会大环境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一)、从导致疾病和中毒产生方面分析食品安全隐患的成因1、化肥、农药等对人体有害物质残留于农产品中由于多施和不按规定要求滥用农药,我国每年因农药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屡屡发生,特别是蔬菜中残留的有机磷中毒。蔬菜中残留的有机磷被人体吸收后,通过血液输送到全身各个脏器,导致中毒,严重时还出现生命危险。我国农产品中有机磷残留量超出国家标准的现象较为突出。再有我国每年大量、超量或不合理地施用化肥于农作物上,使化肥在土壤中的残留量越来越重,化肥施用不当、滥用化肥生产的蔬菜对人体健康的威胁并不亚于蔬菜中残留的农药。硝酸盐本身并没有毒,但在人的口腔和胃肠中会在细菌的作用下还原为亚硝酸盐。当亚硝酸盐大量聚集则可能引起中毒,长期摄入,可诱发消化道系统癌变。流行病学实验已经证明,硝酸盐和亚硝酸盐与食品中固有的胺类化合物是致癌物亚硝胺的前体物质,亚硝胺的诱癌时间随人体摄入量增多而缩短。2、抗生素、激素和其他有害物质残留于禽、畜、水产品体内为了预防和治疗家禽、畜和水产品患病而大量使用抗生素、磺胺类等化学药物,往往造成药物残留于动物组织中。兽药残留既包括原药,也包括药物在动物体内的代谢产物。在食品中由于药物本身的副反应或耐药性细菌种群的增长,将增加潜在健康安全问题。近年,在我国由于盐酸克伦特罗(“瘦肉精”)兴奋剂可以使禽、畜产生足够的瘦肉而被大量使用,从而使食用残留有“瘦肉精”食品的消费者引起中毒反应,严重者甚至死亡 。3、重金属污染重金属污染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非常严重,它属于化学污染的范畴。据分析,重金属污染以镉污染较为严重,其次是汞、铅等,。多数金属在体内有蓄积性,半衰期较长,能产生急性和慢性毒性反应,可能还会有致畸、致癌和致突变的潜在危害。目前,我国儿童铅污染较为严重。4、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超量使用可能对人体造成危害。经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检测,曾有在面粉中超限量5倍添加增白剂“过氧化苯甲酰”;在腌 菜中超标量20多倍使用苯甲酸;在饮料中成倍超标使用的化学合成甜味剂等等。5、毒素污染毒素污染是目前极为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毒素主要来源于自然界,如近年来我国频繁出现“毒大米”事件,即为黄曲霉毒素污染。6、滥用非食品加工用化学添加物在食品加工制造过程中,非法使用和添加超出食品法规允许适用范围的化学物质(其中绝大部分对人体身体有害)。如改善米粉、腐竹口感使用“吊白块”(一种化工原料,学名甲醛次硫酸氢钠)等等。7、食品制造使用劣质原料加工食品使用劣质原料给食品安全造成极大隐患。如:用病死畜禽加工熟肉制品;用“地沟油”加工 油炸食品等。8、假冒伪劣食品近年来假冒伪劣食品在一些地区,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肆意横行。如:用化学合成物质掺兑的酱油、 食醋;用工业酒精制造假酒、甲醇假冒白酒等。9、病原微生物控制不当食品的原料和加工程度决定了它具备一定的微生物生长条件,食品加工制造过程和包装储运过程中稍有不慎就会发生微生物的大量繁殖。我国发生的集体食物中毒大多由微生物引起。在我国,易造成食物中毒的病原微生物主要有:致病性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等。病原微生物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每年都有发生,尤其在气温较高的夏、秋季节更容易发生。10、腐败变质的食物上市流通食品基本都以动植物生物组织作为主要成分。这些物质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一系列的化学和生物变化 ,产生各种对人体有害的物质。比如变质的鲜奶、酸奶、鲜肉等。11、转基因食品的潜在危险生物技术产品的出现同样带来了安全性问题。如今,转基因食品早已摆上了人们的餐桌,转基因食品也具有潜在的危险:可能损害人类的免疫系统 (标记基因);可能产生过敏综合症;可能对人类有毒性;对环境和生态系统有害;对人类和人体存在未知的危害。(二)、从食品安全监管状况和经营者素质方面去分析食品安全隐患存在的因素尽管政府一贯重视食品安全问题,也做出了许多努力,但由于食品安全受社会经济发展、科学技术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等多种因素制约,目前我国的食品安全还存在着种种问题。其中食品生产加工领域问题最严重,食品加工企业绝大多数规模比较小,全国现有的750多万家小型食品加工作坊、摊点中80%上为10人以下的手工作坊,工艺落后,卫生条件极差,20%~30%没有达到行业标准,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的现象比较严重,食品营养指标达不到要求等;再有食品流通秩序比较混乱,全国食品经营企业多达350余万家,大多为个体工商户,缺乏必要的食品储运设施,经营管理落后,一些食品批发市场缺乏有效的安全检测手段和质量控制措施;餐饮消费环节食品卫生条件较差,一些餐饮业经营者不具备经营资格,几乎所有的餐饮部门都不会对食品原料进行科学检查,缺乏对疾病预防的控制措施。1、市场信息的不对称、不完全不完全信息的存在导致败德行为的出现和市场混乱,造成市场失灵。在市场经济中,生产经营者追求利益最大化,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相互对立的两者之间只有在获得足够的有关食品特性的共同信息时,才能实现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然而,由于食品安全质量特性,食品市场买卖双方同样面临着对食品安全信息了解的不完全性,但相比之下,食品生产者、加工者、销售者比消费者对食品的农药残留、微生物污染等相关食品安全性的信息了解。在个人利益最大化原则的驱动下,拥有信息优势的食品生产经营者会自觉不自觉地利用自身的信息优势,提供虚假、遗漏、过时或误导的信息,甚至采取不道德的手段生产和将那些假冒伪劣产品销售给顾客。消费者在知情权和选择权等信息占有上总是处于劣势,对于所选食品的安全性难以做出正确判断,有可能导致市场经济的“优胜劣汰”机制失灵,以致出现低质量的劣质食品驱逐高质量的优质食品的现象,最终导致食品市场秩序混乱。 2 、食品安全的外部性问题由于正规厂商没有因为产生外部利益而得到补偿,而非正规厂商没有因为产生外部危害而付出代价,其结果是如果仅仅依靠市场的价格机制,不法食品供应商的行为可以损害他方,而无须考虑招致损害的机会成本,同时还可以得到正规厂商带来的边际收益。正规厂商的情形则相反。价格机制的失灵也即市场的失灵,在这种情况下,导致伪劣产品的产生。3 、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利益冲突消费者在与生产经营者的利益冲突中处于弱势,必然会有一些企业要不择手段地损害消费者利益。相比较之下,食品生产经营者为拥有强大经济力的组织体,单个分散的经济力薄弱的消费者难以与之抗衡,再加上法律知识缺乏,当其利益受到损害后,往往选择忍气吞声,或者大多数消费者心存“免费搭车”的念头,都想让别人先来提起诉讼,自己免费享受,最终结果是可能谁也不去反映食品安全问题,保护自身权益。4 、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规制、职能造成食品市场秩序混乱的另一深层动因就是出现间断,也就是说政府规制、职能未够完善,执法强度还未够。监管机制缺乏协调性和连续性、食品安全的执行过程中缺乏规范化、执法处罚力度不够、整顿运动一过又恢复平静,社会监督和问题处理机制缺位以及有关引导食品工业发展特别是食品科技创新能力方面的产业政策欠缺等,食品市场秩序的管理出现间断状态,让不法商有空子钻,食品安全质量普遍偏低,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四、加强食品安全的几点建议(一)、加强“农田到餐桌”监管、加强食品检测检验研究是保障食品安全的第一步在实行从“农田到餐桌”管理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中,检测工作应当紧随标准的修订不断完善。检测工作作为食品原料、生产加工过程、运输以及市场销售等环节中内部自我监控和外部监督检查的重要手段,直接影响食品的质量和安全。随着食品中安全卫生指标限量值的逐步降低,对检测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检验检测应向高技术化、速测化、便携化以及信息共享迈进。设置系统的食品检测机构并使之逐步社会化、建立科学的检测质量保证体系以及加强检测技术储备和人员储备是从总体上提高我国食品检测能力的重要举措。 (二)、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理顺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加强监管力度及时更改和修订过时的法律法规,要做到与时俱进。各地也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符合本地工作需要的地方性法规。面对当前食品安全状况,建议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以上五个方面工作:一是加强“从田头到餐桌”的全过程质量安全控制;二是加强食品安全标准体系,科学确定食品标准制定原则和依据,增强标准的可操作性,逐步实现标准体系与国际惯例接轨;三是加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等各类认证的法律地位,理顺相互之间的关系,逐步建立统一的食品认证认可体系,培育一批运作规范、社会信誉高、符合国际通行规则的食品认证机构;四是加强劣质产品召回制度,为查处和销毁不安全食品提供法律依据;五是加强食品安全应急机制。 (三)、建立顺畅的食品安全信息网络建立良好的质量信号传递机制,有助于解决食品质量的市场失灵。我国食品生产者大多文化素质低,生产规模小,而食品产业链较长,致使信息标签管理等难发挥作用。政府要提供公共信息和教育培训,使公众拥有完全充分的信息来权衡利益风险进行选择。及时发布食品安全信息,定期公布质量抽检结果,发布疫情和有毒有害物污染警报,提醒公众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对具有良好声誉的企业进行宣传报道,并接受新闻媒体和公众监督。建立各类食品营养信息数据库,对消费者、生产者和食品系统从业人员进行食品安全方面的培训与教育。(四)、多种手段综合运用来提高食品安全水平提高食品安全水平除了法律和行政监管外,还要注重从经济和技术等层面上共同推进。经济手段提高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充分发挥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引导和带动作用,将分散经营的主体组织起来加强质量控制,实行标准化生产,实现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按照市场价格和市场需求调节农产品加工,靠加工企业对原料的需求和对原料的检验监督来带动分散生产的农户组成有一定规模的标准化的商品生产基地,使生产、加工、销售一脉相承,形成良性循环,从而保证食品加工的每一阶段都是安全的;提高质量认证的可信度和权威性,提高优质产品的知名度,使生产经营者强化诚信意识,规范生产经营行为,提升技术装备,改进工艺操作和检验手段,加强原料生产、制造加工、储运和流通过程的食品安全控制,从而实现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控制;增强对食品安全事件的经济处罚力度,从而增加不法厂商的风险成本,从根本上遏制假冒伪劣食品的生产。技术手段加强基础研究和食品安全管理前沿问题研究,探索研究食品中病原体、农药、兽药、化学污染物等有害物质的快速、高效检测技术和方法,确定有害物最大残留限量,提高食品安全检测机构的实验室条件和人员水平、标准物质的质量和参照标准水平;开展先进的食品安全控制技术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我国生物产业发展状况如何?

孔子
谓也
科技部社会发展司与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近日发布的《2017中国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发展报告》显示:“十二五”以来,中国生物产业发展迅速,其复合增长率达到15%以上,2015年产业规模超过3.5万亿元,到2020年有望达到8万亿至10万亿元,生物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将超过4%。《报告》认为,目前中国在部分领域与发达国家水平相当,甚至具备一定优势。经过多年发展,中国在超级杂交稻育种技术与应用、转基因植物研究等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动物体细胞克隆技术也日臻完善,废水处理新型反应器和新工艺的开发研究取得重要进展,一大批生物技术成果或已申报专利,或进入临床阶段,或正处于规模生产前期阶段,若干生物技术公共研发平台初步形成。其中,中国的基因检测服务能力在全球已处于领先地位,出口药品已从原料药向技术含量更高的制剂拓展,高端医疗器械核心技术的突破大幅降低了相关产品和服务的价格;超级稻亩产突破1000公斤,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生物发酵产业产品总量居世界第一;生物能源年替代化石能源量超过3300万吨标准煤,处于世界前列。

健康产业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王三环之
高拱
纵观产业发展趋势来看,健康产业及其相关产业将会继续保持较为高速的增长,同时,产业融合、产业形态交织,将会为未来5到10年健康产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未来产业发展的三大趋势是:一是产品形态的多样化、多元化,传统的健康产业仅仅是给病患提供诊疗、护理服务等服务,而未来的健康产业不仅限于此,有着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二是新兴的产业形态正在不断变化,养老、保健和中高端医疗器械等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业界形态在国内已初见雏形,并且聚集了足够强而大的产业技术力量和资本力量,是一个非常好的发展契机;三是新一代技术的出现会推动国内大健康产业的快速转型和发展,升级产业及产品形态。新一代技术未来会成为大健康产业重要的动力,为战略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包括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很多医疗健康机构非常关心信息技术在医院管理和健康管理等方面的应用。互联网技术能提供实施智能安防,对医疗机构和健康机构重要区域实施监控自动化。养老(服务)是未来最有前景的产业之一,但 养老产业的发展并不仅仅是简单的修建养老机构场所,而是应当用新技术去构建虚拟技术,提升养老服务的专业化、远程化水平、信息化水平,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穿戴技术的应用能提供更加多的功能性产品,帮助老年人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提高老人幸福感。生物医药是健康产业最关注的,目前投资最多的产业。穿戴技术能通过对预防和观察的对象进行实时、分布、移动式的监护,极大提高数据和信息采集的效率和精度。通过云计算来集成不同地区的特定数据,并加以整合,运用 大数据管理技术提高模型的效率,从而提高研发的速度,非常有助于生物医药的发展。

行业研究报告的分类

往而不返
老族谱
常规行业市场研究介于产业研究与市场研究之间,糅合两者的精华,属于企业战略研究的范畴。一般来说,行业(市场)分析报告研究的核心内容包括以下三方面:一是研究行业的生存背景、产业政策、产业布局、产业生命周期、该行业在整体宏观产业结构中的地位以及各自的发展演变方向与成长背景;二是研究各个行业市场内的特征 、竞争态势、市场进入与退出的难度以及市场的成长性;三是研究各个行业在不同条件下及成长阶段中的竞争策略和市场行为模式,给企业提供一些具有操作性的建议。根据当前全球咨询产业系统,顶级的服务是战略咨询(国家级项目),高级服务是顾问咨询(企业巨头项目),普通级服务是市场研究报告(大众型研究资料)。一份标准的市场研究报告包括:行业概况,产业格局,竞争分析,历史、现状、趋势分析。数据占据30%-45%的价值比例,分析研究占据50%左右的价值比例,其他内容占据少于10%的价值比例)因此,行业研究的意义不在于教导如何进行具体的营销操作,而在于为企业提供若干方向性的思路和选择依据,从而避免发生“方向性”的错误。常规行业研究报告对于企业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第一是,身为企业的经营者、管理者,平时工作的忙碌没有时间来对整个行业脉络进行一次系统的梳理,一份研究报告会对整个市场的脉络更为清晰,从而保证重大市场决策的正确性;第二是如果您希望进入这个行业投资,阅读一份高质量的研究报告是您系统快速了解一个行业最快最好的方法,让您更加丰富翔实的掌握整个行业的发展动态、趋势以及相关信息数据,使得您的投资决策更为科学,避免投资失误造成的巨大损失。 行业监测,指长期对某个行业领域利用科学的计算方法与指标评价体系,对大量的行业数据信息进行定量、定性分析研究。通过行业的内外部环境、上下游供需、经营状况、财务状况的监测与研究,反映行业的生命周期、盈利能力,并预测行业发展前景的机遇与风险。中安顾问是国内最早开展行业监测工作的咨询机构之一,已在厦门、上海、广州、深圳、福州、南京、杭州、青岛、大连、重庆等十余个城市拥有分公司、办事处或合作机构,并与全国100多家具备资质的专业调查执行公司建立起了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使得中安顾问的行业监测和调研网络覆盖全国75%的城市。 新能源是指在新技术基础上,系统地开发利用的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核能、地热能、氢能、海洋能等。目前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已经取得很大的进展,在多个领域居全球之首。截止2012年,我国风电并网装机容量增加到63GW,同比增长39.8%,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风电大国,年发电量超过1000亿kWh;我国光伏新增装机4.8GW,同比增长220.0%,总装机容量达7GW;核电在建机组30台、容量32.73GW,同比增长175.3%,在建规模全球领先。中国作为最大的碳排放国,实现经济增长与保护环境的平衡将是未来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按照国家规划,2020年非化石能源在我国一次能源的比重将提高到15%。为此,“十二五”期间首要任务就是要培育和发展新能源产业。随着产业结构调整与培育新兴战略产业步伐加速,节能减排与新兴能源产业的战略地位将愈加突出,未来国内新能源产业发展仍将处于快速道,有望带动产业链上、下游等相关产业的蓬勃发展。 以定量及定性的方法深层次地剖析了中国新能源行业发展环境、产业特征、市场规模、发展布局及发展热点,帮助客户系统、准确地把脉产业发展轨迹。通过对新能源行业产业链环节的梳理,对整个产业链价值流向和升级演化进行详细阐述及分析,理清产业发展方向。从产业规模、经营状况、SWOT分析等多个维度总结企业表现,对于企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参考。通过深入分析新能源行业的投资机会、进出入壁垒及投资风险,给出更加科学和完整的投资建议,帮助投资者精准地进入市场,获取利益最大化。以科学合理的计量经济学方法建立新能源行业的预测体系,确保得出具有前瞻性、价值性的预测趋势及结果。 第一章 发展新能源产业的基础条件1.1 资源条件1.1.1 化石能源日益紧缺1.1.2 新能源储量及分布1.1.3 新能源的综合利用1.2 社会条件1.2.1 能源问题引发经济社会问题1.2.2 气候变暖与环境污染日益严重1.2.3 能源和环境问题成为重要政治议题1.3 技术条件1.3.1 主要新能源技术介绍1.3.2 我国加强新能源技术国际合作1.3.3 新能源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增强1.3.4 新能源发电技术解析1.4 其他条件1.4.1 人才1.4.2 资金1.4.3 设备1.4.4 配套设施第二章 国际新能源产业发展分析2.1 全球新能源市场发展状况2.1.1 发达国家加速发展新能源提振经济2.1.2 2011-2012年全球新能源市场分析2.1.3 国际新能源产业结构面临发展变局2.1.4 经济全球化下国外新能源开发的策略2.1.5 各国新能源产业发展方向2.2 欧洲2.2.1 欧盟各国积极推进新能源产业发展2.2.2 欧盟积极投资新能源技术研发创新2.2.3 2011年欧洲新能源补贴政策出现分化2.2.4 2012年英国继续推动新能源开发利用2.2.5 法国不断加快新能源产业发展2.2.6 德国实施新政发展绿色能源2.3 美国2.3.1 美国新能源开发利用全面推进2.3.2 2011年美国新能源政策迎来拐点2.3.3 2012年美国新能源产业发展态势2.3.4 美国新能源政策综合分析2.3.5 美国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2.4 日本2.4.1 日本发展成为新能源大国2.4.2 日本政府主导推进新能源产业发展2.4.3 2011年大地震加速日本新能源转型2.4.4 2012年日本新能源政策动态2.4.5 日本新能源战略解析2.5 其它国家2.5.1 澳大利亚2.5.2 巴西2.5.3 印度2.5.4 韩国2.5.5 以色列2.5.6 哈萨克斯坦第三章 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3.1 中国新能源产业总体分析3.1.1 产业发展的必要性3.1.2 产业发展综述3.1.3 主要发展成就3.1.4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3.1.5 消费比重持续提升3.1.6 多方力量助推产业崛起3.2 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特征3.2.1 密集政策扶持新能源开发3.2.2 新能源利用步入发展快车道3.2.3 技术转化速度与国际同步3.2.4 市场竞争态势日趋激烈3.2.5 产业集群特征逐步显现3.3 中国新能源发电业简析3.3.1 新能源发电行业蓬勃发展3.3.2 新能源分布式发电潜力巨大3.3.3 电力企业布局新能源发电市场3.3.4 新能源电力定价机制分析3.4 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区域布局3.4.1 产业集聚情况3.4.2 区域分工情况3.4.3 细分领域集聚特征3.5 中国新能源产业空间布局趋势3.5.1 产业整体持续朝政策和资源优势区域集聚3.5.2 大型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不断朝市场终端转移3.5.3 研发和销售环节朝资本和人才密集区集聚3.6 中国新能源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3.6.1 行业存在的差距与不足3.6.2 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3.6.3 制约产业化发展的因素3.7 中国新能源行业发展的对策及建议3.7.1 行业发展的基本对策3.7.2 推动产业发展的思路3.7.3 产业发展的战略措施3.7.4 产业健康发展的政策建议3.7.5 区域市场发展壮大的政策措施第四章 新能源行业产业链分析4.1 新能源行业产业链介绍4.1.1 产业链结构4.1.2 产业链生命周期4.1.3 产业链价值流动4.2 新能源产业链特征4.2.1 产业链长4.2.2 受工业影响较大4.2.3 对外依存度高4.3 新能源产业链上游——原材料4.3.1 新能源材料市场投资升温4.3.2 光伏材料市场总体分析4.3.3 多晶硅市场产能及需求4.3.4 锂离子电池材料市场概况4.3.5 风电发展拉动钕铁硼材料需求4.4 新能源产业链中游——设备制造业4.4.1 风电设备制造业4.4.2 光伏设备制造业4.4.3 核电装备制造业4.4.4 生物质能设备制造业4.5 新能源产业链下游——商业化应用4.5.1 风电并网不断提速4.5.2 太阳能光伏发电市场升温4.5.3 生物柴油市场的竞争格局4.5.4 地热发电行业发展势头良好4.5.5 新能源汽车示范运行情况第五章 新能源细分行业发展状况分析5.1 太阳能行业发展分析5.1.1 国际太阳能产业发展分析5.1.2 国内太阳能资源开发利用状况5.1.3 2011-2012年中国太阳能产业发展现状5.1.4 内需提振加速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5.1.5 我国太能能行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5.1.6 国内太阳能市场潜力巨大5.2 风能行业发展分析5.2.1 国际风能产业发展状况5.2.2 中国风能资源的形成及分布5.2.3 中国风能资源储量与有效地区5.2.4 中国风能开发利用状况5.2.5 中国风能产业发展的问题及对策5.2.6 中国风能开发面临的机遇5.3 生物质能行业发展分析5.3.1 中国生物质能资源丰富5.3.2 中国生物质能产业发展概况5.3.3 能源紧缺加速中国生物质能开发5.3.4 中国生物质能产业化发展模式5.3.5 中国生物质能产业面临的问题及对策5.3.6 中国生物质能发电迎来发展机遇5.4 核能行业发展分析5.4.1 国际核能开发利用状况5.4.2 中国核能产业总体发展状况5.4.3 2011-2012年中国核电行业总体数据分析5.4.4 中国核电产业SWOT分析5.4.5 中国核能技术发展分析5.4.6 中国核能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5.5 地热能行业发展分析5.5.1 地热能利用相关技术分析5.5.2 国际地热能开发利用状况5.5.3 中国地热能利用市场发展状况5.5.4 中国地热能开发利用的产业化分析5.5.5 中国地热非电直接利用规模全球领先5.5.6 中国地热能利用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5.5.7 中国地热产业发展目标与任务5.6 氢能行业发展分析5.6.1 国际氢能行业发展状况5.6.2 中国氢能行业发展势头良好5.6.3 中国发展氢能经济的有利条件5.6.4 中国氢能利用技术进展分析5.6.5 我国发展氢能面临的问题与对策5.6.6 我国氢能开发利用发展趋势5.7 可燃冰行业发展分析5.7.1 国外可燃冰开发利用状况5.7.2 中国开发可燃冰的战略意义5.7.3 中国可燃冰开发总体分析5.7.4 中国南海“可燃冰”资源丰富5.7.5 我国可燃冰开采技术分析5.8 海洋能行业发展分析5.8.1 海洋能利用的基本原理与关键技术5.8.2 世界海洋能发展分析5.8.3 中国海洋能资源储量与分布5.8.4 我国海洋能开发利用受到重视5.8.5 我国海洋能开发利用进展状况5.8.6 中国海洋能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第六章 新能源产业领先企业竞争优势及经营状况深度分析6.1 大唐新能源6.1.1 企业简介6.1.2 经营状况6.1.2.1 财务状况分析6.1.2.2 偿债能力分析6.1.2.3 盈利能力分析6.1.2.4 营运能力分析6.1.2.5 成长能力分析6.1.3 SWOT分析6.1.4 发展模式6.1.5 发展战略6.1.6 投资状况6.1.7 发展规划6.2 华能新能源6.2.1 企业简介6.2.2 经营状况6.2.2.1 财务状况分析6.2.2.2 偿债能力分析6.2.2.3 盈利能力分析6.2.2.4 营运能力分析6.2.2.5 成长能力分析6.2.3 SWOT分析6.2.4 发展模式6.2.5 发展战略6.2.6 投资状况6.2.7 发展规划6.3 龙源电力6.3.1 企业简介6.3.2 经营状况6.3.2.1 财务状况分析6.3.2.2 偿债能力分析6.3.2.3 盈利能力分析6.3.2.4 营运能力分析6.3.2.5 成长能力分析6.3.3 SWOT分析6.3.4 发展模式6.3.5 发展战略6.3.6 投资状况6.3.7 发展规划6.4 拓日新能6.4.1 企业简介6.4.2 经营状况6.4.2.1 财务状况分析6.4.2.2 偿债能力分析6.4.2.3 盈利能力分析6.4.2.4 营运能力分析6.4.2.5 成长能力分析6.4.3 SWOT分析6.4.4 发展模式6.4.5 发展战略6.4.6 投资状况6.4.7 发展规划6.5 金风科技6.5.1 企业简介6.5.2 经营状况6.5.2.1 财务状况分析6.5.2.2 偿债能力分析6.5.2.3 盈利能力分析6.5.2.4 营运能力分析6.5.2.5 成长能力分析6.5.3 SWOT分析6.5.4 发展模式6.5.5 发展战略6.5.6 投资状况6.5.7 发展规划第七章 国内主要产业园发展案例7.1 天津北辰风电产业园7.1.1 园区概况7.1.2 产业定位7.1.3 开发理念7.1.4 布局规划7.1.5 支持措施7.2 江苏泰州新能源产业园7.2.1 园区简介7.2.2 产业基础7.2.3 建设进展7.2.4 优惠政策7.3 无锡风电科技产业园7.3.1 园区概况7.3.2 公共服务平台7.3.3 园区制造业基地7.3.4 风机整机配套区7.4 常州天合光伏产业园7.4.1 园区概况7.4.2 发展优势7.4.3 发展规划7.5 南京江宁区新能源产业园7.5.1 发展优势7.5.2 发展重点7.5.3 主要目标7.5.4 空间布局7.5.5 保障措施7.6 新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7.6.1 园区概况7.6.2 投资环境7.6.3 产业配套7.6.4 优势产业7.6.5 引资政策第八章 新能源行业投资分析8.1 项目价值分析8.1.1 政策扶持力度8.1.2 技术成熟度8.1.3 社会综合成本8.1.4 进入门槛8.1.5 潜在市场空间8.2 投资机遇8.2.1 中国调整宏观政策促进经济增长8.2.2 中国宏观经济实现平稳增长8.2.3 我国积极推进能源产业结构调整8.2.4 油价高企成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新契机8.2.5 我国新能源产业进入黄金发展期8.2.6 我国新能源产业步入对外投资机遇期8.3 投资热点8.3.1 新能源设备制造业投资热情高涨8.3.2 中国海上风电迎来发展机遇8.3.3 我国核电投资规模持续扩大8.3.4 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市场投资升温8.3.5 国家加大农村沼气领域投资力度8.4 投资概况8.4.1 全球新能源总投资将大幅提高8.4.2 中国新能源市场投资趋热8.4.3 中国清洁能源投资增长迅猛8.4.4 发改委批准外资新能源低碳基金8.4.5 国企能源巨头争相布局新能源领域8.4.6 民间资本加大新能源投资力度8.4.7 新能源成为风投和私募基金投资重点8.4.8 未来中国新能源投资预测8.5 投资风险8.5.1 经济环境风险8.5.2 政策环境风险8.5.2.1 产业政策风险8.5.2.2 货币政策风险8.5.3 市场供需风险8.5.3.1 供需变化风险8.5.3.2 原材料价格风险8.5.3.3 产品结构风险8.5.3.4 产品价格风险8.5.4 其他风险8.5.4.1 技术风险8.5.4.2 行业整合风险8.5.4.3 人民币汇率风险8.6 投资建议8.6.1 区域投资政策建议8.6.2 企业投资政策建议8.6.2.1 重点支持类8.6.2.2 适度支持类8.6.2.3 维持类8.6.2.4 限制退出类8.6.3 细分行业投资政策建议8.6.3.1 水电行业8.6.3.2 核电行业8.6.3.3 其他能源电力行业第九章 新能源行业发展趋势及前景预测9.1 全球新能源市场发展展望9.1.1 世界新能源领域未来发展趋势9.1.2 国际新能源产业发展前景广阔9.1.3 全球新能源市场规模有望超过半导体市场9.2 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前景9.2.1 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前景广阔9.2.2 2020年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占能耗比重预测9.2.3 未来新能源将成我国主力能源重要组成部分9.3 中国新能源细分市场前景预测9.3.1 未来我国太阳能的发展9.3.2 中国生物质能未来发展预测9.3.3 我国可燃冰发展潜力大9.3.4 “十二五”我国地热能开发利用将掀高潮9.3.5 “十二五”期间我国清洁煤技术发展展望9.3.6 2013-2017年中国风力等新能源发电行业预测分析9.3.7 2013-2017年中国核力发电行业预测分析第十章 新能源行业政策法规分析10.1 国外新能源政策解析10.1.1 发展新能源和节能政策的重要性10.1.2 世界各国新能源及节能政策解析10.1.3 欧盟的新能源政策实施10.1.4 世界新能源和节能政策特点浅析10.1.5 全球可再生能源政策调整趋势10.2 新能源政策动态及解读10.2.1 风力发电产业政策10.2.2 核电产业相关政策10.2.3 太阳能产业相关扶持政策10.2.4 多项政策促进生物质能产业化发展10.2.5 《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引导新能源发展10.2.6 2012年《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出台10.3 可再生能源产业政策法规及解读10.3.1 《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10.3.2 《可再生能源法》的作用与影响10.3.3 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的决定10.3.4 可再生能源法修正对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影响10.3.5 2012年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费标准提高10.4 相关能源法规及政策10.4.1 《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征求意见稿)》10.4.2 《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10.4.3 《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10.4.4 《“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图表 几种主要能源的特点比较图表 我国主要能源的分布情况图表 中国新能源占能源生产总量比重增长情况图表 中国新能源产业重点分布区域图表 中国新能源产业主要集聚区图表 “十一五”期间北京市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状况图表 2010年北京市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量及结构图图表 2015年北京市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结构图表 北京市新能源产业基地(园区)布局图表 “十二五”上海市新能源规划主要指标图表 “十二五”上海市新能源产业投资估算图表 “十二五”上海市新能源开发利用重点建设项目图表 新能源产业升级的发展要素图表 新能源产业建设的发展要素图表 地球上的能流图图表 中国的太阳能资源分布图表 中国日照率和年平均日照小时数图表 我国太阳能辐射资源带分布图图表 黑龙江省光伏企业、项目规模及状况图表 中国风能分布图图表 中国风能分区及占全国面积的百分比图表 中国陆地的风能资源及已建风场图表 中国有效风功率密度分布图图表 中国全年风速大于3m/s小时数分布图图表 中国风力资源分布图图表 中国风力发电新增装机及累计装机情况图表 风力发电累计装机容量分区域情况图表 我国中小型风电机组历年产量统计图表 我国中小型风电机组产量、产值及出口量统计图表 中小型风力发电机组分型号产量所占比例情况图表 中小型风力发电机组分型号容量所占比例情况图表 2010年国内企业新增风电装机排名及产量图表 2010年我国风电新增装机前6位制造企业市场份额图表 2010年我国风电累计装机前6位制造企业市场份额图表 2011年中国新增风电装机容量前20位的企业及市场份额图表 2011年中国累计风电装机容量前20位的企业及市场份额图表 我国风电整机与叶片企业配套情况图表 我国风电整机与齿轮箱企业配套情况图表 我国风电整机与发电机企业配套情况图表 我国风电整机与电控系统企业配套情况图表 生物质利用过程示意图图表 几种生物质和化石燃料利用过程中CO2排放量的比较图表 2010年我国燃料乙醇生产企业产能统计图表 我国部分维素乙醇中试装置情况图表 世界铀矿资源分布状况图表 世界主要国家核电装机容量图表 世界核电技术进化过程图表 我国投运和在建核电项目情况图表 2010年1-11月我国核力发电业全部企业数据分析图表 2011年1-12月我国核力发电业全部企业数据分析图表 2012年1-12月我国核力发电业全部企业数据分析图表 中国核电设备发展环境图表 中国核电设备制造业SWOT分析图表 地热源中放射性元素性能图表 地球各壳层的放射性生成热图表 世界地热发电量增长情况图表 全球燃料电池应用系统的增长图表 全球氢能燃料站的数量及发展趋势图表 各种燃料电池的应用情况图表 全球燃料电池生产数量的区域分布图表 化石能源到氢能、电能的转化效率图表 化石能源的WTW综合效率图表 新能源汽车不同技术路线的特点比较图表 新能源汽车发展态势预测图图表 2010年1-12月中国风电简明综合收益表图表 2010年1-12月中国风电简明分类收益表图表 2011年1-12月中国风电综合收益表图表 2011年1-12月中国风电主营业务分类资料图表 2012年1-12月中国风电简明综合收益表图表 2012年1-12月中国风电主营业务分类情况图表 2010年龙源电力简明综合收益表图表 2010年龙源电力收入分部情况图表 2010年龙源电力收入分业务情况图表 2011年1-12月龙源电力合并综合收益表图表 2011年1-12月龙源电力主营业务分部资料图表 2011年1-12月龙源电力收入分业务情况图表 2012年1-12月龙源电力综合收益表图表 2012年1-12月龙源电力主营业务分部情况图表 2012年1-12月龙源电力收入分业务情况图表 2010年1-12月力诺太阳主要财务数据图表 2010年1-12月力诺太阳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及金额图表 2008年-2010年力诺太阳主要会计数据图表 2008年-2010年力诺太阳主要财务指标图表 2010年1-12月力诺太阳主营业务分行业、产品情况图表 2010年1-12月力诺太阳主营业务分地区情况图表 2011年1-12月力诺太阳主要财务数据图表 2011年1-12月力诺太阳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及金额图表 2009年-2011年力诺太阳主要会计数据图表 2009年-2011年力诺太阳主要财务指标图表 2011年1-12月力诺太阳主营业务分行业、产品情况图表 2011年1-12月力诺太阳主营业务分地区情况图表 2012年1-12月力诺太阳主要会计数据及财务指标图表 2012年1-12月力诺太阳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及金额图表 2010年1-12月天威保变主要财务数据图表 2010年1-12月天威保变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及金额图表 2008年-2010年天威保变主要会计数据图表 2008年-2010年天威保变主要财务指标图表 2010年1-12月天威保变主营业务分行业、产品情况图表 2010年1-12月天威保变主营业务分地区情况图表 2011年1-12月天威保变主要财务数据图表 2011年1-12月天威保变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及金额图表 2009年-2011年天威保变主要会计数据图表 2009年-2011年天威保变主要财务指标图表 2011年1-12月天威保变主营业务分行业、产品情况图表 2011年1-12月天威保变主营业务分地区情况图表 2012年1-12月天威保变主要会计数据及财务指标图表 2012年1-12月天威保变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及金额图表 2010年1-12月拓日新能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及金额图表 2008年-2010年拓日新能主要会计数据图表 2008年-2010年拓日新能主要财务指标图表 2010年1-12月拓日新能主营业务分行业、产品情况图表 2010年1-12月拓日新能主营业务分地区情况图表 2011年1-12月拓日新能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及金额图表 2009年-2011年拓日新能主要会计数据图表 2009年-2011年拓日新能主要财务指标图表 2011年1-12月拓日新能主营业务分行业、产品情况图表 2011年1-12月拓日新能主营业务分地区情况图表 2012年1-12月拓日新能主要会计数据及财务指标图表 2012年1-12月拓日新能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及金额图表 2012年上半年新能源行业上市公司盈利能力指标分析图表 2012年上半年新能源行业上市公司成长能力指标分析图表 2012年上半年新能源行业上市公司营运能力指标分析图表 2012年上半年新能源行业上市公司偿债能力指标分析图表 2013-2017年中国风力等新能源发电行业产品销售收入预测图表 2017-2017年中国风力等新能源发电行业累计利润总额预测图表 2013-2017年中国核力发电行业销售收入预测图表 2013-2017年中国核力发电行业利润总额预测

目前有哪些生物体系成功应用于生物技术制药

草人
其自视也
【摘要】 生物技术制药就是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细胞工程技术、微生物工程技术、酶工程技术、蛋白质工程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等来研究和开发药物用来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的发生。我国自80年代开始进行现代生物技术药品的研究和开发到1998年7月底我国已有近200多个现代生物技术制药企业已有14种现代生物技术药品和疫苗投产已经批准进入临床的有近10种药正在进行临床前研究的有10多种。在采用现代生物技术改造传统生物技术制药产业方面已取得初步成果。但我国生物技术诊断试剂、酶工程、动植物细胞工程医药产品、现代生物技术支撑技术、后处理技术和制剂技术等方面与国外还存在差距。其中不重视中试放大过程是影响我国生物技术产业化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关键字】: 生物技术、医药药物、生物制药一、 我国生物技术制药的现状 1.生物制药的研究成果 我国生物技术的研究开发起步较晚但跟踪模仿发展迅速。经多年努力已基本做到国外有的产品我国也已上市或正在研究开发中。生物技术制药业近年来显露出蓬勃生机目前我国企业已开发出促红细胞生成素、人胰岛素、集落刺激因子等多种产品生物科学是全球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目前生物技术最活跃的应用领域是生物医药行业生物技术制药业是利用现代生物技术生产生物药物的产业具有高投人、高效益、周期长、高风险等特点。由于各国的科技实力和人们的生活水平不同生物技术药物的发展极不平衡在生物技术企业发展中美国位居世界榜首。生物技术制药经过20余年的发展目前有100多种生物技术药物临床应用的红霉素、四环素、两性霉素等重要抗生素大多数的聚酮合成酶基因已被克隆。但生物技术作为中国“863计划”的最优先发展的项目经过“七五”“八五”的科技攻关使生物技术制药取得了令人鼓舞的进展逐步缩短了与先进国家的差距:1989年我国第一个基因工程药物干扰素α1b上市中第一家生物技术制药企业成立。2002年底我国临床研究的生物技术药品已达150多个累计成功开发21种基因工程药物和疫苗在世界上销售额排名前10位的基因工程药物和疫苗中我国已能生产8种;抗体方面我国已经产业化的主要是体外诊断抗体常规使用的单抗试剂盒已广泛地应用于医疗检测;在人血液制品和代血液制品方面我国代血液的实验室成果获得3项关键技术专利成功把动物血红蛋白转化为安全有效的人血代用品各项指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特别是近两年我国自行研制的人SARS疫苗、禽流感疫苗等都达到当今国际生物医药的先进水平。据不完全统汁我国已有20多个单位分别建立了针对哺乳动物的12种病毒、禽类的9种病毒、各种动物的12种病原细菌、10种寄生虫及一些微生物毒素和其他可能用于疫病诊断的数百个杂交瘤细胞株单抗的种类已覆盖了大多数传染病。在这些单抗中已进行推广应用的有:鉴别强弱毒的鸡新城疫病毒单抗和猪瘟单抗用于疫苗鉴别的马立克氏病病毒单抗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单抗等。根据国家的“863”产业政策我国将生物医药产业作为经济中的重点建设行业和高新技术中的支柱产业来发展在一些科技发达或经济发达的地区建立了国家级生物医药产业基地比如上海浦东生物医药开发基地并取得了一定的销售业绩;重组蛋白质药物和疫苗销售额迅速增长由1996年的2亿元增长到1998年的7. 17亿元2000年则达到22. 8亿元年增长率为80而2002年我国生物技术制药全行业的年销售额已达到30.。亿元。2005-2006年中国医药市场调查研究报告中指出:2004年我国生物技术制药工业销售总额248. 95亿元同比增长22.08%.实现利润25. 166亿元同比增长14. 22%。 2.“入世”以来对我国生物制药行业造成的冲击

基因检测试剂行业分析资料

丁龙镇
郭公
去百度文库,查看完整内容>内容来自用户:宁宁基因检测试剂行业分析一、行业与市场中投顾问发布的《2017-2021年中国基因检测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表示,基因检测在我国的发展随着技术手段的进步正在越来越快速,虽然中国的基因公司数量众多,但实力强大的主流公司只有华大基因、贝瑞和康、安诺优达、达安基因、诺禾致源、百迈克、凡迪生物等,数量不超过十家。在1999年,华大基因公司成立,该公司的核心人物全部来自人类基因组的中国部分。目前员工数量超过5000人,最近几年公司的收入规模已经达到10亿元级别。公司业务范围广泛,几乎囊括了其余公司的所有业务种类。而行业中其他各基因公司所涉及的业务范围都没有明显差异,他们主要靠的科技服务和医学服务的收入起家。华大基因公司业务涉及面广,主要包括无创产前基因检测、辅助生殖、单基因病、新生儿筛查、肿瘤个体化治疗、遗传性肿瘤筛查、心血管病筛查、血液病筛查等项目。无论从测序仪器还是人才储备来说,都是中国基因检测行业的老大。而同行中贝瑞和康的业务主要集中在无创产前基因检测技术(NIPT)和科技服务,很少涉及其他领域,在中国无创产前基因检测技术这个行业中只有华大基因的市场占有率高于贝瑞和康。1、产业综述(1)近几年来基因测序市场飞速发展,从2007年的7.94亿美元增长到2013年的45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33.5%,预计未来几年依旧会保持快速增长,2018年将达到117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21.1%。(2)基因测序技术

生物技术实验室建设项目可行性报告

藤浦
莫知其终
去百度文库,查看完整内容>内容来自用户:个人资料库生物技术实验室建设项目可行性报告一、基本情况申报项目单位中南民族大学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民院路708号,邮政编码430074,联系电话027-67842580,法人代表高瑞。全校总资产约9.2亿元,净资产合计8.9亿元;XX年全年收入3.4亿元,全年支出3.3亿元,全校在编教职工1667人,其中教师992人。项目组成员长期从事电子信息和生物传感器技术领域的教学科研工作,主持或参与国家和省部级项目多项,并多次获奖,近几年来在IEEE, Microelectron. J., Phys. Stat. Sol., Eur. Phys. J.和电子学报等国内外权威期刊上发表相关论文150余篇,其中SCI、EI收录110余篇次。参加该项目主要人员有:钟志有、陈亚光、刘向明、刘海华、陈少平、孙奉娄、何翔、侯建华、熊承义、田晓梅、危立辉、陈首部。中南民族大学生物传感器技术综合实验室创建于1998年,现有生物材料制备实验室、材料处理与改性实验室、生物传感器研发实验室以及功能薄膜性能研究室。共有设备总资产约230.6万元。本项目为新增项目,其目的是改造现有部分传感器实验室和新建相关实验室,共需资金953.80万元,其中已筹资金153.80万元,申请国家项目经费800万元。二、必要性与可行性传感器技术、通讯系统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是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的三大支柱,其中传感器技术及应用工程是信息获取与交换的核心,被列为近十年来世界现代电子技术的首位,它是一个国家的支柱和先导产业,对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起

"十三五"期间我国生物医药产业重点发展哪些领域,投资前景如何?

舍是与非
柜里孩
  “十三五”期间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将重点发展重大疾病化学药物、生物技术药物、新疫苗、新型细胞治疗制剂等多个创新药物品类,同时发展生物3D打印技术等重大医疗技术。  投资前景方面:  医疗器械行业2014年终端规模约2,556亿元,预计未来五年行业复合增速15%。  据预测,未来5年内全球干细胞产业市场规模将突破1000亿美元,近5年平均增长率将在20%以上。  因些,市场前景十分广阔。。。。。。